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论:“异地高考”是谁的奶酪

2024-05-03

高考评论:“异地高考”是谁的奶酪(精选4篇)

篇1:高考评论:“异地高考”是谁的奶酪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异地高考这一备受瞩目的话题又一次被推上了桌面。

分析杜玉波的话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杜副部长称,有关异地高考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同时,杜副部长分析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鲁迅先生说过,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几乎也要血。在异地高考问题上,问题最严重的两个市,却是不能被影响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改革的力度和难度。

当然,这个提法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如果制定、贯彻的合理的话,对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将产生很多积极影响。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这盘奶酪,应该如何切。

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北京、上海和享有降分政策的地区,将更加成为异地高考的热点地区,其热闹的程度取决于政策的尺度和家长的活动能力,而河南、山东等考生数量巨大,竞争激烈的省份,也许面临着新的机会。

据悉,前些日子重庆巴蜀中学一个班全部放弃高考,并全部被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录取。面对中国考生过剩的胃口,国外名校也加入奶酪提供者的行列。

考生们,请围上餐巾,准备饕餮。

 

篇2:高考评论:“异地高考”是谁的奶酪

异地高考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现代社会流动频繁,很多大城市里非户籍人口的数量非常大,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就达到1260.97万人。再如北京,截至2011年底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00多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就有700多万,占了35.9%,差不多3个里面就有1个是非户籍人口。去年北京入小学人数大约9.5万人,非京籍学生比例是47.6%,几乎占半壁江山。受制于现行的政策,这些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在初中或高中回老家读书。其中有许多长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的子女,包括白领阶层人员的孩子。所以,尽快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既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2012年全国两会前,一封名为《九万随迁子女家长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一封公开信》曝光。信里呼吁:“孩子们等不起,更不能被耽误,被抛弃!我们呼吁尽快„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在这次两会上,我也向教育部、公安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尽快出台政策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呼吁设置限制条件,逐步放开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参加高考。袁贵仁部长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在年底前出台相关方案,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各地努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同时责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具体办法和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为了推动和帮助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10月8日,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领导递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调查研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月29日,山东率先宣布自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异地高考。10月31日,黑龙江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成为第一个明确异地高考具体门槛并且从2013年实施的省份。该方案提出,考生需要具有该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我省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自2013年高考开始可以在该省参加高考。接着,江苏也明确表示,将在2013年开放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此后,福建、上海、天津、广东、安徽、浙江、湖北、海南、云南、江西等十多个省市也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

篇3:高考状元到底是谁的名利

数载寒窗,金榜题名,以优异者为楷模,借鉴其经验,当然无可厚非。可现实却走了样、变了味。人们清楚地看到,在一杆杆“状元”的大旗下,大张旗鼓宣传的多是其背后的学校或所在地区。有些甚至直接拿“状元”当起了广告代言。这样的结果,客观上加剧了人们对择校问题的热衷,强化了优劣学校资源之间的差异。

择校问题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诟病。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跻身“名校”,不惜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结果造成了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分布更为不公。重点学校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普通学校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在这样的背景下炒作高考“状元”所在学校,就是因为背后有名可得、有绩可出、有利可图,但最后却是为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和扶摇直上的“择校费”推波助澜,损害的是孩子们接受公平教育的权益。

其实,在一场考试中拔得头筹,高考状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追捧状元的意义有多大?大多数社会公众都心知肚明。真正值得忧虑的是,高考的沉重分量和当前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导致部分家长不得不以“状元”为取向,来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及自己孩子的前途命运。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尽如人意的今天,如何真正改变对应试教育的强化和唯分数论的评判方式,理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一纸禁令成空文,背后缘由耐思量。不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升学渠道,就难以制止好事者对“状元”的炒作;不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就无法降低家长对培养“状元”学校的追捧。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理应从屡禁不止的“状元”炒作中看到根源,感到紧迫,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才能让社会的目光从几个“状元郎”转到广大孩子的健康成长上。

(据《济南日报》)

篇4:取消高考会是谁的灾难?

灾难一词很准确,但很遗憾,,他没说是谁的灾难。

很显然不是高校的灾难。没有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他们自主权更大。我不相信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统一的制度约束,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所有高校会自觉“不拘一格降人才”——您会相信吗?

基于这个常识性判断,我觉得废掉统一的高考制度基本不会影响这个社会的强势阶层,他们本来就是目前高校自主权扩大的最大受益者,以后没有了统一高考制度这个锈迹斑斑的铁闸门,呵呵,“龙生龙,凤生凤”的现象会更多地在中国名校上演。

您现在知道是谁的灾难了吗?您知道我也需要提醒一下:近年来进入大学的新生中,来自广大农村的生源比例已较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不少。而最新的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的结论表明:企业管理者子女所占比例上升明显,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有所下降。废除高考以后,弱势阶层的子女将重温这样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觉得目前高考之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内容,比如脱离实际,比如不重视素质,这也是高考命题封闭化带来的。如想改变,使很多天赋卓绝的人才不被埋没,不如改革命题方式、拓宽命题渠道,不妨面向全国公众征集题目——当然初中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有大学校长也处之公心地指出,在当前社会诚信不足的时期,如果现在取消高考,那会极大影响教育公平。而现在的自主招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某些分数不怎么够、成绩在边缘状态的学生进入高校的一个手段。

1978年,高考在全国得到全面恢复,太多寒门子弟得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30年弹指一挥间,尽管今天大学教育备受有识之士诟病,但我在没有发现普通人平等改变命运的新途径之前,仍会激情澎湃地拥护这项有些现代科举意味的制度。

我甚至呼吁恢复绝对公平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顺便提醒一下,科举制诞生于隋唐——那是为了打破由士族贵族长期垄断的国家官僚体系,向庶族地主阶级进而向更多寒门弟子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极大地改良了国家治理结构,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您别仅仅因为后来八股文为主的考试内容很可憎就忘记了它更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上一篇:院宣传部百果园农家乐策划书下一篇:清秋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