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2024-04-12

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精选9篇)

篇1: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龙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

为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在工作中寻找幸福,在读书中寻找乐趣,练就“既能静下心来读,又能站在讲台讲”的高素质教师,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选择《乐读,提升教师素养》作为校本培训,是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开展读书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找源头活水。

1、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校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物质上给予保障,有教师自行选购教育专著,杂文等书籍,以供教师阅读。同时每一位教师记录、撰写教师读书的点滴思考。

2、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活动发动教师人人参与。先由各学科组进行内部交流,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在交流会上发言。交流会提高教师读书的质量。然后学校组织教育论坛,教师演讲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打造书香校园,促使教师读书。“朗朗书声满校园”书香节是我校的传统读书活动,学生读书多了,势必迫使教师多读书。否则会使教师颜面尽失,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职责促使着自己奋进。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篇2: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杨当镇中心学校 李新安

近年来,杨当镇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第一要务,立足学校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载体,坚持研训一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一、提高认识,强化校本培训意识。

当前,校本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教育发展不和谐的“音符”。一是校长和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校本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泛化。三是校本培训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四是校本培训的经费大多由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活动,受其制约,校本培训走不出去,引不进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杨当镇千方百计调动和转变广大教师校本研训观念,强化校本培训意识,为校本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夯实思想基础。

1、强化校长培训。中心学校坚持从校长队伍建设抓起,一是在学习中强化意识。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中心学校坚持只要有利工作,有利发展,有利成长的校长培训,无论学校工作多忙,经费多紧张,都要保证校长接受先进的教育培训。坚持

与外出培训人员签订学习责任书,要求外出培训必须带着任务去,带着任务回。2008年以来,中心学校按照要求从中小学校长选派14名责任心强,求知欲强的中小学正副校长参加每年暑期全省举办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培训工程”。徐寨中学校长每次参加学习都带着问题学习,回校后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中学校长。二是考核中强化意识。中心学校出台了《中小学绩效工资奖励部分发放指导意见》,将学校校本研训工作列入教学考核重要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

2、关注课堂培训。近年来,我们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始终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自我加压,参于培训。全镇中小学教师先后参与省市组织的暑期“新课改”、“农村素质提高工程”、班主任、校园安全、初中史地生化等远程网络培训达200人次。徐寨中学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不断探索“教〃学”学案导学,不断加以总结、提升,不断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让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

3、加强制度建设。校本培训实践证明,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结合中小学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分登记制度,在年终考评时把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2

我们在培训活动中,努力改进工作方式,体现“三个走进”—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2010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校长优质课赛讲、推门听课、开门评课等校本培训,让校长接受教师的品评,增强校长工作的自觉性。今年组织开展了“校长听课日”活动,每月第一、三周的周二,中心学校组织全镇中小学校长集中听评课,让校长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给予必要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完善考核机制。全镇中小学根据校本培训的要求,一是每学年初设计相关问卷调查教师培训需求,拟定全校培训方案。二是结合“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教师全员参与,设计一篇优秀教案,讲评一节优质课,撰写一份教学反思,连同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装入教师校本培训档案,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的重要依据。三是结合全市“送教下乡”活动,邀请市八中、一实小等单位到为全镇中小学教师讲观摩课,指导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中心学校采取“菜单”方式,由受教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申报需要观摩学习的学科内容,中心学校汇总后定送教教师,定送教学科,定送教内容。2009年以来,全镇组织海胜中学、徐寨中学、镇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送教到张官小学、杨田小学、海胜小学达10余次。四是规范校本培训工作档案建设。中心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时要求各中小学加强过程性资料管理,认真做好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镇中心小学每学期都围绕文-41、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中心学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全镇各中小学均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在省市举办的“农村素质培训工程”、“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交流培训”等,中心学校与参训校长、教师签订培训工作责任书,明确培训工作任务、职责,要求参训人员培训前认真做好准备,培训中认真参与培训,培训后回校做到“四个一”,即讲一节汇报课,举办一次培训讲座,写一份培训反思,交一本培训笔记。在远程课程培训时,全镇有44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政、史、地、生、安全、心理健康等学科远程培训,全体学员按学习要求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规定学时、学习作业、发言交流等学习任务。

2、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全镇各中小学坚持将校本培训的内容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海胜中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徐寨中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镇中心小学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

篇3: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关键词:宏观角度,全球经济一体化,创新培养

我是来自内蒙古丰镇市的一名小学美术教师, 能参加北京市朝阳区举办的“ 十三五”骨干教师国际化素养培训课程, 我感到非常荣幸。 因为国外教授授课- 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在难得。 在朝阳分院一周的培训学习中, 让我大开眼界, 聆听了教授的讲解, 我如获至宝, 在课上, 我如饥似渴, 课下, 我用心感悟, 回到学校, 我觉得收获颇丰。 真正认识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向国际化接轨, 应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应该放手、相信学生, 肯定学生的思维。 同时我们认为, 艺术没有界限, 文学和音乐、美术、哲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交叉。 我们应该横向联系, 纵向延伸, 这样就会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从宏观角度考虑, 我国的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的发展, 教育教学也在逐步向国际化接轨。 因此, 我怀着好奇心情走进了教室。 倾听比利时烈日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Daniel Sluse, 教授也是比利时当代最富盛名的版画家。 教授本人从1979 年开始举办了多次个人作品展。 我很庆幸遇到这样一位和我学习同一专业的名人。 教授只是用艺术作为一个引导, 把艺术辐射到其它学科中, 这样的艺术无处不在, 这样的学习新颖有趣。 试想,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把美术和音乐等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学习, 学生还会因为教学单一而感到无味厌学吗? 教育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相互渗透。 这样就会达到“ 柳暗花明又一春” 的境界。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就会拓展, 就会自主探寻, 自主合作, 自主完成任务。 教师的主导任务就完成了, 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学生会在不断的肯定中, 培养自信心。

接着提了这样一个课题“ 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你学习的目的”, 大家都觉得很新奇, 每个人都说了自己想表达的词汇, 真正达到了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 教授把大家说的词汇写在了一张大纸上, 并贴在墙上, 做了简短的说明, 让所有的培训教师通过一周的学习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授这样的教学设计富有启发性, 同时还有针对性。 我们就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在之后的培训学习中, 我了解了比利时和中国小学不同的教育现状, 感悟到作为课程设计的灵魂就是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我深层次的认识到教育实践的真谛——教就是为了不教, 相信学生, 放手学生。 教授每天布置给我们一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是由我们自己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 当然答案各不相同。 这样的授课形式值得我学习。 在教授开始布置任务的时候, 大家都极不情愿回答或者不愿主动进行学习总结。 这样就说明我们中国人的谨慎, 不习惯在陌生环境下和陌生人交流。 同时也说明平时受传统教育的束缚, 教师说了算, 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 但是随着培训形式多样化的转变, 大家也在不断改变, 各位骨干教师通过游戏、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才华, 在阵阵欢笑声中让大家感受到教授传授给我们教育的专业性和趣味性。 在教授的不断的肯定中, 我们的表演达到忘我状态, 有时达到高潮, 可以说是“ 群英荟萃展才华, 导演安排显神采。”到达疯狂的程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授给我们每个小组写一个主题, 但是要求不能告诉其他小组, 小组内也不能互相交流, 每人选一种颜色2 分钟的时间按照主题在黑板上绘画, 绘画要求必须把颜色填满整个画面。 每位老师在黑板上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把每个主题很出色完成, 通过图, 大家自然就猜到了其他小组的主题内容。 大家随心、随性、随意、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也激发了人的天性——好奇, 释放了内在的潜能, 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老师应怀有一颗不灭的童心。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自己的灵性感染学生, 让自己的激情飞扬, 让自己在教学中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才能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会乐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在欢乐中度过学习。 而不是板着面孔训斥学生, 指责学生。 那样效果不好。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教授始终面带微笑耐心的引导, 对各位教师回答的问题从不予以否定, 认为和他本人想法一致的他会点头示意。 教授让学员追寻本源的答案。 而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回答老师认为对的问题, 违心的答案予以否定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觉得我应该改变教学方法, 不能再继续错下去了。 教授的教学课让我们大家学会了倾听。 但是, 我们的考试答案只有一个标准, 我们课堂教学和考试严重冲突。 无奈、无望、无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对比的小游戏: 第一组的学员在无任何交流的情况下根据一位教师的描述绘制图形, 第二组学员在可以交流的情况下绘制图形, 然后教授让大家看成品图, 谈感受。 小组交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浪, 这个游戏让我们体会到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交流了思维才会有碰撞, 思想才能不断成长。 交流的过程, 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教学氛围就会形成。

篇4:挖掘校本课程 提升教师素养

一、在资源挖掘中,唤醒课程意识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社会的广泛性和生活的实际性,其首先是课程资源的挖掘,而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即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教师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理性地、心中有数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系统的课程资源挖掘开发。针对此,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之初,首先与教师一起评估需要,综合学校传统等各要素,从而挖掘出三大校本课程资源主题,其一是针对当时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全省没有统一的教材指导而挖掘的《早会教育》系列;其二是针对安溪地区特点——茶农特多,茶产业发达,茶经济为支柱经济,“茶是居家必备”而挖掘的《安溪的茶》;其三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素养课程。学校教师经历“评估需要—考察特点—确定主题—深入挖掘”等一系列过程,很好地把自己融入课程,由原来的课程“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他们主动建构课程理念,思考课程问题,而“有了课程意识,课程的挖掘开发也就更为主动而顺畅了”。

二、在纲要编撰中,驾驭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层面上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编撰《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方面,是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要依据。课程纲要一般包括: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3.课程实施建议;4.课程评价建议。编撰课程纲要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宏观把握及有机选择、组织。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次性成型,必须经历不断的反复充实、修正、整合、提升,逐渐完善起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教师编写的课程纲要,每每经过一轮教学之后,学校就对课程进行评价,而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再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校本课程的优势所在,这同时也是教师驾驭课程资源的体现,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如自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每年组织早会教育优秀课例评选,每年组织修订,历经10年才基本完成早会教育的创编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教材《早会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智慧结晶。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早会教育》得到省教育厅关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教育厅原厅长、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亲自为《早会教育》作序,并组织省关工委出资在全省公开出版发行了《早会教育》上、中、下册。

三、在有机整合中,参与课程管理

实践表明,让教师参与课程管理,即让教师全程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上层的方针、政策等等。针对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时课时不能保证,课程内容单一,特长教师缺欠等问题,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践,通过有机整合,通过让教师参与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很好地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首先是整合课程内容。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并进行有机整合交叉,必修课有每天早上10分钟的《早会教育》以及分配到各年段的《硬笔书法》《心理健康》《安溪的茶》。选修课有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选的科学素养类及人文素养类的《数学素养》《中华文化素养》《中华品德修养》等十几门课程。自修课则是开展全校性的诵读经典活动,学校在适当时候组织考评。其次是整合课程课时。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课时数占学校总课时的10%。每周三节课,1节为必修课,2节为选修课。第三是整合课程师资。为保证各门类校本课程的真正实施落实,我们做到了:1.参与哪个科目课程开发的教师,优先安排任教本学科的校本课程;2.优先安排有兴趣、特长的教师任教校本课程;3.利用社区资源,聘请一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到校兼课。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教师广泛地参与各项活动,教师进行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等的多方对话,在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中,教师很好地作为课程的主人在管理课程、领导课程,因而其专业素养必将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在教研实践中,提升课程能力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而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最好途径。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首先让教师融入集体教研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相应的校本课程教研活动,或县级或校际间,指定或推荐或自荐教师展示课堂教学风采。在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经历了“选课—设计—磨课—反思”等过程,这样做,使教师能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上,对校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驾驭课程,提升能力。其次是要求教师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反思者”的任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反思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反思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不仅要研究反思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反思交往、协调的方法,不仅要研究反思课题的确定,还要研究反思课题的执行等等。“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这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实施课程的能力、评估课程的能力四个方面)的全面提高。

五、在多元评价中,践行课标理念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首先是对课程纲要的审查评价。评价要素包括了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国家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课程内容是否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是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程的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目标及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等。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对教师的评价。第三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的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因为多元化的评价,教师的工作乐趣专业素养在更高层次上被激活,其多元智能亦得到进一步开发,教师在践行课标理念的同时,自己的专业素养亦得到最有效的提升。

“教师作为意义和文化的创造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其创意和创造力的发挥是课程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为教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篇5:2015年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材料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进步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进步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本学期,学校从师德教育、教师的素养、基本功技能进步练习、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通过一学年的校本培训,令我受益非浅。从对培训的出色内容的学习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育专家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高深的理论论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下面是我通过培训取得的体会:

1、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领路人

总之,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作为一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当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取得知识和能力的进步。

参加校本培训,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和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换,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得匪浅。在教学中我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几节公然课和专题讲座。经过培训、实习、实践,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使观念更新了,也将理论有所进步,现对整个学习培训进程总结以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地进步本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更重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进步课堂效力,从而更快到达真正进步自己的目的。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构成新能力,要请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题目。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请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题目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

培训固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我将不孤负老师和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本身,英勇迎接更多挑战。

1、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师应建立怎样的教材观?

答:陈腐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了。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以为,所谓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显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浏览、视听、操纵等活动的材料。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乃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由于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这就是“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这类“材料式”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材料式”的教材观把教科书看做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经常使用的教学材料,但夸大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那末,教科书又是甚么样的教学材料呢?可以说它是供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材料”。这个题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加强校本培训形式的研究,特制定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校本培训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宗旨,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努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校内组织一次先进教师经验交流,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评价研究活动和教学技能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观摩研讨

4.实践反思

5.课题研究

6.师徒结对

五、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作用,向教师大力宣传校本培训的积极意义,引导教师正确了解校本培训的性质特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校本培训督导、评估机制,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目标。教导处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日常工作。学校要建立由校长任负责人、有专门人员具体组织校本培训实施的机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做好校本培训过程管理。

2.做好培训情况记载。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

3.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

4.考核。根据本校制定的校本培训考核办法,在对教师考核过程中,要把教师平时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件、学习体会、案例分析、研究论文、课件制作、获奖证书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进行考核检查。

校本培训资料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特征:

1、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校本培训的主要内涵:

1、实践中反思。

(1)实践中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

(3)反思使教师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4)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

2、如何进行实践反思。

(1)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2)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4)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

(5)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6)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

3、全面把握反思的真义。

对于反思的概念,要全面把握。下面的观点对反思的理解很肤浅,甚至是误解,需要澄清。

(1)反思就是冥思苦想。

(2)反思就是自己独自的思考。

(3)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不必再学习理论了。

(4)反思只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4、合作与交流。

5、专业引导。

“校本培训”的在中国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校本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培训课程建构一般分为五大模块:

(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校本培训的方式有那些?

1.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

2.举办短期培训班

3.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

4.反思性教学

5.课题带动法

6.组织教师研究教材

7.远程教育......怎样开展校本培训?

篇6: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重要拓展工具,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世界各国在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他们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除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外, 更注重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辽宁省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除了每年采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国培计划)和省级集中培训(省培)两种形式进行,更多的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进行的校本培训实践探索,这种形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在职专业化发展。

专题讲座:转变思想观念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辽西地区中小学校中还存在着难以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着信息技术可有可无的思想,以及信息技术课就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或给学生观看视频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学校都纷纷强调校本培训中的关键是要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一线教师的信息意识。因此,学校一方面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并引导教师积极关注信息化教育的最新动态,如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改革、 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翻转课堂”“微课程”)、科技活动创新教育、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培养等;另一方面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构建相应的管理与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了系列化的鼓励和奖励政策, 如信息化教学绩效考核标准、教师信息化教学参赛奖励办法、职称评审中信息化教学加分细则等。通过上述方法, 激励教师积极接收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技术手段,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创新活动中来。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各地市采取了“送教下乡”“送课到家”“结对帮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推动工作。同时,在专题讲座时多采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即在各类讲授培训中注意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来深化和巩固这些知识与技能。

专项培训:提升应用技能

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灵活应用基础之上。因此,各学校纷纷基于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对一线教师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常见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与加工处理的专项培训。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各类培训等,而在这四种主要方式中教师对互联网更加偏爱,这也说明了在信息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 互联网是中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该方面培训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教育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网络教育视频资源的共享应用等,尤其是指导并教会教师使用“三通两平台”。其次, 进行常用软件应用技能的专项培训。主要学习三大类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一是文字编辑与演示类,主要是熟练掌握Word(或WPS文字)文字处理、Excel (或WPS表格)表格处理、Power Point (或WPS演示)课件演示制作等常见的基本软件;二是多媒体素材处理类,主要包括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图片处理工具,Flash动画工具,Audition、录音机等音频加工工具,格式工厂、会声会影等视频加工工具;三是社会活动交往类,主要是灵活应用QQ、微信、博客等社交软件,建立各种教学辅助人际交往群体。再次,进行信息化教学软件的研发专项培训。主要是学习一定的软件技术(如动画技术或视频技术),并将一定的教学知识点或单元有效组织系统呈现,形成各种有效的课件。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并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操作应用, 触屏一体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等。如今,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辽西地区已经得到普及,软硬件资源也日趋丰富,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深入的在职培训,以提高他的应用这种环境和资源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观摩:凝练教学要点

现在很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整合就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用得越多就越先进,教学效果就会越好”的错误认识。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显然已经产生了“畸变”,“唯技术至上”的应用理念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的滥用。但实质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是技术的运用而是教学策略的设计安排。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观摩来促进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创新,其核心是教学策略的应用提升。

因此,在具体的校本教学实践中, 各学校的教学观摩普遍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注重观摩示范教师的优秀学科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各学校的示范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往往都非常准确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三维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他们也具有非常优秀的教学技能,能在课堂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二,注意观察课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选择和教学活动流程的灵活设计,尤其是要注重观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如何借助技术手段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能力。第三,注重观摩示范教师展示的良好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学形式整合能力。各示范教师不但能熟练使用和操作相应的技术设备,更能灵活运用技术来创设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同时他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并未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 (如板书、实验等),而是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总之,各学校都是从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的高度出发,鼓励一线教师积极、主动、 自觉地执教观摩课及参与评议活动,力争达到观一课促各科、评一人促多人的目的,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信息技术专项课题的校本研究:促进教研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与技术、学生的学习特点,等等。教师在呈献给学生新知识的同时,还要知道如何使自身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如何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往往与教师自身对课程内容、 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机制的分析深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辽西地区各学校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与学校具体学科课程加以整合时,能否成为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自然工具手段,能否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效率、容量等,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加以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信息技术的教学又是万万不能的,需要通过有效性的分析研究来确立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教学应用形式。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与学心理状况分析。一方面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反思能力、 心理资本特点,弄清教师的心理特征与高效率信息化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数字化环境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情绪、学习适应性以及师生关系的影响状况,探索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心理特征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第三,校本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分析。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校本化”的核心。 因此,辽西地区各学校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恰当地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将浓郁的区域特色有机地融合到了这个过程中,如北镇市的“满族文化之旅”、喀左县的“蒙古族饮食文化”、 绥中市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等” 课程,使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学科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机结合,形成鲜明的特色。学校通过改进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和校本研训,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深入的发展。

结束语

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能否适应, 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否正确、熟练,影响着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所以学校要对一线教师进行持续有效的在职培训。辽西地区各学校普遍采用了岗位学习与短期脱产学习相结合、校内普及与校外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积极探索以学代训、以课代训、以研代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一方面面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做到边学边做,边研究边改进;另一方面也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积极改革现有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而要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就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水平。辽西地区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的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在职提升的校本实践。实践发现,转变思想观念的专题讲座、信息技术技能的专项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和信息技术专项课题的校本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在职提升实践策略。

篇7: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关键词】校本研修课程课堂课题

校本研修既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文化生产力,更是促进所有老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有效载体。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按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原则,采用“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进步”的方式,建立“基于课堂,基于问题,基于个性化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优化“校级研训、学科组研讨、备课组教研、个人自主研修”四级校本研修活动模式,促进所有教师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 校级研训:基于学校实际,注重分享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

校级研训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统称。它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在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

校级研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课堂上以及身边呈现的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实际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例如我校的校级研训就由研修讲坛和研修培训两部分构成。研修讲坛每周安排一次,每次三人,每次8~10分钟。研修讲坛原则上分德育经验分享、教学经验分享、读书体会分享三类主题。每学期开学初,所有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小课题研究的方向,至少确定2个主题,自主申报具体讲题,用PPT进行演讲。每次宣讲时,我们都要组织部分非主讲教师担任评委,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和演讲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学期末评出等级进行奖励。而研修培训则是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次,每次2~3天。具体时间为每年寒暑假快要结束、即将开学之前。研修培训的主讲人一是外聘专家,二是学校行政教干,三是骨干教师。学校行政教干主讲要根据自己分管工作,自定主题,围绕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确定专题。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思考,通过整理和提升形成培训内容,“亮点和问题并重、方法和策略引领”是教干培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骨干教师可以从研修讲坛的优胜者中选拔,特别是与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接近的主题,在讲坛稿件的基础上整理修改。

校级研训活动要注重分享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要有正面的引导促进作用;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主题,突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例如今年暑期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竞标报告”的竞赛活动,既让教师了解了开发课程的意义,又让大家熟悉了课程开发的途径、方法等,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推进校本研训活动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引领教师实现参与研训后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 学科组研讨:基于课程体系建设,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基本单位,是基层的教学研究集体,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等任务,它也是最为方便和灵活的单位组织。因此,校本研修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能更好发挥作用。

学科组研讨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方式,研讨时要把问题聚焦在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如何落实课程改革上,其主要抓手有“说课标说教材”“构建课堂模式”“专题学习指导”等。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在每学期初举行1次。每个年段至少安排一人主讲。主讲人要借助专家对课标的解读、对教材的说明,自己反复研读,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整合课标和教材之间的关系。通过“说学段”“说一册”“说专题”等打通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之间的内在联系,力争让每一位教师从一般的熟知教材、把握教材提升为自主建构教材体系、整合教材结构,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准确性、合理化。

“构建课堂模式”可以围绕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各学科教研组通过“每月1次的课堂教学演练场”、“每上半学年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和“每下半学年一次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达到“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学校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借鉴山东杜郎口、洋思中学等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确立了“以情优教、自主学习、分类推进”三大教学理念,着力构建了“433”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所谓“4”是指自主高效课堂必须高度关注“学生”、高度关注“目标”、高度关注“情绪”、高度关注“方法”。“433”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前一个“3”,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基本板块”:从整节课来说“板块”。大体表现为:“自学—交流—检测”三大要素;不管“板块”或“模式”如何变化,“先学后教”的基本精神不变,“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理念不变。后一个“3”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三项基本操作要求”。我们认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是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地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适当地合作学习;以问题为抓手,偶尔地探究学习。课改革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导学案的设计,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特别强调小组讨论问题的价值。

“专题学习指导”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至少要组织安排1次为时半天的专题学习辅导讲座。主题可以是课堂教学研究、教材教法使用等。主讲老师可以是外聘专家,可以是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主任,还可以是教研组长。

学科教研组研讨这种校本研修方式要切实发挥团队力量,形成集体研修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大家一起交流和总结教学、教研、管理和学习的经验与心得。研修活动中要做好工作预设,要积极学习其他教研组的先进经验,学校里的教研团队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要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研修态势。我们要从共同关注的问题着手,着力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个体和群体互动的状态下开展校本研修,这样才能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将校本研修落到实处,取得很好的实效。

三、 备课组教研:基于课堂教学探索,解决影响课堂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最终的效果都要在课堂上显现出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通过课堂来推进课程改革,通过课堂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课堂来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

备课组是学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活动组织。其基本功能是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学生作业练习、学业检测评价的研究。备课组不仅要集体备课,而且要开展基于该年级该学科实际的课堂教学研究。由于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使用相同的教材、承担相同的教学任务,具有更多共同的需要、感受和话语,因此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能够正确地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备课组的几个人就是这一年级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研讨,大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一次作业的编写、一道题目的解析,这些都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备课组教研解决的是非常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就会马上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并且这也是和每个教师自身的利益直接相关的。所以这样的研修,不是隔靴搔痒,不是无病呻吟,更不同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某些任务。这才是真正的以校为本,也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有效的专业成长。

备课组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四同一异教研”“集体备课活动”“学业水平分析”等。

“四同一异教研”即安排一名老教师,一名青年教师,就同一课题一同备课,全组教师一同听课,一同研讨,互相学习、切磋。而集体备课是一起研讨同题异上的课,可以是研讨与本学科有关的校本课程如何更加有效的推进;可以是研究修改近两周上课用的学案。研讨时除了要研究学习过程,还要研究相关的练习设计。集体备课一般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基本程序进行。

例如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变得“大胆、大方、大气、阳光”起来,帮助孩子打好人生底色,我们开展了“课前5分钟自我展示微型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各备课组集体教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课程方案。每天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3~5名孩子轮流到讲台上进行自我展示;展示形式力求多样,展示内容可以是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说几则笑话,猜几个谜语,介绍一篇经典美文,也可以是新聞直播,趣题求解,脑筋急转弯,国学经典诵读等,还可以是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展示等。学校出台了《课前5分钟自我展示微型课程实施意见》,年级部成立了三人核心指导小组,通过组织课前5分钟公开展评和“金牌小主持人”评比活动,逐步推进课程研究的进程,每学期结束前组织专家组对各班级课前5分钟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验收。“课前5分钟自我展示微型课程”的实施,带给了孩子们从未有过的快乐,每一个孩子在自我展示中锻炼了胆量,由原来缩手缩脚的丑小鸭,逐渐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天鹅。

“学业水平分析”在学校定期进行学业水平调研后,由备课组长组织任课教师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进行集体备课校本研修活动时我们要树立两个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就是要把教学工作干好,想方设法地钻研教材,把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有了这种意识备课组教研活动就有了积极进取的氛围,大家都希望在共同的研究中得到更大的提高。二是合作意识,这是开展好备课组教研的保证。集体备课时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气氛。不管是有经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教师,缺乏合作的意识都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更大的提高。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同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个观点甚至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更新的观点。”

四、 个人自主研修:基于教学问题研究,撬起教师自我成长的杠杆

个人自主研修就是教师为了实现终身发展与学生发展而自主开展的、以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的,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特征的自主研修活动。

个人自主研修是教师自主行为,是提高自身的研修理论素养与个人研修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逐渐构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由之路。

个人自主研修活动要始终坚持“自觉自愿与政策紧逼”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抓手有“读书富脑行动”“课题研究”等。

读书富脑行动首先由教研组做好“好书推介”工作:① 原则上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至少要向教师推介两本专业方面的书籍,供教师一起阅读;② 建议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要订2本专业类刊物;③ 学校教研部门每个月至少要通过校园网向教师做一次好书、美文集中推介工作,并即时采购一些相应的图书;④ 要着力抓好每年一次的“教师读书之星”推荐评比活动,通过营造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们自觉的精神追求,从而奠定其一生厚重的精神底色和智慧品格。

篇8: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 应该既能够从事学科教学理论研究, 又擅长学科教学教育实践, 既有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教学艺术, 又有当前与长远兼顾的教学追求。

然而, 综观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尤其是集中培训, 培训者团队基本由承担培训项目的教师培训机构临时组建。由于对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 培训者很容易走入“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来兜售现代教学理念”的误区, 施训过程重传授轻分享、重灌输轻参与、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轻智倾向较严重, 导致教师培训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 并引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的冷漠与不信任。

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培训机构, 应努力探寻并积极创建促进培训者素质提升的有效机制, 大力加强培训师资团队建设, 有效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一、强化业务进修机制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之路, 既不同于中小学教师, 也不同于大学教师, 比如, 中小学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学专家”, 而培训者尤其是专职培训者发展目标则是“培训专家”, 后者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必需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外, 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培训需求调研方法, 具备引领培训教学、组织培训活动、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培训模式、调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培训者, 往往还应具备更强的“赶路”意识与终身学习意识, 比一般教师更早、更经常地开展专业研修, 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顺应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 作为培训机构, 必须强化培训者不断的业务进修机制, 将培训者的专业进修常态化, 让培训者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进修学习与学术研讨, 促使培训者更新教育理念, 吸纳前沿信息, 优化知识结构, 拓宽专业视野, 提升专业技能, 优化专业情意, 生长专业智慧, 逐步走向本学科教研、教改与培训的“学术高地”与“前沿阵地”, 为提升教师培训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实效性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

二、建立调研推动机制

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教学现状, 清楚教师需求, 摸清制约培训质量的相关因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的内在要求, 因此, 培训需求调研应当成为教师培训者必备专业基本功之一。通过开展调查研究, 培训者不但可以深入了解一定区域内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 了解学科教学及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与盲点, 了解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问题、困惑与期待, 积累更多鲜活的培训素材与案例, 做到量体裁衣、按需施训, 增强培训课程与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培训者经常深入基础教育一线, 深入课堂, 与一线教师交流, 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听课评课能力、反思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 从而走向研训一体。为此, 教师培训机构应明确树立“调研先于培训、培训基于调研”的工作理念, 建立调研推动机制, 让培训者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走出院校象牙塔、走出机构大门, 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走到教师群体中间, 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 并通过科学分析调研结果, 一方面为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组织管理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依据, 另一方面, 促进培训者自身增强职业感受, 提升专业素养。

三、形成团队合作机制

开展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参培教师提供最有效、最优化的教育信息和实施策略, 促进其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当今个性化教师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多变的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对培训者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教师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培训者, 必须走出“孤军奋战”的封闭格局, 采取合作互助、发展共赢的开放模式。作为培训机构, 须努力顺应这一变化, 积极建设以培训机构专职培训者为主要组织者、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专家为带头人, 以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和高素质教研员为主体、相对稳定的学科培训团队, 并形成合作机制, 采取专题学习、博客、论坛、沙龙、研讨会等形式,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对话与合作分享, 形成“培训者研修共同体”和具有共同倾向的信息场和情感场, 强化培训同行之间的关怀支持、榜样示范和成就激励, 建立一种崭新的“研修文化”, 借助集体智慧和团队能量, 提升培训者学习提高的内在动机、自我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 推动培训者个人专业发展。

四、实施项目驱动机制

项目驱动方法以善于帮助学习者朝着目标有序学习和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见长。对于培训机构而言, 通过将自身各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如专项课题研究、培训项目策划、培训资源创生、培训课程研发等作为项目, 采取项目驱动机制, 可以在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同时, 敦促培训者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为线索, 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系统学习问题探究方法, 认真反思工作实施成效, 形成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学习习惯和实践智慧。实施项目驱动, 可将培训研究、培训教学、培训资源开发与培训组织管理有机结合, 引领培训者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反思、深入研究, 走上“学、研、训、用”四位一体之路, 走向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我院以《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目导读》《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20个细节》等培训用书编写项目为驱动, 引导、培训者系统、深入地钻研现代教育理论、高中新课程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提高了培训者的理论素养;以学科培训课程、培训方案的编制任务为驱动, 促使培训者广泛调研、深度学习、深入反思、整合借鉴, 有效提升了培训者应对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

五、落实质量监控机制

长期以来, 我们很少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的组织管理与培训教学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与效果反馈。由于质量监控不力, 致使培训组织管理松散、教学随意性大、培训效益低下, 也不利于培训者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因此, 作为教师培训机构, 应努力构建并落实培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培训者课堂教学与组织实施开展随堂抽查、跟班听课、教学与管理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学员访谈、网络调研等, 实施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质量全程监控, 再通过培训教学与管理研讨、经验交流、业务学习、问题探究等途径, 将调研评估结果及分析情况及时、真实地反馈给培训者, 促进培训者的反思、改进与提高。

篇9:乐读,提升教师素养 ——2015年教师校本培训讲座讲稿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义;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迅速普及,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迅速普及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本身从目标到内容到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以知识的分发者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索,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3=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手机、书刊、网络知识,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迅速普及,学习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广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给予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拥有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职业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现代的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要适时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以及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开展教学。这种教学环境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对教师个人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给我们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做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战略论断,并且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和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教师要将压力变为动力,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接受信息技术培训。

三、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对教师掌握信息化技能也提出了迫切需求

今天,信息化社会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教育理念发展了,但我们的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还没有跟上,特别是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录播室、信息中心等“三通两平台”的硬件设备基本到位,为此国家投入了巨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要么不会用要么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直接造成了资源浪费。我们的培训,就是要引领教师们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要让所有教师看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看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认识它的潜力和优势;让教师深刻感受认识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动态性、丰富性、交互性及网络的强大优势;让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教师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校本培训效能

经过7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创设出四种有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1、“以点带面”培训模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拔一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有独到专长的教学骨干,以他们的激情与成果进一步激发出各科教师的学习欲望。同时,加强实验者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让他们在教学与教研中相互协商和交流,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同事们。由于核心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其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延续机制。一个教研组可以辐射一个大學科组,一个大学科组又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组,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2、主题式校本培训模式。“主题式”校本培训是在学校组织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培训和教育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一种全员性培训形式。在培训形式上有课堂讲授、专家报告、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还可以在计算机教师自主研习等等。在培训中我们不空讲理论,主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条件,开展有的放矢的培训工作。主要分为普及型、提高型、研修型培训,学校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参与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反思式培训模式。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提升行动的有效形式。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这需要参与教师必须要经过认真思索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进行。反思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觉反思,同时它本身又是进行教师培训的一种形式。反思模式在改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行为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4、“案例+自主学习”培训模式。我们确定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模式及手段的选用等方面人手展开培训,培训中结合自身案例或其他优秀案列展开研究。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按学科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教师们开展信息素材的自主开发训练和循环展示教学,并通过本校指導小组及其他骨干老师的指导修改后,进行公开教学。这种通过观摩、集体研讨、自主学习等途径的校本培训模式,收到了很明显的培训效果。

上一篇:春天煲汤食谱 值得收藏!下一篇:xx小学反邪教基本知识宣传教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