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

2024-04-18

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

护理差错事故的预防及管理

护理差错是指诊疗护理工作中,因为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中的过失,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延长了治疗时间,但尚未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者称严重差错。任何护理差错都会影响治疗工作的进行或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因此积极防止护理差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

护理差错事故的管理对病人安全至关重要。如何减少或控制护理差错事故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也是护理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对差错事故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识方法。

一、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 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

(一)责任因素

责任心不强,擅离职守、工作粗疏、工作中思想不集中,延误治疗护理;主观臆断,凭印象工作。

(二)管理因素

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分级护理制度不落实,不按规定巡视病房,护理不到位;交接班制度不落实,交接不严不清、不进行床旁交接;查对制度不落实,不执行“三查七对”,每班小查对,每周大查对;不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级、各班职责不明确,监控措施不得力;工作安排不合理,科室协调配合不够;工作环境不安静,注意力分散;使用器材、药品放置位置不固定;实习生带教安排不当,要求不严放手放眼。

(三)技术因素

业务水平差,技术不熟练,盲目操作,护理不当。

(四)心理生理因素

(四)工作繁忙,注意力不集中;外来干扰,影响工作效率;情绪不稳定,对信息处理不灵敏,不及时准确;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失误概率增高;人际关系处于对立情绪,造成逆反心理时发生差错的最大隐患。

二、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措施

差错事故要以预防为主,杜绝在差错发生之前。要加强“零缺陷”管理,提高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一)加强思想教育

1、加强各级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教育,强调安全护理,做到警钟长鸣。

2、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护理专业,安心工作,提倡奉献精神。

3、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巩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科

学作风。

4、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好操作规程。

(二)严格差错报告制度

严格差错标准,建立差错、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讨论、分析制度,及时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三)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

1、履行岗位职责,在岗在位,忠于职守。

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1)“七清”指交清、听清、问清、答清、写清、看清、接清(2)交接班要做到“四看””、“五查”、“一巡视”

“四看”:看交班报告本、看记事黑板、看治疗台、看危重护理记录 “五查”:查新入院病人的处理是否妥善; 查病情有特殊变化是否及时处理; 查手术病人准备是否完善;查危重瘫痪病人皮肤是否清洁完整,床单是否平整干燥; 查术后病人术口敷料是否渗血,是否排尿,引流管是否通畅。

“一巡视”:对新入、重危、大手术及病情有特殊变化的病人,交接班人员应共同巡视,进行床旁交接班。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范围广、工作环节多,操作具体,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的机会较多,抓紧护理差错事故的预防工作,可以防微杜渐,对预防事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防范护理差错的重要环节。加强护理管理职能,制定防范措施。

三、护士长的管理:

(1)护士长对每位护士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各班护士所完成的治疗及护理情况,每日深入病房了解患者对护士工作的反馈。

(2)督促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态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地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缺陷、事故,纠纷的发生。

(3)随时掌握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计划情况,参加并指导危、重、大手术及抢救患者的护理。

(4)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对医护护理及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及改进病房管理工作。

(5)及时了解掌握护理工作中不足之处,可能出现的护理缺陷、差错,从发现问题到及时纠正,提出防范措施,到纠正后情况再查,做到环环相扣,严密有度,奖罚分明。

四、护理部的管理:

(1)护理部设立护理检查小组每月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护士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反馈不足之处,以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并确保护理安全。(2)设立差错事故防范小组,要定期进行防止差错事故的调查分析。(3)对护士进行防止差错事故的调查分析。

(4)从差错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借鉴,并及时通报、批评教育。(5)召开护理安全工作会议。

综上所述,护理差错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就是让护士提高认识:差错是影响医疗质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病人痛苦和生命安危的大事。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严防差错事故的发射,保证医疗护理质量,保证病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篇2: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

1、病房应设有差错事故登记本,差错事故发生后,由本人或发现差错者负责登记,并由护士长签字。

2、登记时应将日期、时间、病人姓名、床号、诊断及差错经过、性质、责任者填写清楚。

3、护士长每日检查差错事故登记本,如为一般差错,由护士长在交班会上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教育。

4、严重差错事故发生后,本人应立即口头向护士长报告,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时上报上级领导,重大医疗事故立即报告院长。

5、发生严重差错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保留,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必要时保留病人的标本以备鉴定。

6、差错事故发生后,按情节及性质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7、发生差错事故的个人,如不按规定上报,有意隐瞒,时候经领导或其他人发现,应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8、差错事故于每月初填写报告表交护理部。

护理差错事故定性标准

事故定义: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具体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差错事故定性标准 Ⅰ类差错(严重差错)

定义: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的错误,给病人造成痛苦,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但未造成死亡、残废和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为Ⅰ类差错。举例:

1.对危重病人观察不仔细,发现问题不及时通知医师,贻误治疗。2.应用特殊药物,如洋地黄、麻醉药、胰岛素、氯化钾等,因注射方法或剂量不正确而发生反应者。

3.查对不严,以致输入有霉菌(肉眼所见)的液体、异型血或错注青霉素或未做皮试注射青霉素,发生不同程度反应者。

4.昏迷、危重病人、小儿坠床,造成头部血肿、骨折、颅脑损伤等。5.热疗或保暖造成的灼伤,灼伤面积占体表面积>0.25%,深度或浅Ⅱ类以上。

6.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或消毒过期的器械实施手术,产生一定后果者。7.各种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取错、损坏或遗失。

8.出院时抱错婴儿、出医院门后纠正。9.发生BBA有后果者。10.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形者。Ⅱ类差错

定义: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错误,造成病人一般性痛苦或错误性质随严重,但未造成病人任何不良反应者。举例:

1.错服、漏服重要药品。

2.漏做药物过敏试验,用药后不良反应者。

3.因护理不当,发生占体表面积<0.25%的灼伤,在短期内治愈者。4.抱错婴儿,在医院内纠正者。

5.误发或漏发各种治疗饮食,尚不至于影响治疗的,术前准备不当而延误手术者。

6.使用消毒过期手术包实施手术,未发生不良后果者。7.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形者。Ⅲ类差错

定义: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一般性错误,不直接影响治疗也未造成病人任何痛苦。举例:

1.遗漏一般性的治疗及发错一般性药物。2.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况者。

(二)护理差错管理

1.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如做到“三查七对”,“三查一对”等。2.建立差错登记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差错有定期讨论分析制度并做好记录。

3.发生Ⅰ类差错后,责任者应立即向护士长报告,夜班时向值班医师报告,护士长24小时内向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汇报,严重事件及时报告院部。

4.Ⅰ类差错每百张床<0.5人次/年。

(三)有关“四不准”的几项规定 1.不准打错青霉素、胰岛素、输入霉菌。2.不准输错血、血制品。3.不准抱错婴儿,重病人坠床。4.不准开错手术部位。

差错事故防范措施

一、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严格认真执行交接班检查制度,要求做到“四看五查一巡视”。

“四看”:1.看医嘱2.看病志报告3.看体温本4.看护理记录是否完整,出入量记录是否准确。“五查”:

1.查性如愿患者的初步处理是否完善,病情变化是否已处理。2.查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是否完善,各种携带去手术室的用物是否备齐。

3.查危重、瘫痪患者是否按时翻身、床铺是否平整,有无褥疮。4.查大小便失禁者处理是否完善,皮肤衣被是否清洁干燥。5.查手术后患者窗口有无渗血,敷料是否完整,是否排气排便,引流管是否通畅。

“一巡视”:对危重、手术后病情有特殊变化的患者,交接班人员应共同巡视,进行床旁交班。

二、执行医嘱应准确无误:

1、医嘱书写要做到五必须:(1)字迹必须清楚。(2)床号和姓名必须相符。

(3)药品名称,剂量、浓度必须正确。(4)给药时间及用法必须明白。(5)医生盖章。

2、护士转抄医嘱后,必须有两人核对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3、一般情况下不可执行口头医嘱,必须执行时应做到听、问、看、补,即听清医嘱,听后再问一遍,看清药品即时补写并转抄医嘱。

4、各班医嘱应做到勤查,接班后查上一班医嘱是否处理完善,值班时间随时查看医嘱本有无新开医嘱,交班前应查本班有无漏医嘱。

三、给药:注射及各种治疗处臵要严格查对。

1、执行医嘱要做到三查七对

“三查”:服药、注射处臵前、中、后查

“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摆药应由一人负责,摆药后应复核一遍,并注意。(1)不用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的药物。(2)不用变色、混浊、有沉淀的药物。(3)不用可疑药物。

3、医护人员对本科常用药物要做到“五了解”:(1)了解药物性质(2)了解主要作用(3)了解常用剂量

(4)了解不良反应及中毒症状(5)了解中毒的解救方法

4、静脉输液应注意:

(1)输液瓶、输液管是否清洁、无菌、无异物

(2)核对液体名称及有效期(3)输液有无变色、混浊、沉淀(4)注意输液反应及防止液体外漏(5)严格掌握配伍禁忌

四、有引流管患者应做到以下四点:

1、固定妥善,保持通畅

2、连接准确,不得接错

3、严格无菌,不得倒流

篇3:差错事故的管理制度

1 提高助产技术

1.1 助产士的素质差异大

由于低年资聘用制的助产士增多, 加之剖宫产的比例增高, 平产接生机会减少, 致临床经验不足, 产程观察水平不高, 应变能力差, 不能及时发现异常, 处理问题, 潜伏的安全隐患增多。

1.2 助产技术操作失误

产科技术操作有其特殊性, 绝大部分为有创性操作, 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经验灵活运用。有些操作技术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也无法在直视下进行, 只有心领神会, 用“心”来操作, 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母婴安危。如产时确诊性的阴道检查、保护会阴的技巧、产时会阴侧切的角度、会阴缝合技术、臀位接生等, 是产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有失误则会伤及母婴。

2 重视医德医风

2.1 服务态度生硬, 用语不当

孕妇临产后心情难免急躁、恐惧、孤独, 她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呵护。但有时在工作中能听到“生孩子是自己的事, 我们帮不了你”、“生孩子哪有不疼的, 不疼就生不出来”等等诸如此类生硬的话, 这对孕妇是一种无形的打击, 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 产后一旦母婴病情有变, 则易引发纠纷。

2.2 服务工作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入院宣教不到位, 没有很好的履行告知义务, 未主动关心安慰患者, 使患者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纠纷。

2.3 病历记录方面

(1) 对产程观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处理措施、抢救经过记录不详尽; (2) 缺乏医护在治疗护理上的沟通, 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的现象; (3) 由于产科病历具有表格多、勾划多、病情变化快、风险记录多的特点, 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笔误。

3 防范对策

3.1 健全质控网络, 实施三级质控

一级质控由本科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主要是对当班的工作进行自控、互控,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改正;二级质控由科室质控小组、兼职质控员、护士长组成, 主要对高危人群、高难度的治疗护理进行重点监控;三级质控由护理部组成, 对二级质控上报的护理差错进一步分析、核实、讨论、定性。科内制定一、二级质控质量标准, 实施责、权、利挂钩。

3.2 加强管理制度

3.2.1 质控网络不健全, 安全意识不强:

不注重环节质量控制, 只是在应付上级检查时, 突击性的进行全面、质量安全回顾性检查, 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另外在发生护理缺陷或过失时, 个别同志存在侥幸心理, 隐瞒过失行为, 不及时上报, 延误处理时机。

3.2.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孕妇、新生儿等自我照顾能力较差的群体, 安全防范制度不完善, 危险地段无安全警示标志, 存在意外事故发生的隐患。

3.2.3 对住院患者管理不严:

由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迁就、照顾、放弃原则, 最后导致不良后果。如住院孕妇请假离院, 孕妇及家属开始请假时, 态度友善, 而孕妇一旦离开后分娩发生问题, 反过来追究医院的责任。

4 护理管理

4.1 完善病区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特点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完善入院安全告知的相关内容, 对常见急危重症提出应急预案, 对新生儿、孕产妇等高危人群制定意外伤害防范预案。对于火灾、盗窃、停电、中心氧压及中心负压不足等事件发生时, 如何处理和上报做了详细规定, 危险地段设立了温馨警示标志。患者请假实行经治医师审批签字, 家属申请签字制。规范了平产的处理常规程序、新生儿沐浴的处理程序, 完善了产房工作制度、查对制度。明确规定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一旦发生差错纠纷必须以群体的力量面对, 积极处理, 避免事态扩大。同时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 利用一切机会如每月的例会、周会、晨会进行医疗安全教育, 做到警钟长鸣。

4.2 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 注重专科知识学习

医务人员要不断自我完善,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这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因而, 除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外, 科内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由经验丰富的老助产士、老护士轮流授课, 讲理论谈经验。对新上岗的年轻同志进行岗前培训, 经临床带教、试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选派青年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鼓励大家参加函大、自考等学历提高学习, 以提高助产士、护士的理论水平, 丰富专业知识。

4.3 加强人文关怀, 掌握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篇4:以严格管理杜绝差错事故

这是我科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科一直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不断地对手术室人员进行先进模范人物事跡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严格按医德规范要求自己,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工作要求,因而在科室中形成了一种敬业爱岗、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风气,特别是高年资的护理人员能给我们以很好的榜样作用。

认真学,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过硬的业务素质是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而在职学习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捷径。为此,我们积极参加院方及护理部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并采用自学为主,业务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今年是我院的学习管理年,院领导及护理部主任重视各类学习,注重人才的培养,我科也每周组织业务学习1次,这种实用性学习,见效快,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同时,提高了手术室整体业务水平。

堵漏洞,严把关,制定严谨的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是杜绝差错事故的关键。手术室从接送病人,查对制度贯穿于手术工作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手术各个环节的查对制度和严格的登记制度。栏目设有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名称、输血以及手术所用的器械物品等项目,清点查对后,查对者签名,并把手术全过程的每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手术当日做三步查对:出病房查对、由病房护士或主管医师与手术室接病人的护士查对;麻醉前查对,由麻醉师执行麻醉前查对;手术前查对,由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共同查对。另外,手术室质控人员(护士长兼任)在每次手术开始前进行检查督促,加强了参加手术人员的查对意识,把好查对的最后一关。对手术后的病人还要做术后回访,登记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情况,做好术后卫生指导工作。对手术所需器械物品,我们要求器械护士准备有数,洗手巡回护士使用清点有数(手术前、关腹前、后共清点3遍);手术完毕,器械护士打包时再次清点核对,做到术后放心。由于查对制度一环扣一环,层层把关,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严格管理,查对制度始终如一

为防止松懈心理,在严格制度前提下,把查对工作作为每周科会的一个议题,坚持不断自查隐患。今年我们科室制定了质控及感染等管理细则,每月自查自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查对制度,将差错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如在一次周会上,一位护士讲述了一次查对过程:1例骨科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关闭切口之前清点物品时发现纱布少1块,术者检查伤口内及周围无遗留,但巡回护士坚持请再次查找清点,大家回忆分析手术过程,由于伤口大而深,出血过多,用1块纱布填塞止血用,最后仔细探查伤口深处肌层找出这块纱布。从本例中,大家讨论认为应吸取两点教训:一是术中所用物品必须清点准确,这样再次查对时才有肯定的依据;二是术中洗手或器械护士要认真对待手术过程,每一次用过的纱布要及时取出,特别对待骨科手术,由于术者认为伤口有时小不会有异物遗留,加之手术视野狭小零乱,固定器材太多等因素,很容易忽视小小的纱布,这样巡回护士要在缝合伤口之前,认真同器械护士查对纱布、缝针及器械,防止遗留于切口内部。

篇5: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各科设有“差错、事故记录单”(一下简称“记录单”)

2.凡发生差错、事故,本着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

取补救措施,使之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

3.当事人立即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不在时,向科内负责

人汇报)并按“记录单”规定的内容书写清楚,护士长逐级上报

4.发生重大差错或纠纷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修改、销毁,以备鉴定

5.差错事故发生后病房护士长要组织人员讨论,分析发生

原因,吸取教训,改进措施,一句情节对患者的影响或后果,确定其差错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6.上报时间要求:重大差错、事故立即上报护理部24—48

小时内要有文字报告交护理部;一般护理失误,无不良后果或纠纷的,一周内文字报科护士长----护理部

7.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

后按其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8.凡是出现护理差错,事故视其性质,情节轻重和本人一

篇6: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为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发生,及时有效处理医疗纠纷,杜绝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由院领导、院办、医务部、护理部、计划财务处和安全保卫处组成,委员会下设监控办公室,挂靠医务部。负责组织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监督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等实行情况。

2、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及各科室专家和外院专家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对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进行分析、论证和定性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修订和完善有关医疗安全各项制度。

3、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由专职人员组成,挂靠医务部,受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直接领导,及时受理并处理各种投诉及医疗争议。

二、医疗事故防范

1、强化安全医疗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培训,不定期地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医疗安全方面文件和各项规定。

2、建立和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健,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死亡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重视病历书写质量,病历保管规定,规范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植入物准入的管理。

3、落实各科室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小组,制订相应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经常开展以科室为单位安全质量活动,规定每月底向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报告一次医疗缺陷、差错、事故或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医疗事故处理

1、当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争议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小时之内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汇报,发生医疗事故的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

2、已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的,当事人在按规定程序上报同时,由科室或院部组织最强技术力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3、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反应,有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4、对发生患者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告知患方在规定时间(患者死亡后48小时,如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延缓7日)内提出尸检申请,拒绝尸检的,应让患者家属签字;如拒绝签的,院方应当如实记载,并记录在场的其他证人。

5、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必须将事情详细经过以书面形式陈述,经科室讨论,分析原因,写出定性结论,并以书面形式在2天内交医务部,并提交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予以责任认定和提出整改措施。

6、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人员要及时到位,一方面接待患者或家属,了解情况,告之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向责任人了解情况,当事人和所在科室负责人务必积极配合。在处理期间,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不准请假外出,并有责任在鉴定会和法院审理时出庭,必要时当事人暂停执业行为。

7、发生较大医疗纠纷时,为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和公共财产安全,安全保卫处有关人员要迅速到达现场,如遇矛盾激化或事态扩大,立即报警,同时向合肥市医政处报告。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1、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接待投诉者,将投诉的情况填写《登记表》并告知答复时间(一般一周内),而后向科室责任人了解情况,由责任人写出详细书面说明书(一般2日内),反馈科室经讨论后由科主任写出书面说明并予以定性,上交安全医疗管理委员会讨论定性后,由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告知投诉者。

2、解决双方医疗纠纷争议途径:告诉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医学会鉴定后解决;第三条途径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1、医院设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患者的投诉接待工作,有工作规范与记录文件,对投诉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科室部门通报,对重大事件投诉的信息迅速报告院领导。

2、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建立适宜的投诉处理流程。

3、通常一般问题应在一周内予以答复,若因问题复杂须增加时间进一步调查时,应事先向投诉者告知.。

4、对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整改意见,及时向科室反馈与落实情况。

5、医院应对投诉事件进行定期分析,要从医院管理的机制、制度、程序上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时件重复发生。

6、建立完善医患沟通体制,增强医患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医疗投诉登记处理程序

1、医疗投诉由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

2、接待者将患者或家属投诉的事由、意见、建议记录在登记表上,并告知答复时间。

3、将登记表交给当事人写出书面陈述后,交科室讨论,并由科主任写出定性结果于2日内交回交医务部。

4、医院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院领导或院安全医疗管理委员会讨论,提出定性结论和整改意见。

5、由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在一周内将处理意见告诉患者或其家属,如有不同意见,同时告知其它解决途径。

6、将整改和处理结果反馈科室和当事人。

为落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保障我院医疗、护理安全,保护医务人员及病人合法权利,结合我院具体工作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医疗事故防范措施

(一)必须严格遵守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建立学习制度,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1—2次法律、法规培训,对新录用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法律法规学习。

(二)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病历书写及管理要求,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性。

(三)在医疗活动中完善告知义务,病人享有知情权。知情范围: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预计费用。在病人或家属充分知情的条件下自愿做出同意选择,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新技术等应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由其法定代表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由其近亲属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无法签字的情况下,可有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被授权人签字。在病人就医过程中病人或家属选择拒绝治疗、拒绝检查、自动出院,医务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其后果的严重性,并履行知情签字手续。

(四)医院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接待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政策法规,社会知识和医学心理知识,能恰如其分的实施相应对策,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使纠纷得到合理解决。

(五)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发现医疗纠纷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8小时内向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医务科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院长汇报。

(六)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病人的损害。

(七)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后,应在医务科长主持下对病历及有关输液、输血、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实物进行封存、保管、送检。

(八)对死亡原因有异议的,应建议在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以明确死亡原因。

二、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及处罚规定

(一)科内自行协商解决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之一,也是首选方法。

1、发生一般医疗纠纷,科室及当事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主动和患者进行协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化解矛盾。

2、科内解决问题,涉及到有关财力、物力,由科室及当事人承担。

3、科室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及医务科,并将处理结果以文字形式连同协议书共同上报医务科备案。

4、凡科室自行解决的医疗纠纷,医院不再给予科室及当事人任何处罚,但科室及当事人应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意见,上报医务科备案,科室应给当事人适当的处罚。

(二)院级解决医疗纠纷程序及处罚意见

1、医疗纠纷发生后,科室协商解决未果或重大医疗事故应及时上报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进行院级解决,院级解决纠纷途径有院内协商解决;盟市、自治区级医疗鉴定、各级法院诉讼三种渠道。

2、院级协商解决:在主管副院长的指导下,医务科、护理部在科主任、护士长的积极配合下,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必要时可召开院技术委员会进行医疗护理技术分析及鉴定,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技术分析鉴定结论,实事求是向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在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下,与患者达成协议,如需对患者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时,应与患者签署协议书,并对当事人及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3、凡医院协商不妥或较为严重的医疗纠纷应上报盟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主管院长的指导下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主任级当事人积极进行有关材料及应诉准备,参加各级医疗事故鉴定会。经鉴定不属医疗事故的,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不受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如鉴定为医疗事故,医院应根据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给予患者相应的经济补偿,同时对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4、凡患者诉讼到法律部门的医疗纠纷,应积极配合法律机关调查、取证、应诉,判决结果医院不负有责任时,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不受任何处罚,如确负有责任的,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科室应受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加强超声医疗服务规范和安全防范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关医师的各种法律已经开始实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5、336条、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是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明确规定了在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举证倒置”原则,即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已于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取消了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区别。一时间各种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剧增,拟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医疗纠纷数量迅速增加。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超声专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近年来超声专业飞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诊断、治疗全面开展,为掌握这些新技术,大家正在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二是超声开展项目越来越广,涉及全身各部位、各脏器,已成为临床首选诊治手段之一,尤其是外、妇科术前必查;三是超声检查病人多,时间紧,要求在半小时内报告,而且大多数是单兵操作,几乎没有放射科的集体读片报告制度。然而超声报告却是医疗事故鉴定中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超声工作者普遍感到超声这一新兴专业变成了一项高风险职业。对新的形势,如何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超声医疗服务规范和安全防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分析涉及超声的常见医疗纠纷类型,主要表现为:

(1)误诊、漏诊:例如将肝右叶直径1cm的稍增强团块诊断为“肝血管瘤”,并告诉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3个月后,肿块明显增大并确诊为肝癌。患者投诉:因超声误诊延误了诊断与治疗,要求赔偿。又如一例产前超声检查3次,均诊断为“胎儿未见明显异常”,出生后发现婴儿缺少一侧上肢。患者的律师认为:超声医生能发现脐带绕颈,却发现不了整个上肢的畸形,存在明显过失,已侵犯了孕妇作为一个消费者的知情同意权和终止妊娠的选择权,医院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涉及费用问题的医疗纠纷:例如停经35天超声检查,子宫内发现小无回声区,两侧附件区未发现异常,结合尿妊娠试验阳性,超声提示早孕可能,建议半月后复查。半月未到,已发生宫外孕破裂出血。患者以超声误诊为由,要求赔偿。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药流的广泛应用,患者和临床要求超声确定早期妊娠的时间有了明显提前,患者发现经期稍有延期,即来就诊。此时,诊断早期妊娠的超声征象尚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超声诊断早期妊娠,尤其与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难度很高。

(3)因为超声报告表述和书写上的不规范导致的医疗纠纷:有些超声报告表述过于简单,有提示无描述或提示和描述不符;有些报告直接下病理诊断;有些超声用语,如“„„未见明显异常”使用已成常规,但是仅根据几个断面和测量数据,就下此诊断,值得商榷。

4)将一次性处理的针具和导管多次重复使用,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如何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是超声医生应当考虑的问题。必须强化依法行医的意识,全面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在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1)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医疗规范[1,2],包括医疗操作规程、医疗服务规范和医疗行为规范。追究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医疗过错的存在,只有严格执行了医疗规范,才能尽量避免医疗过错。

(2)改“无限责任报告”为“有限责任报告”。还举前面那个案例,在常规灰阶超声时,仅根据胎位、胎盘、羊水、双顶径、股骨长度、胎心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即提示“胎儿未见明显异常”。出生后却发现先天性心脏病等畸形。患者常责问这些算不算“异常”,据此认为侵犯了患者知情同意权和终止妊娠的选择权。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这句术语有两个问题:①明显和不明显如何界定;②胎儿也有全身各部位各脏器,仅查了常规几个指标,显示正常,难道就能断定未查的部位不会存在“明显异常”?因此,这样的报告等于承担了无限责任。这种表述上的缺陷,极易导致医疗纠纷。我们建议只对规范上指定的检测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承担责任,必要时还可提供所采用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而对未检测的部分是否正常,不能承担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只承担有限责任。

(3)使用计算机图文工作站,规范超声报告。

(4)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于9月1日执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在超声引导介入诊断治疗时十分重要。在超声医生如实告知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具有相对的选择权,即同意或拒绝治疗。如同意治疗,应签署手术同意书和一次性针具确认书。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应对和防范,提出我们的看法,与各位同道商榷。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均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或他人及时登记所发生的差错事故(登记项目:记录日期、病人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诊断、发生经过、发生时间、发现人姓名、发现时间、科室讨论及定性意见、讨论定性日期、登记人姓名、科室负责人签名)。科室负责人应经常检查差错事故的记录。

二、发生差错事故后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旌,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各科室每月向医务科或护理部报告一次医疗安全基本情况。发生严重差错、事故或医疗纠纷,责任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由科主任或护士长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和院领导,重大医疗事件医院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者,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四、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有关记录、检查报告,不得涂改,要认真保管不得丢失,以备封存。造成事故的药品、血液、器械、病员的标本等均应妥善保存,不得擅自销毁,以各鉴定。

五、各科室应在一周内对所有的医疗差错或事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作出初步的定性和处理意见,科室定性困难时可请医务科或护理部成员参加。严重差错或事故必须以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定性意见为准。医疗纠纷必须作出原因定性(包括差错、事故定性原因)。严差、事故的定性和医疗纠纷的原因定性原则上不超过2个月,特殊情况需说明原因,不超过半年。

六、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做到定性准确无误,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前本人到场说明事件发生的经过,并允许个人发表意见。决定处理时,领导应做好思想工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医疗事故的处理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八、一般差错,每月组织一次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

九、医务科或护理部每季度汇总全部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情况,并向院长作出分析报告,向全院通报发生情况。着重于缺陷、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管理缺陷等的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医院应每半年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安全基本情况。

附:医疗差错事故防范措施

l、医务人员应加强医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对工作极端负责。

2、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技术要精益求精。

3、充分发挥二级质量控制网络的作用,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5、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6、各科室每月必须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分析讨论本月的医疗安全情况。找出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做

功能科B超室院产科超声医疗风险防范策略

徐佰成

随着超声技术在基层医院妇产科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在产科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首选影像诊断手段。由于人们对胎儿畸形产前超声检查寄予极大期望,也随着人们法制观念、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医患纠纷亦呈上升趋势[1],而产科的医疗纠纷在国内外总医疗纠纷中所占比例均较大[2],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与超声检查有关。因此,基层医院产科超声医疗风险日趋突显,预防和控制医疗缺陷、防范医疗风险已成超声科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基层医院产科超声医疗风险防范策略探讨如下。

一、产科超声医疗风险的医源性因素

1.法律意识不强,医疗告知不当:部分超声医师法律意识不强,对从事超声诊断所需掌握的法律法规知识浅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没有根据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目前所处的法律环境认识不清,也就不能很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如对孕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时,往往只重视胎儿有无畸形,而常忽视孕妇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所赋予她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少数医疗机构因历史原因、客观条件,仍然存在超范围执业情况,未能严格按《执业医师法》所规定的执业范围持证上岗、依法行医;我国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的行为作出了统一的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医院未对孕妇明确告知产前超声检查畸形儿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未让孕妇阅读、签署产前胎儿超声检查知情同意书等。法律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超声医师任何不当言行均有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2.落实医疗制度不到位,医患沟通不和谐:医疗制度是保证正常医疗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保障。有的医疗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或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环节存在漏洞,致使科室管理制度“仅上墙、不落地”。极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粗疏,在位不尽心,在岗不尽职,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急诊、会诊不及时,不履行首诊负责制,病史查对不认真,检查时与旁观者闲聊、长时间接听电话,甚至脱岗;服务态度粗暴、语言生硬;不注意保护孕产妇隐私;很多医院现行的“快餐”式或“流水作业”式超声检查,与孕产妇的必要交流十分缺乏,该问的不问或说话不严谨、随意轻率解释。

3.操作技术不规范,质控建设滞后:由于基层医院大多装备中、低档超声诊断仪,其分辨力较差,不能清晰显示胎儿某些结构;也由于超声检查工作的特殊性,在检查过程中单独作业;而从业队伍专业执业医师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原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3]。一些医院对低年资医生指导不力、把关不严,过于放手、疏于管理。少数从业人员既缺乏正规培训,又忽视业务学习,操作技术不规范、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国尚无具法律效力、可操作性强的全国性产前超声检查原则与指南;大多数基层医院尚未开展超声诊断质控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科超声医疗风险的防范。4.与临床医师沟通少,检查时间不恰当:超声检查与临床密切相关,惟有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对声像图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诊断。由于与临床医师沟通少,部分临床医师对超声检查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早孕期不能经阴道超声检查,否则会引起流产;孕周越大,胎儿显像越清晰;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诊断率要高得多,等等。这就致使不少高危妊娠(如高龄、双胎)孕妇错失早孕期经阴道超声检查时机,待中晚孕期再作超声检查时就无法获知胎儿颈项透明层、胎盘绒毛膜性等原始资料,给诊断及鉴别诊断造成困难。孕妇到中晚孕期才来首次超声检查,往往受胎位固定及羊水量、胎儿骨骼声影等影响,可能漏诊胎儿肢体畸形等;临床医师对三维超声的宣传不恰当,则会引起孕妇的误解。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水平和态度,也会影响孕妇的情绪。

5.日常工作量过大,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一些医院超声科人力不足,人均工作量大,医生过度劳累。在时间紧、任务重时尤为突出,往往形成争完成、重速度,无足够时间对每个胎儿的重要器官和结构(包括手足)进行逐一细致的检查,从而匆匆检查、草率“拍脑袋”式报告,以致出现错认、漏观、漏诊、误诊等现象。而超声检查胎儿畸形如发生判断失误,一方面可能漏诊严重的胎儿畸形;另一方面,又可能因误诊而将一个健康的胎儿置于死地!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几乎使从事这项检查工作的每位超声医生如履薄冰,心理压力过大,易发生职业倦怠。而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医务人员就会丧失工作热情,效率低下,对患者态度冷漠,甚至诱发医疗差错和事故[4]。

6.就诊流程不便捷,人文关怀未体现:超声科日常就诊量大,诊室有限;医院未能为孕妇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流程,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候诊区拥挤、秩序混乱,环境卫生差、空气质量不佳,候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孕妇烦躁,平添怨气,往往由此引发医患矛盾。

二、产科超声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

1.全面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规范执业行为: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方针之一,也是医院防范医疗纠纷的一条重要措施。因此,认真学习落实法律法规,切实执行各项操作规范,是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根本保障[5]。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强化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技术准入、技术标准管理,严格禁止基层医院作胎儿性别鉴定。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的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医疗诊疗规范和常规,依法行医的服务观念需时刻牢记。

2.强化业务学习及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医疗质量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基础。也只有患者满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服务态度好,诊疗质量就高,医疗纠纷也就少。因此加强超声科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力度,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防范产科超声医疗纠纷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措施[5]。如对新员工岗前培训、基本操作培训、考核;全科人员进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超声诊疗规范和常规、超声专业知识及技术新进展等理论培训;科室要统一按照《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产前超声检查规范》、《妇科和产科超声检查指南和报告书写示范》的技术要求开展日常工作。产前超声检查应向孕妇明确告知如下三项内容:①产前超声检查前告知孕妇及家属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时限性和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使孕妇及家属对超声检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②检查胎儿畸形的最佳时期是在孕18~24周,每次胎儿检查的重点内容和间隔应当告知。③超声诊断报告中,阳性结果要有图像和文字记录。因胎儿、孕妇等因素导致对胎儿解剖评价受限制的情况,要记录在报告上,必要时应口头报告并于报告单上写明需进行随访检查。报告书写要规范,强调实事求是,能看什么,看到什么,未看到什么,均应详细记录,并清楚地告诉孕妇。例如:这次检查未能显示胎儿唇部,报告中就应如实注明胎儿唇部因什么原因(如胎位)显示不清。最好能对全部畸形儿及疑难病例进行产后、术后随访并定期讨论分析,及时总结提高。同时要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把握好各次胎儿产前超声检查的时间安排。

3.建立基层医院与上级产前诊断中心的经常联系制度:基层医院虽然不具备产前诊断资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医院又要完成极大多数孕妇的胎儿超声检查工作。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基层单位如仅满足开展卫生部规定的6种胎儿畸形常规产科超声诊断,显然已不能满足临床及广大孕产妇要求,更不会减少产科超声医疗纠纷。如胎儿手、足畸形对基层医院虽然未作产前必须诊断的要求,但一旦漏诊则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我们应本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例胎儿超声检查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胎儿严重畸形的漏、误诊。只要我们掌握好正常胎儿解剖学、胎儿发育异常发生发展规律、扫查显示正确切面、在合适孕周按规范仔细扫查观察,能对引起胎儿解剖结构形态较明显改变的大部分畸形作出初步诊断,至少可建议进一步检查,为降低缺陷儿出生把好基层关,也可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

为了基层医院更好地开展胎儿超声检查工作,建议建立基层医院超声科与上级产前诊断中心的经常联系制度。基层医院超声科将产前超声筛查发现的可疑异常胎儿者及时建议转上级产前诊断中心会诊,上级产前诊断中心则定期将确诊意见予以反馈,以促进基层医院超声筛查技术的提高。4.增强医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生命伦理学的兴起,要求医务人员在为孕产妇检查过程中,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6]。沟通是心灵的桥梁,工作中,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每一个细微表情、动作,对患者都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在检查过程中边询问孕妇本次妊娠情况、有无异常妊娠史,边介绍这次超声检查胎儿显示情况,并作必要的解答。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充分体现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才能取得孕产妇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若将人文精神与医疗行为融为一体,可从客观上有效地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上一篇:英语期末教学反思总结下一篇:把优化县域科学发展软环境作为创先争优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