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2024-05-24

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通用2篇)

篇1: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看得比教给阅读知识更为重要。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方法是比知识更有价值的学问。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师在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成效的良好心理素质,即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情感倾向,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常,我们把阅读的心理素质称为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的思想品行,而且包括对阅读行为产生约束的习惯意志。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直接制约阅读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即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积累性品质、质疑性品质和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阅读品质,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爱读

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读者具有内在的阅读需要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能够不依靠外力驱动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进行与阅读同步思维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它包括自觉性品质和自制性品质。

(一)阅读的自觉性品质

这种品质的具体表现是,读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并自觉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使之符合正确的目标。具备这一品质,就能自觉地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成功地从事阅读活动。这种品质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诱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有两种,一是驱使读者从事阅读的主动性心理倾向,一是针对读物进行探究的潜在性心理倾向。我们过去偏重于前者,结果只能是以指令的方式驱动学生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阅读过程之中,而阅读结束即行消失。如果我们着眼于后者,就可以采用一种若明若暗的方式把读物的潜在内容和意义稍加显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萌生兴趣。如教读《纪念刘和珍君》,先以作者的三句话设疑:“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必要’的具体内容指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该怎么理解?”接着激疑:“作者是语言大师,接连三次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必然有其特殊的用意。”经过这种启发,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阅读,人人志欲先得。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三个语句显示了文章的脉络,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感情。第一句出现在程君“正告”和“我”回忆刘和珍的往事之后,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是“悲痛”,“也”字既针对程君的请求,更表示“我”的意愿。第二句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也显示了文章内容之一。第三句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感情的基调是“深沉”,“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这样,学生凭借这反复出现的三句话迅速解读全文,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驱动他去主动追踪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

2.引导学生调节阅读动机

动机是产生于阅读需要的基础上而直接推动读者进行阅读的意念。动机有外在的,即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读书愿望,往往由某种直接的契机(如考试、竞赛)所引起;有内在的,即在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观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产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可使学生的外在动机转为内在动机,变阅读的某种刺激为自我要求。如教读《最后一课》,教师作如下设计。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请思考以下问题:①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这样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很快将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阅读的内驱力。

(二)阅读的自制性品质

这种品质同样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阅读时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全神贯注,心不旁骛,并把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到有价值目标的求知实践上来。可从三个方面培养这种品质。

1.引导学生控制阅读情绪

阅读情绪是读者阅读态度的体验,是读者的需要与读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直接影响到阅读注意力,而阅读注意力又恰恰是组织和维持阅读活动的离合器。教师在安排读物和布置阅读活动时尤其要注意难易适当,阅读理解的内容既要与读者的原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提供一定的新知识。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爱好、愉悦、激昂等积极情绪。如果太易,读者就会厌倦、沮丧;如果太难,读者又会紧张、焦虑。如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师借助于布置阅读活动,两次引导学生控制阅读情绪。先从整体入手:“课文中有两个设问句,它在作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如果再写上一个设问句,你看添在哪里最合适?”这样从说明的内容和顺序上巧妙地设置阅读活动目标,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地进行阅读。然后从部分着眼(说明方法)设置阅读目标:“‘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句话中的数据能否改成24%?‘海水平均深度是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最深处是估计出来的,那么,平均深度‘146米’之前是否也应加上‘大约’一词呢?”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字,一旦把阅读的内容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就会情绪亢奋,主动探索,认真进行阅读。

2.激发学生驾驭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即读者对读物的预期估计。读者接触读物时或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搜索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并可能发现新的领域,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如果是读者有过类似接触的,应唤起学生的回顾;如果是初次接触的,应事先介绍这种类型的基本知识,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期待。期待有三个层次。①预见层,这一层与读者的语言直觉有关。如读《雨中登泰山》,从文题中就可以抓住一个“雨”字,就可以预见这篇文章是写泰山的雨趣。这样,问题的关键也就抓住了。②预想层,这一层与读者的知识回忆有关。教师讲课之前,先介绍《雨中登泰山》是游记体散文,并提示学生回忆过去读过的游记,通过联想,读者就可以预见这篇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与《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样──移步换景;也可能如同《黄山小记》──分类赋形。这样,新旧知识就连贯起来了。③敏感层,这一层与读者的注意力有关。由于读者有预估,阅读过程中就会专心捕捉信息,以与期待相印证,如果出现预估范围之外的内容,就会更加引起注意。如《雨中登泰山》首段写道:几十年多次从泰山“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读者敏感地产生疑问:不登泰山可以说欠泰山的债,怎么会欠文化的债呢?这种敏感就会驱动读者认真搜寻。这样,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既写了泰山的雨趣,又写了泰山上保存的文化遗迹,两条线索将十几处景点交织在一起,真可谓“形散神不散”。祖国既有壮丽河山,又有悠久历史,怎能不倍加热爱她呢?如果合理地驾驭阅读期待,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向读者展现一块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境地,而且可以使读者充分体验到惊奇、困惑、愉悦和欲罢不能的理智感和美感,而这种感受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阅读发展。

3.启发学生锻炼阅读意志

锻炼阅读意志即培养学生具备对阅读活动的持久性,并努力克服阅读困难的心理素质。方法是安排阅读内容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读书习惯。

在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反复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成功的喜悦,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表达阅读的感受,不断强化学生“爱读”的心理倾向。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年龄、阅历同读物内容的距离,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切忌空泛的说教。

二、培养阅读的积累性品质──会读

阅读的积累性品质,指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积累获取的知识并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会读”的情感倾向。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其阅读心理素质和阅读能力都比“爱读”的主动性品质要求更高,因此阅读的积累性品质十分重要,它包括持久性品质和记忆性品质。

(一)阅读的持久性品质

持久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具体讲,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就短近的阅读过程而言,在阅读时能排除干扰,保持注意的较长稳定并且贯彻始终;一是就长远的阅读过程而言,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甚至一辈子,能坚持不懈尽量多读书,多求知。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辑录读书格言,提供题目。如《我与书》《名人与读书》《书是人生的伴侣》等,布置学生练笔,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展览,参观大型图书馆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志趣,进而形成阅读的持久性品质。

(二)阅读的记忆性品质

积累主要依靠记忆。记忆的品质由记忆的敏捷性、牢固性、正确性等因素构成。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教师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所谓比较,即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把两种或多种读物对照讲读,并辨析异同、教给规律、强化记忆。如中学生读了古文中的“记”,“记”是什么文体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过秦论》文体说:“文章之体可辨明而不堪执著。”他引宋人陈师道的话说,宋朝以外的“记”是“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我们试为比较,宋人以外的“记”多重于“记”本身,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而宋人所写之“记”常常以记带议,如《岳阳楼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这种比较既使学生回忆、巩固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尝试、体会到新内容。

2.运用迁移的教学手段

所谓迁移,就是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或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知识,而告诉学生和以前学的知识一样。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对蔺相如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哉?”这个加点的“之”字用法特别,我们不讲“之”作“我”讲,而说它与《捕蛇者说》里“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用法相同。这就是促进了学生的回忆和思索。

3.布置扩散的阅读任务

所谓扩散,即根据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如教材是节选,就扩散到读全文;教材是定稿,就扩散到读原稿;教材是这种文体,就扩散到读同一内容的另一种文体;教材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扩散到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等等。这也是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

4.促进学生的认知同化

认知同化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读到新内容时把新内容包括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从而深化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性品质的培养。如中学教材里有许多鲁迅的作品,有散文,有杂文,也有小说,其内容基本可以用《鲁迅自传》和《〈呐喊〉自序》为纲统领起来。如果我们每读到一篇新的作品,就与旧的作品发生联系,随着数量的增加就会逐步体会到鲁迅作品的深邃内涵,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同化,使读者对阅读内容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分析,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积累。

阅读的积累性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知识分类的规律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应用规律,掌握方法,不断积累,成为“会读”者。

三、培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善读

阅读的质疑性品质,指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善读”的情感倾向。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质疑,即提出疑问,这是发现问题;二是问难,即对疑问进行探索,这是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质疑,起点应该由小及大。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立春过后……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这段话中的“孕育”,教材上注为“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教读时,教师首先启发:“怀胎”、“生育”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语。“孕育”在句中主要是指植物果实的培育形成,显然用“生育”是不恰当的。是作者用词不当还是注释有误呢?先引导学生查词典,释语与教材相同。再引导细读全段,认识到:“怀胎”符合“炎热的夏季”的“时期”特点,而“生育”则不符合,因为下文中才有“到了秋天,果实成熟”。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孕育”应是“复词偏义”,只有“偏义”在“孕”上,才和注释中的“比喻酝酿着新事物”一致。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复词偏义的知识,而且训练了质疑问难的品质。如果说,这是教师激疑,师生互释,那么提高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疑自释。如读《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学生对此二句提出质疑:为什么语序不同而意义并无差异?既然意义相同又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终于明白,第一句是肯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介绍白杨树的“挺立”“向上”。第二句是否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指出,不要认为白杨树“姿态”“不美”,不要认为它平凡。一正一反,同是赞美,但角度不同。由此可见,质疑问难对于阅读的深入探究是有相同的作用的。

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要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传授自学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激发学生“

[1] [2] 下一页

善读”的情感倾向,使之成为阅读探索的内驱力。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教学生“动脑筋”,“给他一把钥匙”,正是培养学生质疑性品质的目的,能够动脑筋质疑问难,并且拿着“钥匙”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学生,自然是“善读”者。

四、培养阅读的创造性品质──乐读

阅读的创造性品质,指读者对读物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积极求索发掘的心理素质。一旦学生经过求索发掘,与读物产生共鸣,感受到阅读创造的乐趣,他们就会产生“乐读”的情感倾向,成为创造性品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强调阅读目标

阅读不是消遣,不是随心所欲的浏览。阅读教学应当是有目的的阅读吸收和阅读消化活动,因此阅读是否真正达到目标,关键不在强调读了多少,而在强调阅读有无收获,有无发现,有无创造。我们应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了解文章“静”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了解文章“动”的思想──作者的思路、创作途径和匠心,并在此基础上,能自己产生新的思路。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起码的要求:有阅读就要有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不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表达出来,就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任务。如学习了《卖炭翁》《石壕吏》之后,学生把原诗改写成故事,讲述一番。学习了《小桔灯》,将原作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全班表演。这样,阅读就不仅可以获得信息,培养能力,掌握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检验阅读成果

阅读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求索,是再创造。阅读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产生共鸣、介入评价、展开联想,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果。共鸣即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与读物本身包含的思想感情发生交流与感应;评价即读者阅读读物时作出鉴别、判断和评定;联想即读者对读物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的形象。例如,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检验学生有无共鸣,就采取复述课文的办法,从复述的用词、语气上判断;检验学生有无评价,就采取写读后感的办法,从文章的观点、立场上判断;检验学生有无联想,就采用写续作的办法,从续作的构思、立意上判断。以续作为例,有的学生写到于勒穷困潦倒,孤立无援,最后悲惨地死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悲凉;有的学生写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在船上就认出了兄嫂,因他们的鄙视态度没有去相认,后来他发了大财,却扮作乞丐回到哈佛尔,兄嫂竟佯装不识,不准他进门,等他改换着装,呼奴唤仆,兄嫂马上笑脸相迎,再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些续作的成功正是读者对读物产生共鸣并正确理解、分析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教师要注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阅读气氛,使学生心理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同时,教师要切实把握学情,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中的评价、联想,即使是一点点思维的火花,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创造。

以上四种阅读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成的。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做到:一要适时提供阅读经验,给学生以借鉴;二要适量开拓阅读领域,不仅重课内,而且重课外读物,诸如文字读物、形象读物、图画读物甚至有声读物;阅读活动和方式诸如范读、引读、仿读、伴读、跟读、扮读,等等,一定要丰富多彩;三要适度检验阅读效果,不可听之任之,失去控制,及时发现优点予以推广,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四要适时展示阅读成绩,诸如举办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推荐优秀的读书笔记、名作欣赏、影视评论,等等。

在中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最终使学生形成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心理素质,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因为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生自觉、高效、富有创造地在某一阶段,甚至一辈子好读书,读好书。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上一页  [1] [2]

篇2: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取决于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诱因, 它可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厌读”为“愿读”。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兴趣阅读,我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内容。小学生毕竟还小,还处于童话阶段,比较喜欢听童话故事。如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是安徒生写的童话,当我教完这篇童话作品后学生围着我,要我再给他们讲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并说这几本童话书是安徒生写的,这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为知道故事情节,学生个个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捧着书读。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叶圣陶的《稻草人》等。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和阅读期待主动阅读课外书。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各种事物有探求欲望,并形成自己的爱好。有了爱好又会进一步求知,这就会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定期举办故事会、辩论会、召开主题队会,办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有用的信息,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信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喜读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和思想状况,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 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如教学《触摸春天》、《珍珠泉》、《小英雄雨来》、《蝙蝠和雷达》等课文后,可分别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趵突泉》《鸡毛信》、《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等课外读物。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推荐与年龄段相符的读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学段推荐读物。第一学段(1—2年级 ):以浅近的童话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寓言 (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活泼有趣读物为主;第二学段(3—4年级):以中外历史故事、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引人入胜的读物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以科普、传记、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为主。

根据学生的需要可向学生推荐中外长篇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 《骆驼祥子》、高尔基《童年》、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等。 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语文功底较好的尖子生可推荐优秀报刊,如《教育周报》《小学语文报》等,这些报刊中包含的文章大多是精选的美文,与课文内容相符,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看课外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科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清代学者张之洞曾经指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获。”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作批注法。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制作卡片法。为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四、营造氛围,让学生爱读

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外知识面不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灌溉。学生回家不会自主看课外书,有些是不知如何看,有些是看课外书的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看课外书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致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好,没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导致学生厌读。根据这一情况我设立了班级的“流动图书角”,图书角的书来源有多渠道,一部分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一部分来自于班级孩子自愿借出。有专门的人员登记,需要给孩子们一个特定的时间阅读,我让孩子们利用午休、利用自习时间阅读。为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及参与情况, 我坚持利用语文课课前的十分钟时间,每天让孩子们上来交流阅读的收获,背背好词好句,讲讲书上的小故事等。孩子们十分珍惜每次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甚至还在家里让爸爸妈妈做他的学生,试着教一教。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班级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词汇量增多,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五、保证阅读量,让学生多读

从阅读量看,以目前小学四五年级课本为例,一本教材大约有两三万字, 而一个四年级儿童的正常阅读量应该达到一学期40万至100万字。这就是说,从学生应该达到的阅读量说教材提供的阅读量远远不够。现在农村小学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很高,而一些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卷基本都是围绕教材来的, 这样的考试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而已。国家每年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投入大笔资金,可很多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只不过摆好看,应付上级检查,这些图书跟孩子们毫不相干,孩子们一直处于“阅读贫困”中。因此,在校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每天早读课安排晨读,诵读经典名篇,每天下午定时开放图书室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上一篇:第一次织毛线小学作文下一篇: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