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2024-05-06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用10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法一,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自学学习策略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始终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学习。二,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又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有: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三,探究学习:学习者通过确定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探究学习策略:探究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独立地发

篇2: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那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巧妙分组,优势互补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语言和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辩论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热带雨林保护与开发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这样多种的分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满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互动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前,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切不可问题一出马上讨论,应该让每一位学生经过一小段时间思考后,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时,再适时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三、及时评价,调控合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

篇3: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而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方式进行最优化的学习。

影响学生英语优化学习的因素包括年龄、智力等天生条件及个性、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下面就学生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优化学习的影响略作探讨。

一个性特点决定学习潜能

研究表明, 性格类型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形成和使用。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性格, 外向的学习者敢于开口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外向型性格使学习者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和更多的语言输入, 因而善于创造和把握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机会, 因而语言学习成功机遇更大。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这方面稍微逊色, 但他们往往善于观察和思考。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发展语言认知能力方面有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读写方面花的时间更多。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个性差异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潜能。

二认知特性决定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的研究表明, 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力的人, 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学习风格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不同的需求。按照人的感知倾向的不同, 学习风格可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动觉型等。

听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听而不喜欢读, 对听的内容不易忘记。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 但阅读时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

视觉型的学习者非得亲眼看见文字或图画才能学习, 他们偏爱默读, 注意教师板书的内容, 不太注意听教师的讲解。

动觉型的学习者喜欢读和写, 有时还表演动作。对动手操作的事情较感兴趣。

触觉型的学习者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操作, 如制作模型等。

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用不同的感知器官去感知外界事物。在语言学习中, 这种事物就是语言。另外, 语言学习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 而是属于两种或多种类型之间的学习者, 如听—动觉型、视—动觉型或综合型。

综上所述, 认知特性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外在学习表现上的不同, 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的不同发挥。只有针对差异性的学习风格, 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多种学习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呢?下面以阅读理解课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导入 (用时5分钟) 。导入是英语教学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俗话说:“A good begun is half done。”一节课如引入得当, 就能激发不同潜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目的是引导具有不同个性、能力的学生自觉地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将相关部分内容和背景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两分钟相关内容的英语视频短片引入话题, 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在小组内部交流各自从短片中获得的信息。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 在观看视频短片的过程中易获得更多信息。因此, 在进行小组展示时, 由于在此方面占有优势, 他们会表现得较积极和活跃, 他们与同学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 从而享受到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二部分, 听力理解 (用时5分钟) , 要求学生不看课本, 听一遍课文, 概括出文章大意, 以了解相关内容的体裁、结构和轮廓, 练习的设计可采用排序、判断正误、选择填空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听觉型的学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 在获取充分的信息后能积极活跃地带领其他组员领悟文章主旨, 为下一步的精细理解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用时15分钟) ,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练习, 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来掌握课文内容。练习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这时学生默读课文, 独立练习。视觉型的学生视觉阅读能力较强, 阅读速度较快, 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易集中精神, 且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阅读理解中。这些长处成为他们高效完成阅读任务的法宝, 在组内对影响阅读的语法、语言点及长难句给其他组员进行适当的讲解, 也为纠正其他组员的理解偏差建立依据。

第四部分, 讨论展示 (用时15分钟) , 要求学生先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 然后写一段简短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学生才能有所感悟、有话可说。首先, 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语言展现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不同的活动和观点, 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积累的知识, 联系现实,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触觉型的学生喜欢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更易接受理解知识, 有所领悟。小组展示是动觉型学生喜欢的活动, 他们一般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能力强, 因此在讨论中会表现活跃。在讨论的环节中, 听觉型学生能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 从中获取信息、受到启发。在此环节, 教师应尽量让内向型的学生来表达小组的看法, 以锻炼他们的胆量, 增加学习的勇气。

总之,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 设计了与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生各取所需,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了更强的求知欲,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最有效的教学是满足需求的教学。学生的不同个性中蕴含着不同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优势、发展能力, 而学习带来愉快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学习的动力和追求学业成功的欲望。

摘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决定了人在能力方面有所差异。学生不同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学习潜能,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需求和表现。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 学生就能以最佳的状态有效地掌握知识, 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而教师也能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的成效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晓堂、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篇4: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 灵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般的合作学习,每组以4-6人为宜。而分组方案最快也最常用的是学生与座位最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往往是前后4人一组。还有让学生选择任务分组,学生自主挑选搭档,随机分组和混杂分组等形式。尤其是混杂分组,由于学生与不是很熟悉的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有其他分组所没有的一些优点,譬如:因不同观点的提出和整合,会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学会与他们不同的人,特别是并不想与之合作的人一同学习的技能;和较生疏的人在一起会约束自己,纪律会变好;优生会更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等。此分组方法若分工明确,组织得当,效果很好。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文中结尾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主要怪谁?”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全班分为三组:一认为主要怪父母,二认为主要怪“我”,三认为主要怪万芳。然后要求三组学生先从文中、资料或生活实际中找出依据,再每组选出三位辩手,参加辩论赛。这种以学生观点或兴趣建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打乱了学生的座位,有点乱,可如果组织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 营造课前合作学习氛围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合作学习融入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四、把握小组合作探究时机

篇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1.使学生能够从自然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

化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在实验中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更容易发现反应速率受外界因素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解题方法多样化,学会合作与交流。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必然对他们的思维产生冲击,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散性的思维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例如:在实验中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多种方法来探究。

3.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能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那么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将怎么办?”“你认为哪个答案更好?”等,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4.通过合作初步认识到自然发展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比如,学生学习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时候,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知、掌握这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奉献精神的情感。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是我通过理论研究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我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对于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SO4等盐溶液,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硝酸等)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作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Fe和H2O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而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要合理地进行分组,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Fe和H2O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我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3)要明确分工职责,这是开展组织小组合作的准备。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学生的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教师要充分给予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那么,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即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学生的发现,和学生一起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要突破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看,既要有教师评价,又应该有学生的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要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要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我们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从而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将“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鼓励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我们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小组与小组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6: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小组合作;合作精神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依然是采用大班制式的教学形式。那么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且有所收获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在英语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意识,是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大胆改革和有益尝试。

二、如何合理分组

学习小组的组成应按照就近原则,前后四人为一组为宜。各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责任心和性格特点搭配分组,每组一个优秀学生为A,一个学习薄弱的学生为D,两个中等生为B和C,同桌是AD,BC搭配。A是分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可让小组成员民主选举,老师审核认定。A不但要智力好,英语基础好,而且要有责任心强、乐于助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A,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他们积极有序地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同时要特别关注每组的后进生学习,倾听他们的声音,防止其掉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调整组合,因为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如何有效实施

1.课前合作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初中八年级上Unit One Section B 2d Reading 部分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先把要预习的材料发给每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由A同学组织预习。每个组员分工合作。實践证明,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提高了上课的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2.课中合作学习。在导入环节后出示一些图片、实物和提示词等,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小组间展开竞赛,看看哪组对话编得又快又好。在“练习(Practice)”阶段,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教师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3.课后合作复习。课后复习可以让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所以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复习操练是必需的。但是常规化的要求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复习的热情,所以小组合作复习是个可取的办法。让各个小组合作编对话。然后分角色扮演,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学生复习旧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八下Unit 9 Section A 2c 部分时,展示了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编写对话,下节课展示,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四、如何有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和参与程度,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激励。比如,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有每周一次的班级小组“量化”考核,每周评出表现“最活跃”“最有创意”和“最佳进步”小组奖等几个奖项,给他们“加星”并且赠送小礼物,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

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也遇到不同的问题:

1.由于课时紧,内容多,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落实到位。学生编对话合作学习机会不多。

2.有时候小组讨论表面看起来气氛很热烈,但实际有效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3.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A、B、C、D组员间要经常进行轮换角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A逐渐成了各组的“代言人”,而其他组员成了忠实的“听众”。

4.在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而忽视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继续去探索和研究,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篇7: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 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 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在小组合作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 教师要注意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在教学中灵活地调控教学过程, 点拨、激励学生,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活动,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真正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 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 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 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 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分组时要确定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 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 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 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 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 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 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 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引导中学生研究、创新、发展, 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

篇8: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一、创造环境,保障合作

美国学者格拉塞等人首倡的“四人异质小组”的教学模式,主要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配合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比讨论与组间竞赛,提高学习成效,达到取长补短。笔者曾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方法进行尝试,合作小组的划分主要依据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潜力等,将全班学生按好、中、差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平行的小组(小组的多少取决于班级人数的多少,一般四人为一个小组),可以是一排四人,也可以是前面两人转身与后面两人合作。然后选取每个小组中成绩优秀、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 2、安排合适的座次。分好小组后,上课时要安排学生坐合适的座位,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二、把握课标,选好内容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

例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教学“行程类应用题”时,就针对小组合作,设计了如下内容: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汽车等交通工具进入我们的家庭,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多,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请你对市区主要道路设计实施绿波带工程方案。要求:当你从道路起点(或中途某一路口)驶入,通过第一个是绿色路口,按你骑自行车的速度行驶(或汽车按某一速度行驶)当达到第二、三……个路口时都正好赶上绿灯,从而形成全程无阻的绿色通道。请你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测量、计算,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有效活动,展示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提出的不同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中等稍微偏下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物,精心预估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情,精心预留需要教师介入的时间。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幕: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们在积极的讨论着,而我们的教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建议我们的教师要俯下身子,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以便更好地融入我们学生的合作小组活动当中。

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问题,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一课时,笔者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在学生的合作讨论中,笔者参与了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1)画出函数y=2(x+3)2+1的图像,并探究图像的性质;(2)画出函数y=-2(x+3)2+1的图像,并探究图像的性质;(3)分析这两个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区别。然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收到了“小组合作”的效果。

另外,有些教师只注重讨论的形式或过程,而对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讨论结果进行的科学小结。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无味,影响了学习兴趣。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结果,就能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实现“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相关内容后,笔者设计了如下这个题目:用任意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经过讨论后免费论文,笔者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所得结果以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

四、及时评价,巩固成效

在小组合作活动结束之际,要对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做一个合理的评价,以此巩固小组合作的成效。因为组长的回答代表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所以,要针对所有成员的合作来进行评价,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应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避免一些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遭到忽视和冷落。这样,不管是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是能力较弱的学生,都能从教师评价中受到鼓励,使他们更加满意,也更加喜欢参与到今后的合作学习中去。

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对小组合作的评价。每节课中都会评出“最佳表现组”,每周评出“风采组合”,并在下一周的教学课件中,展示“风采组合”四位同学的照片和介绍。学生对此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所以在小组合作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踊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由此可见,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积极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间的有效合作。

篇9: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而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自主探究”、“对话合作”、“质疑解答”,在教师巧妙而生动的情境设计中升华为一种“民主互动、探究合作”式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李政道教授在对复旦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学‘问’,而我们现代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之前。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发问,而我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一筹,根源在于中国学校注重解答问题,而不注重鼓励学生提问题,缺乏个性发展、创新性。”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在创设导入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生活趣味性原则

新的数学概念仍要采用具体或直观方式去探索,必须向学生提供直观背景材料,不要拘泥于抽象的形式。数学内容显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中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导入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欲望。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2. 启发灵活性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教学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不仅能起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3. 知识连续性原则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以人为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求创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为此我认真领悟新时期教育理论、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愉悦中求知,在充实自主中获得新解和提高。

1. 在自主中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并不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 在探索中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并善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我适当地对当堂课进行铺垫,创设“愤”和“悱”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积极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达到激趣、激思、求索的效果。如:教授分式方程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重学分式议程?”在“重学”中设疑激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旧知识中的信息点,打开接纳新知识大门。然后,经过一番点燃激发,我又提了以下问题:“解现学的分式方程与解过去的分式方程有什么相同?”这时学生们急切想识别未知信息,解决疑问的心理状态,从而进入了阅读教材的自我学习探索过程。

3. 在合作中交流思想

什么是合作交流呢?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群体作为发动对象予以激发,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比较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推动集体学习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样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为此有必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解决。

4. 在多样的解题中求创新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例如:估算和算法多样化、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就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和解法的特点,适合于自己的算法和解法。在求异思辩中得到知识的开启、创新,从而丰富解答思路和技巧。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篇10: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搞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二、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

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

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組的座位,及时更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进行角色转换,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学优学困生高低搭配

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

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

四、加强情感交流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五、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上一篇:元旦微信祝福语摘录下一篇:中国新闻史思考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