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09

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通用8篇)

篇1: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周晓明

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一、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实现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转变。

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就是要做到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学校就能准确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共同制定符合三方(校方、用人方、学生)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过程处于突出位置,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主动适应性,能够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共同培养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需要,制定印发了《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从程序上规范了各个环节。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成立了由医药工商企业专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院发展规划制定、专业设置论证、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材教案改进、产教合作建设、科研课题开发、人才标准调整等工作。学院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方案,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开展实训教材建设。编写与医药生产、科研岗位群相配套、相一致的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实训指导书,变中等专业教育通用的验证性实验为高职高专教育定位的技能性实训。完成了《中药制药综合实训教程》、《药品质量检测综合实训教程》和《药品营销综合实训教程》三大类专业的综合实训教程和64门

实验实训指导书,实现了各专业综合实训有教材,单项实训有指导书,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列课表制度。要求技术课全部进入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重点模拟岗位要求,按照GMP、GSP等规范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操作,切实掌握岗位技术要求,强化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医药职业道德渗透,要求实训教师完全遵照专业、岗位职业道德具体要求,严格实验规则和实训操作规程,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实验实训考核由教学科研实训中心负责。中心按照整体教学大纲要求,以专业技能考核为标准,制定实训考核方案,采取岗位技术规范问卷测试、技术现场操作等考核办法,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应用,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综合技能考核。

在招生计划中每年还划出20%的比例与有关医药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和学院共同招生、共同拟制教学计划、共同制订毕业生标准、共同负责学生管理。真正使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当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目前,我院与亚宝集团、榆社阿胶厂、华康药业等6家医药企业签订了303名订单式培养计划。

二、优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互补性,实现教学模式由课堂传授为主向课堂与实践并重的转变。

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学院在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仅可以依靠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顶岗锻炼,使学生成为合作企业工作岗位上的“正式”员工。

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资450余万元改造院办药品生产企业。对太原晋阳制药厂进行了GMP改造,完成了GMP认证。该厂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准药品生产批号80个。现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已成为学院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检测专业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投资350余万元新建仿真式制药实训车间。按照GMP要求设计,建设了一个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水针剂在内的四条药剂生产线。可容纳中药制药技术专业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药品生产综

合仿真实训。采用股份合作方式,成立了山西华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营中西药品,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2004年通过了山西省GSP认证,目前已成为学院药品营销专业稳定规范的实训基地。投资700余万元,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组建了中药制药、中药鉴定、中药材种植、药品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医药电子商务、职业综合素质、基础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科研开发等10个综合实训中心。重新规划院属药材种植场,分别建有1个药用植物标本园和1个药用植物引种试种基地。总计占地75亩,共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学院药材种植场不仅承担着学院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任务,还可为医药企业进行GAP认证技术指导。

稳步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依托行业优势,在全省建立了54个涉及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集科、工、贸、农于一体的院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亚宝药业集团、云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示范性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专家作为学院的现场实习指导教师,满足了我院各专业实训教学和教师实践锻炼的要求。其中亚宝药业集团、榆社广生药业、一心堂药业公司、长治昂生药业、山西太龙药业集团等医药知名企业都是我院订单培养合作单位和校外优秀教学实训基地。这些合作企业都较好地完成了我院安排的毕业生毕业实习任务;此外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在实习毕业生中选用本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院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是学院可靠院外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是学生就业的稳定市场。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双向互利作为合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先后与

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方是如何重视和建设的?提供哪些优质服务?资源互补在哪些方面?

三、重视企业评价的参与性,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

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院培养人才质量,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零距离上岗”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和学院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企业参与学院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修订以及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的评价为主。在毕业生毕业

资格审查时,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和职业岗位技术能力的考核作为重点审查项目。同时,学院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还应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

我院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实训课程项目及设备要求、实训(实验)指导教师工作准则、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准则等管理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训(实验)讲义的编写以及教学准备、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学生实训(实验)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也制定了具体的、便于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考核,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由“单证”向“双证”转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了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身就是要打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各自封闭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评价导向,真正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突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扩大。我院产学研结合体制的建立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乃至全国医药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2003年7月10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实践的高职产学研之路”为题对我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报道;连续两次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2005年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我院产学研结合经验进行了大会交流。

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明显增强。在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依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素质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纪实档案》工程,为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与其它院校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奉献品质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在合作中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及时制定了“毕业生质量标准”,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普通话等级、体质、素质养成等方面规定了毕业时的合格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数企业主动登门招聘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2.8%。

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办学以来我院累计为全国医药现代化建设输送了11000万余名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优秀率达到了40%以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篇2: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篇3: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验室模拟实验,又包括进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性特征只有通过同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其实践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实践教学就成为了专业建设的重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较多的实践教学类型,综合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分析型实践。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该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但是,这些案例基本上是二手的公用案例(多数是来自于国外的),很少有专业老师自己通过实践研究而编写的案例。这类实践由于投入较少,是我国高校目前所采用的最基本的类型。但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具体管理经历的本科学生。

2. 验证型实践。

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的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

3. 设计型实践。

这类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需要解决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的设汁,确定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4. 模拟型实践。

为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前者又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市场营销专业成立商务模拟公司进行综合营销活动;后者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商务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几年来,许多学校建立了ERP综合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模拟型的实践往往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投入较大。

5. 实战型实践。

它是校企合作共同实施的实践教学。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建立利益共享关系。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提供技术教育支撑,共建实验基地,合作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开展课题研究,落实学生就业等。这种类型可以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但校企合作难度较大。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此,许多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500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快速扩张的结果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多。

1. 实践教学很难体现该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校内实践为主。无论是分析型、演示型、验证型实践教学,还是设计型、模拟型的实验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还是以学校作为主战场,具有教学环境简单化、虚拟化、单纯化的特点。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是教师经过设定了的,将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简单化,便于学生运用许多经济的数据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事实上,企业经营实践中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校内的实践教学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经营企业就是如此简单,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是必可少的,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创新,已经越来越重要。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活动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已有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也仅仅是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阶段和企业有一些浅层次的接触,比如在企业里考察参观或从事企业里一些最简单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往往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参与和企业共同指导实习的比较少。尽管许多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但尚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2.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要是从学校直接毕业的博士生或硕士生,他们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实战性的专业训练,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不甚了解,缺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经验。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比如我校规定,年轻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但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所以挂职锻炼时间比较短,甚至只限于假期。即使教师到企业锻炼,企业出于各种考虑,也不可能安排教师在一些主要岗位上进行实习,因此锻炼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另外,学校也难以同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合作机制,教师很难走进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也很难走进学校。因此,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他们难以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性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在专业内部,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实践课程没有实现整合。目前,我校教师上的每一门课程内的实践教学,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要求来定。事实上,专业课程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渗透,如电子商务实习中就包含一部分的国际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但相应的实践课程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把它们融合在一起。(2)与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没有整合。通过多年的建设,我校有些是按照功能来组建的综合实验室,如ERP实验室;有些实验室是按照专业或专业课程来组建的。按照专业或课程来组建实验室就无法体现“专业协同效应”。(3)同校外合作企业,合作实施实践教学的整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 改革方向及内容。

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改革对象,具体的改革方向如下:(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只有在学校里读书才是读大学的观念转变成为“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构成的就业岗位群去主动寻求适合的企业,同企业进行合作,选择企业是以这些企业能够基本提供工商管理专业所适应的岗位群为基本的标准。(2)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进行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应非常突出企业和学校共同商讨、共同制订,特别是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案,应特别尊重企业的意见,在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中体现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实习教学环节。(3)改革传统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方式。重点放在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协同、同校外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的协同,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协商制定。充分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要突出专业的集群优势。(4)对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及政策做出相应的改革。重点放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出适应企业环境的教学方案,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如何建构具有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业兼职教师三支力量组成的学生实践导师队伍。从理论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心理素质上三管齐下,保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2. 改革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项目、人才、设备、资金,实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实践教学达到“岗位协同”、“专业协同”、“校企协同”三个层次的协同效应,并发挥出相应的专业集群效应,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践教学成本。学生在校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在企业中完成部分专业教育,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毕业设计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在企业内由校企双方的老师共同指导,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笔者认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必须坚持“以走出去为主、请进来为辅”的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基础实践,包括管理认知实习与企业认知实习。

在大一、大二期间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每个学期3~4次,内容涵盖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条件有一定认知。同时,结合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2. 核心课程实习。

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设置相关的实习内容,实行单一课程的实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实习。

在大三阶段进行为其两周的专业实习,大三学生对专业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已经学过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同时通过专业实习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造条件。

4. 毕业实习。

学生已经学完所有的课程,通过专业实习可以检验四年大学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寻找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为下一步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我们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大学中每个学年都有实践环节,形成了“基础实践→核心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与创新”逐步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五、我们的实践

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近三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1.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竞争意识以及一定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做好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遵循先进的教学改革思路和理念,以2009级培养计划为依托,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涵盖“基础理论、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创新创业”立体化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在第二、三学期,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基础理论,同时开设管理认知实习、企业认知实习和基础会计实验。(2)在第四学期,设立“学年论文”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文献查阅的方法及通过文献阅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3)第五学期,开设市场营销学及相对应的实践课程———市场调查与设计。(4)第六学期,开设核心课程有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性课程有战略管理课程设计、企业运营实战模拟。(5)第七学期,管理咨询实践。每个学期都贯穿了“理论—实践—创新”的培养过程,形成了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而且通过每学期不间断的实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按照实践体系的要求和实践课程的内容,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20家企业建立了松散型合作关系,和5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4.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目前主要的学科竞赛有:“挑战杯”、全国营销策划大赛、浙江省会计信息化大赛、全国经营决策模拟大赛、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大赛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些东西,在课堂上难以学到,却恰恰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所必须的。

5.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从大三开始,通过学习成绩、老师推荐、学生自荐、面试等方式,选拔部分优秀的同学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实行优胜劣汰,即使已经参与课题的学生,如不符合要求也可以淘汰,同时可以补充其他同学。为鼓励同学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给予了适当的经济补助。

三年多的探索已初现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骆忠良,柯涛.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做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4: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校企合作为背景重构学院组织机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不仅推倒了传统的学校“围墙”,也改变了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必将对高职院校的组织功能提出新要求,使重构高职院校组织机构成为必然。

我院为适应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在调研、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教学系配备校企合作专干,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由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粮食行业协会和大中型粮食企业集团等单位组成。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理事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经委员会大会表决后产生。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由主管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和行业企业相关领导组成,主任由粮食局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与学院专家组成,主任由分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由系领导、行业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组成,理事长由系主任担任。

由于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是一种新兴的组织机构,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用校企合作的章程和协议明确主管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师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同时制订了一些操作性文件,如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企教师工作手册等。

二、以四个对接为切入点实现校企合作

1.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校企对接,形成高效权威的评价机制

一是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我院成立督评办公室,代表学院对各系教学质量进行督促和评价。督评办对教学过程进行督评,如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教学文件是否健全、教学组织是否严谨等,同时又对教学效果进行重点抽查。督评办组织各种专业考评组,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系(部)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组成,采取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有学生理论和技能达标率、职业资格证获取率、综合素质达标率等。

2.专业与产业对接,增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我院作为河南唯一一所粮食行业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中肩负着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双重责任。为了专业建设更好对接粮食产业,我院的新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首先委托粮食行业协会进行研究,分析粮食产业和中原经济发展的趋势,找准新设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然后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确定。目前我院专业建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形成以粮食专业为主干、工贸协调发展、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并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群体,力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粮食类高职专业群,并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粮食类职业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我院确定课程标准参考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二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从专业标准和人才的规格出发,然后明确培养学生的规格、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等,按照这个思路倒推,最后确定课程标准。其主要特点是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缺什么学什么。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专业团队制订,在专业团队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院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对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暂时没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以真实生产装置为主、相关仿真软件系统为辅的组合形式,将实训基地建成小型化车间,营造生产环境,将学生技能训练置于准生产实际环境中,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职场化。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探索了 “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营造仿真育人环境,积极推行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方式培养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我院粮食工程专业以产学结合为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工学交替”为主,重视学生校内外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三、以四个衔接为结合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1.师资队伍校企衔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职业学院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学院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教师。二是指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院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先后出台了《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办法》《关于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实施办法》和《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院现有高级职称专兼职教师117名,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0%。学院还聘请了159名企业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35%的专业课时,担任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为师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我院教师下企业对接职业岗位,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要求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丰富教材编写内容;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开展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2.实训基地校企衔接,充分利用校企资源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思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围绕重点专业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学院先后建成了粮食储藏与加工实训中心、粮油食品生物检测实训中心等42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与河南省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雪健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54个校外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学院于2007年由中央财政支持建立职业ERP实训基地1个,2008年由省财政支持建设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粮食工程和电工电子两个示范性实训基地,2010和2011年建设了河南省汽车检测与维护和数控技术两个示范性实训基地, 使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达50%以上,确保各专业97%的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训时间,基本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技术的“零距离”对接。

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营造职业氛围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帮助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院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相符的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装置的建设采取以真实生产装置为主、相关仿真软件系统为辅的形式,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将实训中心建成小型化的车间。第二,在教学管理中,视学生为工人,强化纪律教育,增强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上岗;学生统一穿上工装、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在学院内,学生感受到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接受到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营造生产环境,将学生的技能训练置于准生产实际环境中,实现校内实训装置的职场化和工厂生产场景的再现。在校外,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4.育人与就业衔接,力推订单培养

我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与企业合作,通过学院、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我院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先后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豫粮麦业有限公司、河南省油脂公司、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有限公司和中州国际集团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教学采用“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可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和专项实训,在第三学年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

订单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院根据订单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建设等方面实施和同专业非订单班级有差异的管理,从而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学生前两年以在学校学习为主,最后一年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

订单培养使学生入学即有岗位,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学生毕业顶岗上班,免去了企业培训环节,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订单培养使学校充分利用了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施、技术专家,将教学过程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可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又节省了培训时间和培训资金。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了双赢。

总之,在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要以政府、企业、学生和家长都满意为目标,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并有效与企业进行科学衔接,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篇5: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产学研合作案例

一、合作单位概况

西昌学院前身为1939年北洋大学工学院内迁至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距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多科性本科院校。农业科学学院是西昌学院创建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紧紧依托攀西地区的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学院先后获得省、州级科研奖1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专利10项,选育新品种11个。

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组建于1984年5月,是集“农、工、商”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烟草商业企业,是凉山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最大的纳税大户。2012年,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实现销售收入82.24亿元、增长2.8%,实现税利28.1亿元、增长30.84%,资产总额达到55亿元,为凉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合作理念

作为四川省最早(1988年)开设烟草专业的高校,西昌学院根据立足凉山,融入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教育、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研发项目、共建实验室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互惠双赢,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合作模式

(一)联合培养人才

1.共建教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在校学生开展“学期制实践教学”

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凉山州各个产烟县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 “学期制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期制实践教学”打破单纯依附于课程和按时间顺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传统作法,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在烟草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学期制教

学,通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1年的系统实践锻炼,让学生掌握各生产环节的相关技能,了解实际生产的问题,认识到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学期制实践教学”过程中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和考核由,基地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的指导与考核,学院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实训论文的指导与考核。

2.为烟草行业进行学历提升及短期培训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公司已经有了多年的合作历史,开展了在职专科、在职本科、干部短期培训、技术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近三年为烟草行业学历教育培养了600多人、干部培训135人、技术人员800人次/年、区域内10万多户烟农中承担14000多户/年的培训。目前我们又启动了“西昌学院、凉山州烟草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3.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2009年开始,西昌学院开始实施“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2010年开始,学院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等各种形式,聘请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在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技术,同时,学院有计划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二)合作研发项目

近年来,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凉山烟草生产实际,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烟草遗传及种植制度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瞄准学科前沿,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先后承担了“凉山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技术在新区的研究与利用”、“凉山州红花大金元特色品种开发”等近10个科技项目,项目研究经费近2000.00万元,相关研究结果已应用于烟叶生产中。

(三)共建重点实验室

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西昌学院共同建设“攀西特色经济作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运作由西昌学院和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共同承担,西昌学院将入必要的师资、学生、软件、硬件及场地,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则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实验室运作经费。2013年,“攀西特色经济作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建设成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四)促进学生就业

借助学生学期制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在烟草生产一线学习锻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也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从而避免了人才引进的盲目性,缩短了员工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2013年,我院09烟草专业51名学生毕业,有11名学生成为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正式员工。

篇6: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模式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更强调技能型和职业性。近年来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湖南岳阳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借鉴姜大元教授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受到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深度不够,合作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到企业去洽谈校企合作办学事宜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能为学校提供多少资金与设备支持,或是企业能吸纳多少实习学生,很少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与利益点,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企业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更不愿意主动承担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企业多方位校企合作的深入,电气教研室成员深入地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成因,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用于实践,效果非常显著,现总结如下:

2.1创新专业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电气专业依托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岳阳机电公司等大型企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育人,建设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双主体”模式。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引进、联办、自办等形式,完善原有的培训中心。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创新了“双主体、五共建、企业化”专业体制机制建设。“五共建”基地运行机制是指:共建环境、共建文化、共建案例、共建标准、共建资源。

2.2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

通过对中石化长岭公司及周边地区等企业进行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中石化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调整信息,研究石化企业和制造类生产动态和人才需求及相应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动态变化,制定了电气自动化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控制、电气设备、供配电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具有“人文品质、石化特质、劳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经过几年摸索,构建了“一核心、两证书、三结合、四阶段”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核心”指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两证书”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三结合”指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四阶段”指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四个实践技能训练过程。

2.3构建高职理念的课程体系

电气教研室成员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资格,以岗位调研为起点,以学生就业岗位内容为基准,以石化行业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电工作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按照学生的工作任务,按“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归类出该院电气专业课程“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行动领域,并将此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本专业注重对接行业岗位群需求,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其实践技能测试比重达到50%以上,如图1所示。

2.4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稳定、培养、借智”方针,通过引进、培训、“师带徒”等途径,采取以下方式:

①建设企业大师引领的“双专业带头人”队伍。

聘请校内骨干教师为校内专业带头人,中石化专家库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企业专业带头人,成立1个大师工作室。②建设素质优良的“四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送培、引进等途径,培养既能当理论教师,又能当实训教师,既能当企业培训师,又能当工程师的“四能型”校内教师教学团队,且95%为“双师”型教师。

2.5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为实现“1234”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新建、扩建、改建“装备系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等15个校内实训室,所有实训室都能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该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合作就业的体系,其中已签约的固定企业有中石化长岭公司热电作业部(动力厂)、中石化岳阳长炼机电工程公司、重庆金维实业有限公司等。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学习阶段的第五和第六学期为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段,协议企业在这个阶段能长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可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各类实习的需要。

2.6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学院图书馆配有藏书5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1.78万册,电子图书1000GB,专业期刊805种。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辅用书、专业期刊、工具类图书、毕业设计指导材料、各种说明书等共约10万余册。专业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近1600万元,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室近50个。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职业情境、师生互动等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该专业几乎所有办公事务都已经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

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发布课程内容、师资介绍、视频教学、学习指南、试题库等,也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与校内外的其他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对外培训、信息共享。专业介绍网页包括专业简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建设规划、实践环节管理、教学团队、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内容。

凭借与中石化深厚的底蕴,本专业可共享中石化长岭公司的企业培训网络信息资源,并用于学生实训教学,主要有基于岗位培训的模块化培训包考核平台、中石化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知识管理平台等,可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通过几年校企合作有效实施,本专业得到迅速发展,近三年来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双证持证率达到100%,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生产一线电气维护人员中90%是本专业毕业生,形成了就业品牌特色;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高,学生的个人收入也有很好的保障,并且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形成了面向行业,水平较高、师资过硬、条件配套、辐射力强,区域共享,融教学与培训功能于一体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丁存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3).

[2]黄述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15).

[3]杨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企业研究,(04).

[4]周登超.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3(6).

篇7: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举措

(1)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学校相关专业。即墨市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市,将带动建成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用工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需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1万余人。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强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一汽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2)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形式,兼顾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如,青岛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重要配套企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拔30名优秀学生到该公司长春总部学习,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学习,这批学生表现优秀,成为公司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3)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顺利实施,积极创新教师管理方法,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让企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学场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后,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师傅必须按照制度行事。

2.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

(1)学校作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得不偿失,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技能。

(3)学生到企业实习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大,学校压力大,这些困难时刻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3.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首先,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其次,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坚持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总之,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积极创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潇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与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2]杨书瑞.对中职学校推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技视界,(14).

篇8: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法规;二是地方性校企合作法规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达区域较重视;三是, 校企双方缺乏内部协调。

(二)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目前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单方需求过剩, 限制了校企合作发展的实质性和长远性, 教学质量低下、收效甚微。

(三) 校企合作运行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对学生技能指导力量薄弱, 学生对实习技能目标不明确、标准不了解, 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 尚未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校企合作评价制度不健全, 考核机制不完善, 影响了校企合作办学功效。

二、分析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问题

山西省贸易学校于2009 年和山西省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美特好会计和美特好物流两个订单培养专业, 并且成立了山西首家“美特好商学院”, 旨在更新教学理念, 依托企业行业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联合开发教材, 设立“美特好商学院”专项奖学金, 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岗位、顶岗实习岗位, 取得了一定成效。分析合作中存在问题深刻体会到构建规范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需要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标准有序、规范的有机整体。

(一) 目标导向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 目标越明确, 导向作用越强。校企合作的双主体需要在合作各层面如办学思想、教学思想、管理思想上达成一致, 才能实现校企合作高效化。

(二) 条件保障功能。主要包括人、财、物的投入。条件保障越雄厚, 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 激励约束功能。只有在互惠互利条件下, 建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双赢”机制才能获得相互的信赖和支持, 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化。

(四) 监督控制功能。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相结合。自我监控是对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外部监控主要是通过政府及行业协会进行的监控, 侧重监控资源配置、教学条件、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方面。

三、校企合作内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

校企合作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全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 校企合作教学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校企合作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职能是不可替代的。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重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建设。首先, 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重要权利, 负有统一领导、管理、监督、协调的义务。其次, 明确合作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如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权利;享有对人才培养的话语权;同时, 有义务提供安全高效的实习实训场所、有义务提供给学生充足的顶岗实习机会。

2.配套建立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就业准入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健全法律规则才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参与程度、规范企业的行为, 因此在立法中应当明确法律责任, 制定具体的奖惩规定和实施办法, 对未履行相应义务的一方在法律后果上要做出强制性规定, 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监督检查工作的制度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3.公正第三方建设。主要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它们既要制订职业资格标准, 又要参与制定学校培养目标, 还要向市场发布和传播行业信息, 行业协会发挥与政府、企业、学校间的组织协调、扶持保障、责任监督和对校企合作成果评价鉴定、奖惩激励作用。

(二) 校企合作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内部质量保障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关键。下文以山西省贸易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案例, 阐述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四个系统的主要功能, 以及如何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相呼应的实践过程。

1.目标系统。“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过程中重点考虑的, 合作双方需将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需求、学校办学能力以及政府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 制定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山西省贸易学校立足于山西地方经济发展, 以“订单培养”为其切入点, 建立和完善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业共建、文化互融、教学共管、利益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同时成立了有三分之一企业管理人员占比的校企合作领导委员会、二分之一企业管理人员占比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密切加强学校、行业间的联系,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参与度达80%及以上, 有力推动了学校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

2.过程系统。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监控合作运行中专业与课程的质量, 教学秩序、教学环节的实施水平, 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等。校企双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业考评方式等方面优化教学;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创建体验真实场景的实训场所。山西省贸易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 实行“双导师”制。这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 既能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熟练使用器械, 又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准员工的工作体验机会。

(2) 为企业培养紧缺型人才。通过顶岗实习, 师傅带徒弟, 企业可以零距离地观察、了解、考核学生, 缩短了企业发现人才的时间, 增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山西省贸易学校2009 年与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丽华大酒店、美特好等8 家知名企业长期签定了“订单培养”协议, 同时开展“跟单培养”, 形成以校企双方需求为结合点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新机制, 为这些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社会反响良好。

(3) 提供技术服务。根据企业技术需求, 合作培训, 实现双赢。使校企双方作为利益相关主体共同获利, 增强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与山西省贸易学校的合作企业平均每年接受员工培训达7000 人天, 每年接受顶岗实习学生3500 人天, 专业教师经常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3.评估系统。建立三个层次的评估体系: (1) 自评体系。学校针对企业对学生技能指导、监督与评价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制定了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制度, 从而明确双方教师的职责, 规范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 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 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 不同的实训项目根据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 (2) 专家评价体系。定期跟踪、比较, 对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严格考评和验收, 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制度。 (3) 学生、家长等社会评价体系。采用调查问卷、访谈、QQ、微信等方式了解他们对合作办学质量的看法和满意度。后两种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外部保障体系, 行业协会、社会也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

4.信息与回馈系统。该系统对以上三系统相互制约, 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起调整和监督的作用。该系统形成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合作办学双方共同组织研讨会为中心的内部反馈系统, 结合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的外部反馈系统, 形成内外结合、纠正与预防紧密结合的动态信息反馈系统, 注重打造项目系列化、开放式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 探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互动的新形式, 山西省贸易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借助媒体作用充实完善监控平台, 在《山西晚报》、《太原晚报》、太原教育电视台都做过专题报道, 当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永春, 唐忠平, 娄军委.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作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3)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下一篇:《遇见猫的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