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优秀

2024-04-08

读《弟子规》有感优秀(精选12篇)

篇1:读《弟子规》有感优秀

文章摘要:作文平时玩这个东东,还没杀出第10关就“龙御归天”了,总得有个新花样吧?550字作文每当我做不出题目时,西瓜太朗就会盯着我看,好象在说:“别灰心,你一定能行。小羊快把我拉上来,我不会吃你的,而且会报答你的。捕猎者是在春天母羊怀有小羊的.时候进行捕杀,杀一只藏羚羊就等于杀了两只,他们是多么的残忍,无情?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

篇2:读《弟子规》有感优秀

《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航针”。在《弟子规》的熏陶和滋养下,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较大的变化,家长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对长辈彬彬有礼,独立性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学生在学校举止文雅,课堂纪律良好,课间活动井然有序,在活动中,孩子们增进友谊,锻炼身体,彰显了健康、活泼的天性。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24个字清楚明晰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

一是孝。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都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张良为母埋儿”等二十四个典故,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这些典故里的人和事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长久不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国人越来越重视和发扬传统文化,不少单位、个人都把《弟子规》作为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一个人做到了“爱父母”“爱兄长”,有这样一颗孝心、善心,那么他一定很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读书笔记

二是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在当今的诚信社会尤其重要。《论语》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谅,可以解释为“谅,信也。”信就是诚实,做朋友,交朋友,要为人诚恳,不虚伪,朋友之间诚实交往,才能感到内心的妥帖,安稳。友便妄,是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与《弟子规》中的匆佞巧相对,只会耍嘴皮子,没有真功夫,也是很有危害的。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希望自己与对方能够真诚地交流,合作,坦诚相对,谁愿意对方对自己隐瞒什么,甚至欺骗?诚实是金,诚实可以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光彩的人生。

三是仁。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泛爱众”,是大爱,就是爱一切人,要全心全意为全人类服务。只要心里装着一颗大爱之心,就一定能够千方百计去解决社会种种问题,一定会为政清廉,两袖清风。“而亲仁”就是说,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无形当中德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品德低下的人,久而久之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亲近仁德之人是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 读后感

总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后,还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后感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篇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 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 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 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 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 即便是全社会读经, 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净化社会风气, 疗治社会的乱象, 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 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 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 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 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那么, 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 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 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 除了记诵、践行之外, 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 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实际上, 这里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 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 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 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 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 造成了道德的虚伪, 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 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 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 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 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 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 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 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 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 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这是古代的礼制, 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 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 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 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 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 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践行, 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 明白它说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么说的意义何在, 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 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 《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 大学生不仅应该读, 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 《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 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 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 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 编写得体, 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 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 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 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 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 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 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 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篇4:评高校要求新生读《弟子规》

几百年前的蒙学读物究竟该不该拿来当成大学生的必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抱着“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心态去参与这场讨论,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话语体系的观点便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喧嚣争论,如此背景下,讨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百年前作为道德品行范例的《弟子规》,其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当今实际,而中山大学为什么钟情于它呢?其实,这和当下的文化生态不无关联。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本开启年轻人心灵教育的合适读物。当世俗和功利爬满了书架,当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选择《弟子规》或许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再则,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同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读后感只是反应学生看过这本书后的内心感受,其内容既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的重新论证。那在此语境下,要求新生读读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又何尝不可?如果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要遭到社会的无情批判,我们又怎能奢望它培养出更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从因果联系上看,大学要求学生读《弟子规》,这之中其实隐含着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故而,审视中山大学这一举措,更不该缺位的不是争论,而是反思。

《弟子规》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应吸取,糟粕理当抛弃。但如果仅满足于这浅显的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危机,那围绕大学这一做法而展开的争论都将变得空洞而无价值。

篇5:读了弟子规后(读弟子规有感)

当我读到“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经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想到了自己,那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那时的我一度迷恋虚拟的网络游戏,每天放学便沉迷在有戏中,无论妈妈怎么说我都听不进去,结果成绩一落千丈。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趁着妈妈出去买菜,打开了电脑,可谓是玩得昏天黑地,连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站在我旁边我都没有发现,关掉电脑去学会习好吗?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连头也没抬,继续在游戏冲杀。突然,电脑的屏幕一下黑了,是妈妈拔掉了电源,我炸雷般跳起来,冲着妈妈吼道,你干什么?你讨厌,妈妈惊呆了,片刻一记耳光重重的落在我的脸上,我一把推开了妈妈,跑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的甩上了房门,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激怒了妈妈,她忍耐已久的怒火爆发了,抄起衣服挂劈头向我打来,瞬间我的胳膊,后背挨了好几下,火辣辣的疼痛让我屈服了。我求饶着,妈妈别打了,我错了,我的话音还没有落,妈妈的扬起手停在了半空中,她的身体随之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脸色苍白,手无力的垂在地面上,我被眼前的情景吓傻了,突然间我一下子意识到,妈妈是犯心脏病了,顿时一种死亡的恐惧向我袭来,我疯狂的四处找药,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无助的嚎啕着喊,妈妈药在哪里啊!妈妈用力的睁开眼睛,她的目光示意我她的包里,我飞了过去,哗啦一声,倒出了

所有东西,那瓶妈妈平日吃的救心丸滚落在我的脚边,我迅速的道理一粒,放入妈妈的口中,几分钟过去了,妈妈恢复了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对不起孩子,妈妈没有吓到你吧,你真是勇敢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我哭着像婴孩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里。

自那次以后,我很少再惹妈妈生气了,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碗,拖地。因为我懂得了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抵不过母爱,所有的幸福都不能缺少母爱的陪伴。我想,幸福的成长是和母亲去采撷每一丝欢乐,每一次成熟,每一次希望,每一缕阳光。母亲润物细无声的爱,无时无刻不滋润着我的心田,母亲用爱的甘霖带给我青春的绿色,送给了我一个七彩的人生。

感谢老师让我们学习弟子规,书中的道理让我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儿亲不待”的道理,再回想当初,我真是愧疚极了。古人说“雌鸭尚还哺,羔羊尤跪足。”小乌鸦还会把食物留给父母吃,小羔羊吃奶水后,还会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如何孝顺父母、尊老爱幼。

而现在,古人眼中的孝道整一点点被人遗忘,我希望学习了弟子规能唤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

09级3班

篇6:读《弟子规》有感

王 秀 华

自从开学以来,我校就提出了开学与践行《弟子规》同行的口号。在办公之余,我常常拿起这本书学习。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书中所涉及到的道理即简单明了又值得深思,不愧堪称文化宝典。经过多次的阅读和理解,使我更加顿悟了做人的道理和做一个好人的坚持,使我懂得了凡事要学会感恩,包括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弟子规》中对孝道介绍的很多。

在当今中国孝道教育已到了不容回避与忽视的地步。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因为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班主任我就粗浅地谈谈自己自开学以来怎样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首先我采用主题班会、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孝道,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其次我利用学生活动时间,欣赏和演唱表现父母艰辛,讴歌父母的歌曲,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进行感恩、报恩教育。因为我认为欣赏和演唱健康的歌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它能对学生的品质与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所以,我就利用毎周的班会时间在班上开展欣赏和演唱一系列的讴歌父母的歌曲(《好父亲》《父亲》《爸爸的祝福》《酒干倘买无》《母亲》《慈祥的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饱含情感和催人泪下的词曲里,联想起父母的生养大恩,体验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激起他们强烈而真挚的感恩、报恩思想,培养他们对父母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进行感恩、报恩的自我教育。

第三、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选取反面例子,让学生吸取教训,接受孝道教育。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客观规律,赡养父母是晚辈的义务和责任,谁要是逃避、推脫责任,遗弃父母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四、提倡、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以实际行动为长辈行孝道每逢周日和放假,我都不忘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题---回家以实行动给长辈行孝道。我告诉,学生行孝不分巨细,平时我们敬亲的点点滴滴都包含孝着文化,都是行孝的具体表现。如对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为长辈盛一碗饭,给长辈洗一次脚„„我把这道作业看得与文化作业一样重要,学生来校要送交老师查阅(由家长作出书面证明)。这种做法同学们乐意,家长满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简单,但对孝道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篇7:读弟子规有感

她不是什么大牌明星,只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这位小姑娘表现出色,凭借强劲实力和淡定心态,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一票观众被她的才情折服,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现代版的李清照。看完这个节目,让我不自觉想带着孩子背古诗词了。

再次翻阅《弟子规》,走近它,轻轻吟诵它,深深领悟它,我感到对自己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作为一个子女、一名教师,我们担负着孝敬父母、教育学生的重任。水有源,木有本,父母恩情比海深。孔子也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乌鸦尚能反哺,何况身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感念父母的恩德就要从孝开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以此为标准反思自己的行为。要知道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时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因为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孝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还要照顾好自己,时刻关怀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我们的生活。关心家人,关注自己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得到恒久的幸福。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教会孩子懂得长者立,幼勿坐。长着坐。命乃坐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又要让学生拥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良好心态。

作为生活中的一份子,太多的时候,我们对身边的人事物多了些不满与挑剔而少了些恭敬与感恩。也许,别人做的对与不对不那么重要,自己做的对不对才最为重要。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教会我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都要保持恭敬的态度。人生漫漫数十载,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人给我们以帮助和鼓励,我们要时时带着恭敬之心对他们表示感谢,把身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贵人来对待,这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才会活得开心,我们人生的道路也才会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让我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便是对待工作应该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诫我们言多必失,做人应该谨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而绝非什么御人之术。谨、信、仁三点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谨慎,而且要遵守承诺并且要对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诚相待。立身处世谨言慎行,做人处事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压力,从而感受到快乐。

篇8:读《弟子规》有感优秀

当日,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 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 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 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袁伟时说, “现代社会, 文化应当是多元的, 除了儒家, 道家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 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

■链接

纪宝成:国学“虚热”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近年来, 穿汉服、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三字经》、《千字文》, 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祖大典”……“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于近日表示, 国学“虚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 应当对此保持理性。

在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他说, “国学热”的兴起, 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 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唱高调、打幌子者,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 导致国学“虚热”。

纪宝成说, 国学教育与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 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但近现代以来国学地位被人为抹煞, 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纪宝成认为, 新时期国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尚未取得应有地位。

纪宝成说, 国学绝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事物, 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抹煞它, 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有合理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国学热”勃兴, 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

篇9:读《弟子规》有感优秀

【关键词】意义 解读 传承

【中圖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9-01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积淀,儿童时期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将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正是以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孩子为目标,因为那里面有“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境界,“高山流水”般的友谊等宝贵的人生态度,所以,作为教师,我想对大家说,请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会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孩子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高尚审美情趣、思想有内涵的优秀人才。

我每次接新的起始班都会认认真真地领着孩子们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开始。在师生共同学习中,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我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升华。在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中,逐步感悟出许多架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我整理出来,希望能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为学生的人生做好准备。

一、开宗明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核心内容来自于《论语·学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离家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对大众要有博爱情怀,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增长知识。

二、亲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父母不必做惊天动地的事,因为父母与你所求并不多。当父母呼时,应勿懒,不要以为父母是人老话多,他只是想表达对你的亲近;当父母教时,须敬听,因为父母经历了一生几十年的人生,不要以为他们落伍了,他们看问题的实质一定比我们准确,那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当父母生病时,我们应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一句关心的话语,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孝敬父母还可以表现为“兄弟睦,财物轻,言语忍”“孝在中”了。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当然,为人子者,并不需要愚孝,“亲有过”,也可以“谏使更”,“谏不入”,可以“悦复谏”。

三、信

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它如隽永的长河奔腾至今,内涵却从未有过改变,九州华夏,因它而灿烂。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永恒不变;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的晋商,留下了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诚信”二字。他们以关公的“义”来摒弃“见利忘义”的不良动机,凝聚同仁;以关公的“信”来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主。以讲信誉著称的晋商比比皆是,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等等。

四、仁

《弟子规》里关于“仁”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大爱,只是古人称“泛爱众”。因为我们“天同覆,地同载”,所以我们要“凡是人,皆须爱”。我们关爱他人不能自私,要尽己所能为大家服务。别人有为大家服务的能力更要大家赞赏。不轻言别人的隐私,多鼓励别人的长处,你自己的品德修养也会有所提高。人这一生记得报答别人的恩德,善于忘记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会过的轻松愉快。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自己的心灵减负。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境界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五、谨

古人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生活上的一点一滴,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所谓聚小流以成江海,都是以小事成就大事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吵闹、不乱丢垃圾;按秩序做事;在校园里,微笑面对老师和同学,热情主动地打招呼问好;平时热心真诚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行走在大街上时,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和安全同行;在公共汽车上,能热心地为身边的老人、抱着孩子的乘客让座…… 这些看似小事的文明之举,要变成人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我所教一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现在已经养成了许多文明行为。五十多个孩子身后牵着五十多个家庭,我们的“小手拉大手”,在社会上就能产生不小的正能量。

六、学

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犹太民族被世界公认为是最聪明的民族,他们从能识字开始平均每月阅读一本书。我们的先辈也曾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好书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我想端正读书的态度,再加上“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好方法,学有专攻,我们一定能学有所获。

《弟子规》虽然只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沧海一粟,但作为低学段刚入学学生的课外读本,不仅能先入为主,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更能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弟子规》 贾清文 清代

篇10: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领导、同事、兄长朋友。其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讲信用,也就是诚信为本。最后是说我们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在空余时间里,要学习各种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通过学习这些规矩,可以使孩子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那样就很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而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在公司的领导、长辈面前我们便是弟子,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学、朋友面前,我们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间要相互学习、帮助,相互关爱。所以,孝悌之义不只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

和兄妹,同样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其它环境中如何与他人相处,教会我们做人的根本。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孝悌之义在工作当中并不是一种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怀。古话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所以我们不应过分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而是应该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谨:弟子规当中,谨的篇幅所用的笔墨最多,可见谨的重要性。行为谨慎,不给自己和家人,还有其他人添麻烦。穿着服装,言谈举止行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过分,不走极端,修习德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给人一种简洁大方,干净利落的感觉。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礼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事要事无巨细,悉究本末,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项工作。

信:凡出言,信为先。孔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所以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究信用。话说的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花言巧语,戒除奸邪巧辩。没看到事实真相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不够清楚,就不要轻易传播;觉得事情不恰当,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做错事,不要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掩盖就是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错误。所以,对于以往的过错,要想办法弥补,坚决改正。

泛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声自然高,因为人们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因为人们信服他的真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要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与人相处时,要多帮助别人,多给予别人;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找机会报答;与别人发生的矛盾,要尽快找机会化解;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亲仁:晋代文学家、哲学家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齐。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已经极为细致,同样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碌,难免会沾染上世俗之气。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显得更加稀少。能够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过错也会相应的减少。所谓“大隐隐于市”,真正仁德的人会悄居闹市,布仁施爱,德济苍生。当今,有很多成功人士,为慈善四处奔走。例如:李连杰从艺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更是于20xx年创办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计划把慈善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这恰好体现了一位仁者应有的社会价值。 余力学文:指那些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做到的本份,却不肯力行。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篇11: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这学期,学校提倡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的读着。一天,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学校发的资料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我就想起老师讲解的情形,其中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应该要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戒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做人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诚实守信。信用是成功的第一步。

记得《弟子规》里面有几句是这样说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当中还教我们怎么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要沾染。

篇12:读《弟子规》有感

时光荏苒,辗转我已经步入教书育子的年龄,作为儿子的启蒙老师我深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儿子从小拜读圣贤书,习文修德,方才有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中华传统教育必读经典当选《弟子规》。三年来,儿子已会背诵,经常会向我请教《弟子规》中的道理,而我也从修习中体悟到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弟子规》的行孝篇之感。

“首孝悌”首入眼帘,让我念念不忘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从小给我的丰衣足食,感恩父母给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感恩父母对我品德上的教诲。百善孝为先,理所当然我应该孝敬父母,怎么孝敬父母呢?《弟子规》中又告诉了我答案,譬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亲有疾药先尝等文句都是做子女应该做的。然而,现在很多子女片面的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在于我来看就是愚孝思想,孔子《家语》中就提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时光不等人,父母亲渐渐老去,行孝是不能等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多尽孝,对身边的儿子,我认为这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同时,对于尊长、兄妹和同事之间,也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信守承诺,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文句所说的去 践行,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操,做一名受人尊敬、品格高尚的人。推及于人,读后,我不仅赞叹只有《弟子规》诸如此类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践行孝道的典范,才是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规。

二、《弟子规》的处世篇之感。

“次谨信”让我懂得对待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要慎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放逸不拘,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体。近期,我党一直搞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我们党员干部的要求,遏止歪风邪气,严格做到“冠必正”。再仔细一想,不就是每天上下班办公电梯里的那句“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时刻警示着我吗!提醒我认真、慎重、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层层品读,我对《弟子规》中圣贤的道理仔细体会,深解意趣,铭心立志。

三、《弟子规》的仁爱篇之感。

“泛爱众”,让我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就是博爱,不论什么人、什么众生,只要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万物皆有博爱之情。“爱”的表现是双方面的,但我发现当今社会的爱被扭曲了,爱成了单方面的事,成了没有行为互动的爱,由于人不会爱了,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如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人与人之间交流问题等,因为没有感恩了,爱都变的自私自利了。怎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呢?我常常琢磨,读了《弟子规》,我找到了答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等。要有慈悲之心,即使 是对待比自己地位低廉的佣人,也品行端正,仁慈宽厚;即使对待愚昧顽固的人,也不以权势压服,要以理服人。《弟子规》让我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殷勤护佑给予我家和;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辛勤教导给予我慧命;农夫辛勤劳作给予我温饱;感恩同仁关心帮助给予我温暖。“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爱就是奉献和给予!人人都要学会奉献爱、践行爱,只是简单的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也会使爱覆盖整个天空,使大地承载的爱撒满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向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自荐信下一篇:局地震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