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2024-05-15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共10篇)

篇1: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摘 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因素甚多,如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素质、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等等。本人仅从教学管理办法、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查两评三兑现 集群式模块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等)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转,以获得最佳教学质量的过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学校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主次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发挥整体效益。

我省于1997年开始实行中职招生并轨,并取消了毕业分配,进行自主择业,中职教育就面临着挑战。1999年之后,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高持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主要表现为:中职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难度加大。1997年以前,中专招生是高分录取的优质生源,到2002年,仅凭“初中毕业证书”即可录取,生源素质下降是显而易见的,且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保证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针对生源素质变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掌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权,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方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我校实际,仅就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中职学校办学越是困难,越要重视抓教学质量,生源素质越是下降,越要重视抓常规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侨兴轻工学校采用的“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办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较为有效。实践证明,实行这一管理办法,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行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具体内容为:“三查”指日查、周查和阶段性教学大检查;“两评”指听课评教和评优听课;“三兑现”指将“三查、两评”的结果与工资外收入分配、教师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挂钩兑现,称之为“三兑现”。

二、改革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持这一特色,课程设置是根本。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对教学质量影响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用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采用三段式,即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的模式。自2007年我校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之后,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改革,应采取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办法,打破原有的课程三段式,把全部课程分为“宽基础、活模块”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职业技能为主。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预期效果

集群式模块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进入职业群相关职业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它有八种预期效果:一是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是学校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市场主动权;五是学校可选择相应“模块”开设短训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社会急需;六是有利于中等职教与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使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成人教育等体系相沟通;七是有利于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为用人单位全方位加入办学全过程提供方便;八是有利于一个地区职教整体优势的形成,便于加强宏观管理。

2、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管理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目前缺乏操作性强的手段。如果能大面积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就能使职教教学管理既落在实处,又便于操作。这种管理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管理“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宽基础”阶段所学的内容,由于并不针对某一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基本素质,成百上千个专业因此可归类为几十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的“宽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异,也可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解决。

第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管理“活模块”阶段的课程。我国已经推出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正通过与各行业的合作,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而“活模块”阶段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且力争做到行为目标化。职业资格鉴定由专门部门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则可通过职业资格达标率来评估学校“活模块”阶段的教学质量,管理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上述两方面的管理,不但使职教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能落在实处,而且使各级职教服务机构的教研工作也有了极强的操作性。

篇2: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不但打破了以往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改革和完善.

作 者:张文立 作者单位: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社旗,4733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0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篇3: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模式,职业素养,岗位需求

声乐是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表演艺术, 亦称为艺术歌唱。声乐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手段, 让学生了解掌握正确的发声、歌唱的呼吸、音区的统一、清晰地咬字吐字、共鸣腔的运用等, 并通过歌声, 表达歌曲内容、内心的思想情感。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的声乐课, 是要紧紧围绕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素养、岗位需求, 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 提高音乐素养, 掌握在音乐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 学前教育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众多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对声乐教学模式也进行过不少的探究, 笔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效不大,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集体授课, 同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水平基础较低、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教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 以及声乐课课时量较少等等原因, 这门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

(1) 生源质量差, 专业基础弱。学校每年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多, 但具有较好音乐素质和具备歌唱嗓音条件的学生却很少, 生源来自不同地区, 她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极其有限, 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专业招收无门槛, 单凭个人意愿, 也没有通过面试等手段进行筛选, 大多学生专业基础弱。

(2) 现有的声乐教材不足以完全体现专业特点, 岗位需求。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声乐课教材也不例外。现行的声乐课教材本身选用了一些艺术歌曲, 这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但是从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目标来看, 缺少针对幼儿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即使少部分教材里有选用些幼儿歌曲, 但也缺少针对性。因此, 学生毕业到幼儿园工作时, 深感所学课程缺乏实用性, 例如:对幼儿园教材里的幼儿歌曲感到陌生, 不知如何教唱等。这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极不相符。

(3) 声乐课课堂组织形式单一, 主要是大课为主。大课, 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集体声乐课程的教学形式, 学生从入校开始, 教师采用同一形式上课, 一起练声, 一起歌唱。学生基础水平低, 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大课可以解决声乐技巧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大部分的学生对如何正确发声、气息运用、声音共鸣等声乐的技巧问题一知半解。久而久之, 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 大部分学生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 唱歌缺乏自信, 对声乐教学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4) 声乐课时量少, 缺乏延续性。按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2014年试行) 要求, 总课时量160节, 每学期40节, 每周2课时 (还要折除节假日、比赛、校园活动、见习、实习的时间) 。学生上完一节课或两节连课, 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很好复习和消化, 到了第二周基本已经忘了上周上课时的正确感觉, 声乐教学缺乏延续性。

(5) 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很好的契合幼儿园工作岗位需求。教师在上课时通常以正确的歌唱姿势、科学的发声、呼吸的运用、声音的共鸣、声音位置等技巧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情感处理等为训练重点。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歌曲的特点, 不了解幼儿音域与成人的区别, 不能很好地范唱幼儿歌曲进行教学, 更不明确如何制定、完成幼儿歌曲的教学目标。

(6) 声乐教学方法单一, 有待创新。一堂声乐课下来, 基本承袭了以往的练声、教唱、练习 (分组练习、个别练习、整体练习) 。教师按传统的方式教, 学生按部就班地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 学习不主动, 失去主观能动性, 久而久之, 声乐课就会变得呆板、单调乏味, 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失去创新思维, 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同时岗位能力得不到更有效提高。

因此, 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声乐教学研究与创新,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是摆在声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带队实习, 组织参加各类比赛活动等经验,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1 更新教育理念, 贯彻教改方针, 实现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相对接

(1) 扩大招生宣传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平台, 大力宣传专业特色。如:学校举办省市级相关专业各大赛事、校园艺术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展示活动, 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市级各类各项比赛活动等, 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的具备一定音乐素质和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2) 本着“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 互赢互利共创地方经济”的准则, 为了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合格型人才, 以适应市场需求, 建立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无缝对接”, 体现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 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试点改革, 设立“改革试点班”、“校企订单班”等。

2 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相对接

(1) 深入企业调研,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教改精神、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 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要求, 广泛开展行业调研, 了解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 了解在当前形势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 以及学前教育在实践中对幼师的音乐素养和岗位能力的需求, 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岗位需求, 重新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目标。

(2) 自编校本教材《幼儿歌表演》。幼儿园音乐活动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 (律动及律动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 、乐器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调整教材方向, 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选择难度适中, 能够体现专业特色, 可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资料的学习内容。

(1) 自编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趣味练声曲, 如:

(2) 收编具有区域性, 地方特色的, 与幼儿园实际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幼儿歌曲。教师利用学前教育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 深入各大幼儿园, 收集小班、中班、大班教材中的所有幼儿歌曲进行选择性汇编。

(3) 律动创编和幼儿打击乐创编。在熟练幼儿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律动创编和幼儿打击乐创编练习。幼师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中并非单一的儿歌教学, 多采用多种形式的整合性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创编知识和创编能力, 律动创编和幼儿打击乐创编教学多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 自主创编, 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编的能力, 又培养了她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 创新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模式, 使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相对接

(1)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 如:情景教学法, 通过设置或引入有一定情感色彩、真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体验歌唱的快乐, 使其在积极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 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完全对接,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原先可行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游戏法、模拟法、实践操作法等, 多种方法融合、灵活运用。

(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如:微课, 即教师创建声乐教学视频, 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的范唱和讲解, 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改变了声乐课堂上学生不断反复视唱旋律, 熟练后套上歌词演唱的传统学习方式, 节省了时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 增进了情感,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我们对声乐教学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多元评价”——即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自评、互评) 、行业评价相结合, 使评价更趋合理,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信心, 不断提高和完善职业能力。同时我们取消单一的“演唱一首歌”考核手段, 采用“实践课业”作为评价工具, 促使学生主动走出课堂, 深入幼儿园, 认识和体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了解、掌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在实践中完成相关的课业, 把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教学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4 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与职业素养相对接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多为女生, 她们生性活泼, 思想活跃, 学习积极, 但大多数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音乐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对职业素养、岗位需求没有成熟的认识。针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从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 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 分析她们的个体差异, 分类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这样既避免因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略了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又能照顾到能力弱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既能培养出能参加技能竞赛的尖子生, 又能使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职业素养相对接。

5 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精神与行业职业精神相对接

(1)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授课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当前流行的小组课和以前通行的集体课、个别课进行融合。个别课可起示范作用, 集体课解决共性问题。小组合作,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 第二课堂的开展, 兴趣小组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能力的空间, 学校开设多种兴趣小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报。如:校合唱队、声乐兴趣小组、弹唱兴趣小组等。学生经过教师精心指导,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这样为能力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增加课时量。

总之, 声乐教学改革旨在探索:以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 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方式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声乐教学的有效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 贯彻教改方针, 实现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相对接;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适用教材, 并自编校本教材,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改理念, 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有效地改革评价模式, 使评价标准与幼儿园用人标准相对接, 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探究和协作精神与行业职业精神相对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逐步探索研究出适于激发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和提高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 以更好地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古晓琳.以工作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新模式.科教导刊, 2013 (22) .

[2]纪丽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初探.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

[3]李捍卫.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改革.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 (12) .

[4]马馨萍.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声乐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神州 (下旬刊) , 2013 (9) .

篇4: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关键词:声乐教学;中职学前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6-4;G712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中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不高,一些中职院校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以及教师团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对声乐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中职院校一定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1.1生源质量不高

虽然中职院校声乐专业招收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具备歌唱条件以及音乐素质的优质学生很少。中职学生来源与全国各个地区,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招收门槛较低,没有经过面试等环节。因此很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不高,基础薄弱。

1.2师生缺乏交流互动

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深化改革,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我国一些中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个人讲、学生一群人听,在课堂中基本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比如在发声训练中,一些教师强调让学生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训练,灌输给学生个人经验以及教材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训练。导致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训练方法,师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长期以往,学生会对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1.3教学模式单一

声乐教学的模式都是按照理论教学、模仿教学、发生训练以及唱歌等几个步骤开展,教学模式枯燥并且固化,长时间的发声练习以及模仿训练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思考性以及积极性,也导致一些教师出现懒惰心理。甚至在教学前省略了备课环节,进而加深了教学模式的程序化和单一性,形成恶性循环,课堂严重缺乏创新,对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4过分强调专业教育

我国中职院校声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乐理课、键盘课以及声乐课,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声乐知识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聲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者,而并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家或者音乐家。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师实践以及技能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相关措施

2.1提高生源质量

中职院校要加大专业宣传的力度,扩大招生的渠道,例如院校可以举办相关专业比赛、学前教育技能展示比赛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通过比赛活动扩大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吸引具备歌唱条件和音乐素养的学生。

2.2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年级或者班级中定期举办声乐比赛,参赛选手或者团队可以自行选择参赛曲目。或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听取学生关于教学的建议。同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加强教育实践

声乐教学一定要将课堂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院校和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以及锻炼的机会,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技巧和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一些中职院校因为自身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岗位和充足的实践时间,其实教育实践并不等同于实习参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讲述一个知识点,甚至让学生代替上一节课等。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要与企业进行接轨,开展行业调研,对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以往的毕业学生在岗位中的发展情况,并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声乐教学的模式和目标进行重新制定。院校和教师要创新教育实践的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方式,让学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实习阶段以及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2.4完善考核体制以及教学管理

为了加强中职声乐教学的质量,中职院校一定要完善和改进考核体制和教学管理。首先,要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对声乐教师要做出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价。对学生日常表现和综合成绩开展科学评价,学生如果出现违反学校规定的相关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其次,要确保教学管理的严格以及合理,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纪律管理。中职院校只有建立完善以及科学的教学体系,并且严格监督实行,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3、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为社会输送学前声乐教学的人才,院校一定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教学水平,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对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飞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新探[J].科教导刊,2015,(31):54-55,73.

[2]吴剑虹.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感悟[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

篇5: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满足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加强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质量为本”意识。

一、深刻把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积极创造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新优势

纵观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省教育发展所走的道路,主要是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张,也就是说主要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致力于做大规模,以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是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主要模式开始转变,就是将以资金、土地、规模等外部资源为要素的发展模式转向以质量、结构、效益要素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即由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发展。这一转变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教育发展规律使然。教育的外延拓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转向教育的内涵发展。无论是对浙江全省来说,还是对岱山县来说,今后几年,教育将进入一个全面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教育强化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关键的一条,就是向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早日实现其“读好书”的愿望。提高全面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把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目的是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在推动教育向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跨越中创造新的优势。

1.以人为本,增强全面教学质量的软实力

要实现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教育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了。而“人”的发展,正是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

“人”的发展,首先是校长的发展,是机关干部的发展,是教师的发展。支撑校长发展的,是他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和领导能力;支撑机关干部发展的,是他的行政素质,即他对学校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撑教师发展的,是他的专业成长与能力,包括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省的校长队伍素质、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和教师队伍素质面临着进一步提高。

2.正视难题,解决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今后几年,区域间的教育竞争将更加集中地反映在内涵的发展和提高上,将更加体现在装备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上。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教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在教科研方面,我们目前尚未形成整体提高的发展态势,真正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有独到见解的科研成果还不多,把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师资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不适应性不断凸现,中小学教师还未从原来的学历补偿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型。在教育质量方面,我们还未真正探索出一条低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路子,有的学校还囿于旧的教学模式,靠补课来提升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质量空间。这就不难看出,要实现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推动教学改革的内涵发展,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科研水平、教师能力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提升。舍此,别无它途。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通过创新,促进校长办学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

3.统筹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均衡化发展的水平

近几年来,岱山县依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县城区域的教育优质化程度在加速提升,而相比之下,其他农村学校的师资条件、装备水平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原因,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化程度的差距,使城区的择校热经久不息,生源的无序流动对农村教育带来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岱山县渔农村的学前教育也面临着管理、师资、质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扬长补短”,而不是“削峰填谷”。要解决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问题,必须立足于统筹发展,要把新增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学校布局、经费安排、师资分配、装备配置上,更多地考虑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

二、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强化教学规范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要切实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必须将工作着力点放到抓教学工作上来,真正确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工作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要严格执行各种教学规范,确保教学过程、教学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优质化。要重视教学改革的策划与实施,以及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抓好教师的业务管理和校本研训,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研训体系。

2.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学校要切实改变以简单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挤占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质量提高方式,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教学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和反思、教研组管理、评价分析和教学指挥等过程性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引导教师将精力放在备课上,做到精心备好每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及时的教学反馈与分析体系,了解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以练代教,以练代复的倾向。要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向管理要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对质量形成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改进教育质量的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关于教学、实验、综合实践、学习管理的过程规范和评价方案;要加强教师履职管理,有效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要关注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效益。要将质量管理的重心落在“全面”上。在区域上,要立足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全面提高,以“教育共同体”、“教育协作体”为平台,形成区域推进的巨大优势,重点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质量;在教育对象上,要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质量,重点提高后进生的质量;在教学过程管理上,要推进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并重。

4.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确保教学质量均衡提高。要进一步健全对初中学校的抽测分析评估和对高中学校的教学检测评估制度,强化分析,及时提出建议,同时进行不定期视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搭建好竞争平台,制定各中小学的激励机制;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抓教学,人人抓质量的浓厚氛围。

三、以“科研先锋工程”为载体,着力提高教研工作有效性

1.以实施“校本教研工程”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制度

要注重教研组、学科组的建设,要将教研组作为重要的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来建设,健全教研制度,强化教研活动。要引导教师开展积极有效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战能力;开展结合教学案例的讨论,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要开展有助于解决教学难点的研究性教研,通过教师论坛、教育案例、主题教育等校本教研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克服“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现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2.要加强因材施教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特长生、问题生的研究

各学校要在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鼓励有特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兴趣,发挥特长;要全面分析诊断问题生的“问题”因素,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帮助其走向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快乐地、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坚决杜绝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大多数的现象,坚决杜绝任意剥夺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权利的做法。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篇6: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新探

目前, 大多中等职业中学所用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所用教材一致, 均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笔者认为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内容深奥。

中职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就现代文而言, 许多文章他们难以理解。最为典型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如《拿来主义》和《呐喊》自序, 其中不少词句令人费解。此外, 《物种起源》导言和《神奇的极光》二文内容比较艰深, 专业知识性强, 前者着重生物专业知识, 后者着重物理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也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利。就古文而言, 古文语言更为深奥难懂, 学生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及句式甚为困难。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想性过强, 远离当代社会生活。

就第二册而言, 部分课文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有的课文甚至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末, 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类文章都带有创作时代的特征, 课文内容与当代社会生活有相当距离, 难以引起共鸣。

3. 课程结构的非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 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就第一、二册而言, 每册书共二十四篇课文, 但古文占了八篇, 即占全册的三分之一。显然, 古文在语文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太大, 以至于出现语文课程结构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性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极为不利。这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个性不足, 缺乏特色性。

目前, 中职语文教材大多是国家、地方二级统编教材, 各学校、各专业通用。这些教材注重的是各个职业人群共同需要的语文能力, 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 解决的只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不能解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差异。国家、地方二级统编教材只能介绍一般的知识和方法, 而不可能, 也没有办法针对各学校或各专业的需要编写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编者们煞费苦心编写的教材与学生实用之间的矛盾。

二、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设想

1. 降低知识难度, 编制适合中职生的语文教材。

对学生实际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的选编应有所突破, 要敢于直面学生文化基础差的尴尬现实, 要编选出难度适中的中职语文教材, 摒弃那些难度较大的名篇、专业知识篇, 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 保留对中职生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帮助的内容。笔者认为, 应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歌谣文化、谚语、对联、谜语等。这类传统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浅显, 趣味性强,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这种文化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2. 增强时代感, 编选适合中职生的语文教材。

现有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时代性、实用性不强, 反映当代社会风貌、当代生活、当代价值的教材太少, 过多地从过去时代提供的作品中寻找素材, 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教材内容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欠紧密, 缺乏时代气息, 应删掉前文论及的那些远离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品。应多选一些贴近当代生活的作品, 特别是贴近青年学生生活的作品。武侠小说、网络文学、热门影视等青年学生喜欢的文章均可作为选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文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3. 调整课程结构, 使语文课程内容达到均衡性。

针对课程结构的非均衡性特点, 应删掉部分难读的古文, 每册保留一个单元古文即可。古代文学作品的选编应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 通过单元知识与附录强调其时代的延续性。同时, 应增选古代文学作品中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作品, 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 突出个性, 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一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为了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实施应切合学校特色, 使它不再是统编教材的补充与延伸, 而真正成为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条件, 包括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办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师的素质、学生的个性因素、专业及需要等, 因地制宜, 开发出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教材方案。学校骨干教师应根据个人特长分别承担某一种或两种细化课程的教材编排工作。教材必须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联。例如: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编选大量的地方传说、故事、地方风景名胜的简介等;饭店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编入大量的礼仪、民俗饮食、民族歌舞文化。校本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尽量与其专业文化相贴近, 同时需尽可能做到“新”, 即与时代发展相吻合, 又能突显校本教材的特色性。特色性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的本质体现。

摘要:针对中职语文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文章主要从降低知识难度、增强时代感、调整课程结构及个性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新见解。

篇7: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新探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材改革设想

一、 中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中等职业中学所用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所用教材一致,均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笔者认为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深奥。中职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就现代文而言,许多文章他们难以理解。最为典型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如《拿来主义》和《呐喊》自序,其中不少词句令人费解。此外,《物种起源》导言和《神奇的极光》二文内容比较艰深,专业知识性强,前者着重生物专业知识,后者着重物理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也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利。就古文而言,古文语言更为深奥难懂,学生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及句式甚为困难。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想性过强,远离当代社会生活。就第二册而言,部分课文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有的课文甚至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末,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类文章都带有创作时代的特征,课文内容与当代社会生活有相当距离,难以引起共鸣。

3.课程结构的非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就第一、二册而言,每册书共二十四篇课文,但古文占了八篇,即占全册的三分之一。显然,古文在语文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太大,以至于出现语文课程结构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性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极为不利。这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个性不足,缺乏特色性。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大多是国家、地方二级统编教材,各学校、各专业通用。这些教材注重的是各个职业人群共同需要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解决的只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不能解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差异。国家、地方二级统编教材只能介绍一般的知识和方法,而不可能,也没有办法针对各学校或各专业的需要编写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编者们煞费苦心编写的教材与学生实用之间的矛盾。

二、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设想

1.降低知识难度,编制适合中职生的语文教材。对学生实际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的选编应有所突破,要敢于直面学生文化基础差的尴尬现实,要编选出难度适中的中职语文教材,摒弃那些难度较大的名篇、专业知识篇,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保留对中职生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帮助的内容。笔者认为,应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歌谣文化、谚语、对联、谜语等。这类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浅显,趣味性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这种文化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2.增强时代感,编选适合中职生的语文教材。现有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时代性、实用性不强,反映当代社会风貌、当代生活、当代价值的教材太少,过多地从过去时代提供的作品中寻找素材,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教材内容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欠紧密,缺乏时代气息,应删掉前文论及的那些远离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品。应多选一些贴近当代生活的作品,特别是贴近青年学生生活的作品。武侠小说、网络文学、热门影视等青年学生喜欢的文章均可作为选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文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3.调整课程结构,使语文课程内容达到均衡性。针对课程结构的非均衡性特点,应删掉部分难读的古文,每册保留一个单元古文即可。古代文学作品的选编应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单元知识与附录强调其时代的延续性。同时,应增选古代文学作品中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作品,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突出个性,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一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实施应切合学校特色,使它不再是统编教材的补充与延伸,而真正成为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条件,包括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办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师的素质、学生的个性因素、专业及需要等,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教材方案。学校骨干教师应根据个人特长分别承担某一种或两种细化课程的教材编排工作。教材必须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联。例如: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编选大量的地方传说、故事、地方风景名胜的简介等;饭店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编入大量的礼仪、民俗饮食、民族歌舞文化。校本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尽量与其专业文化相贴近,同时需尽可能做到“新”,即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又能突显校本教材的特色性。特色性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的本质体现。

篇8:高校网球教学方法改革新探

一、合理运用趣味式教学法

趣味式教学法指在进行网球运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网球运动独有情感体验,网球老师通过创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与之产生一定的感情共鸣,从而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充分地理解相关技术与理论知识,这样做能有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球的教学质量。要想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应该积极的执行学校的体育教学方针,趣味教学法的开展是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网球运动来说,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先,网球老师要充分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学生发展的重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网球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在讲课开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巧选准备活动,让兴趣伴随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最后,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愉快教学,保持网球兴趣,正确对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成为学生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乐学、会学的心理体验。趣味式教学法同样对网球老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网球运动网球老师应时刻注重对自身的修养进行定期的培养,同时还应当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细腻的教学情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构造愉快的情感体验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欢愉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网球运动的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

二、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提倡以网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网球老师引导、促进和帮助学生,采用积极、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善于给学生抛出问题,网球老师可展示出教学中最值得学生探究和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研究的领域所涉及的范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其次,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网球老师要鼓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大家的意见做好记录、总结、归类,在下一步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再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网球老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扩大学生的信息参考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验证、合作研究、观察其他人、与网球老师讨论方式得出较合理的结论,同时还要鼓励他们提高自主查阅资料、通过实践分析、推理找到答案的能力。最后,网球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谈论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同时要对学生在体验、实践、讨论、检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带领学生对所提的各种假设和结论有机的进行统一,得出正确的总结答案,要求学生针对总结再做交流、体验、验证,并加以巩固,保证学生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进步。

三、心理暗示教学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与束缚,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学生在技术与素质方面的训练,却并未能认识到心理暗示对学生网球运动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事实上,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技术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球发球技术和截球技术两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发球技术,由于其不受到对手的干扰,个人的心理作用对于其技术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活动贯穿于整个网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外在愉悦的表情,积极的手势与鼓励的言语来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的鼓励与激励,能够有效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心理影响,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受到并接纳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便能大大提升自信心,有效提高网球的发球水平。因此,教师应当在网球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活动,通过一个善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或赞美的手势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球水平。教师应当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教材缺乏足够的兴趣、对教学训练产生疲惫、情绪较为低落时,及时调整教材的内容,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增加心理暗示的训练,促进网球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四、多球训练法

多球训练法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网球基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球感,是提高学生反应和应变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进行高难度网球训练的有效途径。网球是一种具有挑战、技术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其高难度的技巧在对战练习中难以开展,而利用多球训练法却可以简单地做到。多球训练法能够在一定时间抛出大量的球,以此迫使学生不断地挥拍和跑位,在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得到训练。多球训练法能够在一定时间发出大量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不同落点的球,最关键的是教练还可以控制发球的速度和频率。在网球挥拍教学的基础上使用多球训练法,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挥拍姿势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多球训练法是将学生的基础训练融入到实践中。学生在大量击球挥拍的过程中保持了正确的姿势,并且能够对不同旋转、不同速度和角度、不同落点的球进行击打。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身体记忆,能够依靠身体记忆来进行正确的回击,而这就是一种球感。例如,正手侧身攻球、长短球的还击、追身球、反手连续抽击等都是网球中难度较高的技巧。通过多球教学法,可以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集中的训练来突破其中的难点。同时,利用多球教学法也就可以有效地将各种难度较高的动作进行有机组合,以此完成更高难度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是网球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要在比赛中控制自己的呼吸是自己的击球与步伐保持一致。利用多球教学法,使用适当的抛球频率和速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节奏的控制,帮助学生控制自身的呼吸,完成对步伐和击球做好调节。

五、双手反拍教学法

作为初学者,必须按正确的方式握拍,运用正确的动作,拍面以正确的部位和角度与球接触。根据反拍击球动作的技术和步法要求,可先进行持拍挥拍练习,体会向后拉拍时,蹬地转肩和重心交换等动作要领。挥拍时可先进行单个动作的分解练习。例如:第一步是准备动作;第二步是转体向后引拍;第三步是蹬地转肩,向前挥拍;第四步是脚步跟上,动作还原。然后再进行整套动作的挥拍练习,直至动作定型。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战术运用能力,在练习时可以安排教学比赛或是进行组合球练习,例如:要求学生在底线先打出一拍高质量的回球后上网,继续在中场反拍进攻上网截击的方式进行多球练习,正反拍结合从底线开始进行压迫式上网打组合球的多球练习。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做徒手练习形成固定动作,在每节课上课前安排15~20 min的徒手练习,在网球老师口令带领下反复练习,使动作加以固定。让学生们在动作固定的情况下进行不同位置的多球练习,使学生们更多的与球接触,调整与球的距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击球点。判断来球方向和球速的快慢,调整击球力量和动作幅度,快速准确的掌握双手反手击球的动作技术。

综上所述,高校网球老师在网球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兴趣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趣味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心理暗示教学法、多球训练法、双手反拍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进一步提高网球教学的质量。

摘要:网球是一种高雅的、充满挑战同时充满激情的时尚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球已逐步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一种运动方式。如何有效提升高校网球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各高校网球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趣味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心理暗示教学法、多球训练法、双手反拍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篇9: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3-02

引言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导致语文教学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开展有效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学生的主体地位迫切地需要提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突显,才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展教学

教学观念对于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标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不同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书育人”,同时还应该注重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仅仅局限于书本开展教学是难以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师应该注重开展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注重经验积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观念发生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就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在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量的时候,就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理,注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把蟋蟀的样子和其“住宅”的样子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颐和园》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颐和园的3D效果图中,使学生“亲身进入到颐和园”中,通过创设这种仿真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于颐和园有更好的认识,对于文章能够有更好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38-42.

[2]田本娜. 探源寻根 根深叶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浅见[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30-36.

篇10:军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1 因材施教, 统一标准, 分级达标

体育教学中, 要根据军校学员的基本身体条件, 把学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展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在学员入学的第一年, 组织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根据学员测试成绩, 把全体学员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 并建立学院身体素质数据库。在体育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5军标6内容的教学。在每个学年结束后, A级学生的5军标6内容测试成绩必须达到优秀, B、C两级学员必须全部内容及格。同时, 根据每一学年的测试成绩, 要对学员进行相应的调整, 划分到相应的层次。而统一标准就是, 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 全体学员的体能测试都要符合5军标6内容的考核标准, 达不到标准的学员不允许毕业。为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 在考核时可以采取分级达标测试的办法。毕业测试的内容, 可以划分为若干的等级, 从而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的实现进步, 进行自我激励, 调动起学员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从被动的接受训练到主动的参与训练。

同时, 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 教学方法和内容都要适应学员毕业后的军种需要, 实现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应该坚持严于部队、高于部队的原则, 在落实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海、陆、空不同军种和兵种的特点以及学员未来任职需要, 设立各类教学内容。如, 在器械体操教学中, 可以结合海军的特点, 设置滚轮、平台、滚轮和浪木等, 训练学员的抗眩晕和抗颠簸的海上适应能力, 适应现代海军对学员的日趋提高的身体素质要求。

2 加强学习动机教育, 端正学习态度, 采取科学教学策略

军校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区, 由于年龄、性格、体质以及爱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体育课的教学的形式、内容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员以前喜欢足球, 有学员以前喜欢跑步, 有的学员希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到新的运动知识, 有的体育课的学习目标仅仅是考试合格,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有的希望借助体育课来锻炼身体等等。所以, 在体育课教学当中, 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满足学员的正当学习动机, 同时引导学员树立科学的体育学习目的, 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对学生多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端正体育学习动机。例如, 对于只喜欢学习各类娱乐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的, 对于5公里越野和军体拳不感兴趣的学员, 要多向学员讲解这些训练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员明白, 军事院校的体育课教学除了要锻炼身体, 增强学员体质,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员具备基本的军事体能素质, 能够适应未来参加部队工作的训练要求, 进入部队后, 可以直接进入自己的工作角色。对于只想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员, 要讲清体育教学的作用, 引导其认识到, 高标准的完成体育学习对其自身的帮助。告诉学员, 体育学习中刻苦训练, 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体能和身体综合素质, 增强力量、耐力等, 这些都是未来战斗执勤和军事训练的基础。只有对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教育, 才能调动起广大学员的学习热情。

合理的组织和选择教学方法, 不仅对于体育课教学质量有着的重要的影响, 同时对于学院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手段。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从调动学生的兴趣, 入手, 如针对指挥专业的学员, 可以组织体育竞赛, 让学员自己组织比赛和充当裁判, 教师对学员给予适当的指导, 锻炼学员的组织能力。

3 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利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军事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如使用教学幻灯片和CAI软件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CAI软件的优势, 把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媒体素材结合起来, 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动画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借助这两样技术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复杂的技术动作进行详细的剖析, 深入的讲解给学员。这些软件可以模拟各种场景和器材, 通过场景和元素的转换, 让立体人物模拟出各种复杂的技术动作, 逼真的展示给学生, 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弥补常规教学中不容易讲解和示范的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 还应该依托军队网络教学应用系统, 开展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把体育教学课件、教育信息、电子教案等内容都上传到网络资料库, 便于学员随身进行查询, 实现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教师还可以依托校园网, 在网上与学员进行互动,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4 增强健身时效,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学员身体素质的好坏, 对于学员毕业后能否适应部队工作岗位, 满足现代化战争需要有着直接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 要把学员的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目前军事院校的学员已经从传统的由部队战士直接招收变为了从高考生源中录取。虽然地方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具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但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难适应未来部队的工作。通过连续4年对本校新生的调查, 有49%的学员在高中阶段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考试也是仅仅是走过场, 只有21%的学员在高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对学员的入学体育测试表明, 大部分学生的体能较差不符合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加强体能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体能训练, 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所有的学员从入学开始, 通过入学测试对于学员的5000m越野、立位体前屈、单杠、俯卧撑等项目的成绩进行记录, 针对每个学员的测试成绩, 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 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同时, 在平时的体育考核中, 为学员制定切实可以达到的考核标准, 逐步提高要求, 通过2~3年的训练, 让每一名学员都实现各项考核项目的达标。长期以来, 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同时, 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始选修项目, 如篮球、足球等, 调动学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让学员从以往的要我锻炼变为我要锻炼。可以培养和发掘体育运动骨干, 引导其组织业余体育运动队, 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 在学员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可以定期的组织各类运动队伍的比赛, 如不同班级间的篮球和足球赛,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员的运动热情, 增强学员的体能, 还能锻炼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纪律性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通过这样体育活动, 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能为培养学员的体育爱好, 养成健身、娱乐的良好运动习惯。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部队院校的体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改革, 优化体育教学。在充分尊重学员的基础上,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员创造良好的体验学习环境。我国的军校体育教学改革刚刚起步, 正处于不断摸索阶段,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改进体育教学, 还在探索之中。军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涉及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 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经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 大胆探索, 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本着对我国国防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 提高教学水平, 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努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迎春.网络体育教学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R].教育论文, 2009 (5)

[3]胡斌.试析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上一篇:让我们来决定化妆品行业的未来下一篇:有关孔子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