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4-05-21

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共8篇)

篇1: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在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结合农村乡土生物,促进学生探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造机会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忽视了生物学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认识到要教好生物学,就得注意研究生物教学的具体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组织好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一、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教育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当始终应用一种教学法。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地感知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多次利用生活旧物品自制教具。例如:为了上好《视觉的形成》,笔者设计了“人眼晶体曲变化成像”学生实验和眼球结构模型。课堂上学生利用这些教具观察眼球的结构,动手实验探索视觉形成的过程;为了上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笔者制作了“DNA的螺旋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十分浓厚,效果明显。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得快”,从实践入手进行探索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生动得多、深刻得多。书本上讲的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通过探究蚯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懂得了哪些地方蚯蚓多,哪些地方蚯蚓少,而且懂得了蚯蚓怕光,穴居深度通常为10~12 cm,土温较高或水分较少的就使劲往深处钻,水分过多就拼命往上爬等特性。挖蚯蚓时,把蚯蚓挖成二段,每段都能活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两节都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这种现象就叫做再生。联系动、植物的再生现象和人体器官的移植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火花。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设疑、置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提问设疑、置疑,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课堂提问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在授新课之前,笔者都尽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应用,进行设疑、置疑,让学生积极发挥。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设置了这两个问题:(1)叶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腹面朝下。如在学习“脊椎动物门――鱼纲”这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上买鲜鱼时一般要看看鱼鳃的颜色,想一想,鱼鳃为什么会变色?与活的金鱼鳃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些评价型问题更有它独特的价值,对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生物资源,以及家乡农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

1.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本地兴起大棚蔬菜种植,笔者积极与蔬菜大棚种植专业户联系,把他们的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把所学生物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这样,既帮助菜农解决蔬菜种植中的一些问题,又在实践中深化和验证了本书知识。例如,在观察佛手瓜时,有的学生发现,佛手瓜主蔓每一叶间都开一花,但雌花却很少,仅在侧蔓上才开一些雌花。为增加雌花数量,学生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提出给主蔓打顶摘心。实践证明,在主蔓长到6~8片叶时去顶摘心,可促进侧蔓生长,增加雌花数量。

蚜虫是蔬菜的天敌,菜农向来采喷、喷洒农药治虫,但近几年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不仅消耗了大量农药,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蔬菜上或多或少残留部分农药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学习了“食物链”后,学生发现了“蔬菜→蚜虫→瓢虫”的食物链,认识到只要保护和发展瓢虫,就能防治蚜虫对蔬菜的危害。

2.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渗透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笔者组织课外生物技术小组,深入到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运用的情况。例如,通过学习“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这节知识,学生懂得了合理灌溉的道理,这时给学生补充介绍目前在干旱少雨缺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对灌溉和微灌有所了解,懂得合理施肥的道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自家的田园、果园、花园或阳台等进行一些蔬菜、花卉农作物以及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家禽等饲养实践活动。这样,既优化了生物的教学资源,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笔者坚持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究生物学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生物教学探讨,让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飞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李娟琴.改变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2:276-277.[2]周济莉.中学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物学,2002(5):15.[3]钟小强.经济欠发达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学生物学,2002(5):17-18.[4]王玉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学教学,2003(5):11-13.|编辑 段丽君

篇2: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0-12-30 13:24:21|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农村中学生物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为现阶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辅助途径的校本教研被摆到显著的位置。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要求,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指出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针对学校实际、教学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已被实践证明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校本教研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制约了其质效的提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困难重重。

因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教研工作,与基层学校的教研工作接触较多,对基层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了解较多。但通过各种媒体看到其它市如火如荼的教研,再与我市校本教研活动相比较,难免有点心痛,这心痛有来自于对其他地区教研工作成绩的羡慕;也有对本地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还处在“风平浪静”、“涛声依旧”的不正常状态的心痛;更有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不满意。

【现状】

1.校本教研实效性不高

如今较多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都规定有固定的校本教研时间,开学初都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不能否认其安排全面、科学。但是,一些学校执行的情况却很不理想,取得的校本教研成果也不太明显。校本教研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活动: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人说教研的事,都是坐在那里等领导的检查,一等到领导检查过了,立马就如“鸟兽散”,有时甚至等不到领导来就性急地走了,只留下一个教研组长在那里等待;许多教师在那里利用这段时间干着一些与教研无关的事,如批改作业、织毛衣、做练习、说些其他的趣闻逸事等;虽然教师们谁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到了领导总结汇报工作或者进行期末总结时却有着说不完的成绩。所以教师们很是反感,反感教研其实也没有什么事,但还是要到时间就去那个地方;没有话说,但还是要违心地在那里坐够了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成了教师集体等待点名的活动。

2.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校本教研任务,零打碎敲读一些从杂志上摘抄下来的理论;一个组内只有少数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从网上摘抄一些现成的教材分析材料进行所谓的教材研讨,经常出现“意见雷同”;一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课上结束教学任务也就随之完成;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大家集体公开对外作秀。如此的校本教研,能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吗?

3.校本教研形式陈旧单一

现在的教研活动方式陈旧单一,罗列出来无非是:理论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尽管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上述每一件事情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笔者认为,教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新鲜的形式来刺激。

4.集体教研活动根本没开展

部分城区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挤出一切时间用于课堂教学。教研成了学校负责教研工作的人的一个人的事。而部分乡镇学校由于教师的流动,造成的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重而终止了正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因现行的收费制度和相关下拨经费不到位使校本教研不能启动。但到了年终时,校本教研成果就由学校指定几个教师“闭门造车”、炮制而成,甚至还能得到“教研先进学校”荣誉。这难道不是教育界中的一些悲哀吗?

【根源剖析】

1.缺少校本教研氛围

条件好的城区学校以升学率为衡量学校品质的唯一准绳,学生分数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绝对标准。因此,校本教研只是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甚至成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即使开展也成了装点学校的“花瓶”。

相对贫困偏僻的学校,校长不重“教”,校本教研难推进。随着教育收费政策的不断规范,特别是“一费制”的推出,对遏制教育“乱收费”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可是由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到位或者力度不大,导致农村教育经费陷入了困境。很多校长依然为教育经费犯愁,仍旧充当着学校的“管门人”和“维持会长”的角色,依然维持着往日的“宁静”,学校没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校本教研自然就难进贫困地区学校的“门”。

2.缺少校本教研的“领头雁”

贫困地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不多。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通过调动工作、参加考研等方法走出原校。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上符合需求,而偏僻学校教师却严重缺编,教师包班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剩下的人数极少的教师中年龄偏大者居多,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用于参加校本教研。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近几年,贫困地区学校的许多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缺少了开展校本教研的“领头雁”。所以,不要说开展校本教研动,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导致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履更为艰难。

校本教研需要引领,而现在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引领,单纯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教师便将教研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

3.教师缺少内需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而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缺少“研究”意识,校本教研成为“不在状态下的研究”。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师的思维定势在原来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依然是典型的“工人式的教师”,习惯于“批量生产”,依赖于“我讲你听,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校长到教师,基本上都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传声筒”,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贩卖教科书、各类教辅资料的“小商小贩”,“日出而教,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教师们缺少“研究意识”,都处于“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境地,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重单干,重封闭,重学生单一的学科成绩的提高,少合作,少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少竞争,依然扮演着“井底之蛙”的角色,在“坐井观天”中“无声无息”地“重复着昨天的教育教学故事”。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现在学校教研组内部还存在着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农村中有民转公教师),这批教师认为自己反正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一旦评了高级职称后就认为已经到点了,同时这种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能力强,自认为自己知识占有量大,适应能力强而看不起老教师的沉稳;况且青年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并非个个才华出众,追求上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意识淡薄。

由于偏僻学校的教师,有的是通过民师转正取得教师资格的,少数是中师毕业分配来的,学历层次低,他们把工作之余的精力全用在学历提高上。取得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或即将退休的教师,要么摆“老资格”,或者多数安于现状,不愿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4.缺乏有力指导

贫困地区学校的教研管理和指导不到位。考虑到贫困地区教师年龄偏大、工作负担重、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等情况,这些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管理一般停留在下发文件、例行检查层面上。实际上,贫困地区学校的校本教研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的状态。贫困地区学校一般只设一名专职教研员,教研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指导、面上检查和完成县教研部门布置的任务上,无暇顾及对校本教教研的规划、指导和引领。

5.没有形成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从上而下的校本教研的文件规定的有关制约制度,但执行力够。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把所教学科的成绩搞上去了就行了、就有资本了。现有在规定和制度发挥不了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状况、学校环境、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等,使得激励制度形同虚设。

6.缺少必备的物质条件

校本教研对于中小学校有较高的要求:学校要设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周密的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并且要有一批骨干教师指导和一定的设备、经费支持等,而这些恰恰是贫困地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困难所在。

现阶段,全国多数乡镇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无财力对教育进行投入;即使有财力,一般也都投入给当地知名度相对高的学校,大数学校几乎处在被遗忘的角落。贫困地区学校收入少,校舍缺,办学条件差,校本教研必需的书籍资料、学习场所、活动设施等无法得以保证。

教研组织无法形成。农村地区因交通不便,自然村力保学校等原因,“撤点并校”规模办学难以实施,教学点和规模小的学校多,学校分散。这些点、学校一般只有几名教师,单个点、一个学校形成不了校本教研组织。由于学校分散,交通不便,联片校本教研活动组织也难以形成。

【对策及建议】

1. 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

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尽管高中主科、中考不考生物,但生物学知识是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也是今后一个合格公民的必备知识之一。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县级以上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转变教育投入思路,通过将教育投入倾斜向贫困地区学校的办法,改善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设备、经费上支持贫困地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3.学校领导更新办学理念

学校领导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能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幌子”,仍坚持应试教育。把学生分数、升学人数看成学校唯一的生命线。不能始终围绕高考、中考转,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高考、中考的那几个科目上。发动、引导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中。

4.培养教研骨干,巩固教研队伍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

政府、教育主管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人数符合编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亟待提高,是制约乡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①要加快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当增加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编制,②同时采取提前有条件退养等办法,合理分流部分不称职教师,以使新毕业的师范生能及时补充,为贫困地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③还可以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服务期制度,使村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发挥城镇教师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帮助、示范、指导、引领作用,逐步建设校本教研的基础。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送教师到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进修培训,提升专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把校本教研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等作为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使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树立校本教研的理念,理解校本教研的内容和特征,掌握校本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通过培训贫困地区学校教研人员,建设县级校本教研指导者队伍,从而形成校本教研指导网络。

5.加强教师校本教研意识

经常上高三生物的教师认为自己老带毕业班,经验丰富,没必要参加校本教研;初中生物教师因中考不考,认为搞校本教研没搞头。其实这都是极端的态度,如我市某县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研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让教师认清现代的教育趋势,深刻认识到自觉加入到校本教研活动是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也可采用引“狼”入“鹿”区,“逼迫”教师参加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有一则材料上说,在美国阿拉斯加的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数量激增,但体态蠢笨,最后由于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较弱而大量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狼来了,当然给鹿带来了生存的危机,可更是给鹿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有了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感,反而能刺激人的生存本能,激发人的发展潜能,促使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贫困地区学校校本教研“活”起来,必须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贫困地区学校倾斜,把“一江春水向东流”变为“一江春水向西流”,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贫困地区学校“走校任教”制度,向贫困地区学校“掺沙子”,放“狼”到“鹿”区,“逼迫”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向校本教研的方向“逃跑”。

学校可以采取分层培养、诱发教师内需,对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分别制订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而考核条例的侧重点可以分别如下:中老年教师以教学质量和为青年教师做好常规方面的示范为主,可以在学期初自定目标,期末时由全体青年教师打分;骨干教师则以辐射引领、自身继续发展为侧重点;青年教师则以常规养成与能否脱颖而出为侧重点。

学校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倡导教师多参加校本教研的氛围。如有学校对教师的教研成果的奖励,高于其它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这大大刺激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教研成果作为评职考核的一个部分。

6.不拘一格,开拓校本教研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推动生物校本教研的改革。除了高三高考外,其他年级生物均不与参与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升学压力的减小,可使生物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和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研究外,应大力开展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生物学教法与学法改革的研究;生物学与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和生产运用的研究;参加生物科技

活动的研究等等。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将开阔生物教师的视野,激发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使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并将高层次的生物教研活动引导成为生物教改实验,反过来又会推动生物教学工作。

6.1文武结合,引领成长

文,即教育教学理念;武,即教育教学临场经验。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实战”为主,科研味不浓。其实教研活动不能简单看成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如果单纯聚集于教学方式方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教研活动应该系列化,应该全力发掘本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子课题来确定教研主题,并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系统的收集好理论材料。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行、验证和领悟,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

6.2多种途径、形式的校本教研

A、办公室内。不是说只有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的才叫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办公室内营造一种经常研讨的氛围。不管研讨的主题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不管参与研讨的人员任教哪个年级什么科目,只要与教学有关的研讨便是“开口有益”。

B、校际之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校际间可以成立民间组织,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通过这些非常贴近教师实际、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草根性”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

C、网络时空。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发帖、研讨,与大师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7.教研部门做“红娘”,建立校本教研联合体

虽然贫困地区学校整体的教研力量是“势单力薄”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就某一所学校来说,个别学科当中也有一定数量“显山露水”的教师,如何将这些教师组织进来,实行“强强联合”?对贫困地区学校师资结构、分布现状一清二楚的各级教研部门就要发挥“红娘”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学校组建校本教研联合体,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以及各学科组教师的不同特长,首先成立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学辅导研究站,确定各学科的中心教研组,推选出中心教研组长,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学科的正常性的教研活动。随着各学校校园网的开通,教研部门可以发挥自己中心网站“得天独厚”的作用,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以后上传到网上,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使各所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作用。

8.构建校本教研新建制,培优扶贫提升校本教研新内涵

篇3: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控制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苛刻,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二、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在中小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除了身高、体重发生显著变化外,生殖器官也迅速发育,性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异性面前既羞涩而又好奇,更想探究,并伴有性冲动。可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学生羞于向家长和老师请教有关性的知识,家长也认为这是一块禁区避而不谈,学校也很少进行性心理教育。缺乏正确引导的中学生,有的有自责感和自罪感,整天愁眉不展,无心学习;有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涉猎街头小报,甚至看不健康的影像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异性间的关系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则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便是副渠道,发挥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科都应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生物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老师。由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学科教学的一切,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教师要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

四、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家长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主动地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学校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却会适得其反。此外,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篇4: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造机会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忽视了生物学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认识到要教好生物学,就得注意研究生物教学的具体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组织好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一、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教育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当始终应用一种教学法。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地感知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多次利用生活旧物品自制教具。例如:为了上好《视觉的形成》,笔者设计了“人眼晶体曲变化成像”学生实验和眼球结构模型。课堂上学生利用这些教具观察眼球的结构,动手实验探索视觉形成的过程;为了上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笔者制作了“DNA的螺旋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十分浓厚,效果明显。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得快”,从实践入手进行探索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生动得多、深刻得多。书本上讲的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通过探究蚯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懂得了哪些地方蚯蚓多,哪些地方蚯蚓少,而且懂得了蚯蚓怕光,穴居深度通常为10~12 cm,土温较高或水分较少的就使劲往深处钻,水分过多就拼命往上爬等特性。挖蚯蚓时,把蚯蚓挖成二段,每段都能活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两节都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这种现象就叫做再生。联系动、植物的再生现象和人体器官的移植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火花。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设疑、置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提问设疑、置疑,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课堂提问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在授新课之前,笔者都尽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应用,进行设疑、置疑,让学生积极发挥。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设置了这两个问题:(1)叶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腹面朝下。如在学习“脊椎动物门——鱼纲”这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上买鲜鱼时一般要看看鱼鳃的颜色,想一想,鱼鳃为什么会变色?与活的金鱼鳃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些评价型问题更有它独特的价值,对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生物资源,以及家乡农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

1.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本地兴起大棚蔬菜种植,笔者积极与蔬菜大棚种植专业户联系,把他们的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把所学生物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这样,既帮助菜农解决蔬菜种植中的一些问题,又在实践中深化和验证了本书知识。例如,在观察佛手瓜时,有的学生发现,佛手瓜主蔓每一葉间都开一花,但雌花却很少,仅在侧蔓上才开一些雌花。为增加雌花数量,学生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提出给主蔓打顶摘心。实践证明,在主蔓长到6~8片叶时去顶摘心,可促进侧蔓生长,增加雌花数量。

蚜虫是蔬菜的天敌,菜农向来采喷、喷洒农药治虫,但近几年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不仅消耗了大量农药,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蔬菜上或多或少残留部分农药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学习了“食物链”后,学生发现了“蔬菜→蚜虫→瓢虫”的食物链,认识到只要保护和发展瓢虫,就能防治蚜虫对蔬菜的危害。

2.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渗透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笔者组织课外生物技术小组,深入到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运用的情况。例如,通过学习“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这节知识,学生懂得了合理灌溉的道理,这时给学生补充介绍目前在干旱少雨缺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对灌溉和微灌有所了解,懂得合理施肥的道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自家的田园、果园、花园或阳台等进行一些蔬菜、花卉农作物以及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家禽等饲养实践活动。这样,既优化了生物的教学资源,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笔者坚持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究生物学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生物教学探讨,让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飞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李娟琴.改变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2:276-277.

[2]周济莉.中学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物学,2002(5):15.

[3]钟小强.经济欠发达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学生物学,2002(5):17-18.

[4]王玉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学教学,2003(5):11-13.

篇5: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学,但是,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一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薄弱,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生物教学很不重视,影响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农村学校生物教学实际谈谈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对初中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物理、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受挫。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学历合格的生物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因此,生物课的教学会出现“搭便车”的形式,由物理或化学教师兼任。虽说有些兼课教师也勉强能把初中课本的部分知识“啃”下来,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件下,也能让学生考出相对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技能方面和专业教师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3.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如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所谓的“主科”作业等就经常发生。另外,我们的某些从事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再加上农村中学由于经费困难,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经常会出现突击性的实验操作,老师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理化生实验会考,临时抽些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支持。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有关领导和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领导和有关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挑选一位责任心强、熟悉初中生物教学、富有一定经验、热心生物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教师来担任专职生物教研员,并认真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初中的生物教研工作。

2.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目前农村生物教师的指导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先对农村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可定期派遣部分生物教师参加相应培训班或函授班,也可邀请一些专家定期前来对生物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觉得可以作以下尝试:

(1)精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力图开场即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巧设疑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巧设疑问,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巧设情景。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利用标本、模型、实物或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为学生巧设一个有所感受的情境。

(4)贴近生活。教师应尽可能把生物问题与农村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彰显本土化和生活化。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4.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比如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他们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活跃了实验探索气氛,对实验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篇6: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浪桥中心学校---李润

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中学生物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但对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往往被淡漠。实验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生物课堂教学最薄弱的一环。这一问题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实验课教学的停滞不前已影响生物教学整体的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生物实验课教学提出个人见解。

一、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据了解,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这里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多年不进行统一考试,不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评估,更不管各校的生物教学开展情况,加上中考生物考分比值小,学校领导的应试教育观念没有根本扭转,不能对生物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让专业生物教师改教其他“主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生物老师,都是一些其它专业的兼职生物课,他们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他们的“主课”上了,这些教师在生物实验技能上存在很大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由于经费问题、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现阶段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其具体表现在:

一、教师观念的错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时,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机会,但没有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在介绍实验原理时,讲的实际是实验步骤,而在每一个实验步骤中,教师没有去挖掘教材,学生不能理解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重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还有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因为到初三实验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实验操作步骤和结论,就能顺利过关,不必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教师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或是自己在实验室将实验结果做好后带到课堂让学生看看了事,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许多教师也认为实验教学重要,但只认为它是理论课不可缺少的辅助,实验也是围绕知识目标而开设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实验教学,人为地割裂了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这样的实验教学严重妨碍了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宗旨。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目前,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实验教学安排和管理不合理

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都是大班上课,四、五十人在一起做实验,人多、空间小,往往是三四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的多、做的少。由于人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

在新课改下农村生物实验教学实施对策

一、提倡和发扬生物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情感投入到课程改革中。这要求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建设合格的生物实验室,科学设计实验室,选择设备配置,管理建设实验室,最大效力地发挥实验室的多功能性。在实验室建设中,我们不妨改变生物实验室的座位设计,变传统、刻板、一律面向教师和黑板的单一式为合作、实验、探究和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捷、有效、生动、活泼的友好坐式。

在学校实验室,任课教师要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并且任课教师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每次实验是否能达到实验的预期要求。

二、降低生物实验成本

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农村中学条件仍然比较落后,教师要养成节俭节约的美德。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发动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来代替实验器皿,如用废弃的易拉罐、饮料瓶、包装容器等,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和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和创造,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许多实验在生活中就能做。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这样既延伸了学习的空间,扩大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视野,又能使学生能认同人与生物圈的密切关系。另外教师还应注意留心身边可以成为生物教学资源的资源,在本校实验室不具备条件时,可以寻求帮助。

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也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的僵硬模式,实验的设计多样化。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探究蚂蚁的通讯”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活动,“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对自然现象,同时也涉及社会现象的探究活动,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则是探究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新教材中还特别注意到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涉及鼠妇等实验动物,还特别提醒实验观察后放归大自然。

四、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

农村中学现行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再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除此之外,学校条件好的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准备实验,以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要改变现在的实验评价方式,从发展的角度,从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7:推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实验方案

我校自2010年9月承担了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实验课题,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授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其特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 1 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我们课题组组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生物教学新路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生物教学经验,以求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数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 2 会审美,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同时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到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1、总体目标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生物教育人才,全方位加强学生各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一支生物学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生物教师的信息素质,能熟练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陈旧落后成分,形成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出生物课堂教学中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总结出一批优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增强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校园网络建设,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学校建网、联网的实现,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良性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4、育人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个人都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有立志于为人类的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4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课题研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要支撑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

3、过程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合作性原则

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本课题组是由学校领导、进修院校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 6 证、思辩和总结工作必须依据集体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整理出各校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规律,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上。

3、结合各校的自身特点,探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模式。

4、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问题研讨中,寻找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5师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一般规律的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阶段),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要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总结提炼、形成实验成果,以验证假设。

2、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3、文献法

通过收集、调查、和分析,比较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4、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向文献利用者了解情况和意见的方法,通过分析,了解文献利用者存在的共同问题,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运用观察、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与内容: 实验拟用三年时间完成。

(一)开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参加省级项目培训,提高对课题的认识。

2、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立项申报。

3、完成协议书签定和上报审批。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1——2011年12月)

1、(2010年11——2011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研究(1)做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2)根据教学内容类型确定案例深入研究(3)撰写阶段总结

2、(2011年5月——2011年12月)

(1)总结中期成果,整理资料,完成中期验收报告。(2)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第二阶段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总结实验过程与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做好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

3、申请课题组专家鉴定。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建立管理制度、阶段验收制度,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性成果,进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2、本课题由教师进修学院校的中学生物教研员作指导,参加课题的教师大都是本校的教学骨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3、课题的研究经费是保证实验完成的经济基础。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校长本人就是实验的参与者。由于有领导的支持,学校能够保证课题专项资金。

九.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李成录

成 员:李 昕 董义维 李 伟

苏伟丽 崔丕玲 董秀艳 段玉杰

篇8: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主要还是要紧密地联系教材, 从教材中挖掘各种各样的素材。教材是我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 更容易通过将现实与教材相结合, 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就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 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通过对“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 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向同学们讲20世纪50年代使用一种DDT的化学药剂进行杀虫造成的后果,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中的情况讨论他们家中是否也曾经使用过DDT, 现在又使用何种杀虫剂?通过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药剂在使用时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再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让同学们联想家中平时所做的事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 农药、化肥的使用对环境有何影响?生活污水对田边土壤、生物有何影响?家里使用过的废旧地膜、电池是如何处理的?它对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点滴出发, 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讲到“遗传变异”时, 让学生知道环境也是引起变异的因素。1984年9月, 前苏联一核电站反应堆爆炸, 30人丧命, 核辐射造成大部分居民逃亡他乡, 老鼠巨大如猪, 污染至今尚未彻底消除。为何会出现巨大如猪的老鼠?这都是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

二、开辟第二课堂, 加强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一些信息方面的接收也许要比城镇中学的学生稍显落后, 因此, 在平时应让学生多注意收集与环保相关的实时信息, 例如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现在农村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各校配置了电脑, 也可以实现远程教育, 各校图书室增添了大量的新书, 给学生接受外来事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注意收集相关信息,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各种节假日时间组织各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 认真查看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 对农村中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对周围的树木砍伐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个别居民不注意河水污染, 随意将各种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倾倒入河流中, 各种有害物质随地丢弃, 例如各种废弃的电池、塑料袋等。现在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农田薄膜等, 农药与化肥虽然能保证收成, 但也确实污染着我们的土壤和河流。

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

从我们身边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很重要的, 也是有限的, 离开自然资源的支持, 就没有周围的生物, 更没有我们人类。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掠夺式地开发、索取自然资源, 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例如,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 而在我们农村常见的能源有柴、煤、电, 利用太阳能的很少, 而柴来自我们农村的秸秆、荒草、树木, 煤又是几千万年以前树木经过岁月的变迁, 深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如果不加节制地消耗, 它们会越来越少, 最终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生存。还有, 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空气, 空气污染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 甚至会夺取我们的生命。还可以通过播放溪水、海洋、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的视频向学生展现自然资源之美, 及其重要作用, 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 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从而能够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 还要为培养下一代人的环保意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主要就如何通过生物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出一些看法与观点。

关键词:环保教育,生物教学,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明慧.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 2009, 27 (3) :147-149.

[2]李永成.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B) , 2009 (10) :61, 64.

上一篇:吊顶拆除恢复施工方案下一篇:“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班”办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