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子规》有感

2024-04-15

读《学子规》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学子规》有感

读《学子规》有感

读了《学子规》后,我受益匪浅,这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个个英雄人物都是那样触目惊心,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炎黄帝,定中华。。。”听,多么有气势,“郑成功,收宝岛……”看,多么心惊肉跳的文字啊,这里到底蕴含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与伟人的事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如何爱国,这就是英雄的.化身,引导着我们。

“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刘胡兰……”这就是让敌人听到后就乱住阵脚的几个字。我们就像刚出航的小船,还不能在这险恶的环境的地势中平稳前行,必须经得住磨难,向他们学习,才能保驾护航,才能保卫祖国。

还记得冰心奶奶说的话吗: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枉都受得了;还记得肯尼迪说过什么吗: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是啊,人类不断地向祖**亲索取,不断让祖**亲付出,何曾想过自己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开始行动吧,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爱国励志的人,做个有人格有良心的中国人,把自己献给祖国,把生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把灵魂献给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之中!

篇2:读《学子规》有感

——感谢批评和指责你的人

近来,我常常听到儿子无意中像背儿歌似的念念有词,我问他背什么呢,说是《弟子规》。因此,我也抽空细细去品读了《学弟子规做好员工》这本书,对书本中运用的独特语言文字、结合现代手笔的分析方式或名扬世界的民族精神故事来具体解释《弟子规》每句话蕴含的深意与教育意义所吸引。书中文字浅显易懂,分析问题具体深刻,直击要点,值得推荐给大家品读。现就书中“信之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弟子规》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说的是关于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尤如手把手教育小孩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度”十分重要。

一、把批评看作是进步的动力

对于常人,尤其是当众的批评,许多人总是挂不住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面子”问题,“面子”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其实,我们从另外角度来看的话,批评是一种观点对另外一种观点的否定,或者是与另一种观点相异,对于心理脆弱者而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打击,对于强者而言,却是进步的动力。

职场中如何正确对待来自上级或同事的“批评”和“指责”呢?试想一下,什么人才会真诚并且可以勇敢地批评你呢?一定是真心为你好的人,一定是真心希望你改掉自身一些不足从而把你修正得越来越完美的人。如果他的立场是你的上司、你的同事,那么,我认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勇敢的,因为他们不怕得罪你,不怕你的疏远,他们才是真正的职场朋友,对于他们的真诚批评或指责,要虚心接受,面对批评,不应躲闪、反感、气馁,而应冷静的分析这一批评或指责的真实目的,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需要改正的地方,不断自我总结和反省,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反之,对待真诚的批评和指责如果表现出愤怒、不屑、反驳,而不积极的去思考、去分析,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成熟,这样的你如果一意孤行,你的路只会越走越远,永远到达不了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要对能够指出自己错误的人予以感谢,对于那些真诚的批评和真诚批评你的人,更需由衷地感谢。

二、把批评转化成别人的赞赏

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被别人赞美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从内心真诚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且常常反思、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久而久之,无论是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性格缺点都将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越来越赢得周围人的喜欢与赞赏。

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在成长过程中批评我们的父母、亲人,不管他们的批评是温婉的指责还是恶意的棒棍,想一想,当我们撇开一切血缘与亲情等理由,谁愿意为你的一生行为负责到底?无论他们的批评是老生常谈还是花样翻新,前者是在锻炼你的耐力,后者让你适应变化,都是在用“中国式的教育”讲述着一个异常浅显的道理: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社会上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实例,从小被父母骄惯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十分缺失,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未成年星二代吸毒、嫖娼现象等等。赞美固然让你风光无限,同时也会让你变得越来越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样的你,你接受吗?久而久之,你周围的人愿意和你真心相处吗?这样的你,还能接受生活中的挫败吗?

《学弟子规做好员工》是一本企事业员工须躬身践行的立身处事准则,也是一本教育我们尊重长辈,养成良好品格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国学经典的书籍,在这里我诚心的推荐给大家品读。

篇3:读《小蚂蚁学本领》有感

你一定也读过不少书吧!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三”)

《小蚂蚁学本领》这本童话书,讲了一只小蚂蚁因找不到食物,决心向蜘蛛学织网的本领的故事。它以为有了一张网,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等食物自投罗网了。但经过和蜘蛛一夜的相处,小蚂蚁才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把事做好。

读了这本书,我想起自己七岁时的一件事。有一天,爸爸从市场上买回一株玫瑰。我看见那鲜红的花朵,立即被吸引并且喜欢上了它。我兴致勃勃地申请栽培玫瑰。“我保证把它栽培好!”我说。爸爸说:“好吧,说话要算数啊!”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起初,我给了玫瑰无微不至的照顾,小心地施肥、浇水,一天至少看三次。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便开始觉得厌烦了,兴致陡减。我心想:每天都要为它浇水、施肥、除草,真麻烦,还不如把那玫瑰花连盆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桶里,花有水养着,又可以把杂草淹死。隔几天再把花盆拿出来,施点肥,这么做既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我一边照自己想的动手做,一边心想:成功后,爸爸一定夸我聪明能干。

过了一个星期,我想:花该吸够水了吧?我满怀希望地跑到桶边,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桶里的玫瑰花已经死了,还散发出一股烂泥烂花的腐臭味。我又急又悔,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闻声赶来,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对我说:“这就是想一劳永逸的结果啊!以后可得记住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读了《小蚂蚁学本领》这本童话书后,我真正懂得了: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指导教师:毕传高)

教师点评

篇4:读《小蚂蚁学本领》有感

读了这篇童话,我想起自己七岁时的一件事。有一天,爸爸从市场上买回一株玫瑰。我看见那鲜红的花朵,立刻被吸引并喜欢上了它。我兴致勃勃地请求爸爸把玫瑰让给我来栽培。“我保证把它栽培好。”我说。爸爸说:“好吧,说话要算数啊。”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起初,我无微不至地照顾那玫瑰,耐心地除草,小心地施肥、浇水,一天至少看三次。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便开始觉得厌烦了,兴致陡减。心想:“每天都要为它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真麻烦。还不如把那玫瑰花连盆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桶里,花有水养着,又可以把杂草淹死。隔几天再把花盆拿出来,施点肥,而且这么做省时又省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我一边照自己想的动手做,一边暗自乐:“成功后,爸爸一定夸我聪明能干的。”

过了一个星期,我想:“花应该吸够水了,草也该淹死了吧?”我怀着成功的希望跑到桶边,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桶里的玫瑰花已经死了,还发出一股烂花的腐臭味。我又急又悔,“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闻声赶来,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对我说:“这就是想一劳永逸的结果啊,以后可记住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读了《小蚂蚁学本领》这篇童话后,我真正懂得了: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点评】

篇5: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徐琼

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

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

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

“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 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

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如果一个人害怕尖尖的东西,那就不要放过,而要放下。放过,就是避而不谈,而问题还在。放下,就是直面所害怕的事物,搞清他个一二三。如何放下呢?就在家里放置一些尖尖的东西,当这个人知道了,尖的东西不一定会刺人,心里的疑虑自然就消除了。或者,一个害怕黑夜独居的人如果牢坐灯下,告诉自己不害怕,只想庄敬持守,反而会更怕。不如提着灯,走到黑暗里,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鬼,他的心便坦然了。

篇6:读《舞蹈学导论》有感

由吕艺生教授所编写。吕艺生教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是着名的舞蹈家美学家,主要论着有:《舞蹈小辞典》(1980)、《社会学百科辞典―艺术社会学》、《舞论》(1990)、《舞蹈教育学》(1995、)、《舞蹈大辞典》(1995)、《舞蹈学导论》、《艺术管理学》(2004)、《大型晚会编导艺术》(2004)、《舞蹈学基础》()、《舞蹈学研究》()等。吕教授近乎为舞蹈贡献了一生,从早年的习舞实践,至中年的教学管理,到当下的理论研究,其从未停止过对舞蹈事业的耕耘。导师的事业横跨众多领域,既有从舞蹈本体出发,围绕舞蹈基本问题,也有从舞蹈与外学科领域的交融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同时,老师还时刻响应时代号召,关注社会需求,弥补舞蹈教育的空缺,为素质教育舞蹈项目付诸心血,为中国舞蹈艺术无私奉献!

舞蹈学导论这本书作为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类书籍,用不同角度去诠释、解读舞蹈,很好拓宽我们对舞蹈艺术的知识面,并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由十一个章节组成,将舞蹈基础性理论加以充实论证,从舞蹈定义、舞蹈本质、舞蹈门类及形态、舞蹈动作语汇、舞蹈本体论等舞蹈基础理论的诸多方面加以讨论,区别于传统研究视角,系统的对舞蹈基础性理论进行梳理。如第五章“舞蹈艺术门类与形态”,从种类上将舞蹈划分为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亚舞蹈与新品种。人们对“中国古典舞”这一名称含混不清,作者认为产生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自然与那个时代背景脱不了干系,如与西方芭蕾舞训练体系的关系及与保留下来的中国戏曲、武术、杂技、民间舞等。但中国古典舞继承古代的首先仍是典范性。典范性、模式化精神及带有极大传统美学继承性的严禁性。其次而“禅”的精神已深入到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境界并促使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互相借鉴如:舞蹈与书法、舞蹈与绘画等。最后“身韵”的产生是“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羁绊。作者在本章结尾处谈及舞蹈的综合性时指出舞蹈艺术的边缘性综合是独立性艺术的需求。因为首先舞蹈艺术的本体容(动作思维)量并不为全部人所理解它具备以我为主体的`综合必要性和综合可能性。其次随着人类审美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生活动多样性使人们的审美变得丰富多彩而舞蹈本体的抽象一位使它离人类生活越来越远。

篇7:读《兔子学游泳》有感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擅长奔跑的兔子被送去游泳班学游泳,可学了好久也不会,他很苦恼。可培训班教练野鸭却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90%来自汗水。加油!”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评论家青蛙的`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

这和我们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何其相像,有的孩子特长是跳舞,弱点是画画;有的孩子特长是画画,弱点是跳舞……可有些家长却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甚至有的家长专门针对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这些做法不正是让兔子学游泳,让母猪学上树,让男人学生孩子吗?

文中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如果家长们能像青蛙所说的,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准确找到并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这样又怎么会出现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什么都排斥的现象呢?

篇8:读《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有感

下面我就选取一些让我印象深刻、体会颇深的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让学生能够体面地改过来

“正因为学生还是孩子,所以经常会犯错。有人说犯错是人的一种本能,何况是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犯错后,教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允许孩子遮掩,也有义务让孩子有所遮掩。”

看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自己教学时遇到的一个案例。一次在做课堂练习时,我发现有个学生正坐在座位上摆弄着键盘上的按键。看到这种情况,我气不打一处来。平时课后检查机房时总会发现许多键盘上的按键不是不翼而飞,就是弄乱了顺序,由于上课班级多,找不到当时犯事的学生。于是心想,今天你还不被我逮个正着。我让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强调了一番机房上课的纪律以及机房设施的保护等等。此时,大家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那位学生身上,而这位学生羞愧得连脖子都红了。

看到书中严老师的处理方法之后,我想该脸红的人应该是我。如果当时我可以换一种处理方法,既能让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又不至于伤害他的自尊心就好了。我觉得这样处理会更好:“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动手能力非常强,他可以把键盘的键全部都一一拆下。不知道他的记忆力是否跟他的动手能力一样强呢,能否把拆下的键全部正确地装回去呢?”我想讲到这里,这位学生应该已经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并且会加以改正。这样既可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又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

当我们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要急于批评,不要急于处理,要给他们一些反思的时间,因为学生主动改正远比教师强制干预后再被动改正来得有效。

二、让学生读到老师脸上的“风景”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不仅阅读书本,也阅读老师。而教师呢,就应该是一本‘风景画’,要经得起学生的阅读。”

曾经和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一起聊天,路上偶遇一个学生,该老师说,这个应该是某班的学生。我不禁感叹:“你的记性真好,这么多学生你都记得住。”体育老师说:“也不是,这个学生的性格和表情很像某某班主任,应该是他班上的。”这位老师告诉我,小学里,学生的表情和举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班主任的影响,有时候一个班主任教出来的学生性格几乎差不多。很多时候,老师有怎样的表情,学生也就会有怎样的表情。尤其在小学,小学生的个性还没完全形成,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模仿,模仿老师,模仿同学。教师应当经常检查自己的表情是否符合教学的情感需要,是否已经调整好了心情,能否给学生一个最佳的状态。

三、拒绝对学生的“伤心”评价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激励学生,用得不好,又会伤害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都会积极地使用评价手段,只是,有些外表似乎很漂亮、动机似乎很堂皇的评价,其实暗藏或显露着消极成分。”

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作出的是即时的、直接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有可能会犯错,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是说者无心,而学生则是听者有意。因此,教师在评价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说法、做法是否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就像书中严老师所说,教师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这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此外还应把学生当成自己,以便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评价。

篇9:读《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有感

下面我就选取一些让我印象深刻、体会颇深的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让学生能够体面地改过来

“正因为学生还是孩子,所以经常会犯错。有人说犯错是人的一种本能,何况是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犯错后,教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允许孩子遮掩,也有义务让孩子有所遮掩。”

看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自己教学时遇到的一个案例。一次在做课堂练习时,我发现有个学生正坐在座位上摆弄着键盘上的按键。看到这种情况,我气不打一处来。平时课后检查机房时总会发现许多键盘上的按键不是不翼而飞,就是弄乱了顺序,由于上课班级多,找不到当时犯事的学生。于是心想,今天你还不被我逮个正着。我让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强调了一番机房上课的纪律以及机房设施的保护等等。此时,大家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那位学生身上,而这位学生羞愧得连脖子都红了。

看到书中严老师的处理方法之后,我想该脸红的人应该是我。如果当时我可以换一种处理方法,既能让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又不至于伤害他的自尊心就好了。我觉得这样处理会更好:“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动手能力非常强,他可以把键盘的键全部都一一拆下。不知道他的记忆力是否跟他的动手能力一样强呢,能否把拆下的键全部正确地装回去呢?”我想讲到这里,这位学生应该已经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并且会加以改正。这样既可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又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

当我们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要急于批评,不要急于处理,要给他们一些反思的时间,因为学生主动改正远比教师强制干预后再被动改正来得有效。

二、让学生读到老师脸上的“风景”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不仅阅读书本,也阅读老师。而教师呢,就应该是一本‘风景画,要经得起学生的阅读。”

曾经和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一起聊天,路上偶遇一个学生,该老师说,这个应该是某班的学生。我不禁感叹:“你的记性真好,这么多学生你都记得住。”体育老师说:“也不是,这个学生的性格和表情很像某某班主任,应该是他班上的。”这位老师告诉我,小学里,学生的表情和举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班主任的影响,有时候一个班主任教出来的学生性格几乎差不多。很多时候,老师有怎样的表情,学生也就会有怎样的表情。尤其在小学,小学生的个性还没完全形成,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模仿,模仿老师,模仿同学。教师应当经常检查自己的表情是否符合教学的情感需要,是否已经调整好了心情,能否给学生一个最佳的状态。

三、拒绝对学生的“伤心”评价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激励学生,用得不好,又会伤害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都会积极地使用评价手段,只是,有些外表似乎很漂亮、动机似乎很堂皇的评价,其实暗藏或显露着消极成分。”

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作出的是即时的、直接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有可能会犯错,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是说者无心,而学生则是听者有意。因此,教师在评价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说法、做法是否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就像书中严老师所说,教师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这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此外还应把学生当成自己,以便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评价。

“教师不懂学生,他的教学也常常难以被学生看懂。”从某个角度来讲,学生也是我们教师的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李俊仙.未来教育的根本任务[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篇10:读《学校体育学》有感

(作者:王伟男)

厚德博学,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读懂教材,了解学生,所以在课余时间,我专心研读了《学校体育学》一书,在这本书中,我学习到很多以前未了解到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学校”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西周时,学校教育主要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学校的必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大多主张兼重身心的教育。总之,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学校体育没有在教育中获得相应的重要地位。

之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总之,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些身体活动得以进入学校,被用来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开启了身体活动的教育化历程。

如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所以,每名教师应秉承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学习教学方法,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解释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目前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多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领会教学法。

篇11:读《简明东方文史学》有感

12222031 蔡艳阳

机电1209 简明东方文学史的内容是一个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重点突出条理明晰,据说是这部书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书在强化史论结合、文化分析与艺术分析等以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学交流史实的描述,便于发现和总结出东方文学史总体发展的规律性。

从书中不难看出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中古的东方文学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中国文化向周围的日本、朝鲜、越南辐射,以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和册封为表现形式。南亚、东南亚文化圈是印度文化向周围的南亚、东南亚各国扩散而形成,以佛教、印度教的信仰为标志。西亚北非文化圈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在融会西亚、北非几种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信仰为标志的文化圈。三大文化圈的核心和标志都是宗教。但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结构,具有各自的文化品貌和价值取向。如在人生目的上,东亚文化强调入世,南亚、东南亚文化注重出世,西亚、北非文化向往来世;在终极价值方面,东亚文化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关系和人伦道德,南亚、东南亚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和自然道德,西亚、北非文化注重人与最高存在的关系和宗教道德。

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可以在书中感受以下几点:

一是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

东方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二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

三是思维方式直观化。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四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 西亚北非和印度。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 《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除了诗歌在中古时期高度发展外,东亚及东南亚的小说及人物传记也相继产生。由日本作家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是“王朝物语”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同时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散文体小说,继源氏物语之后的名作是《平家物语》,其对后来的物语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五是东方文学发展的成就。

书里介绍了不少东方国家的著作,印度,日本以及波斯伊斯兰的文学作品作为东方文学的代表,在最近几个世纪里逐步向西方传播,其中印度的史诗文学以及部分故事集,伊朗波斯文学的诗歌都对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西方的剧作家根据印度的史诗,故事集和诗集寻找到了许多灵感,歌德的戏剧《浮士德》的序幕就出自印度伽梨陀娑的名篇《沙恭达罗》,席勒则评价说:“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诗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同样西方的许多诗人也从伊朗波斯或伊斯兰的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德国诗人歌德甚至这样评价伊朗诗人哈菲兹说:“哈菲兹啊,除非丧失了理智,我才会把自己与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风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海浪上下颠簸的小舟。”阿拉伯的名著《一千零一夜》则更是风靡世界。日本的《源氏物语》对于世界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思想,也正是通过日本作家的书籍,对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代东方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川端康成和马哈福兹分别来自印度,日本和埃及,由此可见其文学的世界水平以及影响力

篇12:读《向乔吉拉德学营销》有感

杨沙沙

《向乔·吉拉德学营销》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说乔·吉拉德还是在一次市场营销学的课上,之前对这个名字没有一点概念,更别提了解这个人的营销成果了,但是老师说的几个数据让我为之折服,平均每天6辆汽车,最多一天18辆,一个月最多174,一年最多1425,15年内销售13001辆汽车,这是他创造的五大吉尼斯记录,可是那时的我对他了解也只是局限于这几个数字,可是当我读了这本《向乔·吉拉德学营销》后,我才真正的理解到这个人的神圣与伟大。

被称为“营销行业的奇才,商业领域的将军”的乔·吉拉德他有着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贫穷的美国贫民区,为了生计他做过报童,擦过皮鞋,共从事过40种工作,25岁的乔·吉拉德在房地产行业因受骗而破产,巨额负债也没让他灰心,他努力的改掉了口吃的毛病,开始了他的销售生涯。

乔·吉拉德用传奇般的人生书写了传奇的人生经历,他连续12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世界零售第一,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还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迄今唯一荣登汽车名人堂的销售员。

《向乔·吉拉德学营销》共有十六章,第一章对乔·吉拉德的一生做了简单的概括,主要写了他传奇的般的经历,第二到第十五章介绍了他的销售经历以及其销售技巧,最后一章对其的销售经验做了一个总结。他的销售技巧都是源于生活的实践,对有销售意向的同学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参考,其中有几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让热情为你的成功护航。销售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对于那些懒惰的人,它辛苦并且乏味,可是对于那些热爱它,愿意那一生来为之奋斗把它当作一种目标的来说,它的前途无量。如果你仅仅把销售当作一种谋生手段,那么你也将永远停留在表面上,任何一个销售员,首先就要像乔·吉拉德一样对工作充满热情,因为只有热情才能够让你正确的对待工作,才会让你在销售上发挥出你最大的价值。

第二:名片满天飞。乔·吉拉德多年来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只要碰到人,他就会马上到口袋去拿名片。他认为推销的要点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推销员个人。乔·吉拉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介绍自己,推销自己。他每次在付账时都会在账单里放两张名片,他也会在看体育比赛时,向观众撒自己的名片,也正是这些看似愚蠢的举动,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对待拒绝。作为销售员被拒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或许每个人都做好了被拒的准备,但是被拒之后呢?中国有句俗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同时对于销售员来说拒绝也是一种财富。乔·吉拉德在他被拒时就会设法寻找被拒的原因,尽力的去挽回自己的顾客。

第四:让产品说话。作为销售员要熟知自己所推销的产品,让自己的产品去吸引顾客,在很多商场,经常能看到“请勿触摸”的标志,但乔·吉拉德总会让顾客体验一下产品的“味道”,卖车的时候他总是让顾客先上车体验一下,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你的顾客亲身参与,那么你就更有机会吸引他们,你就能相对容易掌握他们的感情,同时更容易让他们购买你的产品。”

第五:感性销售。提到乔·吉拉德的营销不得不提就是他独创的感性销售,乔·吉拉德说:“是否有人相信:我打赌,如果你从我手中买车,到死也忘不了我,因为我的出现从来不只是一个汽车销售员的身份!” 乔·吉拉德有一个所有客户情况的档案,他向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的客户,他每月都会给他曾经接触的客户一张贺卡,他说只要跟我接触过的人我都会让他们知道我记得他们。在营销中融入情感,这颠覆了以往的营销管理方式,为销售员和顾客塑造了一全新的体验。

最后这本书中提出了顶级营销人才应具备的四项素质我觉得也应该与大家分享一下:

篇13:读《学子规》有感

余映潮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细致, 见微知著, 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号称语文教育界的“课堂教学设计之王”。这样高的称呼, 来源于他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更来源于他那艰苦的磨砺。

一、多读

余老师为了上好只有37个字的文言文《夸父追日》, 从研究词典开始, 查阅了10万字的资料, 从而展示了一节40分钟的精彩课堂。如果说这仅仅是为了一节公开课所做的准备, 那就错了, 余老师平日都是这样去做的。他曾经花了三年的时间跟踪精读陈钟梁先生在《中学语文》上发表的一组文章, 这不是我们平时读书看报的一般性浏览, 而是长期的跟踪式研读。由于他研读了大量名师的著作, 因此, 对每一位大师的教学方法和精彩之处都如数家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 自然能较普通老师更容易成功了。

我平时也经常读书, 但在量上不能保证, 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 读起书来走马观花, 更不用说研读了。因此, 很多书看是看过了, 可是没有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 读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这样的读书, 可以说毫无意义!

二、多记

余老师不仅读得多, 做的笔记也多得惊人。他的读书卡片划分得极为精细, 仅仅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等18小类, 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在研讨课文的时候, 他记下需要深入品析、斟酌的内容;在研习名师著作的时候, 他做好细致的旁批;阅读专业杂志的时候, 他随手摘录自己珍爱的材料;听课之后, 他将优秀的课例浓缩为资料卡片;参加培训之后, 他将最有学术价值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文件夹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之后, 他提炼出能够启迪自己的思想内容……余老师就是凭着这样日积月累的教研资料库, 独创了“余氏教学设计36字诀”和“阅读教学设计的8大关键词”。

惊叹余老师的笔记庞大精细之余, 不禁羞愧于自己的笔记实在是委琐简陋——只简单地摘录从报纸杂志上看来的资料, 且内容稀少。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笔记使人准确。”善作笔记的人, 可以利用笔记梳理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有条理。看来, 我还得向余老师学习, 扩大笔记的范围, 向一切可学的事物学习, 充实自己的教研资料库。

三、多写

多读书多作笔记的余老师, 也是一位“写作高手”。由于有了大量阅读和笔记作基础, 仅2009年一年, 余老师就写了130篇文章, 还不包括十多个新课的教学设计。平均下来, 一星期要写两篇半文章!更令人敬佩的是, 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评职称, 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磨练, 是一种研究和反思——既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也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反观当今一线教师, 会上课又能写的教师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实, 这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研究了一节课, 可以从多个角度把它写出来, 可以写对教材的文本解读, 可以写教学设计, 可以就某一片断写案例分析, 可以写课后札记……而写的过程, 是对课文的再认识, 对课堂的再反思, 下次再教这一课或类似的一课时, 肯定会有更好的设计。而我总是以“忙”为借口, 除了写总结, 几乎不动笔, 身子忙忙碌碌, 而不用心思考, 又怎能有所进步呢?

篇14:读问题解决式教育有感学案的编写

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把基于人本主义哲学,以问题解决为主要教育框架的教育称为问题解决式或人本主义教育。它以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这和我校的学案课堂模式不谋而合,学案课堂就是以学案为核心,学案引领读书,学案引领学习,学案引领课堂。而学案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创设情景为背景的问题,无论自主课还是展示课都以解决问题为主进行的。所以学案问题的编写的成败对学案课堂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育中,对问题的确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给我们在学案编写时遇到的困惑指点了迷津,指导着我们进一步完善学案的编写。

一、问题选择的难易度以及问题解决所包含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学案的问题编写不能太简单,这样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问题解决了,也没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问题的编写也不能太难,虽然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通过调动和运用知识去思考、探究、讨论能够掌握一些知识,但终因太难,没有结果。长此以往,他们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案编写的难易度一定要把握好,这也就是学案问题的深度方面。那它的广度方面的要求呢?即问题解决所包含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一是编写的问题尽可能地涉及到更多的知识面。二是编写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如对理科来讲,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对文科来讲,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样从广度和深度编写的问题,学生在展示时就可能因有难度而辩论,纠正。在思维的碰撞和扩展中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感到拥有和运用智慧的快乐,感受到战胜挑战的快乐。这样就避免了因问题太直白、单一,缺乏交流的必要性,丧失了探究问题的可能性,问题的展示变成了师生之间呆板的一问一答式。

所以,教师只有掌握了以上学案编写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要求,才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展示。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展示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自己的疑惑,再进一步展示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丰富的。

二、要考虑问题解决方案的操作性

学案的编写不仅要求学习目标问题化,也要求学生行为动词化。学案问题中,明确告诉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什么结论,在原有的行为动词的基础上如分析、概括、总结、列式、画图、小组间的讨论等,这些传统的行为动词多用于学生在教室内的活动。而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也可以在教室和学校之外进行。

如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查资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利用假期到社会进行调查,在室外观察自然现象,向教师或各方面人士请教,也可根据需要听取由学科教师进行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辅导,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组织辩论赛和各科论文的编写评选等。

用类似这样的行为动词编写问题时,要详细告知学生的操作程序。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要明确调查的主题,调查前应做的准备工作,调查的范围,调查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操作性会更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的设计要把知识融于学生的体验中

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如何建立知识与学生的联系,如何把过去完成时变成现在进行时,如何给逝去的历史及死的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而这正是我们学校学案要求的问题情境化,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去学习理解。就象刘儒德教授提出的理论一样:“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必须通过自主参与、自我体验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那么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学习情境是引导、是媒介,学习目标是核心、是统帅。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学习目标应该是在了解了本科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他们的知识积累、能力养成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综合考虑后才确定的。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的是学科课程标准,再经过学科教师的集体讨论,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即要把学习目标融入学习情境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或因好奇急切想寻求答案,或者成功地勾起学生的好胜心,或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其中,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综上,我们编写的学案,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也使学生在感受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享受获取知识过程和结果的幸福感,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这样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学生。

上一篇:运动会(人事部策划)下一篇:“扬帆理想,逐梦青春”征文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