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聋生健康心理

2024-05-01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精选十篇)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 篇1

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学校因素(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班级因素(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和教师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制约,三者之中又以教师因素的影响力为最大。而聋生不同于正常学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从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借助表情、手势、姿态等获得信息与交流。由此可见,聋生比正常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聋校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比正常学校尤为明显。因此,聋校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对特教事业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做到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稳妥得当。走上讲台,展现在聋生面前的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教师,能引导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各种挫折,带领聋生遨游知识海洋的教师。

二、激起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

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过于偏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聋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聋生无需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只要教师教的课文内容、知识点能死记硬背就已经不错了,忽视了对聋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禁锢了聋生的思想,扼杀了聋生的个性,使得一部分聋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耐挫能力较差,厌学、逃学,学习语文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起他们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高年级聋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求知的需要,自主的意识,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升学就业的愿望,等等。为了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正面人物进行正面引导,发挥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式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伟人、英雄,以及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为聋生树立学习榜样,达到增强聋生自信心的目的。例如:学习聋校试验教材语文第十五册《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受到教育,我首先突出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残疾程度。在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下,聋生以她为榜样,增强了自信心,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耐挫能力,使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失败时不气馁、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核心

“优化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马连宁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聋生的视觉作用,观察能力强的特点,利用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直观感,以引起聋生的积极情绪反应,诱发聋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自觉性。还可根据聋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程度,进行分类教学,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组织教学,让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活动中,若能集中注意力,则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就能够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例如:学习聋校试验教材语文第十七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开始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天黑蒙蒙的,在一座高山下面的山沟里,志愿军战士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正隐蔽在枯黄的茅草丛中,忽然,敌人打起排炮、放起燃烧弹,浓烟滚滚,接着,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的身边爆炸,大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了,但是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火熄灭了,邱少云被活活烧死,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看着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被活活烧死的画面,学生被感动了,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内容,课堂上始终弥漫着对邱少云的崇敬心情,邱少云那顽强的毅力,严格遵守纪律、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已深深地印在每个聋生的心中。

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保障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2

作者:沭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徐宏伟

【摘要】聋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一些主要因素是: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针对教育对象,分析出诱发其心理问题的直接的、间接的原因,采取可行措施预防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能运用有效方法诊断并转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下对策仅供探讨:

一、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二、抓住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四、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教师要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关键词】聋生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分析

对策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内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此,我想和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精明强干、心理素质好的建设人才;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能够坦然面对挫折,能够融入周围人群,真诚地与人沟通,将来走上社会能够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尽管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心理素质水平却不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聋校表现也很突出,很多聋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表现为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等,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基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二、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甚至从未有过。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不洞察,不过问,而是任其发展。即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三、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由于聋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小,接触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年龄稍大些的高年级聋生接触的社会聋哑人较多,社会聋哑人带给学生的都是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在本地区,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苏北各聋校经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过度地、一味地轻信别人,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被诱骗走,就会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被教唆犯罪,实施偷盗、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们本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学校生活内容枯燥,生活方式单一,有些聋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失去了目标,目光囿于眼前,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学校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学生想方设法逃脱校园生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好聋生的心理问题、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以生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我们特教教师就是“看看学生,不出事故,让学生识点字,看点书”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的心理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有善心。由于聋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思维的沟通,他们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聋生的心理感受。长期的交流障碍,学生的心理会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做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抓住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同时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聋生同样具备这样的美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向文中的小朋友那样,乘车回家时,不顾忌自身的缺陷,可以大大方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理科、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但是,很多老师把思品课换成了语文课、数学课,可以说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聋生的内心世界不容易了解,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想强烈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尽职尽责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与学生交流谈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学生孤僻、自闭,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她)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询问其和家里人相处情况,和同学相处情况,了解其内心想法等。笔者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了解到她曾经在普校随班就读时,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不和她一起做游戏,聚在旁边说她的坏话,甚至当面指指点点,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从此,她不与任何人交流,并且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融合到集体生活中,享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通过交流谈心,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四、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了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遏制不健康心理问题的肆意蔓延。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王志毅等主编: 《聋童教育学》 2000年6月第一版

蔡希美等主编:

《聋童心理学》 2000年4月第一版

郭亨杰等主编: 《心理学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对聋生上网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趋利避害;健康上网

学生为什么沉迷上网?要使学生能够“健康”地上网,从事特殊教育的班主任对待学生上网的心理问题,要辩证地分析,不能像一些家长那样一味地反对和阻止学生上网,或者对上网问题避而不谈。

一、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交流,教育才有说服力。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有关教育网站,他们上网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而不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指导他们如何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积极鼓励学生上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PPT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从中寻找乐趣,而不再是“无事可做”。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准确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学生心理障碍判断得准确,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教育学生。我把一段时期内新闻媒体报道因中学生上网而引发的事件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分析,在学生向我咨询或我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行为时,可以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如开学初,我发现班里的小华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总是爱往电脑室跑,并且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于是我主动找到他谈心,从刚开始的“斗争”到最后敞开心扉,我得知,由于父母常常在外打工,对小华的生活不管不问,只要他向父母要钱,父母因觉得亏欠孩子,每次都要多少就给多少,从不问钱的去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上网聊天,小华就经常上网与别人聊天并结交了一些朋友。我了解情况后对小华耐心地进行了辅导,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各方面的能力,特意安排了一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他一起学习。对于交网友这点,我向小华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帮助的意见,现在的他有了很好的转变,学习成绩提上来了,人也开朗了。

三、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当学生因上网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涉及到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对于这些隐私问题,班主任绝不能予以泄露,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不能公开。如果泄露学生的秘密,教师不仅会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而且还会造成其他的后果。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能把某个学生向自己反映的心理问题作为典型材料使用。

四、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大部分家长由于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能够辩证地看待上网问题。

让聋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篇4

一、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从整体来看, 目前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状况并不乐观。据专家分析统计, 目前教师队伍中有48%的人存在心理疾病, 12%的人有轻度心理疾病, 也就是说, 三位教师中就有一至两位教师有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现象。试想, 一个心胸狭窄、缺乏毅力、容易冲动的教师, 会给聋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因此, 教师继续加强自身修养, 除坚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要进一步研究心理学知识, 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 从而科学指导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影响学生。“要照亮别人, 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 自己心中要先有火种。”作为教师,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 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宽广的知识结构, 熟练的教育技巧,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脉搏, 驾驭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入学前的聋儿, 得到的是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 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 自然把爱的依赖性转移到教师身上。每当老师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给予爱怜的微笑, 都会使聋生感到快乐和鼓舞。这种师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而且也促使聋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 积极去实践教师提出的期望。对于青春期的聋生, 教师真诚的信任与理解会使他们感到人格受到了尊重。一旦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 他们就会主动敞开心扉, 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与此相反, 如果教师对学生持有偏见甚至厌恶个别学生, 每天对他们绷着脸, 必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苦恼。特别是某些教师, 把后进生看做包袱, 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 形成心理上的鸿沟而难以填平。因此, 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学生看做是有尊严、有理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给他们均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不讽刺、挖苦、歧视每一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 把鼓励的话语送给学生, 把亲切的微笑留给学生, 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最佳状态。

三、提高聋生的认识水平, 培养聋生的道德感

聋生因为听力残疾, 语言发育迟缓, 对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抽象的道德知之甚少, 甚至有不正确的理解, 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低, 与正常儿童相比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心理更脆弱。心理学表明, 只有不断提高聋生的认识水平,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 加强语言训练, 培养聋生健康向上的情感。让聋生在充满师爱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 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教育聋生正确看待自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挫折。

四、教会聋生心理调整的方法, 帮助聋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残疾, 并能够克服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性格开朗活泼, 充满热情和朝气, 乐于并善于与周围人的交往, 对自己充满信心, 爱好广泛等。这些都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 喜怒无常, 忧心忡忡, 情绪状态不稳定, 而自己又不善于调节,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严重者还会导致心理失常。聋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常常喜形于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聋生调节自身心理, 掌握调节的策略、方法。比如回避 (即当消极情绪或心理产生时立即避开它, 不去钻牛角尖) 、宣泄 (合理宣泄, 如诉说、大哭大叫一场) 、补偿 (即发挥心理强项, 克服弱项) 、升华 (即化挫折为动力) 等等, 让聋生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的心理, 不断完善人格形象。

五、让聋生走上社会, 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聋生适应社会, 回归主流。聋生性情孤僻、自卑封闭, 常常把自己禁锢在家里和残疾人群体之中, 不愿和社会接触, 不愿和健全人群体接触。针对聋生的这些特点, 特殊教育学校应打开大门, 大胆地让聋生走出去, 走向社会。扩大聋生的生活圈子, 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使他们了解社会, 熟悉社会, 学会交往,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学校或者班级, 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与外界信息的交流, 拓展聋生的生活空间。要增加他们生活的信心, 体验人间的真情, 改善自我, 提高心理素质。

六、交给聋生生存的技能, 消除聋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

聋生在社会上受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有的走出校门的聋生缺乏生存技能, 导致游手好闲, 偷窃现象严重, 这也是其受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 聋生看得多、听得多, 心理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如果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 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因此, 面对现实, 聋校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聋生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这样不仅使得他们增强了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改善他们对待人事的心态, 消除他们自怨自艾的心理, 并且也为他们适应未来生活, 回归主流社会, 消除了后顾之忧, 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健康心理。

(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聋生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 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 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样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哪些方面?笔者从教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会聋生调整自身情绪、教会聋生生存技能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几方面, 总结了自己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 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石性问题, 回答了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策略:即对聋生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语文课堂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健康的心理是聋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聋生的心理容易在各类社会问题的冲击下受到影响,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通过语言和声音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再加上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聋生容易产生自卑、怯懦、自私、多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解决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也是心理教师的职责,它应该渗透到聋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和聋生的生活、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紧密联系的学科,就决定了它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一、以聋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石,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育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疏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的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要求教师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不善交往,自卑孤僻; 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对人生缺乏乐观、自信的态度……针对聋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笔者将自身的语文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定为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品格;塑造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方面。这些多彩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无声的教材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赋予教材灵动的生命,把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自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我,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每一个障碍的克服,都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大多数聋生意志薄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经过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不愿多做努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屡败屡战精神的人物形象,让聋生认识到事事并非都能一蹴而就。

2.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不仅能让聋生心情愉快、性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能促进聋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串联亲情、友情和爱情,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体系。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找知心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大多数聋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意与人倾诉,长期积闷在心里,甚至有的聋生“唯我独尊”,事事要如己所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懂得宽容大度,不能受半点委屈,常与人发生矛盾冲突。针对这些交际问题,教师应指导聋生形成正确的交际方式,帮助聋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课堂教学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聋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大大抑制聋生的学习热情。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可粗暴鲁莽、简单草率,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使聋生得以体验情感、沟通心灵、调节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聋生主要凭借视觉捕捉信息,感知渠道较为单一,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聋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采用赏识教育法

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让聋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成为聋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内驱力,促使聋生保持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赏识教育法,经常对聋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聋生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消极心理长期占据内心。

四、以体验为载体,探究语文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贴近聋生生活的内容:优秀的人物形象,祖国的壮美山河……在向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讲究方法,不可硬灌照搬。帮助聋生养成良好心理,不能只靠说教,教师应让聋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文,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为自我感知。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体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使聋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聋生最真实的典范,通过比较,可以让聋生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精神。

2.角色体验法

教师通过互换角色或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聋生通过表演中的心理冲击,能体会教材中的积极内涵。如在五年级下册《盲人过马路》的看图作文教学中,聋生通过表演打破了自身的思维限制,同时也感受到助人为乐带来的快乐。

3.情境体验法

人的情感由一定因素刺激所引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聋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和收获。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以播放葡萄沟的美丽景色,让聋生真正感受到葡萄沟的美、祖国的美和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同时教育聋生,自己的家乡也有独特的美,我们应该热爱家乡,团结各民族。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聋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初探 篇6

一、注重师德建设, 加强师生协作

全托性生活也是不少聋生所具有的特点。绝大多数聋生从8岁起就远离父母, 学前班的学生也只有3、4岁就共同生活在聋校里, 不仅食宿、学习在校, 路远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常常在校, 因而, 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一住就是9年或12年, 几乎过着全托性生活。大部分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 而且大多数已毕业的聋生也常为婚姻、恋爱、家庭矛盾、社会求职等问题, 求助于聋校老师, 因而聋校教师对聋生的负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他们对学生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则,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损, 视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 他们主要靠观察来察觉、感知周围的事物, 故教师在聋生面前“身教更重于言传”,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此外, 众所周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古人云:“尊其师, 重其道;亲其师, 信其道”, 便道出了这一道理, 由此可见, 教师在聋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

首先, 要理解、尊重聋生。真正从心理上接纳他们, 而不是单纯以怜悯、同情的态度, 以救世主的身份对聋生施舍慈善, 或抱自认倒霉的态度勉强应付, 诸如此类的做法无疑会增加聋生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 要健全自身人格, 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 不论设计的如何巧妙, 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 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的确, 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 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 要掌握的特殊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聋生因其生理缺陷, 在认识活动、个性发展以及语言交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 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目标, 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 摈弃其不良心理倾向。

二、重视个性差异, 因人而宜施教

聋生由于致残原因、致残时间、致残程度、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使得其个性差异较大, 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困难, 相应地也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这就需要教师因人制宜, 对症下药, 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 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形象, 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毅品质, 增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了解聋生的心理发展轨迹, 以便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 使得每个聋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不存在听力缺陷之外的遗憾。

三、针对具体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 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及其他困扰问题, 也可以使聋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从而, 促进聋生身心健全地成长和发展。如英国伯明翰朗威尔皇家聋校设有聋人精神卫生中心, 中心的任务是为聋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服务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确定病情, 然后通过手语翻译疏通交往渠道, 使之解除困惑, 获得精神上的康复。这些先进的经验、做法,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特点, 提升校园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经强调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 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 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聋生而言, 学校几乎是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 学校环境对于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在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物理环境, 更要关注校园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 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 在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 全面推动学校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五、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 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是聋生的第一生活环境, 他在其中得到的经验和所受到的教育, 对其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在聋生的成长过程中, 对聋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聋生的成长情况, 教师应主动加强和家庭的联系, 及时交换聋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以及时发现聋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聋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和聋生沟通交流的方法, 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子关系, 此外, 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 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建设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方面,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聋生教育的力度, 让社会了解聋生教育, 再进而争取获得支持和帮助, 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歧视, 为聋生争取公正的待遇, 形成助残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满足聋生社会交往及受尊重的心理需要, 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澄澈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 学校在保证聋生安全的前提下, 应逐步改变以往聋校教育封闭性的特点,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 学会交往, 学会生存, 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 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完善其心理品质, 健全其人格。

总而言之,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聋生教育的特点, 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加强对聋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因素, 从学校到家庭至社会密切配合, 为聋生创造益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朴永馨, 张宁生, 银春铭, 魏华忠.缺陷儿童心理.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3]蔡希美, 罗其昌.聋生、盲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998, (3) .

聋生学习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生,教育环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从广东省的聋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 (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随机抽取200名一年级听障学生, 其中计算机专业聋生100名, 工艺美术专业学生60名,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40名;男87名, 女113名。

聋生从其教育环境来划分, 分为聋校生、普校生、转校生。聋校生是一直在聋校读书的听障者, 普校生是一直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听障者, 转校生是读过聋校和普校的听障者。调查对象当中普校生为41名, 转校生为67名, 聋校生为92名。

1.2 研究工具

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问卷 (根据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 。问卷的测验题目组成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200份, 其中有效问卷194份 (男85份, 女109份;普校生41份, 转校生65份, 聋校生88份) 。

1.3 研究方法

由主试对被试学生班级进行集体施测, 主试向被试说明测量要求和测量目的, 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 主试收回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MHT问卷分值情况

2.2 不同教育环境、是否存在先天听障的差异

以整个问卷以及8个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 分别进行3 (教育环境) ×2 (先天或后天听障) 的ANOVA分析。方差分析表明, 三种教育环境下在对人焦虑维度, F=6.617, P=0.001, 不同教育环境成长的学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后的平均数多重比较表明, 聋校生在对人焦虑维度上的得分在三类教育环境下最高, 而转校生和普校生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 。在问卷总均分方面, 先天听障学生和后天听障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F=5.482, P=0.020, 先天听障学生总分值高于后天听障学生。

3 讨论

聋生从其教育环境来划分, 分为聋校生、普校生、转校生。聋校生是一直在聋校读书的听障者, 普校生是一直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听障者, 转校生是读过聋校和普校的听障者。一般来说, 普校聋生主要为:能够读唇语的聋生;听力损失70分贝至50分贝之间的重听聋生;后天因素造成听力障碍的聋生。而聋校生主要是听力损失70分贝以上的聋人以及个别重听聋人。转校生则包含各种情况。

经过对MHT问卷的结果分析, 初步认为, 广东省中等教育的聋生因其教育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人际交往焦虑倾向的差异。先天听障学生较后天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得分高, 表示先天聋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不适应行为, 焦虑的强度更高。

分析教育环境对聋生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聋校的教育环境下, 聋生身边的老师同学都是手语族, 平时的交流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但是对于融入主流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长期用手语交流淡化了读唇语、说口语, 个别甚至只喜欢在手语聋人的小圈子里交流, 与健全人的交流出现障碍。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是广东省唯一的一间以招收盲、聋、肢残学生为主, 残健结合的中等学历专科学校, 各种残疾人和健全人在一起生活和学习, 聋校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对人焦虑强度偏高, 说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而普校生和转校生大多都是后天聋人或重听聋人, 因为他们能够听见一些声音, 或者能够说话, 与健全人交流的困难比先天聋人要少, 都能够在健全人的学校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 对聋人的思维、人际能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聋人可以锻炼与健全人交流的能力, 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特别是转校聋生, 既懂得手语又能与健全人沟通, 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更大。

听力残疾儿童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言语障碍, 这造成他们与普通人交流有困难, 由于听力的损失, 使他们难于对其他人的言语作出同步反应。但是聋人和聋人之间的交流看上去, 要流畅得多, 比与健全人交流容易。因此, 从聋生的适应力来看, 口语聋人或者读唇聋人融入手语聋人圈子更加容易, 他们学习手语的速度非常快, 但是手语聋人融入健全人的圈子则比较困难, 学习口语和读唇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聋人和其他障碍者相对比, 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 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聋健交往中, 和聋人交流毕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 有些正常人就会显出很不耐烦的情绪。”往往这种情绪阻碍了聋健交流。手语聋人因为沟通失败产生误解, 往往会产生排斥健全人的情绪, 这对于其融入主流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利因素。手语聋生在与健全人交往困难, 也会造成很多矛盾和摩擦, 增加聋生的对人焦虑, 有些会出现害怕与人交往, 退缩的情况, 还有些聋生会出现多疑, 易怒的现象。

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来看, 为聋生营造一个利于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环境非常重要, 聋校聋生长期习惯了一个手语的环境, 当他因为环境改变而必须面对健全人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障碍, 这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对这类聋生进行有这对性的心理辅导, 要重新培养聋生面对新环境的人际沟通能力, 树立他们与健全人沟通的自信心。对于聋校生的对人焦虑问题, 学校应该加强引导和干预,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尤其是先天听障的学生, 可以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来教育他们增强沟通意识, 教他们各种与健全人交流的方法, 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健全人的活动, 以改善他们的人际能力。

对于先天听障学生, 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因素, 利用残健结合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促使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各种问题, 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缺陷, 这样才能彻底消除他们的不适应行为, 真正消除焦虑。

无论是聋校生还是普校生, 学校都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包括语言能力训练、聋健沟通技巧的训练等, 这对于聋生的以后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聋人能够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 需要从改善基本的沟通能力做起, 聋人的教育环境应该注意加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雪枫, 刘科荣, 宇斌.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A].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156-168.

[2]樊作澍.残疾人心理特征和心理卫生[J].残疾人专题论坛, 1997:4-5.

[3]周婷婷.聋人如何融入主流社会[D].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 1998.

[4]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79-297.

[5]陈洁群.聋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对策: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论文集[C].广东广州, 2005:325-331.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35-220.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 篇8

关键词:聋生,心理教育,素质提高

小学是整体教育的起步与基础点, 良好的小学教育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尤其对小学聋生, 良好的素质与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聋生由于生理的障碍, 他们都有一种自卑心理, 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 对社会态度消极。由此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聋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他们自身素质提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 引导健康向上的学习意识

良好的心理氛围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首先, 良好的校风学风, 是矫正聋生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如在学校走廊和教室挂上身残志坚的优秀残疾人的图像和事迹, 这些校园建设在无形中给聋生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聋生起着一种无声的心理暗示作用。让他们懂得知识就是力量, 就是财富的道理, 让其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不但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与文化知识的提高, 还有助于他们心理正常的发展。其次,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与聋生进行心理沟通, 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该玩时则玩, 该学时必须学。慢慢培养起某种条间反射行为和生物节律, 能及时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并学会调节其情绪, 在聋生失败时, 对其表示鼓励安慰, 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 对其表示鼓励和肯定。

二、以教师的言行做好榜样, 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意识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影响, 特别是生理上有残疾的学生。聋生由于听力损失, 视觉相对敏锐, 他们模仿性很强。所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师, 他们的师范性很强, 老师的言行、德才、学识、情感、人格都无时无刻不对聋哑学生的心灵和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位既有渊博的学识、优良的教学技能、高尚师德、广泛兴趣和爱好, 又有乐观向上的性格和端庄、高雅气质的老师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 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另外,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挫折和人格的不尊重。教师应该精心呵护聋生的自尊心, 真诚的理解他们。不仅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 还要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 理解他们的烦恼, 让他们感到周围人的关心和爱护。注重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才能学会调控自我, 才能虚心地向别人学

习, 扬长避短;才能不会自欺欺人或憎恨、咒骂自己;也不至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

三、加强心理辅导, 造就健全人格, 树立其正确的生活意识

心理辅导要目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让学生在心理辅导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心理差距, 主动制定目标, 促使自己成长,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专题知识讲座, 使聋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了解,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发展的人格等奠定认知基础。帮助聋生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 增强他们面对现实和困难的勇气;帮助其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对于较为突出的违纪现象, 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 辅导中要解除学生的对抗情绪, 抓住聋生心灵深处的敏感点去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 使他们主动认错, 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指导他们改正错误。对其更应有爱心和诚意,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过失。通过心理辅导, 不仅使聋生健全人格, 还要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为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就应担当起自己的角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合作意识

目前在校聋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孩子任性、自私、不合群的弱点日益显露。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和感染力的课堂, 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 相互沟通, 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 他们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便于消除心理隔阂, 提高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如全校开展“自我服务”比赛活动, 聋生在比赛中不但增强了整理内务的能力, 同时还提高竞争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能力;通过开展“手拉手, 增友谊”的活动, 一方面陶冶了情操, 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体验, 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极大的好处。活动中, 学生也找到了自己恰当的位置和表现的机会, 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集体荣誉带来直接影响, 从而鼓励大家多为集体做好事, 添光彩, 加强集体观念、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

五、教给聋生生存技能,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

聋人在社会上备受歧视, 不仅因为残疾, 主要原因是聋人没有生存能力, 游手好闲, 偷窃现象严重。如果聋生学会技术, 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所以聋校应该大胆的让聋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 了解和熟悉社会, 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聋校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校园劳技室和手工室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拓展生活空间, 与健全人进行交流沟通, 使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使他们树立责任意识, 在家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适当替父母分担些家务。使生活中衣来身手、饭来张口, 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发脾气、使性子的孩子少些。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 篇9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 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 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 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 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 不能与人正常沟通, 因此, 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 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 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 相对于正常儿童, 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 能学点知识, 掌握点职业技能, 将来能自食其力, 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 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 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 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 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 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 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 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 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 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 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 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 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 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 过度地信任别人, 以致一旦被诱骗走, 就会立即被控制, 失去人身自由, 被教唆犯罪, 实施偷盗、抢劫, 最终落入法网, 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 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 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 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 特教师资薄弱, 教育理念陈旧, 在教育教学上, 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 轻心理疏导, 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 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 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 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 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 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 以人为本, 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 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 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 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 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 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 识点字, 不出事”而已。当然, 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 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 有喜怒哀乐, 有自尊、自信, 有自卑、孤独, 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 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 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 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 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 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 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 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 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学课文, 演情节, 明事理, 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 乘车回家时, 不顾忌自身的缺陷, 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 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 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 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 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 提到心理咨询, 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 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 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 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 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 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 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 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 学生孤僻、自闭, 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 (她) 喜欢的事情, 然后, 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 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 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 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 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 不和她一起做游戏, 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从此, 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 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 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 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 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 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 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 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 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 整理所有资料, 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以备查阅, 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 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 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 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 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 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 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 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采取可行的措施, 运用有效的方法,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 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毅等主编.聋童教育学.2000.6, 第一版.

[2]郭亨杰等主编.心理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 篇10

关键词:聋生 心理健康 社會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39-01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言语发展迟缓,与健全人、团体、社会交流困难,抑制了聋人的思维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弱,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等导致聋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是聋生心理问题得以矫正的有效途径。

1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期望过高,聋生在理想与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2)品行不端,如偷盗和说谎等。

(3)不良习惯较多,家长放任迁就使聋生养成较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喝酒、吸烟、不爱惜公共物品等等。

(4)性格孤僻,例如:猜疑、偏执、嫉妒等。

2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 寄宿制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聋生在县域内分布广、人数少,一个县市大多仅有一所特教学校,聋生的随班就读开展受限制因素较多,由此聋生的义务教育多是寄宿制。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源泉,活动空间受限,聋人接触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机会受限制,堵塞了聋人赖以产生心理行动的材料源泉,导致心理活动内容贫乏,情感体验匮乏,处事经验缺乏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人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才能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产生兴趣,增长能力,寄宿制使聋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大为减少,交往对象、内容受限,制约其社会实践及交往能力的发展。

2.2 听力损失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听力损失不一定导致社会和人格方面的困难,但它造成一种容易产生这类困难的环境(梅多1980)。聋人不能与正常人进行深入交流,或无法理解健全人世界,与别人的关系产生困难,这样重复再三就会造成性质严重的社会顺应问题,进入正常社会的聋人均有孤独与被遗弃的感觉,正如戴维斯指出:除个别情况外,听觉障碍总要影响到交往时所应有的自在与方便。他们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不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关系,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为同伴所完全承认,一个人不一定能支配自己的异常,但可以支配同有异常的人的交往,同别的聋人在一起的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成年期,在许多地方都可看到聋人的亚文化群。他们彼此结成一种社会小团体,相互通婚,孤立于耳聪人的社会大家庭之外。

2.3 生理心理发展的不一致性

聋生生理发育迅速,而语言发展迟缓,心理发展滞后。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迅速,性机能日趋成熟,有了性的体验及要求,残疾阻碍了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对于青春期生理知识所知甚少,虽有独立意识但其心理未成熟,认识片面,容易不加辨别的接受一些不正确的信息和行为,产生不正当需要。

2.4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聋人由学校踏入社会,有一个适应社会,调节自身角色转换的过程。由于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在接受教育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较大差异,多数聋人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当前,聋人教育强调回归主流,教育内容主要跟普校接轨,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步入社会的引导教育,针对在校聋人踏入社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此外,家长的教育态度、家庭的娇纵和放任、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婚姻状况等等都有可能是聋人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3 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聋生心理发展对策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主要包括:社会认同、建设家乡、致敬榜样、珍爱生命、心灵守护、友谊交往、习惯养成、感恩回报、体会幸福、挫折教育10个方面。

社会认同教育。读爱国主义书,看爱国影片,了解祖国60年来的沧桑巨变,了解屈辱的中国现代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团结起来,建设富强的中国,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爱党情感;观看建国60周年阅兵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了解祖国改革开放来的伟大成就;参观文物古迹,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爱我家乡。关心家乡,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文明,物产、风土人情。感受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知道国富民强的道理,为家乡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感恩教育。使聋人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的培育之恩、军人对我们的保卫之恩、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

体会幸福。体验健全人的工作,了解健全人生存现实,帮助聋人正视社会现实,合理评价自己,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能理性择业。认识自身特点,学会合作、竞争就业。了解社会上还有很多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学会帮助他人。

挫折教育。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帮助聋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聋生及时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习惯养成。培养良好卫生、文明、学习习惯,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友谊交往。了解健全同龄人的学习生活,增加聋人和同龄健全人的接触,融入正常的社会群体,正确处理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组建多元化的朋友群体。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就会越多,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就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衰乐,他人的关心帮助,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他人交往,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

守护心灵。充分认识“黄、赌、毒”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参观劳教所、监狱、法院审判,使聋人真实地感受到自由的重要,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邀请法院领导做讲座,通过大量鲜活案例,向聋人介绍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知道遵守法律制度应该从小培养,从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起。

珍爱生命。了解生命、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观看汶川地震专题,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学校聋人的应急避震能力;进行消防应急预案演练,增强聋人自护、自救能力;适度地向聋人进行性科学和性道德的教育,使聋人自尊、自重,为其终身的生殖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聋人交通安全意识和规避交通事故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榜样认同教育。观看残疾人艺术团表演、残奥会开幕式,榜样教育系列活动,帮助聋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树立残而不废,自立自强的精神。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桥梁,是使教育面向社会的重要方式,是促进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802.11n标准下一篇:功能翻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