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4-04-28

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6篇)

篇1: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招投标是一种竞争性的工程发包方式,也是工程建设领域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的一种市场交易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日趋健全,但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之中围标串标问题仍然突出,在招投标过程中,仍然屡禁不止,目前,工程招投标衍生了一批职业的“围标人”“串标人”、卖标人,也就是“职业投标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围标串标行为的查处往往会陷入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处罚力度过轻等困境。使得职业投标人的行为越来越成为招投标过程中的毒瘤。

存在的现象

围标。围标是在某项建设工程的招标过程中,同一投标人挂靠几个施工企业或多个施工企业约定轮流“坐庄”,并做出多份不同或雷同的投标文件,以各施工企业的名义进行投标,达到承揽工程项目的。

串标。串标是投标人通过“相互串通投标报价”,彼此之间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就投标报价相互通气,达到避免相互竞争,共同损害国家或招标人利益的行为。

挂靠。挂靠是企业和个人上交管理费的到有资质的企业,由有资质的企业提供资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而使企业和个人达到承接经营业务的目的。

职业投标人。职业投标人通过围标、串标、挂靠获得中标资格后,将中标项目转卖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严重拖延了工程建设时间,致使工程无法按时实施,同时,买标人因资质和经验不足,导致工程在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上存在较大隐患。由于对此类行为查处难、处罚力度过轻,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滋生出一系列当前招投标非常棘手的问题。

带来的问题

通过围标、串标、挂靠和卖标,投标人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取得中标资格;二是提高中标价格;三是买标、卖标、恶意中标。但在职业投标人中标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是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建设单位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为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刻意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在原材料“量”上的不到保证,在建设“质”上更不能保证。同时,挂靠方大多数都属于建设外行人员,无建筑技术和经验,使得工程建设后出现“豆腐渣”工程、“形式”工程。

二是时间上严重滞后。挂靠方基本上为皮包公司,责任心不强,时间观念不足,加之目前法律法规对其处罚难度加大、处罚力度不够,中标后迟迟不主动与招标方联系,迟迟不签订合同,迟迟不交纳履约保证金,导致工程推进非常缓慢。

三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法招投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投标方通过围标、串标,排挤其他竞争者,恶意提高中标价格,获取高额利润,直接造成了国家资产流失。同时,由于工程推进缓慢,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产生的原因

施工企业的投机行为。部分施工企业投机心理严重,不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公平竞争达到中标的目的,而是注重短期行为,通过串标获得一点眼前利益或谋取中标。在加上围标串标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这对于围标串标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竞争力不强或亏损的施工企业无路可走,通过参与招投标,充当陪标的角色已经成为部分企业的重要“经营收入”。由于不正当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陪标的潜在市场也会日益扩大。

分包转包的客观存在。施工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失控或越轨后导致以包代管,或允许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而多家挂靠行为成为可能。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围标串标中标的企业都不是实际中标单位建设。大量的工程往往通过围标串标中标后,买标、卖标、层层转包、分包。中标企业或个人往往不实际参与工程的经营或管理,只是通过非法手段承包工程,从而获取非法承包工程的高额“垄断利润”。

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目前,招标代理机构过多过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招标代理市场则完全是买方市场,招标人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因此,招标代理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承揽到代理项目,往往会主动或被动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如答应代理中保证某人中标,共谋串通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投标人利益,掩盖招标人的一些违法行为,无原则地迁就招标人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与国家引进招标代理制度规范招投标活动的政策目的背道而驰,增大了行政主管部门的查处难度。

监管很难、处罚过轻。虽然我国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益完善,对围标串标等行为的处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很多围标串标的工程,往往是由组织围标串标的投标人给予了其他投标人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所以其他投标企业往往不会举报或投诉围标串标的行为。部门往往无法获取相关的线索,同时给予调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难度。同时,《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对围标串标行为的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罚金数额较小,其违规违法的成本远小于违规所得。即使扣除围标串标的成本及罚金,也与串标所得的巨大利润相比绝对堪称“一本万利”,这就难免有投标人“前仆后继”去铤而走险了。另外,对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政出多门,有关部门都有权力监管招投标行为,但一旦出现问题,常常出现互相推诿、办事拖沓行为,导致出现查处难、处罚轻,处罚慢等的现象。

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职业投标”严重扰乱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行为的问题,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增添新措施,遏制“职业投标人”的违法行为,从而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措施。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一是制定明确的“围标串标”界定范围,专门出台针对围标、串标、买标、买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细则、处罚程序和处罚力度。二是对违规招投标行为的处罚,要有效整合监管部门的力量,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责任,确定处罚牵头单位,坚决杜绝出现遇事推诿、办事不积极等行为。三是地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针对性强且供操作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与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打击招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

实行准入清出制度。一是在对投标单位资格审查中,要重点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进行考察,建立信用档案,对在招投标活动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人员列入“黑名单”,凡出现在黑名单达到三次,一律吊销企业建筑资质和个人任职资质、清出建筑市场,以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二是建立市场清出制度,通过加强企业资质核查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等管理手段,对达不到规定要求以及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不予资质核查或清出建筑市场。

限制各种投标条件。项目开标时,拟任项目经理与投标人的委托代理人必须同时到场,现场提供授权委托书、身份证、与投标人的合同及投标人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相关证明,经现场核查不符的可作为废标处理,有效防范虚假招标行为的发生。

加大对围标串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围标串标的招标人给予征收招标保证金、罚款等行政处罚;对投标人除采取取消投标或中标资格、罚款等处罚外,还要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停止其招投标资格;对参与围标串标活动的建造师、委托代理人等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个人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加大对工程招投标市场“职业投标人”的打击力度,是规范建筑市场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抓住要害,强化举措,就能为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创造公平、有序、平等的竞争市场环境,从而有力推动社会经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2: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是建筑市场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察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日趋规范,但目前工程项目承发包中虚假招标、串标、陪标、操纵招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以根治。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层出迭起,有能力承揽高精工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在建筑市场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工程数量又极其有限。因此施工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不惜采取违规的手法,就出现了“围标、串标”的现象,同时,“围标、串标”的高获利性与低风险性是“围标、串标”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现就招投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多种形式规避招投标。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目的就是在建设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也是国际上采用的较为完善的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对于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招投标实践中,也出现了某些竞争不公平、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规避公开招投标。一是依法招标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前期工作不主动,计划不周密,往往以项目时间紧、节约费用为推脱,或以领导交办工程、应急必需工程为由,随意简化程序和变更招标方式。二是将整体项目化整为零或分段实施,使其达不到法定的招标工程规模标准,再直接发包给承建单位,如将办公楼基建工程肢解为写字楼、健身楼、住宿楼、食堂等若干项目对外单独发包。三是将招标工程沦为“钓鱼工程”,主体工程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后期工程和附属配套工程、二期工程则搞场外交易,放长线钓大鱼。

建议措施:

1、加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2、加大在建项目现场检查与监督。

3、严惩重罚,杀一儆百。

(二)投标人围标串标,排斥他人。围标串标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竞争择优的原则,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一是招标人与投标人相互串通。招标人在开标前用各种方式与投标人串通,主要包括泄漏标底、透露其它投标人的相关信息、与投标人私下商定、预先内定中标人范围等。二是投标单位相互串通,围标串标。由于部分企业从事建筑行业时间很长,长期工作中与行业其他企业逐步形成利益联盟,一旦有项目招标,这个利益共同体就相互串通,事先商定中标单位,待招标时其他几家参与企业走过场,让预定单位中标。三是租借资质,一人多投。一家企业租借了数家企业的资质后,在投标阶段很容易形成围标之势,其他投标人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建议措施:

1、提高门槛,设置报名条件。要求企业法人、项目经理、企业负责人等公司正式人员亲自报名、亲自开标。

2、所有证件均要原件。

3、报名时派监督部门监督报名,并签字负责。

4、严格审查标书,对标书一致或相同的一律视为围标串标。

(三)资格审查阶段存在问题。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公开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常常多达数十家,招标人采取资格预审的方法,对投标申请人和项目经理以及拟派出的技术人员的资质和业绩等进行审查、比较。对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时,目前一般采取 “评分排名法”选择不少于9家申请人参加投标。在采用“评分排名法”时,招标人的资格预审条件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带有倾向性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投标人特别是外地投标人提供的业绩等材料的真实性无法查实,导致了假证、假业绩泛滥,投诉不断。有些投标申请人为了提高入围概率,往往采取到处租借资质增加“量”的方式,导致良莠不齐的外来队伍不断涌入,非法占领我县市场份额,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建议措施:

1、投标文件要求公司证件、业绩、表彰、财务报表、银行证明等主要材料提供原件审查。

(四)评标委员会专家泄密问题。评标专家随机抽取后,容易从招标人、代理公司等各种渠道外传泄密,导致投标人于专家串通,有意识评高评底,使评标结果缺乏公平性。

建议措施:

1、禁止招标人进入评标委员会。

2、除监督部门和招标人外,不允许其他人员到抽取专家现场,抽取专家的人员等专家到场后方可离开。

3、随时根据项目回避有厉害关系的专家。

(五)、推行资格后审,增加围标串标成本。为了让投标人形成充分竞争的氛围,应在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的同时稳步推行资格后审。资格后审是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的重要配套措施,潜在投标人无需报名即可参与投标,由评标委员会在评标前按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直至项目开标前,投标企业互相无法获知参与投标人的数量和情况,从而有效防止围标串标。

(六)改进评标办法。实行网上评标一些先进地(市)推行网上评标的经验告诉我们,网上评标便捷、高效、独立性强,人为因素少,既楞以避免评标成员因知晓哪家投标企业评标而有意打高分,有效地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又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管,不断改进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评标专家实行“在线管理”,充分发挥全国联网的优势,对大型技术复杂的工程选择评标专家创造条件。

(七)进一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认真按照住建部制定的统一数据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县建筑业企业数据库建设,逐步完成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项目信息、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研究制定建筑业企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报送、发布、应用制度。下一步,我局将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将围标串标、施工转包、违法分包、未批先建、恶意欠薪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与企业的信用考核挂钩,提高失信成本,营造依法守信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

篇3: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建筑市场工程承发包从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 到施工企业自己上市场揽取业务, 再发展到今天在有形建筑市场 (政府投资项目) 参加竞标。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竞争过度, 各施工企业或其代理人为了获取承包合同采用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工程招投标中“违规操作”已经蔓延到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 且单个环节行为较难认定为违法违规。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成为了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1 我国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我国现行招投标法规和体制不健全。

1.1.1 现有法规体系存在弹性空间。

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 如:低于成本的界定、化整为零的界定、资金情况的界定、他人名义、评标标准、重新招标的程序等好多不明之处, 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目前, 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 竞争对手得分 (综合评审法) 差距非常微弱, 法律提供的弹性空间都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招投标法》作为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指导性法律, 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 但作为政府投资工程, 应有更严厉的规章, 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 最大限度地减少弹性空间。

1.1.2 体制现状提供腐败可能。

现行的建设体制,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 它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代理人, 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 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等执行公务的过程时, 仅有道德的约束, 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实践中存在领导不干预, 经办人员干预;业主不干预, 招标代理人干预的状况。

1.2 市场交易各主体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1.2.1 业主。

现有体制下,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业主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和各级政府的代理人。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 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单纯从效率和公平角度进行招标运作, 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这种体制决定了招标代理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定程序的招投标运作, 使业主倾向的投标人合法化成中标人。

1.2.2 承包商。

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更有其特殊性。目前, 在建设市场中存在一些个体 (包工头) 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承包商体制所决定。作为完全竞争性的建筑施工业的行业门槛并不高, 但进入该行业有政策壁垒--资质管理。由于建筑行业资质管理的存在, 行业内企业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 令行业内竞争日趋残酷, 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许多不当方式。作为目前国有企业管理者, 他们对现有市场竞争态势必然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理性选择———选择对自身风险较小的经营思路。对于投标代理人的个体 (包工头) , 企业开具介绍信, 就有一笔收入, 中标后还能收取管理费用, 将投标风险转移给“挂靠者”。现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交易主体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挂靠者”操纵着。

1.2.3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从法规上说, 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等国家和地方法规监督招投标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 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 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 也给招标人 (招标代理人) “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目前, 我国处于建设高峰期, 项目规模大、数量多, 分布广, 许多建设项目法人作为一次性业主缺乏工程管理经验, 建筑市场必然产生大量问题。从行政手段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 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 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

1.3 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 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 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 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实现其预定功能。具体原因如下: (1) 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 只有在大、中城市方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 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 (2) 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 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 (3) 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 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 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 (4) 对大部分项目而言, 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 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 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 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1.4 建设产品特性便于充当“操作”载体。

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 表现为期货商品的特性, 期货商品的预期性特点引起需求者 (招标人) 对商品 (建筑产品) 品质的不确定性担忧, 因而商品需求者更为关注的是商品生产者 (投标人) 的资信、业绩及可信度。项目法人主体层层代理的特性给代理人“寻租”提供了很好的借口。一般性建筑产品 (主要指变更设计) 虽然技术含量不高, 但由于一个承包合同清单项目众多, 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 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账务处理具有弹性, 存在着“黑色利润”空间, 这个空间提供了工程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物质基础。从而使建设市场在宏观上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 而在微观上商品需求者又有排斥竞争的内在动力。

2 对策

政府采购招标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机关、预算单位和广大供应商的支持配合。

2.1 采购方与供应商。

对于采购方, 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政府采购的基础上, 要树立精品意识, 利用有影响的项目, 以规范、公共的采购程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供应商的认可, 让广大的供应商真正体会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与政府采购活动。供应商方面, 应该建立健全良好的评估体系, 加强自身实力和信用,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采购方有效的了解供应商的信息。

2.2 招标采购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经。

博弈论是研究如何使得人们在市场经济中, 自愿遵守和实施有效制度安排, 以增进社会的福利的机制。“纳什均衡”的关键是设局者如何让参与人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这里关键的是制度的选择。一种制度 (体制) 安排, 要发生效力, 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 这种制度的安排便不能成立。评审合理低价中标的方法正是设局者———政府采购部门为最终实现“非合作均衡”结果而设置的博弈规则。通过公开竞争, 使参与投标博弈的各方的陪标、串标、泄标等相互合作失去意义, 迫使投标人必须在高价赢利和低价中标 (好比坦白和抵赖) 之间进行两难选择, 最终做出实现自身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这正是博弈论选择战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篇4: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招投标,国有企业,问题

作者简介:王银玲(1973--),女,陕西富平人,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合同管理、招投标。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37-02

一、引言

招投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成熟和规范的交易方式,是一种规范化的竞争手段,充分运用招投标方式进行项目交易,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强化企业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招投标市场尚不规范、竞争激烈等种种原因,国有企业招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招投标作用的发挥,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害。本文对国有企业招投标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从企业招投标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危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国有企业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有企业招投标,具有领域广泛、投资金额大、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多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经济犯罪或项目质量等各种问题,损害企业的利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从目前企业招投标现状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编制招标文件有倾向性。一些招标人为使自己想要的投标人中标,招标前,以老供应商或承包商长期合作为由,向招标主管部门明确指定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有的埋下伏笔,提出各种看似“高标准、严要求”的特殊条件,暗中助其入围和中标;有的有针对性地对个别潜在投标人“量体裁衣”,有意排斥和限制潜在投标人,使招标条件有利于某一投标方或制造苛刻条件为难其他投标方,在确定投标单位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异性。

(二)招标过程中规避招标现象突出。规避招标就是招标人通过种种弄虚作假方式逃避招标,招标人从中谋取种种好处,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职务犯罪或腐败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搞多头分包,故意肢解项目,逃避招标;二是在一些小型项目招标中,出于自身利益和便利的因素,投资人尽量回避招投标,从而能够自行指定项目实施单位,甚至有些项目达到招投标要求的范围,也千方百计通过化整为零或其他方式把大项目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小项目,使每个小项目的金额均在招标要求的限额以下,从而达到回避招标的目的,使得整个项目失去有效的竞争和监督;三是以项目的专业性、紧迫性、政治性等为由,将应公开招标的变为邀请招标,将应邀请招标的变为直接发包;四是将工程定义为“献礼工程”、“形象工程”、抢险救灾、安保工程等指令性项目,以行政会议、党内会议或联席会议的形式确定供应商(承包商),对应该招标的项目不予招标,以集体决策为幌子规避招标。

(三)暗箱操作、度身招标问题时有发生。招投标本身应该是一种公平竞争行为,它要求参与竞争的各方处于充分的竞争状态,但是由于利益驱使等因素,致使现阶段招投标市场中依然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国有企业也不例外。例如,某些招标人在招标前早已内定中标人,但又不能不通过招标方式而私自确定承包商或供应商,于是就打着招标的幌子掩人耳目,要么在发布招标公告时故意缩小发布范围、缩短报名、投标时间和设小标段;要么特别保留一些标段,或强制别的中标单位将一部分项目分包给指定的单位;要么在招标时,不按规定的招标程序进行评标、定标,而是以种种借口,企图暗箱操作,或有意为某一投标方大开绿灯,使该公开的不公开,该透明的不透明;要么通过领导的干预,综合评分名次在后跑了标的,经过处理又中了标。在招投标的实际操作中,人情标、关系标时有出现,行政力量对招投标的过分渗透阻碍了公平竞争。

(四)投标单位不正当竞争的问题较为严重。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弄虚作假。一些资质较低甚至无资质的单位为能参加投标,非法挂靠在高资质的企业,以其名义参加竞标,或者伪造企业发展状况、经营业绩等虚假资料,骗取中标。二是共同围标、陪标、串标。为了共同的利益驱动,投标人相互串通,组成临时联盟,一家投标,几家陪标,大家轮流中标或暗中抬高标价,利益互享。三是恶性竞争,低价投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参与投标单位为了获得项目,在投标竞争中,常常报低价“钓鱼”,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进行恶意竞争,再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降低成本。四是采取行贿方式,想方设法收买招标单位领导、招标业务人员或参与评标的专家评委等,合谋中标。五是倒卖合同,违规转包。有的投标单位中标后转包或“卖标”,并按标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卖标”费。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招投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有着及其严重的危害性:一是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市场,影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项目质量难以保证,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留下隐患;三是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为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企业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驱动。招投标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驱动。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生存或者获取利润,一些投标单位采用各种手段设法拉拢、利诱、腐蚀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领导铤而走险,直接或间接插手干预招投标事务,相关业务人员不按程序运作,为投标单位提供作弊方便,这是问题发生最主要的原因。

(二)制度尚不健全。实践证明,目前的招投标制度,缺乏对用户单位的责任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在招投标程序设计过于粗疏或存在漏洞,严密性、规范性不够,存在一些可以人为调控的因素,使招投标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三)体制存在问题。在企业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出了问题,相互推诿,较难进行责任追究的现象。

(四)监督乏力。企业招投标过程之所以存在许多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其重要因素是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和监管力量不足。在招投标活动中,多数监督部门只对某一环节进行监督,没有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对招投标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加之临时介入,对业务不熟悉、情况不了解,各种违规手段隐蔽性强,致使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自然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五)法制观念淡薄。尽管国家针对招投标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各企业针对招投标工作也专门制定了管理制度,但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明知故犯、知法犯法,不遵守招标程序和规定,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吃拿卡要捞好处已习以为常,想方设法为关系户中标开方便之门已成自然。

参考文献:

[1] 丁军.我国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07):133—135.

[2] 边翠兰.招投标市场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96(10):13—15.

[3] 丁晓欣、张玉梅、宿辉.招投标现状问题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09):47—48.

篇5: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摘 要: 目前在招投标活动中,建设单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违规操作,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投标单位为了竞争取胜,也采取了一些违规行为,扰乱建筑市场秩序。有些地方监督部门不严格监督招投标各方的行为。本篇文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招投标工作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并建立了各级有形建筑市场,实施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加大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些地区还存在招投标中违规操纵,互相串通,暗设陷阱等诸多不规范的竞争和不规范的运作,给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这一问题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尽可能避免违规行为发生。

一、招投标各参与方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时候搞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依法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2)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3)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文件文本费过高,而且售后不退,不开发票,给投标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巨额的投标保证金很难要回,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投标单位垫资,垫资越多,评标分数越高。(4)评标不公正、不科学,评标只看报价,报价最低者中标。评标过程不公开,暗箱操纵,不当场宣布评标结果;定标前谈判压价和违规分包,定标后在签合同时还要过分压价。(5)标底泄露或标底不准,使真正具有实力的投标者远离标底而被淘汰。

2.投标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投标单位作为竞争者,处于被动地位,一切都要响应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为了竞争取胜,也采取了一些违规行为,扰乱建筑市场秩序。(1)为了参与竞争,多方找关系先入围,然后想办法得到标底,再拉拢评委打高分,这样使投标费用很高,不中标就造成很大损失。(2)投标单位互相串通,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大家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3)投标单位挂靠现象严重,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要求的施工资质和能力,就借用别的施工企业资质.中标后再转包或分包以获得工程利益,使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3.建设主管和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1)建设主管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本应严格执法,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但有些地方却大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排斥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有形市场,设置各种障碍,如办理投标许可证、缩小公告发布范围、缩短投标时间、交纳注册费、管理费、巨额保证金等,使外地施工企业望而却步,有些部门仍然习惯于行政审批,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指导和服务明显不够,甚至以审批代替监管,侵害了建设单位的招标自主权。(2)监督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主体,本应严格招投标各方的行为是否符合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但有些地方的监督人员却参与评标,成了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评标处于无监督状态。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1.问题产生的原因。(1)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由于我国招标代理业务起步晚,招标代理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代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律,步入误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业主有倾向性的选择中标单位。其次对于代理机构的工作成果,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可操作、量化的评价标准。(2)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人员素质不高。建筑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过度竞争导致了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3)监督管理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招投标工作之所以有诸多漏洞,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管力量不足,没有严格按照程序监督,没有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2.问题带来的危害性。(1)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法招投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造成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隐患。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被个人或小集体经济利益所取代,使得双方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责任约束降到了极限,偷工减料,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行为,就很难避免,甚至出现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掩盖质量问题的情况,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三、主要对策分析

1.加强法制教育是主要手段。对各方参与招投标的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律约束自己,警钟长鸣,否则,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对《招投标法》中所详细列举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真正落到实处,维护法律的尊严。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过程中如发现投标人有串通投标行为或其他企业不良行为,应及时向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汇报情况,使之能够迅速被采集、记录和公布,使失信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惩治,同时也提高其他投标人诚信意识。积极维护投标人、招标人和国家利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遵纪守法,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积极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也是招标代理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2.充分发挥招投标代理中介机构的作用。招投标代理机构以社会中介机构身份提供服务,发挥其技术力量强、专业分工细、经验丰富的特点,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完全规范地进行建设工程全过程的招投标活动,既可取信于各方,并对各方负责,又可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3.提高招投标人员业务能力是前提条件。应积极响应由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发的《招标采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参加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提高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4.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招投标法》仅对违规招标和虚假招投标提出了处罚措施,对邀请招标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处罚条款而难以查处。

5.实行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全过程监督。发布招标公告、投标单位资格预审、开标、询标、宣布中标结果等都要公开进行,公开接受全社会的舆论监督。实行招投标全过程监督,将每个环节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责任管理,确保监督工作到位,严格查处弄虚作假、串标、抬标的腐败行为,对招标活动全过程备案,不管何时何事出问题,都有案可查,便于纠正错误,追查责任人,实行终身负责制。

参考文献

[1]缪燕燕,《工程评标亟待规范[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3 [2]刘光溪、张汉林,《WTO与中国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3]王玉梅,《关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山西科技出版社.

篇6: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及对策思考

规范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的一项主要任务。我市招投标工作自1996年启动以来,招投标制度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全面实施;招投标活动从隐蔽到公开、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政府投资工程采用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佳办法。近年来,我市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作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规范,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等原因,使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市近年来的实践以及推进工程专项治理工作以来的经验,就如何加强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监管进行探讨。

一、当前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多种形式规避招投标。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目的就是在建设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也是国际上采用的较为完 1 善的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对于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招投标实践中,也出现了某些竞争不公平、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规避公开招投标。一是依法招标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前期工作不主动,计划不周密,往往以项目时间紧、节约费用为推脱,或以领导交办工程、应急必需工程为由,随意简化程序和变更招标方式。二是将整体项目化整为零或分段实施,使其达不到法定的招标工程规模标准,再直接发包给承建单位,如将办公楼基建工程肢解为写字楼、健身楼、住宿楼、食堂等若干项目对外单独发包。三是将招标工程沦为“钓鱼工程”,主体工程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后期工程和附属配套工程、二期工程则搞场外交易,放长线钓大鱼。

(二)资格审查阶段存在问题。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公开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常常多达数十家,招标人采取资格预审的方法,对投标申请人和项目经理以及拟派出的技术人员的资质和业绩等进行审查、比较。对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时,目前一般采取“随机抽签法”和“评分排名法”选择不少于9家申请人参加投标。在采用“评分排名法”时,招标人的资格预审条件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带有倾向性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投标人特别是外地投标人提供的业绩等材料的真实性无法查实,导致了假证、假业绩泛滥,2 投诉不断。在采用“随机抽签法”时,往往有碰运气的成分,有些投标申请人为了提高抽签入围概率,往往采取到处租借资质增加“量”的方式,导致良莠不齐的外来队伍不断涌入,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三)投标人围标串标,排斥他人。围标串标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竞争择优的原则,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一是招标人与投标人相互串通。招标人在开标前用各种方式与投标人串通,主要包括泄漏标底、透露其它投标人的相关信息、与投标人私下商定、预先内定中标人范围等。二是投标单位相互串通,围标串标。由于部分企业从事建筑行业时间很长,长期工作中与行业其他企业逐步形成利益联盟,一旦有项目招标,这个利益共同体就相互串通,事先商定中标单位,待招标时其他几家参与企业走过场,让预定单位中标。三是租借资质,一人多投。一家企业租借了数家企业的资质后,在投标阶段很容易形成围标之势,其他投标人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四)评标专家和中介机构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目前公开招标的项目投标单位通常达到9家,评标时间半天至一天,专家对每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的评审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而通常情况下,投标单位仅施工组织设计就长达数十页乃至于超过百页,临时通知专家的做法使专家事前对拟参加评审的工程 3 几乎一无所知,而只能在评标开始前听取招标单位的简单介绍,因此,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专家是否能对各家的投标文件做出全面的评审存在疑问,因而很难实现招标工作中所要求的择优选择中标人的原则。二是招投标中介机构的素质直接影响招投标工作质量。随着招投标制度的推广,招标代理业务发展较快,从业人员有较大增加。但大多数从业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业”而来,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法律培训,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参差不齐,加之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导致招标代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未能完全适应招标投标工作的要求。

(五)中标后通过变更备案提升盈利空间。一是不履行中标承诺。投标单位在投标时对拟建项目的施工过程考虑得都很周到,并对招标人的要求都予以承诺。但一旦投标单位中标,之前承诺的事项往往都要“打折扣”。二是进入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会对招标文件确定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或者说勘察不仔细、设计未深化、施工中遇到有新情况、新困难,无法保证进度;或者通过加强感情投资,游说建设单位改变原定方案,而改变的结果总是对施工单位有利,最终导致招标文件流于形式,失去原有意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一是我国招标 4 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管理办法等规范性制度文件,分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相关部委、地方人大及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来制定,由于各自角度和立场不同,同时受部门利益影响,造成实际上的多头立法、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甚至发生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和抵触问题,部分部委和地方的招标投标文件与上位法《招投标法》相冲突,降低了法律的约束力。二是现行涉及规范招投标活动的法律法规除了《招标投标法》和一些部门规章、管理办法等外,还有《中华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各种管理条例。大量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涉及了不同的执法主体和监管主体,并调整着不同的事项,共同对招投标活动进行规范,而实际情况是各方缺乏协调配合,致使执行不到位。

(二)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不足,造成违规成本较小。法律法规对某些违法行为处罚较轻,导致违法违规成本偏低。如《招标投标法》对招标人和投标人的违法行为的惩处主要以罚款为主,且最高不能超过合同金额的千分之十。这些处罚措施和力度与投标人违法行为得逞后所得利益相比,违法成本过低以至于不足以阻止投标人为获得非法利益铤而走险。现行法律对于围标串标的惩处与串标成功获得的超额利润相比明显 5 偏轻,难以有效遏制不法企业与个人的投机心理。招投标监督部门对投标人的违法行为直接进行调查取证,在实际工作中阻力很大,违法行为又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同时,由于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及权钱交易等现象存在,使得调查处理难度更大。这也造成了很多行为人抱有侥幸心理,助长了违纪违法行为的产生。

(三)建筑项目作为产品的特性造成不规范操作存在空间。作为“标的物”的建筑项目,由于一个承包合同包含众多项目和内容,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财务处理具有弹性,存在着“不确定利润”空间,为工程项目招标“暗箱操作”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存在前期准备不足,盲目开工、仓促上马,项目概算不确定,有的建设单位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擅自提高标准、超规模、增加建设内容,导致实际总投资远远超过投资概算,更放大了招标“标的物”的不确定性。

(四)招投标市场信用管理的法规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必须依靠健全的信用法规作为有力保障,覆盖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尚处在摸索建立的过程中。今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苏州市已推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严重不良行为惩戒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全市范 6 围的实施情况看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中央治工办主导建设的全国范围内政府投资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尚在建设中。目前各级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上,从政策角度研究的多,从管理角度研究的少;从治理角度研究得多,从惩治角度研究的少。缺乏标准统一的失信惩罚与震慑机制,失信主体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出现讲信用的企业可能被不讲信用的企业驱逐出市场,最终陷入大家都不讲信用,整个行业无法发展的囚徒困境之中。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针对目前招投标监管法规制度仍不健全,应尽快出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增强招投标制度的可操作性,从法规制度上堵塞漏洞。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既是一部法规,更是一部招标行业的操作指引。对如“招标条件”、“可以不招标的项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资格预审”、“招标终止”等过去比较模糊的内容统一了标准并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更有利于规范操作。其次,目前招标行业多头管理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细化了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同时明确发改委在招投标工作中的的指导和监管职能,其他部门的协作管理作用,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招投标法制统一,有利于招标投标行业更规范、更健康的发展。

(二)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行“代建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实施建设,严格控制投资、质量和工期,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使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政府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项目管理公司,作为项目建设期的法人,负责项目建设的全程组织和管理,政府只能通过合同来约束代建单位,而非行政权力,这便意味着权力从该环节的退出,至少相对目前情况来说,行政权力有所削弱或被制约。由此,实现了政府投资职能、投资管理职能和工程管理职能的分离。

(三)严格执行预选承包商制度,稳步推行资格后审。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有利于选择一批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企业参与政府投资工程的投标竞争,以保证政府投资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投资效益,实现招标择优的目的。通过审查委员会定期考核,让综合评定不达标的企业落选承包商库,将存在项目转包、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的企业严格清退。同时,为了让投标人形成充分竞争的氛围,应在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的同时稳步推行资格后审。资格后审是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的重要配套措施,潜在投标人无需报名即可参与投标,由评标委员会在评标前按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直至项目开标前,投标企业互相无法获知参 8 与投标人的数量和情况,从而有效防止围标串标。

(四)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标后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资质和资格、工程造价、质量和安全监督等管理机构之间相互联动机制,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严厉查处中标后随意更换项目经理、转包、违法分包、任意进行合同变更、不合理的增加合同价款等违法违约行为,促进合同的全面履行,加强对工程后续变更和工程竣工结算的监管,防止因低价中标可能产生的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及安全水平的现象。二是建立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建立市场约束机制。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工程担保和保险等风险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承包商履约担保和低价中标风险担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的风险管理制度。

上一篇:《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预算下一篇:新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