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2024-05-06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共15篇)

篇1: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篇2: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篇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 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当我接一个新班,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 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 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可以组织如下练习: (1) 教师口述题目,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 教师口述应用题, 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 边听边想边记,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 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 就能掌握的东西, 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 首先是肯注意看, 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 鲜明, 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 到完全独立观察, 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 做出判断, 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会想: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 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 老师每发一问, 人人都要立即思考, 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 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 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 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 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 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 思维的障碍是什么, 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思维的灵活性, 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 对回答好的, 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 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 细心看。抓好会说, 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学生会阅读,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坚持课前阅读, 课内阅读, 课后阅读, 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 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 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 阅读时要标出疑问, 以便在老师讲课时, 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 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如在讲完“差倍”应用题的基本例题后, 提出“差都有哪些表述方法, 看谁找得多”的题目, 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同学们起初是自己想, 后来就到课本习题中去找, 也有到处翻看课外书及习题集的。第二天讨论, 同学们归纳出六种“差”的不同提法:甲比乙多几;乙比甲少几;甲减少几等于乙;乙加几等于甲;甲给乙若干后, 甲、乙相等;甲减去几, 乙加上几两数相等。在这样预习的基础上再学较复杂的差倍应用题, 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这样的预习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 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

课内阅读, 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 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本, 没有故事情节, 吸引力小, 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 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 “看不出 (什么东西) 来”的现象, 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 有指导。

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 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怎样理解数学概念,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 咬文嚼字, 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掌握数学概念。

指导阅读, 要根据教材内容, 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不易看出重点, 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寻找答案, 弄清算理, 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 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 再与课本对照、印证, 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能独立看懂,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 然后组织交流所得, 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 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 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 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 教师可不留作业, 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 整理已学知识, 归类、编号, 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 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 进行评议, 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篇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习惯 培养

一、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具体内容是: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教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② 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大胆地挑错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和种种活动; ③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演示、板书、写作业等任务。纠正精神不集中、贪玩、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

2.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质疑问难的具体内容是: ①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从书中、演示中或从分析自已的错例中寻找问题和答案,不畏困难,积极思考; 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③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④纠正儿童懒于思考,事事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不良习惯。

3.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从长远看,一个人获得知识,主要是靠自己阅读书籍,因此自觉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当开始注意培养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4.嚴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强,逻辑严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数学教学和学生作业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以及检验、自觉订证的习惯,这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以后对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好处。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做作业的主要要求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及时改正,保存完整。开始时,要严格,统一格式,甚至字写多大,哪道题写在哪个格里,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后逐步减少限制,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安排,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要严防与纠正投机取巧,抄袭别人作业与马虎了事的坏习惯。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毅力。

二、怎样培养低年级儿童学习的良好习惯

1.坚持正面启发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做

低年级儿童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于培养成什么习惯来说,犹如一张白纸,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先入为主”的方针,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让学生在正确的方法和正确行动的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等出现了不良习惯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2.创造机会、反复训练

培养习惯的过程,在生理上是动力定型的过程。一种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反复训练,一个一个去落实,并持之以恒。例如培养小生学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刚入学时,为了培养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先讲后看书的办法。老师把书上的插图放大,讲完后打开书看看,刚才讲的哪道题,插图画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对课本的喜爱。

当学生初步形成了课堂常规,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时,可采取讲讲看看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的办法。即按照书上的例题,从上往下一步一步地去看。先看题里怎么说的,再看书中插图是什么意思,接着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写的,启发学生说为什么,老师再补充讲讲。

然后采取带着问题看书,分组讨论的办法,启发学生自己概括。最后可以让学生先读书后提出看不懂的问题,然后同学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讲解。

这些办法都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3.树立榜样,模仿行动

少年儿童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习惯等。另外,凡是学习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使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4.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观察力,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更需要学生自己顽强的意志。

我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只有儿童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他们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行动或克服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5.注意方法,因材施教

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任性、散漫。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我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来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他们去重复曾经受到表扬的行为,巩固发扬这些优点。有些学生,由于自制能力不强,沾染了不良习惯、发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等,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

大量事实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高低,而往往取决于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细微的变化和刚冒出的不良习惯的萌芽,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把它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习惯的机会。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在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切实打好这一基础吧!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一校)

篇5: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好,能充分保证上课的时间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次训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告诉他们,什么课该用什么课本,应早早地放置在课桌的角落上,要用的笔、尺子、橡皮放在课本的旁边,以备上课时用。听到铃声要快步进课堂,安静地坐好等老师来上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都能自觉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了。

2 上课习惯

开学初,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上课学习行为训练,如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要告诉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这不仅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举手要举右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要轻举轻放。教师在讲清道理、说明要求后,再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要求人人掌握。对上课发言的声音也要进行规定: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要让全班同学都听得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绝大多数能达到要求。

3 坐姿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在开学第一天,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让他们接受教师的暗示提醒,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六个字,即:头正、腰直、足安。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坐坐好!”或是以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的坐姿等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提醒学生坐姿的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4 写姿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枳沟初中 王培友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有关学习方面的自动化的学习方式。好习惯是有助于实现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习惯。我给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生归纳了“八大特点”:

(一)有自学习惯,主动学习;

(二)有好学兴趣,锲而不舍;

(三)有计划目标,循序渐进;

(四)有超越意识,百折不挠;

(五)善深思熟虑,周密严谨;

(六)善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七)常体育锻炼,坚强体魄;

(八)乐考试比赛,跃跃欲试。

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在多年学习中,没有受到应有的严格训练,存有形形色色的不良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前不认真预习,不知道重点难点,听课时不动脑筋,专等老师灌输;书写时潦草随便,错字连篇;解题时不合格式,逻辑混乱;不按时作息,晚上开夜车,上课脑子浑,甚至“歪脖子烧鸡”打瞌睡,等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对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将事半功倍地大面积提高班级整体学生素质,更好的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边校长一贯倡导要抓紧“学习革命”,为创建恒利教育品牌打基础,教育理念概括为十六字,其中养成教育概括为八字:“环境、秩序、习惯、情趣。”为了具体抓实“学习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克服不良学习习惯,理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

一、民主讨论、制度保障: 我每当一个新班的班主任时,总是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摆到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好习惯,纠正坏习惯。措施是多样的,比如运用口头表扬,精神或物质激励等方式对学生的好习惯进行强化,运用批评、惩罚等方式对学生的坏习惯进行抑制。我首先要开好几个主题班会,向同学们讲述古代圣贤刻苦学习的故事,讲述科学家和历史伟人的成才之道,也讲述一些受法律严惩的犯罪分子的堕落根源,使同学们认识到习惯是造成“本性难移”的原因,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成就,成就影响命运。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相当于找到了能够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培养自学习惯尤为重要。养成自学习惯,可以终生受益无穷。不仅是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它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激励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我组织全班同学多次分组讨论,人人表态发言,在大家自愿制定制度来约束自己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有关常规要求,三次修订方案,最后出台了班内有关违规处罚的管理制度。处罚的主要方式是酌情扣除小组的积分,当天在板报上公布今日标兵小组和今日最差小组。每周累计三次被评为最差小组的,要被惩罚在下一周打扫环境卫生一周。到期中、期末累计评比,被评为最差组的学生和干部将被取消本学期三好学生和模范班团干部的参评资格。制度的有效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营造氛围、明查暗访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我当班主任时,很注意在教室四壁张贴名人名言,并自编条幅。例如,在教室后墙张贴“净、静、敬、竞”四个大字。鼓励学生净化环境,自习安静、尊敬师长、竞争上进。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

二、初三,女生的学习热情往往高于男生。这是由于中学阶段女生相对男生较早成熟,而且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影响下,女生在学习上显得更加认真、刻苦些。男生尽管潜力较大,但由于平时练习少,不独立思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潜力再大,考试时也常常是回天无术。班内往往出现女生学习热情、学习毅力方面比男生好的现象。因此班主任的工作重点经常是那些上进心较差的男生同学。

篇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半学期以来,我始终不忘“一定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几乎篇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教学中都让学生在读书中度过的。要求只有两个:

一、是把课文读正确;

二、是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每一次读课文时,都一定要把笔拿着,随时圈画、作记号。起初几乎是强制性地要求执行,渐渐地学生习惯了,不由自主地做了起来。

篇8: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一、树立目标意识, 培养乐学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进而“乐之”的过程, 就是良好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只有“乐之”, 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求知欲, 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 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体现适度的目标, 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 使其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感。要实施分层教学, 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快乐。因此, 确定目标既不能太高, 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又不能太低, 让学生感到唾手可得, 而是要让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但又得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能够达到。可以先帮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制定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 使学生通过一周或更短时间的努力后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一个一个小目标地实现。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 逐步对学习产生成就感。

二、树立自控意识, 培养自觉习惯

锻炼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顽强的学习毅力和高度的学习自信心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品质保证。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塑造过程, 要经历习惯更新的阵痛、习惯巩固的坚韧和学习失败的考验, 这就要求学生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农村学生, “空巢家庭”多, 监护不到位, 抗干扰能力差, 自觉性更差。因此, 光有明确的目标还不行, 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控意识, 通过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及思想行为, 最大限度地淡化和消除不利因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如学习难度加大, 考试不理想, 面临外界诱惑等, 容易造成注意的分散和兴趣的降低以及学习行为的紊乱。因此, 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和调节, 如用情绪调控、深呼吸、理性升华、自我暗示等方法, 指导学生去克服学习困难, 排除心理障碍, 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当然, 学生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 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语言行动, 不做干扰学习或不利于学习的事。而农村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可引导学生从小事易事做起, 因为小事易成功, 给人以自信, 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克服大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可用“学而不厌”“学习, 学习再学习”“业精于勤”等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 以此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可要求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检查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学生间也可以相互监督检查。学生们天天生活在一起, 相互间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教师更了解。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生, 把表扬肯定、关心爱护、耐心辅导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树立方法意识, 培养自学习惯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社会在不断发展, 新知识在不断涌现, 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过程教学, 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新知识, 更要总结积累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在实践中, 一方面是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常规性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训练。另一方面开展观察习惯、注意习惯、想象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自主创新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当然, 这些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要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强制要求和教育诱导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自律和稳定的学习习惯。笔者平时备课时非常注意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还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紧紧抓住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策略指导。

当前农村初中大量优秀学生自小学就流向大城镇学校, 而这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使农村初中失去自主学习的“领头羊”, 给自主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 充分发挥“潜能生”的作用。可引导他们先读一读 (包括辅助文) , 再想一想 (“小栏目”中的思考题) , 接着写一写 (“知行博客”之类) , 联系实际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而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 所以, 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评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它可以及时反馈、准确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 不断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 深化自己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 以提高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成败中分析原因, 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最高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 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 都要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 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 要敢于怀疑, 敢于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标新立异;激励学生敢提问, 爱提问, 乐探究, 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笔者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时, 总是耐心地讲解, 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从不因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当学生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 总是表扬这些同学敢于大胆思考, 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 使课堂充满创造性的生机与活力。例如讲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时, 有学生认为, 有些个体、私营经济制售伪劣假冒产品, 唯利是图, 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应该不允许其存在。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 笔者带领学生分别参观了校门边的个体理发店、书店、药店、自行车修理部等。接着展开讨论, 提高了思想认识, 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灵活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口、眼、脑等感官的协同作用, 新知识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更生动,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篇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

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数学动机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数学的美,如简洁美、平衡美等,以及学好数学的益处。如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有条理,目的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爱数学。随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体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随时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有目标地学习,学生才不会觉得是负担,而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目标而做的努力。

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了提前预习的要求,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能力。但也恰恰是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从作业、课堂听讲等方面稍有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做法使学生的目标更具体、直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言于律己、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曾有人做过调查,在所有的课程当中,数学给人事业带来的疲惫程度更高,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厌倦。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積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把快乐的学习方法带到课堂中去。

三、找到好方法,养成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变得简单、快捷而有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不喜欢的很难适合自己。在课堂中学习不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坐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师。当他觉得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提醒。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听课效果,不影响他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应该先分配给重要的事情,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间隙的时间去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来说,听课最重要,课外也一样。要想写作业,还想看电视,想玩,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最佳时间,效率才会提高。

总之,从教育实际中得出,一切从小抓起,从头做起。反复训练,对学生养成好习惯是重要的。培养做事敏捷,处理事情果断,要求学生办到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健康素质,才能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成为坚强的一代。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中心学校)

篇10: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一)读书做笔记

开学伊始,通过指导看图,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的重要性。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联系学习实际指导学生做笔记。

(二)随时使用工具书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如看到一个字却不知道读音和意思,可用部首查字法或数笔画的办法在字典里查找;知道某个字的读音却不会写,可用音序查字法查找;要准确理解某个词,除了结合上下文揣摩外,还可以在词典里查找;弄不清字的笔顺,可查《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等。

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拿出《新华字典》,准备使用这一工具书。

2、出示:“dian堂”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字形,你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3、出示:“缝隙”,这个词语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练习:读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使用好工具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强调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持之以衡,不动笔墨不读书!

篇11: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结

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这五个环节与我们的成绩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和成绩的关系度:听讲与笔记,约40%,作业约10%,改错约20%,总结约30%

具体做法:

听讲、笔记,时间分配:80%时间听讲,20%时间记笔记。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笔记记什么: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2)自己课上的灵感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的及时弥补与修正

总结:总结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1、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

这个要在每天及时将作业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边做一边玩,要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的玩!初中学业任务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题书写整洁、清晰

篇1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1、自主学习环节, 在一节课开始的前十五分钟左右, 自主学习可以使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太理解的知识做上记号或记在笔记本上, 听讲时, 就会有的放矢, 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读全文, 用工具书解决属于个人的生词、难词疑难, 并直接批注在文中原处, 解决疑难。这样便于朗读、理解, 加深记忆。

3、读课文, 品味语言。找出自己眼中的美词、美句、美段, 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这些美点简略赏析, 或从遣词造句、修辞写法, 表情达意等方面进行批注。

4、读课文, 把握文章。提示学生扣住文章开头结尾, 文中关键句段, 从中揣摩文章主旨。

5、会读书、善思考。课本对学生来说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要反复钻研课本, 读书时, 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将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来,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6、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达成知识共享。可以分组交流、师生合作。课堂发言, 你一言我一语,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更可以使他们进行缜密的思维, 丰富的想象, 准确流利的表达。

篇1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关键词:合作学习;习惯;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下提倡的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却使小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没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还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能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致使随意性大,偶尔做一下表面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并非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是在较多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并促使每个参与的学生拥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表达个人观点,进而促进组内学生不断完善个人观点,产生新想法,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都已习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对于主动思考的能力较差,且对于较多学生而言,还不知如何思考和表达。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肯定其长处,通过一些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诸如“某同学敢于提出问题是好样的,这能证明你在动脑”“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见解很独特”等语言都应该经常用来鼓励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轻松自由的喜悦,促使思维变得积极而活跃,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二、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

分工合作是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在教学《七色花》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七片花瓣哪一片用得最值得?为什么?话匣子一打开,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说买玩具的花瓣用得不值得,玩具随处可买;有的说去北极的花瓣用得一点儿也不好,我们不适应在北极生活,还得用一片花瓣回来,一共浪费了两片;有的说买面包的花瓣有一点儿意义,可见珍妮是一个孝顺父母、关心家人的好孩子。小组长在听取组员意见后总结说:“给小男孩健康的双腿”这一片花瓣用得最值得,因为珍妮帮助了别人,小男孩健康快乐,珍妮也会变得开心快乐。我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在争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受到了教育。在全班展示中,有的小组成员分角色完成了配合默契的情境表演,在生动的表演中,全班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通过全体的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一下子充满了活力和欢乐,无形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习惯。

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当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同学不认真听,或不听,或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现象,较多同学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问学生:“刚才那位同学表达的观点你认可吗?”“针对刚才那位同学讲的故事,提出你的意见或看法。”等。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警觉,并自觉地在别人发言时,将注意力集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强化倾听意识。另外,教师要重视教学课堂纪律的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并且不允许打断别人的话,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并对其发言做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倾听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耐心引导,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只有保证良好的沟通,才能共同探索出学习的真理。同时,交流还具有平等性,能保障各小组成员在平等的交流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促进集体智慧成果的产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小组中发言不积极、胆小或自卑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大胆发言,不用当心说错话,并且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暴露缺点更能促进进步;对于小组中比较好强的学生,教师要教育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经过认真思考后发言。只有达成小组成员和谐的交流,才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能单靠个人的努力,必须在小组成员共同交流与努力下完成,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情感与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秦翠萍(1977.11—)女,现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现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鄢家河小学教技主任,长期从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是小溪塔街办语文学科带头人,也是夷陵区“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实验教师。

篇15: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培养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三、培养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四、培养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培养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下一篇:托福阅读备考从词汇到文章全方位学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