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2024-05-02

读弟子规有感(通用11篇)

篇1:读弟子规有感

读了弟子规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宽宏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的收获。

当我读到“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经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想到了自己,那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那时的我一度迷恋虚拟的网络游戏,每天放学便沉迷在有戏中,无论妈妈怎么说我都听不进去,结果成绩一落千丈。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趁着妈妈出去买菜,打开了电脑,可谓是玩得昏天黑地,连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站在我旁边我都没有发现,关掉电脑去学会习好吗?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连头也没抬,继续在游戏冲杀。突然,电脑的屏幕一下黑了,是妈妈拔掉了电源,我炸雷般跳起来,冲着妈妈吼道,你干什么?你讨厌,妈妈惊呆了,片刻一记耳光重重的落在我的脸上,我一把推开了妈妈,跑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的甩上了房门,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激怒了妈妈,她忍耐已久的怒火爆发了,抄起衣服挂劈头向我打来,瞬间我的胳膊,后背挨了好几下,火辣辣的疼痛让我屈服了。我求饶着,妈妈别打了,我错了,我的话音还没有落,妈妈的扬起手停在了半空中,她的身体随之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脸色苍白,手无力的垂在地面上,我被眼前的情景吓傻了,突然间我一下子意识到,妈妈是犯心脏病了,顿时一种死亡的恐惧向我袭来,我疯狂的四处找药,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无助的嚎啕着喊,妈妈药在哪里啊!妈妈用力的睁开眼睛,她的目光示意我她的包里,我飞了过去,哗啦一声,倒出了

所有东西,那瓶妈妈平日吃的救心丸滚落在我的脚边,我迅速的道理一粒,放入妈妈的口中,几分钟过去了,妈妈恢复了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对不起孩子,妈妈没有吓到你吧,你真是勇敢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我哭着像婴孩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里。

自那次以后,我很少再惹妈妈生气了,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碗,拖地。因为我懂得了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抵不过母爱,所有的幸福都不能缺少母爱的陪伴。我想,幸福的成长是和母亲去采撷每一丝欢乐,每一次成熟,每一次希望,每一缕阳光。母亲润物细无声的爱,无时无刻不滋润着我的心田,母亲用爱的甘霖带给我青春的绿色,送给了我一个七彩的人生。

感谢老师让我们学习弟子规,书中的道理让我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儿亲不待”的道理,再回想当初,我真是愧疚极了。古人说“雌鸭尚还哺,羔羊尤跪足。”小乌鸦还会把食物留给父母吃,小羔羊吃奶水后,还会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如何孝顺父母、尊老爱幼。

而现在,古人眼中的孝道整一点点被人遗忘,我希望学习了弟子规能唤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

09级3班

柯鑫源

篇2: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篇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 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 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 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 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 即便是全社会读经, 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净化社会风气, 疗治社会的乱象, 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 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 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 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 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那么, 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 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 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 除了记诵、践行之外, 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 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实际上, 这里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 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 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 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 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 造成了道德的虚伪, 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 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 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 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 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 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 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 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 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 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这是古代的礼制, 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 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 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 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 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 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践行, 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 明白它说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么说的意义何在, 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 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 《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 大学生不仅应该读, 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 《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 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 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 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 编写得体, 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 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 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 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 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 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 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 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篇4:评高校要求新生读《弟子规》

几百年前的蒙学读物究竟该不该拿来当成大学生的必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抱着“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心态去参与这场讨论,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话语体系的观点便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喧嚣争论,如此背景下,讨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百年前作为道德品行范例的《弟子规》,其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当今实际,而中山大学为什么钟情于它呢?其实,这和当下的文化生态不无关联。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本开启年轻人心灵教育的合适读物。当世俗和功利爬满了书架,当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选择《弟子规》或许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再则,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同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读后感只是反应学生看过这本书后的内心感受,其内容既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的重新论证。那在此语境下,要求新生读读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又何尝不可?如果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要遭到社会的无情批判,我们又怎能奢望它培养出更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从因果联系上看,大学要求学生读《弟子规》,这之中其实隐含着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故而,审视中山大学这一举措,更不该缺位的不是争论,而是反思。

《弟子规》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应吸取,糟粕理当抛弃。但如果仅满足于这浅显的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危机,那围绕大学这一做法而展开的争论都将变得空洞而无价值。

篇5:读弟子规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弟子规有感1

在这一短暂的寒假里,我读了《弟子规》这本国学经典,使原本暗淡无聊的寒假变得充实起来,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时光有多宝贵。

《弟子规》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八大部分,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诚信、侍奉父母、珍惜时间等一些道理。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谨”,“谨”开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中间部分则告诉我们要注意自身卫生,则结尾部分告诉我们借别人东西要及时归还。其实我认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正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在生活中细小的地方都能表现出我们浪费时间的地方。我也如此。

记得有一次,星期五放学回家,我做家庭作业,突然我发现我的手指甲似乎长了不少,于是我放下正在写字的笔,跑去拿指甲剪,坐在课桌前专心致志得剪起来,剪完了还修剪了一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又继续做作业了,写着写着,我不禁暗暗心想:去看看时间吧!于是我跑向客厅,看了一下钟,才五点十分呢!这时,我想:反正今天是星期五,看会儿电视吧,这会儿我爱看的电视剧也差不多要播了。于是我就这样,只写了一点儿作业,却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来玩,如果我努力一点,那么就可以在星期五把周末的作业全做完了。

我真的太不知道珍惜时间了,如果我把浪费的时间结合起来,那么我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啊!

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才是人生的财富。不要到年老时才想起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读弟子规有感2

今年中心开展“阅读经典,提升素养,厚德敦行”全员读书活动,在阅读《弟子规》这本书时,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当中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始终告诫孩子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业衡量标准,要明辨善恶,亲近仁者,结交君子。“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要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用了这二十四个字,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与君子交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与小人交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坏处,提醒我们在交朋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弟子规》接下来又要求孩子,从小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或者说与人交往的习惯,即“善要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大家应该相互提醒对方,跟朋友交往的时候,要劝人向善,这样的话对两个人道德的建立都有好处。如果你看见对方有过失,你不去规劝,那么朋友之间,两个人都于道有亏,不是好事。

读弟子规有感3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震撼。最最令我感动的是孝子陆绩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很有孝心,他的孝名众所周知。陆绩,一位十分聪明的人,因为酷爱读书,从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童”。

在陆绩六岁时,就在九江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袁术,而且他对袁术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对答如流。袁术对陆绩的知识渊博十分欣赏,竟破例赐坐,还赐他吃柑橘。可陆绩刚吃了一个柑橘,突然想起母亲从未吃过这样美味的柑橘,觉得十分遗憾,于是便偷偷地揣了三个在怀中,想回去孝敬母亲。不料,当陆绩拜辞袁术弯腰作揖时,柑橘一下子从他的怀里掉了下来,袁术对此十分震惊,而陆绩却没有因此而感到十分尴尬,平静地说:“我是拿回去孝敬母亲的。”如此的回答,让袁术对陆绩更加地欣赏、赞许与敬佩了。

读到这里,我被陆绩这种近乎疯狂的孝心感动了,为了让妈妈吃到美味的柑橘,自己不惜冒着被人当成小偷的危险。在陆绩的孝心面前,我真感到惭愧,就在昨天,我与妹妹因为看电视换台闹得不可开交,任凭妈妈怎么劝我俩就是不听,把妈妈气得直跺脚,唉!与陆绩相比,我真后悔呀!

是呀!想想现在的我们,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里几乎都成了小公主、小王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们都是想着自己,完全不顾父母的感受,好像享受这些就是应该的一样,唉!真不应该呀!

父母,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是值得我们用所有的精力去孝敬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4

一个凡人不可要求他成仙成圣,可是只要是一个母亲,她本身就已经有了仙性佛性?啊,教室里早已人山人海,同学们在说的说、玩的玩,可兴奋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的想:人为什么要打喷嚏呢。600字作文厚伯,我出去一下;我有种这样的感觉:雪不仅仅使万物变得纯洁,也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像它一样美丽、纯洁。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到……

有一次,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大扫除,而我在做妈妈布置的“海量”作业。经过两个小时的“拼搏”,我终于把“海量”作业给消灭了。没想到,我刚刚写完作业,妈妈就叫道:“阿怡,帮妈妈洗洗拖把吧!”我听了,说:“妈妈,我刚刚才把作业给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妈妈说:“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给累坏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听了,又说:”下次大扫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这总行了吧!”妈妈听了,说:“唉!算了,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妈妈。妈妈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全部家务一直都是她做的。现在,妈妈很累很累,叫我帮她洗个拖把,我都不肯。唉,妈妈上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她还要忙个不停,我又何曾帮过她干过一点活呢?平时,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她叫我回去复习,不要再看电视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时甚至不听呢,净和她“唱反调”。妈妈处处都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呢!但是,我现在决定改变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会做个懂事、听话、勤劳的好孩子,学会帮妈妈分担辛苦,让妈妈不再为我的学习操心。

读弟子规有感5

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一句话。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六月六日这一天,每一个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晒。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据当时的风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来,路上看见阮咸晾晒自己的旧衣服,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思绪不再飘飞,回到了现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个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父亲是她们家的司机!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啦?我们的孩子怎么啦?讲究物质的奢糜与攀比竟让纯真的孩童至此!试想一下,假如都以现在的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10年后,2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变成怎么样的人呢?到时候吃穿的攀比又将如何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多亏了这本《弟子规》,他提醒了我们,他唤醒了我们,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将怎样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读弟子规有感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我却自己以为这些规范我早以是做到的,谁都没想到,我的做的却和文中相差大远了。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读书学习的房间要清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清洁。所用文具要摆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间呢?墙上有不少黑点墨迹,东边墙上画一只小白兔,西边墙上画一只大老虎,没有哪块墙上没有我“优美”的笔墨。再说话我的书桌吧,不是给我当了美术上的调色板,就是当成了数学验算用的草搞纸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带着一点一星的颜料,实在是不忍直视啊!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后立刻看回原处。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节收好,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修补好。而我就是和书做对!我的书桌可几乎成了一个“旧书店”,就连才发的新书,几天后就被“老鼠”啃了个边,再过几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烂的“棉花”,现在的书如果不是包了书皮,一学期后早己不成样了。书架上还算完整的书也是杂乱无章,如果让我从这个大书架上找哪一本书,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例如说我刚拿到的新书,才过几天,数学书粉身碎骨”,语文书成了“书麻饼”…….现在再回想起从前那些不良的读书习惯,才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有多大的漏洞,看来学《弟子规》还是十分重要的。

亲爱的朋友,你是不是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来一起学习《弟子规》,一起改正吧!

读弟子规有感7

小时熟读三字经,中学背诵论语。但是我们只是局限于背诵文字,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要表达的含义和真正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传统道德,现在的我们又做到了哪些呢?读《弟子规》后,我感触颇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方面,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否想到过妈妈在怀胎十月的辛苦,她为了不压住我们,不能睡一个囫囵觉;是否想过妈妈在分挽是使经历的痛苦;是否想过父母把我们从婴儿培育到现在的辛苦。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外出挣钱,供我们识字读书,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的关心过他们,是否为他们做过一件小事,哪怕是最小的一件事也可以让他们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进入到了叛逆期,在父母教导我们时我们是不是早已经厌倦了他们的唠叨,罗嗦。一句我都知道了就反驳的他们无话可说,但是我们却不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读弟子规有感8

“弟子规,圣人训……”这富有韵味的诗句,又在耳边回响。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也早已熟记于心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如:要有规矩,有礼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诗句是:“父母教,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贵,须顺承”这几句话。这是书中“入则孝”的一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就应该快点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辞。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恭敬地听,不能顶撞父母,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这几句诗通过四个不同场景,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不能和父母顶嘴,不能让父母伤心。

想到这儿,我不禁有点儿羞愧了。虽然这些诗句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做的,平时爸爸妈妈呼唤我,我要么就等他们喊了好多声后才不耐烦地答应,要么就假装没听见不回应他们。他们若是要我做什么事情,我一定会百般推辞,如果实在推辞不了,我就答应一声然后迟迟不去做。当父母苦口婆心地开导我时,我总是嫌他们唠叨,不耐烦地听那滔滔不绝的.唠叨声,可又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把他们的话当耳旁风。爸爸妈妈批评我时,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解,绝口不承认我做错了什么事情。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触到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了,认为自己不应该那样对待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听话、懂事、勤劳的好孩子。为父母分忱解难,不能再让他们给我操心。

读弟子规有感9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弟子规》。虽然表面上很枯燥,但读起来还是挺有学问的。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意思就是——借用别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又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学,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用了他的钢笔,谁知道那支钢笔现在已经绝版了,连主人都很少用,而那位同学还把那支钢笔弄坏了,害的主人伤心得要命。后来我们发现,那位同学有急事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别人都不借给他。

我们以后使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经过同意才能使用,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做人。

读弟子规有感10

启蒙经典之一《弟子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读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记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规》时是在父母大学网的有奖知识答题时。为了更好的参加活动,每天都更加认真去读《弟子规》并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书中的第字每句,每读一遍,自己对《弟子规》又加深了一遍理解,总之每多读一遍,收获都会多一点。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读弟子规有感11

今年暑假,我每天都认真拜读半小时的电子版《弟子规》,从中懂得了很多很多。我从《弟子规》,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当自己的道德品质与才学不如别人的时候,就要不断地进步,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勉励自己,已期能够有所收获。而我却不是这样,美术课的时候,我看了看别人的画,哇!真是惟妙惟肖!再看看我的黄瓜都变成丝瓜了,唉,真是天壤之别啊!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充满了不满甚至嫉妒,也不想再画那么好了,因为当时我想,即使画那么好,还是无济于事,我在画画本子上就随手画了几个萝卜。结果是“良”。真是惭愧呀!

书上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我们在家里面,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可我呢?奶奶去商店买糖,边往外走边说:“檬啊,我出去点事,等会你帮我把煤气灶关一下,汤炔烧好了”。我听了,心里顿时冒出“凭什么要我关,你自己不会关”的信念。

我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儿,奶奶回来了,走进厨房,闻到了一股烤焦的味道,一看煤气灶还没关,就飞奔过去,把煤气灶给关了,并端来一大盆水,浇在煤气灶上。不一会儿,厨房终于清理完了,奶奶大步流量地朝我走来,我知道事情不妙,就回到房间里,可是终究逃不过奶奶的一顿骂,唉!真倒霉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事必须得做,什么事千万不能做,哪件事该放弃,哪件事不该不放弃。

读弟子规有感12

《弟子规》—— 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文学,是我们广大青年在学习上必不可缺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社会上各个公民在生活上必不可忽的人生第一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然而,《弟子规》却总是被我们冷漠,并非珍视。在《弟子规》的入则孝中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当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当立即回应,不能装作没有听见或者怠慢回应;当父母有事情要我们去做,这时候的我们,就要有像军人一样地职责,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尽心尽责地奋斗,而不是选择推卸或者逃避。这是我们作为子女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感恩,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百善孝为先。

这只是《弟子规》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

信是立人之本,也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根基。在《弟子规》的信一则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也是告诫我们:不是合情合理的事,不能轻易地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我们进退都是错。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抹也抹不去。

读了《弟子规》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否都符合社会道德。《弟子规》是一部国学经典文学,也是一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弟子规》,要懂得学有所用,汲取里面的精华,让它代代相传,也让我们的《弟子规》变得更加宝贵。

读弟子规有感13

在中国好多人听说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规》,前者更加注重于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规》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规》是作为国学课的启蒙课本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篇幅不长,全文共计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厨师、接物、求学应该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长辈,对兄弟姐妹一定要团结友爱,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要小心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换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一定要平等博爱,学会换位思考,须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学习是一件崇高伟大的事情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想法。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会,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

读弟子规有感14

在这个假期我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之一,是集孔子等历代圣贤之道,以至教育、培养德才之人的理想读物,它教导我们对亲人孝顺,对老师、同学、朋友诚信、礼貌等。通过学习,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同学。

在“孝”方面,虽然没有做对不起父母的事,但是我们对他们的回报不是很多,反之他们对我们百依百顺,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们,而我们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时候他们关心多一些,却嫌他们唠叨,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该按《弟子规》中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的父母。

在“诚”方面,我小时候也会觉得诚信不重要,《弟子规》中说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就是说,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可胡言乱语,说谎骗人。对于诚信,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谨”是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放逸。小时候喜欢挑食,或说不吃饭,其实都是不好的。“对饮食,勿拣择”就是教我们营养要均衡,不要挑食,否则对身体肠胃不好。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读《弟子规》,纠正了我的思想,规范了我的行为道德,让我懂得了礼貌,学会了尊重。

我读了《弟子规》后,不再是以前那个任性的我了,现在的我变得有礼貌、懂得孝顺父母了。

读弟子规有感15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书读千遍,其意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篇6: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杨海莎又上“弟子规”的课了,我很高兴。因为里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浅。“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听一个同学说要买一本书,奔放热情的我一听,马上爽快地说,哦!我知道xx书店有,我去买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书卖完了。结局我就不说了,狼狈得很。一想到我轻易承诺,却办不到就心里责怪自己。这就是信!做人就要讲究信用,如果不能轻易办到,就不能先应承下来,要等办好才能说。见到有人在干坏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呢?

有,就要对自己说;不能学他(她),他(她)那样做是不对的;如果跟他(她)一样犯了这种错误,那也不用担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吗?这就是“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在一声声琅琅读书声中,我又明白了许多道理…。

篇7: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六一班 付可欣指导教师:何永红“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就出自于《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一本生活的规范。读了这本书,我心里思潮起伏,感触一层层叠加在心。

首先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教导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及时的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交代,不能推辞,要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告诫师,我们要心平气和,不能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没有读这本书之前,谁在生活中真正的做到这几点去孝顺父母了呢?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就要耐心的去做到。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告诉、教导我们了太多太多。如果没有父母,你能想象现在的你是什么样子吗?你肯定连说话都不会,更别提吃饭、运动、学习了。所以我们应该谨记父母的教导,平和的对待父母,这样父母就会感到十分开心、快乐。我们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父母的批评,如果你一再的顶撞父母,只会让父母更加生气、伤心,你难道希望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僵硬的吗?我们一定要去孝顺父母,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挣钱去养活父母,但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帮父母做饭、洗碗、洗衣服……这些都可以让父母得到一丝欣慰。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当哥哥姐姐的要做到爱护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要懂得对哥哥姐姐的恭敬。如果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自然就很开心,这不就尽到孝道了吗?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有争吵,父母左右为难,只能避免争吵,父母为此操碎了心,那不仅不能孝顺父母,还让父母伤心。兄弟姐妹之间说话要懂得包容忍让,多说好的话语,不说脏话、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自然就会化解。所以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使家庭更加幸福安宁。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则要迟一点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时光易逝,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在一天里多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起床后,一定要洗脸、刷牙,因为这样才会使人神清气爽,一天精神充沛,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之后,一定要洗手,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

篇8:读弟子规有感

当日,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 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 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 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袁伟时说, “现代社会, 文化应当是多元的, 除了儒家, 道家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 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

■链接

纪宝成:国学“虚热”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近年来, 穿汉服、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三字经》、《千字文》, 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祖大典”……“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于近日表示, 国学“虚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 应当对此保持理性。

在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他说, “国学热”的兴起, 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 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唱高调、打幌子者,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 导致国学“虚热”。

纪宝成说, 国学教育与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 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但近现代以来国学地位被人为抹煞, 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纪宝成认为, 新时期国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尚未取得应有地位。

纪宝成说, 国学绝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事物, 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抹煞它, 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有合理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国学热”勃兴, 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

篇9:《弟子规》“总叙”赏析

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并且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其次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讲求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力,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赏析: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学说的具体引申。“圣人训”所指的圣人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教育我们,做人应该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孝”。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应该知恩感恩。孝,是“老”字的上半部,再加一个“子”字,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着父母。我们能孝顺父母,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竖心旁的“悌”由一个“心”,再加一个弟弟的“弟”组成,意思是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懂得照顾好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尊敬哥哥。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最亲。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要行孝,要行悌。

如果这两样你做到了,接下来要学习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所有这一切都要谨慎,要遵循礼节。如果谁都不服谁,就会造成家庭不和,家里的成员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可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对一切都要有恭敬心是多么重要!《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都有善良的本性。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别人。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不但自己得到快乐,同时还让更多人得到快乐。

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他的言语、行为都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所以当我们碰到良师益友,一定要好好珍惜,向他们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学文”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生活的品质提升了,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学习上面,而是放在玩具上,或者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只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很难获得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篇10:读《弟子规》有感

江苏邳州四户中学 王奥指导老师 翟秀岭

在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本书,名曰《弟子规》,我读了好几遍,但仍爱不释手。并且每次读它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自仁,行有余力,则学文。”的文义三字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子者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人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书。所以,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是唯一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的蒙学书。

篇11: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细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让人有则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种一棵树,根基扎牢才会枝繁叶茂。一个拥有谦恭,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如清末名将曾国藩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的修养体现其内在品质。《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是传承如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八个方面阐述,分别是孝道(入则孝),亲情(出则第),举止(谨),诚信(信),友善(泛爱众),仁爱(亲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守孝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等广泛的含义。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儿女更应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2003年感动中国,一位儿子为救患有肝癌的母亲,毅然决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脏,让母亲得以康复。隔绝母亲所接触的有关他捐肝救母的报道。身体之发,受之父母。孝顺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在操劳,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作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张者优先,听从长辈的安排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的人。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请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改变,而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一个人行为高尚名声自然会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弟子规中的道理对于我们是终身受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读《弟子规》有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上一篇:《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下一篇:《珍妮的帽子》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