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2024-04-30

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通用6篇)

篇1: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构建三大体系 实现五大转变

在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中促进审判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院坚持强管理促公正,优管理提效率,抓管理树公信,着力构建审判管理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公信体系,努力实现“五大转变”:即管理体制从多头无序到规范有序,管理形式从单一分散到集约整合,管理主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管理客体从以法官为主到以审判权运行为主,管理效果从偏重效率到提升效能的转变。

第一,求真务实,着力构建保障审判管理运行的组织体系

一是在管理权能上力求“专职多能”。05年初,我院在江苏基层法院中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审判管理办公室。先后精选了8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审管办。

二是在管理职能上彰显“刚柔并济”。赋予审管办质量管理、流程监控、业绩考评、质效统计等职能。为适应审判工作的发展需要,逐步将司法建议、诉讼服务、诉调对接考核等工作纳入审判管理的范畴,从而使审判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刚性”,又具有服务审判、服务法官的“柔性”。

三是在管理效能上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建立大审判管理格局。一方面,全院形成了以业务部门审判管理联络员为基础、审管办为枢纽、法官考评委员会和审判委员会为龙头的多层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审执部门形成了法官、审管联络员、庭长的三级管理阶梯。全院审判管理工作呈现出全员、有序、科学管理的“内涵式”发展态势。

第二,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提升审判管理水平的运行体系 一是优化审判质量监控机制。强化重要流程监管。对变更审限、诉讼保全等重要流程节点,由审管办会同监察室进行全程跟踪、全程监督。强化均衡结案管理。出台《均衡结案管理实施办法》,科学制定阶段性指标目标值,着力解决月度结案不均、部门结案不均、法官结案不均的问题,实现了收结案的良性循环。强化案件质量评查。严格评查办法,将差错责任细化为瑕疵、一般差错和差错三个层面,坚持凡错必评,有责必究。全院案件被发改率持续走低,审判质量连续多年在盐城基层法院中保持最优,在全省法院系统也名列前茅。

二是优化审判态势研判机制。审判质效运行态势是审判工作的“晴雨表”。我院推出了“2+2+6”的审判态势研判载体。即:“两类”态势分析。通过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法官质效指标每月评析,对全院及法官个人的审判质效进行评估分析,引导全院法官共同关注和延长“短板”,推动审判工作良性运行。“两项”动态研判。加强人案比动态研判,及时调整审判力量,有效分流案件,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审判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加强案件信息动态研判,将审判管理触角延伸到特定类案受理审查、敏感案件风险评估等环节,保证审判决策的科学性与主动性。“六大”专项通报。先后建立起“四项”未结案件、重大民商事案件、被发改案件质评、均衡结案等六类专项通报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强化审判管理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我院至今已编发各类审判管理通报280多期。

三是优化法官业绩考评机制。通过开展“每月办案之星”、“办案标兵”、优秀合议庭等评选活动,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激情。设立“最佳管理奖”,重奖在考评中名列条线第一的部门负责人。去年,我院在8个条线考核中获得了7个第一。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突出了绩效量化的评价作用、绩效考评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人本管理,达到行为激励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业绩优先、素质为本、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将审判业绩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法官选拔、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三年来,我院先后有10名法官因审判业绩突出走上了中层岗位,15名法官成为业务骨干;获省级以上表彰的部门和个人达36人(次)。

第三,能动管理,全力构建符合审判管理规律的公信体系

一是引入社会评价,提升法官职业素养。引入庭审驾驭能力的社会评价。以院庭长为主体,辅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随机听庭、评庭的方式,现场评议、打分,并将评议结果纳入法官业绩档案。引入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的社会评价。以《东台法院网》为平台,逐步实现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开通网上院长信箱、在线交流,真诚接受社会公众对裁判文书的意见、建议。引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的社会评价。与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法学院等院校建立常态化的院校合作机制,通过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对法官的法律适用、利益衡量、漏洞填补等司法能力加以评判,结合考量法官把握社情民意、化解涉诉信访的能力,评选出擅长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的优秀法官。

二是倡导自我认同,释放全员管理潜能。激励庭长轴心管理。在全省基层法院中率先推出庭长管理的“五评五比”模式,硬化庭长的管理责任。激活全员自律管理。鼓励法官主动参与部门司法业绩目标的确定,作出创优承诺,促进法官、部门和全院在目标上的协调一致,在行动上的同频共振。激发主体创造管理。紧贴实践,从院领导到普通干警探索、总结出不少有价值的审判管理经验。《善于管理、勤于管理、精于管理是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等经验得到了江苏高院的肯定与推广。

三是突出规范功能,保障司法廉洁高效。将审判管理与强化廉洁司法相结合。进一步理顺审执流程控制与纪检监督检查、案件质量评查与错案责任追究等关系,促进审判管理与司法廉洁机制的良性互动。05年以来,我院未发现一起法官违法违纪事件。将审判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增强审判管理的“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效能。自主研发国内首个“诉前纠纷分流管理模块”,从而使纠纷分流更顺畅,操作更规范;在江苏法院系统首开“12368”司法信息查询系统,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立短信管理平台,对临近审限案件的承办法官,及时发送温馨的短信提示。

篇2: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近一段时间以来,**党委中心理论组组织班子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规划建议指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从过去的科学实践和发展中高度凝练出的理念,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的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都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如期实现垦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增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责任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认同和理解,自觉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和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根主线,用活用好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等政策措施,努力在新一轮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找目标、找方向、找商机、找对策,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都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

科技创新属于“主动力”的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的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因此,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为优化经济结构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二)产业协调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

协调与整体关系密切,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因此只有坚持产业协调发展,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打造优质高效型的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近几年来的三产发展不平衡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产业发展的协调功课,扬长避短,正确处理三大产业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要在加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前提下打造高效的新型农业,按照“扩稻、减玉、增经饲”的工作思路,加快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以调整农业生产供应品质结构,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在推进大棚二次利用的同时,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互联网+农业的销售平台等。

(三)生态绿色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又要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压力约束也越来越紧,农业亟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只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生态绿色农业,才能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6年,我*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同步推进。落实“三减”玉米示范面积930亩,水稻示范面积2243亩,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试点项目,大力推广使用黄腐酸有机肥和生物多抗一号、真灵等生物制剂,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开放视野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力量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习总书记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由此可见,我们既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开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打造农业的新优势,又要提高新型农业的品牌竞争力,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壮大。因此开放是我们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力量源泉,是推进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十三五”时期,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积极进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要逐步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要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要显著改善,要努力形成开放、发展、壮大的有利局面。

(五)普惠共享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其最终的目标是走向生态环境良好,产业有机融合,收入持续增加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还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愿景。

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我们要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增加职工收入,确保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一)确保产能稳定,为发展方式转变打好基础。今年,我*种植业结构根据市*需求调节,粮食产能必须确保巩固提升,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我们要毫不放松的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机械,加大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均衡发展,挖掘高产潜力,确保稳产能力。计划利用国家补贴1300万元,**补贴290万元,继续推进农机更新,引进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农机应用和管理水平。计划投资1500万元维护农田道路,投资384万元维护水利设施,继续完善农业农机标准化生产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资采购体系、农业科研体系、测土施肥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水稻缩垄增行和旱播水管等新种植模式试验,实施农业部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项目25万亩,提升260公里科技示范带建设标准。

(二)主打绿色有机,实现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打造绿色产品,加快从产量高到质量优转变,加快基地建设和配套技术、监督体系的完善,扩大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做好13万亩基地的有机转换工作,继续提升3600亩西瓜质量追溯基地建设水平,打造亮点,同时新增水稻、玉米、大豆及杂粮追溯项目,不断丰富**绿色产品种类,打造友谊绿色产品品牌。新建成“鸭稻、蟹稻、鹅玉“等立体种植、养殖项目示范面积2020亩。落实三减面积7.2万亩。在此基础上,**还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致力于减少污染,确保粮食生产基地安全。

(三)形成产业体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拓展发展内涵,向规模化经营延伸,提高种植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员工农业联合体,重点抓好水稻、大豆、玉米产业链建设,今年计划引资新建一座10万吨米糠油和色拉油加工厂,加强与县政府的联合招商,推进*县工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职工就业。要向互联网延伸,积极为小微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建立统一的农业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渠道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联通,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同时倒逼生产方式的改变,了解消费者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机农业,实现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要向观光农业延伸,将**生态资源、生产过程、田间美景、特色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等整合为旅游产业,打造和宣传北大荒现代农业旅游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发展。

篇3:科学发展与转变方式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就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因此, 本专题知识仍然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者、企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因此, 考生在备考时, 不妨打破教材知识顺序, 把教材中有助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与相关热点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点指津】

1.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拓展: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培育自主品牌, 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 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 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由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资源, 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创新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 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提高劳动者素质, 完善法律法规。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④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3)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②加强科技创新, 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④坚持对外开放,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⑤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消费者树立环保意识, 转变消费方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

企业:①贯彻科学发展的思想, 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 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开发适销对路的环保产品, 提升企业竞争力。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节能减排, 保护环境。④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 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消费者:①转变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理智的消费者。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感, 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 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②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转变消费方式。

(4) 误区辨析:经济增长就是发展。

我国当前生产力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但是,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 甚至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 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 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高考回眸】

1.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0)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 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 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 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 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 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 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 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 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农牧民发展沙柳产业不仅仅是看重其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在于其生态效益, ①说法不准确;②不符合材料信息, 农牧民并不是在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自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该地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了自觉能动性, 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D。

2. (2011·北京文综卷·35) 二十多年来,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论出我国

①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 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 ③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 ④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 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在升高, 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降低, 并不等于我国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 排除①;材料未涉及出口问题, ②与题意不符。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 会促使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以及劳务消费比重的增加, ③④正确。答案为D。

3.[2011·天津文综卷·12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 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 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 “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 “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条件的认识。注意从对图表数据分析比较中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

答案: (1)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②科研投入不足, 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③环境压力较大, 影响可持续发展;④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 制约增长速度。

【创新设计】

1.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列选项中反映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是

①追求GDP最大化 ②促进社会经济高速运行 ③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 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阅读漫画《扩大内需, 保增长》, 漫画标题的经济学依据是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

B.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C.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能拉动经济增长

D.消费是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

3.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当

①坚持科学发展 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坚持不懈追求GDP增长 ④发展低碳环保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

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分别约为55%、40%和35%。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为60%。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研究表明,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 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 全国居民的消费额提高0.19%~0.34%, 新增投资达6.6万亿元, GDP将增加0.5%~0.85%。

(1) 请概括材料一包含的主要经济信息。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推进城镇化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1年5月31日至6月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进行调查研究。

(1) 简要分析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一, 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

1.D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①②均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故排除。

2.C 提示:“扩大内需, 保增长”, 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能够促进生产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

3.B 提示:漫画启示我们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 ③的说法显然背离漫画主题。

4. (1)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但区域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且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

(2) 推进城镇化, 可以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投资需求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进城镇化, 能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进城镇化, 可以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 (1)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但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2009年11月以来物价持续上涨, 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

(2)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科学发展观, 更多考虑环境资源因素, 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把能耗降下来;④多渠道发掘能源, 节约能源, 化解能源制约的瓶颈;⑤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进行科技创新,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

篇4: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体系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都在各自的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而成的理论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统一性。

(一)历史使命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三大规律”,在代际传承中开辟和推进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几代领导人先后在这篇“大文章”上寫下了精彩篇章,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续写新篇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五大发展理念,都是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理论载体,都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实践发展而产生的。

(二)发展主题的统一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首要“关键词”,是解决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核心“聚焦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说到底,不管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五大发展理念,回答的都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主题,都是用来指导科学发展,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目标的。

(三)理论品质的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部分,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要成果,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任务等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我们党才先后提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上,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胡锦涛、习近平对各自前任发展思想的继续深化,都是对以往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新的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思想、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四)历史语境的统一

每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及客观环境密切相关,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江泽民同志曾作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此后,胡锦涛同志也重申了这一观点,并多次提到“三个没有变”,即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这正是中国当代最大的实际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基本一致的历史语境。当然,除“大同”之外还有“小异”,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处的具体环境、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发生变化。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传承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反映。

(一)“创新”方面的传承

科学发展观强调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十八大报告当中进一步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尤其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等。这些都成为创新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正如《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的,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二)“协调”方面的传承

从内容上看,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要求和“统筹兼顾”方法为“协调发展”理念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其中,“全面”指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整体性,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指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的均衡性,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统筹兼顾”,包括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等。这些都是为了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系列重大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矛盾要素。

(三)“绿色”方面的传承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与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对应。“可持续发展”要求,指的是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包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吸收了科学发展观关于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内容,以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

(四)“开放”方面的传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体形成了全方位、各层次、多领域的开放格局。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D09年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讲话中论述了“积极推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断提高我国软实力”等观点。这些都蕴含了“开放发展”思想。

(五)“共享”方面的传承

科学发展“以人為本”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都关系到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问题,即发展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本质上一以贯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以人为本之“人”涵盖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既共建又共享成果。这正是“共享发展”理念所坚持和倡导的。《建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虽然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但不是简单机械继承,而是有所创新、丰富和发展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

(一)更突出发展理念的战略性

五大发展理念更突出对发展行动的先导性作用,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在五大发展理念体系中,“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已成为主要内容、发展理念,位阶上升。“可持续”经本土话语转换,从具体目标部署层面提升到绿色发展的理念层面:语义交叉的“全面、协调”与“统筹兼顾”经组合集成,从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层面提升到协调发展的理念层面,战略地位更为突出。

(二)更注重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五大发展理念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由发展目标、动力、举措、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所组成的布局系统。创新发展上,不仅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理论创新的支撑性作用、制度创新的保障性作用、文化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协调发展上,实现发展手段、发展目标、评价尺度的统一。绿色发展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开放发展上,推动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各国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上,推动发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范围、内容、途径、进程相统一。

(三)更呈现发展理念的现实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阶段性新特征,现实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大多是过去科学发展观没来得及根本解决,现在单纯依靠科学发展观同样也无法解决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解决实践中激发新的发展活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五大发展理念十分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及其现实效果,如“开放发展”上有“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实际的合作平台和开放载体;“共享发展”上有直观的公平导向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孩生育政策等民生实惠。

篇5: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簿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簿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科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二、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的综述: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今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通过深入的学习调研,查找了当前制约我校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必须看到,我校面临着规模快速增长之后,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办学特色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等重大课题,仍然面临由“单科性专业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后,学术水平、办学层次和科研贡献率亟待提高等紧要问题,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开拓创新、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动力,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我们统一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的重大契机,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抓住“一个根本”、“一项总体要求”和“一个主题”,即突出实践性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师生员工振奋精神、科学发展再上台阶这个总要求,牢牢抓住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把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放在五个方面,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促进校园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管理高效、服务到位、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体制机制,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取得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当代中国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文明和智慧。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新认识,也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优秀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并自觉践行,让中国传统文华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应始终成为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从传统革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

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当紧密联系大势和大局来把握。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尽管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依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围绕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许多国家都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赢得发展主动。可以说,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树立和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能使我国发展占据时代制高点,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事关长远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于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同时发展也应当根据新的实践而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还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必须把握好的大逻辑。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我们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而言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作了深刻阐述。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刻认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过程中,领会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有这样五个方面需要深刻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要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看待问题,注重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把解放思想作为总开关,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破除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作为行为标尺,自觉对照检验我们的实际工作,符合的就鼓励和支持,不符合的就反对和摒弃,更好地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在转变观念中赢得新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成功经验在哪里,重要的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要注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注重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整齐划

一、不搞大干快上、不搞层层加码、不作难以兑现的承诺,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资料收集不够,分析、加工时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开始,脑袋中毫无思绪。然后一些课题准备工作不到位,也就出现了资料不全难有说服力,理解更是远远不够的。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具有政治性的话题,所以我们的认识有些不到位,力有不及。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排版问题方面比较欠缺,以至于在结题报告和成果展示中,出现了堆砌原始材料,资料排序混乱,不知道哪些可以删除不用,哪些可以保留,也就使得资料展示的目的有些不明确,使我们辛苦收集来的资料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由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支持与重视,许许多多的科技之星不断涌现,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小组设想下一步研究科技创新如何改变百姓生活方式方面研究。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篇6:科学发展观五大转变

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乡镇一级基层组织来说,这既是转变职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小村镇是一个撤乡并镇后组建的新建制镇,机构臃肿,人员富余,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催粮要

款、刮宫引产”向“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此,镇党委、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突出抓了“两个强化”、“三个创新”。

好范文版权所有

坚持“两个强化”,打牢转变职能理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镇农村改革和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和的比率快速增长,成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镇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全面分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有发展亮点日益增多,整体工作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更有发展后劲不足,难点问题不断显现,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干部服务意识不浓等因素。现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都与乡镇职能“错位”、“缺位”有着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用正确的政绩观武装干部,尽快实现乡镇职能的转变。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把全镇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使镇村干部充分认识转变职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只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采用电化教育等形式大力宣传那些埋头苦干、乐于奉献、政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在组织干部观看郑培民、郭秀明等先进人物事迹录相的同时,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生动实际的启迪教育。镇党校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培训镇村干部的重要内容,集中进行学习教育。三是镇村两级党组织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认真进行对照检查,不断提高镇村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加快转变职能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好范文版权所有

上一篇:南小心理健康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全县机关效能年活动调度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