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学习方式

2024-05-27

论合作学习方式(精选8篇)

篇1:论合作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试论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美育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目前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国际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是国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显著特征。因为只有改变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我们才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即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划分,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类型:从主体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学习合作程度看,可分为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的深度看,可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学习范围看,可分为单一学习和综合学习;从学习途径看,可分为媒体学习和实践学习等等。

二、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支配下的“改革”也只会是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笔者在理论学习中感触颇深:,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笔者认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1、营造民主平等的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

[1][2][3][4]

篇2:论合作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它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识品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通常是以以下几种方式建组: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的方法

①双马蹄形排列法;②“T”型排列法;

③田字格排列;

④梅花形排列以及自由排列等。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具准备情况来分(1)小组之间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美术课教材更加强调了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还强调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和种种问题,要通过学习他们讨论尝试得出结果,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实验教材的活动方式非常多,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从中认识美术、感受美术。又因现在的美术课涵盖的范围广,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完成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有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孩子学习材料准备不足较难完成作业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资源互补,小组成员把自己准备的材料集中起来,共同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现有的学具,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2)交叉合作

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特长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如学习《让色彩动起来》时,在欣赏了许多图片,画面,讲解如何构图之后,让学生完成作品,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采用了交叉合作的方法组织学习。通过特长生作品的示范或根据他们的建议把自己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困生积极的绘画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的耳濡目染,得到了潜移默化。

(3)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寻找学习伙伴,使同一知识能力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带动其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在某一方面(音乐或美术)很好的学生能够带动班的兴趣走向。依靠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获得了较长远的教学效应。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到课后拓展中去,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文本或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通过以上建组方式,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4)课堂教学程序与策略:(1)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合作设计—→目标呈现—→创设情景—→诱导创造—→巡视指导—→─作业评价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尝试练习――反馈─┘展示交流

(2)基本策略:

a.设计合作活动,促进目标转化。缩短学生学习差异;修正合作设计;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b.引导自主创造。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引发学习动机;注重学法指导,善作精要点拨,启发思维想象,激励发散,褒奖创新。

组织合作研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合作学习原理,运用合作学习技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多样,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对成绩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更重要的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出评价。这对学困生转化尤为重要。还要把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的美术技能有进步,审美能力有提高,就算达到了目标。

4.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平时不但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如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巩固当天学习内容、实施班级装饰美化活动,班级板报比赛活动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材料和资料。充足分的准备工作为一堂课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上一堂好课增添了的信心,所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课前我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资料准备、材料准备、形象准备、记录准备等等,学生分工明确,高质高效做好了课前准备。例如:《彩墨游戏——染纸》这一课,课前由小组长分配一名同学负责查资料,查找与染纸图案有关的知识,一名同学收集染纸、蜡染作品和图案造型等,其他同学分别准备宣纸、颜色、碟子……记录的同学记录整理相关资料。

(2)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式探究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的前提保障。虽然是以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但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中我一方面放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实践,合作交流,一方面加强知识的指导,作品完成后展示互评,互相介绍作品,互相解释所领悟到的知识;互相找出不足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互相小结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这样使学生轻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展开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4)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正确地评价是提高合作式探究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际竞争,有效的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我在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点: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小组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之中,每个小组在合作中是否互相协作,每个小组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每个小组活动是否遵规守纪等等。评价要全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自我评价,作为小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本组的水平及其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能发现优点,、也能找出本组的不足,而民主评价则是要多发现其他组的优点,让本组从中学到某些长处,从而既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组与组之间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

评价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我对照学习目标,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设计形式是否多样;二看绘制是否干净整齐,剪贴是否完整,制作是否合理;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四看小组合作是否和谐到位。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同时鼓励学生把二方连续纹样运用到生活中。如办一期板报用上二方连续纹样,给自己毛衣设计二方连续纹样,为妈妈的背包设计二方连续纹样,给花坛设计围栏等等。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开放的真实的情境中探求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取得具有一定原创性的发现。在小学美术课的探索发现领域运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按照进入问题情境——学生探究体验——欣赏评价交流三大步骤在《棋牌乐——牌篇》一课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直接进入玩“英语牌”的游戏活动,然后学生自己研究玩法,按顺时针摸牌能凑出什么样的英语单词,又按反时针摸牌能凑出什么样的英语单词,看谁凑出的单词多等。学生的兴趣高涨、玩得很开心。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们想自己制作与众不同的英语牌的问题。这时我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研究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新奇的英语牌。学生进入实践体验阶段,他们交流讨论如何设计、如何分工等问题,并进行具体操作。作品完成后,进入欣赏评价交流阶段。于是我领学生举办一个英语牌展,把自己的评价和意见表述出来。学生通过欣赏、评价、交流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会了敢于表达与申辩。

四、友好协作,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们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为了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级主办的各种美术竞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五月份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六届“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谭立明、周艳慧、任晓翠、庄明旭等四人获特等奖,张泽暄、赵慧颖等十二人获一等奖,李靖阳、庄鹏达、等十一人获二等奖,滕靖宇、谭文达等八人获三等奖,四人获优秀奖。九月份参加了教育厅、文化厅举办的第七届“佳艺奖”青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董文静、张泽暄等二人获金奖,林远、徐扬、庄宇飞、张颖、赵慧颖等五人获银奖,王学晔、李文静等十一人获铜奖,二十九人获优秀奖。在学生获得成绩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并从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篇3:论合作学习方式

所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在“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这节课中,尝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加强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力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总结了如下教学和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课前给出简要提纲,让学生以课本为主,以网络或其他科技书籍为辅,以自己阅读摘抄为主,兼以写心得感想为辅等方式搜寻知识。对部分学习意识差的学生,尝试列出书名、页数、行数和网络地址等方式,帮助查找,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大部分学生找不全、找不准,直接告诉在教材的什么部位查找。

二、学生提问

美国教师习惯于学生问老师,美国的教学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问是主动的,答是被动的。有时提问比回答更需要思考,问是一种探索的状态,而答则往往是一种回忆和复现的过程,尤其是回答那些死问题的时候。习惯于答而不习惯于问,就可能习惯于复制性的思维,使创新精神窒息。长期老师提问学生做答,学生的学习永远处于被动和抑制状态,效率必然低下。尝试让学生提问,提问时,一个班学生情绪异常亢奋,思维特别活跃,问题较多;另一个班学生提不出多少问题。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得在后续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加强。

三、合作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用多种方式抒发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如朗读、辩论、图示、录音、多媒体展示等,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学生自己的见解。不同答案相互补充,多种观点相互撞击,在相互启迪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培养情商和表达能力。

四、情感提炼

交流过程中,专门安排了这样一个习题:“学习了化学你有何体会或收获?”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通过“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这节课,帮助我们树立了环保、绿色、综合利用的社会观;树立了便宜、安全、高效、干净、便于保管、运输和使用的价值观。

五、要点点拨

在知识的传授中,老师必须当好“导演”点拨到位。任何一种化学物质,都遵守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化石燃料也不例外,如元素观:煤、石油中含有S、N元素,燃烧时肯定产生SO2、NO2等污染物;分类观: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混合物;变化观:石油的蒸馏属于物理变化,石油大分子裂化成小分子、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都属于化学变化,煤的焦化、液化和气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六、美的启迪

热爱永远是学习的原动力,老师点拨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和挖掘这种原动力。为了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这门课,自己“下水”撰写文章,对化学物质和化学概念进行美的教育。生生交流完后,继续进行师生交流,宣讲了自己写的《化学方程式赏析》一文,“化学方程式具有简洁美、直观美、对称美、严谨美的特点, 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是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是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但是,理性的东西往往有高贵、典雅、秀丽的一面,也有冰冷的一面,化学方程式亦是典型的‘冷美人’,要认识、了解以及掌握她,必须用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感化她、捂热她,要认识到化学概念和理论的逻辑美,要洞察到实验装置的构思美、探究方法的科学美,要认识到实验仪器的流畅美、化学物质的状态美和化学反应的现象美,要体验到化学家探究化学奥秘的精神美,这样方能赢得‘冷美人’的青睐和芳心”。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油然而生。

篇4:论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0-02

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被小学生很好地采纳和应用,从而潜在地培育小学生求知科学知识的探索创新精神、团体性合作意识、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最终使这一学习方式渗透到小学生心中成为小学生好好学习、终身学习的有力利器,使小学生在不断的人生求知路上获得更多知识养料,进而使小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塑造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多途径,对小学基础语文教学进行积极突破而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一、剖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转变学习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在人们心中过于抬高了教师在学习求知过程中的地位,认为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指挥者,学生只要听从和服从于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一定能够很好地学习并在学业上获得新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身心成长个性和特点,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学习诉求,更无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势必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严肃和无趣,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情绪低落和注意力涣散。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空间和余地,学习氛围轻松自在,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进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学习,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心理快感体验而乐于学习。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意识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各个成员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都需要各个成员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小组的谈论、探讨和研究中,这就促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树立换位思考去深思其他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从而双方能够形成一种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契合点,潜在地就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习小组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和空间,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意愿去思索和研究新问题和新情况,从而就不自觉地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性学习。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途径

1.宽松性教学,创建自主学习环境

在宽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莫大的自由性、平和性和空间性,学生从心理上会接受和喜欢上这样的学习环境,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学习字和词汇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再教授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中华字典》或者相关性的学习工具,把新课中不认识的字和词进行拼音以及意思批注,并对字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看哪一位同学学得又快又准确,最后教师把字词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主动上去补充完整。这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地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另外,还要创立语文课外宽松学习环境,要经常以一个主题为指导思想,不拘于形式地开展征文大赛、学习板报评比活动、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这样的主题活动能够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进来,基于学生自身的特长而展开,极大地引起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进而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2.创建学习合作小组,活跃课堂氛围

打乱原有的有秩序性小组分组,兼顾学生的学业程度、学习能力以及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要求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自由探讨,集思广益、注重团队配合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基于一定的分组原则把全体学生按照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分组,以篇章段落作为小组的研究范围,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具体研究的段落探索段落的主旨大意,内容,从哪个方面对苏州园林进行了阐释,而后让每个成员积极寻找并与其他成员交流意见,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小组学习进度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逐一让小组成员选出的代表进行发言和回答问题,而后教师给予点评,在点评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和赞扬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小学年龄阶段的心理天性和个性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不仅促使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而且促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三、结语

“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走进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诉求,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自身特点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性因素,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让学生勇于审视自我、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娟.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5: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笔记)

1、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保守,导致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2、教师教学策略简单,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科任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同导致学生的迷惘。

3、缺乏教学智慧,你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有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4、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的观念自由冲散,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机制,没有合作公约,没有培养合作技巧。

5、小组没有建立评价体系,没有牵制。

6、教师没有指导小组学习,学生讨论和生成的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学生不会讨论交流。

7、学生合作意识差。

8、学生不知道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缺乏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五大策略:

1、激发策略。

2、决策机制策略。在每个小组设立新的职务——学科长,如6人为一组,该组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学科学科长,小组长与学科长的关系:小组长是引导、监督、管理学科长,班上的学习委员转变为教师的助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责任与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是小团队,全班是大团队,组与组之间要建立团体。教师之间也要建立团体。

3、评价机制策略。总的目标是建立五级评价标志,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的评价、学科长的评价、小组长的评价、学生助理的评价。还要建立小组合租学习的公约。

4、多边会议策略。抛绣球策略,目的是为了调动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

5、学习成绩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策略。既保护差生的学习尊严,又能提高差生的自信心,培养他的合作意识。

6、问题生成策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必须有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体系,所以在实践当中,首先要在固定时间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记下来,小组讨论,讨论完以后由小组长汇总,再由老师或学生助理整合内容。

7、问题训练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数学活动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一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作到以下四点: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让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实施使之形成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的意义》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各有多少人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每个小组要准备12个一样大小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成教材图例的三种形状。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筋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探究它的特征,师生共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动手验证练习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一边动手折叠,一边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学习新知识。

(五)要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准备的习惯。因为合作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测量、调查等活动来体验数学,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许多的学习用具如剪刀、硬纸板、硬币、色子等。学生必须提前预习做好准备才可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因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乐于开口;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表达跟不上节奏,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课前,教师可示意组长每次讨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别的学生补充说明。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保证了生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三)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教育学生在讨论时互相尊重,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篇6: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高万清

在大石头镇中学工作期间,与教师共同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探索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学理论、研教法的良好风气,在学生当中出现了 “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有些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调到敦化市进修学校之后,走遍了全市各初中,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为了促进全市推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各校的成功经验汇总如下。

一、齐心协力搞好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合作探究的基础,班主任应该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组建本班的学习小组。

(一)小组划分的原则

1、异质互助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实力相当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各种类型的学生人数相当,成绩大致相同,有利于展开竞争。

3、有利交流原则: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4、动态平衡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阶段总结,然后对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调整;进行小组之间成员的调整,使其实力均衡;进行小组内角色的调换,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选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还可以设置学科组长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一是为了减轻组长的负担,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促使他们参与合作,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帮助小组长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的调换,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1、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小组学习对本人成长的作用,为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激发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同时,设立对小组长的评比表彰项目,为他们树立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

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讲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讲题的效率。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

3、适时更换小组长。当有新的同学符合条件时,就要更换原有的组长,也可以实行组长竞选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

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有些班级虽然已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效率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小组交流的方法不合理,二是老师选择的问题不科学,所以提出一下意见。

(一)教会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一般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产生

新的问题”的流程完成。在得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每个学生首先得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并且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下来,提供给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并且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职责;小组汇报时,除了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供给老师;最后由其他组回答或由老师解决。在讨论每个问题时,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思路吗?那种最简捷?促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小组交流的效率。

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精心设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恰当方式明确的呈现给学生。如果问题过简,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如果过难,小组无法解决,浪费时间。

(三)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根据能力恰当分工,让差生为小组承担一定的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对差生的每一个向好转变,及时表扬鼓励,让其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对其薄弱学科指定专人负责,帮助提高。

三、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互帮互助,全员参与,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看客。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对各组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小组的评价应由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求评价范围尽可能全面周到,以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本组

争光。

2、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工作时,对分数应该多加少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评价过程中,应给后进生和后进小组提供优先发言权,创造赶超先进的机会,调动积极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突出过程和成绩提高的幅度,不能只关注成绩的绝对高低。

篇7: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篇8:论合作学习方式

竞争—合作学习作为已被教学实验验证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2]它将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过度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适度竞争, 把个人计分、奖励个人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小组计分、奖励集体的评价方式, 从而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本文拟从教学前的多维准备、教学中的系统实施和教学后的评价反思等方面简要介绍竞争—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竞争—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

(一) 竞争—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

1. 确定小组的规模和数量

小组的规模和数量是互为反比的, 小组规模较大, 组数必然较少;反之, 小组规模较小, 组数必然增多。在竞争—合作学习中, 小组规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小组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年龄、交往技能及参与程度等因素。

2. 进行异质分组

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异质分组被合作学习普遍接受, 以至于已成为合作学习概念的一部分。组内异质将含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能拓展学生思维的角度, 提高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推理的质量, 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借助组内异质连带产生的组间同质, 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的学习竞争创造了条件。必须注意:小组有效性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就是小组异质的不充分性。[3]因此, 进行异质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能力、气质、性格及家庭背景。

3. 确定小组长

小组划分后, 教师要为各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在开始阶段, 小组长应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相应的角色和技能培训。小组长主要负责召集并主持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小组讨论;领取与分配学习任务、做好总结等。随着学习的深入, 小组长可由所有成员轮流担当, 以充分发挥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其组织领导能力。

(二) 竞争—合作学习的小组建设

1. 创建小组形象

小组形象的创建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并能指明小组的努力方向。小组形象主要包括组名、组训和奋斗目标。较好的组名能象征小组互助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还能昭示小组发展的方向。组训就是小组的口号, 能够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进取心。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4]

2. 角色分工与角色互换

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角色, 并履行相应职责。就6人组而言, 可设置小组长、协调员、监督员、记录员、统计员和检查员等角色。随着小组人数的变化, 这些角色可进行适当整合或细化。在学生能熟悉个人角色的情况下, 有必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 丰富角色体验, 增强学生沟通、理解和合作等社交技能。

3. 明确学习责任感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其必须承担的个体责任与小组责任。首先, 个体责任把每个学生的成败和集体利益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的成功将成为被小组同伴接纳的条件, 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可能成为同伴排斥的因素。其次,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小组责任, 明确奖励评价是以小组成绩为依据的。个体与同伴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要想获取小组成功, 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 还必须帮助同伴, 以保证小组成员都能学会。

4. 教授合作与竞争技能

合作与竞争技能是进行高质量竞争—合作学习的基础, 也是小组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 必须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技能的教学。[5]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与竞争的基本技能, 以促使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行为化和能力化。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竞争技能时, 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竞争—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 (1) 基本礼貌, 包括表达感谢—接受感谢、诚心道歉—接受道歉、鼓励赞赏—接受鼓励、公开认错—谅解宽容、耐心等候—尽快答复; (2) 交流沟通, 包括先想后说—仔细聆听、积极提问—合理应答、合理建议—接受建议、分配任务—优化组合、据理说服—接受说服; (3) 控制协调, 包括解决冲突—接受调停、适度批评—接受批评、委婉拒绝—接受拒绝、礼貌打断—接受打断、部分否定—反思让步; (4) 互助共进, 包括寻求帮助—提供帮助、同伴支持—表示感谢、主动检测—接受检测、寻求反馈—提供反馈、主动监督—自控自律。

小组竞争技能主要包括: (1) 积极进取, 包括乐观自信—超越自我、勇于进取—敢为人先、独立自主—乐于开拓; (2) 行为表现, 包括勤奋努力—坚强果敢、主动积极—不畏艰难、总结反思—合理归因; (3) 优良品质, 包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态度端正—心胸宽广、公平公正—合理适度。

5. 明确小组学习规则

小组学习规则主要包括: (1) 自我管理, 包括服从安排、各负其责、不离座位、不讲废话、控制音量、不扰他人; (2) 听人发言, 包括不要插嘴、努力听懂、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听完再议、恰当评价; (3) 自己发言, 包括独立思考、围绕中心、口齿清楚、耐心解释、有理有据、先想后说; (4) 互帮互助, 包括说清问题、请教同学、态度虚心、关心同学、主动热情、耐心细致; (5) 说服别人, 包括学会质疑、先同后异、尊重诚恳、以理服人。[6]

(三) 竞争—合作学习的计分方法

基础分代表学生以往测试成绩的平均分。竞争—合作学习以学生前一学期期末考试和平时单元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为每个人的基础分。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赛, 基础分不能定得太高, 一般不宜超过90分。基于Slavin的STAD小组记分法, 体现重奖轻罚的思想, 确定个人提高分记分法 (见表1) 。由个人测验分可得到个体提高分, 再将小组成员个人提高分平均得到小组提高分。

(四) 竞争—合作学习的教学准备

1. 拟订教学目标

竞争—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术性目标, 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第二层次是社会性目标, 包括竞争与合作技能目标。学术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是辩证的统一。竞争与合作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术性目标的实现, 达成学术性目标的同时有助于竞争与合作技能的形成。

2. 选择学习材料

并非任何学习材料都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竞争—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 结合学生情况, 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适合开展讨论与合作, 又要处在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 容易造成学生的合作热情不高, 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 学习材料的难度要以高于个人能力而低于小组集体能力为宜。

3. 编制作业单和测试题

一般而言, 作业单中习题的难度要求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习题主要考查知识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第二层次的习题主要考查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第三层次的习题主要考查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而言, 学困生只要求完成较低层次的习题, 而优等生在完成一、二层次习题后, 还要完成第三层次的习题。此外, 为了便于教学之后的检测和评价认可, 教师还要精心准备好测试题。

二、竞争—合作学习的系统实施

竞争—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程序, 如图1所示。

(一) 大班教学

大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 也是竞争—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 大班教学阶段分为导入、展开和指导练习三个阶段。导入阶段重在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并简单复习有关的预备性知识和技能。展开阶段要求教师善于精讲, 用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点拨教学目标、讲解重点难点。指导练习阶段要求教师根据精讲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练习。大班教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竞争—合作学习的知识背景, 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竞争—合作学习。

(二) 组内合作

组内合作主要包括接受与分配学习任务、学生个人独立学习、完成作业单、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等几个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每节课组织小组活动2~3次, 每次3~10分钟, 一般每节课不超过20分钟。在进行组内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作业单, 以供学生练习之用。教师要努力确保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三) 组间交流

组间交流既包括组间竞争, 也包括组间合作。组间竞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问题式的, 可采取随机提问、抢答等形式;另一种是测验式的, 全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单或测试题进行组间竞争。小组测验也是竞争—合作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测验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如个别测试法是对所有学生分别进行测试, 获得个人分数, 从而评价个人和小组;成果共享法随机将某一成员的分数作为小组各位成员的分数, 即小组所有成员获得相同分数;合作测试法意味着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一个测试任务, 最后得到一个共同的分数。

组间竞争的目的在于, 一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合作学习, 二是检查各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是为评价认可提供基础。组间竞争有利于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可以引发组内同伴之间较强烈的合作动机和合作行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此外,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组间合作, 参与全班交流。根据教学需要, 有时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组间讨论和互助合作。

(四) 统计分析

在小组测验或报告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尽快统计个人测验分。根据表1所列的个人提高分记分法, 由个人测验分可得到个体提高分, 再将小组成员的个人提高分进行平均, 最后得到小组提高分。对小组提高分达到10分、20分、30分的小组, 分别授予良好组、优秀组和超级组的称号。

教师可通过个人提高分来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竞争对象只是自己, 因而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如果学生因为比过去做得好而得到奖励, 他们将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远远超过在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得到奖励, 因为这使学生的成功既不太困难, 也不太容易。”[7]

三、竞争—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

(一) 评价认可

首先, 从评价内容看, 竞争—合作学习既重视评价学习结果, 如学习成绩、社交技能、情感态度及社会性发展等, 还注重评价实施过程, 如小组活动方式及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和学习气氛等。其次, 从评价主体看, 竞争—合作学习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 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在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学生进行认可和奖励。从奖励对象看, 教师既要奖励个人, 还要奖励小组, 甚至可以奖励全班学生;从奖励类型看, 既可以是物质奖励, 也可以是精神奖励, 如分数奖励 (如提高分、奖励分) 、时间奖励 (如自由支配时间、额外休息时间) ;从奖励范围看, 不仅要奖励学习成绩的提高, 还要奖励合作技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还可放宽奖励范围, 如帮助他人、遵守纪律、作业良好等积极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将各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以图形、表格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呈现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 以唤起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 总结反思

首先, 教师要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竞争—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经验与教训。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 也会成为高人一等的教师。[8]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还要抽出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 或同学生一起反思竞争—合作学习的情况。总结反思能产生以下效果:一是简化学习过程;二是消除不熟练和不适当的行为;三是继续提高学生作为小组成员的工作技能;四是给小组成员提供庆祝成功的机会。[9]因此, 小组必须定期讨论他们的学习情况, 反思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活动能力、课堂纪律、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 以保持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波.试论合作学习的十大误区[J].教育导刊, 2010 (2) .

[2]蒋波.竞争—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 2006 (11) .

[3]Veenman S, Kenter B, Post K.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utch primary classrooms.Educational Studies, 2000, 26 (3) :299.

[4][美]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 孙海法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0.

[5]Leon L A, Tai L S.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team-teach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4, 79 (5) :290.

[6]蒋波, 谭顶良.论高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7) .

[7]Slavin R E.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48 (5) :73.

[8][美]巴里斯, 爱丽斯.培养反思力: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M].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96.

上一篇:产品画册公司简介下一篇:anenin教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