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如何推进农村薄弱学科改革

2023-02-13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亲身体验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感受着课程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 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又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一、教育现状分析

如今的教育是一个误区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上级政策前卫务实, 很有前瞻性, 但是到了执行时就变了味,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何打破这种定式, 荣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县”、“教育均衡发展县”等活动, 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教育, 为打造渝西川东教育高地抹上一笔亮丽的风景。从实施几年来, 各项目学校都在积极参与该项工程, 师生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项目与日俱增, 任何事情贵在坚持, 其因是学校缺乏正确的培训与指导, 加之督促无力, 动力不够, 学校创新工作开始倦怠了, 表现在作品数量和质量的下滑, 无法筛选出精品参加市级、国家级创新大赛。学校领导教育理念缺乏更新, 大家都本作穿新鞋, 走老路的习惯, 对创建荣昌科技创新特色教育不利。要提高荣昌教育的知名度, 可以从多角度, 多学科, 多领域并齐发展教育模式着手,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 拓展各门学科创新点, 努力发掘各地各校资源, 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创新, 不断壮大科研队伍, 为创科技教育特色县奠定基础。

二、对症下药, 狠抓薄弱学科

作为基础教育中涉及到得《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师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生通过这两门学科, 可以获取很多的科学知识, 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各种原理, 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通过参与社会调查, 社区服务, 劳动实践, 技术探究等形式, 让学生及早了了解社会, 通过参与社会中的各项活动, 对今后学习和工作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鉴于此, 我认为基础教育要狠抓《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薄弱学科。盘龙中心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除了搞好常规教学外, 任何学科都视为“主科”, 充分体现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理念。确立学校办学特色——建立农村科普实验基地。学校从薄弱学科着手, 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了搞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两门学科, 学校先后投入3万多元资金购买数码相机3台, 数码摄像机1台, 并对参与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作为市级骨干教师的我, 从事《科学》学科教育20多年, 是荣昌坚持“科学”专、兼职教育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近10次在全县教师培训活动中发言或者进行讲座, 带动了一大批科学教师参与科技创新。近年来, 盘龙镇中心校学生每年的科技发明方案达100件左右, 2011年学生发明方案达到500件, 作品展示贴了满满的一墙, 虽然质量不高, 也极大了提高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成效, 为了尽快让教师熟悉课程, 学校5年派出8名教师到荣昌、重庆参加培训和考察, 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水平。教师除完成课程内容外, 还结合家乡特产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 充实学校课程资源。

三、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以点带面, 扩大影响

2009年开发的——《夏布之乡》科技考察实践活动在重庆市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0年的《姜文化》再次荣获第25届科技创新第一名;2011年的《揭秘“黑美人”》获26届科技创新第一名;2012年再次荣获一等奖两项, 并5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都获得二等奖。这既是荣昌的骄傲, 也是重庆市的骄傲, 更重要的是让盘龙中心校这所农村学校傲居该项目第一名长达6年。这是团队努力的成果, 更是领导重视的结果, 在2011年学校参加26届科技创新大赛中教师和学生分获发明创造市级二等奖, 填补了我校在科技发明方面零的空白, 之后相继有5名学生获得科技创新县长奖。

虽然学校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突出, 但对全县的影响和带动不大, 其原因是相关领导对该学科重视不够, 认为“副科”学得好与坏都不影响学校声誉。转变观念, 提升我县素质教育发展,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提高该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如果还不引起重视, 以后即使亡羊补牢, 也为时已晚, 因为教研科研有一定周期性, 需要时间作保障, 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四、上级科研机构把培训做到实处,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在于培训, 教师的培训又在于教科所或者进修校, 而教研员的水平高低又直接影响教师培训效果。除加强业务培训外, 定期的指导和监督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成果展示又是提升师生自信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从“知道做——到我会做——到我想做”的过程, 逐步提高学科水平, 为荣昌教育科研闯出一片天地, 打造自己的教育名片。具体过程如下:

一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实教学研究人员, 成立《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和学科专家指导小组, 分解目标、落实责任, 分工负责、密切合作。

一梯队伍团队建设, 时间:每年9月——12月;

任务:完成十大镇中心校团队建设 (每校3—6名教师) ;

二梯队伍团队建设, 时间:次年3月——6月;

任务:完成小镇中心校团队建设 (每校3名教师)

二是加强指导。教研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 加强对《综合实践》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选题指导, 时间:每年9月——12月

任务:完成十大镇中心校选题工作 (每校1-2项)

指导:根据当地特色进行选题, 教研员为他们上示范课, 具体指导教研过程, 每所学校大约花费一周时间完成。

时间:次年2月——6月

任务:完成小镇中心校选题工作 (每校1项)

指导:根据当地特色进行选题, 教研员为他们上示范课, 具体指导教研过程, 每所学校大约花费一周时间完成。

三是加强监督。教委或者进修校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实时监控课程改革实验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建立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实验工作联系人制度, 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实验推进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教研工作, 建设网络教研平台。通过县级之间相互交流, 校级之间相互联合,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四是提供展示平台。各教育管理中心定期开展辖区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 以赛促研, 尽快提升当地《综合实践活动》科研水平, 为县级竞赛选拔优秀案例, 以提高我县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师生通过活动展示与交流, 既开拓了视野, 又建立了自信。另外, 鼓励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教育工作室、特色教育qq群, 通过网络交流、加强联系,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共同提高作用。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有序性, 常态化,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 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建立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氛围。

五是推广宣传。

1.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向全县师生展示他们的教研成果。2.打造一两所学校向全市开放, 推广其办学理念,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3.通过媒体宣传扩大荣昌特色教育的影响, 为打造荣昌教育名片奠基。

总之,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是推进教育改革的中间力量, 教研员要转变职能, 转变角色, 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者和合作伙伴;教研员应将工作重心下移, 即深入学校、课堂, 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以教研方式的改变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荣昌的教育科研添砖加瓦。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教材、教法、活动开展在不断变化,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亲身体验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感受着课程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 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又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校长德育思想观下一篇:浅谈电气设备红外热像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