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2024-05-14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精选11篇)

篇1: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吴艳芳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教育,二是师长的引导。如有的学生进教室就能主动向老师问好,有的学生却对老师不理不睬,他们放下书包凑到一起聊天,还有的追逐打闹,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一、高一都很关键,不仅是适应五中环境的起始阶段,更是礼貌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对初一高一的学生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一言一行抓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求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诚实守信。

我的具体做法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在第一次班会颁发军训奖品的时候,我会很诚恳地对全班宣布:“同学们们,在没有发奖品之前,老师先讲一个条件:当老师给你发奖品时,每一位学生需要用双手去接,并且需要说声谢谢。如果没有做到这二者中的任何一条,那么,老师都会收回奖品。因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在我讲完条件后,开始发放奖品。学生们很谨慎地领着自己的奖品,台下还不时传来一些学生善意的提醒。发奖活动在顺利进行着,突然,在发到崔进捷的时候,班上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把它的奖品收回去,崔进捷没有用双手接奖品。”听着同学们那既认真又可爱的小脸,我向崔进捷伸出了双手,只见他本来白皙的脸此时变得通红。但为了让全班学生引以为戒,我只能等着他把奖品交给我。在台下学生的催促声中,他终于很不情愿地把奖品还给了我。经过这次特殊的颁奖后,在同学们的心里就能形成接人待物要有礼的概念。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应该抓住教育时机,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让他们自觉当文明学生。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班级管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可以利用班训“争做主人,争做标兵”来激发学生地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人翁精神。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老师要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如:学生课间追逐打闹,打架、骂人,针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分派小组负责管理,发现违规现象及时提醒。这样效果就较好,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学会了文明交往,感受到了快乐。这说明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班级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利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奖励是调动积极性的妙方,奖励自己比责怪自己更容易发生良性循环。人们在自我肯定和奖励中能够增强自信。可以采取“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成功与进步,写一写自己讲文明懂礼貌的过程。或者与家长商量进步后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通过自我奖励,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

3、由于班级教育发辉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学生的个性是在不断成长,如果一律按步就班的话,效果肯定不好,老师要不断更新引导、教育方法,把教育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使受教育人必须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从被管理到自己管理自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态度过程。他们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克制、自我调节,实现了以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文明礼貌不仅能给班级成员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每一处细节中教育他们懂礼貌,用真实的事例引导他们学会礼貌。我想细节和坚持很重要。

篇2: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俗话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搞建筑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一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认为他取得成功所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从幼儿园中学到的,的确,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与平庸之分,而这“不同”的基点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这几年我一直在低年段从事教育工作,在学校“好习惯、好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对于习惯培养的认识由浅薄到深入,由形式到实际,在工作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收获也有教训,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习惯培养越早越好,抓住第一次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十分强调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做为一名教师,我对学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从学前培训的第一天开始的。

师生第一次见面,有的孩子会主动过来给老师问好,这时我会不失时机的表扬他:真有礼貌;并送上亲切的笑脸,温柔的爱抚。同时对身边的学生说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都应该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再比如,在低年段最重要的倾听习惯,我也是从学前教育的第一次集体谈话开始的。孩子在上学之初,无不对学校、老师充满景仰之情。对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培养良好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倾听习惯培养就从介绍自己的名字开始。上学的第一天,每个老师都会让孩子做自我介绍或者每天点名。目的是想了解孩子,我在了解孩子的同时,我还给全班同学布臵了倾听的任务,我对他们说:“小朋友们,你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吗?请你记住他们的名字。他就是你的好朋友了。你喜欢谁,你可以记他的名字。你对谁的名字感兴趣,你就记谁的名字。或者你觉得谁的名字最好记,你就记谁的名字。让咱们比一比,看谁记住的名最多,看谁能最早记住全班同学的名字,拥有最多的朋友。”从这开始,每天自我介绍后或我点名后,我都留给孩子汇报的时间,在记名字的同时,孩子们的有意注意也得到了训练,同时,因为交了新朋友,非常喜欢上学。

再比如,第一次课堂回答问题时,我对全班同学说:“上课举手发言,声音宏亮是好学生,但不是最好的,最会学习的学生。最会学习的学生是会听的学生,听老师的,听同学的发言,听听同学说的跟自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就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种训练从第一堂课开始,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开学不久,教我们班的科 任老师就反映我班孩子会听课,我想这与我抓习惯入手早是分不开的。

还有比如说孩子第一次拿出铅笔写字时,在写完后我都教他们把用过的铅笔、橡皮送回他们的“家”,再检查一下桌上桌下,看看掉东西了吗?第一次站排前,我教给他们站排的方法,记住自己是第几个和前后左右的同学。

第一次去看电影,要走出校园了,教给他们怎样排队走,怎样变队形入场,至今,我班孩子在大型活动中都有条不紊,队列整齐,从不用老师喊破嗓子去组织,留给人一种训练有素的好印象。

由于孩子们第一次做事就有了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这种良性的马太效应下,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很快就会培养起来。

二、发挥班主任优势,促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现在的小学生从早晨八点入校,至晚上五点回到父母身边,一天中有近十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可以说校园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而班主任作为一班之“家长”,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责无旁贷的重任。

一名班主任,每天要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事无巨细,都要落实。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尽快地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立足校园,结合各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教育资源是最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倾听习惯训练。我首先结合思品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再将倾听习惯训练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不仅在我的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我还与其他各学科科任教师沟通、配合,每节课上都请科任老师为最会听讲的孩子、小组发“红花”或者加分。每节课上课之前,利用课前预备时间,考察学生上节课听课情况,问问学生:“上节课老师主要讲什么了?”“你学会哪些知识了?”“你记住了谁的发言最精彩?”除了通过课堂进行倾听习惯训练,还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培养倾听的机会。比如:学校每周都要用广播播出值周要求、值周小结、值周总结,每次收听广播后,先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感想,应该怎么做。有时学生想到的比我的思路还要细致周全。这样,不仅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无形中,班级中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我感觉管理起班级来真是得心应手。再如:每天的大课间,体育老师都会发出各种口令,讲解一些动作要领。这时,我在学生耳边叮嘱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认真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认真倾听上。没有批评,不用说教,甚至不用去指导,去示范,一举多得。现在我们班居然被科任老师称为会听课、学东西快的班组。我想这跟平时这种全学科、立体式的倾听训练是分不开的。

再如,学完课文《一分钟》我就开始了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体育课后,督促他们养成健身习惯;美术课后,培养孩子管理学具的习惯。由于每种习惯的培养都有了有机的载体。在我细心、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好习惯越来越多。

其实,校园生活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处处隐藏着这种教育契机。虽然班主任工作很繁琐,但只要找好了立足点,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班主任工作就会化繁为简,轻松愉快。

三、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后,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过去我总陷在纠正学生坏习惯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结果累坏了自己,可学生并没有多大改变,自从读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书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说:坏习惯是抹不去的,而针对坏习惯的好办法是建立一种好习惯,从此我把这一理论用来实践,指导我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开学初,在孩子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又信心百倍的时候,我分别找学生谈话,问问他新学期里想培养自己的哪些好习惯,在谈话中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我们共同制定一个在本学期要养成的好习惯,比如有的孩子说要养成写字时注意三个一的好习惯,有的是在走廊不说话的好习惯,有的是做完题要认真检查的习惯,有的是写好一笔一划的习惯。有的是珍惜每一分钟的习惯……制定好自己的好习惯培训目标,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目标写成一句话,贴在家中或文具盒上。时刻提醒自己。

篇3: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先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入门学习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起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采用直观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课文情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根据“春风”“春雨”“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通过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媒体演示,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重温往日观察到的春天景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2.利用释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如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先板书“乌龟”,提问学生:“同学们见过乌龟吗?”再板书“想飞的乌龟”,让学生思考:地上的乌龟怎么会想飞呢?乌龟飞上了天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生的兴致极高,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3.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教师可以选择童话类课文,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在学习了生字词后,我请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演绎孩子数星星的故事。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掌握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只要有耐心,肯钻研,再加上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4.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如教师利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每天集中读书半小时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喜爱上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后,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寻书而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读书指导不可或缺

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很少给予方法的指导,学生读书难以成“型”。常言道:“不成规矩难成方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边读边记、读诵相宜,引导他们如何读写并存、读悟结合,从而养成读书动笔、读书思考的习惯。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勤动笔、勤思考,可以更好地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好词句、段落摘录,在文章中学习做记号和批语、学习写读后感。从本质意义上讲,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学生读书有了积累,写作实践就会得到历练,思维感悟就能得到提升。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之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有关的奇闻逸事,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积极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习惯,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多问“为什么”或“为何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2.正确把握阅读速度。阅读速度过快,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速度过慢,则会影响阅读量,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任务。所以,阅读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适当调控,正确把握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默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步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如教学《在公交车里》,我引导学生观察公交车里的情境,想象乘客上下车、遇到急刹车时的表现等,分小组由学生自己选择或创设情境,再分角色表演。

3.巧设疑问,发展思维。巧妙设疑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架设情境桥梁,还能使学生高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如教学《一粒种子》,结尾处提问:“一粒种子后来怎么样了?”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的无限想象,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怎样向学生提问题,还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合理引导,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激励评价是兴奋剂和助推器

赏识教育是激励性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的鼓励会让学生燃起自信的力量,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像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无比欢欣和幸福,从而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追求上进的信念。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与肯定。“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包含着对学生的关爱与期望,学生在获得赞许之后,心怀成就感,故而读书学习的欲望会更高,激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纵深发展,使其潜力得到挖掘,读书习惯自然成之。

四、开拓阅读视野

开阔的阅读视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课文后,可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报刊,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把图书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好习惯。

篇4: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习惯是经过长期训练、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行为,能使一系列的行为细节形成一套自动化的、有机的行为整体。而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用,而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来纠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应着重督促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认真倾听,勤于动脑

1.倾听是学习基础

倾听是接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便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会学生倾听,让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动脑筋,边听边想,让眼、耳、脑、手积极地,动起来。认真听教师的讲解、点拨、指导,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利于参与学习讨论,对他人的表达有正确的认识,给予恰当地评价和补充,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是各科学习的基础。

2.动脑是学习根本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在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出问题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理有据有序的思考习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逐步提高思维水平。特别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以练促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这道题有多解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如表达“9-5”的意义:学生先想到的是 “9减去5”,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多种答案会应运而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三、仔细审题,独立作业

1.好习惯始于审题

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做错了题,订正时只要让他再把题目读一遍,他们就能马上反应过来,很快有了正确解答。此时,我们往往给以“粗心”的评价。深入分析,在粗心的背后显露的却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学生的许多错误,并非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指导:示范读题方法,学生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中具体的条件和问题,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等。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高”“矮”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这些都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好习惯贯穿于作业中

作业是学习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得比较认真,而在家庭作业中常常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比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吃东西,心神不定;为求速度,写起字来马虎潦草;依赖家长或照抄同学的作业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作业的质量。为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除对学生提出要求外,还应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督促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做家庭作业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再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做作业,最后在作业写完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量,养成按时完成高质量作业而不能拖拉的习惯。

四、善于合作,乐于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各做各的,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1.各司其职,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让每个成员承担相应的角色,分工合作,各司其责,人人出力,协同行动,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千万不能出现“旁观者”“跟随者”。如在进行“认识物体”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四人一组,将所有物体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和原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让积极的学生带动胆小的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氛围,调动了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阶段,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才能进行。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提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问题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基础性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浅谈;有效;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开展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减轻学生管理的难度;开展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可预防交通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教”与“练”相结合,强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监督,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教”与“练”相结合,强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规范教育,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是要开展礼仪训练,加深对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认识,既要使学生明白“礼仪”,又要做到“礼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通过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行为方面,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加深对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认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教师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教师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们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教师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全班训练,人人过关。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接着训练学生坐、站、走的姿势,教师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

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有了站姿的基础后,再练一练升国旗仪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少先队员行队礼,眼睛望着国旗,同学们练得都很认真。教师示范行队礼姿势,同学们反复演练,为开学典礼和以后每周一升国旗打下了基础。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在语言方面,从说好“您好、请、谢谢”这三句话为切入点,同学们还补充了“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讨论了这些礼貌用语的用法。关于培养好习惯,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则举反例说明没有好习惯的危害,一正一反,一庄一谐,使学生对“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这句话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二、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礼,教师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教师始终坚持先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教师问好,教师都点头或招手并向同学们问好;在上学的路上,教师见到孩子应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每天送孩子放学,看到家长应热情的说:“您好!”或微笑着点头致意。对于学生,教师也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字眼。每次大扫除后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教师会对同学们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教师可根据他们喜欢受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三、加强监督,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篇6: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方面改进较大,它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绩。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是语文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教学《童趣》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刚刚逝去的童年玩耍趣事有着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让学生欣赏《童年》这首歌,创设快乐、美好的情景,再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着想象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文段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阅读、领会“观夏蚊”、“观虫斗”、“驱蛤蟆”三幅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天真烂漫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效果。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教学《威尼斯商人》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表演,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戏剧艺术的特点,也较好的领悟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却让学生充当演员。

通过教学活动设置情景剧,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2、教师以引导为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积极的思考。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让他们满腔热情去投入,各抒己见。

如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挑战困难”片段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登山队员中的一员,想象自己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自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会如何做?多数同学说感到害怕、绝望,有同学说会冻死,有同学说会因缺氧而死。我就顺势引导他们看看“刘连满”如何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该如何看待他?结果这堂课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

还有一次我上午后的第一节课,学生似乎还没有睡醒,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回答连连出错,连《伤仲永》的作者都不知道了,我心里有些着急,态度不太好。结果这节课真的如同一潭死水,学生战战兢兢,没有一点热情。同样,在另一个班我也遇到类似情况。因为改变了方式,态度比较缓和,结果学生却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很融洽,教学效果也不错。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一定要给学生信任感、亲切感。

3、阅读教学应当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收获。

㈠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介绍各种文学刊物: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方法。具体而言,向七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以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为主的读物;对八年级的学生推荐以青年修养、理想情操、名人传记、科普读物为主的读物;向九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以中外名著为主的读物。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及中外名著,做为课堂内容的拓展,通过课外阅读,他们的阅

读欣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广泛了,求知欲更强了。此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剪报荐评,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等,把新信息、新认识、新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这是最活跃、最富成效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㈡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阅读的机会,利用课前,课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1、在阅读练习,试卷中穿插这种阅读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对课内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认真地学习。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出5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样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如在教学施耐庵《香菱学诗》之后,还让学生在课外多看《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采取默读、自由朗读、快速浏览、跳读、提高阅读速度,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又增长了知识。

篇7:一年级学生培养数感的几点做法

新学期伊始,我在给学生报名时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我正在给学生报名,一个新生跑来找他的奶奶,大喊着:“我要买东西吃!”他的奶奶不好意思地看看我,批评起孙子:“就只晓得吃!”奶奶手里正拿着找她的零钱,我问他:“这里有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你让奶奶给你哪一张呢?”“我只要五角钱,买个陀螺!”可没五角的。“那,奶奶给我一块。”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的用钱上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字分析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眼中的世界。这也就是所谓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索分类的方法。如:P52整理房间一节中,情境图中,图中有一件玩具――布熊。有位学生他不是把布熊归在小汽车一起,而是把它和衣服归在一起放在床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整理,他告诉我,在家里,他是一直把布熊放在床上的。

《位置与顺序》时,我设计了些游戏活动:“贴鼻子”――同座位两个人一起玩,一人蒙上眼睛,另一个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诉同伴,贴鼻子的正确位置。“问路”――将教室的走道改成街道,再标上一些地点名,学生问路,另一人指路。“送信”――事先设计好活动要求,学生抽取信封,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动手操作,数感具体化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在教授“加减法(二)捆小棒”时,学生遇到一个难题,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在调查中,学生中在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数器的达到39人以上,我班有45人。为了巩固对计数器的认识和运用,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这样不是可以随时随地地练习了吗?我先教学生用一只手表示数,“拳头”就是0,食指弯曲就是9……然后教学生用右手表示个位,左手表示十位;用两只手就可以当计数器来表示数了。二十以内不进位加法、二十以内不退位减法都可以在两只小手上计算了。动脑又动手效果加倍。

教师组织学生摆学具,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圆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有刚才的操作比较活动作基础,学生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5个。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15这个数:有的用10个圆再加5个圆,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还采用了点子图来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学生传递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15”这个数学符号表示,从而达到对“15”本质意义的感悟与把握。

三、观察记录,数感表达形象化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引导学生对最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新的方法不断出现。其中,数学日记风靡全国。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我采用了一种以绘画为形式载体的数学周记。在开学之初,我自己用儿童画的方式绘制了一批数学日记。内容有:我们班有45各同学,6位老师。每天妈妈给我一元钱。王老师个子高,小明个子矮。长方形的操场,圆形的花坛。烧烤架子上摆了多少串食物……学生开始自己放眼观察课本外面的世界,他们绘出了:运动会上我第一;我比※跑得快;买橘子;比大小;……

四、积淀活动体验,数感习惯化。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数感。

在认识“20以内的数”后,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采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篇8: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规范解题步骤训练, 使学生养成学习认真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 经常发现升入初二乃至初三的学生, 在证题时常常出现证题逻辑顺序颠倒、因果关系出现错位、证题条件不够充分等毛病, 还会看到一部分学生在做较复杂的计算题时, 准确性很差, 屡次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影响了数学的学习。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不够准确之外, 另一个原因是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及学习习惯。为了解决这些毛病, 在初一数学教学中, 要从以下两方面抓起:

首先, 要狠抓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训练。我们知道只有从解题步骤、格式的规范化入手, 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才能克服学生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毛病。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及严格要求, 必然会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增强思维能力。

其次, 要狠抓计算能力的训练, 强化认真习惯的培养。

学生计算准确性差的问题, 不仅是由于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问题, 而且也是由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应该首先从态度抓起,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初一数学教学中, 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 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强化检查。学生做题快不快、准不准确, 要靠强化检查和评比这个手段来实现。还要鼓励学生, 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的原因, 还是不良习惯促成的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查找, 进行分类, 及时纠正, 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长此以往, 对学生学习认真习惯的养成, 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大有裨益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初一学生对教师仍有强烈的依赖感, 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思维机械地服从于教师的指挥,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思考意识, 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不会学习了。所以在初一, 应尽快实现“扶着学生走———领着学生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的目的。为此, 在教学中应做到“导———帮———放”三大步骤。

导:即教师引导学生会阅读数学教材。教师通过学导案, 和学生一起分析每章节教学目标, 每个问题包含了几层意思, 层次之间的知识结构是什么等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初步掌握阅读数学教材的要领。

帮:即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实践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 已掌握了某些要领, 再结合教师的引导, 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去探索, 从而得出结论。因此, 教师要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事先编好阅读提纲, 使学生边看书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而掌握和理解教材。

放:即通过以上两步的训练之后, 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为正确解题奠定了基础, 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条件。此时教师可以不搞过多的限制、过细的辅导, 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里所谓的“放”决不是放手不管, 而是有条件、有目的地放, 是让学生自己放开思路, 大胆实践, 是针对那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而言的, 是对自学能力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加强检查,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样, 经过反复的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养成, 从而摆脱学习上依赖教师这个“拐棍”, 学会自己走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展示”的训练, 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初一学生具有好胜、表现欲强的特点, 所以, 初一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热情很高, 显得课堂气氛格外热烈。这是一件好事, 但这并不是说, 谁回答问题快、敢于发问, 就一定能学好数学。我们发现, 初一学生习惯于较简单、直观问题的思考, 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层次的思维。在教学中, “课堂展示”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导案尽量给予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能分析的教师决不分析, 学生能解释的教师决不解释, 充分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和不断探索问题的精神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 尤其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尝试和追求。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存在的一些问题, 阐明了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规范解题步骤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展示”的训练。

篇9: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了,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二十一 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十五年的改革,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是确有成效的。

然而,无需讳言,学校体育到底如何去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服务?并未找到可供操作的依托,下一步该怎么办?人们依然感到茫然。我们也在为此在总结、在反思、在寻求、在探索。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 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篇10: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寻找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采用情感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者可在范读的过程中配以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领悟作者深爱祖国大陆的感情。又如在教学《背影》、《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

二、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计得如何。

一般说来,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提问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直插要害;⑵提问要具有启发性;⑶提问格式要求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⑷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⑸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的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不平衡――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由肤浅引向深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质疑,强化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好方法。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仍难以完成“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很多,除了教师提问的示范引路,以及现身说法、由浅入深的不断指导外,紧扣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和篇章结构进行导疑、激趣,指导学生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注意发现课文中表现的矛盾,抓住课文中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都是一些较好的方法。

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备课时,要尽量预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思维活动,做到有备无患。对预先没想到的问题要冷静分析判断,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对没有价值的问题,应进行适当的解释指导,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课外解决。

四、课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篇11: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几点做法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不能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考试答题没有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培养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出力,这样才符合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生活,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可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天气预报、旱涝灾情、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在地理教学中,联系这些生活实际,尤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是增加中学地理教学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心认识社会和环境、改造利用社会和环境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最佳手段。

二、引经据典,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1、将古诗文、歌词、成语等与地理现象相联系,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内化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我在复习热力环流时,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巴山夜雨涨秋池”与谷风和山风相联系,四川盆地为何晚上多夜雨,引起学生思考,盆地夜晚降温慢,导致气流上升,解释山风。学习气候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相联系,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释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用“大江东去浪淘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释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引出方向和风向的复习;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水循环相联系,这句话在地理学上正确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分析地

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揭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相联系;“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的歌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相联系;“沧海桑田”与地壳运动的联系、“风雨交加”与冷锋过境时天气的联系、“星移斗转”与地球运动的联系、“滴水穿石”与流水侵蚀作用的联系……将冰冷的、枯燥的知识用动听的、优美的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音、像、声、画,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效果奇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注重引入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洋流一节中,我引入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到来自北极的冰山沉没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月会撞到冰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哥伦布两次到美洲: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用了37天,第二次沿着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仅用22天,你能解释其中原因吗?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为何都是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为何冬季不冻?2002年装载着7.7万吨燃料油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北部海域漏油,法国、荷兰等国为何要引起恐慌?世界四大著名渔场的成因跟洋流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得到一一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

刻。

在人口迁移一节中,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知识,将地理和历史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兴趣。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按照原始社会采集渔猎时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阶段分析这种阶段性影响。岛屿对人类的影响中要结合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开发的范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学习寒潮一节时,介绍拿破仑和希特勒两次进攻俄罗斯(苏联)均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除了人为原因外,遭遇寒潮的侵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鲁尔区一节时,课前补充鲁尔区的背景,它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机,本身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铁矿较少,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后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法国的铁矿。

因为地理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综合、升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巧妙引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

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巧妙的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引领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一节中,我首先交给学生分析本节内容的结构,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解决这个问题,该区域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从区域背景条件入手,分为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即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人为因素主要是破坏植被。之后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从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讲起,最后分析治理措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让学生按照这个结构看书、归纳、总结。掌握整个分析思路后,引入生活实际,尝试解决江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课后出示西北地区荒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湖泊面积缩小的资料,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

在三大自然区一节中,我首先以东部季风区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然地理知识,复习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文(降水较多,多外流河)、植被(森

林草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原丘陵为主),这样的自然条件导致东部地区区域发展与其他两个区域截然不同,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交通便利。随后按照这个结构让学生自己总结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干旱、高原盆地为主,多内流河,草原荒漠为主,土壤贫瘠,导致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交通不便)和青藏高寒区(高寒气候,冰川广布,高寒草甸荒漠,地势高原为主,土壤贫瘠,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河谷农业,交通不便)。通过三大自然区自然要素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区域之间比较差异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逐渐缩小对比的范围,比较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即南北方的差异。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又导致南北方农业、交通、民居、文化、工业都不一样。

复习工业与区域发展时,我将工业区归纳为三种,以鲁尔区为代表的重工业区,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区,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分析每种工业的形成条件(市场、原料、燃料、交通、环境、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政策、地价)等,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迁移到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产业转移的问题。复习区域农业发展时,我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角度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价、政策等)发展的农业类型,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迁移到江南丘陵发展的立体农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

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使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上一篇:邵阳烟草关于落实2012年全省卷烟营销物流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下一篇:我学会了忍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