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2024-04-12

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现状与思考

作为生活和工作在基层的干部,我们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干部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目前许多人的普遍感触就是:干群关系紧张,我们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 “远”。改进工作作风,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一言以蔽之,老百姓对干部的信赖,源自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促进一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面临攻坚,利益面临调整,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干部在工作中都能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但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在心目中都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过日子,得过且过的思想。很多干部不愿下基层,而是习惯往上跑,认为工作干好干坏无所谓,老百姓说好说坏无所谓。重要的是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得到领导的首肯。二是由于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管理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的矛盾突出,群众对干部有反感情绪,基层干部工作手段乏力,对老百姓的所盼所愿无力满足,对一些无理取闹群众的所作所为缺少惩处的办法,许多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不敢下村,不敢直接面对群众。三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基层干部要给老百姓办点实事非常难,而且 1

往往不被理解,卖力不讨好,做事越多,可能出现的失误就越多,所以不少干部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为老百姓做任何事情。大家都知道,基层现在有三个工作“三部曲”:一是开会-落实-抓典型;二是汇报-看点-搞接待;三是表扬-推广-提拔。具体到基层干部还有“四多一少”:检查多、考核多、处罚多、达标多、,但服务少。一个基层干部,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创建等诸多个“一票否决”。上面逼得紧了,就会催生下面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问题。

现在有的部门办事和考核,并不按照实际,而是看你基层跑得勤不勤,跟他关系好不好。这是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大问题。很多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面上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做了,但成效不大,原因很简单;一是工作没力度,二是工作没到位。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干部思想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上的原因,当然也还有用人机制上的原因。

从干部思想上看,部分干部群众观念不强,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忘记了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从用人机制上看,造成我们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各部门只注重把住干部的进口关,没有疏通干部的出口关。

几年来,在转变干部作风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全方位、多层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将学习贯穿于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学习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强化宗旨观念,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法制意识,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二是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说实话、办实事,把抓落实当作第一要务,对那些做表面文章,鼓虚劲的同志,一要教育,二要惩处。三是进一步强化干部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细化实绩考评办法,严格奖惩兑现。

如何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监督机制,规范干部言行,把监督权力直接交给老百姓,干部工作怎么样,由老百姓说了算。二是努力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安心基层,扎根基层,乐于在基层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完善干部自律机制。基层领导干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带头实事求是,带头清正廉洁,带头艰苦奋斗,为广大基层干部做出表率。四是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真正打破领导终身制,逐步走出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怪圈。五是知人善任,给基层干部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对工作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在提拔重用时要优先考虑,从内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006年8月20日

篇2: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按照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要求和县委安排,最近,我们带着干部队伍作风和干部管理两个方面问题,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召开了部分乡(镇)、县级部门有关人员座谈会,进行了个别走访。从调研的情况看,大家普遍反映,近两年来,我县在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和加强干部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现状和问题

从总体上讲,近两年来,经过“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但是,也有一些干部的作风不尽人意,特别是在“五风”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思想作风不振。有的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有的纪律松弛,擅离职守,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无视纪律约束,个别部门下午几乎无人上班,有的上班期间窜门子,蹁闲传,干私事,甚至打麻将、“拐三”搞赌博,将工作搁在一边,把一些歪风邪气带进机关内部;有的热衷于评头论足,乱发牢骚,不想事、不谋事、不干实事;有的争名、争功、争权、争利,讲关系,讲人情,不讲原则。二是领导作风不佳。有的部门、乡镇领导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衙门习气”浓厚,脱离实际,乱发号令,搞瞎指挥;甚至作风霸道,“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有的相互拆台,勾心斗角,搞“内耗”、“窝里斗”;有的对上级决策阳奉阳阴,消极对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看得很重;有的唯书唯上,只对上负责,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有的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有的领导“走读”现象严重,随意外出,甚至几天不到岗,有的怕“得罪人”,该管的事不去管,该抓的事没抓好,造成内部混乱,工作长期滞后,徘徊不前;有的对上级三令五申充耳不闻,令不行,禁不止,特别是有些窗口单位和行业依然存在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吃拿卡要、排外卡外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法制观念不强,不讲诚信,承诺的事情不兑现,随意性大,欠帐不还、赖帐现象严重。三是学风不浓。一些干部坐不下来,静不下心,疏于学习,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全面深刻地了解,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知识、WTO知识、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空缺”问题;有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节,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空对空”、“两张皮”,缺乏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四是工作作风不实。有的坐在机关的时间多,深入基层抓落实的机会少;有的下基层晴蜓点水,没有真正蹲下来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调查研究,盲目决策,造成工作随意性大;有的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能拖则拖,能抹则抹,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导致部分乡村、部门基层单位出现了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对职责内的事心中无数,思想不清,办法不多,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对工作只安排、不检查,“虎头蛇尾”,做样子、搞形式,应付差事,推诿扯皮,相互挚肘,人为地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和影响。五是生活作风不谨。极少数干部律己不严,有的在公共场所参与赌博,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有极个别的甚至进入高档消费娱乐场所,用公款进行娱乐性消费或干一些没名堂的事情等等。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原因分析

我县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干部自身角度讲。少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较差,宗旨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大局观念,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起到表率作用。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民本位”思想淡漠,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的利益少,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县基层干部作风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从单位管理角度讲。一是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有不少基层单位虽然也有不少制度和规定,但执行不力,约束力不强,对违反制度和规定的干部,有时该批评的没有批评,该教育的没有教育,该处理的处理不够,甚至姑息牵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惩诫作用,这是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二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有一些基层单位,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部缺乏危机感,没有上进心,工作消极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良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从干部管理上讲。一是选人用人视野不开阔。近两年,在基层提拔了不少干部,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着上级部门选拔多基层选拔少;领导熟悉的选拔多、公开选拔的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论资排辈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还没有打破年龄、学历、身份、任职年限等界限,使一些工作出色的干部受到阻滞,在客观上导致了“熬官”现象。二是干部“下”的渠道不畅通。由于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带来的弊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领导干部终身制还没有完全改变,危机感不强,导致干部“下”的渠道狭小,“下”的比重偏少,“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不胜任干部工作难度大、干扰多,往往对不胜任干部不是被搁置,就是用批评教育的方式予以迁就,下不了调整的决心,甚至“平级调动,一走了之”致使那些平平庸庸的不称职干部反倒心安理得当“太平官”,造成干部的心理错位。其次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推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普遍存在着定性内容多、定量标准少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德才尺度难掌握、工作政绩难认定、群众公认难把握的“三难”问题,客观上给准确衡量干部政绩的优劣和正确确定干部的升降带来了困难。三是干部交流步伐较慢。我县这几年虽然加大了科级干部交流,但仍然存在着科级干部交流面小,一般干部没有进行交流的问题。有不少干部在本单位、本岗位工作时间太长,思想松懈,工作没有新意,没有上进心,难以保质保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对策及建议

市、县委决定,从6月底至7月底,集中进行基层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结合开展这项活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干部转变作风的自觉性。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宗旨教育,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继续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真正从思想上亲民、从感情上爱民、从行动上帮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二,要坚持联系群众制度。要在县、乡机关中继续推行“三三制”工作制度,保证机关干部三分之一时间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蹲点,三分之一时间进行调整研究。县级部门干部每年下基层“三同”时间不少于30天,乡镇干部每年下基层“三同”的时间不少于50天。第三,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除县级领导带头抓好联系点外,全县所有县级部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每人都要抓好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实行“五个一”制度,即“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联系一个贫困户、联系一个贫困企业、联系一个下岗困难职工、联系一个贫困学生”。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身体力行,勤到点,真驻点,实抓点,真正把联系点办成各项工作的示范点。第四,要夯实责任。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实行部门、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乡镇要在这次活动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真开展对照检查,及时议定改进措施,跟踪检查,督促落实,确保干部队伍作风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以好的作风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干部管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一是更新思想观念,打牢干部能上能下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教育各级干部牢固确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消除患得患失的心理,辩证地看待“上”与“下”的关系,真正明白凭什么上、为什么下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荣辱观。第二,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教育广大干部和民群众正确对待干部的升降去留,在全县真正形成一种尊才让贤、荣辱不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积极疏通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的渠道。要根据县委《关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转变干部作风的意见(试行)要求》,要从管理机制入手,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疏通干部“能上又有下”的渠道。①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以及本部门、本乡镇确定的中心工作,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考核指标,确定具体的责任人,把责任、任务、时限、要求细化、量化到每一个人头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和评议,依据考核结果,进行组织处理。对工作不力或因失职、渎职,造成工作处于末位,并带来一定失误或损失的,予以停职检查或就地免职。②实行待岗制。对工作实绩较差、群众反映有问题、被纪检监察部门立案审查或因其它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某一职务的干部,实行免职待岗,待岗期限为一年。待岗期满后,再视情况作出妥善处理。③实行竞争上岗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县上拿出一些副科级岗位,县级部门、乡镇也可以拿出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真正体现优胜劣汰,让相形见绌者下。④实行谈话诫勉制。对民意测验基本称职以上得票率达不到60%或不称职票超过30%的干部,由有关上级领导与其谈话,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要求,责令其限期整改。对经诫勉教育仍不改者,进行降职或免职处理。⑤实行引咎辞职制。对问题比较突出,在群众中影响较差、或因渎职、失职造成失误或损失,但又难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要求其提交辞职申请,主动引咎辞职。⑥推行交流轮岗制。对掌握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领导和一般干部,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可以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横向交流,也可以在部门与乡镇之间纵向交流。总之,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①要严格按照县委“能上能下”《意见》和《科级领导干部监督管理苦干规定》、《科级干部考核办法》、《一般干部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坚决调整不称职干部。②要建立以任期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以岗位分类为基础,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一定阶段内的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的要求以及具体的奖惩措施。对能够量化的,进行量化评估;对难以量化的,采取定性民主评议来确定。做到硬化指标,强化责任,刚化考核。③要改进考核方法。坚持阶段考核与考核、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重大事项及时考核与定期通报相结合的办法,全面考察掌握干部的工作实绩。④要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经考核政绩突出者,该提的提,该升的升,有的甚至可以破格使用。对考核后认定的不胜任者,要兑现结果,该降的降,该调的调,决不能“一拉平”、“一锅煮”,失去考核的本来意义。

篇3: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2014年春节,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第一季,节目围绕“家风是什么”进行街头随机采访,对4000多人次有关家风的海采回答进行精心编辑制作,播出后引起了公众对传统家教和“家国情怀”的强烈关注与思想共鸣。仅在“央视新闻”微博中,网民的点赞就达60多万条,跟帖评论成千上万。2016年央视《新春走基层》派出70多路共240多名记者前往全国多地进行采访,《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围绕“孝道”推出第二季,引发社会对“孝顺”的大讨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通过脚踏实地的采访、客观真实的纪录和大胆创新的手法,节目贴近群众、鲜活生动,展示了主流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报道,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报道途径。

家风报道的成功运作和良好效果,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基层,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生活。在我们身边,也会有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可供大家讨论,我台开设有一档节目,每周围绕近期的社会热点,确立一个供大家讨论的中心话题,用街头采访的形式,随机访问市民,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这档节目需要大量的街头采访,于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些街头采访的心得,在这里与大家进行探讨。

1 受访对象参与谈话的积极性是可培养的

由于是做街头采访,我们访问的对象全是陌生人,对方在接受访问前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我们街头采访讨论的话题,要么是近期的新闻热点、要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对采访话题都应该是有话可说。但在节目开设初期,街头采访被拒绝的几率较高。一般拦下十个路人,通常会有四五个人因为紧张、不好意思、怕面对电视机前那么多的观众说得不够好等种种原因拒绝接受采访,他们的理由通常是现在没空或者不太清楚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讲之类。

随着节目逐渐被观众熟悉,采访被拒的情况逐渐减少,更多的人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很多被访问者即使不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通常也会就自己的看法做一个表态,并且市民们谈得头头是道的情况逐渐增多了。分析其原因,随着节目被更多观众接受,大家在街头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像机时,能以一个更平和的心态接受电视采访,这样他们也就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讨论的话题上,从而更好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当然,采访被拒绝的情况肯定会有,这时记者主持人要快速的分析原因,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当路人仅仅是因为紧张或不好意思时,通常,只要你热情友善、语气中肯的坚持邀请,大部分人是会放下戒备参与进来的。要想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与被访问者的心里隔阂、打消被访问者的顾虑,大方得体、真诚微笑是最简单有效的利器。如何缩短与被访问者的心理隔阂,首先考验的就是记者的亲和力。

较强亲和力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内外兼修。外形上,应该是大方得体符合大众审美;从内在上说,亲和力是以善良情怀和博爱心胸为底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特殊秉赋和素养。笔者认为,着装整洁、面带微笑,一句真诚的“您好”,就是记者、主持人与陌生的被访问者进行深入交谈最恰当的开始。同时,记者、主持人对被采访者的称呼要礼貌恰当,提问要简洁清楚,提问时态度要平和、话语要真诚,要让对方感觉到这是一次愉快、轻松、平等的交流。

2 认真倾听是给予受访者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在街头随机采访的路人,他们愿意停下来接受采访,是对我们工作的尊重。那么,认真倾听,是记者、主持人对受访者最基本的尊重。要想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让一个陌生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面对摄像机镜头,愿意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除了考验记者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记者首先要认真听听他们要说些什么。

倾听是在态度上积极关注,从认知上去感受被采访者要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经过认真的倾听,记者才能抓住被采访者的个人观点、兴趣,才能准确找到将话题进行下去的切入点。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我们要对他人真诚的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为什么有些记者、主持人将提前准备好的几个问题问完之后就不能继续下去?为什么有些记者、主持人针对不同人群采访回来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出被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就是因为他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倾听,程式化的提问带回来的必定是程式化的回答。

因为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等等的不同,我们的采访对象会有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开朗健谈,也有的内向木讷。遇上开朗健谈的,当然会让整个采访过程很顺利,但是,我们做节目的目的不就是让大家都有话语权吗?如何让每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都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关键还在于要让受访者感受到自己有话语权,自己是这次谈话的中心。在采访过程中切忌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或者只听内容忽略感觉,甚至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

2015年元旦前夕,笔者做的一期节目,话题涉及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们。接受采访的是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年夫妇,当问道:“有人说80后们以自己为中心,普遍缺乏责任感,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老奶奶很有感触的说:“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这些孩子挺好的!像前阵子手拉手救人的大学生……”这时,正在摄像的编导小声嘀咕:“秦皇岛的那些学生不是80后,是90后,我们要问的是80后。”其实此前编导已经嘀咕过一次。这次嘀咕完,没等老奶奶继续说下去,在旁边一直听着的老爷爷挽起老伴儿的胳膊就走,说道:“我们还有事情要忙,不好意思先走了啊!”其实,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80后抑或90后都是他们的孙子辈,有多大区别呢?老人要表达的是对这些年轻人的肯定,是她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希望。因为编导拘泥于采访提要的无心之举,挫伤了老人家抒发胸臆的热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真诚的谈话对象。

3 问题如何设置是采访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

在采访活动开始前,需要围绕话题,精心制作采访提纲,做好问题设置,进行扎实的采访前准备。街头采访话题选择的范围要符合大众普遍的认知水平,围绕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内容开展。问题的设置要具体,问题的提出方式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实施采访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对于某个问题受访者可能会持有哪些观点、针对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探讨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简单的罗列,各个问题相互间应该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和科学的结构顺序。有时同样的一组问题,只因提问前后顺序的差异,就会给采访效果带来很大的不同。

笔者曾经做过一期有关酒后驾驶的节目。就我们对身边熟人的了解,酒后驾驶在“最严交规”出台前非常普遍。但是,面对完全陌生的记者和电视观众时,有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呢?我们尝试着把“你是否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分别放在一组问题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来提问,因为这一点顺序的改变,采访效果竟然大不相同。

当作为第一个抛出的问题时,因为受访者没有任何心里准备,面对突然出现的记者和摄像机,再加上社会舆论对酒后驾驶行为的强烈谴责,大家都有所戒备。受访者要么说自己不会驾车,要么就直接否认,也有人犹豫了一下不过最后还是否认有过这种情况,没有人承认自己有过酒后驾驶的经历。

于是,主持人对提问顺序进行了修正,把“你是否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最后提出。在交谈语气态度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因为之前已经和受访者讨论了其他相关问题,主持人和受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对话氛围,当主持人说道:“那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可不可以比较坦诚的回答我,您以前有没有过酒后驾驶的情况?”就是改变提问顺序后的第一个受访者,在犹豫了片刻之后,最终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还是有过,不过以后肯定不会了。”同一组问题,仅仅在顺序结构上进行一点小变动,就带来大不相同的采访效果。

4 要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充足素材的采集必不可少

要想有好的节目效果,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采访素材,通过对大量的采访素材进行筛选、提炼、总结,才可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节目。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2014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八期系列报道,有95路记者对4000多人次进行海采。平凡“草根”是节目中最常见的主角,说“不啃老,不坑爹”的是一位创业青年。一位面摊老板的家风是:“做人要实在一些,朴实一点,厚道一点。”“不怕吃亏,不一定非听话,但要讲道理。”这些从海采素材中精心提炼编辑出来的内容,富有个性特征、鲜活生动,观看之后让人印象深刻、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思考。记者大量深入基层的采访、客观真实的记录,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的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虽然不可能像央视一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一档系列报道,但是这种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以平凡生活为素材、以交流互动为平台的节目形态,这种从群众中捕捉时代主题,体现人文情怀的节目创作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15年,广汉市开展的“出彩村官”评选活动中有10位村(社区)干部脱颖而出,获得“出彩村官”荣誉称号。为了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展示他们的风采,广汉广播电视台以十位“出彩村官”为主题拍摄制作了10个4分钟的短片。村(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事事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面对采访的记者,“村官”们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的日常工作又非常相似,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出每个人最“出采”的闪光点,把他们最真实、最感人、最质朴的一面表现出来,节目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社区、村社,与“村官”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白天采访拍摄、晚上熬夜剪辑。通过对大量采访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最终的成片全部使用人物工作生活现场音和对群众的采访录音,没有一句后期配音解说。制作完成的系列短片,既充分展示了10位“出彩村官”的个人特质,又真实生动的反映了村(社区)干部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优秀品质,展示了广大基层村(社区)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拍摄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平凡、真实、可感的,是易于让人接受的。“出彩村官”系列短片在广汉推出后,引起了全市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5 结语

篇4: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工作作风浮、职业形象丑,当前未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岗位责任、教育培养、奖励惩处和制约监督机制,当前阻碍机制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传统文化、机关劣习、主观认识和工作惯性,当前加强基层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在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

[关键词]

基层机关作风;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8-0037-03

作风作为一种资源、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机关好比是一部机器的关键部位,机关作风关系到机关整体责任职能的有效发挥。机关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只有构建长效机制,以制度治党,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当前上上下下对于机关作风长效机制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的程度不够,落到实处的不多。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并创新实施工作机制,才能使机制真正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发挥实效。

一、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访谈显示,干部群众对机关作风状况的总体评价“好”占32%,“较好”占42%、“一般”占20%,“较差”的占8%。干部群众认为“有必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占81%。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重拳”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效果,干部群众感到“满意”占28%,“基本满意”占41%,两者合计为69%。梳理当前基层机关作风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服务意识差,角色意识不到位。问卷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反映机关作风问题中“联系群众不够紧密,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占48%。一些机关和部门不能很好地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以为所谓的管理就是对群众进行控制和围堵。一些机关和部门的衙门作风很重,对群众的感情淡漠,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不足。一些机关和部门的本位主义突出,往往以本部门为中心,以本部门利益为标准,服务角色严重错位。

(二)办事效率低,沟通协调不到位。一些机关和部门权责不清,职能重叠交叉,相互之间推诿扯皮,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繁。一些机关和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怕麻烦,怕担责任,消极怠工、人浮于事。一些机关和部门相关之间缺乏合力,不能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为了一点小事、为了盖一个章让群众跑断腿。一些机关和部门岗位职责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评监督。有的机关和部门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事为本”,缺乏人性化的服务,仅仅只是满足形式上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工作作风浮,调查研究不到位。一些机关干部除了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多,很少下基层,更不愿意发现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些机关干部缺乏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完全依赖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成果往往张冠李戴出洋相。有的机关干部仅仅只是机械地按照“红头文件”办事,上下一般粗,工作中缺乏创新,解决问题简单粗暴。不少机关干部不愿意动笔记录,归纳总结,把撰写调研报告或课题的任务一味推托给科研机构或借调到机关的外来人员。

(四)职业形象丑,廉洁自律不到位。一些机关人员参加工作的动机不纯,简单地以为就是“收入高、有面子”,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精神委靡。有的机关人员生活情趣不高,热衷于吃喝玩乐,中午酗酒,影响形象。有的机关人员不愿意到社区报到,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志愿服务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在社区中表现很差。一些机关干部表里不一,“八小时以外”对自己要求很低,频繁出入于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娱乐场,为群众所不齿。

二、当前基层机关作风存在问题的

根源是机制未能有效发挥

问卷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目前机关作风建设机制“比较完善”的仅占17%,“不完善”“没有发挥作用”的高达83%。综合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比较突出的机制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岗位责任机制不够有效。“三会一课”、“三重一大”等这些制度是我们党经过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往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党内的各种法规中,对于党委“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八小时内外”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然而,这些规定在某些机关、某些部门却没有真正的约束力,领导干部或领导班子缺乏担当,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责任制。

(二)教育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对于刚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同志,一些单位和部门缺乏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没有解决好他们参加公务员队伍的动机问题,缺乏传、帮、带。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中老年同志,一些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操作性的业务培训,没有真正树立起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单位和部门的教育培养内容追求高、大、上,培训方式单一、陈旧,培训周期很不稳定。有的单位和部门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三)奖励惩处机制不够科学。不少机关和单位虽然都建立了民主测评机制,但是在具体指标上设计得并不科学,因此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有的机关不是按职能设岗,而是因人设岗,自然形成了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对一些“不惹事但也不干事”的温吞水型干部,没有什么有效的惩处机制。还有的基层同志认为,一些工作表现奇差的公务员,在年终考核的打分未必很低,没有科学的奖励惩处机制,各个机关部门忙闲不均、苦乐不均、奖惩不均。

(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党的机关作风建设的评价机制主要来自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组织,一些基层党组织每当向上级进行工作汇报时往往对作风建设的成效浓墨重彩,而对自身作风建设的不足和问题轻描淡写。一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在提拔前组织上会进行严格的考察,结果显示作风没有问题。一旦东窗事发,经过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揭露,就发现其作风非常腐化,甚至达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充分表明在监督制约机制上有明显漏洞。一些窗口部门作风很差,群众意见很大却长期得不到有效反馈。

三、当前基层机关中阻止长效机制

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

在问卷调查中,不少机关干部和群众反映,不少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放在办公抽屉里,甚至锁在机关档案室里,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机关干部群众认为,一些机关单位只是把规章制度当作一个集思广益、调动基层干部参与积极性的过程,规章制度作为红头文件下发之时就是其生命力终止之时。一些机关干部群众觉得,一些机制刚运行之初也曾取得立竿见影的明显成效,但是时间长了,活力逐渐消退,最终很多事情还是按照惯例和长官意志去办。仔细分析阻碍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主要以下几点:

(一)传统文化因素。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情面”在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等竞争”、“遵守规则”、“讲究秩序”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种重视“情面”的传统文化的负作用逐渐凸显。一些“人情”之风,戴着温情脉脉的面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不正之风,逐步侵蚀我们机关的肌体。一些机关干部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仍遵循以地缘、亲缘、熟人等关系庸俗化地构建人情网络,不讲公正、不讲规则,甚至公然违反某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为阻止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

(二)机关劣习因素。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随着执政时间的增长,党的各级机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各种衙门作风的浸染。此外,前苏联计划经济带来的僵化的机关通病和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代言人和财阀之间的权钱交易规则也对我国的政府机关作风产生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唯长官意志论和所谓“潜规则”的现象,歪曲了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模糊了是与非的界限,使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使各种国家“王法”和党内“规矩”成为捏来捏去的泥团、伸来缩去的牛皮筋,对于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起到了巨大的腐蚀作用。

(三)主观认识因素。从当前机关干部群体来看,对于作风建设机制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够到位,有的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想法。有的领导干部从心底里抵触相关机制的制订,认为这是约束自己的自由,是不得已戴上的“紧箍咒”。有些公务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机制,认为周密的机制“太繁琐”“添麻烦”。有些公务员对于机制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心存疑虑,认为“法治”和“人治”相比较起来,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治”在起作用。对于主观认识糊涂乃至错误的执行者来说,即使是再周密、完美的机制也是不可能发挥实际效果的。

(四)工作惯性因素。长期以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习惯于通过会议和决议落实重点工作,通过某项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某项工作深入开展。从调研部署到动员发动,从深入学习到整改提高,很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长期耳濡目染,逐步形成工作惯性。相反,对于贯彻执行、长期保持某项长效机制则显得很不熟悉、很没有把握。这种工作习惯,在面临重大、紧急事务时,往往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实际效果。它在平稳时期、日常时期则显得隔靴搔痒,难以持久。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来说,尽快扭转这种多年形成的传统工作惯性是一个严峻的紧迫挑战。

四、当前加强基层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实践证明,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设施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某些机关作风顽疾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的现状,更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把作风建设转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一)加强制度完善与创新,提高制度机制的科学性。对于机关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对一些华而不实、程序模糊、要求笼统、责任不明的制度予以精减,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制订完善,对作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动态,推出新措施。比如,关于党员干部的责任机制问题,既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和单位的下属工作人员,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言行举止、清廉的作风影响、带动、感召自己的家属和职工群众。这就要求针对党员干部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加强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填补各种漏洞和空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严格制度执行,维护制度机制的权威性。严格各项制度的执行,要求必须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不能使制度成为空架子,“稻草人”。这就要求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对影响制度执行的不良倾向要及时纠正,同时要求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强化纪检监察、党委组织部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开展严格的制度落实情况测评。比如,关于公务员的教育培养机制,要努力形成定期培训、专题研讨的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正反典型教育。通过量化各种具体指标,积极交流学习的经验体会,检查考核学习效果,使机制真正管用、带电。

(三)聚焦解决问题,增强制度机制的针对性。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围绕解决问题建章立制。比如,关于公务员的奖惩机制问题,要围绕“测什么”,从群众观点、创新意识、工作业绩、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多方面、多角度细化测评指标;要围绕“怎么测”,运用媒体、网络、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纪检监察机关日常督查等多种方法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测评意见;要围绕“如何用”,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实现有效的结果运用,对重视作风建设且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表彰,对于作风状况差、群众意见多、问题多发的单位,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

(四)搞好统筹规划,提升制度机制运行的协调性。基层机关作风建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很多附加和连带效应。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追求的不仅仅是某一项具体制度的创建,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已有制度间的内在关联和对接上,对诸多制度要素进行梳理,对各类制度功能进行有效衔接和整合。比如,关于公务员的监督制约机制问题,首先体现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部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整合起来;其次是明确监督重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重大决策以及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等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督;第三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机关作风立体监督机制,实现机制运行的整体协调。

课题负责人:潘宏凯

成员:侯志学、相建华、马俊、张大伟(执笔)

篇5: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群众路线教育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根据市委安排,我从3月10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全镇35个村(社区)、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走访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活动,采取个别走访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一是与全体党政班子成员逐个交流思想;二是召开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座谈会;三是走访“两代表一委员”、低保户、贫困户等,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调研工作主要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全面查找我镇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把调研专项工作和全镇当前工作相结合,和全年重点工作相结合,以转变作风、树干部形象促社会发展。

调研期间,累计走访科级领导15人、机关干部15人、基层干部35人,走访贫困群众53户78人,走访低保户42户52人,走访基层党组织12个,走访企事业单位6个,召开座谈会5次。

二、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镇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干部能遵守党章,以党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牢记党的宗旨,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勤奋敬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忘我奉献,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但是,在干部作风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给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形而上学之风蔓延。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作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了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照搬照抄书本上的经验做法,不注重社会实践,好高骛远,基本功差,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二)根本宗旨观念弱化。联系群众不密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群众感情,不愿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不为群众办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对群众态度生、冷、硬、横;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不能深入细致研判并及时合理地解决各方面诉求,不能贴近群众,耐心地去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使矛盾升级,小事酿成大事,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组织纪律遵守不严。干部存在“走读”现象,上班迟到、早退,无故脱岗,上网聊天,玩游戏,工作日午间饮酒,带彩打牌。

(四)落实措施力度不强。一些干部精神面貌萎靡,工作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工作思路不清,“混日子”心态明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工作不热心,不积极,无热情,工作效率低下。

(五)廉洁自律意识淡化。一些干部追求物质享受,爱面子,喜攀比,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比吃比喝比玩,用公款消费,用公款满足自己私欲,个别干部为群众办事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现象。

三、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有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个别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和思想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的转型,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群众的方式、服务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律意识较差,自我要求不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观念纷至沓来,部分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不强,受一些庸俗价值观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自身的位臵、责任和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

(二)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上级监督太松,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群众监督太远,舆论监督太累等问题,监督合力还没有形成,对八小时以外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

(三)教育培训不到位。近几年,在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教育上制定了许多制度,研究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在教育对象划分的层次性不强,没有根据领导岗位的不同进行教育。没有针对在理想、宗旨、纪律、作风、廉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没有能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

(四)激励竞争机制不全。目前,乡镇管理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里有多少个单位,乡镇就要承担起多少项工作。农村干部处于最基层,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受乡镇财力因素的制约,干部待遇较低,人事管理方面又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和择优汰劣机制,一些干部深感前途渺茫,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影响,工作不够安心。

(五)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如何评价干部,如何使用干部,对干部作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我们党在干部的考核和选拔方面不断改革,在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人才队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机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制度执行力不强等原因,使干部考核和选拔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偏差,成为影响干部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教育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精心组织学习、坚持每周四干部集中学习制度,组织干部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做好党员干部作风教育,提高党员的纪律性,同时将学习纳入干部考核的指标。督促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由镇纪委组成专班,通过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重点整治无组织、无纪律、干部在岗情况,上下班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午间饮酒,带彩打牌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认真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找体制制度方面的漏洞,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

(三)集中开展干部“五带下乡”活动。在全镇深入开展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的“三在”工作机制,重点做到带起居用品下乡、带信访案件下乡,带群众感情下乡、带政策法规下乡、带重点工作下乡。要求每位包村党政干部每周至少在村组住点2天,并保证在村组住一晚,利用党小组会、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走访、座谈和调研活动,接地气、知民意、解民忧,扎实践行宗旨意识。

(四)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讨论活动。深入开展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并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好干部”活动。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市委倡导的“六个表率”为标准,推动“灵魂革命,聚集四风”,组织全镇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深入到服务对象中,开展换位思考大活动。通过让干部走出去、沉下来,体验生活、换位思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篇6:关于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与农民群众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了解和掌握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方面的现状,按照市农工委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怀柔区委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并努力从理论武装、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健全机制入手,狠抓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基层干部头脑,夯实思想基础。制定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了学习内容、重点书目、时间要求、学习方式和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依托区、镇党校、市民学校等宣传教育阵地,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区镇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3期,培训基层干部30221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通过教育,广大基层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怀柔区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关于选派机关干部下村兼(任)职,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的几点意见》和《怀柔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五年(1998—2003年)规划》,规范了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和使用。几年来,全区共选派21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其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98名,目前仍在村任职的74名。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围绕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了联乡帮村、干部帮困、民主生活会、信访接待日、深入基层调研、重点谈话、全程办事代理等多项制度。各镇乡党委结合实际,健全完善了镇乡干部首问负责制、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等多项制度。通过狠抓制度落实,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干部作风建设得到明显转变。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转变。狠抓了镇乡机关和村级干部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工作,通过建立台帐,完善整改措施,加强督促和考核,使一大批基层群众迫切要求、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使在学教活动中形成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好的做法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阵风,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了以“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四民”活动,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创建“六好”镇乡党委和“五好”支部的考核内容,收到了较好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五是健全了转变干部作风的激励约束机制,基层干部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各镇乡在机关干部管理上,普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并加强考核,做到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升降挂钩,开展了岗位述职与末位淘汰,评选文明科室、服务之星等活动,强化了镇乡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这几年,群众性的上访事件逐步减少,镇乡政府为百姓办的好事、实事越来越多,老百姓对镇乡干部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公开、热情、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新型的镇乡工作形象正逐步深入百姓心中。

总体讲,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三讲”、“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双教双促”和“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我区“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极大地加快了我区农村发展的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虽然近年来我区在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少数干部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过于求稳,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缺少新思路、新办法。个别镇乡机关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对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足;有的抓工作图虚名、求形式,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部分村级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中习惯于用老眼光看新形势,用死脑筋对待新问题。在发展上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去适应市场,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物、要人、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宗旨观念淡化。少数村级干部内心深处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家族宗派观念,由此带来的“裙带风”、优亲厚友、排斥异姓及外来户等做法,直接影响农村的团结和睦和农村稳定;有的利已思想严重,在利益问题上贪小便宜、多吃多占,有的甚至借盖章、解决纠纷之机捞取好处;有的“官念”根深蒂固,在安排工作时经常嚷着“没干头、不想当”,一旦调整或落选,不是“不交章、不交帐”,就是四处上访告状;有的为达到长期任职的目的,不愿主动发展年轻人入党;有的不愿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开“蜻蜓点水”,财务公开不实不细;有的甚至以“修理刁民”为名打击有不同意见的群众。

三是领导作风不民主,“家长式”作风严重。有的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进不同意见,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有的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三套班子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不配合,影响班子的团结和正确决策。

四是部分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政策法制观念差,作风不民主,决策主观武断,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气很大;有的说话不分场合,语言比较粗鲁。调解纠纷粗暴压制,发展经济强迫命令;有的碰到难题绕道走,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受到挫折,灰心丧气,畏首畏尾;有的不能充分发挥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是起到“传声筒”和“文件夹”的作用;有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注重短期行为,工作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办事不公开,怕“群众明白多了会找茬”,不是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而是“截留”上级政策,个别干部甚至违反政策规定办事。

五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无用的倾向。学习上热心于时事政治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多,系统学习理论的少,学习无计划、内容不系统。有的认为理论学得再多、再好,不如实实在在做点工作更能赢得领导赏识;有的认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应付工作,学的越多工作越放不开手脚;有的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整天陷于应酬接待、迎来送往,根本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

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或者学习不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甚至片面理解和歪曲上级的精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三、原因分析

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信仰及价值取向,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观念,给基层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在某些干部头脑中占了上风。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够、要求不严。少数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在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前既看不清、又想不透,思想观念模糊,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一些干部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甚至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当干部吃吃喝喝、请请送送,是一种“时宜”,不合“时宜”就办不成事,解决不了实际困难,尽管违心,也只能去干,各种不正之风悄然而起。

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就镇乡干部来讲,全区镇乡1069机关干部,参加工作前为农民的占40.2%,加之学习培训的滞后,使整个镇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从村级干部来看,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致使选拔村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据对7个山区镇乡调查,18—35岁的农村青年有15390名,留在村里的只有7249名,且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到79.7%。在这样一个状况下,选举产生的干部素质可想而知。这些任前本就素质不高,当了干部后又缺乏经常的学习和艰苦锻炼,致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成为影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四是在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近年来虽然我们出台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在党政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中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意见》等多项有关基层干部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村级干部的管理上,长期以来重使用,轻管理,不是靠制度管理,而是靠情感约束,致使村级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干部存在“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工作上急功近利,为了出政绩,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加之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村级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对村级各种组织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议事程序不够完善,加之上级监督检查不够到位,致使村级组织的合力不够强,村级工作运行不顺畅,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不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意见较大。

五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客观上也诱发了

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在镇乡机关干部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致使一些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于在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一些工作效率不高、业绩较差的干部得不到及时调整,不但他们本人得不到教育,还影响其他干部的积极性。此外,镇乡干部在同一岗位时间偏长,轮岗交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一些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凭经验办事,创新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镇乡干部在同一镇乡、同一岗位上工作11年以上的有554人,占镇乡干部总数的51.8%;工作21年以上的达到209人,占19.6%。最为典型的是庙城镇的朱永田竟35年未换过岗位。

四、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当前,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农业发展已进入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新阶段,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卖难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意改进干部作风,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针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坚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努力在夯实思想基础,树立正确导向,完善相关制度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夯实思想基础。

多年的实践证明,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党性锻炼,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搞好作风建设的灵魂。

一是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坚定广大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化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新机制。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一线,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少、条件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为提高其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创造条件。要将镇乡机关干部列入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扩大基层干部培训覆盖面。结合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采取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培训的办法,加强对镇乡机关干部的培训,争取五年内使全体基层干部轮训一遍。要充分发挥区镇党校、成人学校的阵地作用,采取长短结合的灵活办学方法,抓住任前、届中、届末三个重点时期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传统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同时,要加强形势任务、科技法规教育,提高其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综合素质,使之不断适应形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管理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选用的干部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就会影响和激励整个干部队伍,带出一方正气。因此必须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并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进一步改革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树立明确的用人导向。

选准选好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必须努力创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真正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贯彻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要加大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镇乡工作的力度,解决镇乡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人视野和渠道,既要注重本村培养选拔,又要突破完全在本村选拔的局限,面向社会选拔。同时,要建立基层干部利益导向机制,增强基层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努力创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环境和条件。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使全区的人才充分得到利用。进一步加大从镇乡、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的科级干部或处级后备干部到村任职的力度,探索尝试村干部跨村交流和兼职,盘活农村干部人力资源,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严格对基层干部的管理。

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要继续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增强镇乡机关干部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进一步加大镇乡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要在研究制定《镇乡机关干部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镇乡机关干部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对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要有计划地做好交流工作,以此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要改进基层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建立镇乡、村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按照“六好”镇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将工作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个干部,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要求和时限,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年终严格考核,做到奖惩兑现,解决镇乡、村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促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转变。

当前,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思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的保证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建立基层干部考核结果公开制度。通过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干部的考核结果,发挥其在作风建设上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二是建立基层干部作风讲评制度。对作风好、业绩突出的干部进行表扬,对差的批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三是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明确领导干部不但要抓业务,还要抓队伍的双重责任,逐步形成作风建设一级抓一级的新机制,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转变。四是在镇乡机关全面推行“办事全程代理制”。努力实现在办事主体上,由群众跑为干部跑;在办事效率上,由多次办为一次办;在办事程序上,由随意办为规范办;在服务态度上,由被动办为主动办。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五是在坚持村干部定期集中学习、定期交流思想和入户走访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制度、村级事务现场办公制度和轮流值班制度,及时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强化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欠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三委”各自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程序,增强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三委”之间的关系。

二是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新载体。要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推行村级帐、款镇乡双代管工作。通过严格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减少或避免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使集体资产流失、引发干群矛盾等问题的发生。建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和审计流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是必须切实加强民主监督,不断规范民主管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民主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要顺应这一形势,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前,特别要坚持和加强政务、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时间,保持政务、村务公开的经常性、规范化、透明管理,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

上一篇:厚德载物高中生作文下一篇:岱山县物价局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情况回头看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