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2024-04-10

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   《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2010-5-6 来源:淄博市聋人学校 参与该话题讨论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聋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如何正确引导聋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自我,补偿缺陷的需要。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由于聋生听觉障碍,部分聋生的心理出现偏常表现,在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如爱占小便宜,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欺侮同学,认识问题片面、学习主动性差、偏激等等。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是怨天忧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缺乏毅力和恒心,难以调整自我情绪,易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和缺乏目标与追求的空虚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了解每个阶段聋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辨别人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加强聋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不主观、不偏激、不固执,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力求有效地认识、适应和克服,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意志、性格、人格等方面更健全的发展,使聋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稳定、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近几年,由于各种思想意识的侵蚀及国内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之聋生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就容易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据公安部统计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出现上升趋势,这势必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究其原因,这与聋生在校是否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相反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聋青年,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自信自强的意志,开创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成为和谐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体现了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知识水平优秀的聋生才会受到欢迎。所以聋校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尤为重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聋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消除聋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能够正常生活。通过对聋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对自己的全部行为和思想起调节作用的自我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耐挫折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塑造良好个性,使学生学会发展。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聋生立足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建聋生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格。相信每个聋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学校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的不同需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隐私。

第二,发展性原则。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根据聋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活动主题,帮助聋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的。针对个别同学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经常买零食,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老师设计了“长大不容易”的心理活动课,当聋生回忆起了父母为自己治病、艰辛哺育自己的一个个细节,当细细算起自己每天、每月、每年所花费的明细账时,学生的心震撼了!学生们哭了。这样的活动课最能达到启发学生心灵的目的。

第三、差异性原则。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入学年龄的差异、听力损失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等。所以研究人员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了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及聋生特别爱活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我们把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当中,如把语文和品德课编成情景剧或小品来演课,学生兴致盎然,如身临其境,在活动和体验中陶冶了情操。

第五、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同时对少数聋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有效地给予疏导和调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淄博市聋人学校于2001年9月开始承担省“十五”课题《聋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研究任务,当时,课题研究在我校还是一个空白,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但都非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学校聘请了心理专家和特教专家给予了大力指导,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并到有经验的学校去请教、咨询,逐渐的摸索、查阅资料,课题的研究框架日趋清晰。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确立了子课题,在教师面上进行了发动,有十多位老师申报了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经过三年艰苦的摸索、尝试、探寻、发现,逐渐形成了以教导处、团总支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方案的确立阶段(2001、9——2002、2)

学校成立了教科研中心组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教育实践发现,聋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需要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当聋儿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特别明显,有的聋生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家长又可能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而又交流不通时,聋生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等表现。当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对家长和同学发无名火,表现为烦躁、焦虑等。

2、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多疑、激动、焦虑、烦躁甚至自残等。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很容易与人发生误会。时常怀疑正常人的话,却特别容易轻信聋人的话。聋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3、学习障碍:聋生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学习障碍,由于他们听力言语的障碍,在学习中会出现词汇贫乏、组句困难、语句颠三倒四等问题,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所有这些因难很容易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因此,聋生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4、社会交往障碍:听力言语障碍严重地防碍聋生的社会交往,长期的听力言语障碍使聋生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于结交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有的可能因为耳聋而被他人欺负,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儿童。在生活交往中,由于种种障碍,他们会感到非常自卑,他们害怕见陌生人,害怕别人的指点和议论,假期回到家里他们一般不出来,即使有交往也仅局限于聋人的小圈子。这样使他们同社会进一步疏远。久而久之,聋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易发脾气。

课题组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聋生的心理特点以后,开始着手调查在聋生中普遍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摸清了聋生心理健康现状,找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经过多次修改,拟定了以下子课题:

聋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主持人:王青 郭艳玲

聋生个性心理的探索——主持人:朱桂芝 张其兰 高秀玉聋生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主持人:贾益芹 杨明玲 张其兰聋生青春期心理的调查研究——主持人:曹燕 高红霞聋生交往心理的调查研究——主持人:庄玉娟 张茜聋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主持人:张玉玲 刘红玉 邢玉聋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主持人:邵艳玲 刘玉霞 张丽梅 贾秋喜

(二)课题研究的调查阶段(2002、3——2002、6)

1、问卷调查。是搜集学生资料、评估学生心理特质、增进学生自我了解的重要工具。各子课题的研究人员根据申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表格,分发到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手中,共发放问卷几百余份,获取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观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实施短期或长期观察。

3、自述法。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等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如学校设立的校长信箱和班级设立的悄悄话信箱等。

4、谈话法。谈话法是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也是搜集有关学生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时个别谈话,有时集体座谈。通过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解开了聋生许许多多的心结。

5、家访。班主任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出现的较突出的问题和家长沟通,主要是在行为上、学习上、和同学的关系上等方面。形式有电话家访、面对面家访、家校联系卡等。最有效的还是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综合、分析,让各研究教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始制定各自的教育对策。

(三)具体研究实施阶段(2002、9——2005、2)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奖励措施,日常教研活动也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来开展:

思想上重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集体组织和教研组组织的形式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灵”、《聋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师德教育手册》等,不断强化教育理念。

业务上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过程上指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制,课题组成员人人有研究任务,每一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从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各级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1、以心理活动课为引路,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心理活动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指,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学校从2002年起,每一大周的第二个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心理活动课,班主任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内容。如针对寄宿制的小同学脏、乱而且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低年级开展的“我有一双小小手”“校园是我家”等活动课,教师采用了“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等非常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六、七岁的聋儿逐渐提高了自理能力,养成了爱劳动学的宿舍和教室又干净又整洁。针对社会上不法分子诱拐聋生的案例,中年级开设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诱拐”等活动课,教师采用讲故事、表演、小品的形式,让聋生认清了坏人的伎俩。我校近十年没有发生过一例在校生被诱拐事件。针对学生随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时常出现顶撞、不理解父母的现象,在高年级开展了“学会感恩”“长大不容易”等活动课,通过老师的声情并茂的引导,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学生明白“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这样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自强自立的奋斗意识。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全部由学生主持,聋生用手语“唱”国歌。学生在校就树立起自我管理、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意识,学生撰写、演讲的《祖国的荣耀》《创建文明校园 争做文明学生》等国旗下讲话,学生们从心底油然升起了为国家争光、为集体添彩的观念。用手语“唱”国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我心中,我要做祖国的有用人才!

2、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等方面,更应是渗透于聋校的各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把心理教育的概念生硬地加入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每一门课都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情绪、情感、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耐受力等不仅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提升。所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各任课教师通过摸索、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找准学科教学与心育的结合点。各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育因素,教师应树立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因素,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心育渗透。例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爱迪生》、《诚实的孩子》等文章可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培养诚实守信、耐挫折、坚定信念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

(2)找准学科渗透心育的切入点。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图形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再如有的高年级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但却心灵手巧,教师就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服装、刺绣”等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我能行!”的信念。

(3)捕捉学科渗透心育的兴奋点。只有教师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状态,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语文教师就多采用板书、绘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手法创设情境,达到激情引趣目的。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赞许的目光,诚恳的表扬,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以课外心理辅导为手段,解除学生个性心理的困惑。

心理辅导就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倾诉成长的烦恼、交往的困惑、学习的困难。我校的课外心理辅主要包括:心理咨询、集体座谈、专题讲座、个别谈心、心灵小报。

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小屋。通过全校学生投票选举出了他们最信任的—刘玉霞、杨明玲、邵艳玲、王静四位老师做心理辅导老师。这四位老师都具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知识量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心语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倾诉和咨询。

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最近心理热区”,老师就有针对性地将他们的困惑在心理辅导课上统一解决。

每学期都聘请专业人员开展1-2次专题心理讲座。如:青春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专题讲座可以系统的就某一方面进行指导和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起到航标的作用。

个别谈心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教室里、校园里、操场上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促膝交谈的身影。老师就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探讨做人的道理、友谊与爱情。高年级同学那些朦胧的所谓的爱情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谈心中化为了互相学习的动力。老师运用信赖的目光、善解人意的话语让学生明白一个在校学生的责任。

课题组开办了《关爱心灵》的专题小报,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青春导航、交友、心灵驿站等走进学生心灵的小栏目,学生非常喜欢。开始的时候是老师主办,后来学生就自己办。课题组又专门在《淄博特教》上开辟了“心理健康专栏”,刊登相关知识,学生们受益匪浅。

4、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动力,增强学生心理的适应能力

实践活动对提高聋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学、自律、自强、自立的本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聋生将来走向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政教处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所有的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全部交给学生会和班干部管理。卫生、纪律、食堂、宿舍内务、晚自习等都由学生检查、记录,通过巡视检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效果比班主任硬性规定要好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要维护班级的利益,要改掉不好的做法,要为班级争光。每一个班干部都想方设法来严格要求班级的各个方面。这样学生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要我这样做”变成了“我要这样做”。

(2)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

学校因为是封闭式管理,加之学生听觉障碍,走出家门和校门的时候相对较少,与健全人的交往更少,不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的交往,使聋生能深入到社会中去,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适应,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手拉手”活动:我校学生先后与山东理工大学职业学院、张店西六路小学、张店文苑学校的学生结成对子,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和文艺演出。让聋生逐渐融入社会中,也让健全孩子了解了聋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义卖”活动:学生会成员经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小制作、缝纫、刺绣等小作品利用周六、周日拿到山东理工大学去“义卖”,学生的作品很受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大学生对聋生这种热爱生活的劲头非常佩服,最好的一天卖了八百多元,学生会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学校为贫困学生设立的“爱心基金”。有时组织学生把作品摆到博物馆广场,有时摆在学校的门厅里,学生既是推销员,又是售货员,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推销产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正常人的交往能力。

文艺汇演:是展示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最好方式,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每年的助残日、聋人节、百灵艺术节等活动我校学生就利用舞蹈、小品、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汇报。让社会更多地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我校学生表演的《长城长》、《大地飞歌》等节目获得了淄博市残疾人文艺汇演第一名。学生的美术、书法、刺绣、服装、刻瓷等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大奖。

融入大自然活动:每年春天或“六一”节,我校就会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踏青、春游、参观。在原山森林公园学生们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参观蒲松龄故居、焦裕禄纪念馆、齐长城、马鞍山烈士纪念馆等淄博的名胜古迹,追忆淄博的历史,畅想淄博的未来。让学生感到要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3)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每年秋季中专美术班就会到我校的实习基地—峨庄风景区去写生,2002年春季去了菏泽。为期半个月的写生生活不仅激发了绘画的灵感、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了山区农民生活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吃苦、知道感恩。服装刺绣班到相关的工厂去实习,流水作业的实习流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品质。

5、以家校合作为纽带,编织学生成长的摇篮。

家长学校。为更好地联起手来,培养出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别召开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会,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上“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召开了“如何指导孩子学习”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摒弃“送到学校就不管”的思想。召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为主题的中高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的家长会学校每年都开办几期,效果都非常好,家长们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年级班主任更是不定期的召开各班的家长会,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

家校联系卡。一张小小的联系卡,随时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情况,每周班主任老师就会把学生本周的表现记录下来,让孩子带回去给父母看,家长会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写下来,学生回来再交给老师。这样老师和家长就会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会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疑惑。

6、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和综合素质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近几年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质高、敬业务实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年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的重点来抓,要求教师热爱特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做好一个人,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或有关师德修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艺术。学校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老师们更加注重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的提高。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班主任”、“淄博市师德标兵”,一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通过经常开展教师素质比武等途径,来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有三名教师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一、二等奖,有两名教师评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学能手”,两名教师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先导的工作方略。近三年老师们把教学经验、做法、质疑等撰写成文,有60余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四)成果总结阶段(2005、2——2005、5)

课题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子课题进行了最后的整理,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在一起进行了交流总结,提出了修改意见,2005年3月,子课题全部撰写完毕。5月结题报告完成,并整理了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淄博市聋人学校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为了解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我校7—21岁的听障学生为调查对象,随即选取66名学生(小学25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10名。初中至中专生41名,男生24名,女生17名),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调查问卷有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听力受损年龄、学生听力损失程度、学生听力补偿措施、学生听力损失原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家的表现等5套111题。除家庭基本情况问卷有家长填写外,另外4套问卷的填答均采用不记名方式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场合有学生单独作答。发放问卷100份,有家长填答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回收66份,回收率66%;其他4套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我们还采用了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召集不同学段的学生座谈了3次,个别访问20人。

课题组主要从淄博市聋人学校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淄博市听障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淄博市听障学生交往心理的调查分析,听障学生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的调查分析四方面进行。

(二)聋生心理偏差的探索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心态、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自傲、虚荣、多疑、自我意识过强、固执、说谎、厌学等等。心理偏差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如不及时消除和矫正,往往是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损,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使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的效率受阻,甚至大为降低。

聋人因为有着相同的生理缺陷,使他们一见面心理上就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心灵上、情感上很容易接近,对对方毫无戒备心,而且表现得异常热情和信任。全国各地聋生被同类人诱导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学校有群体诱拐和出走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年协助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审理聋人犯罪的案件不下50起,综合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轻信帮助找工作、高工资的谎言而被诱拐后,被犯罪团伙威吓、训练、控制而不能自拔,走上犯罪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聋人之间轻信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疏导”进行了探索,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校学生防拐骗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十年来无一学生被诱拐。

(三)聋生学习心理的探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聋生学习心理辅导是聋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和探索与学习心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确立聋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心理的内容、策略、途径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提高聋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本子课题主要从听障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归因的激励效应、期待效应等原理,在七、八年级进行了多次试验,并运用了作业本心灵沟通法等自创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努力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优秀教师杨明玲、张其兰两位老师就语文学科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探索,重点从以下方面(1、认真看(听)课的习惯。2、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认真读书的习惯。4、课外阅读的习惯。5、朗读的习惯。6、背诵的习惯。7、写的习惯。8、口头表达的习惯。9、预习的习惯。10、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11、质疑的习惯。)作了一些尝试,所在的两个班班风正、学习风气浓厚,受到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四)聋生青春期教育探索

本子课题主要围绕

1、适时、适度的性健康教育

2、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注意青春期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正确引导聋生的恋爱观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两个子课题负责人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多年的管理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多次举行“健康教育讲座”、“青春为你导航”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和高年级学生谈心、谈理想、谈未来、谈婚姻等大事,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五)聋生交往心理探索

听障学生由于从小因失聪而缺乏对外界声音的感知,难于用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使他们和别人交往时产生困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家长的文化水平又较低,这就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缺少了交往的能力;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骄横霸道等坏习惯,这就使得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还有的父母视聋童为累赘,冷落孩子,使孩子正常的需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就使孩子显得孤僻,胆小,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交往。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交往困难,难以适应社会。

课题组非常重视聋生的社会交往,运用了多种教育手段提高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1、营造班级“微社会”环境,促进同伴间的交往。

2、疏通交往渠道,培养交往的基本技能。

3、拓宽交往范围,与不同年龄层次人群进行交往。

4、在生活中,增强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和别人交往。

5、鼓励听障学生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6、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用一些技巧作为情感的润滑剂。

(六)聋人家庭教育探索

聋人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保护。

2、溺爱。

3、视聋童为包袱、累赘。

4、父母的离异或不和。

5、只顾自己的事情不管孩子。

6、自己行为不规。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聋人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聋人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聋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聋童的正常成长。

对聋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了聋人家庭中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聋人家庭教育功能

1、指导聋生家长掌握爱的“适度”性。

2、帮助聋童家长掌握基本的聋教知识。

3、配合学校做好聋人安全教育。

4、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

5、开办了家长学校,解决聋人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6、组织聋人家长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七)聋生职业观、就业观的调查与指导

随着聋生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思想变化很大,出现了迷茫、无所适从的状态。利用调查问卷调查了解聋生对家庭、学校、社会,对人生、就业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把聋生反馈的一些情况及时汇总、分类。以便作为教师指导、教育学生、学校课程设置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对聋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调查对象为淄博市聋人学校七年级——中专三年级以及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

1、学生普遍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3、毕业学生工作单位更换频繁。

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的就业心理,中专班认真指导学生做好

1、就业前应有的心理准备:克服就业的心理障碍,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注意人际关系的协调。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敬业、奉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敬业奉献精神。勤奋、自信,要教聋生懂得“生理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只有勤奋,才会自信,才能成功。守法、诚信,对聋生进行“奉公守法、诚实守信”教育,不仅是职业道德教育所必须的,而且也是做人的需要。团结、协作,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劳动合力作用的过程,都凝聚着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具有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的人,才会获得成功,也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3、重视聋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开设“职业指导”课。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选择就业与升学的方向,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模拟创业教育。

4、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职业。

5、指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三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日益浓厚。学校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点工作来抓,在活动中、过程评价中始终关注聋生心理的特殊需要,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办了家长学校、开辟了心理健康专栏,学科教学都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从零到起步、到初具规模,从一无所知到逐渐认同、接纳、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以教导处、团总支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我们深深感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来源于对聋生成长的关注,来源于教师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课题组成员三年来的心血和汗水。

(一)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三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说初步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在目标定位上,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增强德育效能,丰富德育内涵,以现代德育的育人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调查研究实践中,课题组从学生的生理和聋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出发,重点对聋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家庭教育、就业观等几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心理讲座”、“悄悄话信箱”、“心语小屋”、“写日记”等心理疏导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种种困惑,树立“我们不比别人差”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坚持以“实践活动锻造健康心理”的活动性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手拉手”、“我们是校园小主人”、“义卖”、“外出写生”、“才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人、做事应具有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愉快的教学形式、创设成功的机会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创造力及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了教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校形成了合力,实现了沟通,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促进了我校聋生内在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全面提高。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内在自卑、轻信、偏激、多疑等心理偏差现象。转变了一批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我校学生中有几个“刺头”,特别难管理。但经过老师的调教,现在已成为班级里的好学生。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排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外在环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

3、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改善师生关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则是为学生提供宽松、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的重要前提。

(三)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使我校教科研工作创历史最高水平。近几年通过课题带动,教科研成果创造了我校历史的最高纪录。每年都有二三十篇教学教研论文发表,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日渐浓厚。

(四)壮大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课堂教学水平稳步上升。老师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老师们比学赶超,有多名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在省、市比赛中获奖。成为山东省教学质量过硬的学校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远远达不到聋生的需求,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一)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重视。从整个学校教育看,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些“虚”的东西,不如做几件看得见的工作实惠。总认为开办几期心理健康讲座、与学生谈谈心这就够了。其实这只能解决一些表层现象,学生心灵深处的创伤需要我们深入去挖掘。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没有时间来做研究”的重新认识。有的老师总说自己没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没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不要把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剥离开来。其实我们研究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吗?这些道理是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是在对学生充满爱心的眼光里。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先学会怎样教育学生,用更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学生的潜能。这样的研究是和平时的工作融合在一起的。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来支持。我们做课题研究的都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所用的都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所以老师们普遍感到缺乏系统的、严密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特别是对于聋生心理出现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因聋生受语言和理解的限制,现在找不到一套适合聋生的测量标准,无法准确的对症下药,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和借鉴普通中小学的做法来引导和教育,“矫正”难以有效实施。所以下一步要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与进修,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借助于理性思维的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增强科学的预见性,避兔行动中的盲目性。它还要求不断将行动的经验概括 上升为一定的理论。

(四)全日制聋校教材陈旧、过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大力实施的今天,我们聋校依然沿用过去的教材,低年级知识难度过大,没有经过语训的学生一下就接触他们根本不理解的大量的生字。语文、数学的知识不衔接,造成理解困难。一些知识陈旧、过时,学生根本理解不了。虽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聋校都有能力开发出科学、适合聋童的课程来。课程的枯燥、陈旧、难度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虽然我们老师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呼吁尽快出台聋校的新课程标准,让老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一起健康成长。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较低。虽然学校让一部分老师进行过一些心理专业方面的培训,但都不是很系统,学校有几个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实际是几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但都没有拿到专业证书。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相对较少,老师们的专业咨询知识相对欠缺。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心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1-2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教师,持证上岗。

六、结论和观点

课题组成员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

1、在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聋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动研究法是基层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3、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师生必须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做到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4、专业师资、信息技术、研究方法的组合协调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条件,学校的大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础。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做好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满信心。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我们有章可循,激励我们把这项事业做好、做实,造福于我们社会和残疾人家庭,为育残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题顾问:张茂聪 山东省特教教研员

陶 红 淄博市特教教研员

沈幼生 原上海聋青技校校长

韩 颖 淄博侨联医院心理咨询师

课题组组长:孟祥力

课题主持人:贾益芹

课题组成员:曹 燕 贾益芹 庄玉娟 高红霞 王 青 杨明玲 邵艳玲 刘玉霞 郭艳玲

朱桂芝 刘红玉 张玉玲 张其兰 高秀玉 贾秋喜 张丽梅 邢 玉

参考资料:

《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华东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和人才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中国盲文出版社

《四十年口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上海第四聋校 季佩玉 顾爱玉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第4期——第9期

篇2: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东宝区仙居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仙居,地处荆门的西北边陲,与南漳、宜城、钟祥接壤,这里山高林密,土地十分贫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自足而落后,自从90年代初期这里一小部分农民先行去了沿海的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以后,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回来后确实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这里的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个个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每一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荆门的后花园——仙居,是一所山乡完小。现有在校学生556名,其中留守儿童10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3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9.1%,残疾学生18人,孤儿5人,单亲家庭子女4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爷爷奶奶说得好,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比如我校地处城北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仙居乡区域留守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一)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查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12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有68人 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 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 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 四年级19人; 五年级21人; 六年级24人。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A、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B、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C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D、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首先,在班级做到 “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 “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了“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

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要求各班每月必须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⑤【每周一次谈心】要求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情况。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各班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必须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七、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师生优质课、论文、案例、电脑课件、学生作品有68人次在市以上交流或获奖。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4.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八、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篇3: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 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 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 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 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 不能与人正常沟通, 因此, 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 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 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 相对于正常儿童, 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 能学点知识, 掌握点职业技能, 将来能自食其力, 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 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 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 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 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 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 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 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 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 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 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 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 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 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 过度地信任别人, 以致一旦被诱骗走, 就会立即被控制, 失去人身自由, 被教唆犯罪, 实施偷盗、抢劫, 最终落入法网, 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 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 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 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 特教师资薄弱, 教育理念陈旧, 在教育教学上, 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 轻心理疏导, 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 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 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 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 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 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 以人为本, 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 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 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 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 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 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 识点字, 不出事”而已。当然, 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 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 有喜怒哀乐, 有自尊、自信, 有自卑、孤独, 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 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 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 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 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 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 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 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 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学课文, 演情节, 明事理, 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 乘车回家时, 不顾忌自身的缺陷, 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 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 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 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 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 提到心理咨询, 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 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 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 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 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 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 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 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 学生孤僻、自闭, 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 (她) 喜欢的事情, 然后, 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 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 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 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 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 不和她一起做游戏, 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从此, 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 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 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 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 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 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 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 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 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 整理所有资料, 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以备查阅, 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 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 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 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 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 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 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 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采取可行的措施, 运用有效的方法,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 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毅等主编.聋童教育学.2000.6, 第一版.

[2]郭亨杰等主编.心理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篇4: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关键词:幼儿; 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调查

2000年年底,我们对全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203份有效问卷中了解到,2000年全园幼儿共花去医药费68418.5元。而家庭条件富裕的(家庭年总收入超过十万元)32名孩子共花去24258.5元,平均每人所花医药费758.078元。中等家庭的(家庭年总收入2-3万元)147名孩子共花去38349元,平均每人所花医药费260.8775元。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年总收入1万元以内)24名孩子共花去5811元,平均每人所花医药费是242.125元。可以看出,富裕家庭中幼儿医药费支出每人占到60.1%,中等收入家庭中幼儿每人医药费占到20.7%,而低收入家庭中幼儿医药费支出人均占到19.2%。

2001年6月,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全园性的家庭问卷,了解了每个孩子在2001年1月~2001年5月中的发病、住院、用药、医药费支出等情况,进一步发现,孩子的发病率跟家庭的经济状况成正比。

具体情况如下:

1.发病情况:(2001.1~2001.5)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50名幼儿发病86次,人均1.72次,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的134名幼儿发病217次,人均1.61次,家庭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发病31次,人均1.5次。

2.住院情况:(2001.1~2001.5)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50名幼儿住院69天,人均1.38天;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的134名幼儿住院76.5天;人均0.57天,家庭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住院天数为零。

3.用药情况:(2001.1~2001.5)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50名幼儿用药673天,人均13.46天;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的134名幼儿用药838.5天,人均用药6.26天;家庭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用药90天,人均4.5天。

4.医药费支出情况:(2001.1~2001.5)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50名幼儿支出21103元,人均422.06元;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的134名幼儿支出19864.5元,人均148.24元;家庭经济条件差的20名支出1595元,人均79.75元。

二、分析

1.孩子生活无规律。调查显示,富裕家庭幼儿34.4%有早起早睡的习惯,中等条件的幼儿49.7%有早起早睡的习惯,条件差的幼儿41.7%有早起早睡的习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一般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他们工作忙,应酬多,经常带着孩子参加聚餐、舞会,孩子很晚才能上床休息。生活无规律,是富裕家庭孩子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2.饮食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富裕家庭的50名幼儿每月买零食支出人民币8075元,人均161.5元;中等条件的134名幼儿每月买零食支出人民币6893.5元,人均51.44元;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每月买零食支出人民币1020元,人均51元。

3.抗病能力差。调查显示,家长的就医心态不同。孩子一旦发病,要求医生开好药、贵药、速效药的:富裕家庭的50名幼儿中有12%;中等家庭的134名幼儿中有8.21%;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中有10%。自己采取土方法治疗的:富裕家庭的50名幼儿中有4%;中等家庭的134名幼儿中有4.8%;经济条件差的20名幼儿中有5%。

三、对策:正确引导富裕家庭的家长走出育儿误区

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使他们走出了育儿误区,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得到了健康成长。

我们要求家长为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晚餐应准时,饭后吃适量水果,中、晚餐之间吃少量糖果或点心。少吃零食,多喝水,夏季吃冷饮要适量。2.按时起床,晚上按时入睡,中午应睡午觉。3.活动应动静交替,既要有安静的看书、绘画、听讲故事等活动,又要有游戏、自理生活、帮助做点家务事的活动。4.做到每天到户外活动,冬季也尽可能坚持。5.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

根据我们长期的跟踪记录发现,占全园总人数百分之二十六的孩子,因家长的溺爱,养成了挑食、偏食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近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但许多家庭在养育孩子时却出现了一些误区,许多家长认为:家庭富裕了,又只有一个孩子,让孩子吃得好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就经常购买一些高蛋白、高脂肪、多糖的食品让孩子食用,缺乏粗纤维性食物的搭配。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不爱吃蔬菜及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营养摄取不均衡。

每年开学,我们对孩子们加强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首先使孩子们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教育他们进餐时要安静愉快地吃完全部食物,无特殊情况,做到无剩余,但可适当添加。并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也严格要求孩子,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2000年,我园每学期幼儿病假人均13.1天,2003年病假人均4.5天,降低了3倍多。2000年血色素人均10.3克,2003年人均12.1克,提高1.8克。

为此,我们向家长推荐纠正挑食、偏食的具体方法:

1.榜样示范法

孩子们进餐时,老师有意识地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使孩子观察到老师能愉快、安静地把全部饭菜吃完。还把一些饮食习惯好的孩子安排到各个餐桌,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的进餐情况,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孩子们逐步改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2.激励法

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五角星”活动中,把“五角星”奖励给饮食习惯好、有进步的孩子。激励饮食习惯差的幼儿克服困难,改正缺点。

3.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孩子们懂得,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如果不好好吃饭,身体就长不好,还容易得病。

4.家园配合法

篇5: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茌平县第一中学 高二九班 李成真

课题: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任务迫在眉睫,成为社会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PM2.5的提出及其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更是给市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根据自己查阅文献及调查研究,分析当今空气污染状况及原因,并且提出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防治对策 PM2.5 雾霾

引言:由于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较快,人口较为集中,而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都不到位,因此,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厂废气、逸散尘、沙尘暴等因素成为了城

【1】市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导致酸雨,雾霾。本次研究我主要通过查阅近些年空

气污染情况的数据,以及关注每天雾霾情况及PM2.5数值来了解污染情况。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能源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2】市民们环境意识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等导致的。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应对污

染的办法,比如:提高人们防治污染的意识,加快工业改革,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汽车尾气。相信只要不断提高人们意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我们的环境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研究方法与过程: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我每天关注各大中小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上网查阅近些年的空气污染情况,并且查阅文献来获取相关资料。为了了解市民关于空气污染以及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的认知情况,同时希望借此机会能加强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掌握一定的防范雾霾天气的小常识,我还发放了调查问卷(见附:调查问卷)100份,主要在广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区进行调查,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我还前往茌平环保局对于一些专业名字进行咨询并且从那儿获取了一些关于空气污染详细信息。

结果: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雾霾天气频发,导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我国出现了持续大规模的雾霾天气,PM2.5频频爆表,雾霾覆盖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74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超标天数比例为68.4%,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比例达到30.2%,其中PM2.5超标尤其严重,平均超标率为68.9%,最大日均值达到766μg/m3。媒体报道的多为大中城市的污染指数,而大家所不知的是小城市由于政府管理力度小,违法小工厂小作坊更多,因此污染更严重,而我们聊城市加上处在华北平原的重灾区,空气质量可想而知,PM2.5含量多次进入全国大中小城市污染状况排名的前列。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PM2.5监测时间表正式出台,PM2.5污染防治已经成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就是PM2.5,这些颗粒物可以穿过肺部并存留在肺的深处,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

针对空气污染及PM2.5的相关问题,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人们

对于空气污染及PM2.5的了解。经过对10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整理归纳,我发现人们普遍察觉到了空气质量发生的变化,36%的人觉得空气质量还行,有时候感觉不太好,52%的人感觉空气质量不好的情况很常见,而12%的被调查者表示层因为空气污染感到身体不适。虽然如此,但居民普遍对于空气污染以及PM2.5的认识比较浅薄。在被调查的100名居民中,虽然知道PM2.5是空气污染元凶的人们占到了84%的比例,但真正了解什么是PM2.5的却只有47%。而对于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大多不清楚。据调查,有82人认为PM2.5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64人认为PM2.5来源于日常发电,;65人认为PM2.5来源于工业生产,;70人认为PM2.5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PM2.5对人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寿命缩短,但在受访的100名居民中,表示不用戴口罩的仍然占到46%,雾霾天戴口罩的占42%,只有7%的受访者一直很注意自我防护。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虽然了解雾霾天的危害,却很少去积极主动的采取防御措施,大部分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有问题。但PM2.5颗粒进入人体的过程是不被查觉的,在此呼吁大家一定要养成戴口罩等好习惯,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那导致空气污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超大人口规模的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些城市人口在创造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超大规模人口的城市,降低了城市与郊区空气污染的缓冲带,高密度下的人口在能源消费、生活废物、废水排放、工业生产排放、交通、住房等等方面都加重了城市空气的污染。

2.产业机构不合理与工业污染物排放。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我国一些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或纯粹出于经济利益原因,存在着污染排放不达标、乱排乱放和偷排偷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和恶化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3】形势。

3.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受经济发展的推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也逐年上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但是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水

【2】平较低,燃油质量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单车排放水平是美国的1-8 倍。

4.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不断完善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在环境领域里,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的一项重要原因。

5.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管理,公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环保工作,【4】同样不可缺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1.优化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量都占7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较低,其他清洁能源,例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核电的比例就更低了。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必须首先努力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高效能源和清洁能源。

2.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尽可能不在开发新区落户。新区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目前,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排放源。控制小汽车的无序增长,已经成当务之急。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廉价的公共交通,有利于遏制小汽车数量的急速增长。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素质。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了。要想完全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必须首先减少人口,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根据专家们的测算,中国大陆的人口,如果能

够降低到5 亿以下,全中国的老百姓才有可能都过上富裕、舒适、自信、无生存竞争的太平日子。

5.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惩处力度,定期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及商家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呼吁市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控制街头无序烧烤排放,逐步实施烟花爆竹禁放,禁止寺庙香火,逐步实施全面禁烟。

6.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绿化建设不但是降低城市空气污染,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转向资金投入和专业绿化队伍建设,种植多品种、吸收污染强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绿化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从而做好城市绿化工程,保持城市水土、减少扬尘污染等。

分析和讨论:本次我选取了时下的热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是想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提醒大家关注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由于技术和相关仪器的限制,我不可能亲自进行空气污染的监测,而是直接使用官方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数据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为保证问卷具有代表性,特意选取了各种年龄段的人进行调查,并且最后认真的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论,真实的反映出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程度。

结论:城市空气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定我国必须摒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急剧增加,产业结构、环保理念落后,造成我国城市在空气污染等方面遇到重大挑战。总得来说,城市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自然灾害、人们生活等等方面,因此,就要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快工业改革,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同时也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从全方位来对空气污染进行防治。

注释和参考文献:

【1】黄泽阔.城市空气污染现状思考与对策.科技与社会.2013(6)

【2】张茜 陈静.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10):182-206

【3】李醒.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研究.北方环境.2013(10).90-91

【4】杨新兴 尉鹏 冯丽华.大气颗粒物PM2.5 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2013(3)20-26

致谢

附:调查问卷

您对空气污染了解多少?

您好,我们是茌平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近些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发,空气污染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想对您做一份问卷调查,以了解市民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同时提醒人们积极应对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对您健康造成的危害。

1.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B.20-50岁C.50岁以上

2.您的学历背景是()

A.初中及以下B.高中(包括中专 技校等)C.大专D.本科及以上

3.您对日常空气持有怎样的看法()

A.很好,感觉挺干净B.还行,但有时候感觉空气不太好

C.一般,空气不好的情况很常见D.很不好,对身体曾造成过不适

4.您知道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吗?()

A.PM2.5B.PM10C.二氧化硫D.二氧化氮E.臭氧

5.您了解什么是PM2.5吗?()

A.非常了解B.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指什么C.完全没听说过

6.您认为造成PM2.5污染的问题最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题】

A.工业生产B.日常发电C.汽车尾气D.化石燃料燃烧

E.雾霾等自然原因F.日常生活中的废气,如炉灶、吸烟等

7.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您了解哪些?()【多选题】

A.人体对PM2.5完全没有过滤、阻拦能力

B.PM2.5能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

C.会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D.会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

E.可成为病毒和病菌的载体

F.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

8.您是否有戴口罩等自我防范意识()

A.没有,感觉自己没问题B.没有,但是有这方面打算

篇6: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工作报告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农村中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随父母搬迁而来的,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自信心、抗挫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都比较差,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不是很好,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够重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滑坡,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生习惯,普遍经受不起挫折、缺乏自信心。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断地探索,希望找到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2007年春我校申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研究员主持的“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同年3月我校被总课题组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在课题申报成功后,我校在2007年5月及时组织了课题开题工作,接着又特邀市教科所心理专家周葆英书记,对全体课题组教师作了一次有效地理论培训,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课题研究过程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7年3月——2008年3月为准备阶段,⑴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及相关职责;⑵建立课题研究各项规章制度;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⑷确定实验班级,个案对象,加强实验教师培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从2008年3月——2009年6月为实施阶段:⑴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⑵建立部分学生心理档案;⑶开展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⑷创设“心理咨询室”和“家校联系中心”;⑸编制心育研究手册;⑹加强心理辅导;⑺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从2009年6月——20010年12月为总结阶段:⑴整理资料,汇编成册;⑵撰写《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⑶撰写《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工作报告》;⑷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⑸总结成果,表彰先进。

一、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8年3月)

⑴建立机构,健全制度。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和深入研究,我们统筹规划,精心安排,于2007年3月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由校长曾祥和宏观管理,教科室主任夏国宝进行具体研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学校行政领导以及各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各个部门协同课题组做好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组成员由

教科室、心理教研组和各班班主任组成,心理教研组组长刘云担任组长。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学校特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研究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规范了课题研究教师的行为,确保了课题经费的合理运用,使课题研究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⑵制定计划,保证落实。为使课题能够顺利开展,我校把这项课题研究纳入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之中,做到每学期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定期开展课题组专题研究活动,期末召开课题专门的经验交流会。

⑶撰写方案,确定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机构成立后,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会议,了解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动态,参考文献,收集资料,商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集体研究,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目标是: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的个体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一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的高素质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后,我们撰写了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根据学校专题研究计划和方案,结合自己的职责,制定自己的计划,要求具体详细,切实可行。

⑷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力培训课题实验教师。为使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三年来共培训教师近100人次。具体做法是:一是派实验教师及其他科任教师、班主任老师共计30人次赴山东杜郎口、广州、武汉、咸宁等地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到兄弟实验学校如文峰中学、漳河中学听课,交流学习;三是组织班主任老师、实验教师共计40多人次到市一中、石化中学听专家讲座,进行专职培训;四是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到学校讲学或亲临现场指导工作。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以掌握相关操作技能。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带着困难请教,带着思想交流,带着心的汇报,也带着收获和喜悦再回到实验工作的一线上。把育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要求内化为教师教育价值观和具体的教育行为及研究与实验的动力。这些实验骨干教师在学校给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作专题讲座、上汇报课、做研究课,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水准,为课题研究和实验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听辅导报告近十场,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20多人,每年专用经费都在1万元以上。

⑸开设“家校联系中心”,加强家校联系。2007年初,我校开设了“家校联

系中心”,由关工委参与,由学校校长亲自担任主任。联系人员的组成除了学校的兼职教师外还聘请了福利院、派出所、卫生院、党成校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为兼职教师;几年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二、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9年6月)

⑴建立部分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工作启动后,我校从2007年起,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陆续为近百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对样组学生人格特质进行测量,记载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变化、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等情况,对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变化的情况进行记载,并简要说明原因。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认真填写学生成长情况、在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有迹可寻,有案可查。

⑵认真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授课。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生心理训练》为主要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授课内容,如“如何调整考试焦虑”、“远离烦恼,快乐心情”“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表演、辩论、游戏、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⑶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⑷加强计划管理。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坚持做到活动有方案,实施有力度,过程有监督,事后有结论。三年来,课题组按计划开展工作共形成文字资料50余万字。

⑸创设“愉快心情聊吧”。我校的“愉快心情聊吧”由心理辅导教师值班,下设15个流动咨询室,由各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教师。每个班都设有联络员,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情绪不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又腼腆、害羞的学生,学生联络员就会及时上报给负责心理指导的教师,老师会主动把学生请到聊吧谈心,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我们还聘请一些知名心理专家为兼职心理辅导员,他们和学生之间可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协助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了“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为400余名学生排除了学习心理困扰,收集了100余份心理辅导案例,为我校心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⑹加强团体辅导,排除学生学习心理困扰。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学习负担重、家庭压力、社会现象、学习兴趣培养等问题,我们采取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集体辅导对于帮助孤独、害羞的学生有其特殊的功效,进行多项交流,可形成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从而有助于参加者问题的解决和障碍的排除。

⑺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开展以来,课题组共进行了3次学习心理特质测量分析。每次测量课题组都认真组织,由专门实验教师进班进行问卷,而后由专门实验教师评分并给出定性评价,同时绘制出学习心理变化曲线图。为了弄清学生学习心理变化情况,对测得的数据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每一次测量都要进行繁杂的数学计算和心理测量分析,如将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再计算样组个体的百分位等等。为了使实验结论科学客观,实验教师对每一个数据都要进行重复演算。科学的统计结果与客观的分析对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同时为研究与实验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夯实了科学依据。

⑻加强成果意识,积极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三年来,课题组共组织了二次实验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一次阶段性成果申报活动,二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展示,共有十几篇实验论文获省市奖,多篇实验论文在全国不同刊物发表,三节实验课在市获一等奖,还收集百余篇实验论文和案例。

⑼加强档案建设。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的缩影,它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将来的资源。课题组从启动实验到实验结题,都十分重视和珍惜研究的资料。做到了平时收集、期末梳理、年终分类、结题整合。同时,规范齐全的研究档案资料也为深入研究课题提供了再生性资源。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2月)

⑴专题会议研究课题结题工作。2010年初,“‘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要高质量的结题”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教科室负责结题协调工作,且每月向学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为保证课题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结题,学校在经费上提供了保证。课题组随即再次召开了专题会议,通报课题研究和结

题情况,并将课题结题工作任务分解到人,限期完成。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课题按期保质结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⑵认真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尾声,为肯定实验教师的工作价值,课题组认真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门归类、汇编,结集成册。整理的各种资料近50万字,图片百余幅。整理的资料包括问卷调查报告、开展的活动材料、教育措施材料、心理教育优秀案例、心理教育优秀教案、实验论文等。编印了教师论文集、典型辅导案例集、教师心理教育案例集等,为下一轮研究与实验积累了宝贵的档案资源。请专家进行结题指导,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对在研究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对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适当调整,在管理中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发扬教师个性特色,利用其个性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热情,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教师梳理在研究过程中的细节,反思研究中取得的成效、收获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研究工作作指导。对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几年来,多名教师荣获“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荣誉也多了起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学校,关工委家长学校先进学校,区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家长示范学校,荆门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中学

上一篇:浙江大学网络营销 赢天下下一篇:陈经理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