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2024-05-07

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共7篇)

篇1: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1、投标保证金应该在投标截止前递交,而不应该在领取招标文件时递交。

2、根据规定,从招标文件发出到投标截止时间不能少于20日。

3、《招标投标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性文件均未规定招标公告有有效期,只是发售招标文件(包括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作了规定“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发售招标文件结束后,招标公告的作用也就结束了。但是,进行资格后审的招标公告的法律效力还存在,即指公告中的投标人资格条件继续有效,也即与资格后审的资格条件应是一致的。

4、投标有效期

5、投标保证金有效期

6、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三十天

7、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替代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

8、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到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有效期终止之前,投标人不得补充、修改、替代或者撤回其投标文件。投标人补充、修改、替代投标文件的,招标人不予接受;投标人撤回投标文件的,其投标保证金被没收

9)评标委员会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后,招标人一般应当在十五日内确定中标人,但最迟应当在投标有效期结束日三十个工作日前确定。中标通知书由招标人发出。

10/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后五个工作日内,应当向未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11/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发出中标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12/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30天,但是投标保证金须在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由招标人返还未中标的投标人,也就是说投标保证金有效期(理解为在合同签订时投标有效期截止)5个工作日内完成,不足30个工作日。何解???

首先,签订合同不是5日内退还未中标人的投标保证金,而是5个工作日内。其次,也不能说“还没到30日,保证金有效期的设置就没用了”。不错,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仅作讨论。未中标人的投标保证金时退还了,但中标人的还没有,假设一种情况:中标人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后拒不缴纳招标文件中所要求的履约保证金(中标价的10%以内),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视为投标人放弃中标,根据规定应该扣除其投标保证金。所以说也不是签了合同就一切OK了,那多出来的30日,我想是留给“履约保证金”的。虽然在现有法规中并没有规定履约保证金的提交时限,但根据反推理论,那就是合同签订后30日内提交履约保证金。

13//投标保证金是对投标的保证,投标有效期较长,是保证招标方在投标人违反投标承诺或招标规则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处理

14//“合理的时间5~10天”是指编制资格预审申请书的时间,不包括发售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所以资格预审文件发出至提交资格预审申请书的截止时间,应为10~15天。

15//第二十三条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十五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16//投标时间即开标时间。

17//关于投标截止时间与开标时间同一,有两种情况。

一、如递交投标文件地点与开标地点相同时,开标时间应与投标截止时间一致,建议代理机构在这样的招标文件中应予明确,即投标截止时间和开标时间都为9:00。

二、如递交投标文件地点与开标地点不一致,则开标时间与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可以有一段合理的间隔。即投标截止为9:00,开标时间为9:30.14、开标记录在开标几日内备案?

答: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应在开标时制作 开标记录,并在开标后 2 日内通过招标网备案

15//《招标投标法》之所以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是因为保证投标人对招标人的修改招标文件有较充裕的时间做出响应,即有合理的时间依据招标人的通知修改投标文件。变更开标的时间也是修改招标文件的范围,因此也应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十五日之前发出修改通知。如果开标时间延后时,应以原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准;如果提前开标,应以变更后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准。否则投标人来不及编制投标文件,或者加快编制,而造成编制了比较粗糙的投标文件,给评标委员会评标造成困难,对招标工作是不利的。请注意《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我经历过的工程项目招标中小型工程一般为30天至45天,大中型工程45天至60天。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招标,可以选择大于20天至45天。

我对你们的招标项目情况不了解,无法评价你们提前开标对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影响。建议提前开标的修改要慎重!

本人拙见,仅供参考。希望其他老师参与讨论,这只是抛砖引玉!唐广庆于2011.8.29.、招标控制价必须在开标前5天通知所有投标人,并得到认可。

2、招标控制价必须在开标前3天报造价管理部门备案

3、招标控制价是招标人能接受的最高投标限价(在投标人的预算资金范围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意义。

篇2: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招标单位存在的问题

1.1 招标人规避招标

某些招标单位为达到个人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想法设法钻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空子,不择手段来逃避监管、规避招标,如分拆整体工程、假冒项目名目、先斩后奏、私下邀请招投标。

据有关资料[2],2011年2月14日,国家审计署《10省区市部分机场建设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福州、泉州、桂林、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等地23个机场项目的359项合同(占抽查合同总数1817项的19.7%),存在未公开招标等违反招投标程序的问题,涉及金额19.38亿元。

1.2 暗箱操作造成虚假合同

招投标法明确规定招投标双方不得私下订立与真实内容不相符的其他合同,但是为了回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有些工程项目虽然表面上符合招投标的正常程序和法律规定,而且合同交有关部门进行登记,但在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则以各种影响施工的理由对已备案的合同进行修改。更有甚者双方还签订阴阳合同,形式合理合法的用于备案的合同为阳合同,双方私下签订的为阴合同,两者的区别在于阴合同中各项指标都要低于招投标法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在实际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施工过程、监理验收、工程结算等则完全按照阴合同的规定来。使得备案的合同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已,发挥不到其实际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屡见不鲜[3]。

1.3 招标带有倾向性

在招标过程中,招标方为了让自己中意的单位中标,在招标文件中的技术需求书中设置具体工程参数指标等倾向于某些投标方的霸王条款,对大多数投标方都不能满足这些苟刻要求[4]。这样一些有竞争实力的投标单位通过各种理由将被淘汰,使得倾向的单位能够进入评标,从而增大了其中标可能性。

1.4 存在漏泄标底现象

标底是招标工程的预期价格,是衡量投标人标价合理性的尺度,也是投标合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具有高度保密性,一般是由招标单位委托其他中介机构代理编制。在评标时,合理最低价中标其实质就是在资格合理的情况下,报价最低的承包商中标,由此可见,标底在招投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招标方或知情人先会对意中承包方泄漏准确的标底,使其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实现利益最大化。

2 投标单位存在的问题

(1)存在投标串标行为投标人在建设工程项目投标中的串标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目的,而导致的结果却通常是招标方和投标方双方利益受损[5]。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伪造资质行为严重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有些承包单位资质较低,无法参与一些项目的招投标,因此为了达到投标的要求,他们想法设法的伪造或借用符合条件的资质参与招投标活动。然而,招标单位对于资质审核往往比较宽松的,使得其很容易蒙混过关。对于这种凭借假资质的行为,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另外,由于中标单位不符合资质要求,施工管理能力较低,这样将使得承包的工程在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这也是豆腐渣工程的根源所在。

(3)投标书书写不规范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方所编制的技术标标书大都是照抄模板,千篇一律,里面大多是套话,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实际水平,使得评标专家也没有办法从中判别真伪,做出公正的决定。另外,这种技术标标书中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的编制方法,很难体现出有关工程项目的技术特点与难点,致使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3 代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缺失有些招投标代理机构为了追求自身业务的开展,极力讨好招标单位,按招标单位的意图办事,为招标单位规避招标出谋划策,违反公平、公正原则,背离职业道德。

(2)代理能力偏低有些代理机构,发展较快,导致相关的从业人员只是培训不到位,使得其在实际工作当中,业务、技能等各方面达不到要求,容易受其他人所操纵,招投标机构的不规范行为埋下隐患[6]。

(3)与行政机关等存在隶属关系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等存在隶属关系,这严重违反《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这使得建筑市场与中介组织、监督机构、主管机构于一身,各个方面监督约束管理都会存在问题,同时也给各部门和个别领导暗箱操作、操纵招投标市场创造了条件。

4 行政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

(1)操作机构和监管机构于一身。有些地方的招投标活动的管理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监督部门,又是参与者,这样一来招投标的操作和监管没有明确的界限,造成的现象是自己制定标准,自己执行,自己监督,整个过程都是自己说了算,这为招投标活动的各方人员提供了漏洞和空隙可钻,增大了人为干扰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使得评标过程带有倾向性、不公正、不客观。

(2)干涉招投标过程。行政监督部门是起到监督、检查、最终把关的作用,然而在市场这个大环境当中,有些行政监督部门滥用自己的权利[7],对招投标过程进行干预,为关系户等参与者开绿灯,谋取私利。

(3)无统一规范,多方监管现象多方监管容易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招投标的有关规定相互冲突,不利于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另外,由于监管部门多,对招投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受理平台,容易出现当事人投诉举报无所适从,有关部门相互推辞,不愿意去受理案件等现象,还可能出现几家监管部门同时受理的情况,则会有不同处理意见,这些都不利于招标投标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查处。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招投标事业还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实践这个大环境下,招标行为不规范、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进而导致豆腐渣工程,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是抛砖引玉,提出主要部门存在的问题,寄希望于相关的招投标部门不断从技术、管理方法上完善相关制度,从源头上真正的解决招投标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以后招投标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摘要:工程招投标制度是为了防止工程腐败问题而提出的,已经成为工程领域一项基本制度。虽然这项制度的实施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投资成本,但是随着工程项目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反而沦为了某些部门或个人投机取巧的工具。主要对招标单位、投标单位、代理机构和监督部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招投标制度能够阳光操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招投标制度,招标单位,投标单位,代理机构,监督部门

参考文献

[1]中央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起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环节典型案件.2012.

[2]赵曾海.招投标腐败频出背后[J].中国经济周刊,2011(7):62-64.

[3]李俊.谈工程建设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8(24):47-48.

[4]王守仁.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的规范化问题探索[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11):188-188.

[5]孙彬.招投标中的串标行为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6]冯海群,张俊.工程建设招投标过程中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3-75.

篇3: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对企业并购中专利权利和商标权利转让的实际操作应注意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利权利

一项专利的获得需要一个较长的法律过程。除了作者自身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符合法律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实质要求条件外,该专利的申请及被授予,尤其是发明专利,需要一个漫长程序和过程。在此种情形下,企业如果发生购并交易,则以下方面应引起注意:

(一)职务发明与个人发明。在企业并购中,只有属于被购并企业的资产方能被纳入整个购并的考虑方案中去。因此,只有专利权利明确属于目标企业后,购并方能有目的地顺利进行。如果该作品属个人所有,则必须与相关权利持有者个人进行商谈。

(二)专利申请权。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发明专利,其实质审查需要较长时间,而大多数企业又迫切需要及控制此种技术;因此,如果需要及早取得该专利时,应该获得全面的专利申请权利,并且应该注意取得原申请人全部的技术资料和申请资料,并到国家专利局办好有关变更手续。

(三)专利的有效性。对于一项合法的专利,其首先应该在其保护期内,不存在拖欠其应缴的规定年费;其本身未曾以书面声明放弃其权利。当然处于他人要求宣告该专利无效的争议状态时,应该倍加小心。经过缜密判断,确需参与有关法律程序的应积极参与。并且,收集所有有关的证据材料。

(四)专利的保护力度。在购并交易中,收购或兼并方应该对拟受让专利的保护力度实行全面的了解。例如,对潜在或已有侵权专利行为的法律处置手段或应对措施;对已有争议解决的方案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对海关保护的法律措施进行详细了解。在交易过程中,所有可能的资料均需收集并进行必要的变更,或者设计更为周全的保护方案。

(五)国外引进的技术专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进入国内市场,国外企业或个人在中国境内的专利许可或转让亦越发增加。对于此类专利所涉法律问题,该引起注意。从笔者经历的案例看,国外专利持有人,对专利的被许可人有特殊的限制或要求。对于这类专利,收购或兼并与应作更为严密的审慎调查。

二、商标权利

商标权利愈来愈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在商品市场上,也是区别彼此产品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发生的相关案例越来越多,针对并购类交易,下列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一)商标申请权。与专利一样,商标的申请也要经历申请、公布及批准几个阶段。因此,对于申请的商标,收购或兼并方对其申请的有关文件进行全面收集,以便进行及时变更。

(二)商标的合法性。现在不少国外企业把并未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作为其许可的对象。这是不可行的。一个受保护的商标必须是其已经在中国商标局得到了合法注册。

(三)商标的转让或许可合同。依现行规定,商标的转让,应该先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并签订转让协议,同时受让人保证注册商标商品质量。该转让注册经核对后,需经过公布程序方可生效。这一程序须特别注意。

篇4: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1 我国工程招投标的发展现状

1.1 工程招标简要介绍

工程招投标是一种对工程承包单位择优选择的交易方式, 这种方式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招标方为工程的发包方, 投标方为有意愿承揽工程的承包方。

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是招投标主要的过程。招标方发出招标信息, 一般采用的发出招标信息方式是发布招标广告或向特定的一些承包方发出招标邀请, 内容包括所招标的项目的数量、性质、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开工和竣工日期、承包方的资格要求等相关招标条件, 同时表明将愿意同满足要求的承包方签订施工合同。投标方若想要参与投标竞争, 需要向招标方提交书面申请, 包括自己方对于招标条件的响应和拟投标工程的报价等。之后, 经招标方对各投标方进行各方面综合审查比较, 从中选择中标者签订施工合同。

1.2 我国招投标发展现状

我国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已有三十余年, 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的引入对建筑业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合理控制了工程造价, 公开择优选择的方式对工程进度、质量、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益处。公开共正的招投标方式使得招标方和投标方都拥有更大更优的选择空间, 有利于市场的规范化, 效益的最大化。

尽管工程招投标制度有这么多益处, 但由于该制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以及建筑业制度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 工程招投标制度在我国目前发展并不成熟, 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2 工程招投标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资质审查过程存在虚假现象

资质审查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招标方的合法利益, 对各投标方进行质量、技术、财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审查, 从中选择满足招标要求的比较合适、优秀的部分投标方参加竞标。但是这个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与预期有出入的干扰。在资质审查的要求与规定中可能会存在某种情况, 出于某种目的, 产生一些较为苛刻或者有针对性的要求, 使得一些更合适的承包企业无法参与竞标。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着招标方的正常选择, 也限制了投标方的竞标机会, 对招投标制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评标制度不完善

投招标制度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各方面还不太成熟,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评标制度, 并且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可操作性较高的评标方案, 评标方案还存在着许多争议, 不合理、不科学的评标方法必然会导致评标结果的差错。评标过程中, 专家的水平和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专家的评审直接影响这最终的结果, 因此, 专家队伍的专业素质也要不断加强。

2.3 “围标”、“陪标”

“围标”是围标人联合众投标方共同哄抬工程价格以提高报价, 或者投标人挂靠众多施工单位进行围标, 使得招标人遭受损失, 围标人通过此方式获得不当利益。

“陪标”是一些单位为中标以不同施工单位的名义多次投标, 不同的投标书确是相同的投标人, 还有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陪标。

这两种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行, 破坏了招投标制度的公平公正。

2.4 中标后续管理的缺乏

投标活动结束后, 缺乏对中标单位的后续管理, 没有负责到位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中标人的中标后续工作进行跟踪管理, 会使得项目实施与投标要求的不一致, 降低工程质量。没有完善的后续管理机制, 将会给不法投标人产生投机取巧的机会, 给招标人造成极大的损失。

3 解决工程招投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增加招投标过程中的透明度

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虚假等现象必须依靠更多的监督来杜绝, 使招标人和投标人都能及时获得尽可能多的招标相关信息, 增强整个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 以便有更多单位以及个人来监督各个环节的进行, 保证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招投标信息的及时公布, 政府社会的监督管理, 违规行为的严肃处理都将会规范招投标行为。

3.2 促进市场统一, 完善建筑业制度

统一的制度可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招投标制度进行统一, 以便集众人之力完善评标制度, 尽早拥有一套完整、详尽、合理、权威的评标细则, 才能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结果。制度的统一协调, 也将会增强市场的交流, 提供更大的更广的选择, 得到更优的结果。市场的统一也将会减少地区封锁, 打破行业的垄断行为, 维护招投标制度的规范性。

3.3 加强法制管理

招投标制度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一些投机取巧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做法需要依法管理, 整顿市场不良风气, 改善市场环境。对招投标工作依法管理, 加强整顿力度, 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 以此来杜绝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与不正之风。

3.4 完善招投标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从招标到投标进而开标、评标、中标以及中标后续的管理工等工作, 都要求招投标双方单位内部有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 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 有切实为公司利益负责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从自身重视起来才能在招投标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尽可能减少在招投标过程中产生的漏洞。

4 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的实行为建筑业市场带来了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 成为目前最为合理、最受欢迎的交易模式。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质量, 得到更优的工程施工方案, 降低项目成本, 促进建筑业蓬勃发展, 就需要规范招投标制度的运行过程,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从中谋取暴利的不法分子, 改善建筑市场环境。招投标制度带来的益处是不可小视的, 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当正确看待,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 采取合理对策, 令建筑业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河.浅谈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 2013, (16) :74-75.

[2]赵益山.论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6) .

篇5: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关键词:工程 招投标 问题 对策

0 引言

目前,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多集中在政府投资工程上,特别是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给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针对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现有法规体系存在弹性空间

目前,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招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如第十二条赋于项目业主(自行招标或委托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的权力;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条有关不得对投标人有歧视性条款规定;第四十条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条款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要高于法律约束。目前,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得分(如综合评审法)差距非常微弱,法律提供的弹性空间就会直接影响评标结果。

2 体制现状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代理制,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从实践来看,建设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萌芽于招投标阶段,招标代理制的引入并没有实现工程招投标过程的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究其原因,是体制问题。现有的体制,项目法人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而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代理人,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仅有道德的约束,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

3 建筑产品特性便于充当操作载体

从经济理论上说,建筑工程作为期货商品,商品品质的预期性特点引起需求者对商品品质的不确定性担忧,因而商品需求者(招标人)更为关注的是商品生产者(投标人)的资信、业绩及可信度。现实中,在项目法人主体层层代理情况下,建筑商品这种特性给代理人“寻租”提供了很好的籍口。一般性建设产品(主要指变更设计)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由于合同清单项目众多,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账务处理较具弹性,存在着“黑色利润”空间,提供了工程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的物质基础。

4 诚信经营社会基础尚显薄弱

工程产品采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且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此外,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会受到市场驱逐,从而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

5 招投标主体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上面已提到项目业主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招标代理人在某种意义上,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形式,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

建筑市场交易中重要的主体承包商,在我国具有特殊性。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存在一些个体,不具备施工资质,如包工头,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承包商体制所决定的。建筑施工作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行业门槛并不高,但进入该行业有政策壁垒及资质管理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施工企业尤其是具备较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是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通过多年改革仍未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完全适合现代公司制的要求。由于建筑行业政策壁垒及资质管理的存在,行业内企业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令行业内竞争日趋残酷,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许多不当方式。作为目前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对现有市场竞争态势必然要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理性选择——选择对自身风险较小的经营方式。企业自主投标投入大,且有许多公关费用,且此公关费用无法见光。若多投标而未中标或中标项目少,中标率低,经营者自身就要面对许多公关费用而束手无策,会令企业陷于尴尬的处境;反之,通过上述个体或投标代理人,企业开具介绍信,让其挂靠企业投标,就有一笔收入,中标后还能收取管理费用,从而将投标风险转移给挂靠者,即上述个体或投标代理人。这样企业可以在困境中获取相当的利益,而企业管理者不承担个人风险,甚至还可以有隐性收入存在。对挂靠者而言,他们不一定具有能力,包括人力、物力,维持一家企业运作;即使有能力,他们也较难在起步阶段就创办一家具备较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再者,即使创办成一家具备较高等级资质施工企业,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管理费用,也令他们承担很大的风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现在建筑市场中挂靠盛行,甚至出现专以投标谋利的个体。

6 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就组织机构而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政府机关越发精简,配置人员更少。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程,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如罚款等消极手段。

7 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其预定功能。

具体原因如下:

7.1 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只有在大、中城市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

7.2 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

7.3 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但由于工作特殊性,即使触犯法律,取证也较为困难,法律约束起不到作用;

7.4 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笔者认为,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需加快我国招投标配套法规的制定,完善法治环境,建立质疑程序,即在招投标的全过程中,如果招投标的当事人就法律的适用、招投标活动程序有疑问等情况,可以立即向独立的申诉机构提出质疑,由公正独立的审查机构进行审理,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违规行为,从而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政府投资的招投标工程在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同时,对具备资质的承包商一视同仁,招投标游戏规则增加随机性,保证公平性,以谋取额外的社会效益,提升政府形象,使政府投资项目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田平主编.公路建设法律法规.

[2]周直主编.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

篇6: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近年来,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公开、公平竞争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运作模式不断成熟。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招投标范围的不断扩大, 招投标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显, 公开招标制度设计的初衷, 是引入市场公开竞争机制, 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 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和质量, 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防止暗箱操作, 预防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但是,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 各种规避、破坏公开招标的行为和问题时有发生, 已经严重影响了招投标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顺利、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项目利润的高低和建设的进度。而在这其中, 评标环节的技术控制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 则更是关系到整个项目招标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 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问题

1.1 招投标行为不规范

主要是建设单位在实行招标或者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项目中, 采取各种方式违规干预、弄虚作假、不公开招标信息, 将应该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项目改为邀请招标, 排斥潜在的招标单位。有的建设单位会私下安排几家关系单位串通投标, 搞“轮流坐庄”, 这次你中标, 下次他中标, 大家互相抬标, 都有利可图。有时甚至一个有关系的投标人安排几名业务员拿不同单位的资质材料, 同时参投, 看似公平竞争, 实则结果已在掌握之中。

1.2 招投标运作有待完善

有的建设单位没有法律、合同方面的专门人才, 对涉及招投标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业务不熟悉, 制定评标细则时考虑不够全面, 导致标底不准确, 还存在监督机制不健全, 泄露标底, 串标等现象, 影响招投标文件的公正性。

1.3 评标办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评标中采用的评标办法基本上是综合评审法, 将报价和技术分别给予相应的权衡后进行打分。其中报价占70%~80%, 该部分得分的计算一般比较客观, 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能准确地计算出报价得分。但技术得分为专家独立主观评分, 因而难以做到绝对公平、公正。与此同时, 专家评标时间过短, 在客观上也影响了评标的公正和科学性。

1.4 编制标书时间不足, 存在制度设计缺陷

一般工程的评分办法中, 由于企业的业绩、信誉等为投标人无法左右的因素, 因此, 投标人一般都把技术、商务标作为投标文件的重中之重。作为决定投标人的竞争能力的关键, 投标人必须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斟酌研究以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目前, 在工程招标中, 固定总价合同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带来的风险, 投标人必须根据图纸对工程量清单进行仔细的计算或复核, 其工作量相当大。同时, 由于技术方案的先进、经济、合理性直接影响投标人的报价、工期等, 投标人须对此进行慎重研究。因此投标单位要将日期控制在20天以内, 造成执法不力。

2 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为了进一步改观我国的建筑招投标市场, 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 健全并且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招投标竞争机制, 真正建立一个高效、权威的统一招投标平台。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职能, 建立有效监控机制, 提高招投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促进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的良性发展。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要想做好工程管理, 做好财政资金的跟进工作, 严把财政资金的使用关口,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预防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可在招投标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强化招投标管理

从根本上讲, 招标工作之所以存在潜规则现象, 主要是因为管理工作不严谨。因此在进行招标时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 切实维护好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招标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 以此来提高招标工作的管理水平。

2.2 充分发挥招投标代理中介机构的作用

招投标代理机构主要是以社会中介结构的身份进行服务的, 所以就需要分工合理, 技术专业;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2.3 建议建立严密的履约担保制度

使不合理低价中标的企业进则亏损, 退则被罚, 促使中标单位严格履行施工合同的签订和备案, 积极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设立专门合同管理机构, 配备合同管理人员。防止阴阳合同的出现, 应加大合同管理力度, 保证施工合同全面履行,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减少合同纠纷产生。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办理工程报建手续, 不得进行工程招投标, 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坚决禁止垫资、带资施工现象。承包商对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 减少签订合同过程中产生纠纷的因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了质量与进度的管理。建议由招标人建立专户, 按标准收取投标保证金。按规定收取, 待中标通知书发放后方可办理退还手续, 并严格按照投标保证金的来款渠道退回。禁止投标人用任何形式的现金支付投标保证金, 这样既可以保证投标时保证金的收取, 也可以防止代理机构暗箱操作, 还可以防止投标企业随便更换主要技术负责人或者不按招标人的要求偷梁换柱的, 招标人就可以没收其投标保证金。同时招标人也应设立履约保证金专户专用账户, 与投标人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

2.4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要研究解决建筑市场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要健全机构, 充实力量, 增加必要的经费, 加大监管力度, 对《招投标法》中所详细列举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真正落到实处, 维护法律的尊严。

2.5 提高招投标人员业务能力

不断加强招投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 使他们熟悉招投标业务和程序,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达到招标工作的要求。

3 结语

目前招投标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在行业内乃至全国影响极坏。希望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规章制度, 把招投标工作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 为承发包方提供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通过竞争, 达到降低工程造价, 确保工程质量的目的。

摘要:企业项目招投标管理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方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推行企业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模式对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提高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遏制不正当的竞争,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近些年来, 我国现行的企业项目招投标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行政监管

参考文献

[1]周志鹏, 李启明, 邓小鹏等.基于事故机理和管理因素的地铁坍塌事故分析——以杭州地铁坍塌事故为实证[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9) :139-145.

[2]王盼盼, 李启明, 邓小鹏.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8) :40-45.

[3]佟瑞鹏, 丁健, 方东平.教授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11) :132-18.

篇7:招投标过程涉及时间的问题(小结)

目前, 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多集中在政府投资工程上, 特别是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违规操作”, 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给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针对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现有法规体系存在弹性空间

目前, 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招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 如第十二条赋于项目业主 (自行招标或委托代理机构) 办理招标事宜的权力;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条有关不得对投标人有歧视性条款规定;第四十条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条款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要高于法律约束。目前, 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 竞争对手得分 (如综合评审法) 差距非常微弱, 法律提供的弹性空间就会直接影响评标结果。

2 体制现状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 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 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代理制, 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 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从实践来看, 建设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萌芽于招投标阶段, 招标代理制的引入并没有实现工程招投标过程的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究其原因, 是体制问题。现有的体制, 项目法人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 而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代理人, 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 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 仅有道德的约束, 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

3 建筑产品特性便于充当操作载体

从经济理论上说, 建筑工程作为期货商品, 商品品质的预期性特点引起需求者对商品品质的不确定性担忧, 因而商品需求者 (招标人) 更为关注的是商品生产者 (投标人) 的资信、业绩及可信度。现实中, 在项目法人主体层层代理情况下, 建筑商品这种特性给代理人“寻租”提供了很好的籍口。一般性建设产品 (主要指变更设计) 虽然技术含量不高, 但由于合同清单项目众多, 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 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账务处理较具弹性, 存在着“黑色利润”空间, 提供了工程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的物质基础。

4 诚信经营社会基础尚显薄弱

工程产品采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 , 且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 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 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此外, 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 并不会受到市场驱逐, 从而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

5 招投标主体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上面已提到项目业主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 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 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 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 招标代理人在某种意义上, 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形式, 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

建筑市场交易中重要的主体承包商, 在我国具有特殊性。目前, 在建筑市场中存在一些个体, 不具备施工资质, 如包工头, 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承包商体制所决定的。建筑施工作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 行业门槛并不高, 但进入该行业有政策壁垒及资质管理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施工企业尤其是具备较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是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的, 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通过多年改革仍未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不完全适合现代公司制的要求。由于建筑行业政策壁垒及资质管理的存在, 行业内企业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 令行业内竞争日趋残酷, 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许多不当方式。作为目前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者, 他们对现有市场竞争态势必然要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理性选择———选择对自身风险较小的经营方式。企业自主投标投入大, 且有许多公关费用, 且此公关费用无法见光。若多投标而未中标或中标项目少, 中标率低, 经营者自身就要面对许多公关费用而束手无策, 会令企业陷于尴尬的处境;反之, 通过上述个体或投标代理人, 企业开具介绍信, 让其挂靠企业投标, 就有一笔收入, 中标后还能收取管理费用, 从而将投标风险转移给挂靠者, 即上述个体或投标代理人。这样企业可以在困境中获取相当的利益, 而企业管理者不承担个人风险, 甚至还可以有隐性收入存在。对挂靠者而言, 他们不一定具有能力, 包括人力、物力, 维持一家企业运作;即使有能力, 他们也较难在起步阶段就创办一家具备较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再者, 即使创办成一家具备较高等级资质施工企业, 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管理费用, 也令他们承担很大的风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 造成了现在建筑市场中挂靠盛行, 甚至出现专以投标谋利的个体。

6 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 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 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 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 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 也给招标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就组织机构而言,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 政府机关越发精简, 配置人员更少。从行政手段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程, 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 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如罚款等消极手段。

7 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 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 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 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其预定功能。

具体原因如下:

7.1 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 只有在大、中城

市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 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

7.2 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 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 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

7.3 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 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 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

但由于工作特殊性, 即使触犯法律, 取证也较为困难, 法律约束起不到作用;

7.4 现在招标项目众多, 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

对大部分项目而言, 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 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 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 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笔者认为,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需加快我国招投标配套法规的制定, 完善法治环境, 建立质疑程序, 即在招投标的全过程中, 如果招投标的当事人就法律的适用、招投标活动程序有疑问等情况, 可以立即向独立的申诉机构提出质疑, 由公正独立的审查机构进行审理, 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违规行为, 从而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政府投资的招投标工程在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同时, 对具备资质的承包商一视同仁, 招投标游戏规则增加随机性, 保证公平性, 以谋取额外的社会效益, 提升政府形象, 使政府投资项目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田平主编.公路建设法律法规.

[2]周直主编.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

上一篇:初四开学一个月总结下一篇:研究生毕业个人英文简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