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2024-05-19

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精选8篇)

篇1: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产是关键和核心。我们作为农业县,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活跃在全县农村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促进我县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须大力加强农村专业协会建设。

一、农村专业协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农村专业协会把干部、农民、企业、能人和市场串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助推了经济发展。一是“党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被农民会员选举为协会负责人,这样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意愿。同时,农村基层组织核心作用也对协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使协会作用更加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为主导创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业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创办农村专业协会,把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四是“能人+协会”模式。以农村能力为依托成立的各种专业经济协会,是能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市场,适应我县县情,植根于本乡

本土,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沟通上下、联络农商、服务农民、改善我县农业县现状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联合起来,增强了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小产生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性,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是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稳步扩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是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秩序。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通过把市场、把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利益联结起来,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良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工作,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专业经济协会对农村贫困户送良种、送肥料、送技术、帮销售,使一部分贫困户得到脱贫。五是积极为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使劳务经济真正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转,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力量。

党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对“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做出了部署。我县只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力度,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更好地富裕农村,造富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做出新贡献。

篇2: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全会决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与环境卫生健康的有力支持,也是确保农村村容整洁和村民身体健康最有效的建设方式,更能加快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一、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保持“村容整洁”。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前瞻性卫生预防事业,改水改厕改造家园、移风易俗摒弃陋习,除害防病健康促进是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些工作能够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和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

2、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保护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就是保护生产力。同样,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生活富裕。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活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最基本内容。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

4、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提高卫生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卫生水平反映着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如何,最直观的表现是它的环境状况怎么样。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地方,肯定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5、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能够推进民主管理的基本内容。爱国卫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它以爱国为核心,以卫生为内容,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为主要方式。因此,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也是贯彻民主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

二、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应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之一是抓好环境整治。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农村环境仍受到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的严重影响,广大农村,尤其是城中村和近郊村卫生状况依然令人担忧,“臭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卫生面貌还没有根本性转变。爱卫办应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卫生死角、清理庄台、清理河道、清洁家园,并将其纳入对村组干部目标考核管理的内容之一,加大投入,激活奖惩,对问题突出的要整合力量,组织人员进行突击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

2、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之二是抓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有效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增强抗病能力。爱卫办要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社区行”活动,定期组织医疗专家深入农村,开设健健康讲座,送健康知识上门。充分利用3.24世界结防日、4.7世界卫生日等各种卫生纪念日以及健康教育宣传月大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另外,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要开辟健康专栏,公路沿线要设置大型广告牌,居民住宅小区、村委会要设置宣传橱窗、黑板报,在农村地区营造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以及对人民群众潜移默化的教育。

3、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之三是抓好改水改厕。农村改水改厕既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培养卫生意识,增强社会群防群治能力的需要。政府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这两项工作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责任工程,切实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爱卫办应充分充分履行政府的参谋助手职能,认真做好农村水质监测工作,保障农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的改厕积极性,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改厕标准,完善督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篇3: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一)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 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盼致富, 无思路;想致富, 无技术;求致富, 无门路”是普遍状况,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瓶颈制约。发展职业教育将可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劳动智能化等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

(二)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 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但长期与生产技术相脱节的应试教育, 将农村学生培养成了一批“功能性文盲”, 缺乏实际就业的应有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拓展农民转移就业途径, 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 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相比而言,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还相当薄弱, 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在:

(一)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主体不明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就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在多年的发展中, 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而农村职业教育则没有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的缺位, 至使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弱化。随意撤销成教机构、占用校舍、减少经费的做法时有发生。

(二) 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弱, 教育教学设备匮乏。受政策、资金投入及“厌农弃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长期难以改善。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 没有实践经验, 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 农民职业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缺乏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单一, 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 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不仅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对职业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应重新定位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职能, 加强宏观指导、调控和管理。一是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 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升级完善县乡农村职业培训学校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确保职业教育质量。三是提高从事农民教育培训人员的待遇, 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服务。四是推进“先培训, 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 对接受培训教育的农民给予补贴, 鼓励农民自觉接受培训, 把好就业市场入口关。

(二)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体系。

一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 重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要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 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其中要重点培植农村职业中专, 使其重心由职业技术培训向劳动力全面素质培训和适应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二要抓住国家开展的农民培训“五大工程”的机遇, 结合各地实际, 制定培训计划, 拨付专项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最佳结合。

(三) 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设计教育培训计划。

新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变革的要求, 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 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增强针对性, 突出实用性, 提高培训效率。二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 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现实情况, 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业类专业为主的状况, 坚持培训与转产转业紧密结合, 在专业设置上, 既要开设农业类专业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更要大量增设适应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

(四) 加强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

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强县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以县为主体, 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县组建培育一所规模比较大、培养能力比较强, 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 (中等职业学校) , 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通过政府的投入, 给农村职业学校配备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 建设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基地, 使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建设在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 把职业学校建设成为教育培训、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生产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 增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农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5:40~43

[2].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5, 4:9~10

[3].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6~27

[4].张春, 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2~23

[5].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3:113~114

篇4: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1.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場经济的活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1.2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1.3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各种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2.当前农村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克服畏难情绪 有的人认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

2.2克服消极情绪 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就法制理论讲法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

2.3克服厌烦情绪 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看。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3.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

3.1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

3.2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 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篇5: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篇6: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个方面:团结就是力量

有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歌词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歌曾经激励过一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团结就是力量是我们民族的时代强音。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要掌握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二是团结是事业的基础;三是团结是价值观升华的动力。

第一个要点: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块块的砖头,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成就高楼大厦,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互相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叫到身边,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个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他们才明白老国王这样做的真实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这个颇有哲理的故事中,使我联想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少则有十几人,多则有数十人,如果是各自为战,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如果团结一心就会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第二个要点:团结是事业的基础。

2006年夏天最热闹的比赛——世界杯足球赛。在赛场上,球员密切配合,奋力拼搏的精神深深的印入了人们的脑海,这正是足球的魅力所在。世界杯的风靡,不仅仅是因为球员们精湛的球技,更重要的是它是团队精神的重要演绎,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精诚团结,互相合作。

由此可见,小到一个村民小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团结互助才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桃园三结义”成就刘备霸业。居里夫妇携手催生镭的发现。战国时期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成千上万航天人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托起了嫦娥一号飞向月球。我国历代思想家无不推祟团结互助的理念,给我们留下“礼之用,和为贤”的思想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

现实生活中,团结互助的事迹也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去年上半年,在我们孝顺镇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中,全镇、村干部团结一致,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并在“七·一”建党节的党课教育中,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在26个点上2700多名党员同时接受教育。

可以说,团结是同事生病时一句真诚的问候,是遭遇挫折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产生误会、矛盾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用参与、协作、奉献的精神与同事友爱相处,友好共事,共同为农村的远景贡献力量的行动。

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传、帮、带是蔚然成风的,因为谁都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了村干部的团结精神,村民就会跟着村干部走,全村人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就能稳步向前推进。

第三个要点:团结是价值观升华的动力。

一滴晶莹的水滴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只是苍海一粟,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光彩夺目。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凝聚希望,它似三月的春风,吹绿友善的杨柳,它似冬日的阳光,融化了隔阂的冰山。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村干部只有团结起来,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团结、实干、进取、奉献,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的同时,自己的权利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得到升华。

团结就是力量。村干部的团结能出智慧,出精神,出战斗力。团结是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方面:村干部在团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强团结的重要性

现在有不少村干部闹不团结,造成不团结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村干部中的部分成员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有些村干部认为党是领导一切的,村里的大事小事应当由党支部书记说了算。而另些村干部则认为,党支部书记是有限的几名村党员选举产生的,而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举的,只有村委会主任才能真正代表村民,从而导致了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紧张和村两委团结。

二是选举环节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在农村,有些人在选举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舆论,诬蔑、抵毁选举对手,误导农民的判断力,有的甚至出钱出物进行贿选。这样的人一旦当选为村干部,就埋下了村干部闹不团结的种子。

三是选举工作欠规范。

有的乡镇党委政府在村干部选举的组织工作中,只满足于履行法定程序,追求大民主,而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注意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积极正确的引导,从而造成了部分村民对选举漠不关心,这样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是争强好斗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把既讲团结,又讲原则的人排挤出村干部的行列。

三是部分村干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认为自己在村里算是个“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的人,比一般村民能干才当上了村干部,这样的人容易放松学习,骄傲自满,不图上进,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力。还有的村干部大局观念差,民主作风差,工作中揽权,蛮干、盲干,听不进不同意见,在遇到矛盾时不善于解决,而是要一争高低,造成冲突。

四是村干部缺乏思想沟通。

缺乏思想沟通,容易引起村干部相互之间的误会。工作中理解支持不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由于个人的知识、阅历、经验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差异,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造成认识上的分歧,思想上的矛盾,行动上的不团结。

五是少数村干部中存在着,谋名利不谋事业,刻薄不宽厚,争功不立功的现象,缺少为人民服务意识。

六是少数村干部中存在着争利夺权,拉帮结派,专横跋扈,工作作风差的问题。

以上六个方面问题的存在,是影响村干部团结的主要原因。

村干部闹不团结,既会影响党在农村的政策贯彻落实,又会损害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抓好村干部的团结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

所谓村干部团结,就是指行政村村干部在坚持正确原则和立场的基础上的形成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一致,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上的一致。讲村干部团结并不是要求村干部搞你好、我好、大家好,搞无原则的团结,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村干部,从而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村两委建设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

加强村干部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村干部要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科学领导,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团结的模范。村干部不但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还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人一道工作。只有团结的村干部,才能够带领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才能够一个调子,一种声音,一股干劲,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强村干部团结,有利于凝聚人心,充分发挥集体的合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思想汇报《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个方面:团结奋进,务实为民,争做合格的村干部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是村民的“领头雁”,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是党和人民的联络员,地位极其重要、作用十分重大。

这次镇党委政府举办村干部培训班,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不断加快金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村干部素质,力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争做“团结奋进,务实为民,争做合格的村干部”讲四个要点:一是团结是准确定位谋发展的前提;二是团结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保证;三是正确处理村两委的关系,增进团结;四是在团结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

第一个要点:团结是准确定位谋发展的前提。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直接组织、发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为村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村干部必须认清肩负的责任,要不断增强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树立尊重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的观点。在做工作时要善于与农民交朋友,平等商量,对农民搞好示范引导,不断适应新形势,创新农村工作方法,力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时代赋予村干部的使命神圣而艰巨。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党委政府千头万绪的“三农”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我们村干部头上去贯彻落实。村干部每天生活在农民中,工作在农民中,面对的都是大量的具体事、繁琐事、烦心事。事情多、报酬低,而且相当一部分村自然条件差,村民居住分散,大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非常辛苦。同时,也应该看到,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党与人民农民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对村级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最大的愿望是盼富、求富、致富,顺应农民意愿,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是村干部实践为人民服务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因此,村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团结奋斗,不辱使命,在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上有所作为。

(2)要明确村干部的工作着力点,找准路子加快发展。

要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必须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有了好的思路,事业就成功了一半。要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出主意,想办法,以农业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为中心,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一要破除“唯条件论”。

贫困村大多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农民家底薄,条件落后不要紧,最关键的是怕思想落后,如果我们村干部带头在那里怨天尤人,“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农民就更看不到希望。

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首先要团结一班人,保持良好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不甘落后、锐意进取,敢想敢干。这样,农民就有信心,心里就会觉得有盼头。

二要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不能凭经验靠想象,不能盲目决策瞎指挥,必须紧紧把握村情,把握市场,重点要吃透村情,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心里清清楚楚,靠水可以利用水、靠山可以走“山”路,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把握本村的问题,结合本村的优势来进行发展。

三要树立“大而特”的思想。

我们村干部常常说“一村一品”,这最早是一个日本人平松守彦提出来的,对村干部同样有借鉴作用,村干部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时一要有特色,二要有规模。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有规模才能扩大影响,增加效益,规模越大销路越不成问题。

(3)关键是要带头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村干部只有凡事走在农民前头,发扬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才能出权威、出号召力、出凝聚力,干工作才会一呼百应。

一是村干部要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我们村干部叫农民搞这搞那,如果村干部什么都不搞,家里穷得叮当响,说话就没有号召力。所以说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首先要有自己的产业或实业,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这样在经济上才讲得响,大家才会乐意地跟着你干。实践证明,只要村干部团结一致,带头认认真真为村里办实事,就能够把村民凝聚起来,干事业、谋发展。

二是要注重培养、发展和树立大户典型。

农民最朴实,也最现实,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农民为什么不愿意调整?其实不是农民愚昧落后,主要是害怕担风险,心里面没有底。因此,在思想上要树立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培养一个能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一个村能人、富人越多,发展进步就越快。特别是要注重培养产业大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组织村民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

第二个要点:团结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保证。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民办实事,是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增进干群关系、提高自身威信的关键所在。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干群关系就比较融洽。这样的村各项工作就容易开展并且完成得好,修路、改善村庄环境等农民关心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相反,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或者根本没有集体收入的村,没有钱给农民办事,干事就向农民伸手,村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就举步维艰。因此,作为村干部必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要立足挖掘本地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适宜发展的荒地、水面,盘活村级集体现有资产,努力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

二是要善于用服务的方法推进发展。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农民经常会遇到自身没有能力办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帮助农民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组织党员和能人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

三是要学会争取和引进项目。

一般贫困村都有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道路、电力、水利等,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就要学会策划和包装项目,敢于走出去,跑县进市积极争取。既要“会要”,还要“会引”,立足优势资源,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

第三个要点:正确处理村两委的关系,增进团结。

实行村民自治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巩固农村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如果村两委班子不能搞好团结,互相拆台,一盘散沙,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有的农村已经出台了《村两委会工作规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大会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村级三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建立了新形势下村两委的协调运行机制。

二是发挥村支部书记的作用。

作为村“一把手”的党支部书记,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善于当“班长”,正确处理好与“一班人”的关系:

首先,党支部书记与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党支部书记和其他委员一样,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一票。书记和委员都应当认真负责行使自己的权利,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事;

党支部书记与委员的职责不同。在处理党支部书记与支委的关系时,主要方面在书记。党支部书记要热情支持委员的工作,当班子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协助解决;当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产生矛盾和摩擦时,书记要主动做好疏导工作,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搞好协调。

党支部书记要带头维护团结,公道正派,不偏听偏信,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和保持村民依法自治,把一班人团结好,形成合力共同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其次,党支部书记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村委主任的关系。

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农民性自治组织,党支部、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既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主持好村两委联席会议,又要支持村委会主任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使村两委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坦诚相见。

第四个要点:在团结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干部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坚强有力的保证。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农民做好各项工作。因此,提高村干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优秀村干部,除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坚持集体领导。

首先,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

村党支部要减少决策失误,必须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做到凡是支部内部及村里的大事,都要由村党支部和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对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任何干部无权擅自改变。

其次,要坚持村干部分工负责制。

建立村两委会成员工作目标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失职追究。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一把手”,在集体领导中负有重要责任,要抓好工作督促检查,做好协调、联系工作,但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疱。

第三,要尊重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

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党员干部行使管理党的事务、参与领导的权利。要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充分听取党员农民的意见。坚持党员议事制度,凡是村两委需要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都要让党员先知道,通过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农民的程序,实行民主决策。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使每位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意愿、主张得到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要摆正个人位置。

做一名称职的农村干部,必须摆正个人与组织、与集体、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三个服从”:

首先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做到“个人服从组织”。

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服从组织的决定,接受上级党委政府的教育和领导,而不能自行其是。

其次正确处理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做到“少数服从多数”。

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特别注意防止个人包办或个人决定党内和村里的重要问题,一旦村里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全体干部都必须服从。

第三摆正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村的具体实

篇7: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面对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基层党建

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新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加快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主管理、倡导文明新风、化解群众矛盾、营造安定祥和环境、关爱困难群众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有的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不理解,认为就是拆旧房建新房或以拆旧建新为主,对社会的相对不平等,相对阴暗面看得太重,对构建和谐社会信心不足,甚至一些农村党员认为这都是搞政绩工程。针对这种现状,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党组织应该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为契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二者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从实际出发,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抓好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培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基层干部、党员队伍是骨干力量。__镇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选拔培养新型领导和骨干的要求,落实措施,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党性观念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热爱农村、热爱农业、了解农民的人吸收进党组织,选进基层领导班子。同时,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党员为骨干,以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健全各类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急需的乡土人才。目前,__镇在职的各村正职中,全部是致富带头人,其中有一半是由致富带头人提拔上来的。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由干部培训拓展到党员培训,由理论培训拓展到实用技术培训。坚持从总体上规划农村干部、党员培训工作,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对村组织书记、村主任实施轮训外,对其他村干部、党员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求学习理论、学法规,增强大局观念、法制观念,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又要学科技,学技术,提升致富和带富本领。在培训方法上,一是采取开会、上党课的形式集中学习讨论。二是利用各村电教室,播放电教材料。三是以党校、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一批骨干。四是举办田间课堂,邀请、组织科技人员到田头指导农民实际操作。五是组织外出参观,扬长避短,促进工作。六是在实践中学习,让学习者直接深入重大事件(比如群体事件)的现场,参与危机的处理,增长才干。

三、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念好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紧箍咒”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整套比较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保障。__镇一是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镇党委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在党委的领导下顺利推进。二是健全基层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坚持实行镇领导、镇直部门干部挂点包村建设,确保每个村都有2名以个镇干部挂点联系。三是建立基层组织建设督查机制,实行每月一汇报、每季度一督查、年终一考核制度,并将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通报全镇。四是建立完善的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机制。近年来,__镇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明晰议事、决策、执行、公开等工作程序。坚持村务公开,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按季度公开;对财务收支等村民比较敏感的事,按月公开;对征地款、青苗费发放、村干部调整等热点、难点问题,随时公开。设立党员工作服务站,发放民情信息反馈卡和村务管理评判卡,设置征求意见箱等,以收集民意,为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五是建立完善村干部勤廉双述机制。让村干部直接向村民汇报工作,接受村民质疑和监督,听取村民的心声,既可增加干部做好工作的压力,推进工作,又可促进交流,排除误会。

四、创新工作模式,营造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

新时期出现了新情况,比如党员下岗,流动性强的党员、非公企业党员无“家”可归等,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__镇针对这些情况,对基层党建工作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一是做好下岗党员的安置和思想工作,将这些党员安置在就近的支部,让其参

加组织生活,为他们提供致富就业机会,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下岗,克服消极情绪,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二是在外出打工人员聚集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定期与其联系,交换信息,提供帮助,使流动党员重新有了归属感。三是在非公企业中积极开展“党工共建”工作,目前已在10多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填补了非公企业无党工组织的空白,对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篇8:论加强农经管理与推进新农村建设

1 李渡基本情况

李渡街道位于涪陵以西的长江北岸, 地貌也浅丘地貌为主, 幅员面积169平方公里, 海拔143—850米, 年平均温度18摄氏度。辖区29个村, 8个居委, 常住人口104000人, 32300户, 农业劳动力62500人, 耕地104000亩, 人均耕地1亩。有水库16座, 山坪塘1124口, 李渡农业发展基础雄厚, 农业产业发展良好, 涉农优势产业有水产、水果、花椒、杨梅、肉牛、蔬菜等, 此几项产业均在全区名列前茅。2010年, 该地农业总产值36718万元, 农业民人均纯收入6702元。

2 李渡农经管理现状

李渡农经管理部门在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中承担着几大任务:管好村社财务, 用好集体资产;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搞好各类农业统计;监督农民负担等。具体如下:

(1) 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土地承包权是一种物权, 是农民的最大权益。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强, 农民的土地权利意识增强, 也对农经部门在土地承包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 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 李渡按“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 对土地进行了调整。1998年至2010年, 李渡几经建制调整, 现32300农户, 鉴定土地承包合同31230份, 合同鉴定率96.68%。2010年9月, 李渡根据涪陵区有关文件精神, 对土地承包进行第二次确权。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 多数地方为减少农业税, 少报耕地面积, 造成帐面耕地比实际耕地小, 由此带来很多弊端。此次重新确权, 并不改变原有承包关系, 只是对原有耕地面积进行调整。李渡农经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 请专业机构, 对各社耕地面积进行重新测量, 各社将现测面积按一定比例分摊各户。原面积和现面积的平均分摊比例为1〯1.6。重新确权之前耕地面积为65000亩, 之后为104000亩。在重新确权过程中, 李渡处理了有关纠纷100多起, 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第二, 调解土地承包纠纷,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近年来,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 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 农村土地迅速增值。广大农民对土地经营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打工的回乡要地、“外嫁女”要地、原口头放弃土地的重新要地, 再加上李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对土地的征用也加快, 有土地的人可获得一笔征用费。从而使土地纠纷承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也是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焦点。针对此种情况, 李渡农经成立专门的土地纠纷调整部门, 建立健全调解机制, 对各种纠纷及时调解、依法调解, 平均每年调解纠纷60多起, 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三, 搞好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土地出现无人耕种而荒芜的现象, 土地流转日益成为维护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工作重点。李渡农经部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 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按“自愿、有偿”原则, 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进行指导、审核、签证;对流转后的土地使用情况适时进行监督, 防止借“用土地流转之名, 行土地征用之实”的情况发生。到目前为止, 李渡共流转土地35000多亩, 占耕地面积的33.6%。减少了土地摞荒现象。

(2)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李渡农经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不断强化村社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 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 开始实现从单纯抓财务管理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转变;从重点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变。

为规范村社“三资”管理, 李渡从2007年实行村社财务电算化管理, 全街道2003合并村社后只有256个社, 但在财务核算上, 李渡应广大村民的要求, 实行“外合内不合”的核算方式, 即仍按原来的400多个社建立财务核算单位。根据村社的实际情况, 实行按季做账。从财务代理、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征地补偿费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十多项相应的规范化制度。

几年来, 李渡农经部门围绕政府新农村建设的重心, 将“三资”管理工作和“三农”工作齐抓共管, 把“三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上, 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民对集体经济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收益权, 让农民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得到更多的实惠。

(3) 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 李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李渡农经以“规范、提升、发展”为原则, 以“产业富民、合作富民”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为目标, 指导当地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并不定期组织合作社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目前, 李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54家, 带动农户9000多户, 其中入社农户2000多户。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主要涉及蔬菜、榨菜、花椒、水果、花卉、水产养殖、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合作社在经营上主要实行产业合作、规模经营。蔬菜、榨菜、花椒、水果等产业的规模都在500亩以上, 这样,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当地农民因合作社的带动, 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李渡还开展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活动。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引导示范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 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标准化生产,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目前, 李渡共建立以“志伟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5个示范专业合作社。这几个合作社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品牌化经营。成员收入比其他合作社成员高20%以上, 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的组织程度, 建设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3 李渡农经管理未来发展思路

现在, 随着李渡街道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太适应现有的发展, 李渡农经部门除做好原有的工作外, 及时调整思路, 以适应新形式下新型农业农村的发展。

(1) 找准突破口,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清产核资, 二是明晰法人, 三是加强管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已日渐凸显。量化资产, 明晰产权, 逐步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既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切实举措, 也是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重要手段。

李渡35个行政村中, 集体经济发达的村仅有3-5个村, 多数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入只有“渔塘承包收入”等微薄收入, 同时尚有大量“空壳村”存在, 让很多人感觉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无从下手。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土地资源日渐增值, 李渡决定以土地为突破口,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权改革。目前, 李渡的户籍制度改革已启动, 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上, 交出土地和房屋, 并获得相应补偿, 同时按规定交纳一定的社保金, 户口性质由“农业”变为“非农业”。农民称为“土地换社保”。交出的土地由国家统一管理。现已有上千户农民交出土地和房屋。这种方式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开了个好头。

(2)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 继续推进一村一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要求, 李渡以现有的专业村为基础, 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整村推进优势资源开发, 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 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推进“一村一品”, 李渡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集成利用生产要素, 发展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生产。现在已形成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主要有:玉屏的蔬菜产业、两桂村的经果林、仁和村的榨菜加工业、水磨村的休闲观光农业、垭口村的肉牛产业、山仑村的杨梅基地、明家湾村的芋儿鸡产业、韩龙村的花椒业、石龙村的蚕桑业、新阳村的水产业、大石庙村的苗木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一批主导产品突出, 经营规模适度, 经济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

第二, 培育主体市场,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为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主体, 李渡着力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 按市场需求开展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 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紧密联合。同时用于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引导龙头企业将专业村作为原料基地, 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一村一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 打造特色品牌, 加大资金投入。在“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后, 李渡农经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推行标准化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专业村申请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鼓励参加农产品展销活动, 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提升产品竞争力。近期举行的“山仑杨梅节”活动, 对山仑杨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 李渡争取各种资金, 加大“一村一品”的资金投入。结合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补贴等推进富民工程, 努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向老师敬礼作文600字下一篇:成功需要储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