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

2024-05-16

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精选十篇)

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 篇1

一、激发学生课堂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课堂质疑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质疑答问的积极性,如何发现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 以错引问,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无疑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不断地去思考探讨,去质疑、去解疑。

例如笔者在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先出示两个象形字“矛”和“盾”,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古代的汉字,然后了解“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在理解“自”“相”的意思及解题之后,教师故意设疑:课文中“矛”和“盾”两字的意思就是指这两样兵器,同意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预习之后,自然提出了反对意见:文中还有另外的意思,遂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致高昂,学习目标明确。

如果在教学中的确出现了错误,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们更是不可回避,要运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身的同时,对质疑学生加以肯定和赞扬,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课堂因此会充满机智,更加精彩。

2. 顺势引问,肯定学生质疑的准确性

学生的回答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语文基础、自身阅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对于问题的答案亦不同。往往基础较好、阅历丰富、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教师应抓住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大家共同体验其思考的过程,如有合理之处,应加以赞扬,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笔者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首先板书“爱因斯坦”,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人,学生都是围绕其杰出的科学成就、潜心科学研究等加以交流。于是板书“小女孩”“和”,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并询问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想知道大科学家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直接提出了疑问:这篇写人的文章是否给我们勾勒出了另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因斯坦形象?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贯穿展开,随着对全文的解读,否定了印象中对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定位,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刻画和语言表述中理解文本“伟大”所蕴含的深层次主旨,准确感受大人物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3. 分层引问,赏识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往往怕说错、说得不好,被别人嘲笑,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一些学生刚开始质疑得不恰当,教师也要对其行为作出肯定并给予正面的评价。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是老师提倡的,即使错了也不会被批评、讽刺;老师肯定我的行为,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我的问题要更有价值。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多加赞扬,要具体提出学生的质疑“好在哪”“有何重要价值”,效果会更好。赏识该学生的同时,又激励了全班学生,无疑学生中会掀起一股股“质疑热”。

这里举一个中学课文《边城》的例子,对于高年级课堂教学值得借鉴。课堂上有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疑惑:30年代是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回避时代主题,选择那个闭塞的荒野边城来进行世外桃源般的描写?老师接上这个话题,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分析了写作的特殊背景,让学生透过主人公真挚纯美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的生命主张。最后把话题转到质疑的学生身上,大胆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指引大家对文章之韵、文章之味的品评深刻许多。

二、创设学生课堂质疑的空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学生大胆而有质量的质疑还必须有一个适时、适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创设者便是教师,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思考、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中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开展质疑品质的培养。

1. 努力营造师生环境,在和谐氛围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亲近和“爱”。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时,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因为成绩的好与坏、性格的内向与外向而有所差别,要全面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只有不讽刺、挖苦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

2. 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在相互对话中质疑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质疑。对于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别人是怎样质疑的。通过合作学习,让一些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质疑。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学生的心理障碍小,乐于参与,便于模仿,利于掌握。同时,小组内质疑能力强的学生的表现易触动组内的其他成员,从而促使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迅速提高。

3. 善于运用“留白”艺术,在巧妙预设中质疑

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指由教师设计的,旨在突出文本中学生不易发现的潜在意蕴,彰显文本的学习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一定创造空间的教学设计艺术。

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能掌握多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状况,检查学习效果,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老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在研究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要占据学生应有的思考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想象中去创造,去品味,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释疑、解疑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留白”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养成学生课堂质疑的意识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林清玄《桃花心木》中有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跳出学习固有的讲授、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们敢于对文本内容、文本主旨提出疑问,哪怕是对教师、同学及自己的思考提出异议,在不断地深度思考中也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让学生愿意质疑,培养良好的质疑意识

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在于学习了多少,还在于学会学习、知道怎样学。只有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有利于自己学识的提高;只有主动质疑,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弊,传递“积极质疑多益”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喜爱质疑,会让自己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会为解决问题,启动思维,搜索、寻找已储备的知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更为牢固。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自己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学识得以丰富。自己在不断质疑中才会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会有更大收获、更多的创新,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敢于质疑,形成勇于质疑的精神

让学生树立“不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意识到:前人写的文章,我们可以依据现实,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对于老师的讲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形成“不怕错,在错中学,在错中进步”的意识。在知识面前,只有做到勇于质疑,才会引发争鸣,才会有新的收获。

3. 让学生依“标”质疑,培养质疑的“目标”意识

语文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主要用于高年级。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期教学目标,甚至单元教学目标。至于每一课、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师心中。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展示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高度统一在教学目标之下,避免课堂教学偏离目标轨迹的现象,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质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质疑促进积累,在积累中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一点,提出质疑,不断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请教他人,最终能解决疑惑。不断地质疑,让学生处于不断地学习中。“质疑”使学生去读书,书读多了,读透了,无形中,自身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质疑”使学生去询问他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解决疑问,掌握知识,学会了去解答。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发现一些与基本知识、基本常识相矛盾的东西,当即就能够纠正。即使是问了他人之后才会的,下次再遇到,凭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能迅速解决。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2

语文教学不光是教知识与方法,也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堂中老师不要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思维定式当中,应当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把握知识点的同时,确立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训练点。如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虽然想像是游离的、个性的,但因学生不同经历、不同阅历,想像的画面也是各呈异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联想的情境之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表扬、激励,培养学生超越性思维。面对高中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建立自信,承认自我。教学实践中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表扬与鼓励的重要。通过表扬,学生能建立积极的、勇于超越的情意,能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清晰敏锐的状态,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途径来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求异、设卡,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在课堂中经常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倡导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如我们在研究语言规律时,有的同学提出像“漆黑”、“雪白”、“蜡黄”一类不是词而是短语的看法,还有的同学说这类词比一般词可塑性、游离性大,又比短语小,是介乎二者之间,现代汉语应有六级单位,等等。这些说法虽有些幼稚,但说明学生动了脑,思维向高层次发展了。

引导、理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也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高中语文课本很多都是传统篇目,不但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即使这样,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如孙犁《黄鹂》的语言比起《荷花淀》的语言要逊色些;朱自清的语言过于细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有些过分,等等。尽管这些语言有些过激,但具有了理性审视的思维品质。

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道德品质 班主任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和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核心教学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担当着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小学教学阶段,很多学校给学生班级安排的班主任都是担任班级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往往是承担本班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承担着双重角色,或者说承担的任务更加的艰巨。笔者从班主任工作出发,谈谈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心得体会。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

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当中随时给学生灌注德育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像我们传统当中上德育教育课程一样,去给学生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为本身课本当中就有非常多的历史人物,这些故事一方面在帮助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外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进行内文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教育方法可能更能帮助孩子懂得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举例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每一个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知道的历史故事,老师在教学当中,除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词句和结构分析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实际生活当中孔融表现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

(1)班主任工作负责本班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需要每天所承担的值日就是一个教师很好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利用值日轮班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值日同学互相帮助,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承担不同的值日内容,比如,在一个值日小组当中,学生需要完成打扫教室地面、走廊玻璃、黑板等部位的卫生,那么在一个值日小组当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学生身高来分配值日的类种,比如个子高的同学可以负责完成高处的卫生打扫工作,比如擦洗高处的玻璃和窗台,对于地处的地面打扫可以由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来承担,对于玻璃擦洗的工作,在选择学生时,可以选择细心和有耐心的学生来完成。

(2)比如在班级学生管理当中,假如因为意外事故而导致的学生受伤,那么就必须有学生能及时的帮助同学送往学校医务室和通知班主任,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当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宣传同学互助和同学友爱的内容,这些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语言教育为先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

小学教学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小学教学就包括语文教学和德育这两门课程,这种观念虽说有他的缺陷和偏差,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而言,我们就必须积极的去帮助学生,承担起家长、社会和学校三方教育孩子的重要桥梁作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自己的父母担当着自己的教师身份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模型,而且这种模型具有一成不变的现象,但是作为小学教师而言,我们自己必须认清楚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有害之处,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在自己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树立准确的学习观念和准确的处事观念,这些内容都和我们的德育教育有关系,换句话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承担,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承担。

参考文献:

[1]艾方容.语文教学大变革[N].北京日报.2000.

[2]罗建文.论道德情感及其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2.

[3]孙福明.实践中培养说话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0.

[4]于虹.测一测学生的普通话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0.

[5]章霞.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2.

[6]袁奕.关于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7]汪元宏.培养道德情感 增强德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

作者简介:

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 篇4

关键词:能动的有序,多元化,彰显自我

正处于少年儿童阶段的小学生, 他们纯真、善良, 易于接受新事物, 而小学阶段也是他们品德和各项基本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 培养儿童优良的品性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有着神圣历史使命感的小学教师, 我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孩子们, 你们优秀吗?优秀, 就‘显摆’出来吧, 我希望每时每刻都能‘显’你!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活出色 (shǎi) ’, 活出自己!”“显”某个同学, 就说明此时此刻的他是优秀的, ‘活出色 (shǎi) ’就是活得出色, 当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显你”, 都能“活出色 (shǎi) ”的时候, 我们就都是优秀的, 难道不是吗?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勇于“显摆”、彰显自我的品性, 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呢?在教学中, 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课堂上“显摆”

1. 在教学氛围上造势, 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彰显自我的“场所”, 让其个性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迸发智慧的火花。首先, 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彰显自我品性的前提条件。走上课堂, 我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讲课, 而是训练学生如何发音。要求是:回答问题, 必须起立迅速而轻巧, 站姿挺拔而不呆板, 口齿清楚, 声音洪亮。这样做是为学生的自信建立一种表象, 长此以往, 表象才会慢慢内化为一种真正的自信, 植根在学生内心。第二件事就是建立一种“能动的有序”规则。课上可以踊跃发言, 只要想到, 只要与本课有关, 就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思维尾巴, 把它表达出来。回答问题采取抢答法:学生不用举手, 谁第一个站起, 就先回答, 后面的必须等前面同学发言完毕, 再站起补充, 以此类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迅速反应的能力, 更激发了其积极彰显自我的能动性, 为自我“显摆”预定了机会。实践证明, 只要给学生充足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的表现就会令我们刮目相看。我常常发现他们有许多惊人的见解, 是我不曾想到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 自信心、自尊心、自我约束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语文素养更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 把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 深入挖掘展现自我的途径。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只有把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 其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彰显。比如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湖滩上, 有一对天鹅》时, 我先配乐范读, 学生边听边想:“你喜欢诗里的谁, 为什么?”鼓励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 并在自由品读的基础上自我提问, 自主解答。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决定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以学定教,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 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诗的材料》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问:“读了这篇课文, 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从不同层次、角度作出回答。实践证明, 注重激励学生质疑,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在质疑中得到彰显, 从根本上把学习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二、课堂外“显摆”

当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 课堂上教师不再“满堂灌”, 学生有了更多彰显自我的空间。而课堂外, 如何引导学生彰显个性, “显摆”优于他人的长处呢?课标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 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语文教学来说, 先进入文本, 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 是让学生真正实现“勇于显摆, 展现自我”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春的消息》时, 我先布置课前预习: (1) 仔细阅读诗歌, 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春天的足迹, 可以亲自观察, 也可以上网查找有关春天的信息。 (3) 跟父母或邻居访谈有关春天的时令、传统和民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体验、了解有关春天的信息。当再次回到课堂, 学生就都有了“显摆自己”的自信, 争先恐后将亲身搜集到的信息汇报给大家, 同时同学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既丰富了课堂, 又给学生搭建了彰显自我的平台, 实现了“先进入文本, 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的教学目标。

三、作业中“显摆”

做作业应当是让学生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过程, 但作业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才能达到此目的呢?为避免机械性抄写, 我经常在学完课文后, 让学生根据本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自己设计并回答一份试卷, 我再对试卷进行审阅, 给设计非常出色的题目, 盖上“小笑脸”图案, 再将这样的试题汇总, 给全班同学解读试题的优点及出题者, 这样就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彰显自我, 体会成功。学生为了交出优秀试卷, 不惜查阅繁多的资料, 又增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 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了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5

个体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先大遗传的结果,卞要靠后大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己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与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听说读写”,是对语文能力的具体化要求;

“学会自学”,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nu能力培养的内在核心,则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的外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其内在当然是思维在起决定作用的。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必然会使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抓不}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也是还语文教学木来if}i }的基木做法。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的忽视了其思维价值。G7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种解读力一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造成“千人一}}} I编作文,异曰同声唱高调”的摘疾,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语文教学要走出l叫境,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必须指导学生研究思维品质的完善。为语文教学展现广阔的.碧海蓝大,进血真正焕发语文教学的旺盛生命力。

从近年来的语文中考试卷里,也可看出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己渐显突出。张为民先生就曾强调说,“一张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力一法。”这是很有见地的。

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木质。文学作品卞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利技文章卞要表现为逻辑思维,作文的立意深浅是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性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性合,无不与思维有关。当然,中考不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唯一正确的力一向,但它却能充分显小语文教货对木身发展的思考。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种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i,}读的对象一一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审美性,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有歌颂积极乐观上进的诗歌,有宣扬真实、善良、美好的小说,有鞭挞虚伪、丑恶的戏剧,有体现至情至美的散文,深遂的哲言睿语令人折服,浓郁的爱国情操令你感叹,博大的父母亲情让你感动……抓住文学作品中这些美质美点,不失时机地向心理健康方向开掘,天长日久,自然会水到渠成。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文教学一般包括大作文和小练笔。大作文是根据语文教材每单元所确定的作文,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利用大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在命题上,提倡多样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其次,把作文批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提高鉴赏能力,增进同学间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其在思想上写作上能够取长补短;再次,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个性差异,对下等生作文注意寻找闪光点,给予激励、自信,对于优等生要褒扬适度,又要指出其不足。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避免骄傲情绪的产生,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

小练笔相对于大作文来说随机性较强,又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生活选择命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有指向性。如在集体劳动后写作《多出汗,多吃亏?》,在运动会结束后写《我的成败观》等。通过这些练笔,挖掘学生的善良意识,培养意志品质的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向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3.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丰富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造。

语文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指导的得当。可进行诸如社会调查、自编小报、科技说明、现场采访、图书检索、网上查询、小创作、小制作、小论文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采珠摘宝,受到刺激、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漫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良好品质 坚韧 计划 梦想 质疑 乐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05

中国有古话叫作:“从小看到大;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讲的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小的时候的行为,判断出他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因此,年幼时期的教育在一个人的终生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系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和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建立了良好的行为和品质的话,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和发扬正面、积极品质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切实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才是真正伴随和影响学生终生的。本篇文章即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开展学生品质培养的工作和从哪些品质的培养入手,展开尝试性地探讨。

一、坚韧的品质

现在的很多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苦,是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很多小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一点挫折,心理品质非常脆弱和不堪一击,这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和培养的就是学生坚韧的品质,这甚至是比一个时期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美国的前总统柯立芝曾经讲过:“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东西可以取代顽强和坚韧。才能不可以,因为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教育也不可以,因为才非所用的人不计其数。”这句话也是麦当劳的创始人最欣赏的一句格言。的确,即使学生接受和掌握了再多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坚韧的品质的话,那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也只能止步不前、沮丧失望。

既然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是如此的必要,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教师首先要设置一些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能达成的学习任务。比如说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书写规范的汉字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坚持写字帖并且不定时抽查,学生即使在一开始感觉任务很难、坚持的时候很痛苦,但是在教室的督促下学生逐渐将练字当成一种习惯,学生就会坚持写下去。久而久之,每天的作业再多,学生也自觉地去完全练字的要求,坚忍不拔。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和困难让学生体验,学生通过不断面对一些挫折,也会逐渐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在挫折面前不再害怕和犹豫,选择坚韧地面对。总之,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酌情使用,要避免因为使用过度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凡事計划的好习惯

制定计划不仅是保证人们做事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关键,也是有效掌握生活节奏的法宝。很多学生在平时浑浑噩噩、不制定学习的计划,临到考试突击熬夜,不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大部分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是比较差的,在很多事情上都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的初期,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和作用。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包括每次课上要讲解哪一篇文章、哪一篇文章的哪些部分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的字词句等等。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将计划告知学生,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而且还可以示范制定计划的模式和方法。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师长久地示范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的。总之,好的习惯会陪伴学生一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三、敢于质疑的品质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质疑的精神是学生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但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视学生本身的想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定学习和背诵,这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时期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不应该因为信任和尊重老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和思考。很多的学生认为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有的时候即使教师讲错了自己也完全没有发觉,这样的现实情况是值得教师认真反思的。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品质的时候,教师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发问的能力,激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勇气。即使学生的很多想法是差之千里、大相径庭的,也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语言的包容性也决定了很多语文问题是没有绝对固定的答案的,从不同的视角和经历出发,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因此,教师要用兼容并包的心态支持学生的质疑,在批改试卷的时候也要酌情给分,不能过度依赖参考答案。总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个个思想雷同、答案统一的学生群体,而是具备质疑精神的懂得思考的行为主体。

四、乐观的学习态度

如果说坚韧的品质决定了学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方式,那么乐观的学习态度就是一种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讲是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不一样的心态造就不一样的精彩。乐观积极的人即使遇见再大的不幸也可以大而化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悲观消极的人遇到挫折则只会难过悲伤、消极应对,有的甚至还是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面对事情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就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应该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传输学生一些积极、阳光、正面的信息和能量,引导学生多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好,鼓励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7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都传递着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的信息, 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教师、教材的各种信息.根据语文教学的这种独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上入手,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端正学习态度, 诱发学习需要, 磨练学习毅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一个对学习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 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学习需要, 只会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欣喜.但我们也看到, 学生对语文课持消极态度的也为数不少.深刻反思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看重语言文字的教化功能和应试功能, 忽视了它的实用功能.忽视了它对于一个人日常交往、表情达意、学好其他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作用.学生在语文课中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对自己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很难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联想、观察、比较, 诱发学生产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 (如认识需要、成就需要等) .

有了学习需要, 还要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高低, 关系到学习动力的大小, 学生如果有崇高的学习目标, 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钱学森》、《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学生以钱学森等人为榜样, 树立读书为国的远大理想, 确定较高的人生起点.学习并不一定都是引人入胜的, 平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使其树立远大志向, 学生就能克服困难, 自觉约束自己, 坚持学下去.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没有踏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学生的学习劲头往往不能持久, 容易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 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磨练学习毅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循循诱导, 诲人不倦.比如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坚持做摘录等.这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毅力, 还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课文中的人物, 比如, 霍金、谈迁……学生可以以他们为榜样, 将他们的奋斗精神化为自己的行动.课文中的有些句子可以作为座右铭, 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二、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1. 创设乐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语文新教材的阅读课、口语交际、写作课及综合性学习等, 应注意寻找并创造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乐学情境、学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认知冲突, 加深情感体验.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堂课能否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 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师课前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日记, 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 也可以把有关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为语文教学提供图、声、文结合的新境界, 使学生入情入境.比如, 教《黄鹤楼送别》, 可以在课前播放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歌曲, 让学生领略词的感情基调.通过课件把配乐朗读和动态画面相结合, 以声带情, 意从境出, 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感之中.这样的情境设置, 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调节心理状态, 即使有什么烦恼忧愁也要尽可能抛开, 不能把这些情绪带入课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平等、爱护、尊重、激励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信息.即使学生在出现错误和困难时也不要妄加批评指责, 给学生的应是引导、点拨和期待, 使学生从中得到鼓舞的力量.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优化教学氛围, 创造合作环境

合作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 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 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 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 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 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 获得整体学习效应,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采用分组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的方式, 可以优化课堂交往活动的形式, 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 使学生个性得以借助教学中介 (如语文教材、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进行创造性学习, 从而使他们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他又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要注意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参与, 勇于参与.营造民主氛围, 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 为实施合作教学提供环境, 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 实现教学目标.在执教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时, 就成功地运用了合作教学, 将学生座位排成弧形, 让学生少了一份束缚, 多了一份新奇, 给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组织活动.学生的合作在兴趣盎然中进行.在小组合作得出结论、小组交流后, 询问学生此时此刻的学习感受, 以此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课上气氛活跃, 学生求知似渴.另外, 通过学生的合作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我们只有为着共同的目标, 紧密合作, 互帮互助, 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可以经常把某个知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 作为小组学习、讨论的提纲, 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在小组中互相探讨, 议论交流, 给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 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或者帮学生选择几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 让他们分组尝试, 再来集体讨论, 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产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人为本, 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 学会学习,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 完善学习行为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中经常用“人人都能成功!”来激励每个人尽自己努力获得进步与发展而产生成功感.基于这种认识, 我经常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多种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角色表演、猜谜、绕口令、小组竞赛、朗读、演讲、辩论等多种活动中唱主角, 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学习能力, 同时又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中尝到喜悦, 得到满足, 从而不断进取.

利用反馈激励,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及时进行反馈激励, 一方面能使学生获悉自己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从而保持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始终生动活泼, 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各个方面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运用评价语言即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让学生对未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敢于探异求新, 走进新的学习领域, 尝试新的方法, 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 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 是事物, 是思想, 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科的这一特点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个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 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 交织着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 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萌生创新意识。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谓创新意识, 就是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 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质, 萌发创新激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构建其创新品质的关键, 也是追求素质教育终极目的的核心环节。严格地说,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动机和可能, 只是创新起点和目标的追求各异而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感慨:“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是在他们取得一个个创新闪念带给他们精神的满足之后逐渐步入创新意识的“惯性运动”中而不断凝聚而成的。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鼓励他们冲破框框条条,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催化学生思维的发展, 促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合成。同时, 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体提高, 只有这样, 培养创造力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拿叙事性的文章来说, 学生叙事常常平铺直叙, 情节“波澜不惊”。如此又怎能吸引人、感动人呢?因此我引导学生做此类文章时, 叙事或倒叙, 或插叙, 或追叙, 或补叙。篇章形式上也不拘一格, 或用日记、或用书信、或用实验报告、或用处方笺……这样即使是一篇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之类的文章, 学生也能写得与众不同。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某种事件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是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产生新的思维结果。创新思维具有下面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积极的求异性, 敏锐的观察力, 创新性想象, 独特的知识结构, 以及活跃的灵感。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旨在通过学习和训练, 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学会质疑、释疑。这种训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他们在求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能深刻阐述问题的实质, 能在其思维中打下深深烙印, 并能把这些牢固的知识结构广泛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品质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致力培养学生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己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 往往是其创新潜能的隐含表现。所以, 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师生共同商讨, 各抒己见。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盲从, 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 “人非圣贤, 孰能无惑”的道理, 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在“读”、“听”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角度理解“读”、“听”的内容,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说”、“写”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加强一材多体、一事多写、一题多做方面的训练,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体现个性, 多样化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身边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从横向、纵向或者反问、侧向去思考问题, 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它是对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善于发现, 乐于表达, 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是创新意识、思维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 一般工作能力, 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 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 在创新品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观察力和判断力是认知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 也是检验学生创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材料。有些插图是用来帮助理解语言文字的, 有些插图画出了课文的有关重点情节, 还有的插图含义深刻, 把观察插图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 学生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可以提高观察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语文问题———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特别密切, 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要做到:其一, 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 否则, 思维就会在某一点上僵滞, 无法散开;其二, 开导思维的流通性, 变通性, 尤其是要在思维的变通性上下功夫;其三,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对同一题目展开讨论, 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参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相互合作的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自悟、讨论、争辩。在讨论争辩中既要提倡自主和独创精神, 又要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且敢于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品质。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社会认知心理学表明,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境为动力, 如远大的理想, 坚强的信念, 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任何创造性的活动, 都受个性的制约, 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 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在治理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 人的创新才能才会获得综合效应。故此, 在教学中应有意培养学生具有谨慎、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摒弃粗暴、畏缩、拘谨、动摇、怯懦、自负、自卑等个性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不是语言运用技术的输入和自动化, 而是人格的构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的,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便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 挖掘其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由此可见, 对被教育者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也应秉承这一原则, 在实践中挖掘学生人格培养因素, 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教学渗透于学生思维言行中, 内化为学生的的价值观、人格和气质。这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它们注定了语文教学是在人格塑造中引领学生成长, 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 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浅谈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篇9

一、营造和谐环境, 唤起学生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气氛, 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从而树立自信。那么怎样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 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 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个个跃跃欲试, 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计疑问, 激发学生好奇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 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 投其所好, 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半功倍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 要最大限度地采用直观教学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 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因为直觉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尊重独特见解, 启发学生异众心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 学生有了求异的态度, 才能使思维具有多向性, 才能有创新力。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语文教学中, 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 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 允许学生个性张扬, 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 进行创新。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探求创新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

谈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10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 又表现出个性差异, 即对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称之为思维品质, 而思维品质的差异实质上表现为人的能力差异。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一种自主行为。在当前教学中, 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基础知识对于人类是已知的,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属于开放型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不直接展示结论, 而是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带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 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猜想、概括、研究、探索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其思维活动及早处于健康的与科学的思维状态。

一、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 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求。在数学学习中,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既能抓住问题的整体, 即它的基本特征, 又能抓住重要的细节和特殊因素, 放开思路思考。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方面最常用的途径, 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 从中鉴别不同方法的作用与最佳方法, 并通过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解决核心问题的共同本质。

例1:已知, 点C在∠AOB内, 且∠AOC=30°, 设 (m, n∈R) , 则m/n等于 ()

A.1/3 B.3 C.D.

分析1:由, 画出图形, 由于的模不知, 利用特殊值可设, ∴m=1, n=1/3∴m /n=3.

分析2:以OB所在的直线为x轴, 以OA所在的直线为y轴,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

分析4:由分析3知, (m/n=-3舍去) .

例2:已知a, b>0, 且a+b=1, 求证.

证法一:比较法

证法二:综合法

证法三:构造函数法

引导学生认识应用不等式的过程, 这对于开阔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大有益处, 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较高层次发展。

2. 一法多用

运用解题思路, 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充分拓展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3:若M、N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 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当直线PM, PN的斜率都存在, 并记为KPM, KPN时, 试证KPM·KPN是与点P位置无关的定值。

分析:设M (x1, y1) , P (x0, y0) , 则N (-x1, -y1) ,

若把条件“椭圆”改为双曲线、圆, 解题思路是相同的。

二、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常被称为分清实质的能力, 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过程的提炼, 在人脑中认识突变产生概括, 于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 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 它集中表现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1. 通过对比教学, 加深理解

有很多概念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容易产生混淆, 有些法则在不同的场合会有变化, 应该在对比中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共同之处,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

例4:请鉴别以下概念与法则

(1) 二项式系数和项的系数

(2) 第一象限角和锐角

(3) 两直线的夹角和两向量的夹角

(4) 自然数集N和正整数集N+

(5)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6) 若, 对吗?又若a、b为实数, ab+cb, b≠0, 则a=c, 对吗?

2. 引导学生审题, 分析与识别本质因素

在解题过程中, 要认真仔细地审题, 不要机械地套用公式, 忽视公式成立的条件, 要能从所研究的材料中揭示被掩盖着的某些特殊情况。

例5:在ΔABC中, 已知, sinB=3/5, 求cosB的值。

在审题时, 由sinB=3/5得, 这样便会得到两个结果, 而实际上由sinA>sinB, 得A>B (在ΔABC中成立) , 可知B为锐角, 因而cosB=4/5

例6:比较logsinBcosA与logcosAsinB的值 (A、B为锐角ΔABC的内角) 。

由A+B>π/2, ∴, 0logcosAsinB, 达到识别本质因素的目的。

三、克服思维的僵化状态,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 使之不能跳出框框, 不能多思考与多探讨。思维的灵活性寄予思维的敏捷性之中。在数学学习中, 灵活性表现为解题能力, 即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的能力, 灵活地从一种解题思路转向另一种解题能力, 或具有超出习惯处理方法约束的能力, 当条件变更时能迅速找到新的方法;灵活性还表现为从已知因素中看出新的因素, 从隐蔽的数学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实质。

1. 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提供联想的机会, 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为灵活思考问题提供了机会。

例7:一个球面的内接四面体的所有棱长为1, 求此球的表面积。

如下图, 若把四面体的顶点看成是球内接正方体的顶点, 则问题便易解决.

分析:由AB=1, 得正方体的棱长为, 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为, 球的表面积为。

例8:如图, 直二面角D-AB-E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AE=EB, F为CE上的点, 且BF垂直面ACE.

求:点D到面ACE的距离.

分析:由BF⊥面ACE易证AE⊥面CBE, AE⊥BE, , 由于AC平分BD, 所以点D到面ACE的距离即为点B到面ACE的距离, 即BF, 易求得.

2. 利用变式教学, 锻炼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进程, 适当改变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况, 让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

例9:求sinx≥cosx的取值范围.

在解决此问题的基础上, 分别求下列不等式的取值范围cos x≥sin x, sin2x>cos2x, sin x+cos x≥1, sin x+cos x<-1。

例10:设f′ (x) 是函数f (x) 的导函数, y=f′ (x)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 则y=f (x) 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

若y=f′ (x) 的图象如下图, 试画出一个原函数的图象.

通过训练, 提高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3. 通过广泛提问, 加强学生思维的节奏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有拖拉的现象, 时间利用效率低, 而由于数学练习多, 对于有些简单的题目, 可通过口答直接说出结果, 对于一些题目可通过一两步计算便能得出结果, 因而可根据教科书上的例题、练习编出一些题, 让学生训练, 从而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11:请回答下列结果.

(2) 由sinφ+cosφ=7/5, 0<φ<π.

求:sinφ-cosφ, sinφ, cosφ, , sin 2φ, cos 2φ, tan 2φ的值.

以上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探索, 在探索问题的课堂中, 能体现活动性、开放性、愉悦性、民主性等特征, 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三环节下一篇: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