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2022-07-17

第一篇: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是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高速非农化和农村土地的过快流失,带来了农村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昔日庞大的农村高峰人口及其巨大的农村建设用地格局已被打破,造成了以宅基地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土地整治作为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农村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与农村的结合,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土地整治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性突破,也是革命性创新。面对破解“三农”问题和缓解“双保”压力的挑战,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成为我国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

农村土地整治利国利民,现在不少地方热衷于去做,但普遍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引领、基础性的理论指导和集成性的技术支撑。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必须认清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趋向。农村土地整治,既包括农田、村庄、工矿用地及闲置未利用地的专项整治,也应包括田、水、路、林、镇、村、宅多要素复合的区域性综合整治。着眼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长远战略,新时期的农村土地整治特别是空心化村庄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目标是重构整域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城乡国土空间新格局。

农村土地整治要有据可循。我国区域发展的地带性差异显著,农村发展的阶段不同,土地利用的问题各异,因此,农村土地整治要从不同区域实际出发,强调地域差异性及其主导功能性,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在区域内部要着眼城乡互动系统,围绕构建城市-城镇-中心村(社区)-基层村等级体系,科学制定农村土地整治的空间规划。同时,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演进具有节律性,即“生命周期”,通常表现为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等五个阶段。农村土地整治要立足科学理论指导,前瞻性地分析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与格局,科学把握农村空心化的动态与情景。

农村空心村整治,既不能错失良机,也不可操之过急。有些村庄进入了空心化的兴盛或稳定阶段,如果不能适时整治就会错失良机。随着农村非农收入增加和农民投资消费能力提高,新一轮农村建房的热潮会逐步兴起。从当前一些农村“建新不拆旧”、“新房无人住”的情况看,在空心村投资建房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浪费。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以新农村建设为由转向进村整治圈地、兴园建厂,未来想整恐怕都难了。当然,像沿海有的地方极力推进农村大拆大建,这里面也潜伏着巨大隐患。比如正处于空心化出现或成长期的农村,按照现状人口进行迁村并居,可是部分农民仍要城镇化,过不了五年、十年又有大量人口转移出去,因而带来新的空心化问题。

农村土地整治应科学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正处于典型示范向区域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是战略问题,也是科学决策问题。亟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区推进。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重点在空心化村庄,关键是整域综合推进。如中科院山东省村庄土地整治潜力与规划研究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山东空心村整治的“东占西补”及“整域推进”模式。在政府统筹规划、有效调控与监督下,创建了空心村整治组织、产业、空间的“三整合”区域模式,以及村庄整治还田、还林、还园的“一整三还”配置模式,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设低碳乡村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明了新途径。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坚持陕西农村宅基地整治研究与实践20年,紧密结合陕西省特别是渭北地区农村实际,构建了典型地区废弃宅基地整治的成套技术与工程技术规范,提出了宅基地整理后的分层次分功能综合利用模式,建立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决策平台,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科学决策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统筹城乡土地优化配置、盘活利用农村废弃土地、提升农村土地价值,是新时期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准则。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少子老龄化的未来情景,应遵照 “城乡等值化”理念,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科学推进土地整治与村庄革新。当前亟需研究出台全国及不同地区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指导意见,并上升为保护耕地红线、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长期战略。

第二篇:统筹推进农村改革111(初稿)

统筹推进农村改革

刘友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思路搞清楚,把目标搞明确,统筹推进农村改革,逐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及其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体制保障。本文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思路展开阐述,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要探讨从体制上深化改革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各项制度安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关系,涉及不同部门利益的调整,政府在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协调和整合。

(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高效运转的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

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的体制创新主要是要搞好“三个整合”,即整合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机制。通过“三个整合”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制,减少各种力量的摩擦,形成统一的政府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政府还需要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并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如何确保能被农民理解接受,从而,达到政府的预期呢?这些是基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有些地方成立“农村理事会”的做法可资借鉴。这里说的农村理事会是由农村有威望、有能力、有公益心的人组成,有自己的章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组织。理事会成立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长期型,即每一个自然村都至少成立一个以上的理事会,作为综合理事会,它是完全的民间组织,其成员都是由农民自己选举产生。另一种是短期型,主要以事牵头成立的。例如修路,农村成立一个修路理事会,路修完理事会宣布解散。农村理事会确保了政策被农民理解接受,减少政策实施中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 。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间各方面的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悬殊巨大。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农村不通自来水,13%的农村没有通公路。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我国

农业的长期投入,制约了农村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需要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范围既定,还有明确责任。要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尽量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

由于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实施如何,不仅关系到其他教育的正确实施与否,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重点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要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村学生公用经费、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农村学校的正常运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在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基层文化新体制 。 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筑新的发展格局,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建设,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促进其发育和完善,即通过改革来理顺各种关系,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依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坚持走“部门出谋、政府出面、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齐心参与的大文化格局。积极开拓、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产业化原则,要发挥中小城镇的区域中心带动和辐射功能,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使之布局合理,在不改变文化设施性质和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阵地设施和人才优势,开展有偿服务和多业助文活动,创造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活动与经销、旅游、科技活动等结合起来,利用本地文化经营项目,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化

水平。

(五)、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衔接的多层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制。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使其老有所养;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六有”目标实现,即:“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困有助”。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改革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体制,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尤其要规范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活。一是要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新农村建设资金刚性管理办法,保证项目资金良性运作,制定完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严格的追究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二是要界定管理权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和管理责任,防止投资“缺位”和“越位”。三是要保证使用效益。要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协作、合理分工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散的状况。

二、在新机制下调整权益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保障,

村容整洁是形象,民主管理是基础。按照这个要求,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需要着重创建以下几个机制:

(一)创建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机制 。 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强城乡产业的融合与分工,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

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镇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城市化的理念指导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机制 。

激活压抑多年的农村土地“死产”这个“价值洼地”,无疑将释放出巨大能量,并随之带来信贷扩张、投资和就业增加、GDP增加等等一系列地方政府所乐见的现象。目前中国农民最值钱的资产有两个:一是农地承包权,一是宅基地使用权。依照《物权法》,这两个都被定义为“用益物权”,也就是说,事实上就是农民的财产。但是目前现行法律却规定两者都不能抵押,事实上等同于限制了农民的财产权利。从这个层面上讲,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的积极实验,很可能成为难得的创新之举,在客观上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同时,众所周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又是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益的必由之路。

因此,需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依照法定程序征用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获得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程序实施。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取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都必须进入土地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征用土地必须依法及时足额给予补偿。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办法。

(三)创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挖掘农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拓展农村

二、三产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门路;以政策扶持促进农民增收,即调整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调动农民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以培训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即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进行技能培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农家生活宽裕。

(四)创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和健全农村政治、经济组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理顺镇机构与村组织的关系,镇政府要充分尊重村级组织的自治权限,切实转变职能,多做服务工作,少管村级事务,支持村民自治。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夯实党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村级自治地位,进一步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维护村民的自我管理权利,实现村民自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我们一点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及其制度,使得文明之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处处开放,以不负时代的期望。

第三篇: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发展田园综合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县积极探索“三变+集体经济+田园综合体+农户”、“三变+精准扶贫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发展模式,通过抓实清产确权、招引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基地等举措,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力,助力脱贫攻坚,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东寨镇按照河灌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土地规模流转的新路子。采取“三变+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农户+特色产业+休闲旅游”模式,将二坝、新二坝等村共10000亩土地入股永昌县养生三宝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藜麦种植、加工、旅游基地。实现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50余人。农户以入股流转费的20%分红,年均分红约100元/亩。同时,通过种植藜麦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设三宝养生体验馆、藜麦产品展示馆和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婚礼田园风景园、摄影、婚礼以及藜麦文化节诗文朗诵会等场景和400平方米的观景台、停车场,年接待游客约

- 12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28人已完成搬迁安置工作。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将在该园艺场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创新创业、健康养老、扶贫开发等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打造集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区、传统有机食品加工体验园区、以羊文化、土佛寺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警示教育文化等旅游区,真正让贫困群众搬进来、住得好、能致富。

今后,我们将以清产核资为基础、优势产业为平台、经营主体为核心、合作项目为支撑、整合资金为抓手、乡村旅游为突破,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整合资金力量,抓住重点环节,稳步推进我县农村“三变”改革,着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打赢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意志和决心,释放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信号,对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稳”为基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稳”为基础的重大意义,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稳则天下安。习近平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尤为关键和重要,要“稳”字当头。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就是要稳住“三农”。

(一)“稳”为基础,就是要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农业农村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农业农村不出大的闪失尤为关键。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抓“三农”的劲只能鼓不能松,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的形势出现逆转。正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的,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稳住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村成为安定有序、干净整洁的幸福家园。

(二)“稳”为基础,就是要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对这一基本制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无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丢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魂”;无论新型经营主体怎样发展,都不能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三)“稳”为基础,就是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指出,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些年,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广大农民群众是衷心拥护的。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不减弱,使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改”为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三农”的改革方案和试点方案已陆续出台。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既有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坚决守住底线,又要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敢啃硬骨头。“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能加快补齐短板、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化农村改革要有底线思维。

搞改革是破旧立新,但底线思维必不可少。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坚决守住农村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划出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搞农业规模经营也好,推进城镇化也好,都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化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承包的土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根本,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保住了土地就是保住了粮食,保住了粮食,就保住了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历史耐心、战略眼光,要谋定而后动。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进不进城、退不退地,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不能一刀切。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决避免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三)

要明确农村改革重点。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根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重要领域和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6项改革任务,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四)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对敢于改革的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改革试错要有容忍度,也要有试错容错机制。农村改革体大面广,统筹兼顾是重要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工作中善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积极稳妥。农村改革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是科学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要建立健全改革督察、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等各项管理机制。

对批准开展的改革试点,要积极推进、加强指导,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全面推开的政策,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要不断完善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进”为目的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以“进”为目的,要在“进”字上见实效。“进”,就是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围绕3大任务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就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强农之基。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富农之本。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习近平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二要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三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继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四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兴农之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主要方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第五篇: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胡锦涛12日的讲话和昨天温家宝的讲话中都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这是因为,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扬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此而论,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五个目标的途径。

当前,农村还存在许多关系其长远发展、影响农民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比如,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不足。再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如,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也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

建设新农村,单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须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保证,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现在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中,还有一个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乡村机构改革,几年实施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村级组织,因原有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更不用说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

当然,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中,必须强调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农村情况来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上一篇:统计分析报告模板下一篇:团结协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