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05-24

(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共8篇)

篇1:(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语言阅读数学阅读培养学习能力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和了解,而是学生能动地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过程,包括看书,提出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归纳和总结行为的总和。初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而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或者是由已知的基础知识发展而成,数学语言朴实、精简,解决问题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推理演绎分析详细,所以对初学生来说阅读的障碍不大,只是理解和应用的层次问题,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其内在联系和创新的层次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有层次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初中阶段能够通过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较好掌握数学学科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学生形成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完后再阅读。如初中《几何》第一册许多章节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查表求三角函数值”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圆周角”一节宜安排在讲授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情况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几何证题的分类讨论思想及常用辅助线的引作方法,之后阅读收获会大些。

2、设置阅读问题,把握阅读重点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宜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要分层次,如字面理解层次,即不需多深入的阅读就可回答的问题,主要训练通过阅读获得教材中一个术语、一个符号、一个公式、一句话等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解释层次的问题比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要深入,对其解答涉及对教材的概括、比较及发现关系的思维技巧: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要求有超出教材之外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或作出个人的判断等。

3、合理安排时间,留有分析思考余地

阅读时间一定要估计好,使学生有分析思考的时间,能沉下心来仔细阅读体会,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本族语言或外语阅读,讲究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词,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的一面至一面半教材,一般也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

4、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法则、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及推导的依据和思路。文中的符号、图形、图像、表格应当结合有关课文内容,仔细分析、思考,以达到形数结合理解。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以促进理解记忆。重点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即教材中的黑体字)要用心记,几何教科书阅读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定理“图形化”,在心里建立起二者的实质的非人为的统一联系。总之,数学阅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5、巧妙设疑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传授和学习知识程序的第一步是“诱导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动机”,与此相应的教授活动的第一阶段为“激发动机”;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发现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矛盾(有了求知的欲望)”;我国卢仲衡先生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启(启发诱导)”。所以,数学阅读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等去阅读教材。

三、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刚开始时,教师可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改变,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2、数学阅读要求是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验证而是去发现。到了中高年级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可以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数学定理证明的阅读,当阅读完定理内容之后,不去看课本上的证明过程,而是自己先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尝试着去证明,如果证出来了,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则可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去证明,通过读写结合,能促使思维展开,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正确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适时进行归纳、整理、小结。在学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要求学生独立整理每一章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并把好的作业推荐给大家。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学生只有看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四、数学阅读的注意问题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数学阅读,在数学阅读中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阅读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篇2:(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秋枫

内容摘要: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数学阅读 兴趣 方法 技巧习惯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下面谈谈笔者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一些微薄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 1

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数字的认识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于是我在教学中介绍了“罗马数字中为什么没有‘0’”、“人体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例29892就是一个回文数)等有趣的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课后还找来了有关的阅读材料,如根据“回文数”寻找到了“回文算式”(例23×64=32×46就是一个回文算式),知道了什么是“黑洞数”,了解了最简单的一种黑洞数——西西弗斯数等。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即使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要精读:一字一句地读,从整体上对某节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要理解:数学中有很多名词、符号,要引导学生一方面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帮助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三学习准确的数学语言:在数学中,有一些术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大相同;第四要手脑结合:数学中充满了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亲自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等,经历和探究解题的过程。

三、阅读技巧的培养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新的研究指出有三种必要的阅读技巧: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做题时不读题,看“多”就加,看“少”就减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如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要找到关键词“比、占、是”,看图编应用题要掌握识图的顺序,在分析应用题时要讨论关键的字、词、句,讨论这些字、词、句的涵义等。

此外,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四、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

2、阅读思考的习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

(2)、问题导读。即在提供阅读材料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 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3)、读后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3、读练结合的习惯。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五、阅读视野的培养。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拓展阅

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

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阅读能力的培养》— 唐雪芬

《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索的几点思考》— 郭德瀛

《浅析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杨建辉

《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朱伟锋

篇3: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特别是学生们每天都要面对枯燥的数字、公式、推导、演算、图形等。更不要说还要面对种种考试、测验,烦都烦死了。但是,如果换一个话题,“让我们对游戏说爱”。那么,赞同的人至少在90%以上。大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各自都有自己热衷的游戏,而且是热情似火,永不言倦。这究竟是为什么?实际上,不论趣味性、实用性、与生活的关系,数学都远比游戏强的多。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讨人喜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所在。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喜欢跳皮筋,而且天天跳也不烦。但让他一个人在室内跳,而且是规定动作,恐怕要不了十分钟,就再也没人跳了。如此种种现象非常之多。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学习是否也是由于方法的不合适把事情弄糟了。把本来很有趣的一件事弄得索然无味。于是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数学真的那么枯燥无趣么?恐怕不是这样的吧。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识了数,那时他们对1、2、3……热爱的不得了,上楼梯时都会不由的数着1、2、3……这种热情自上学之后就开始了消亡的历程。特别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之后无穷无尽的公式、定理扑面而来。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和生活有何关系却一无所知。只知道必须要学,否则就无法升学、就业。更加之无边无际的习题、练习,千篇一律的演算。即便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腻了。何况面对枯燥的数字、公式、重复的演算。又有谁能不感觉到厌烦。那么许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觉得烦,而且终生乐此不疲呢?这恰恰是数学魅力的体现。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将数学变成了乐趣。让我们试举一例,如果一个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心算反应较慢,应如何帮助他呢?一般来说老师和家长会让他勤学多练,不是说勤能补拙么,这样加重了课业负担也会使学生更加厌烦。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做一种数学游戏。大家常用扑克牌玩二十四点的游戏,即各人持半副牌,每人任意抽两张,把这四张牌上的点数加减乘除构成运算得到24点。先算出的把牌收了,谁最后牌多为胜。这种游戏小孩子一定喜欢做,且时间较长也不觉疲倦。无事常玩玩孩子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计算能力。此法屡试不爽。如果我们把数学学习变得和游戏一样有趣,孩子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无论数学的哪一个分支,哪一部分都是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许多数学分支都和游戏紧密相关,为什么不把它们变得有趣些呢。例如,欧拉在研究著名的“哥尼斯堡七座桥”问题时创立了网络论的基础。由田忌赛马等问题产生了运筹学。概率论则是由赌徒向数学家提出胜负机会发展而来。而拓扑学则是由四色定理即给一张地图上相邻国家边界涂上不同颜色而研究发展起来的。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了数学的有趣和可爱。那么如何让教科书上固有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就成为我们教师深入研究的一大课题,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它变得与生活贴近。这样学习数学将可以变成像做游戏一样吸引人,让我们共同去激起对数学的爱吧!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人类构造的一个学科,它的独特的语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要学好数学首先应熟悉数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图形和代数式。并且把它和我们生活的语言联系和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师把它称之为数学阅读。这种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抽象归纳用符号表述的过程,它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数学图形和符号的内涵非常丰富,这就给语言的转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应当求助于一些适当的模型帮助我们加以理解。例如平方公式(a+b)2=a2+2ab+b2其中的字母a、b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单项式,多项式,函数式等等。在阅读中就需要正确的确定它在当前情况下包含的内容。只有正确的判定了它表达的内容才可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阅读数学能力的养成正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确立的,许多小学生之所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是不能把生活中的实例或文字转化成为数学模型和符号,尤其是不能把握关键的词语建立正确的模型。例如:“从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270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300千米的速度行进,往返需要多少小时?”又如“小明打一份书稿,5分钟打了全书的,再用几分钟可以打完全书?”许多学生因为不能抓住“往返”、“再”这些关键信息而错误的理解。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看似学生是因为不细心而出现错误,实际上是由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所至。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也是展开数学思维的基础。只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新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建立良好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数学知识,而是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培养。这种思维方法不仅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进一步帮助你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当参加工作后,大多数的数学知识将会淡忘掉。正如美国的一些调查显示仅有29%的人将来会使用数学,70%的人离开学校后不再用到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但由数学学习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却使你终生受益。事实确实如此,试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二十年后还有几个人能够记得全部的三角公式,又有几个人常用到行列式和多重积分。但他们良好的思维方法却是终生不会丢失的,而且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功。

在哥尼斯堡的七座桥问题中,又是欧拉用巧妙的思维将问题转化为七条线从而变为一笔画的问题加以解决,发表了拓补学和现代图论的第一篇论文。而蒲丰的别开生面的圆周率π的求法则从另一方面展示了思维的巧妙。把一张纸上画出许多间隔为L的平行直线,然后用长的小针随便扔在纸上。与平行直线相交的针数与针的投掷总数之比即可求出π值。这种做法粗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确有其理论依据(见王子兴著《数学方法论》)。这种思维看起来好似灵光一闪,实则有其内在的根源———即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一般人也把它称之为灵感。往往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在床上,在路上,在车上忽然一念袭来豁然贯通。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举一反三。例如,“在27个同样大小和颜色的球中,只有一个球的重量比其他球的重量大,用一个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出这个球?”这道题看似无从下手,但是分析题意,要称的次数最少,就要尽可能的排除最多个,把这些球等分成3份,每一次可以排除,3次就可以排除所有的球,从而找出不同重量的球。这类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掌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此外,进入高年级学习了方程的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将这一内容扩展到以前学过的各个知识领域,可以解决几何、代数甚至其他学科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一旦掌握了它的思路和切入点,许多较复杂的应用问题,都可以轻松的通过类似的方法来解决。正是这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的学习变成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体会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阅读数学

每一个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正如小孩子总是问这问那,对身边的一切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样。学业压力的繁重和教育方式的不当逐渐泯灭了他们求知的天性。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然我们已经使学生们厌倦了数学,我们就有责任唤醒他们被压抑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重新树立起对数学及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会他们去阅读数学,去发现数学王国的奇妙。一旦他们发现和认识了这种美,就会像痴迷游戏一样爱上数学。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才会有蓬勃的生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后继有人,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43,63.

[2]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

篇4: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阅读能力 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52-01

一、教学案例回眸与思考

案例 1 :王强参加了一场 3000米的赛跑,他以 6 米/秒的速度跑了一段路程后,又以 4 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其余的路程,一共花了10分钟,王强以 6 米/秒的速度跑了多少米?现象 :两位学生将 3000 误读成 300 ,有五位学生算式中就写成 300 ;八位同学没有注意“秒”与“分钟”的不同,没有进行单位的换算和统一。

案例 2 :关于棱柱、棱锥顶点的描述: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现象:没有关注棱柱与棱锥中顶点概念的不同,一个是“棱与棱的交点”;一个是“各侧棱的公共点”。

案例 3 :平面内经过三点A、B、C可以画______条直线;经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可画______条直线。现象:学生没有看清“究竟是过几个点来画直线” 。

案例 4 :某市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了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 10 吨的部分,按 0.45 元/吨收费;超过 10 吨而不超过 20 吨的部分按 0.80 元/吨收费;超过 20 吨的部分按 1 . 5 元/吨收费。现已知李老师家某月缴水费 14 元,则李老师家这个月用水多少吨?现象:学生读不出“超过、不超过”等关键词的意义,不知道“分段计费”的实际意义。

分析思考:以上种种现象仅是从教学中撷取的一些小小“碎片”,此种现象屡见不鲜,却被学生或教师简单地总结成“粗心大意”、“不够仔细”、“思考不够认真”等诸如此类的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逻辑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思辨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画”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质量,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此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指导,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中的相互联系,也提高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就越强,问题学生也就越来越多。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 以教材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例 : 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历来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学生经常在此出现错误,因此,需引导学生分步骤地读懂教材。第一,读懂实际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情境数学化后再引入概念,以利于学生建立“绝对值”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能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意义。第二,读出不同表述。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绝对值,教材分两次陈述,即利用数轴陈述其几何意义,揭示其“非负”特胜;接着是它的代数意义,揭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该数之间的关系。第三,读明符号表示。为了表述的简明,数学往往需要符号化,读明白绝对值的符号也是学好绝对值的关键。对绝对值符号的化简,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为了化解难点,举出了很多例子供学生阅读理解这样的范例书本上还有许多。第四,读出方法。通过层层阅读与理解,要能悟出学好绝对值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习,利用数轴来分析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2 .以生为本,指导阅读方法。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要从“导读”阶段到“解读”阶段,最终到达“思读”阶段。

( l ) “导读”阶段,问题引领。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作好铺垫。

( 2 ) “解读”阶段,精雕细琢。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教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

( 3 ) “思读”阶段,融会贯通。“思读”即用心阅读,边思考边阅读,边阅读边反思。

篇5:(论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 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 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宝平路小学 杨卫莉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1.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

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四)、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但不能完整地、通顺地表达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逐步加强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模仿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数学概念、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出示一幅为图列式的题目,先听别人说明图意后再模仿复述图意,然后出示同类型题进行模仿说明图意的训练,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还能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页都安排了主题图,而这些主题全都是图文并茂的。小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给他们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再理解。例如,在上“加与减”的练习课时出现的小蚂蚁图,学生们是这样说的:有6只蚂蚁在跳舞,后来4只跳得太累了,所以离开了,那么还剩下几只蚂蚁呢?看,孩子的语言多丰富,他们会根据图片编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每次出现图片,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既然有了兴趣,还怕他们不说吗?当然也要引导孩子要说清图意,老师要专心致志地听,指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切勿只追求量而忽略质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活动中,作为老师,除了把无声的数字和图画变成有声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大胆地、准确地表达图以外,还可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玩游戏、表演等形式来表达,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诸如,可以同桌小朋友说说悄悄话,或者四人一组讨论等等。新教材的推广给了我们另一片新的天地,教无定法,只要是有利于孩子的都可以一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孩子的数学语言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不可能没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如教师出一道加法算式,示范口头编题,然后由学生来进行口头编题,也可让学生任意编出多种多样的口头应用题。

篇6: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自人类有了文字以来,学习和治学总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现代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仍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储存着,因此,对信息的摄取、筛选和重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因此,把阅读引入数学课堂是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阅读的要求及方法

课堂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八个字:读通、弄懂、理清、学会。读通是指能读通课本,不读破句;弄懂是指能理解文字、语句、术语、图形、符号以及整个课文含义;理清是指能找出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和解题步骤;学会是指能掌握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会用概念、性质等新知识思考和论证。

对学生课堂阅读的指导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师示范阅读

在小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般没有看数学课本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看书学习。因此,学生一进初中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先作示范阅读,让学生体验教师是怎样“阅读”课本的,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数学课本的写法通常是先摆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或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作为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找出它们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即可给出新的数学概念及性质,由新概念和已知概念加以引申、推广,又得出新结论。教师示范阅读时,在课本重点处反复读几遍,难点、疑点处适当停顿,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进而向学生提出理解记忆要求。

现以“数轴”为例教师示范阅读。

(1)“数轴”概念的形成

第一遍,按照朗读的规律,注意重音、节奏、语调的变化;第二遍,重读突出强调“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关键字词。

(2)“数轴”概念的定义

加强语气朗读、读后设问:“数轴是一条什么样的直线?”再问“什么叫数轴?不看课本能回答出来吗?”然后可提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

(3)“数轴”概念的应用

在朗读后设问:“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是否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零用什么点?”“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数轴的什么位置上?”“负有理数呢?”“表示整数的点记在数轴上哪儿?”“表示分数的点在不在这些刻度上?”进而追问:“应表示在何处?在数轴上指出来。”

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数学的有关概念,阅读时要注意区分,要能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能找到解题关键。教师做几次这样的示范后,学生就初步学到了应该如何阅读课本的一般方法。

2、设计纲要,指导自己阅读

经过“教师示范阅读”阶段,学生能模仿老师进行初步的阅读,但此时还不能抓住重点。因此,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抓重点、难点,采用“纲要阅读”的形式,教师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先给学生指明阅读要点或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书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法则等文字叙述和符号表示用心阅读,能把关键词或中心词找出来。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对例5:解方程可以列出这样的导读纲要:(1)解题时怎样去分母?(2)根据是什么?(3)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若两边都乘以12、18、24…可以求解吗?(4)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在问题(4)中为什么要强调“方程两边都”?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对看书产生极大兴趣。 另外,对于平面几何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几何图形,逐步掌握课本中有关文字叙述、数学语言表达与图形符号表达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师启发,学生独立阅读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初具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上养成了按“导读纲要”自学的良好习惯,当然,学生此时也初步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概括课本的知识要点,并逐步学会写单元小结。

4、不断深化,形成自学的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不是单存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奥秘,让他们在自学中探索发现,归纳概括使自学更加深化。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阅读中的`问题和措施

1、根据课型特点确定阅读环节,新授课一般都要安排阅读环节;浅显、易懂、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章节让学生先看书,对于难度大较的,与旧知识联系较少的内容,由教师先引导,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复习课上,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遗忘或模糊时可以指点他们阅读有关章节,对照复习内容,以便查漏补缺。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时,教师要勤于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首先要做好“面”的工作,掌握绝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效果,根据阅读时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下面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同时又要做好“点”的工作对班上的中等生和后进生适当的“面对面点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课堂阅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处理好阅读和讲授的关系,对重点、难点要集中突破,教师的讲授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启导思维在前,讲解在后;协商阅读思考在前,听讲解在后;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4、课堂阅读还要与启导、研讨、练习有机结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选好“阅读”契机,是阅读这个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其他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7: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篇8: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边读边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 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 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找规律、抓本质, 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 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总之, 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 才能弄懂、学会知识, 掌握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

2. 手脑并用的习惯。

(1) 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 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 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 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 或者请教别人;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 变抽象为直观、形象, 帮助自己分析题意。 (2) 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 因此, 阅读中, 边看、边想、边算, 在计算过程中找规律、在计算过程中尝试探索、在计算过程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 操作: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 亲自动手操作,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第一, 课前预习指导。布置预习提纲, 并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时, 考虑到与这个单元衔接的知识点是“整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这两个知识点有联系, 在学习方法上有一些相同之处, 学生阅读起来应该困难不多, 所以我布置了以下阅读提纲: (1) 什么是小数? (2) 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 (3) 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与整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异同?

第二, 课上研究深入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 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适时进行指导。同时, 教师还要适时地设计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待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后, 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 并进行议论评判。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后,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有关几何知识的概念, 我采用了读读、想想、划划、辩辩、议议的方法,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正确、全面。我的教法是先出示三句话:1.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划划、想想、议议: (1) 这三句话中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词? (2) “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 “完全相同”的含义是什么?画画图说明一下。省去“等底等高”行不行?为什么?

第三, 课后复习全面读。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 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一单元时, 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的基础上, 再让他们阅读相关内容。这是对算理的又一次提炼和总结。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 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如果再缺乏兴趣, 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 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 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阅读有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获。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 教师应多给予一些表扬和鼓励, 进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4. 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兴趣、拓宽知识面。

上一篇:民事责任-借用物品丢失赔偿处理下一篇:个人理财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