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25

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篇1: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目前所处的正是信息化时代,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而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常用课件PPT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教学材料不再是相对固定而无法增补改变的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教材编入新的语文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2、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学习语文,可以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口语交际课《未来的桥》时,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一组共同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后,在计算机上利用画图工具,把设计的桥的一部分画出来,再设置为“共享”,其他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浏览,再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组合。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共同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将继续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篇2: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一支粉笔,刷刷一黑板,两黑板的写过去,那时学生比较那个老师好,还要评价老师的板书是否多,要是多就是好的很负责的老师,如果老师,一堂课在黑板上写不了几行字,只用嘴讲,讲的好就罢了,如果讲的很枯燥,那就肯定是很不好的老师了,你不负责嘛——字都不愿意写的!记得那时我有个最厉害的数学老师,每堂课都会写至少三黑板的,一边写一边擦,一堂课下来,地上的黑板灰都有一层。现在想想其实蛮有道理的,如果老师一直用嘴讲,同学听听就会听觉疲乏,很难在20分钟后还集中精神,那么一堂课至少有一半浪费了,如果只减让学生抄抄笔记,发发言什么的,就会使学生的精神再度集中起来,直到下一个疲乏期的到来。

这是以前,那么现在呢?这篇文章要写的是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我想在老师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ppt了,所以其他的就不详细讲了,毕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ppt是最熟悉的课件了,也有老师运用word,excel,但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形式。

在ppt上,老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可以调动同学们的视觉因素,而且,你如果教地理的话,讲到黄山,你放几张雾云缭绕犹如仙境的图片,比空讲黄山怎么美,怎么地势险奇都直观多了。还有录像,向我们学招聘,老师甚至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招聘录像给我们欣赏研究,在这一点上,汪玉弟老师就做的最突出,关于对话什么的栏目一直给我们看的。还有ppt的条理性,因为是事先做好的,所以条理性和准确性方面会比凭记忆讲的要好,而且,老师有时候也会忘记讲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如果在ppt上坐上标注,写上几个关键字,会比较不会遗漏。还有,我们有时候上课会来不及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ppt拷给我们,关于老师上课的东西就可以了解的更全面了,最后,老师不用在黑板上写字也节省了时间,可以多讲些其他的东西,提高了上课的效率,而且老师也不用当心粉笔灰吃的太多而得职业病了。

总之,ppt带来的好处就是:第一,使老师讲的课更形象更生动;第二,更好的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可以使老师上课的效率更好;第三,不会遗漏重点,学生也有也更完整的资料可以复习;第四,有益于老师学生的身体健康。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就会有它的不足,高科技就是一个双刃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陋习。比如,有了ppt,有些老师就不会再认真备课,反正打出来让学生抄ppt就可以了,甚至有些老师一套ppt可以用多少年,不做任何改动。这样就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你想如果你发现老师的ppt上打着三年前的日期,引用的是五年前老的不能再老的数据,你会怎么想?还有,有些同学认为上课抄ppt太累了,干脆拷下老师的ppt用word形式导出,再打印下来就可以了,上课时也不会认真听了。

篇3: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了解和运用Powerpoint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其强大的交互功能

Powerpoint强大的交互功能 (如超级链接) 可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得心应手。如果你熟悉Visual Basic, 那么你还可以通过后台开发出一些相当专业的功能。要真正发挥Powerpoint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其交互功能的充分开发和使用在教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

2.Powerpoint的模板功能和开放性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在英语词汇教学和课文教学方面, 我们可以将自己成熟的教学模式编制成可以随意切换的Powerpoint模板文件。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将教材内容、图片、动画和音视频文件嵌入模板, 即可成为一个得心应手的教学软件。

●运用Powerpoint进行词汇教学的设计

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 没有词汇就没有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念。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词汇学习成为很多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首要问题。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材比起以往在词汇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以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8B为例, 每个单元的词汇量就平均达到57个, 其中四会词汇也有45个, 其词汇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英语教材使用的难点。

很多学生之所以有词汇学习困难, 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词汇过程中很难达到音、形、意三者的结合,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很难将单词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单词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为此, 本人根据学生单词记忆的认知规律, 设计了专门用于词汇教学的Powerpoint模板。在这个模板中, 单词的音、形、意可同时呈现, 帮助学生读准单词, 了解词义, 学会运用。 (见图1)

例如, 在教学earthquake (地震) 这个单词时, 画面上可出现earthquake单词、音标 (相关声音文件) 以及地震场面的图片, 并可随时调用超级链接内的earthquake录像资料和相关的例句、词汇练习。这些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呈现或逐一呈现, 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模板的优势在于教师在教学其他单词时, 只要更改单词和相关素材, 而无需重新设计演示文稿, 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 提高了备课效率。 (见图2)

●运用Powerpoint进行课文教学的设计

课文内容的理解、相关表达方式的详解、语法和词汇练习以及课文拓展知识都是英语课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人并不赞成在整个课文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式的教学, 因为Powerpoint毕竟只是一个知识呈现的工具。但是作为教学设计而言, 教师在课前将一些需要呈现的内容做成演示文稿, 以备课上适时地调用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

一般而言, 课文教学设计可以包括四个基本模块:课文理解模块 (Reading Comprehension) 、表达方式详解模块 (Words and Expressions) 、语法词汇练习模块 (Word and Grammar Practicing) 和课文拓展知识模块 (Extensive Learning) 。 (见图3)

教师在设计这四个模块时,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添加相应的文字、动画和音像资料。例如本人在设计牛津初中英语中Reading部分的教学时, 就通过模板添加了以下内容。 (见图4)

每个模块页上都设计了能切换至其他模块的图标按钮, 教师可以随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切换至任何模块页。例如教师在通过“课文理解模块”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 如果遇到生词需要进行详尽的解释, 那么可以通过“课文理解模块”页上的“表达方式详解” (Words and Expressions) 按钮切换至此模块, 了解词汇的读音、例句并看到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如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立即对词汇加以练习巩固, 则可以通过该页上相应按钮切换至“词汇语法练习模块” (Word and Grammar Practicing) , 进行词汇的专项练习。这样, 只要课堂教学需要, Powerpoint模块内齐全的内容可以让英语教师随心所欲地调用, 课文教学就不会变得单调乏味, 相关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也因有相应的例句和练习配套而变得简单易懂。

以《牛津初中英语8B》Unit 2 Travelling中的Reading部分教学为例, 这一部分的各模块页面就有如下的设计流程。 (见图5)

利用此类模块式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就能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丰富的语言内容和准确的语言形式, 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Powerpoint虽然功能强大, 但毕竟只是一个知识呈现和强化的工具, 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程使用, 会让学生由于缺乏思考空间而变成教师“电灌”的对象。我们应该将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与教师的合理教学设计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 及时调用演示文稿中适用的部分, 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上的优势, 并使其服务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实施词汇和课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词汇和课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是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进行模块式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实施词汇和课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Powerpoint,词汇教学,课文教学,教学设计,模块式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教师博览, 2008 (11)

篇4: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PPT课件;运用标注;运用文本框;运用补色;运用链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20-01

PPT课件因简单易学,制作费时少,操作方便,具有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好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下面,我以新课标四年级下册1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谈谈PPT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标注”,使理解化难为易

在PPT课件“绘图工具栏”的“自选图形”里,有“标注”图形可供选择。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小”从插入视频关于二小故事动画化片。当课件出示时,学生都争着举手回答,轻而易举的明白了这篇课文的意思,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了二小就是小英雄。在这一环节中,我把 “标注”做成“进入”和“退出”两种动画,出示时达到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意思的教学目的,再用退出动画让“标注”从下方消失,显示原幻灯片内容。

二、运用“文本框”,巧妙归纳主要内容

“文本框”在PPT课件中运用较多,“文本框”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中,为了训练学生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课件先出示:放牛的人是谁(),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牺牲十几岁( )。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根据题目回答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后,点击鼠标,课件括号里就会出示预设的答案:放牛的人是谁(王二小),他没有放牛去了哪儿(给敌人带路去了),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吗(听了敌人的话),二小把敌人带到那里(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怎么杀死二小的(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他是为了谁而牺牲的(为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安全而牺牲的),牺牲时几岁(十三岁)。

这些预设答案之所以能在老师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括号时里,是因为采用了: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拖到相应括号→设置动画效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巧妙归纳出《歌唱二小放牛郎》主要内容,

三、运用“补色”,增加阅读教学的“品味”

PPT课件中的补色,能使预设的重点词语在品读过程中,显示出与其它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自然段中,既有表现问题的,又有体现主要人物,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这些词语凸现出来,变化成与其他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我在制件课件的过程中,先将这些词在课件中的位置空出来,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自定义动画→补色→效果选项→触发器设置”,采用这种方法,我将所有词语做成“补色“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说从自己的读书声中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时,进一步追问是从哪些词语看到每段的重点意思。

四、插入图文,有助于阅读教学中动情诵读,增加“读味”

PPT课件可以很方便插入有助于教学的图片,在图片的旁边编辑相应的段落,使整个幻灯片图文并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二小不熟悉。我在幻灯片的一边插入了二小的图片,另一边出示这段内容。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了解了王二小,头脑中有了王二小的样子。再引导学生 “大声读、小声读、有节奏地读”,把全文读成一首歌。是那么的有趣,迷人,耳边好像响起了枪声。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更有助于学生动情诵读,增加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五、恰当运用幻灯片的切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利用PPT课件中幻灯片之间的切换,可以使文本内容略去一部分,用来训练学生的背诵。《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语句优美,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有一环节就是训练学生的背诵。让学生看着完整的内容,采用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后,幻灯片切换到下一张,略去了其中一些词语,幻灯片内容变化成:牛儿还在(),()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贪玩玩耍(),那放牛的孩子是()。采用幻灯片的切换,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六、运用“超链接”,便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PPT课件中的“超链接”可以实现文本与画面、文本与视频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实现同一课件中任意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超链接”,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语时,先放映词语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意思链接成一个新的页面,学完词语意思后再用链接的方法回到词语页面。还在只引导学生学了“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和“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上”这两段,对于其他段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将“自主学习提示”做成一张幻灯片,再将全文的各处景物以图片形式做成一张幻灯片,在每张图片上,都“超链接”了相应段落的内容。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学生汇报勾画的句子后,老师就用鼠标点对应的景物的图片,学生说的内容就出现在大屏幕上。

篇5: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志愿者老师——陈雷振

刚来俄罗斯任教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碰到了很多问题,诸如到底该不该使用学生的母语?什么时候使用母语,使用的量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是否需要进行大量的机械式操练?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应该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实际上也是在拷问我该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之后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们逐渐都有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我想谈一谈认知法对我的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首先认识一下我的教学对象:他们是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年龄在18~19岁,专业是国际关系,大一的时候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而汉语是大二时选修的第二外语。在我任教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两个月的汉语,语音阶段刚好结束。鉴于此,我认为,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2)应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应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因为教学对象都是成年人,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客观上就需要课程集中、内容密集、进度较快;

(4)应注重语言对比,考虑到语言的迁移作用,可以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教学。因为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为了提高学生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势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教学。

认知法特别强调了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同等重要,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语言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有意义的操练,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其中,语言结构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时候语言结构都是汉语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本文中不作论述。本文仅从语言对比、语言操练和文化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调进行母语和汉语的对比,依此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其他教学法或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或完全摒弃之,与之不同的是,认知法并不回避母语,而且强调了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的重要性。主张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本族语,并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用学生的本族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于理解。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本族语使用得多一些,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

通过对比,一者能够发现两种语言的相通之处,这样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解释,提高教学效率。除去一些专有名词,其他大部分名词都可以通过翻译让学生理解认识,老师不必再做过多解释。此外,很多语法点也是相通的,比如语序,俄语和汉语的语序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于这些语言点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二者还可以发现不同之处,这正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比如时间的表达法,汉语和俄语在顺序上略有不同,这里就要加以说明;又如“多少”和“几”的区别,出于逃避心理,学生经常会逃避使用“几”,而都用“多少”提问;再有像汉语里的量词,因为俄语中没有,学生就会逃避不用或者乱用,这时就需要加以特别说明。

当然,过分依赖翻译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掉进了语法-翻译法的魔咒。我们强调在初级阶段可以使用母语,但绝对不能过分依赖,要逐渐实现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过渡。而我正是从课堂用语出发,在逐渐增加汉语的使用量。

二、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犹如前文所说,我们的汉语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其他教学法,或者依赖机械式操练(如听说法),或者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如语法-翻译法),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认知法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发现学习”,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操练。正是认同了这一点,我现在开始逐渐增加学生进行操练的次数。

曾经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比较深:当时我的学生已经学了两个月汉语,开始时我发现他们的发音很好,汉字写得也不错,就觉得他们的汉语基础应该很不错。但是当我让他们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就连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也说得漏洞百出,毫无章法。这时我就认识到了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对语法和语言规则掌握的比较扎实,课本里出现的词汇也都记住了,但是明显缺乏有意义的操练或者操练太少,不能有效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交际中去,甚至还不到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认知到这个问题后,联系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我明白,学习外语远不是只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记住语法规则那么简单,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那么很快就会遭遇学习瓶颈,甚至可能会失去对学汉语的兴趣。

之后我开始有意增加他们的语言操练。方法之一就是值日生汇报。每节课上课前,我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做值日生汇报。鉴于还是初级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我就把他们的汇报内容限定为讲述自己的近况。到目前,我们仅学了几个专题:相互认识、介绍家庭、询问年龄、日期的表达和买卖东西等,随着课程的进展,新知识点不断出现,我就鼓励学生不断加入新知识以及平时我给他们扩充的知识。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汇报,也许只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依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句子组织很混乱,说话经常顾此失彼;有的学生会出现逃避心理,对于新学的、掌握不扎实的知识会尽量逃避。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帮助他们解决,对于他们逃避的知识点,我会以问答的方式提出来。学生汇报完了以后,我有时还会抽问听的学生,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方法之二就是增加对话训练。学完课文,我会不吝时间地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其中大多会以小组对话的形式进行。以《我在这儿买光盘》一课为例,这节课出现的词汇量不多,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在中国买卖东西。我用了两个课时的时间讲解课文的生词和注释,而操练也用了将近1个课时的时间,用时不可谓不多。当然,我没有直接就让学生进行操练,而是在我的提示下,让学生先回忆起来主要的知识点,比如:

(1)我问:“当你进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别人会怎么问你?”

学生:先生,您要什么?(2)我问:“那你怎么回答?”

学生:我要„„

(3)我问: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说的时候怎么问?

学生:这个东西怎么说„„

(4)我问:当对方理解错误你的问题,答案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时怎么继续问?

学生:我是问„„

(5)我问:当你看上一件东西,怎么问价格?

学生:这个东西多少钱?/这个东西一斤多少钱?(6)我问:如果你觉得贵了该说什么?

学生:你的东西好贵,能不能便宜点„„

以这种方式,先把本节课需要进行操练的句型让学生回忆一下,如果需要的话,我会按顺序把这些句型依次写在黑板上,以供学生参考。然后,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让其准备对话,这时可以限定范围,也可以完全分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我本来设计是让学生买卖蔬菜,把道具都准备好了,结果很多学生却说,我们不买菜,我们买水果、买肉。当然,这些并不会对操练有什么大的影响,我就听从了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对话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难免的,我不会立马打断他们,而是听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提出刚才对话中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卖肉,说这是牛,这是羊,这是兔子„„结果说的很多,却把“肉”字都省略掉了,对话完了之后我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必须的补充说明,让他们知道俄语和汉语里对动物和肉的说法是不太一样的。

三、主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目的是全面掌握语言、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语音与文字结合,口笔语相互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同时综合运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语音教学应适可而止,因为成年人学习纯正地道的语音不容易。

前面已经提及,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操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听力水平。相对来说,读和写却是教学的难点。撇开发音不谈,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读汉字和写汉字都是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哪怕是学习程度很好的学生,遇到学过的汉字有时也会不知道怎么读,也就是说在拼音和汉字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拼音毕竟只是一个过渡,必须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拼音的依赖。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多读,强化他们对汉字的认知,而我布置的作业也都与写汉字有关,或者是单纯的写汉字,或是造句、写小短文,虽然量不甚大,但旨在提高学生读写汉字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学生出现错误都不可避免,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在分析出现的各种错误时,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但其他一般性错误不宜进行过多的纠正,更不要指责学生。过多的纠正或指责容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怕出错的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吸取了多次教训后,我现在一般不会在学生说话或思考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因为这样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影响整个教学。

四、注重中国文化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应该提出的是,在认知法中并未特别提及文化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教汉语不容忽视的,值得我们重视。

丁迪蒙认为文化教学主要是对于目的语理解和运用密切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教授时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如果汉语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那些成语、谚语时不但不能理解其深层涵义甚至会引起误会。如电影《刮痧》里美国人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好斗,好管闲事,以至于歪曲到暴力和邪恶的人物代表。从文化在语用知识上看,学生只有先理解语料中背景或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根据功能和语境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学生要掌握中国常用的、特有的语用文化。比如称谓用语。尊称和敬称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你”和“您”的区别,“你多少岁了”和“您高寿了”的区别,“你姓什么”和“您贵姓”的区别。

在教学中,我把文化知识的教学也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新实用汉语课本》,每一课的最后都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介绍(культурные сведения)。每节课学完生词,在讲解课文之前我会先介绍本课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以第七课为例,本节课的专题是“相互介绍”,文化知识为“中国人姓名的组成”。生词学完之后,我把我的名字和一个学生的名字进行对比,告知学生二者的不同。这时,学生对中国人姓和名的由来很感兴趣,纷纷问中国人名字的含义。之后我给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有音译的名字、有文学性的名字,还有中国诗人的名字,而且把他们的名字的含义都一一解释清楚,这样他们对这一文化知识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也起到一定作用。

篇6: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法。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发展创造思维,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也使老师更方便、科学的进行授课。教育部门和一些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课件评比等活动来激发教师使用ppt。

篇7: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津市德雅中学程学琼

【摘 要】:从审美的角度探讨ppT课件制作的方法,用平面设计的理念指导ppT课件的制作,从版式的设计原则,字体字号的选用,色彩元素的运用及图片、动画、影片、音效等素材的合理添加四个角度阐述课件制作应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让课件真正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

【正 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电脑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课件不再是中学课堂中的奢侈品,而成了和平日里老师们经常要使用的粉笔、备课本一般的常用工具。于是老师们的手中常常就有了纸质备课本和电子备课本两样武器。

各样的课件制作软件,比如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都有着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powerpoint因为是电脑中的常用软件,简单易学,方便实用,ppT课件更易被老师们掌握和使用,于是ppT成了我们学校课件制作中的一种常用软件。大多数的老师都掌握了ppT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的ppT课件制作显得花俏繁杂,没有为课堂增彩,相反让学生或观者眼花缭乱,让课程大打折扣。本文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谈谈ppT课件的制作。

一、版式:课件设计的骨骼

1、版式的对称与平衡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任何平面化的作品都得遵循平衡的原则,不能让整个画面失去重心。由于人对某些图案的认知、视觉理解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平衡感成了最重要的一个视觉原则。而且在自然界中,很多的物体都有天生的对称和平衡,比如我们人类,自然界的动植物。无论是有意识的认知还无意识的感受,人们对平衡感具有天然的认同性,所以在平面设计的原则中,平衡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那么在版式的设计和选择上,对称式的设计具有重心稳定,静止庄重的整齐美感,理科类的课件制作就可以选用对称式的构图。均衡式的设计具有变化,富有动感,更显活泼。文科类、艺术类的课件就可选用此类版式。

2、版式的统一与整体

为了让演示看起来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每张幻灯片上,可以设计一些固定的元素,如背景、LOGO等。这些固定元素可以放到幻灯片的母版上,这样可省去重复操作,节约了时间,让课件看起来更加统一。首页的设计元素在后面的页面中出现,也是统一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ppT自带了很多设计合理的版式供我们选择,但是制作个性化,符合我们课程需要的课件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设计背景和版式。所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一套独具特色的背景和版式是制作好一个课件最重要的前提。例如笔者在制作《春天的畅想》这一美术课件时,封面就选用了自己拍摄的春天的柳树、桃花等摄影作品为背景,在后面的页面中设计了右上角为淡绿色柳树的版式,整个画面清新淡雅,极富春天气息。

二、字体字号:赏心悦目的根本

1、简洁的字体样式

现在电脑里字体越来越多,很多老师在选用字体的时候,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字体所迷惑,喜欢在课件上面选用各式各样的字体,其实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课件的观赏性,相反会让我们的课件丧失感染力,让观者无所适从。封面封底的字体选用上我们可以活泼一点的浮云体、广告体等,而正文的字体就需要选用庄重、严肃一点的字体,比如常用的字体几种:黑体、宋体、楷体、魏体、幼圆等等,这样更有利于传达教者的知识。尤其是理科类的课件,更忌讳选择花花绿绿,变化多端的字体,这样还会搅乱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在页面中尽量统一字体的选用。不能够第一页的第1个知识点是宋体字,换到第二页第2个知识点就成了黑体。应该尽量选用统一的字体和字号,比如:所有的大“一”号都是黑体,下面的小“1”号字体都是幼圆,那么下面的所有文字都用宋体字。这样看起来就会整体统一。

2、合适的字号大小

一般来说,选用ppT自带的设计模板,里面都提供了非常合理的字体大小比例,从页面的主标题,副标题,正文等都有固定的模式,若是自己设计就得遵循主题字体大,其他字体递减的原则,突出主题更显条理清晰。当然字号选择的原则也是以正确、鲜明、有重点地传达知识为根本目的。有时候在一行文字里面为提出某个知识点,而把其用独特的字体字号显示出来也是需要的。

三、色彩:美化课件的重要元素

1、色调的和谐美

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不仅体现在版式、背景、风格上,更体现在色彩上,我们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但是课件的色彩却忌讳“五颜六色”,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背景的颜色要简明、平淡,而且不要有太多的修饰感染文本,文本的颜色更不能太多,在做到醒目的同时尤其忌讳花哨凌乱。一个页面的背景、字体、修饰用到五种色彩以上那就太杂乱了。

色调是指一副作品或一个页面中色彩的总体倾向。如在大自然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黄昏的时候落日把所有的景物都染成金色,那么这个时候的色调就是金黄色的。冬天的大地被白雪覆盖,这个时候的自然界就是白色色调的。一个课件也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色调,不能够一页红色,一页蓝色,一页黑色没有章法。而且由于心理倾向的存在,色彩有冷暖倾向,如我们看到青、绿、蓝一类色彩时常联想到冰、雪、海洋、蓝天,产生冷寒的心理感受,通常就把这类色界定为冷色,而看到橙、红、暖黄一类色彩,就想到温暖的阳光、火、夏天而产生温热的心理效应,故将这一类色称为暖色。除了冷暖,色彩还有情感倾向,黑色庄重,蓝色典雅,红色热烈,黄色阳光······

色彩冷暖和色调的选用自然要根据课件的内容来确定。这个内容可以是知识类别,也可以是情感倾向。比如教授关于“春天”的课程,选用和春天相关的绿色,黄色,粉红色就比较好,教授理科类别的课程,选用蓝色调,灰色调更显理性,教授古典文学等素雅的课程则可选用淡黄、浅赭石这类沉着、庄重的色调。好的色彩选择定会让课件增色不少。

2、色彩的对比美

有统一自然也有变化,尽管我们提倡和谐的色调选择,但这并没有意味着只能选用单调的颜色。红­——绿,黄——紫,蓝——橙是对比色,在整体的大前提下合理的色彩对比更会显得课件鲜明而独特。如背景是绿色系,题目用上深红色就会很突出,在紫色的页面上配以黄色的主体字也会对比强烈,当然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合理设置色彩的面积和位置。色彩是一门大学问,幻灯片的配色要以明快和谐为原则,文字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配合一些小的色彩装饰,突出知识点。只要我们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多尝试多选择,就会找到最合理的色彩搭配。

四、图片、动画、影片、音效等素材的合理添加

初做课件的老师,往往会寻找很多图片、动画、影片、音效等素材,一旦找到的素材又不愿舍弃,一股脑的塞到课件里。音效及动画的运用常常是课件制作的误区,很多老师喜欢每翻一个页面都设置音效或动画,让整个课件“热闹非凡,动感十足”,其实这样做反倒让学生只顾欣赏动画音效而忽视了重要的知识点。声音和动画都是为了强调重点,除去必要的视频效果和动画演示,在适当的地方运用音效提示一下学生,更多的时候静态的图文反倒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背景音乐的选用也应该遵循课程的情感需要,若有老师的讲授为前提,背景的音效就不宜过大,以渲染和营造氛围为前提。

影像的质量是往往被课件制作的忽视的一个内容。很多从网络上下载的影像太小,像素不高,让学生“雾里看花”。所以寻找高质量的图片、影片,或者老师自己拍摄和课件相关的影像是添加素材的重要前期工作。

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而单调的课堂模式,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设计和制作一个精美的教学课件需要教师多学习美学知识,多欣赏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提高审美意识,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让课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乐学及师生互动的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贝蒂的色彩》作者:(美)艾德华

篇8: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今天,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 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 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 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 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 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 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 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 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 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 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 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认为, 让PPT课件走入课堂, 参与教学,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

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 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 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 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 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 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 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 第一幅, 宝黛共读西厢图, 第二幅, 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配图) , 第三幅, 诗歌苏轼的《琴诗》 (诗配图) , 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 一方面, 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 色彩鲜明, 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 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 树立新的文学观念,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 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 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 在第一个课, 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 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 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 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 授课一开始, 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 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 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 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 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 再加以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 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 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 如“万事如意”, “百年合好”, “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 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 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兴趣盎然, 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

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 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当讲到一个理论, 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 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 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 学生有了作品依据, 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 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 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 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 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 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 比如以余华为例, 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 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 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 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 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也增强了形象性, 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 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 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

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 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 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 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 比如以“蝴蝶”为例, 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 运用PPT课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 因为课堂时间关系, 只用40秒, 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 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 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 在音乐播出30秒时, 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 飞出两只蝴蝶, 同时用打字机形式, 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 这时, 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参与互动, 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 “爱之蝶”;第二, “梦之蝶”;第三, “自由之蝶”。同时, 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 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 有人就借此话说, 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以图片导入课题, 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 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 动画, 彩色字体等, 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 将音乐, 视频文件做进课件, 进入课堂。这样, 从形式上, 拥有了色彩,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 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因为, 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 由于色彩的作用, 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 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 将色彩带入课堂, 能够点亮课堂之光, 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

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 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 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 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 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 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 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 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 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 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 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 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 影像声音的刺激, 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 更加难忘。

但是,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 由于设备限制, 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 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 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 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 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 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 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 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 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 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 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 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上一篇:英语八年级下册下一篇:高跟鞋子大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