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2024-05-09

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精选12篇)

篇1: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才能将知识学牢学活,将其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作 者:王芳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绣湖中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 关键词:培养创新   标新立异   激励创新   集体创新  

篇2: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甘肃省临泽县华强小学:向晓燕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指从语文教材出发,联系生活,走向社会,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发现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打破接受性学习模式,学会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积极构建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这块领域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本人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班轮流进行,每组轮一人约三分钟上台演讲,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新闻报道、报纸、电视、网络的热门话题、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摘来演讲。通过了几轮的锻炼,同学们的胆量、说话能力,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听记能力、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在“创建班级图书角”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阅读写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我们进行了“创建班级图书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愿捐书,自主制定管理制度,交流读书心得,评选最受欢迎和收益最大的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搞社会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设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学写建议书”时,我们就利用三月份植树造林活动中进行一次“我为环保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去研究身边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等现象。进行绿色环保、交通安全宣传,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敏感度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老师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教师是一个指导者, 只有先有了创新意识、创新基础,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教师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现代课程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开放的空间, 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语文课堂联系并整合起来, 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只有这样, 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而不致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 或只把对语文的理解局限在一张试卷上。

1.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 脱离生活的知识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能让每天的学习内容都有生活的活水注入并引导学生加以思考、交流,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对创新能力的形成会有极大的帮助。我抓住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让同学们关注社会焦点, 点击时尚前沿, 品评生活资讯, 让课堂与社会零距离碰撞, 这就是我们每天课前的新闻播报。每天五人, 每人一条, 并对新闻进行一句话品评, 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包, 关注世界、关注人生、关注环境甚至奇闻逸事。它是每天语文课的亮点, 内容时而是政坛人物, 时而是文学大师, 时而是超女赛事, 时而是校内见闻、班级趣事。一切与生活有关的话题, 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或写成评论, 或口头交流。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再人云亦云, 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教学方式避免单一, 让学生有新鲜感, 有思维空间。

一堂课要想上好而不使学生厌烦, 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讲《白毛女》时, 我可能会为学生播放一段歌剧, 让学生切身体会歌剧如何刻画人物、表达剧情。讲《核舟记》时, 我让学生把船头三人的神态动作在全班面前展示出来,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且能积极阅读并思考文本做好表演。讲《风筝》时, 我让学生想象弟弟的风筝被哥哥毁坏时, 他呆呆地站在那都想些什么?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处理教材要抓重点, 忌面面俱到。

课改下的新教材, 文章篇目较多, 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 不被教材所牵制, 不把教材、练习当负担来完成, 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 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坚决摒弃任何一篇文章都从头讲到尾, 要克服教学贪多、贪全的思想。教学中, 要求学生把课本的每一项知识都掌握是不可能的。实际上, 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都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不是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完成的。如讲《中国石拱桥》时, 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 而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语言准确性的讲解放到了《苏州园林》中, 这样知识点都讲全了, 也避免了学生每篇说明文都要研究同样的问题。

二、创建课堂民主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的优劣, 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否形成。霍尔曼列举的九项阻碍创造才能发展的因素中, 有五项与之有关:1.强迫依从, 课程完全依从教师的决定;2.权威, 禁止自由学习, 强制儿童只能依指导而行;3.嘲笑的态度, 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 予以讪笑;4.教师的固执, 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5.反对异常人格, 学生不敢有不同风俗习惯的表现。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 丝毫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一怕动摇自己的权威, 二怕打乱教学秩序。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没有自己的思考了,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 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不讥讽、不嘲弄, 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 多一些允许”, 让学生“自由地呼吸”, 敢想、敢说、敢做,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改变评价方式,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和功利性的。这种评价标准主要是以预定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而新《课标》提到:“评价是为学生服务的, 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教材时往往会充当教参的复读机。学生又成了老师的复读机。在批改作业时亦是如此, 看着答案对学生的作业画勾画叉。虽然每个评议老师都肯定地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把他们拽回到教参给予的“康庄大道”。

课堂上, 切忌盲目地用对错去评判学生的回答。有些老师总说自己的课堂沉闷, 学生们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所讲内容中来。其实, 大多数初中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的, 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还是很愿意回答的。但如果他们的答案经常被否定, 就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热情, 没有勇气面对困难, 也就更不用说创新了。所以, 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 要适时鼓励。如在上《风筝》一课时, 我让同学们回答:“文章越是把弟弟写得可爱、可怜, 越反衬出‘我’做法的残酷, 也越让大家不喜欢哥哥, 那么, ‘我’在这部分里是怎样一个人呢?”有一位女同学回答说:“鲁迅是个无知的人。”当时我很吃惊, 而后让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结果大家都同意这位女同学的看法。因为鲁迅在那时没有了解到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可以算是无知。我肯定了这位女同学的答案, 并让全班同学为她新颖大胆的分析鼓掌。从那以后, 这位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说出了很多让老师们不得不佩服的答案。

2.尊重学生人格, 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无论他们的心智有何等差异, 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 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 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备受压抑, 失意落寞, 更不会因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 一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 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 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 而应该是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身心愉悦, 思维活跃, 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篇4: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计算机教学

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福建几家企业调查研究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创新赢得实力,创新赢得领先,创新赢得发展,创新赢得尊严。”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重要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几年来在职高计算机科目的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下粗浅的总结。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面对现代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潜能,这种潜能在适合发展的空间内才能被极大限度的挖掘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

比如,教师不必始终站在讲台前,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近距离的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反应,指导学生的操作;课堂上,对待学生教师可以多一点幽默,少一点严肃,多一点微笑,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刻;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应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错误之处,找出正确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把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教授Word软件的页面设置、图文混排时,我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名片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为毕业后的自己设计一款名片。学生完成了名片的设计,也就完成了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知识的学习,同时联系自身、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不同效果的名片,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比如:对于VB程序设计中if语句的教学,学生往往难于理解if语句的格式与应用,我将这部分知识点融入制作一款模拟QQ用户登录的程序中,单击“登录”按钮后对用户输入的密码作判断,若输入的密码正确则显示“登录成功”,否则显示“密码错误,登录失败”的信息。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兴趣与热情才会有主动的思考、实践,易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此外,我还将该程序进行引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对用户名和密码都做判断将如何处理?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if的嵌套使用,这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就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VB程序设计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一个“调试程序”的案例来让学生深刻理解vB调试程序中“运行错误”的分析及解决办法。我将问题预先设置在该案例里,在程序运行时,当除数输入0后,计算的结果是弹出提示框,提示“实时错误,除数为零”,学生根据提示自己体会“运行错误”的含义,教师则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调试程序中如何避免出现“除数为0”的这种运行错误,即先对除数做是否为0的判断再进行计算,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即怎样实现对除数做是否为0的判断。将问题设置在案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且这种方法比一开始就给出一个正确的程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再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对于文件的下载、网页、图片、文字的保存的知识,彼此不具有什么相关性,如果按照传统的师讲生练的授课方式会显得单调而乏味,我受当年也是职高生的(高中就读于平阳职教中心)毛陈冰现在“千里走单骑”献血救人的故事所启发,于是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感悟毛陈冰”为主题,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毛陈冰的相关事迹、下载毛陈冰的图片,主动探究本节课的知识点,老师再通过展示、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操作以及知识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成为新型的学习者。

四、灵活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我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FLAsH教学中,遮罩动画、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等是分别讲述的,我在这几个知识点讲好了之后,又多加了几次这几个动画的综合练习(如制作电子贺卡、制作“创建绿色校园,从我做起”的公益动画等),综合练习有些是模仿制作,有些是给定学生主题,让学生自己搜索素材独立制作的,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比如,在平面设计时,不论是图书封面还是招贴海报或是服装吊牌的设计等等,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要有效地传达设计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还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运用文字时不知道该如何对它进行处理,往往会简单平淡的写入,为此,我特增加了一节“平面设计中文字的魅力”的内容来介绍几种简单却美观的文字排版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字的赫力。

五、多元评价,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我综合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本人,他们对知识理解情况、技能掌握情况、思维拓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贴切。而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在生生互评中,教师要引导点评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既要客观、公正地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地指出不足,教师也要引导被点评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在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与评价的正确之处,引导学生分析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思考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下表就是我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进行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填写的评价表:

等级评定:A-非常棒B-比较好C-一般D-還须努力

篇5: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篇6: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去主动进行学习。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

l、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可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挑山工》这篇课文描述挑山工身挑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却可以省力。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走折尺形的线路为什么可以省力。在学完本课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身挑重物登山,路程长了,力却省了 ? 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明白有关的力学知识,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通过《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火烧云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特点。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火烧云绚丽多彩、妙奇异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 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让它们在实际的观察和查找资料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运用直观教学,激发科学兴趣。

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文字直观等,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可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捞铁牛》这篇课文提及 “ 水的浮力 ” 是捞铁牛的主要条件之一,这一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模拟演示,生动地再现 “ 铲----减少----向上浮----越绷越紧----向上拔 ” 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体会水的浮力作用。学生课后对这一知识谈论不休,课虽尽而意未尽。可见适时地在各个教学活动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教给科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好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科学知识与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经把科学方法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一般科学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设计如下练习:

猫()----田鼠()一一土蜂活动()一一苜蓿收获

猫()----田鼠()----土蜂活动()----苜蓿收获

让学生画出体现四者联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简单或复杂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脑、动手、动口,又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三、方法灵活,培养科学的态度。

篇7: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单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误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尝试。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教材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素材,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高了尽显个性的探索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探究空间,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尽显其美!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面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学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创新的机会。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如果让学生说出心目中贺知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写道:“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骨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在个性化的思维与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篇8: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1 开展专题讲课

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大多按教材章节走, 章节间的知识点连贯性不强, 而临床诊断疾病时, 需要学生具有专题疾病的临床知识和思维方法。如讲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时, 有关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分枝杆菌、链球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支原体、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等, 所以医学微生物按照专题知识组织讲课, 讲课时应尽量减少教科书内容的重复, 重点以专题知识讲解并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 专题讲课时也可介绍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 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进行临床病案式讨论

临床病案式讨论的意义, 在于训练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解决方法, 并促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1]。学生的分析, 由于受临床经验限制, 常常停留于疾病的表面现象, 难于深究。通过病案讨论,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从更深层次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病案式分析, 使学生对疾病的发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病案讨论, 还可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思维方式和更多的临床经验, 吸取教训, 开阔眼界, 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前将案例通知学生, 认真准备, 踊跃发言, 整个分析讨论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则起诱导、深化讨论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种临床病案讨论,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巩固课堂所学的作用。

病案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 病案教学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结核杆菌”时, 先介绍案例:女性, 19岁, 近1个月来, 咳嗽, 痰中带血丝, 痰少, 多为干咳, 无胸痛, 但有明显乏力, 消瘦, 食欲不振, 盗汗, 自觉午后微热, 心悸。查体:T38℃, 慢性病容。实验室检查:查血WBC12×109/L, 分类:杆状菌3%, 分叶核61%, 淋巴细胞33%, 单核细胞3%, 血沉为70mm/h。X透视右肺尖有小块阴影, 边缘模糊。取咳痰行抗酸染色, 镜下见到红色细长弯曲的杆菌。思考:引起本病最可能的病菌是什么?还需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以确定诊断?该菌是如何传播的?所致疾病如何进行特异性预防?通过病例讨论, 及早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提高其综合归纳与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 选择的病例要针对教学内容,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叙述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典型的病案分析更能使学生得到启发, 增强记忆,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进一步扩大其知识面。

3 双语教学

随着国际间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掌握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显得十分重要。为此, 各高校已相继推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 不仅专业知识要精深, 而且外语水平要高。我们按双语教学占课程20%~50%的比例教学, 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听说能力强的特点, 选取合适的教材。对于双语教学课程来说, 教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效果。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可以做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保证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不仅涵盖了科学的理性思维, 同时也包含了西方的人文精神, 因此,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从教学实践看, 双语教学能提高公共英语水平, 拓宽医学生的研究视野, 能为其临床病例分析提供更好的思路, 因此, 大多数七年制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在初次使用原版教材的时候, 学生会对大量的生词和专业术语感到吃力。对此, 我们准备了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表, 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讲义, 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和要求, 尽快让学生熟悉知识体系, 减少盲目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也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解释专业术语的普通含义与专业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在双语教学中, 我们也探求一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 如增加英语的临床病案讨论, 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外语表达的习惯。这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研究出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另外, 学校也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提供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氛围和学术交际活动。

4 网络辅助教学

随着医科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执业医生、执业护士考试制度和执业许可制度的建立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使临床教学面临严重挑战[3]。一方面学生多, 病人少, 另一方面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配合教学的依从性差。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条件, 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手段, 将医学中大量的有形实体和抽象的概念、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生动形象的动画, 还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为他们学会并运用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临床思维能力是每一位临床医师的基本功, 要有更多的书本知识和训练机遇以满足实际需要。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注重对专科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能力, 全面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摘要:在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病例, 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方法。该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其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路, 薛小平.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3:66~67.

[2]曾蔚, 李婉宜, 杨远.《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236~237.

篇9: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宽松氛围;问题情境;直觉思维;猜想;小实验;小制作

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像牛顿、爱迪生等这样的天才人物才有发明创造力,才能创造世界奇迹。事实上,创造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不过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是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蕴藏着,往往发挥不出来。但潜在的能力同其他的能力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开发并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那么,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多地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人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在学生中集思广益,促进师生及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要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说错了,教师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应该让学生把话说完,分析一下他是怎样想的,便于师生共同找出错的原因,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探讨、解答这些问题,要及时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最重要思维活动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它不像通常的逻辑推理,按规定的程序由已知达到未知,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与理解,这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当感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升华为一种潜在的能力,有人称为“第六感觉”。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非逻辑的直觉想象过程,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如果让学生按事物发生的过程去想象、猜想,模仿科学家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的情绪会高涨,从中也能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我在《天枰使用》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天枰去称同一铁块,看它大约与多少个硬币重量相当,结果大多数学生所得的结果不相同,从而引出对天枰进行改造的思路。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后,很快明白了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的作用,这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激情,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适时引导学生猜想和想象

牛顿的光微粒说、惠更斯的光波动说、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先进行猜测假设,然后用实验证明的。每个物理问题的提出和规律的发现都应及时引导学生去猜想,然后想办法去解决。我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先讲了一则新闻: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遭遇雷雨天气,指南针失灵,无法航行,是什么原因?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猜测,积极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显示了创新的勇气。再如在讲什么决定灯泡的亮度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电流大小,我将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在一起发现它们亮度果然一样,学生很高兴,我接着又把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串联,发现亮度不同了,但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学生发现以前自己的想法有问题,又开始纷纷猜想,有的说还与电压有关,有的说还与电阻有关等等,讨论得很热烈,最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综合比较,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明白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灯泡的亮度。猜想不仅能引导人们发现新事物,还能激发人们去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四、挖掘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性

中学生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敢于创新。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能为他们提供动脑、动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机会。记得在一次讲《光的色散》时,提到雨后彩虹是由于空中小水滴对光折射的结果,并指出东方的彩虹可在下午雨后看到,西方彩虹可在上午雨后看到,学生决心要验证一下,但等这种自然条件的出现,无异于守株待兔,我提示:用身边器材就可以做,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办法有了:向天空喷洒水制造水雾,然后分别在东西方观察,最终证实了结论,无形中他们的实验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提高。还有一次,我们学校举办科技小制作展览,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用一根木棍两端各吊一个纸盘中间支起做成小天枰;有的用几段纸筒加上两个小镜子做成潜望镜;有的用几个凸透镜和凹透镜做成望远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学生做的“排箫”,七段竹筒按长短排成一排,能吹奏出1、2、3、4、5、6、7的音符。通过这种动手又动脑的科技活动,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多地给了学生思考创新的机会。

篇10: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几点尝试

文/柴芳

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教师对学生阅读要求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对学生是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

然而,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量的需求,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精神食粮,更因为时代在呼唤孩子要与阅读同行。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目前的阅读现状,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达到课标规定的学段阅读量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年段做了几点尝试。

一、低年级绘本阅读

低年级阅读重在激趣,而绘本阅读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新西兰教育家多罗西・怀特说:“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那么,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让低年级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观察,为绘本阅读打开一扇窗口

低年级学生,其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跳跃性,他们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外部的、直观的特征,不会精细地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形象、构图、色彩能使孩子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出独特的叙事关系,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契机。绘本的图画中,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物都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因此,我们可以有目的、有顺序地引导学生从五官的变化、手脚动作等去观察拟人化事物的情态,以此激发学生探知故事情节发展的兴趣。

2.大胆想象,为绘本阅读引出一股清泉

优秀的绘本能给低年级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充满了丰富想象的绘本阅读更能拓展作品原有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教师在绘本的阅读指导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预测故事发展;也可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喜欢的角色,进而鼓励学生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故事的编写,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或结尾。

所以,想象在绘本教学中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学生心灵,能唤起读书的热情。

3.大声朗读,为绘本阅读增添一丝情趣

“听老师大声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老师在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对绘本文字的品味乃至对阅读的情感通过变化的语气、语调,丰富的表情、眼神,适当的身姿、手势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

在老师大声朗读的同时可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例如,当学生对故事情节着迷或听得情绪激动时,当故事情节引起他们的思考时,如果这时老师暂停朗读,他们一定迫切想知道下文,于是阅读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还可以在老师读完整本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绘本中特别喜欢的句段或画面进行自我赏读,让学生仿照文本中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想象世界,()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读一半、读一段、读故事首尾、讲故事梗概的方法变化着读,让学生变化着听,吸引学生主动去阅读。

此外,为了促使学生喜欢上绘本,进而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演绘本,画绘本,积极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去,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二、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

语文教学必须是架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架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此,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种课型操作:

1.读物推荐课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交流分享课

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感染提高的目的。

4.读书笔记辅导课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5.课内阅读链接课

把课内阅读作为读书的引子,从多种角度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深、更广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1)主题阅读链接,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引出多首以友情为主题的送别诗。(2)名家作品欣赏,例如,教学《窃读记》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林海音的系列经典作品。(3)表达结构形式相同群文阅读,例如,《多彩的夏天》构段方式是“总分总”的形式,可以给学生推荐一组这类结构的文章,这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方式。(4)同体裁文章组合,根据不同体裁链接群文让学生阅读欣赏,从而体会写法。(5)对比阅读,例如,教学《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创作特色、人物形象等多方面对中外神话进行对比阅读。(6)名著推荐,教学《武松打虎》《临死前的严监生》等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课内阅读链接课的阅读价值主要体现在:(1)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3)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4)能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5)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应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然后积累语感,培养情感体验,发展理解能力。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独特价值就是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把课外阅读课内化,进行阅读整合。整合的材料是教材里没有的,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会有新鲜的空气扑进来。

为学生提供这扇窗,给学生的是一个世界。通过整合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课堂,最后达到一个目的: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生存的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沃土,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意义,为此,语文教师要借助课堂教学,把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一句话,语文教师要做一棵会摇动的读书之树。

篇11: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 自主 能力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12-01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 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几种能力

1.目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无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中目标要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能力,并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反馈矫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从而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制定目标前先要使学生对教材和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对自己学习才有自信,不能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自己学习的实际,这样才会使学生一方面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问题学习能力

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再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提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产生疑问的问题,而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就一定会去积极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自觉地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培养问题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克服“师道尊严”的思想,改变“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法,因为这些传统的思想与方法,会磨掉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势必导致学生不会提问、不会创造,变成因循守旧、等待指令的盲从者。

3.自学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学校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合作课堂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二 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一方面,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1)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初二思想政治课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环境问题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危害,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动感声像的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针对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个在课堂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更不用说创新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如“词典先生”“思想家”“阅读能手”“小律师”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2.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创新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对学生平等、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师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创新自主学习的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找到自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创新自主地学习。

篇12: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不能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考试答题没有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培养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出力,这样才符合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生活,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可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天气预报、旱涝灾情、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在地理教学中,联系这些生活实际,尤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是增加中学地理教学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心认识社会和环境、改造利用社会和环境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最佳手段。

二、引经据典,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1、将古诗文、歌词、成语等与地理现象相联系,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内化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我在复习热力环流时,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巴山夜雨涨秋池”与谷风和山风相联系,四川盆地为何晚上多夜雨,引起学生思考,盆地夜晚降温慢,导致气流上升,解释山风。学习气候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相联系,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释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用“大江东去浪淘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释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引出方向和风向的复习;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水循环相联系,这句话在地理学上正确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分析地

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揭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相联系;“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的歌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相联系;“沧海桑田”与地壳运动的联系、“风雨交加”与冷锋过境时天气的联系、“星移斗转”与地球运动的联系、“滴水穿石”与流水侵蚀作用的联系……将冰冷的、枯燥的知识用动听的、优美的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音、像、声、画,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效果奇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注重引入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洋流一节中,我引入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到来自北极的冰山沉没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月会撞到冰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哥伦布两次到美洲: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用了37天,第二次沿着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仅用22天,你能解释其中原因吗?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为何都是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为何冬季不冻?2002年装载着7.7万吨燃料油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北部海域漏油,法国、荷兰等国为何要引起恐慌?世界四大著名渔场的成因跟洋流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得到一一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

刻。

在人口迁移一节中,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知识,将地理和历史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兴趣。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按照原始社会采集渔猎时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阶段分析这种阶段性影响。岛屿对人类的影响中要结合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开发的范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学习寒潮一节时,介绍拿破仑和希特勒两次进攻俄罗斯(苏联)均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除了人为原因外,遭遇寒潮的侵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鲁尔区一节时,课前补充鲁尔区的背景,它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机,本身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铁矿较少,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后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法国的铁矿。

因为地理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综合、升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巧妙引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

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巧妙的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引领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一节中,我首先交给学生分析本节内容的结构,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解决这个问题,该区域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从区域背景条件入手,分为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即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人为因素主要是破坏植被。之后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从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讲起,最后分析治理措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让学生按照这个结构看书、归纳、总结。掌握整个分析思路后,引入生活实际,尝试解决江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课后出示西北地区荒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湖泊面积缩小的资料,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

在三大自然区一节中,我首先以东部季风区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然地理知识,复习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文(降水较多,多外流河)、植被(森

林草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原丘陵为主),这样的自然条件导致东部地区区域发展与其他两个区域截然不同,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交通便利。随后按照这个结构让学生自己总结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干旱、高原盆地为主,多内流河,草原荒漠为主,土壤贫瘠,导致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交通不便)和青藏高寒区(高寒气候,冰川广布,高寒草甸荒漠,地势高原为主,土壤贫瘠,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河谷农业,交通不便)。通过三大自然区自然要素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区域之间比较差异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逐渐缩小对比的范围,比较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即南北方的差异。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又导致南北方农业、交通、民居、文化、工业都不一样。

复习工业与区域发展时,我将工业区归纳为三种,以鲁尔区为代表的重工业区,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区,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分析每种工业的形成条件(市场、原料、燃料、交通、环境、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政策、地价)等,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迁移到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产业转移的问题。复习区域农业发展时,我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角度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价、政策等)发展的农业类型,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迁移到江南丘陵发展的立体农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

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使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上一篇:如果我是你的诗歌下一篇: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