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犯罪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2022-12-04

1 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青年一词, 在各国的刑事立法当中有着不同的规定, 根据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年, 首次将青年界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 该规定无损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刑事立法实践, 但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相关法律关于刑事责任的规定, 青年应当包括少年期 (11岁至14岁) 、青年中期 (14岁至20岁) 和青年晚期 (20岁至26岁) 。本文若无特别说明, 将以青年中期 (14岁至20岁) 作为分析的重点。

该阶段的青年基于犯罪心理学进行归纳,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征: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矛盾性。青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 往往使之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因而在情绪、情感的表现上也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 青年仍然会表现出情绪的强烈性、狂暴性、可变性、冲动性等特点;另一方面, 情绪表现的内在文饰性、持久性以及体验的丰富性、深刻性等发展趋势也逐步呈现出来。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错位。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犯罪青年的认识水平较低, 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概念模糊, 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程度。犯罪青年错误的人生观的核心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帮派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观刺激低级趣味的享乐主义;两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和随心所欲的自由观。试问在这样的人生观驱使下, 怎能不进行违法犯罪呢?

在价值观方面, 当代的青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获益者, 犯罪青年在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表现出了意志的顽强性。犯罪青年大多数来自于学习差、品德表现差的双差生和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顽劣青年, 说明与其价值观不无关系。犯罪青年在学习文化或者生活方面, 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难, 缺乏改正错误的勇气, 这既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也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终究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

自我认知混乱。青年自我认知混乱是由于其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评价观念。自我认知混乱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过高的自我评价与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青年, 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 对理想我期望较高, 又无法达到, 对现实我不满意, 又无法改进。在成长过程中,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将导致自我矛盾冲突, 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对自我过分怀疑, 压抑自我的积极性, 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 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 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 从而酿成一个个社会悲剧。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种类型的青年往往盲目乐观, 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 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 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 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 进而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等报复社会的行为。

2 青年犯罪的教育对策

笔者以为, 针对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方面。法制道德教育在我国一直奉行应试教育的体制框架之下, 一直处于游在边缘, 常常流于形式而未能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青年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并且不能预知其行为后果是由于青年所处于的阶段决定的, 但是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正确认识, 自然不能够将其简单的归于“年轻的代价”而扼腕叹息。教育本身的偏失譬如重灌输知识轻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重生理卫生轻心理健康的青春期教育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思想能够给人以确的行动, 如何有效的将法制的宣传落到实处, 让青年知法、懂法, 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特别是与青年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规、章程和条例,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便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必然要求。

家庭教育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中, 问题较多的仍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滥用家长权利对子女控制支配的“专制型”教育方式更是违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成为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的烦恼问题之首。随着子女的成长, 我们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调整, 否则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不仅劳而无功, 反而有害。随着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的深入, 我们更要进一步认识到,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 仅仅提出不娇惯溺爱、不要家长制、不要粗暴专制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 因此, 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 向孩子学习, 两代人共同成长, 将成为教育观念重大变革的焦点课题。从这个观点出发, 家庭教育民主化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有现代意识的家长应当有勇气面对今天的孩子, 应当承认今天的孩子所处的时代和生长环境己与上一代孩子有了太大的不同。不了解这些不同, 现在的家长就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孩子, 就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永远处于被动, 就会在孩子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后依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怎样拯救迷失的“羔羊”。

大量事实表明, 优化家庭结构和避免粗暴教育、溺爱教育、自由放任教育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当中, 更应体现宽严相济和人文关怀, 营造温馨和睦、互相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家庭。

社会教育方面。优化法制环境, 对妨碍校园秩序、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侵犯青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严惩, 特别是近些年诱发青年犯罪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可以采取特定行业市场严格准入制度、上网实名制等相关措施。打击与管理有机结合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优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同时, 应强化环境控制, 力求创建和谐的法制运行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研究预防青年犯罪的司法对策, 主要是在司法机关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年司法制度, 打击犯罪、净化环境, 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综上所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预防和遏制青年犯罪并积极分析和把握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也成为全社会需要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囿于篇幅, 难免管中窥豹一斑, 尚待有识之士共析。

摘要:青年是人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 该过渡期不仅是生理的过渡, 也包括心理的过渡, 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黄金阶段。但近些年来青年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青年的该阶段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便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分析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年犯罪,犯罪心理,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保平, 李世虎.犯罪心理学 (第四版) [M].中国任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小型水电站调压斜井设计的探讨下一篇:新闻,如何为年轻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