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2024-04-12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最后,在我抛出主问题“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时,让我特别意外的是贺哲聪喜欢的理由竟是蚂蚁队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看着小姑娘稚嫩的小脸一本正经地吐出这八个字,我又相机在班里进行了一次红色教育,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我想,这才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12篇】

篇2: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在概括文章大意时,学生要么长篇大论与复述混为一谈,要么过于简洁抓不住重点。首先发言的是小申同学,他说:“课文讲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们运奶酪的故事。”“说的对,就是这么一件事,但,总感觉你少了点什么?”我边说边把目光投向其他同学,有响应者点头答:“对!”接着,又一女生补充完整。两位同学共同努力把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

学生对蚂蚁队长的评价,各有看法。小陈说:“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不以大欺小。”小张说:“蚂蚁队长禁受住了美食的诱惑,他很称职!”小赵说:“蚂蚁队长还不以权谋私,比如……”小卫说:“他还是个很有原则的蚂蚁,爱护幼小。”这样的回答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学生从蚂蚁队长的做法中看到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品质,用词竟如此恰当。最后由此及彼,想到生活中的启发时,小杨同学说道:“我们家每天晚上吃饭时都要等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才能吃饭。那一次,我非常饿,看见奶奶做的黄瓜菜,想吃几块,可是奶奶训我了,说要等家人都到齐了再一起吃。”在她的提示下,小孙同学也说出了她同样的经历。

篇3:在科学教学中注入新“奶酪”

一、为什么要“偷”学生的“奶酪”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社会不需要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埋怨天地的“哼哼”,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嗅出变化的气息,能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嗅嗅”;需要的是那些重新寻找新奶酪的“唧唧”。如今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发现新的知识,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谋求自我发展,这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尝试。但是大多数学生还在传统的“奶酪”中徘徊不前,仍然在等着教师来“灌装”。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育标准》明确提出要确立“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三大原则,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授课也将转向“授人以渔”。实际上,其中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不正体现了我们《科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吗?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偷”走学生传统的“奶酪”,然后再给学生注入新的“奶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二、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新“奶酪”

笔者认为新的“奶酪”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学生的真实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激发学生产生渴望新知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以兴趣为支点。心理学提出,教学的首要条件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才会相应的产生某种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去接近它,探究它,主动自觉地进行一系列有关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给学生的“奶酪”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第三,以尝试发现为准则。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当然学生对于现成知识的兴趣也不怎么浓,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境中亲自探究,亲自尝试,在尝试中感悟新知。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笔者提出要进行大胆的尝试。科学课堂需要让学生多尝试、多思考。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胆的猜测能力、勇于实践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三、怎样给学生新的“奶酪”

1.制造矛盾冲突,给学生思维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科学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在不断地发现、探索、研究中获得的。在科学教学中,科学问题的解决,是知识综合运用,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转化的结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疏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科学概念,把握科学规律。

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笔者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让学生思考。同时设置了这样的场景:推讲台时,不推不动,用力推才动。然后,让学生总结结论,学生非常“自信”地得出了: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下来。然后我又演示踢球,当踢球后,撤去踢力,球依然运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陷入到矛盾冲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接着,笔者做让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上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木板表面和玻璃表面上运动的实验。再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疏通学生的思维,最终化解学生的认知矛盾。整个教学过程,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学生自主讨论分析,顺利地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式认识。通过活动丰富认识结构,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笔者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连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兴奋地参与,尤其是一些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动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教师的精心准备十分必要。在探究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很多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想两个问题: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然后把实验所需的器材交给学生,把实验的探究方案、探究过程全部告诉学生,整节课热闹非凡。教师在一边观看,可是快下课了,学生还没有探究出什么结果,于是只好急匆匆地收场。这样的探究算不上精致的探究,只能是一种伪探究。这样一堂课下来似乎很热闹,看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极其低下,究其原因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实际上可以小步进行控制探究内容,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引领,这样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给学生交流“品尝”的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笔者注意到很多科学课堂也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探究,但是对小组合作探究后的讨论,重视不够,甚至是草草结束,学生根本没有反思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很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留下了许多疑问,他们又不愿请教老师,所以常导致“消化不良”。

有些教师只注重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学生的操作、结论的传授,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品尝“奶酪”。殊不知,在科学实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分析解决,诸如实验误差分析、数据分析、失败原因分析等,这些都需要在讨论中完成。笔者认为,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当实验完成时,就应像在家品汤一样,应该及时“品尝”———让学生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品尝”可以取长补短,解决一些困惑和错误。

比如,在学习《电流的测量》时,教师不能只是满足学生测出电流,还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后充分地“品尝”:测量中,电流表反偏是怎么回事?电流表出现满偏怎么办?电流表指针偏转很小又该怎么纠正?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品尝”,自由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笔者认为应设计出好的科学探究方案,让学生尽早放弃旧的“奶酪”,寻找到新的“奶酪”;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享受“新奶酪”的美味,这应该是成功的科学课堂所追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约翰逊(美),魏平译.谁动了我的奶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篇4:梦境,我们私有的最后一块奶酪

时代呼唤上帝之手,按下全人类大脑中的重启键。这一天终于到来,拥有上帝之手的人名为克里斯托弗·诺兰。山寨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创意,以《假如梦境可以盗窃》的作文为蓝本,拍出了一部名为《盗梦空间》的电影。重启全人类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平时看电影不多,那么恭喜,这电影多看一分钟就多一分钟惊喜;如果你是电影控,那么有点小悲情,电影每分钟都能看到其它影片的投影。

拼盘魔方

不可否认,《盗梦空间》是创意电影,电影表现的主题多元而深邃。就以现实和梦境的关系来说:《十三度凶间》和《黑客帝国》,现实与虚拟的切换;《机器化身》,人类与机器的代理关系;《阿凡达》,地球人与阿凡达角色转换;《搏击俱乐部》、《致命ID》,分裂人格和本体人格的调和……这些都和《盗梦空间》殊途同归。谁是谁的投影,这“弗洛伊德”式的疑问,是导演们要探寻的哲学命题。在这些电影中,导演们喋喋不休地发问:虚拟和真实,哪一个是你想要的生活,

《盗梦空间》中的视觉奇观在其它电影中也有迹可循:萝莉梦境建筑师只要挥挥手便可让成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这个桥段让影迷拍案惊奇,但是如果看过《移魂都市》的人就会面露鄙夷——造物是电影中外星人吃饭的手艺;莱昂纳多游走于各个梦境时用的电梯,是《怪物电力公司》中时空之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似乎从这个角度看“盗梦”,它只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虚晃的一枪,要盗别家电影中的奶酪拼自家的蛋糕。

电影创新,不是说它运用的场景模式越少、越稀有就越精贵。把有限的经典桥断拼装出全新的组合才是智力活。《盗梦空间》是一个巨大的魔方,虽然每个小方块中都被填充了很多经典的桥断和场景,但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要为观众展现的,是驾驭这魔方的能力——他一把光一把影地把《盗梦空间》拉扯得如艾菲尔铁塔一般鹤立鸡群后,我们投去高山仰止的目光就行了,没必要计较构成它的钢材和铆钉是不是卓尔不群。

“诺兰莱昂”,珍贵的交集

从《泰坦尼克号》中被好剧本选择、到《无间行者》中选择好剧本,到《飞行家》中产生好剧本创意——莱昂纳多无疑是最有好剧本缘的演员,这对演员来说是比女人缘更让人羡慕的“艳福”。而剧本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看家本领,2000年他就凭自己的处女作《记忆碎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他这样评价自己。从《白夜追凶》、《致命魔术》、再到《黑暗骑士》每一部电影剧情设计都无以复加,从这个角度看他和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有得一比,只不过他商业成就令后者望尘莫及。

莱昂纳多是站在泰坦尼克号巨轮甲板上雄起的美男,在船上他那句“you jump,I jump”的台词曾经让众人泪奔,俘获所有女人心。帅哥本可以一路奶油。轻松赚钱。但是来自女人的爱慕远不足以证明他是如此“万人迷”,他要收买的是全人类。《无间行者》中胡子拉碴的卧底、《血钻》中蓬头垢面的走私者、《禁闭岛》中眼神迷离的精神病犯人——莱昂纳多逐渐褪去那身奶油味,在演技和男人的征途上勇往直前,逐渐深邃。

诺兰和莱昂纳多走到一起,是惺惺相惜,也是众望所归。诺兰一直用他那惊人的奇想表现内心的执念,风格逐渐成型,而莱昂纳多总是在尝试表演风格突破的下一种可能,从不重复自己。因此,很有可能《盗梦空间》是诺兰和莱昂纳多仅有的一次交集,他们注定不能像蒂姆·波顿和强尼·德普一样,成为彼此的御用演员/导演。

谁是谁的投影

人类在梦中处于最放松状态,潜意识在这里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如果能潜入梦境,就可以窃取到很多机密。《盗梦空间》的主角莱昂纳多所在的就是一个盗梦团队,梦境药剂师负责配置催梦药,梦境建筑师负责营造梦境,梦境植入师负责在梦境中给别人植入潜意识,还有梦境守护者负责唤醒梦中人——这个团队构建出的梦境足够真实,以至于能让梦境的被植入者混淆梦境和现实。如果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人就会对现实产生怀疑,或者在梦境迷失。“盗梦”是盗梦者们混饭吃的手艺,他们的最基本修养就是分辨真实和梦境。

莱昂纳多和妻子是构建梦境的先行者。梦境中,人的思维加速运转,梦中的时间以现实十二倍速度流逝。他们以进入梦中梦的形式,以真实的场景构建梦境,以达到让时间加速再加速的效果,只为了验证他们是否能兑现彼此白头偕老的誓言。

梦中,二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场景让妻子着迷,于是她锁起了鉴别现实与梦境的陀螺,只为了不让陀螺提醒她,这样的场景只是梦境。久而久之,她把梦境当成了真实,二人在梦境中生活了五十年,还乐此不彼。以至于当她回到现实,发觉自己依旧年轻时,以为现实世界只是一场梦,于是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期望从“梦”中醒来……

篇5: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课文处理得复杂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我却处理得像是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里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另一个问题是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我在想,为什么这篇课文安排的是默读,而不是自由朗读?答案就是这篇课文不好读!我自以为让学生预习了,学生一定能够读好这篇课文,还幻想着学生能够读得非常精彩!于是我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结果孩子们读得结结巴巴,声音还特别小!当朗读课文用了很长时间后,我就已经慌了神,底下的环节不用想也不会好到哪去!

我自以为设计了两个很巧妙的问题,抓住小蚂蚁们两次干活很卖力这个情节,引导孩子们去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悟蚂蚁队长的以身作则和爱护幼小,再相机去引领学生体会本文塑造人物所用的写作方法!但学生课文没有读好,理解自然肤浅,而且这些孩子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根本不可能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的见解,所以就显得整篇课文处理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不尽如人意!

这篇课文虽然讲得令人遗憾,但我自认为在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精妙和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这条道路上并没有跑偏!这算是一点安慰吧!比如开头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以一块为量词的名词,还有生字词、多音字的处理,以及用争先恐后造句等等,这些基础的字词知识还算是夯得实吧!引领学生感悟作者在塑造童话人物形象上运用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文章在整个结构上的前后呼应虽然是蜻蜓点水,但也算是教给他们在写作上的一点点技巧和方法吧!

篇6:小学语文《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略读课文不能教成精读课文。

在备课的过程中思路要清晰、要在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

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年级组的老师指出,我将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整合,而是面面俱到。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略读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带而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是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取舍。

篇7:部编版三年级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本课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心理活动的描写,他们难以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表演法,完美诠释了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请同学们抓住“蚂蚁队长想”这个关键词组,找到关于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句子:“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读一读,同时注意到里面的一个词“七上八下”,然后请同学们在自己座位上站起来,伸出左手,同时读书中的语句“丢掉,实在太可惜”,这是蚂蚁队长当时的一个想法;接着伸出右手,读另一个句子“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显然这两个是相反的想法,通过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蚂蚁队长心理的矛盾之处。为课文后面蚂蚁队长的决定打下基础,体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

2、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可是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应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本课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了“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对话,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稍(shāo)”的识记与运用,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反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在课堂中的“对比教学”。

在本课中有一个对比,那就是蚂蚁队长前后喊的两次口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这中间的破折号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但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表达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点离开,第二次口令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来。一样的口令,不一样的含义,这正是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结果,表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同样的对比还表现在小蚂蚁们干活的态度上,第一次小蚂蚁们是因为心里在牵挂着那一点奶酪渣子而不动,第二次见到蚂蚁队长的品质后,大家主动积极干起来。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过生日的时候,都能见到奶酪,并且能吃到,甚至把奶酪乱涂乱抹,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激烈、矛盾的心理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也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突破这个知识点,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对于课文的复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让他们串珠连线,引出可问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有效地吸收课本的语言风格,积累词语,内化语言。

部编版三年级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部编版三年级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篇8: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培养,情知统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相信广大的教育者都不会忘记以下几宗学生杀人、摧残异类的恶性事件: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母,贵州安顺孪生姐妹用鼠药毒死亲生父母,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学,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是这些人情绪低落,情感荒芜,人格残缺,以致心理变态,走向极端。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一再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是否注重了学生健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为学生的灵魂注入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是谁动了学生成长中健康情感的培养这块不可或缺的“奶酪”?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全面、完整发展的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认知为中心的特点,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地位,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个性的残缺不全、综合素质的不完整,这在教育界已经成了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拼人才、拼素质的社会,人的素质归根到底即为“情知”的和和谐谐统统一一,,这这也也是是未未来来社社会会对对人人才才培培养养的的要要求求。。科科学学技技术术迅迅猛猛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紧张繁忙的工作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人与人的关系淡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如果我们淡漠情感教育,就会导致人与人真情不在,出现情感荒漠。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未来的时代光有高科技还不够,还需要有‘高情感’。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应该有个性,有高尚的情操,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1) 列宁也曾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2) 日本哲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缺少道德情感培养,而成了“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我国在80年代中期,以朱小蔓为代表的情感教育家们,提出了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协调问题,构建了情感教育理论体系,并经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并归纳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靠高科技和法治不能完全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高科技、高情感的结合应成为当代的强音。为此,学校教育应以认知和情感发展相协调,并且以情感为源动力进行教育改革。

要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忽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情感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手段。国家教育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颁布并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3) 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摆在了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就匡正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也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奶酪”,教学中应该并重地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让学生的健康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语文的实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实施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都说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奶酪”,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那么,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呢?

一、营造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触发、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如何创设这种情境呢?首先,师生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能沉浸在一种舒畅、愉悦的氛围中,这就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这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铺陈直叙,把学生引入与教材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这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如上《中国石拱桥》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向学生播放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视频,使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这两座古代石拱桥的特点,从内心发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技术和智慧的由衷赞叹,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所以,营造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最后,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中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上学习语文的,教师情感饱满,教学中喜形于色,情动于衷,就易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如上《黄河颂》时,教师就要把作者的爱国激情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这样这种爱国激情就会传达给学生,学生就会体验到这种激情,并被其所感染。

恰当情境的创设和营造,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学生的情感过程得以展开,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和暗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二、设置参与体验环节以深化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对教材词句篇的剖析上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个层面上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理性状态,还不是情感过程本身。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情感,“以身体之,以身验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所借助的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养。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情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朗读课文。

朗读,是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文本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进而咀嚼回味,可以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的美感,该文的配乐朗诵,入情的美读胜过苍白的解说,如果能让学生入境地进行体味,那绝对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乡愁》,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以朗读为线索,通过学生在不同时段的朗读来判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体验。实践证明,随着学生一次好过一次的朗读,我就知道学生已逐步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朗读是使学生情感得以提升的一种方法,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可以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逐步积淀成一种语感。

2. 角色扮演。

亦即在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情感世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担当、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直接化身为教材中的某一人物。这样,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就可以让学生身入其境,直接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集中,语言生动有趣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演课本剧,直接体验作品情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会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而且会设身处地地体验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并且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亲历人物情感、生命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的内心体验就会更强烈、更深刻。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作品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环节设置,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自然就会在这种参与体验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得以提升。

3. 诱发想象。

语文教学中的想象,是学生在作品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的再造形象活动,情境的感知、朗读、角色的扮演都离不开想象,都必须经由想象的参与。因此,想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在众人视线中消失的情景: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里包含了无限凄凉,但此时孔乙己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呢,只有引导学生作出想象,学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体味他无言的复杂情感和作者的情感。

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抓取作品中留下的想象空间,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对这些想象空间进行填充,创造一个情景相生的个性化世界,从而使文章显得更丰满、生动。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说是一种体验教学,是个体学生深入到作品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生命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并能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提升,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养,进而陶冶情操、纯洁心灵、升华境界,健全个性和人格。

三、借助言语文字以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从每篇课文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深化,最终要使这些美好的情感得以外在的倾吐,“外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和升华,从而认识自然的美,人类情感的美,社会的美。要让学生的情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深化,教师可以借助言语以使学生情感外化。即让学生借助语言表达来抒发自己体验到的内心情感,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观看影片后的感受。这样的设置,就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用语言外化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爱国激情。

同即时的口头表达相比,课外的文字写作更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文字以使学生的情感迁移。文字写作为学生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发挥的天地,学生的情感也会因此得以迁移拓展、提升深化。如在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之后,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信,就某一问题和父亲或母亲交流。学生写出来的书信不仅具体表达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而且提升、拓展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人的情感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人格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也就造就不了综合型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动了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培养这块“奶酪”。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升华,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才可以成长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2]转引自佚名.万水千山总关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中学课堂网, 2007年1月3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第16页.

[4]转引自杨德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论坛, 2007年3月23日.

[1]杨光福.“情”之所至, 金石为开.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2007年1月23日.

[2]杨德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论坛, 2007年3月23日.

[3]范柏涛.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9教学乐园, 2007年2月22日.

[4]鲁勇.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中教网, 2005年7月17日.

[5]姚宝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中国教育人博客, 2005年1月17日.

篇9:赛车运动营销是一块大奶酪

体育营销是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名词,赛车运动也不陌生,那么,赛车运动营销也就不难被人所理解。尽管隶属在体育营销的范畴内,但是由于自身的汽车产业和汽车文化属性,与一般大众类竞技项目的营销相比,赛车运动营销又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属性特别、特点鲜明的赛车运动营销之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真的是一块大奶酪。

一般的体育营销,企业关注的是体育项目吸引的受众人群以及品牌与之的契合度。说白了,一般体育营销的核心在于,这个项目能吸引多少人,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些人是不是企业的用户或者潜在用户。

赛车运动作为一个体育竞技项目,风靡发达国家(美国、西欧及日本),受众人口覆盖几乎所有阶层(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私家车),因此,受到众多赞助商的追捧,这些赞助商里有饮料品牌(如红牛、可口可乐)、有快餐企业(如麦当劳)、有电器制造商(如西门子)。赛车运动之于这些赞助企业来说,和赞助奥运会的阿迪达斯、赞助足球比赛的现代汽车以及赞助亚运会的王老吉没有区别,目的一致,效果相同。

但是,赛车运动中的汽车及相关企业(轮胎、油品及零部件供应商)赞助赛车运动,除了可以获取到一般的体育营销赞助价值之外,还可以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来源于这项运动的汽车产业属性和汽车文化属性。

所谓汽车产业属性,就是赛车运动是离不开汽车的,而汽车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工业产品,是工业社会的代表性产品,凝聚了最新的科技。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哪项运动需要如此复杂的设备来配合竞技。在人车合一的竞技中,车发挥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越了人本身。赛车运动之于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在极限状态下测试产品和获得产品反馈的绝佳机会。这是附加价值的来源之一。

所谓汽车文化属性,指的是在汽车和道路成为社会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之后,随之产生的相关文化。比较形象的汽车文化现象有自驾游、汽车广播、汽车改装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步入汽车社会之后,汽车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赛车运动是汽车文化催生的产物之一,也天然地具备了汽车文化属性。赛车运动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开车竞技的平台,也具有十足的观赏性。汽车及相关企业参与赛车运动,间接地成为了汽车文化的营造者和影响者,可以更容易地贴近自己的客户和潜在用户,这是附加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篇10: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来上这堂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效果,将学习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需要出发,以学定教。

篇11:《一块奶酪》教学设计

1、会认“诱、舔”等11个字。

2、根据文中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并练习情感朗读。

3、明白命令的发布者,本身要有很强的纪律性,能挡住诱惑,以身作则,才能使命令更好地施行。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文中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它当时的心理,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情感朗读。

难点:发挥想象,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匈牙利的民间故事《狐狸分奶酪》,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块奶酪》。(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遇到难读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根据上下文来猜猜意思。

2、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

后鼻音:强;鼻音声母n:恼;多音字:shào稍息(口令);shāo稍微(略微的意思)。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诱、强、稍、豫、跺、执。

熟字换偏旁:舔――添恼――脑。

4、出示词语巩固识字:嘀咕、诱人、淌口水、舔一下、毅力、坚强、纪律、拽着、犯罪、禁令、恼火、稍息、嗅嗅、犹豫、跺脚、合拢、聚集、执行。

理解词语。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犹豫:拿不定主意。

诱人:吸引人。嗅嗅:闻。执行:实施;实行。

三、品读课文,体会心理

1、默读课文,说一说,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于蚂蚁队长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划上横线,体会蚂蚁队长当时的心理,并在旁边作批注,写出你对蚂蚁队长的看法、观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导、总结)

蚂蚁队长的语言描写:

a、发布命令(语气坚定、干脆)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罚扫地三天。”

“照样罚扫地三天。”(“照样”就是照着蚂蚁队长自己发布的命令来做,显示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重读“照样”,读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的决心。)

b、出现诱惑(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

“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读出犹豫的语气)。

“休息一会儿!”(读出思考的语气)。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读出较强的命令的语气)。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立―定!原地休息!”(读出强烈的命令的语气)。

c、战胜诱惑(语气坚定)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读出战胜诱惑,下定决心的语气)。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执行命令!”

蚂蚁队长的动作描写:

a、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重读“太大了”,显示出奶酪大,重读“只好”显示出蚂蚁队长会想办法,有组织能力。)

b、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拽”是拉、拖,牵引的意思。重读“拽”体显出蚂蚁队长在用力地运奶酪。)

c、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从“低下头”、“嗅嗅”显示出奶酪很香,蚂蚁队长很想吃。)

d、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犹豫”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一跺脚”显示出蚂蚁队长战胜诱惑,下定决心,不吃奶酪渣。)

4、蚂蚁队长为什么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四、演读故事,练习巩固

1、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

篇12:《一块奶酪》教学设计

合阳县城关小学 吕松泽

教学目标

1.认识“宣”“处”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纪律严明、关爱弱小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根据文中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它当时的心理,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情感朗读。

教学难点:

要学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2021年“感动森林”大赛中,有一只蚂蚁荣获了最佳道德风尚奖,大家想知道是谁吗?今天,让我们走进11课《一块奶酪》,一起寻找主人公吧!请大家跟着老师书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走进识字乐园。

1、学生跟着视频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

处罚 诱人 舔一下 毅力

禁令 稍息 一跺脚 犹豫

分组开火车读;

多音字:chǔ处罚;chù到处。

①读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②学以致用,将多音字正确的读音填入句子中,并读句子。

三、课堂集中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学习单。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导、总结)

奖励小秘诀: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2、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于蚂蚁队长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划上横线,体会蚂蚁队长当时的心理,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导、总结)

蚂蚁队长的语言描写:

a.发布命令(语气坚定、干脆)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

“照样受处罚。”(“照样”就是照着蚂蚁队长自己发布的命令来做,显示出蚂蚁队长严于律己,起带头作用。重读“照样”,读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的决心。)

b.出现诱惑(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

“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读出犹豫的语气)。

“休息一会儿!”(读出思考的语气)。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读出较强的命令的语气)。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立—定!原地休息!”(读出强烈的命令的语气)。

c.战胜诱惑(语气坚定)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读出战胜诱惑,下定决心的语气)。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执行命令!”

蚂蚁队长的动作描写:

a.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重读“太大了”,显示出奶酪大,重读“只好”显示出蚂蚁队长会想办法,有组织能力。)

b.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拽”是拉、拖,牵引的意思。重读“拽”体显出蚂蚁队长在用力地运奶酪。)

c.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从“低下头”、“嗅嗅”显示出奶酪很香,蚂蚁队长很想吃。)

d.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犹豫”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一跺脚”显示出蚂蚁队长战胜诱惑,下定决心,不吃奶酪渣。)

4.蚂蚁队长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显示出蚂蚁队长关怀弱小。

四、课堂小结

故事学完了,你们觉得应该把这个奖颁给谁呢?对,颁给严于律己、纪律严明、关怀弱小的蚂蚁队长!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它学习。孩子们,大家发现了吗?正是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才将蚂蚁队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大家在以后的写作当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让你的作文更生动。接下来我们尝试自己编童话,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动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五、拓展延伸

出示词语“小兔子多多”、“小狗花花”、“狐狸聪聪”、“捡到50元钱”、“寻找失主”、“归还失主”、“自作聪明”、“拾金不昧”,学生根据词语编故事。

六、课后作业

继续编故事,并尝试把它写下来,比一比谁编的更精彩。七、板书设计

11、一块奶酪

严于律己 纪律严明 关怀弱小

上一篇:2animals教学设计下一篇:大学所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