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推进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xx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三篇: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

浅论在城镇化的同时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主要从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浅析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分析它对构建美丽乡村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和学习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关于城镇化,常常会用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这样一个指标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程度。然而,单一进行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容易造成大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还会造成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让进城的农民能有稳定的收入,留守的农民能因为农村资源的集中而实现收入的大幅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起步晚,1949年城市化率只有10.6%,1978年还不足18%,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发展,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45.7%。

1,城镇化的发展成就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总的来说是同步发展的,避免了过度城市化。我国 在积极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坚持在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不放弃农村的原则,才使我国在长达一二十年时间里持继出现大规模“民工潮”的同时并未导致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进而引发广泛存在于拉美地区的的过度城市化现象。

(2)坚持均衡与非均衡协调发展原则,保证了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在全国范 围内推进城镇化,我国坚持了均衡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均衡发展,一是指 宏观上全国城市化是一盘棋,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大中小城市并举。非均衡发展,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城镇化策略。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基础力量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这只无形的手将与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共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2,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一样,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生各种经济社会问 题是难以避免的。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到200年超过了45%。但是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50%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75%相比,差距仍然甚远。

(2)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和对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提高,其吸纳劳动力,尤其是对普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减缓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镇内失业人口和待业人口增多,从而形成了相对严峻的再就业问题。

(3)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安全与城市资源短缺问题城市社会内部的发展失衡。特别是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安全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最突出的社会完全问题就包括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中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等。资源短缺也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城镇用水、用电、用地都将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是粗放型的城镇化,这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 不相符的。我们必须改变城化发展的方式,应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 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 镇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 路在于城镇化。相对农村而言,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提供较大较集中 的市场,提供较便捷的社会服务,因而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较 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推进健康的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的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城镇化的发展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最主要的途径。

1,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将带来资源的配置优化

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工业化。而要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就必然需要涉及一个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效益,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相比,城镇用地是一种更加集约、效率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

2,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继承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与之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的素质将不断提高,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也将一步步提高。

3,健康的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享受社会平均利润,最 根本的出路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

实现稳定地就业,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土地才能成块连片形成规模,留在 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4,健康的城镇化将有利于农村实现“村容整洁”

乡镇企业的粗放发展带来了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现象,生产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固体物质等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通过健康的城镇化,乡镇企业、乡村工业的这些方面可以得到解决,因为科学规划的城镇化可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集中的市场,特别是提供了人力、知识、技术等一系列市场,这一切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空间。

5,城镇化将有利于农村逐步实现“管理民主”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传播的过程,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城乡公共产品分配差距日趋缩小的过程。这一切都有为“管理民主”在农村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总之,健康的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的原因和前提

(一)原因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

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良性互动的前提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

者要紧密结合,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提高覆盖率,扩大辐射圈。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

四,日本、韩国、德国农村建设的实践

(一)日本的“一村一品”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由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提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大分县面貌因“一村一品”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带来了日本农业的提升,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发展。

(二)韩国的新乡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可以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政府主导、村庄自律的 形态进行;80年代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90年代以后则进入自我发展阶段。其 任务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条件、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精神启蒙。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实现了一个传统的落后的发展中农业国家向发达的现代农业国家的转变与发展。

(三)德国的“城乡等值化”理念的具体实施以及在我国的试验

二战后的德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农 村的凋蔽使城乡差别迅速拉大,农村问题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城市 也不堪重负,面临就业、居住环境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赛德尔基金会提出 了:“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 等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并在巴伐利亚州开始实施。通过土地整理、村庄 革新等方式,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实现了平衡发展,向大城市涌入的农村人口明 显减少。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从1990 年试验正式启动到2005 年,经过15年的努力,南张楼村农民的工作模式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成了对周围的村庄明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模范村。

五,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

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有下几点思考: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极分化。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切实改变差异分工,力量分散的状况。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把握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4,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传统的户籍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 构的调整,加剧了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不平等。因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 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界限,扫除 农民进城就业的身份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为了逐步取消户籍管理,而是为了逐步完善它,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5,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包括城镇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镇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对乡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创新则要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要有利于乡村人口进入城镇,要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稳步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和发展。

6,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因为无论我国城镇化程度达到多高,总有一部分人口要留在农村。因此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人口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成败的重大问题。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必须尽早根除劳动力就业中的歧视,消除城市和乡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建立全国性的统

一、开放、平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7,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为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样未转移出来的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也迫切需要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我们尽早建立面向留守在农村的农业人口和从农村转移转移出去的非农产业人口及其保障制度,勤劳的农民们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必然更加倍努力地劳动,从而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连松、靳新彬著,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冯尚春、丁晓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链接[J].理论探讨,2009(2).

[3]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7(2).

[4]陈昭玖,周波,唐卫东等,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

[5] 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

[6]陈芳,湖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问题及其特色研究,2008.(04)

[7]周强,推进“四化两型” 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11(16),23-25

[8] 秦晓薇,朱天舒.韩国新村运动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之比较.学术交流.2012(07)

第四篇: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 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 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 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 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3000万元。

第五篇: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产是关键和核心。我们作为农业县,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活跃在全县农村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促进我县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须大力加强农村专业协会建设。

一、 农村专业协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农村专业协会把干部、农民、企业、能人和市场串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助推了经济发展 。一是“党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被农民会员选举为协会负责人,这样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意愿。同时,农村基层组织核心作用也对协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使协会作用更加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为主导创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业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创办农村专业协会,把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四是“能人+协会”模式。以农村能力为依托成立的各种专业经济协会,是能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市场,适应我县县情,植根于本乡

本土,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沟通上下、联络农商、服务农民、改善我县农业县现状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联合起来,增强了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小产生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性,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是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稳步扩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是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秩序。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通过把市场、把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利益联结起来,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良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工作,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专业经济协会对农村贫困户送良种、送肥料、送技术、帮销售,使一部分贫困户得到脱贫。五是积极为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使劳务经济真正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转,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力量。

党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对“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做出了部署。我县只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力度,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更好地富裕农村,造富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新教师培新心得范文下一篇:新加坡生日快乐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