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

2024-04-28

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

设计本课时,由于是第一课时,重点抓了识字写字,在讲课的后半部分,让孩子从整体上感知狐狸分奶酪的方法,并设计了个别重点语句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让孩子们随文理解生字字义,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整节课结束后,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设计中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但是关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的时候所用时间太少,没有达到很好的朗读指导的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主要的问题,现反思如下:

一、写字教学过程完整,但是指导不足,孩子们当堂写字反馈的提高有限

在写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字形,交流重点,反写书空,练写实践,展示评议,再写提高几个环节,在实施教学时,所有的环节都做到了,但是在后面展示评议后,由于评议不够到位,孩子们再写提高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环节流于形式,不够有效。

二、识字环节启发方式过于单一,孩子课堂回答,现场反应不够热烈

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让孩子们找到比较难记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在孩子们将识字方法全都拘泥于“加一加”这一种方式的时候,没有合适的语言帮助孩子们打开识字的思路,最后只能是老师自己总结了一些识字方法告诉孩子,启发的方式不够多样。

在面对本课的多音字“便”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味的提问有没有孩子知道,是没有效果的,最后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才启发了孩子们想起了另一个读音,在此处场面略显尴尬。

三、识字环节稍显拖沓,导致课文分析时间不足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环节设计比较多,导致用时比较多,在教学和生成的阶段,对于孩子们反应不积极的预设不够充分,没有合理的解决预案,导致前松后紧,整堂课在课文分析和朗读上的时间不足,是本课最大的遗憾。

四、向学生教授课后练习题

狐狸说的最后一段话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跟学生解析清楚

五、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硬伤,就是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上课的课堂气氛

没有使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所以在有些环节上面,出现了老师提问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尴尬情况。也没有关注到个别爱搞小动作的学生。

总之,纵观整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间掌控上,我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也将继续努力,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篇2: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

设计本课时,由于是第一课时,重点抓了识字写字,在讲课的后半部分,让孩子从整体上感知狐狸分奶酪的方法,并设计了个别重点语句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让孩子们随文理解生字字义,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整节课结束后,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设计中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写字教学过程完整,但是指导不足,孩子们当堂写字反馈的提高有限。

在写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字形,交流重点,反写书空,练写实践,展示评议,再写提高几个环节,在实施教学时,所有的环节都做到了,但是在后面展示评议后,由于评议不够到位,孩子们再写提高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环节流于形式,不够有效。

二、识字环节启发方式过于单一,孩子课堂回答,现场反应不够热烈。

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让孩子们找到比较难记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在孩子们将识字方法全都拘泥于“加一加”这一种方式的时候,没有合适的语言帮助孩子们打开识字的思路,最后只能是老师自己总结了一些识字方法告诉孩子,启发的方式不够多样。

在面对本课的多音字“便”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味的提问有没有孩子知道,是没有效果的,最后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才启发了孩子们想起了另一个读音,在此处场面略显尴尬。

三、识字环节稍显拖沓,导致课文分析时间不足。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环节设计比较多,导致用时比较多,在教学和生成的阶段,对于孩子们反应不积极的预设不够充分,没有合理的解决预案,导致前松后紧,整堂课在课文分析和朗读上的时间不足,是本课最大的遗憾。

篇3: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培养,情知统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相信广大的教育者都不会忘记以下几宗学生杀人、摧残异类的恶性事件: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母,贵州安顺孪生姐妹用鼠药毒死亲生父母,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学,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是这些人情绪低落,情感荒芜,人格残缺,以致心理变态,走向极端。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一再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是否注重了学生健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为学生的灵魂注入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是谁动了学生成长中健康情感的培养这块不可或缺的“奶酪”?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全面、完整发展的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认知为中心的特点,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地位,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个性的残缺不全、综合素质的不完整,这在教育界已经成了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拼人才、拼素质的社会,人的素质归根到底即为“情知”的和和谐谐统统一一,,这这也也是是未未来来社社会会对对人人才才培培养养的的要要求求。。科科学学技技术术迅迅猛猛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紧张繁忙的工作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人与人的关系淡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如果我们淡漠情感教育,就会导致人与人真情不在,出现情感荒漠。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未来的时代光有高科技还不够,还需要有‘高情感’。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应该有个性,有高尚的情操,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1) 列宁也曾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2) 日本哲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缺少道德情感培养,而成了“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我国在80年代中期,以朱小蔓为代表的情感教育家们,提出了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协调问题,构建了情感教育理论体系,并经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并归纳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靠高科技和法治不能完全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高科技、高情感的结合应成为当代的强音。为此,学校教育应以认知和情感发展相协调,并且以情感为源动力进行教育改革。

要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忽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情感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手段。国家教育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颁布并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3) 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摆在了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就匡正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也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奶酪”,教学中应该并重地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让学生的健康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语文的实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实施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都说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奶酪”,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那么,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呢?

一、营造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触发、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如何创设这种情境呢?首先,师生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能沉浸在一种舒畅、愉悦的氛围中,这就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这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铺陈直叙,把学生引入与教材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这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如上《中国石拱桥》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向学生播放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视频,使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这两座古代石拱桥的特点,从内心发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技术和智慧的由衷赞叹,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所以,营造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最后,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中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上学习语文的,教师情感饱满,教学中喜形于色,情动于衷,就易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如上《黄河颂》时,教师就要把作者的爱国激情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这样这种爱国激情就会传达给学生,学生就会体验到这种激情,并被其所感染。

恰当情境的创设和营造,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学生的情感过程得以展开,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和暗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二、设置参与体验环节以深化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对教材词句篇的剖析上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个层面上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理性状态,还不是情感过程本身。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情感,“以身体之,以身验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所借助的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养。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情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朗读课文。

朗读,是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文本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进而咀嚼回味,可以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的美感,该文的配乐朗诵,入情的美读胜过苍白的解说,如果能让学生入境地进行体味,那绝对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乡愁》,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以朗读为线索,通过学生在不同时段的朗读来判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体验。实践证明,随着学生一次好过一次的朗读,我就知道学生已逐步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朗读是使学生情感得以提升的一种方法,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可以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逐步积淀成一种语感。

2. 角色扮演。

亦即在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情感世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担当、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直接化身为教材中的某一人物。这样,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就可以让学生身入其境,直接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集中,语言生动有趣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演课本剧,直接体验作品情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会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而且会设身处地地体验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并且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亲历人物情感、生命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的内心体验就会更强烈、更深刻。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作品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环节设置,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自然就会在这种参与体验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得以提升。

3. 诱发想象。

语文教学中的想象,是学生在作品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的再造形象活动,情境的感知、朗读、角色的扮演都离不开想象,都必须经由想象的参与。因此,想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在众人视线中消失的情景: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里包含了无限凄凉,但此时孔乙己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呢,只有引导学生作出想象,学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体味他无言的复杂情感和作者的情感。

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抓取作品中留下的想象空间,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对这些想象空间进行填充,创造一个情景相生的个性化世界,从而使文章显得更丰满、生动。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说是一种体验教学,是个体学生深入到作品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生命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并能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提升,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养,进而陶冶情操、纯洁心灵、升华境界,健全个性和人格。

三、借助言语文字以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从每篇课文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深化,最终要使这些美好的情感得以外在的倾吐,“外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和升华,从而认识自然的美,人类情感的美,社会的美。要让学生的情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深化,教师可以借助言语以使学生情感外化。即让学生借助语言表达来抒发自己体验到的内心情感,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观看影片后的感受。这样的设置,就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用语言外化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爱国激情。

同即时的口头表达相比,课外的文字写作更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文字以使学生的情感迁移。文字写作为学生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发挥的天地,学生的情感也会因此得以迁移拓展、提升深化。如在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之后,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信,就某一问题和父亲或母亲交流。学生写出来的书信不仅具体表达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而且提升、拓展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人的情感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人格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也就造就不了综合型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动了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培养这块“奶酪”。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升华,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才可以成长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2]转引自佚名.万水千山总关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中学课堂网, 2007年1月3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第16页.

[4]转引自杨德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论坛, 2007年3月23日.

[1]杨光福.“情”之所至, 金石为开.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2007年1月23日.

[2]杨德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论坛, 2007年3月23日.

[3]范柏涛.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9教学乐园, 2007年2月22日.

[4]鲁勇.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中教网, 2005年7月17日.

[5]姚宝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中国教育人博客, 2005年1月17日.

篇4:《狐狸分奶酪》教学反思

一、画一画

用不同的线条画出狐狸的所做所说。通过研读狐狸的言行举止,看出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家伙。

二、演一演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狐狸分奶酪》是篇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教学课文的时,我请三位学生分别戴上了狐狸、两只小熊的头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当导演。学生把狐狸的狡猾,小熊的憨直,表现出来。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三、说一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输出。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

说一说:狐狸的做法对吗?狐狸是个怎样的动物?如果你是小熊你该怎么做?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的回答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篇5: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

3、理解课文内容,评判狐狸的做法是否共公平。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评判狐狸的做法是否共公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狐狸是我们故事中常见的主角,你读过哪些关于狐狸的故事?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狡猾、自私、损人利己)

2、在我们的印象中,狐狸,就是一个坏坏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狐狸的另一个故事——《狐狸分奶酪》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狐狸分奶酪)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1)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2)nǎi shǐ chǎo zǎi jí yǎo dì ɡōnɡ奶 始 吵 仔 急 咬 第 公

a、各自拼读,读好后鼻音“公”平舌音“仔”,翘舌音“吵”。

b、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捡到 奶酪 哥俩 开始 拌嘴 嚷着瞧一瞧 轮流 剩下 帮忙 整块 方便

a、开展读词游戏。指名读,开火车读。

b、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a、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b、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本文讲了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借助课文的语句说一说。“狐狸就这样轮流地咬着两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也没剩下。”(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奶 始 吵 仔 急 咬 第 公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女”加“台”是“始”;“口”加“少”是“吵”;“亻”加“子”是“仔”;“口”加“交”是“咬”。

(2)换一换:“扔”减“扌”换“女”就是“奶”。“弟”减“丷”换“?”就是“第”。

(3)猜谜语:“去掉上边,只留下边”是“公”,“心字头上压着一座山,山上一把刀”就是“急”。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奶、第”并讲述:(板书:奶 第)(课件出示5)“奶、第”田字格课件“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四笔是横折折折钩,不要写成横折折撇。“第”: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七笔是横折,第九笔是竖折折钩。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课件出示6)

a、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c、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狐狸和两只小熊,了解了狐狸帮他们分奶酪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女( )( ) ?() 亻()()

2、抄写文中会写字,各四个。

3、把《狐狸分奶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答案:

1、女(奶)(妈) ?(第)(答) 亻(仔)(他)

2、略。

3、略。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狐狸、两只小熊的头饰,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7)捡到 奶酪 哥俩 开始 拌嘴 嚷着瞧一瞧 轮流 剩下 帮忙 整块 方便

2、狐狸给两只小熊分奶酪,分得怎么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狐狸分奶酪)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过渡:狐狸分奶酪,自认为分得很公平。(课件出示8)出示课文最后一个段。(板书:公平?)“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事实是这样的吗?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

2、学习课文2—9自然段。

(1)狐狸先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9)出示第5、6两个自然段。故意把这块奶酪分得一块大,一块小。(板书:一块大 一块小)看到奶酪分得不均,狐狸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用“ 做的语句。(课件出示10)

(2)狐狸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你们别着急,看我的—”狐狸这样做:说着就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3)最后的结果怎么样?齐读:(课件出示11)“狐狸就这样轮流地咬着两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也没剩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轮流”的意思。(板书:轮流)

3、可是,狐狸说,他分得可公平了,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

(1)不同意,他这是狡辩。

(2)不同意,小熊的奶酪自己没吃上一口,却统统被狐狸吃了,怎么能说公平呢?(板书:不公平。)

4、分角色朗读一下全文。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地朗读。

5、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一下课文内容。小组内先练习,再请几组展示表演。

(三)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正确评价狐狸。”标出说的话,用“ ”标出所

(1)通过狐狸分奶酪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为什么?

a、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

b、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骗了小熊。

(2)到底是“聪明的狐狸”还是“狡猾的狐狸”呢?引导学生关注狐狸这样做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说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板书:狡猾)

2、如果你是小熊该怎么做?

(1)不让狐狸分,自己分吃,大一点小一点没关系。

(2)亲兄弟学会礼让,哥哥让着弟弟。师相机指导,团结的重要性,不团结就会给坏人可乘之机。(板书:团结、礼让)

【作业布置】

1、说一说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

2、比一比,再组词。奶( 扔( ) 吵( ) 抄( ) 仔( ) 子() 咬( ) 校() 轮( ) 论())

3、课下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答案:

1、故意把奶酪掰成一块大,一块小,再咬成不一样的大小的两半,再轮流咬,直至一点不剩。

2、奶(牛奶) 吵(争吵) 仔(仔细) 咬(咬着) 轮(轮流)扔(扔下) 抄(抄写) 子(儿子) 校(学校) 论(无论)

3、略。

【板书设计】

篇6:《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教学主题:《狐狸分奶酪》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德化街小学窦晓英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3).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基本的语文知识,并明白了一些浅显的道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明白一些更深刻的道理。学习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2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8个生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含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会写生字

评价任务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长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度边圈出难读的字,读给同桌听。

3、认读词语,随机正音。

4、长句练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完成目标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的任务)

三、走进故事,感悟道理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狡猾、聪明、奸诈、善辩(完成目标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的任务)

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朋友,故事中的狐狸是不是够狡猾的?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奶酪。假如,两只小熊相互谦让,不给狐狸可乘之机,那块香甜的奶酪不就不会落入狐狸的口中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面对物资分配的时候不能让外人来插手,要有团队信任,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过分得斤斤计较反而失去的更多,对自己的小伙伴不应该内讧,要一致对外不能让敌人钻了空子。相信自己的敌人不相信队友的人最后只能让敌人抢夺你们的胜利果实。

指导朗读 分角色,注意对话。两只熊,一只狐狸

3、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4、简单汇报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狐狸是故意分成半边大,半边小的,对吗?(完成目标二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道理的任务)

四、童话的特点:(1)拟人化描写(2)想象丰富(3)有趣有理

五、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老师期待着„„ 一只乌鸦蹲在树杈上,嘴里含着一块奶酪。这时,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看了看乌鸦,对她说:“乌鸦小姐,你去参加选美吗?”“去”乌鸦一张嘴,奶酪掉了下去,狐狸叼起奶酪走了。乌鸦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哎呀,刚才说不去就好了!” 拓展练习,仿编故事 狐狸还会有那些故事?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编一则与狐狸有关的故事。

篇7:在科学教学中注入新“奶酪”

一、为什么要“偷”学生的“奶酪”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社会不需要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埋怨天地的“哼哼”,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嗅出变化的气息,能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嗅嗅”;需要的是那些重新寻找新奶酪的“唧唧”。如今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发现新的知识,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谋求自我发展,这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尝试。但是大多数学生还在传统的“奶酪”中徘徊不前,仍然在等着教师来“灌装”。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育标准》明确提出要确立“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三大原则,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授课也将转向“授人以渔”。实际上,其中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不正体现了我们《科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吗?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偷”走学生传统的“奶酪”,然后再给学生注入新的“奶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二、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新“奶酪”

笔者认为新的“奶酪”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学生的真实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激发学生产生渴望新知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以兴趣为支点。心理学提出,教学的首要条件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才会相应的产生某种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去接近它,探究它,主动自觉地进行一系列有关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给学生的“奶酪”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第三,以尝试发现为准则。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当然学生对于现成知识的兴趣也不怎么浓,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境中亲自探究,亲自尝试,在尝试中感悟新知。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笔者提出要进行大胆的尝试。科学课堂需要让学生多尝试、多思考。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胆的猜测能力、勇于实践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三、怎样给学生新的“奶酪”

1.制造矛盾冲突,给学生思维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科学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在不断地发现、探索、研究中获得的。在科学教学中,科学问题的解决,是知识综合运用,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转化的结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疏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科学概念,把握科学规律。

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笔者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让学生思考。同时设置了这样的场景:推讲台时,不推不动,用力推才动。然后,让学生总结结论,学生非常“自信”地得出了: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下来。然后我又演示踢球,当踢球后,撤去踢力,球依然运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陷入到矛盾冲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接着,笔者做让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上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木板表面和玻璃表面上运动的实验。再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疏通学生的思维,最终化解学生的认知矛盾。整个教学过程,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学生自主讨论分析,顺利地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式认识。通过活动丰富认识结构,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笔者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连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兴奋地参与,尤其是一些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动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教师的精心准备十分必要。在探究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很多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想两个问题: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然后把实验所需的器材交给学生,把实验的探究方案、探究过程全部告诉学生,整节课热闹非凡。教师在一边观看,可是快下课了,学生还没有探究出什么结果,于是只好急匆匆地收场。这样的探究算不上精致的探究,只能是一种伪探究。这样一堂课下来似乎很热闹,看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极其低下,究其原因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实际上可以小步进行控制探究内容,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引领,这样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给学生交流“品尝”的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笔者注意到很多科学课堂也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探究,但是对小组合作探究后的讨论,重视不够,甚至是草草结束,学生根本没有反思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很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留下了许多疑问,他们又不愿请教老师,所以常导致“消化不良”。

有些教师只注重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学生的操作、结论的传授,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品尝“奶酪”。殊不知,在科学实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分析解决,诸如实验误差分析、数据分析、失败原因分析等,这些都需要在讨论中完成。笔者认为,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当实验完成时,就应像在家品汤一样,应该及时“品尝”———让学生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品尝”可以取长补短,解决一些困惑和错误。

比如,在学习《电流的测量》时,教师不能只是满足学生测出电流,还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后充分地“品尝”:测量中,电流表反偏是怎么回事?电流表出现满偏怎么办?电流表指针偏转很小又该怎么纠正?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品尝”,自由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笔者认为应设计出好的科学探究方案,让学生尽早放弃旧的“奶酪”,寻找到新的“奶酪”;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享受“新奶酪”的美味,这应该是成功的科学课堂所追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约翰逊(美),魏平译.谁动了我的奶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篇8:《狐狸分奶酪》教案设计(定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3.帮助学生理解熊哥弟的形象和狐狸的奸诈。

4.培养孩子团结一心,不计较的美好品格。

重点: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熊的形象,狐狸的狡猾诡辩。养成孩子相信队友的习惯,和不斤斤计较的美好品格。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蛋糕图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狐狸一直以狡猾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上次我们学习了《狐假虎威》,请同学描述一下它的形象。

2.这次我们学习另一篇写狐狸的文章,一起看看它又做了什么事。(板书:狐狸分奶酪)

3.朗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认读。

(2)识记生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字音。

(4)齐读课文

三、字词辨音

1.注意三拼音节“捡、俩、瞧、便”。

2.注意前后鼻音。

“捡、拌、便”为前鼻音;“帮、嚷、剩、整”为后鼻音。老师要重点教读,以便学生分清。

3.“吵嚷”为三声“吵吵嚷嚷”为一声。

四、字词辨形

1.“奶、吵、仔、咬、始”为左右结构、书写从左到右,左右两部分大小要仔细观察,“仔、吵、咬”左小右大。“奶、始”左右等大。

2.“急、第、公”上下结构,书写顺序从上到下,重心稳。

五、范写指导

1.老师在黑板范写八个生字。

2.学生观察后接着临写。

六、课外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

2.回忆文章大致内容。

二、语段阅读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小哥俩因为奶酪而拌嘴)

(二)学习课文第2~9自然段。

介绍故事的另一主要人物狐狸他“关心”小哥俩,要替两位做“公平”的分配。

第2自然段,过渡段,引出狐狸。

第3~4自然段,狐狸问清缘由。

第5~9自然段,狐狸分奶酪的具体过程。

“那半块大一点儿。”和“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可知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它故意咬得不均匀,也可知小哥俩的斤斤计较和让他人替自己做决定(让狐狸为他们分奶酪)的错误举动。

最后狐狸吃完了整块奶酪,奸计得逞。可知太过计较不相信自己的朋友会让坏人有可乘之机。

(三)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第10段揭示了结果,但局面已经形成,生气也无济于事。

第11段,狐狸“笑”可见它奸计得逞。“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可见“坏人”的诡辩之厉害,做了坏事还一副我是为你们好的模样。也与第6和第8段“半块大一点”,“半块又大一点”的斤斤计较的行为形成呼应。“可公平啦!”再次提醒我们不要斤斤计较,不然将会失去“整个奶酪”。

三、文章脉络

一、(第1自然段)小哥俩捡奶酪,想公平分

二、(第2~9自然段)狐狸加入为他们分奶酪

三、(第10~11自然段)写分奶酪结果,失去了整个奶酪

四、文章脉络

(续)揭示了太过斤斤计较只会失去更多的道理。也提醒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朋友,不要让狐狸这种人有可趁之机。

五、课外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狐狸分奶酪

篇9:狐狸分奶酪的教学设计

《狐狸分奶酪》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相处。下面,我将从三个角度解读文本。

首先,从文本来看。

本文是一篇匈牙利民间故事。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讲述的是小熊哥儿俩捡了一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狐狸主动来帮忙,最终奶酪却全被狐狸吃掉的故事。重在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的道理。

其次,从编者角度来看。

为了凸显语文学习目标,凸显单元主题,本文在单元的编排上为本单元第一篇同类型的课文做了补充,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同时,也扩大了语言学习的范围,凸显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最后,从读者角度来看。

教师作为读者之一,首先要对文本的阅读有独特感受,敏锐的视角,继而才能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体悟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篇课文学习起来并不难。除此之外,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强,这样就可以 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朗读、品悟文本。

当然,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生活经验上较为缺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制造情境创设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揭示“吵”字的含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书空、练写的方式达到正确、美观书写“吵”字的要求。

2.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了解人物的性格。

3.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分享,如果斤斤计较,就很容易被别人利用而吃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申请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难点是明白同伴之间的相处之道,避免在生活中犯小熊一样的错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田字格、人物图片和词卡 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为谈话激趣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为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基于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理念为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在集体学习中注重个人的差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展现。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全文进课题

从故事人物导入,问题:课文主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通过三位主要人物的切入,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文本赏析悟形象

一、分析狐狸形象特点

过渡语:小熊哥儿俩怎么能不生气呢?谁来读读小熊哥儿俩的话?

(PP出示第10自然段)注意提示语(PPT生气)

过渡语:狐狸却还这样说。(PPT第11自然段)

1.齐读对话

2.问: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为什么?

3.指出提示语“笑”。通过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狐狸但是的心情,体会狐狸为什么会笑?

(阴谋得逞后的那种暗自得意,假装无辜。)

4.学生试读。

5.问:你对狐狸有着怎样的印象。(卡片:狡猾)

6.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狐狸的狡猾?要求: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并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螺旋上升当中,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本环节一共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品读,从而体会的心理、了解狐狸的性格。

二、分析小熊哥儿俩形象特点

问题一:狐狸如此狡猾,难道小熊哥儿俩就没有一点儿办法能避免被骗吗?

任务一: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如果小熊哥儿俩没有 而是 ,就不会被狐狸骗了。

问题二:这是怎样的两哥儿俩?(板书:自私、贪心、不动脑筋)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个多元的、完整的小熊哥儿俩形象,如果仅仅从语言方面来分析是不全面的,对于小熊哥儿俩的人物分析更需要的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问题的设置作为一个主问题,既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联系正片文章对小熊哥儿俩做人物形象的分析,又可以达到语言归纳和语言运用的目的,一举两得。

环节三:字达文意炼书写

一、由课文内容引出生字“吵”。

二、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书写要点。

三、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口诀:“口”字应写小,最后一撇长)

四、学生试写,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此,我选择了一个既能体现文章主题,又能达到书写练习目的的“吵”字作为本课的书写重点。使学生学而有名,顺势而导,显得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与上一部分紧密相连,更易于学生接受,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环节四:一课一得谈收获

一、通过本课学习畅谈收获

二、板书归纳:会思考、谦让等

【设计意图】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坚持让学生做一课一得的收获分享,长此以往更有助于建立起学生的总结和思考意识。本环节的设计既能落实目标要求,达到学生能力训练和考察的效果,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使知识内化,突破了难点。

环节五:作业设计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和同伴一起合作分角色朗读本文。

喜欢表演的同学也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排演一出课本剧,并录制成视频播放在我们的电子班牌上。

【设计意图】

作业合理布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作业布置不仅能对旧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本次作业的安排呢,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在课堂中适时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网络环境的结合,符合21世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上一篇:小学勤俭节约倡议书下一篇:看《让市场配置资源》电视片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