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

2024-04-10

会计差错(精选8篇)

篇1:会计差错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

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

而税法对会计差错的处理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果发现时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会计上调整前期收益,税法上则调整本期收益;对于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漏计漏提费用、折旧等会计差错(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且超过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会计上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的收益,而税法则不允许补扣,由此产生了永久性差异。下面区分不同情况举例分析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

例1: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当年3月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调整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5000

贷:应付工资5000.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本年发生的与本年有关的会计差错更正并不影响本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例2: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2003年从承租单位收到当年的房屋租金1000元,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年底未作调整。

根据相关准则规定,甲公司漏结转租金收入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2004年的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1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

税法规定,因已过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上述租金收入应计入2004年收入,与会计处理一致。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三、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

例3: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2003年漏计了一项固定资产折旧200000元,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费用。假定甲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相关准则规定,甲公司漏提折旧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2003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贷:累计折旧200000.

税法规定,甲公司2003年漏计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允许转移到2004年补扣。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从会计上讲,漏计的折旧本是一项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可作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以后年度转回,但由于税法规定其不得补扣,从而变成了永久性差异。因此,会计上不需要调整“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 “递延税款”科目。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四、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例4:甲公司于2004年3月10日发现,2003年漏计了一项租金收入200000元,将其挂在了“预收账款”科目,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收入。假定甲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至2004年3月10日未完成2003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03年会计报表也未对外报出。

由于甲公司发现2003年漏结转的租金收入时会计报表尚未对外报出,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调整2003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调整应缴的企业所得税 66000元(200000×3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6000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000.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科目余额134000元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4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

税法规定,甲公司在2003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应作为的纳税调整,与会计处理一致。因此,甲公司申报2003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篇2:会计差错

一.会计凭证差错类型:

1.会计凭证不合法,不真实。这主要是指在内外部欺诈行为下产生的假票据,假印章等。

2.缺少会计凭证。这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柜员在无真实会计凭证的情况下,自我想象或在领导的授意下任意处理帐务。第二种是由于柜员疏忽丢失会计凭证或将会计凭证交由客户带走。最后一种是由于柜员不熟悉相关文件规定和疏忽未留存客户提供的相关原始凭证。例如挂失业务未留客户身份证复印件,单位通知存款设定和支取时客户未提供书面申请等。

3.会计凭证要素不全,格式不规范。主要有大小写不一致,支取人签章与被背书人名称不符,印章不全,授权人未签章以及错用会计凭证等等。

二.会计凭证差错的形成的原因:

1.部分柜员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受金钱的诱惑或为个人,小集体的利益“挺而走险”而形成的“故意犯错”。

2.部分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强,主动学习业务的意愿不够。由于银行系统优化较快,制度变化较多,部分员工受年龄,教育程度的限制,接受新业务的能力有限以及现有我国现有的“只进不出,多学少学一个样”的用人体制而形成的“因不知而犯错”。

3.部分柜员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粗心大意而犯错”。由于受产品直通车的影响以及对服务观念的错误理解,部分柜员存在重营销轻风险防范的思想。另外由于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柜面人员工作压力加大,部分员工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时间等原因而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具体体现在对会计凭证审核不够细心,日末勾对流水流于形式。

三.降低会计凭证差错率的对策:

1.全面提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完善用人体制,加大培训力度,改变培训模式,实行以考代训的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组织专人定期(一般为每月)将培训内容整理成册下发给每一个员工,先由柜员进行自学,然后进行一次集中考试,对于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下员工再进行一次有偿培训。85分以上的可以不再参加培训,并适当进行物质奖励。形成柜员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另外实行一定程度的退出机制。只有这样,柜员才会熟悉业务,理解业务。柜员理解了,差错率也就降低了。

2.加强管理:业务管理部门、基层营业机构会计主管要加强柜员管理,不能听之任之。管理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了解柜员思想动态,对有“挺而走险”倾向的柜员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对于办理的业务进行重点检查。防止利用假凭证或不合法的凭证进行作案。对于其他柜员重点引导柜员加强责任性,引导柜员对自己经办的业务要细心,对接收会计凭证审核要做到速度快、要素全、质量高,在处理帐务前基本上把凭证要素审核齐全。另外日终流水进行换人勾对,对会计凭证进行再审核,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出现缺少凭证及要素不全等现象。

另一方面建立业务量、核算质量长效考核机制,对业务量大,核算水平好的柜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则进行经济处罚和违规积分。处罚标准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高难以承受会造成柜员心理负担,影响工作积极性,处罚标准太低,又不能起到震摄作用。

总之只要措施到位了,降低会计凭证差错率的目标才能实现。

篇3:会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解析

会计政策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各国的会计准则关系会计政策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 在此前提下, 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在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并正确的运用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关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合并政策, 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

(2) 外币折算, 即所采用的外币折算方法以及汇兑损益处理。

(3) 收入确定, 即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

(4)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 是采用债务法, 还是采用递延法。

(5) 存货的计价方法:是采用历史成本法, 还是采用成本与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的确定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其他允许的方法。

(6) 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如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核算, 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债权投资的折溢价, 是采用直线法摊销, 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7) 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线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8) 借款费用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是予以资本化, 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2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与条件

(1)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

会计政策变更, 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依据一贯性原则的要求, 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 不得任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改变会计政策, 则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2) 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在我国按现行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情况下, 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由于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 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 要求变更会计政策。二是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例如, 企业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由于技术进步, 采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两种情形。

企业必须明确认定哪些情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那些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以便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以下两种情形不属于会计准则所定义的会计政策变更:一是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例如, 企业以前没有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业务, 当年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属于初次发生交易, 企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 并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二是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区别, 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就是要决定: (1) 是否计算和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 如果确认政策变更的积累数, 是将其计入当期 (变更期) 损益还是调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据此, 可以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追溯调整法、当期法与未来使用法三种方法。

(1) 追溯调整法, 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 要视同该类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了此次变更拟改用的新的会计政策, 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2) 当期法, 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 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将其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 且不必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数量。但为了使报表具有可比性, 需要报告备考数据。

(3) 未来适用法, 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 不进行追溯调整, 只需将新的会计政策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也就是不计算与不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但根据披露要求, 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4 会计估计变更

(1)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经常需要运用判断和估计。这是因为, 企业需要定期、及时地为有关发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因而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 并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然而, 在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 与本期经营成果和期末财务状况有关的某些重要的是事实尚不可知, 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 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账面上记录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二是如何在比较会计报表上报告会计估计变更。

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即, 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及以后期间, 采用新的会计估计, 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 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为了使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能够可比, 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则以后期间也应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特殊项目, 则以后期间也计入特殊项目。

5 会计主体变更

对会计主体变更, 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在会计主体发生变更的当年财务会计报告中, 应当揭示这种变更的原因, 要用追溯调整法重编前期报表, 要在变更当年的比较会计报表中, 揭示这一变更对净利润、每股净利润的影响, 但在变更年度以后各期会计报表中则不需要重复这一报告。至于用追溯法重编前期会计报表的方法, 与前述“会计政策变更”部分所介绍的方法相类似。

6 会计差错更正

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但是, 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仍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如抄写差错、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以及会计政策的误用。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很难进行概括, 这是因为会计差错的种类很多。对于一项会计差错, 都必须仔细分析, 以便确定一项交易是如何被记录以及应该如何记录。从改错的账务处理来看, 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编制一笔综合分录;二是首先将原来有差错分录转回, 然后编制正确分录。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它必然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 会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 是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这一环在完善会计工作、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会计变更通常是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会计主体的变更。一个报告主体的会计变更可能会对该主体所披露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经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 也可能对比较会计报表和历史总结所反映的变动趋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会计变更的反映与报告应该便于会计报表的分析与理解。会计变更通常可以分为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主体变更两种类型。

关键词:会计变更,会计差错,差错更正

参考文献

[1]张为国, 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 2004, (4) :24-28.

篇4:会计差错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

1. 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1.1在信息披露上面的要求比以前更为具体。在新准则中对于披露差错更正、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的要求比以前更具体。比如,在会计政策的变更方面,根据原准则的要求,需要披露不能合理确定累计影响数的原因、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理由和内容;在新准则中,除了要披露上述的内容以外,还要披露在财务报表中无法追溯的调整及调整金额和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当期、性质,表明了该原因和事实以及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具体应用情况、时点等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披露和会计处理,没有重大变更和非重大变更的区别,而是把它们的会计披露方式和会计处理方法用一样的方式或方法来处理。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提供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效益其成本的状况。因此,对于重要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进行详细、充分的会计披露和处理;而不是非常重要的变更,则可用重要性原则进行处理。而对于重大的前期差错的更正以及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更,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该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说明。如果股东的财富因为前期差错的更正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更而遭受严重的影响,股东要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变化状况。在新准则当中,对于处理非重要和重要的前期差错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非重要的前期差错能够对相关的科目进行直接的调整,涉及损益的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在进行更正时应选择追溯重述法。

1.2把会计差错改成前期差错。会计差错在旧的会计准则中分为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的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以及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与本期相关的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要调整当期的相关项目。而与前期相关的,如果对损益产生了影响,要调整当期的相关会计报表的期初数以及期初的留存收益。如果对损益没有产生影响,只调整在报表当中相关项目期初数就可以了;而在新的准则当中,增添了追溯重述法和前期差错的定义。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是,新准则当中单独强调了舞弊引发的差错。对于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盈,按照旧制度的作法将其作当期事项而计进营业外收入;而新准则将其作为会计差错而对其追溯重述。

1.3对于追溯重述和无法追溯调整的增加了新的的规定。要想运用追溯调整法那么就必须确定前期差错影响金额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如果不能够合理的确定这种影响,追溯重述和追溯调整就不能够进行。所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对于追溯重述以及不能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就前期特定的某一期间来讲,满足一下任一条件的,就可以认为对于某项前期差错不能够用追溯重述法对其进行更正或对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不能用追溯调整法对其进行调整:(1)在应用追溯重述法或追溯调整法时,管理层对该期间当时的意图做出合理的假定;(2)应用追溯重述法或追溯调整法的影响数无法确定。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应当按规定执行并能够正确理解,还要对追溯重述法有正确的理解,这是说在发现前期差错的时侯,认为这项前期差错从来不曾发生来对相关的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的一种方法。

2. 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具体规定

新准则主要是对处理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因此没有提出专门的衔接方法,只是指明了生效的日期。新准则中指出了,企业在根据会计准则等行政规章、法规或法律的要求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来进行。如果是没有规定的,其在处理时要采用追溯调整法,并且累计影响数和会计报表中相關项目的期初数也要进行调整,而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则不需要重新编制。如果无法合理确定其累积影响数,要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所以,在施行新准则之前所发生的前期差错更正、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同新准则所规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要进行追溯调整。

3. 在新准则中所得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企业损益、权益的影响

旧会计制度中的所得税核算方法是纳税影响法和应付税款法下的收益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而在新准则中规定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其核算关注的对象也由原来的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变为暂时性差异,这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考察其计税基础与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不同之处。

3.1会计估计的变更。在变更会计估计的时侯可以不计算变更造成的累积影响数,也不用将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进行重新编制,但是要用新的会计估计对未来期间和变更当期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进行处理。可以看出,以前年度的损益和权益不受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它仅对变更当期产生影响,并且要在变更当期对其影响数进行确认。例如,拿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来讲,其预计净残值或有效使用年限的估计发生变更时,通常会使变更当期的资产在以后使用年限以内的折旧估计变更受到影响。

3.2会计政策的变更。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发生特殊情况,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处理。变更所引起的累积影响数要对其期初留存收益进行调整,同时会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期初数也要进行调整。所以,期初的留存收益直接受会计政策变更影响,同时影响使所有者权益。另外,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到的相关负债、资产科目的调整,会知识资产结构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中级会计实务(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中国财经报.

[2]胡晓玲.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核算.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3]司马小.论会计政策、会计估价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核算.管理学资料.

篇5:会计差错产生原因及更正技巧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本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末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核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己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9)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例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不当方法,或确定不当比例。滥用此两项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

(l0)其他原因导致的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

2.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差错的更正即账务处理可以从3个标准来考虑。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日后期间(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和当期(当年年度内日后期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年的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即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

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标准一决定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发现了会计差错立即进行更正处理。标准二、三则决定了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依据上述3个标准,可以形成7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例如,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l)。

(3)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涉及损益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为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例如,a公司209月发现2000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金额为600万元,2000年应提折旧100万元,2001年应提折旧75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其中2001年末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6,000,000

贷:在建工程6,000,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借: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70,000

借:盈余公积一法定盈余公积67,000

盈余公积一法定公益金33,500

贷:利润分配一本分配利润100,500

借:管理费用750,000

贷:累计折旧750,000

(4)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因此更正方法同。

(5)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重大或是非重大)。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6)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其处理方法同(5)。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篇6:银行会计业务差错的成因及策略

近年来农村合作银行坚持以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将开拓创新与审慎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机制、网点优势,巩固客户,在不放松为“三农”服务的前提下,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多领域发展业务,至今已成为联系广大农户、立足农村社区、服务区域经济的金融主力军。但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差错,尤其是前台柜员作为合作银行的一线员工,提及柜员差错,一般常见的有出纳长短款、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差错、凭证打印出错等,可以简单归结为:账差错、款差错。那么差错是如何形成的呢?怎么做可以降低差错率?在此笔者谈谈个人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忘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业务差错形成原因

1.部分柜员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粗心大意而犯错”。对服务观念的错误理解,部分柜员存在重营销轻风险防范的思想。另外由于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柜面人员工作压力加大,部分员工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时间等原因而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具体体现在对会计凭证审核不够细心,日末勾对流水流于形式。

2.部分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强,主动学习业务的意愿不够。由于银行系统优化较快,制度变化较多,部分员工受年龄,教育程度的限制,接受新业务的能力有限以及现有我国现有的“只进不出,多学少学一个样”的用人体制而形成的“因不知而犯错”。

3.桌面凭证与印章摆放无序。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经常手写传票的柜员是因为传票摆放混乱而导致的。由于传票没有归类,没有整齐摆放,当柜员业务繁忙时就很容易拿错业务凭证,出现打印错误,通过手写更改的现象。同样,印章摆放不科学也会让柜员在忙乱的时候拿错、敲错章,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业务印章没有依照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摆放,或者说是没有形成固定的摆放习惯。

4.授权复于形式。有些需要双人复核的业务,经办者以为授权者会审核仔细,所以在做业务的时候没有谨慎对待,而授权者以为经办者肯定不会有错,所以也 1 没有仔细审核,只是碍于有监控摆了个模样,事实上,两位柜员都没有对此笔业务负责,这会产生重大隐患,直接造成严重差错。

二、避免业务差错策略

1.增强责任心综合柜员制网点要求单人完成存款、贷款、结算、代理等各类业务,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差错风险。工作责任心不强,就容易出现差错,这就需要我们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对自己办理的每一笔业务,都要认真办理,仔细核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也不能存有依赖思想,认为经过事后监督员审核,有差错也会审核出来,只有自我复核、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承担风险,才能做到对储户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

2.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当今社会,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合作银行各类金融产品也不断的更新换代,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掌握各类业务的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就会发生差错。柜员发生业务差错后,应从中汲取教训,学习正确处理方法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强化业务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例如让会计定期给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先由柜员发表自已在日常办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会计进行讲解。形成员工预到问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用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服务水平,才能服务好每一位储户,才能与合作银行共同成长。

3.提高精神状态,集中注意力。营业场所往往是比较嘈杂的,几个柜组同时办理业务,客户咨询的声音,其他柜员办理业务的声音,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发生差错。柜员在这种环境下应做到冷静、沉着、头脑清醒,并做到“三不”,一是不听,在办理业务时,不去听别人讨论的话题,耳朵用来服务客户;二是不想,办理业务时不要去想其他事情,人在岗,心在岗,其他的事情等到下班再去思考;三是不带情绪工作,柜员不能将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自己的工作,更不能将消极情绪带给客户。

4.坚持“一笔一清”。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往往一笔没清,又接办下一笔业务,甚至同时接办几笔业务,这样慌忙中就会把几个客户的凭条弄混,甚至将户名、存期、金额录入错误,所以柜员应做到笔和纸不离手,把客户报出的数字及时记载在纸上,敲打键盘时有核对的依据,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差错;有多少客户在柜台外等候,也要做到“一笔一清”,并且办理下一笔业务时就不要去想上一笔办理的业务现金收付是否准确,这样就会减少差错。

5.做好“一日三盘库”。有些柜员认为“一日三盘库”无此必要,只要不差款,做这些表面功夫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精力,其实“一日三盘库”作为一项规章制度,对柜员每日的账款平衡至关重要。早晨盘库可以对尾箱的现金凭证做到心中有数,中午盘库后可将上午半天的相关业务凭证整理好,假若晚上盘库出现帐款不符,柜员可以缩小查找范围,从而能及时追回现金或是找出错误的业务凭证。

6.整齐放置办公用品。前台柜员上岗后,第一件事就是应该将空白凭证按类别放置整齐,办理业务时才不会用错凭证,通过监控录像,发现凭证使用错误大多是因为柜员凭证摆放混乱,业务繁忙时拿错业务凭证导致。现金也应按面值归类放置,尤其是新员工,在现金整理方面不要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各类面值、新旧不一的现金应依照使用者的习惯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可减少现金收付中的错款。

7.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为了防范业务差错的发生,银行必须强化制度管理,严格规范员工的业务操作行为。对已发生的差错案例,要组织员工进行剖析,查找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对由于违章而导致差错发生的行为,要纳入员工业务考核范围,以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从而增强岗位责任,从源头上防范业务差错的发生。

三、产生现金差错如何处理

1.办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差错的话,一般采取冲正,抹账,或和顾客协商多取了是再入或直接支付,如果少支了就再支一笔。冲正抹账一般需经顾客同意才能办理。

2.支取一般不太会出现金额差错较大的现象,因为现在的现金付现有一定权限限制10万以上就需他人授权才能办理,这就有他人复核的过程。而一般存入金额过在发生差额的话发现后在及时通知客户到银行来外理,进行反交易或其它方式来弥补。

3.发生和外地银行发生业务而造成的情况,要及时和当地银行联系,帮助追回,如不能追回,银行将根据实际金额和具体情况对柜员及银行网点进行责任追究和认定,酌情处罚,具体外罚比例是不一定的。冲正和抹账这都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办理的,要其它柜员授权,超过一定数额要主办会计或上级领导授权才行。现在现金制度比较合理,而柜员一般除早中晚三盘库之外,还要求及时盘库,所以一般发生差错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只要认真仔细还是能避免发生差错,而一旦发现有错就应该及时查询,停止对外业务。

篇7:会计差错

1.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性。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允许的会计具体原则、会计处理具体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是企业自主权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是会计政策的核心和实质,没有选择性就不能称为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一个新名词,过去之所以没有这一名词,主要是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自主权,只是执行国家计划的机器,表现在会计核算中,就是企业对会计具体原则和处理方法没有选择性,企业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由国家在财务制度中包办了。

2.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是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一贯性原则的否定,是一贯性原则的特殊情况和例外。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处理方法和程序(即会计政策)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遵循一贯性原则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乃至有用性,否则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发生困难。但一贯性原则也并非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绝对不能变更,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一贯性原则也可能被违背,即会计政策变更。

正因为会计政策变更是对一贯性原则的否定,会计政策的变更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改变。

3.累积影响数。计算累积影响数属于会计核算的计量环节,是追溯调整法的第一步,计算出累积影响数是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前提条件。

累积影响数的实质是一个差额,是同一事物(过去业务)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确认、计量(新、旧不同会计政策)所产生的差异,即对过去的经济业务分别采用新旧会计政策核算的差异。同时累积影响数的仅包括属于实账户、可以累积的保留盈余(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如为损益类账户,则为虚账户,不能滚动累积。

因累积影响数是保留盈余,是对过去的业务分别采用新旧会计政策的税后差异,因此,在计算累积影响数时须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因企业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引起会计利润的变化,但税收利润即应纳税所得额不会随之变化。税收利润虽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得来,但由会计利润调整得出税收利润时,调整基数-会计利润虽发生了变化,但同时调整数-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的差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对最后调整结果-税收利润并无影响,因为税收利润只有在税法发生变化时才会变化。

在应付税款法下,按税收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额不会变化,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在应付税款法下对所得税费用并无影响。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则不然,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按税收利润计算的所得税额不会变化,按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则发生变化,按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的差额计算的递延税款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对所得税费用有影响。

4.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实质上是观念上的变化,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用新政策进行的重新审视,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视野看待同一个事物,即对过去的业务原来已采用旧政策核算,现在采用新政策核算,是虚的,是模拟的。因此,对于实实在在发生的现金流入、流出,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等,不因会计政策变更而变化,在追溯调整法下也无须调整。

追溯调整法包括计算累积影响数、调账、调表及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四个方面。调账主要编制调整分录,在应付税款法下不涉及“递延税款”账户的调整,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则须对“递延税款”账户进行调整。同时,对涉及到损益类账户调整时,须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代替。因损益类账户是虚账户,年末时均须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结转后无余额。如在调整分录中仍用损益类账户,则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会与本年度的损益相混淆。损益类账户年末时须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本年利润”账户又须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故在调整分录中,损益类账户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代替。

当累积影响数为正数时,即按新政策核算的税前税后收益大于按旧政策核算的税前税后收益时,追溯调整为调增,其分录模式为:

A、借:有关资产账户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有关收入、费用等损益类账户)

B、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这一损益类账户)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还须做

C、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所得税”这一损益类账户)

贷:递延税款

反之,当累积影响数为负数时,分录模式与上面相反。

追溯调整法下调整报表项目并非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也非调整以前年度的报表项目,而是调整本年度的.年度报表项目,例如,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3月份,则3月份的月报、第一季度的季报和当年中报均不须调整,而只须调整当年的年报。调整报表时只调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有关项目,对现金流量表不作调整,类似于会计政策变更不影响过去的税收利润,会计政策变更不影响过去的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调整资产负债表时,调整的是有关资产项目和保留盈余的年初余额,即累积影响数,其有有关资产项目和保留盈余的调整方向相同,同时调增或同时调减。

在调整利润表时,仅调整有关项目的上年数,即政策变更对上年损益影响的发生额,因损益类账户为虚账户,不能滚动累积,故高速的不是累积影响数。在调整利润表时,如同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调整有关收入或费用项目后,须进一步调整有关利润项目和所得税费用,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再调整净利润、可供股东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等。这可称为滚动调整。

5.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因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或理由不同而不同。

会计政策如果是因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变更,且法律法规中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则按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如果法律法规中未规定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则按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会计政策如果是因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变更,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须计算出累积影响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时,则采用未来适用法。

篇8:如何学习会计差错更正

例1.某企业2007年3月份分别发现2007年、2006年、2005年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少提折旧100元, 假设不重要。

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300

贷:累计折旧300

例2.某企业2007年3月份分别发现2007年、2006年、2005年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少提折旧100 000元。假设达到重要性水平, 该企业所得税率为25%。由于上述事项在2005、2006年度分别确认了2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 假定所得税申报表中扣除了该项折旧, 该公司按照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假定不是日后期间发现)

首先分析对于2007年差错, 本期发现本期差错无论重大与否, 都直接调整本期, 则账务处理为借:管理费用100 000

贷:累计折旧100 000

对于2006年会计差错和2005年会计差错, 由于是前期重大会计差错, 所以要采用追溯重述法:

1.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000

贷:累计折旧200 000

2.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 00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0000

4.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借:盈余公积1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00

调整报表时, 应调整2007年利润表当中的上年数:管理费用增加100 000元, 利润总额减少100 000元, 所得税费用减少25000元, 净利润减少75 000元。由于利润表当中仅涉及2006年, 不涉及2005年.而2007年资产负债表年初栏调整:累计折旧增加200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调减50000元, 盈余公积调减15000元, 未分配利润调减135000元。

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前期和报告期间重大差错和非重大差错, 一律在报告年度中调整;对于报告期间重大差错, 则在报告年度中处理, 而对于以前期间重大差错, 则调整报告年度的年初数和利润表当中的上年数。

例3.某企业2007年2月1日发现2006年、2005年、2004年每年行政管理部门少提折旧100元, 由于该差错达不到重要性要求, 所以对于该差错统一调整在2006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为简化处理, 本题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4月30日, 所得税税率为25%, 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不再作其他分配, 涉及到递延所得税的, 均假定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00

贷:累计折旧3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25

借:盈余公积2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2.5

例4.某企业2006年财务会计报告于2007年4月3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假定2007年3月1日发现2006年、2005年、2004年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少提折旧10万, 从而导致会计与税法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分别确认了25 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

分析:对于2006年少提折旧直接调整在报告年度, 而对于2005年、2004年少提折旧, 则应当调整2006年资产负债表年初数, 利润表调整2006年、2006年利润表当中的上年数, 而不调整2004年利润表, 因为2006年利润表仅包含2005年利润表, 而不包含2004年利润表少提折旧费用, 账务处理同例3。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会计差错】相关文章:

会计差错14次作业07-31

会计差错与账项调整08-13

会计差错及账项调整08-14

减少差错05-10

输液差错05-19

人为差错范文05-17

差错处罚 范文04-22

医疗工作差错05-13

调剂差错管理06-04

语文差错论文题目05-03

上一篇:让琅琅的读书声使课堂充满活力下一篇:超唯美的古风散文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