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024-04-12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通用6篇)

篇1: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未来12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美好前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会强调,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遵循5项重大原则,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指明了方向。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全球粮价高企、我国遭受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但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这是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抓粮食生产毫不放松,全国亿万农民辛勤劳动创造的结果。最近5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为宏观经济连续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事关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进行,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牢牢坚守。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这个理念,以广大农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标准,以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作为基本准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以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目标,鼓励农民大胆改革创新,激发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亿万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意义凸显。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必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使党组织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员干部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造福广大农民,造福中华民族。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伟大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使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

篇2: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这次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受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xx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xx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开创建设小康xx、平安xx、和谐xx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会议充分肯定区党委七届三次全委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的各项工作,高度评价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特别是面对拉萨“3·14”事件和仲巴、当雄地震等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xx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和区党委七届二次、三次全委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主题,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始终,把平息拉萨“3·14”事件、全面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确保不反弹、不蔓延贯穿始终,把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贯穿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不动摇,一手抓稳定不放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在克服困难中取得重大成就。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次会议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xx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牧业、农村、农牧民工作的战略思想。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xx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集中全区各族人民智慧和共识,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xx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xx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从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大力推进一产上水平,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xx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意见》适应xx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xx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农牧业从落后走向进步、农牧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中央关心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到上个世纪末,xx基本实现粮油肉自给,解决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小康。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xx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农牧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去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负转正,由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上升到整体上达到小康。xx“三农”工作的长足发展是xx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反映了xx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深刻折射出中央对xx工作的高度重视、对xx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全国人民对xx的无私援助,更加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社会主义新xx的历史结论,更加坚定了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xx的必然要求,是保持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安全和xx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xx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xx最大的区情是农村人口占80%,最需要关注;xx发展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刚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跑线上,最需要扶持;xx最首要的任务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最需要强化;xx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在农村,最需要夯实;xx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农牧民素质,最需要加强。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统一到区党委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拿出更多的力量做好xx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做好xx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化对农村改革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职责,切实在农村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建立健全“党政一盘棋、分管具体抓、部门齐配合”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和涉农部门责任,加强农村工作综合职能部门建设,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农村工作不偏离方向、领导干部抓农村工作的精力更集中。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形势,深刻认识解决“三农”工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以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做好在农牧民特别是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不断壮大党在基层的力量。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第三,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去做农村工作,对农村工作要安心、上心、贴心,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群众拥护的事。

做好xx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还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狠抓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狠抓安居乐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狠抓一产上水平,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狠抓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狠抓农村稳定,确保农村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狠抓群众教育,着力提高农牧民素质。

篇3: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 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这次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有关专家认为, 此举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 以使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更加契合8亿农民的意愿, 表明了党中央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坚定决心。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

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强调,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 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 继续解放思想, 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 “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 “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 全会闭幕时发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 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 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认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 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 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 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目标任务: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 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 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 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 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 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 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3 大部署: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 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制度创新: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专家表示, 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 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坚守1.2亿公顷耕地这根红线,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 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 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 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2006年, 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 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引人关注的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此外, 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有关专家表示, 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 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 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 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严格全程监控, 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 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 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 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8 大举措: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 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表示, 长久以来, 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 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 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 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 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 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 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从8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 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3个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 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 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 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 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4: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系统地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战略措施,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决定》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在理论上有创新,在政策上有突破,是对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下面,重点就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问题

《决定》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一)《决定》的有关论述是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新概括、新发展

消灭城乡差别一直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早在130多年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就勾画了消灭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恩格斯在著作里也专门谈过城乡融合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一步发挥和丰富了马恩的思想,将消灭三大差别,即消灭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城乡差别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识。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的解放,正像马克思所讲,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施展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不再被分工所奴役。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小平同志多次讲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比较快是1984—1988年,这5年,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小平同志把工农两大产业、城乡两大部类的良性互动视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这一深刻论述使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提出了把“三农”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基本方针,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重要趋向”的重大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的城乡关系理论。到党的十七大,又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与时俱进地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了全面的、精辟的、集大成的论述。《决定》首先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这就指明了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矛盾。正因为是基本矛盾,所以《决定》郑重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决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奋斗目标。《决定》还阐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进而提出了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五大重点任务。《决定》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论述,从基本矛盾到根本要求,从阶段判断到奋斗目标,从基本内涵到重点任务,完整而深刻,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述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进程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的产物。建国之初,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只能依靠农业、农村来完成原始积累的任务,逐步形成了以统购统销、城乡分割和人民公社为支柱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城乡管理体制。通过统购统销,压低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价格,由价格剪刀差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工业化资金积累;通过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保证了城市低价福利分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把农民纳入集体管理,实行平均分配,保证了农产品的统一收购。统购统销、城乡分割、人民公社,这是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正是靠这三大支柱,才使特殊的积累方式得以实现,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由此而来。它与发展经济学描述的劳动力等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转移的自发过程是很不相同的。

建国将近60年了,现在回过头来评价这个战略、这个体制,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如果没有这样一套体制,我国就不可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快的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暴露得愈来愈明显,它不仅造成了微观上的低效率与宏观资源配置失当,而且将众多的农村人口排除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外,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生产力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30年的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整个经济体制的变革。30年的农村改革,依我看,实际上就是不断破除三大支柱的过程。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包干到户,农户成了真正的经营主体,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社建乡,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第二阶段从1984年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开始,这个改革的进程非常曲折,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34种农产品的统派购基本上全部取消,主要农产品价格由市场确定,破除了统购统销制度;农村改革的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冲击着城乡分割体制,城乡壁垒被进一步打破。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改革又进入了新阶段,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而且反过来还给农民补贴,昭示着城乡关系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三)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尽管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状况并没有根本转变。这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上,更重要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破除。比如,统购统销虽然没有了,但由于分散的小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不均衡,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又比如低价征地制度,通过低价征地,从农民身上拿走的数额并不比产品不等价交换少。还有低价使用农民工,农民进城打工,但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权利。这些都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体制现在依然存在,正像《决定》指出的,我们现在处在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既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现在有13个省份宣布取消了城乡两类户籍,乍一看,这就是城乡一体化了,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户籍制度只是一个符号,它背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城里人是非农业户口,就可以享受国家的种种福利,而农民是农业户口,就不能享受这些福利。在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没有消亡之前,说取消两类户籍制度,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消灭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使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合二为一。城市福利体制改革要把暗补改成明补,福利不再附着在人身上,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农村要不断提高福利水平,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等制度。只有当城市的福利体制完全社会化了,农村的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户口的含金量趋于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改革户籍制度,功夫要下在改革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上,而这是要付出长期努力的,不可能靠宣布取消了事。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认准方向,加快经济发展及发展成果的公平

分配,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一)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十分重要,因为在土地承包情况下,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只有使用权,如果农民心里不踏实,不知道哪天使用权还会被收回,家庭承包制就不能长期稳定,农民也不会下力气向土地投入。在这个问题上,中央的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先是1982年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一种责任制的形式,指出不是权宜之计,要长期不变,这在当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之后,1984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5年的承包期就要到期了,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又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进一步明确,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2年,国家颁布了《土地承包法》,明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请注意,过去讲“长期而有保障的”,这次是讲“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过去讲“长期不变”,这次是讲“长久不变”。只字之改,指向更加明确。我们知道,用益物权属于财产权的一种,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束权利,只有把占有、使用、转让、收益等一束权利结合起来,才构成充分的用益物权。《决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新的诠注,就是要进一步充实和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属性,这就给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对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讲到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有一个理论问题要搞清楚,就是农业实行家庭经营不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是由农业产业的性质决定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要求它的生产主体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而很难像工业那样进行流水线上不同岗位的分工,同时要求必须把经营努力同生产结果直接挂钩。农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家庭经营这种方式最适合于农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美国,农业虽然很发达,但现在依然是家庭农场。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坚持家庭经营,并不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业的家庭经营不会也不应该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决定》讲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道理就在这里。

(二)关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所限,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而且非常分散。大家都知道,土地经营讲究规模效应,大规模经营土地可以使用机械和先进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一个村500个劳动力、1000亩地,500人每人经营2亩地的效率当然没有50人每人经营20亩的效率高。但问题在于,多出的450个人干什么?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他的生活保障。农民要没有了土地,又没有就业岗位,就会成流民,社会就没有办法安定。所以,中国土地制度的安排一定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一定要明白提高土地经营效率是有条件的,绝对不能轻易去动农民的地。

《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很多同志都主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认识的方向是不错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核心是自愿,不能搞行政强迫,不能因为急于扩大经营规模,就采取行政的办法去推进。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时候都不要犯侵犯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错误。《决定》针对土地流转讲了“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愈稳定,土地流转的基础才愈是坚实,反之,欲速则不达。

(三)关于农村宅基地问题

《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是多年来中央文件第一次直面农村宅基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使用,二是随意侵权。

首先看粗放使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1.5亿亩,户均占地400平方米,人均占地120平方米,大约是目前各地出台的宅基地使用标准的2倍。违法占用宅基地现象也比较突出,一户两宅,一户多宅,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旧等情况比较普遍。村庄的发展模式似摊大饼,新户需要宅基地,纷纷到村子周边建房,而村子中间老户的房子没人住,形成了“空心村”。这是宅基地管理失缺、管理不严格的结果。

再看随意侵权。现在有些人,打不了农民承包地的主意,就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典型做法是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搞旧村改造,那边把农民都搬到新村去住,这边把老村子拆掉后土地复垦,再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把复垦土地多于新村占地的差额作为用地指标出让,卖地的钱除用于新村建设,还有利可图。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又帮助农民住进了新房,何乐而不为?但其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难免侵犯农民利益。第二,把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出让,规避了国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控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农村宅基地问题上要讲两句话,一方面要严格管理,解决粗放使用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有些人打着各种旗号,侵犯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决定》把这两方面的道理都讲了,非常全面,非常到位。

(四)关于“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决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这是一大突破。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的建设用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的建设用地,一类是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过去在管理上是两种办法,城市国有的建设用地的出让执行“招拍挂”规定,而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则有很多限制,不允许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但实际上底下私自转让的情况比较普遍,结果造成建设用地总量失控,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针对土地要素市场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的这种现状,《决定》这次明确,将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实行一个规则,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再次分配基于市场,有偿使用收益归所有权人,流转收益归使用权人的原则,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五)关于改革征地制度

这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决定》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一是明确了征地范围,严格区分公益用途和经营用途,只有国防、水利等少数几类保留公益性用地的性质,其他的都属于经营性用地,一律要通过“招拍挂”取得,这就有效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及时足额给予补偿。三是要求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这次《决定》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论述,是多年来讲得最到位、最透彻的一次,很令人鼓舞。

首先,《决定》指出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要满足农民、农业的需求,只有商业性金融是不行的。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分散,每一笔贷款额度小,经营农村金融产品的成本高,而商业性金融营利性的规定性,决定了它服务“三农”有局限性,这就必须建立三元的金融体系。在三元体系中,商业性金融主要服务于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合作性金融主要服务于小农户,包括低收入户;政策性金融主要满足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背后如果没有财税政策的支持,是办不下去的。比如政策性金融,这次《决定》明确提出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就规定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的性质。政策性银行不吸收存款,但可以发政府债,筹资成本低,有能力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农村政策性金融非常重要。比如发改委安排政府的农业投资,力量终归有限,如果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仅仅由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来支撑,渠道过于狭窄,而如果政策性金融的投入能够和中央政府的农业投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有机地衔接起来,那么政府投资的作用就可以几倍的放大出去。

第三,《决定》第一次提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农村的办法,一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二是国家规定,或是两种办法的结合。比如,可以采用比例控制的办法,就是国家规定县域内金融机构、信用社在当地吸收存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须用于当地贷款,并且把实绩与减免税收、利率补贴挂钩,激励和引导其往农村放款。这种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比如巴西、印度、泰国都规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须用在农村。

第四,《决定》提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为解决农村金融体制单一性的问题,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山西等5省进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从2007年开始发展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这次又提出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微型金融服务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指专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的金融服务。以上这些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起来,一是可以和农村信用社构成竞争,打破垄断,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收费标准;二是可以改善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满足多种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五,《决定》提出,“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这样,将来“四荒地”、林权、应收账款、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都可能用于担保,从而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

四、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

第一次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这次《决定》又进一步把它明确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中国诸多现代化里,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首先,从农户的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是0.47公顷(也就是7亩地),日本是1.2公顷,韩国是1.3公顷,我国台湾地区是1.4公顷,法国30公顷,美国187公顷,美国农户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是我国的400倍。其次,从单位面积的机械总量看。2003年每千公顷使用的拖拉机数量,中国是7.1台,美国是26.9台,法国是68.5台,以色列是72.5台,韩国128.5台,日本最多,是461.2台。第三,从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是0.45%,仅比印度的0.43%高一点,巴西是0.95%,日本是4.32%,美国是4.36%,德国是4.54%,法国是4.76%,澳大利亚是5.08%。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基本都在4%到5%,而我们只有0.45%。第四,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看。据有关专家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国大约是49%,日本约是70%,美国约是80%,以色列是96%。第五,从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看。2006年每亩的单产,稻谷中国是831斤,美国是1026斤;小麦中国是607斤,法国是899斤;玉米中国是719斤,美国是1248斤。最后,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2001—2003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中国是368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875美元;巴西是3002美元,是我们的8倍;韩国是9948美元,是我们的27倍;澳大利亚31218美元,是我们的85倍;美国是36216美元,是我们的98倍;荷兰是37337美元,是我们的101倍。

中国农业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我认为,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学美国模式,可能比较像以色列、荷兰,即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但不是土地密集型。具体讲,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把握下面五个要点:

第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我国农业将来的要素投入结构要改变,不能老是劳动密集型,将来也要慢慢走向资本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我把中国和以色列、荷兰的资源情况进行了对比,以色列和荷兰连我们都不如。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中国是1.38亩,以色列是0.7亩,荷兰是0.8亩;从水资源来看,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是2150立方米,以色列是116立方米,荷兰是674立方米。再比较单产,我们又远远不如人家,我们的小麦单产每公顷是4.6吨,而荷兰是8.5吨;我们的玉米单产每公顷是5.2吨,而以色列是15.2吨。还有前面提到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更大。资源比我们少,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农业人口非常少,我国的农业就业比重现在还是40.8%,而以色列只有2%,荷兰只有2.8%。荷兰、以色列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现代化国家,他们能现代化,我们也能现代化,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要从中国人多、地少、水更少的国情出发,在现代化的目标设计上,始终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放在突出的位置。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是土地产出率很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很高,这才符合中国国情。为此,我们就要在精耕细作、良种良法、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上下功夫。

第三,从我们特殊的资源禀赋出发,要始终把推进技术进步放在优先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就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发掘种质资源潜力,培养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从而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应大力推进转基因工程,在这方面要下大功夫。

第四,从我国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出发,要注重发挥不同地方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比较优势理论讲了一个道理,就是不同地区各自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再进行交换,这样总的收益要比样样都自己生产要大的多,这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差额就是比较优势的收益。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潜力巨大。以前我们长期搞小而全、大而全,不讲究区域分工,不讲究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交换,效率损失很大。随着交通条件、信息条件的改善,将来一定要推进形成优势带,形成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交换的局面,正如《决定》指出的,要“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第五,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的实际出发,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依我看,可能的方向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它可以在不损害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又把农业的产业链条拉长,实现小农户、大群体的规模效益。还要发展社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把它与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

篇5: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正当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开创新的事业,满怀激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以张祖明调研员为组长的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调研组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州委、州政府对我县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谨代表中共XX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以及长期以来给予我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XX县农村改革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农村工作进展情况

1978年后,XX县全面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牢把握国家废除统购统销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的这一精髓,在改革实践中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先后开展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区(乡)体制改革、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在农村改革中,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重点是依法保护和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统一服务功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兴办龙头企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先易后难,妥善化解村组债务。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的内容是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向城镇流动集中;努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点是制定了财政奖补的具体范围;明确了财政奖补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制定了财政奖补的组织设施、监督检查及考核验收的指标。四是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的重点是“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林于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一是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0年,XX县根据省委(云发〔1980〕44号)文件精神及州委的有关规定,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地区放宽了政策,实行包产到户;1983年底,全县977个生产队全面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1998年,XX县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承包期由15年延长到30年,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2007年,全县补换发了全国统一的新经营权证书,规范了合同档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全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工作,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8311亩,(其中转包4701亩;出租19045亩;互换586亩;转让594亩;其它3385亩)流转土地的农户3446户,已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2041户,签订率59.2%;三是有效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代理的乡镇3个,代理的村20个,代管资金26万元;四是开展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成140个自然村财政奖补项目材料的编撰和上报审批,审批项目80个,批准立项的项目53个。

(二)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做好粮食购销体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村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粮食在内的绝大多数农产品已陆续进入市场,以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村市场逐渐活跃起来。1979年至1984年期间,XX县重点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改变了国有独家经营和渠道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1985年实行“双轨价格”并行的制度,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清理和剥离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做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针对农村商品流通规模不大,流通渠道过窄,流通方式仍比较落后,流通效率不高的现状,XX县大力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在农产品集散地和主销区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较全、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了白河乡的香蔗、菠萝交易市场、和平乡仔猪交易市场。同时,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商品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资连锁放心店,以基层农资网点为载体,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标准,加快发展村级农资放心店。目前发展农资加盟店3个,新建农资连锁放心店20个。整合农村人才、资金、网络和土地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领办、或引导农民自办、与农民联办等方式,加快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兴办了水果、农资、茶叶等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48个,服务农户达23007户。

(三)走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XX县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有机整体,通过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体制统筹、政策统筹,着力解决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一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重点培育具有民族,区域和生态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建成区域化布局,优质化方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战略的优势农产品产区(产业带),使XX特色优势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率有较大提高,扶持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5个;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推广面积已分别达59000亩和78000亩,发展优质稻7500亩,烤烟种植规模达6000亩,杂交仔猪比例达82.5%。稳步推进“百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以荔枝“妃子笑”、生态茶叶、熊胆产品系列、林下草果等8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累计发展杉木30万亩,桤木15万亩,草果15万亩,八角7.5万亩,竹子4万亩,肉桂3万亩,荔枝1.8万亩,龙眼1.2万亩,茶叶2.18万亩,创建了大围山秀峰、秀芽、秀毫、深馨等高档茶叶品牌。引进四川绿野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组建云南大围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熊胆系列产品,引进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XX县南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生物药业产品和香料产品,累计推广种植大黄藤13021亩,红豆杉5000亩,石斛68.5亩。二是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XX县委、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坚持近期发展与远期规划相结合,基地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生物科技产业基地,搭建生物产业发展平台。首先,高起点定位基地建设目标。XX县把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加速生物资源向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基地建设近期目标将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5000至6000万元);中期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30000万元);远期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50000至60000万元)。其次,创新基地规划理念,紧扣XX县“将生物资源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解析生物资源科技研发和加工业的产业特质,充分考虑各产业发展规模需求,将基地建设与生物资源种植示范相结合,将工业发展与旅游环境营造相结合,建设“以科技研发,示范种植,生物制药链式产业为支柱,以林木,物流,香料等多业态为补充”的生物产业基地。再次,高标准布局基地发展结构,围绕县城总体规划开展基地建设规划工作,按照推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把县城作为生态旅游园区加以保护和建设,工业园区核心区布局于距县城2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的新现乡集镇,形成了“一带两极五组团”(“一带”:新现乡至滴水沿线生物资源种植绿色经济带;“两极”:新现洗马塘为核心的工业增长极和以滴水片区为主的生态工业,旅游业互动极;“五组团”:生态工业旅游组团,生物制药组团,综合服务组团,农特产品,林产品加工组团,仓储物流组团)的空间结构。规划区域面积为1054.75公顷(10.55平方公里);其中:新现片规划面积520公顷(5.2平方公里),滴水片规划面积为18公顷(0.18平方公里),生物科技绿色经济带面积为516.75公顷(约5.17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38246.93万元(含流动资金800万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认真贯彻“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多方筹措资金,形成以国、省道为依托,滇越铁路为补充,县乡公路为基本框架,连接乡村,辐射延伸向各村社的交通网络体系。到目前,全县境内有公路261条1688.4公里,铁路1条70公里,全县 6乡1镇已实现2乡1镇通油路,4乡通弹石路,76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其中20个通油路或弹石路,694个自然村中已有340个通简易公路,通路率达76.66%,此外,X新公路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启动,蒙X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全面实施。水利建设方面,以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和团坡水库防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烟区水利、水稻区水利、清淤除障、人畜饮水项目建设为主,逐步建成蓄、引、提、灌并举的农业灌溉系统,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1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14平方公里,实现新增灌溉面积1450亩,改善灌溉面积4500亩,改造中低产田1300亩,解决了87个自然村26241人,8997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水库坝塘蓄水128万立方米,建立用水协会45个;云洞水库项目列入“润滇工程”。城乡建设方面,我县以实施新区开发,城镇改造,乡村小集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抓好城市重大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加快了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城镇改造,大平田新区开发,乡镇小集镇建设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2.0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23.4%。全县6乡1镇已建成高标准混凝土道路9.61公里,总面积21.67万平方米。建成新区4个,总面积21.4万平方米。四是以扶贫开发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113个,完成总投资2550万元,项目覆盖7个乡镇、53个村委会、113个自然村、2747户、11005人。建设村寨道路7条11公里,建沼气池(沼气池、厕所、猪圈三配套)25019口,沼气池的覆盖率达86%,建设文明卫生路35条、35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3件、8公里。完成抗震安居房54户,建设残疾人住房24户,节能改造390户,中低产田改造1500亩,修建沟渠5000米,坡改梯460亩,庭院硬化6283平方米,村庄道路硬化1096平方米,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6间480平方米,建立垃圾池10个100平方米,实施建设“白玉兰”卫生室53个,完成困难地区农户易地搬迁620户。五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民培训1.2万人,通过正规,有组织的转移共实施劳动力转移4000余人,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XX县是云南省9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自2006年8月全面启动林改工作以来,全县共制定出台各级实施方案666个,调解各类林权纠纷884起,成功调解752起,调解率85%。共完成改革确权69996宗106.5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2%。其中公益林1692宗49.5万亩,集体商品林68304宗57万亩。集体商品林中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2062宗23.6万亩,均山到户的66242宗33.4万亩,均山到户率为59%。XX县通过大力发展林业,林业产值由林改前的7500万上升到林改后的1亿余元,增加了25.1%。其中,商品用材林销售年产值7千万,经济林、生物药业、林下草果、生态旅游销售年产值3千万。林改启动后,XX县配套出台了农户造林优惠政策,规定凡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的造林地,由林业部门派出造林工程队帮助造林,管护二年后交给农户,同时,造林工程队造林完全免费,不向农户收取一分钱;达不到规定面积、农户自主造林的,免费提供苗木。深得人心的林改政策迅速让群众掀起了自发造林的热潮,造林营林投入正由过去的以集体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形式,向个体、联合体、吸纳外来资金、企业办基地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投入转变。林改以来共落实造林面积15万亩,完成造林7.28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比例高达85% 以上。到农村联系荒山荒地或活立木转让的公司、企业、个体户越来越多,达成合作意向68个,面积35800余亩,涌现出百亩以上的造林典型户31户。全县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71.82万亩,发展以杉木为主的人工商品林47万亩;发展以八角为主的经济林14万亩;人工林蓄积量达211.5万m3,森林覆盖率达38.3%,林木绿化率达48.5%。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746.5万m3,全县活立木总生长量38.57万m3,年消耗量21.26万m3,生长量是消耗量的1.8倍。通过林改,农村集体既减轻管护山林的负担,又通过林木林地流转增加了收入。林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已初具规模,林业在XX山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初步显现。在林改配套政策方面,XX县研究出台了《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方案》、《XX县林权流转暂行办法》和《XX县木材采伐运输加工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林业配套改革政策,对木材采伐指标及林业生产指标的分配方式从根本上予以改革,生产指标优先考虑给购买林权的投资人,采伐指标优先向林权所有者倾斜,改变原来木材指标“政府对政府”的行政分配制度,按资源量的分布情况及林农的需求情况,采伐指标直接分配到自然村,由自然村民主决策,公示后分配给林权所有者,有效杜绝了指标分配不能直接到林农手中的弊端和问题。同时,XX县在工作中按照服务组织网络化、中介机构社会化的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林地权属流转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让家庭为主体的传统小农林业经济向现代林业经济转变,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推进商品林产权交易。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同时,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大,土地要素的非市场化仍是产生征地纠纷的重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现行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统分结合的双经营体制不健全不完善,较为普遍的存在重富民,轻富村;重家庭经营,轻双层经营的倾向;对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济有认识上的误区。2007年,XX全县村组集体经营收入为4.4万元,仅占总收入的0.0149%,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25995.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7.74%;这是XX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根本原因。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问题。今年财政年初预算,乡镇人员工资、医保经费、公务员津补贴、政府信用贷款到期本息等几项硬缺口资金就已达4519万元,特别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公务员津补贴问题,县级财力无力承担,已不堪重负。另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虽然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要完成任务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同时,农业承担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我们又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返贫率高。四是农村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有限的资金难以应对满足建设发展的需要。五是产业培植难度大,农业、林业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六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意识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比如“新农合”的改革其本身就是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开展的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和接受。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的改革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村民自治为主,管理好所建设的公益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势在必行。在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要强化“输血功能”引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与“造血功能”的培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用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给这三件大事定了位,也是对今后整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清晰定位。当前,要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构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域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空间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二是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壮大规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三是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状况,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逐步形成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格局。四是优先做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让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儿童都能获得大体均等的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二)依托资源,因“市”利导盘活土地资产,做活土地文章。农村土地是老百姓的一笔巨大财富,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因“市”利导建立农业资本营运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租赁、拍卖等方式搞活土地流转,盘活存量资产。只要农民自愿,荒山、荒坡、耕地、林地等都可以纳入流转范围。从我县情况看,由于机制不活,体制不顺,很大程度造成了大量可开发的土地闲置。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思维,盘活土地存量,依法开发和经营,不断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一要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土地储备是政府管理土地资产、增加土地收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结合我县大量的土地有形资产,积极研究探索,尽快成立土地管理领导小组和土地储备中心,加强对土地有形资产的开发管理。土地管理领导小组作为县政府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研究确定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计划,决定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中的重大事项,监控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等。土地储备中心作为营运层次,受县政府委托,在土地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收购、储备、出让等工作,实行一个“口子”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土地,今后凡县乡内需盘活、调整的国有土地和新增用地,一律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储备中心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把城镇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破产、倒闭企业原划拨土地,以及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用地依法进行收购储备,先行搞好前期开发后,再投向市场,提高土地附加值,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二要改革供地方式,大胆推行土地有偿使用。这是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就是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使用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三无”状况改变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三有”土地使用制度。今后新占建设用地,除按法律规定可实行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其他建设用地一律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实行有偿使用。出让形式实行招标、拍卖、协议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产收益。当前,要把土地使用的重点放在存量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上。对企业使用的原有划拨土地,要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企制宜,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处置。对有偿还能力的企业,鼓励其一次性交纳土地出让金,获得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对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可将土地从国有(集体)资产中剥离出来,办理土地租赁手续,收取年租金;对企业无力经营使用的土地,政府可以依法收回,重新调整使用。要严禁原划拨土地使用者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建联营。确需开发的地块,要纳入土地储备库,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同时要做好土地审批工作,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创造必要条件。三要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依法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基础上,放开土地二级、三级市场,这是保证国有土地资产收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止土地投机、进一步加强土地交易管理的有效措施。国土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报批,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地价评估、代征地产交易税、地产信息咨询等,都要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办理。严禁土地使用权私下“非法”转让、租赁、抵押。要不断规范地产市场管理,严禁炒买炒卖“地皮”等土地非法交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未按法律规定期限和条件进行开发利用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非法转让的,要依法收回,并没收其非法所得。要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发生的土地使用权转移的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审查、监督,做到交易一次、登记一次,以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需要充足的金融血液。发展农村,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县级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应增加支农比例,强化回哺性。由于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设在县以下营业网点单纯吸收存款的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融资。为此,上级商业银行应给县以下营业网点以相应的农业贷款权,在吸收存款的同时,要求其在发放贷款总额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支农。县级农业银行更要“职能回归”,坚持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重点发挥其资金集约经营、中间业务发达的优势,切实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要改变邮政储蓄资金归属,将其以合理价格返还农村地区,并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实现邮政揽储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互动效应,确保农村资金“体内循环”。二是逐步推行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依法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形式农业专业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信贷支农的整体效益。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质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担保形式,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及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三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生产是个高风险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高,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可使农民在对结构调整中的高风险不确定性降低,同时,随着风险的降低,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基本的还贷保证,减轻贷款顾虑,也可使农民敢于贷款,提高贷款热情,是农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受益的事情。农业保险要体现政策性,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政府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给予补贴,在农民提供生产补贴的同时,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提供价格补贴,这样使农民能够积极参加保险。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法律特别是经济上的支持,使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样才能够激励企业继续从事农业保险的经营。四是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强化规范性。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考虑现有的国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融资的现实,应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容许民间借贷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建立民间借贷管理协会,严格监管。积极引导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督,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以其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四、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产业发展资金发期匮乏,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源来扶持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目前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难。最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四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未根本破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五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更加凸显。如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五、对州委、州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城乡和南北区域统筹发展。实施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加大对南部六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生物、水电、矿业、旅游等特色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给予南部地区更多倾斜和支持,同时,要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如何发挥北部城市和大工业的带动作用,使区域间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南北协调发展。

(二)用活用足政策。通过认真研究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政策法律,围绕如何将国家的有关政策用足用活;通过将民族优惠政策理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争取哪些优惠政策,为红河州争取更多的财力,同时,结合自治州实际,在政策方面下功夫,以试点先行的勇气,探索新的道路。

(三)出台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按政府组织、部门参与、农民配合的原则,将土地流转真正落到实处,为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制订土地流转相关激励办法,鼓励各级政府执行。

(四)优先将尚未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民族特困村,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的目标。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困群众,按照统筹考虑、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因生态保护失去生存资源或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扶贫措施解决温饱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五)加强教育扶贫工作,努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重点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向农村初级中学渗透力度,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高中毕(结)业学生的培训,不断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六)加大对农村交通条件的投入,缓解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瓶颈。

篇6: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目前,我国动漫、网络游戏等新业态,民营资本占99%。正确 错误

2.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正确 错误

3.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正确 错误

4.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正确 错误

5.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正确 错误

6.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确 错误

7.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正确 错误

8.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正确 错误

9.报刊、纸质图书、电视等夕阳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国有文化单位的做大做强。正确 错误

10.早在1980年时,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即提出要推动文艺体制改革。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邓小平 B.陈云 C.刘少奇 D.叶剑英

2.党的()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3.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中国思想的底线》

B.《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淡色中国》 4.“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出自()。

A.克林顿 B.布莱尔 C.撒切尔 D.鲁伯特?默多克

5.早在上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职能开始由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A.二三十年代 B.七八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八九十年代

6.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信息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点()万个。

A.98.7 B.94.5 C.83.1 D.76.2 7.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9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8.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0年出台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9.全国43511个乡镇,有()没有文化站。

A.2467个 B.5353个 C.6634个 D.7274个

10.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6年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1.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2.国家是(),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放入仓库是必然结果。

A.投资客体 B.领导主体 C.经济客体 D.投资主体

13.()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受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红。A.慈善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行政法人制度

14.2006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为()个。

A.2508 B.2455 C.2465 D.3677 15.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6.台湾地区颁布的()中提到:“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A.《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7.据统计,美国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42.60% B.10% C.1% D.36% 18.据统计,日本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42.60% B.10% C.1% D.36% 19.()是指表演艺术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长负责。

A.慈善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行政法人制度

20.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农家书屋30万家,乡镇文化站()万个。

A.2.67 B.5.78 C.7.92 D.10.11

三、多选题(10 道)

1.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其做法主要有()。

A.出台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政策 B.实行完全开放政策

C.支持民间资本、其他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业 D.实行有条件开放政策

2.文化内容管理是瓶颈,主要表现在()。A.文化发展繁荣背后的内容丰富 B.文化发展繁荣背后的内容缺陷 C.如何把握内容管理尺度 D.用什么方式来管理文化内容

3.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等。

A.重塑市场主体 B.完善市场体系 C.改善宏观管理 D.健全法规政策

4.创新文化产品“走出去”模式,其中“发现共识”包括()。

A.个性化表达 B.日常生活 C.情感攸关

D.中国元素,国际表达

5.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

A.改变主要依靠精神消费需求 B.改变单纯依赖消耗物质资源方式 C.改变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 D.改变主要依靠物质消费需求

6.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三不变是指()。

A.党的喉舌性质不变 B.意识形态不变 C.党管干部不变 D.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

7.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有()退休金减少等。A.演出成本高、风险大、投资收益低

B.演艺生涯短、再就业难度大 C.市场发育不足 D.财政补助不确定

8.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两分法是指()。

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事企分开 C.经营性文化企业 D.政事分开

9.随着我国承诺的兑现,国外媒体集团将进入报刊分销发行业,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国内市场的竞争,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

A.垄断 B.资金 C.技术 D.管理

10.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

上一篇:巨口铺中学开学安全隐患排查汇报材料下一篇: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