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决定化妆品行业的未来

2024-05-15

让我们来决定化妆品行业的未来(通用3篇)

篇1:让我们来决定化妆品行业的未来

现在已经是5月10日的凌晨了,本来准备休息,突然想起今天是首届化妆品店征文大赛整整一个月的日子,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虽然有很多朋友支持,可是征文还是太少,和预期中的差距太大了,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办?如何让朋友们不再观望,参与进来?想想,还是该和朋友们说些什么。

举办化妆品店的征文大赛是我创办论坛以来就最想做的事情,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有句名言,“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来决策”,处在化妆品行业最前沿的、最接近消费者的是我们化妆品店老板,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受顾客喜爱,什么样的品牌受到老板们的青睐,什么样的促销方式最能被顾客接受,什么样的品牌商和代理商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能够引领化妆品行业发展、举起中华民族品牌大旗的是我们,我们必须向行业发出我们的声音。

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化妆品专营店拯救了中国的民族化妆品企业,当商场视国货品牌为垃圾扫地出门的时候,当超市把国产品牌摆在最角落的时候,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扶持起来了众多的国货精品,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的民族化妆品又看到了希望。中国家电行业的变革正在化妆品行业中重现,中华民族化妆品中的“海尔”、“格力”、“美的”、“TCL”正在崛起,中国化妆品行业中的“国美”、“苏宁”、“大中”正在形成。化妆品是快速消费品,品牌有几万个,家电是耐用品,品牌是几百个,所以化妆品店将来的形势也会与家电有所不同,除了全国性的超级连锁和地区连锁,还可以生存若干个中小型化妆品店。我坚信,将来的化妆品专营店一定会和中国家电卖场一样,超越商场和超市,占据化妆品行业销售的最主要渠道,这是化妆品变革的必然趋势!

但是,一些民族化妆品品牌错误地以为商场和超市才是王道,当初被商超弃之若敝屐的品牌现在藉我们哺育壮大之后,以为有了可以抱商场和超市大腿的资格,对化妆品专营店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政策越来越苛刻。当初被商超扫地出门,现在进商场和超市付进场费、条码费、陈列费等,对养大他们的化妆品店反而收起了进货押金,订货预付金等不合理要求。这也是一场变革,一场类似于“辫子军张勋复辟式的变革”。

我们必须站起来,联合我们的力量,发出我们的声音,告诉我们的这些民族品牌,你们错了。以前,你们是依靠化妆品专营店起步的,现在和将来,你们仍然必须依靠我们的力量,才有可能在中国和外资品牌相抗衡,才有可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两个品牌为例来告诫我们这些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的品牌商们:

品牌商们,你们有没有关注到“里美”这个民族品牌?依托屈臣氏,里美已经成为了屈臣氏里销售第一品牌,超越了你们根本不敢想像的玉兰油、资生堂、欧莱雅、妮维雅等大品牌。因为在屈臣氏的优秀表现,顺利进入沃尔玛,销量在化妆品里排在第四位。DR.magic上市,仅用了半年时间销售就过亿元,这样的数据是众多抱商超大腿的品牌们无法想像的。中国的市场太庞大了,除了在一线城市化妆品专营店还比较弱小,在二三线城市里,局部销售超过屈臣氏的化妆品连锁比比皆是,再加上化妆品消费日益高涨起来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化妆品专营店的成长空间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品牌商们,你们肯定知道“雅丽洁”这个靠“自有品牌”闯出名头的品牌吧?这家企业目前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100%的倍速增长!在今年的雅丽洁常州理事会上,吕南明董事长为大家勾勒了一幅美妙的蓝图:到,在全国开发个直供客户,10000家门店,每家客户的单店“日销售”达到1万元以上,那么“雅丽洁系统”每天的营业额达到1个亿!全年是365个亿!这样的数据,你们敢想么?凭有限的商场,你做得到么?

国产化妆品品牌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多少年了,有哪一家的化妆品品牌被它们带着打入国际市场么?品牌商们,别痴心妄想了。将来你们进入国际市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中国的化妆品专营店向世界扩张的时候,由化妆品专营店带着走向世界。

朋友们,是时候发出我们的声音了,当我一个人向品牌商和代理商们呼吁、争辩的时候,这声音小得可怜,他们听不见,即便听见了,也会被他们所嘲笑。要改变化妆品专营店被忽视的现状,要想让化妆品专营店成为行业渠道的最主流,我们就不能再保持沉默。我们要大声地告诉这个行业,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品牌,我们唾弃什么样的品牌。不要寄希望别人能帮你说,别人会帮你做,只享受别人为你争来的结果。当大多数人这么想的时候,化妆品专营店就仍然是一盘散沙,看不到我想像的未来。

主动的参与大赛,说出你与品牌合作的故事,将你与品牌合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同行能分享到你的成败得失经验,让品牌商、代理商们明白我们的心声,齐心协力,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崛起而努力!

美容化妆品论坛的站长、湖北钟祥金苹果化妆品店总经理。电子邮件>>: yutau#hotmail.com

篇2:未来科技会让触摸屏来触摸我们

根据描述, 这一系统可以在屏幕上的单个点发出震动反馈, 带来更加真实的输入手感。这仅仅是触觉反馈的第一步。这套系统还包括一系列更加复杂的技术, 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实时生成本地化的触觉反馈。比如在上下左右滑动时, 可利用有规律的电信号激活针脚 (pin) , 然后模拟物体的形状和质地。这些细微的运动已经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技术实现, 如促动器技术、形状记忆合金、气动装置、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和压电元件。

此外, 根据手机的应用场景, 可以在针脚上覆盖一层弹性薄膜, 使之触感更加顺滑, 既可以添加在平整的平面上, 比如智能手机的触摸屏, 也可以嵌入到滚动机械装置中对手指进行扫描。

除了苹果之外, 还有一些企业如微软和Tesla Touch也在开发触觉反馈技术, 甚至已有工程样机问世。另有一些技术方案可以模拟出更加细微的触觉, 比如通过可控的电极释放微弱的电流, 刺激末梢神经产生触觉。

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些企业不断尝试触摸反馈技术, 绝不是心血来潮。我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 我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看到彼此的动作表情, 但面对另一端黯然神伤的友人, 我们很难去给以实际的安慰, 我们不能伸出手拭去她脸上的泪水, 也不能用力握住她的手或者是扶住她的肩膀。你可以在网上咨询心理医生, 但你却并不能从她的眼睛里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故事给她带来的触动。

在那一刻, 虚拟世界里颠扑不破屡试不爽的一切沟通伎俩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时你会深深地体会到, 当今网络通讯工具的信息承载量还是有局限性的, 而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网络传达的。

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便利性自不必说, 但我们因此而牺牲的却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互动, 以及蕴藏其中的人情冷暖。久而久之, 我们丢失的是对原有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触觉, 开始变得迟钝麻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David J.Linden博士撰文分析了网络世界中越来越稀缺的肢体接触, 包括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而这种肢体上的接触其实是很重要的社交润滑剂, 即便是下意识的肢体接触也不例外。它可以维系团队的融洽和亲密, 传递感激、同情和信任。

有数据表明, 如果餐馆服务生和用餐者有礼节性的肢体接触, 他/她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小费。医生在问诊时一些宽慰的动作可以降低病人的心理压力, 治疗效果也会变得更好。即便是如果售货员在服务的过程中和顾客的手臂有过轻微短暂的接触, 他/她的业绩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网络空间里丢失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它对于购物的体验同样有着很大的改变。社会学家研究表明, 某些商品的触感对于购买行为的达成影响颇大, 尤其是人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 比如鞋子、衣服、床单、化妆品。

触感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上面这些商品。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明略行 (Millward Brown) 的调查显示, 有30%的消费者表示手机的触感比她得外观更加重要。

网络购物已经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些人在一段时间没有网购之后都会感觉生活像是缺少了什么。而网购的商品中, 与人身体直接接触的服装在其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或许, 人们终将会愈发希望能够在购买前触摸到衣物, 体验一下它的手感如何, 而不仅仅是凭借单薄的文字或者是并不怎么真实的图片去赌上一把, 抱着不行就退货的心理。

在当下, 触觉模拟技术并未被大规模采用,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对此的需求会在某一天推动这项技术向前发展。斯坦福大学的Allison Okamur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款触觉模拟设备, 可以模拟物品的质地和形状, 同时还能够根据用户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力反馈和形变, 模拟出物体的重量。这项设备在初期主要应用在机器人手术领域, 这样主刀医生就能够感知到手术刀末端接触到的组织。

而实际上除了医疗领域, 这项技术还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久之后, 可能是i Phone 12, 也可能是三星Galaxy 10便会提供触觉反馈功能, 你触摸着手机屏幕中的某双心仪的鞋子, 感受着它的材质和触感。继续发散你的想象力, 手机还可以发送指令, 控制嵌入在衣服中的动态触感生成装置, 让你可以“试穿”衣服。

篇3:谁来决定Tizen手机的未来?

业内清楚,错失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先机的英特尔一直在利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寻找进入智能手机的突破口。其中当属其与诺基亚合作的MeeGo系统让当时的英特尔距离垂涎已久的智能手机市场仅有一步之遥。不幸的是,就这一步之遥,却让微软截了和,即诺基亚放弃了与英特尔合作的MeeGo系统,转而投奔了微软的Windows Phone阵营,直至去年被微软并购。现在回过头来看,微软这种近乎不道德的截和险些彻底断送英特尔进军智能手机之路。而所幸的是,就在英特尔失意于MeeGo之时,三星进入到了英特尔的视野中。

当时的三星在谷歌Android智能手机阵营中正处在高速上升期,这让三星得以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智能手机生态系统,Bada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虽然当时Bada的市场份额很低,约在2%~3%左右,但与微软Windows Phone相比已相差无几。而凭借三星冗长的智能手机产品线和出货量,相信三星如果当时继续坚持推广自己的Bada系统,超越微软Windows Phone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借此想说明的是,三星Bada并非日后业内所分析的因市场表现不佳被迫放弃。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星终止了自身Bada系统的发展呢?是英特尔向三星伸出了橄榄枝,Tizen也由此而生。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Tizen名义上是三星与英特尔合作的产物,但从战略角度看,英特尔更为主动、迫切和积极,投入也更高,因为这对于当时凭借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攻城拔寨的三星只是无心插柳,但对于英特尔则是其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最后的机会。

时至今日,三星与当时发展Bada系统时的处境和地位再次发生了变化。目前三星已是谷歌Android阵营的绝对主力,加之近期微软宣布其Windows系统面向9英寸以下移动设备免费,这让目前Tizen系统对于三星的战略作用甚至还不及当初自己的Bada系统。

在此也许有人会称,正是由于三星今日更加依赖谷歌Android,所以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例如Tizen),避免谷歌的牵制,应该是更重要才是。但从今年年初,三星与谷歌达成10年期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所体现出的三星对Android和谷歌操作系统的承诺看,未来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仍会是三星的首选和主力,而从谷歌的角度,三星也已经是其Android系统的标杆和支柱(占据了整个Android智能手机阵营市场份额的60%~70%)。

由此看,三星与谷歌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退一万步,如果非要说到免于谷歌的牵制,三星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免费的微软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况且在微软宣布针对9英寸移动设备Windows免费之前,业内就有传言称,如果三星加入Windows Phone阵营,微软将会给予三星Windows Phone授权费最大的折扣。可见三星完全可以以微软的Windows Phone作为牵制谷歌最好、最简易的选择。至少微软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远比现在白手起家的Tizen生态系统要成熟。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自Tizen诞生之初和发展过程中,三星始终将Tizen视为其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备胎中的备胎,即其在三星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远不及英特尔,这也决定了英特尔才是Tizen生态系统最大的支持和投入者。而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三星在未来的智能手机中采用自己的芯片。不过从之前Tizen手机屡屡跳票,甚至之前三星发布的基于Tizen系统的智能手表仍没有采用英特尔芯片(毕竟可穿戴设备也是英特尔要进入的领域和市场)看,显然这不是英特尔希望看到的Tizen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在新校园安家写景作文下一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