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2024-05-17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精选十篇)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篇1

1.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技工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完善, 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延伸形式和拓展形式。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实行了以下几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①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 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 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订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形成委托培养关系。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 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 用其所学。用订单方式开展人才培养, 使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一体, 贯彻了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学生在技工院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工作, 成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

③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指“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 教育以产业为导向, 产业以教育为依托。”实行产教结合, 既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习机会,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又能更好地发挥技工院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通过引企入校、投资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校企合作形式, 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 促进专业发展。

④校企合一培养模式。校企合一培养模式是由技工院校自行建立生产性实训中心或由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车间, 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组织生产实训, 使学生能在实训中心 (生产车间) 的生产中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 以提升技能操作能力。实行校企合一培养模式, 实现车间即是实训室、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学徒、实习即是生产、作品即是产品的有效融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通过企业骨干和实训老师的指导完成生产过程,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⑤合作共建培养模式。合作共建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由核心企业专家与技工院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 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 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2.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

企业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学校始终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制度, 通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①实行订单培养。从2001年开始, 学校就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办班,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量身打造技能人才。学校先后与中国银行、超威半导体、爱普生、金龙客车、新城花园酒店等10余家单位定向培养合作。学生扎实的技能、优秀的素质赢得合作单位的好评。

②灵活进行工学交替。学校根据专业特点, 把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实行模块分解, 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放在校内, 把操作技能培养放在企业, 实现了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学习模式。学校运用灵活的实习安排, 实现了工学交替形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技能学习的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使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已与苏州60余家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22家企业确定为校企合作核心层企业。核心层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和生产实习全过程。核心层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实习场地和实习老师。学校共建立了15个校外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综合课题训练和生产适应性实习的固定场所, 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提高的研修场所。

④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核心层企业深入合作,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华美电气、鸿硕精密电器和百特尔电子等企业合作, 在校内建立了4条生产线、1个汽车修理厂及7个实训室。校内生产实习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实现了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课题与产品合一, 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和场景的熏陶, 有效地缩短了生产与实习的距离,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社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篇2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研究高职学生党员的特点,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突显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一、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合作育人、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中,从学校方面看,更多关注的一是邀请企业专家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标准;二是聘请企业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技能;三是依靠企业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实训条件和基地,解决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四是依托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单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从企业方面看,更多关注的首先是获到优秀毕业生的优先录用权;其次是利用学校良好的师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再者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双方主要倾向于共同开发、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几乎未涉及到党组织的建设与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校企合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促进学生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实习和工作岗位上起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不应仅限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方面的合作,还应该在党建方面深入合作共建,使党员队伍在学院和在企业都能发挥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党建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学校应该发挥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党组织,规范管理企业派往学校任教或培训的党员职工,让企业党员职工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学习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企业应同样严格要求到企业工作或学习的师生,要求他们认真参加企业的党组织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中,应重点加强到企业实践实习的毕业生党建工作。毕业生党员

既是学生党员,同时也是企业党组织的临时成员,更可能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他们在实习、实训期间的组织生活建设,对共建双方的党建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学生在毕业年级到企业实习、实训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组织发展受限,预备党员比例大

按照党员培养考察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同时为了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通过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的培养考察,将优秀学生吸收入党时,大多是二年级下学期或者是三年级。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出去实习,给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许多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被挡在了党组织的门外。并且形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党员年龄小,党龄短,而且大部分是预备党员的现状,他们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不长,党的纪律观念不强,走向社会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思想的冲击,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淡化。

2、缺乏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淡化

受三年学制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不少学生刚刚发展为党员就出去顶岗实习,对这部分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没有跟上,而且高职学院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等党组织建设不够健全的新经济组织,即便少数同学去的是有健全党组织的单位,新单位也很难及时将他们纳入党组织,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使得毕业生党员平时的理论学习不系统甚至缺失,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好找工作,没有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入党动机中存在功利因素,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现象。且由于新形势下,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无新举措,疏于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造成他们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不牢固,党性不强,群众观念淡漠,不能很好地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毕业生党员能够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想状况难以掌握。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看,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一般由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基于党员发展任务重,学生党支部要管理全系的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加上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即使通过网络平台(目前使用QQ)传达信息,交流较多,但网络方式缺乏一定约束力,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弱化,从而

导致其先进性的减弱甚至丧失。从毕业生党员自身看,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主动与支部沟通,造成了支部难以掌握党员思想状况。

(2)教育方式创新不够积极,组织活动内容贫乏,难以满足党员需求。高职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而党支部组织的学生党员活动与党外活动、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贫乏、方式陈旧,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而很少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和实践活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能及时求变和创新,导致部分党员严重缺席支部活动,使得许多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没有通过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3)毕业生党员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组织性、纪律性有所松懈,如对应该参加的组织生活不积极,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意识不够强,没有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与毕业班党员个人及其实习就业单位沟通交流不畅。由于毕业班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十分分散,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支部往往与学生党员及其实习就业单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造成毕业班党员两头都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使得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

(三)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

根据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本着创新性、实效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毕业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根据毕业生党员比例大、学习任务重、企业实习时间长、就业压力大和自身渴求得到充分发展等特点,各级党组织应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给予充分重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富有成效,关系到整个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学院党建工作的对外影响。学院党委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大事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指导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毕业生学生党员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效果,使这项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和改善。

2、充实队伍,强化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量

由于学院基层党组织缺乏专职学生党务工作者,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改变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以兼职人员为主的状况,有必要减轻兼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党建工作基本理论、提高党建工作业务能

力、掌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党员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党支部书记经验不足,对毕业生党员思想、学习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指导和解惑能力。因此,最好选派专人或工作能力强、思想成熟的辅导员担任毕业生党支部书记,同时注重加强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3、创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各系党总支要按照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根据各系条件和特点,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根据当前的政策环境,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具体方法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

第一,改变毕业生党员原有固定式的汇报、会议、联系人方式等教育管理形式,发挥毕业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建立党员服务流动站、校企共建党员基地等,让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互动起来。充分利用毕业教学环节,结合毕业实践教学检查下企业、去现场的同时,做好企业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每位学生党员都要将一份《党员实习鉴定表》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给予考核鉴定;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期回校的时机,在校内的党组织生活会上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交流,从而在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等方面与在校学生分享。

第二,成立企业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实习期党小组。针对高职毕业生党员实习单位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专门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可以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延伸到企业,实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不留空白。同时,一个实习单位或地点相近的几个实习单位中的学生党员达到 3 人及以上的可建立实习期党小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实习期党小组条件的,可以尝试建立“网络党小组”,在毕业生流动学生党支部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第三,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要主动联系,毕业生党员所在的就业单位将实习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临时转移到单位或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使实习期学生党员提前参加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增加社会实践以便尽快融入单位。

4、整合力量,健全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

按照班级或是专业,安排责任心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党员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该教师在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负责与企业沟通交流,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如果企业有党组织的,支部应加强与企业的组织联系,或开具组织介绍信要求学生党员参加企业的组织生活,或要求企业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实习期间表现作组织鉴定。如果企业没有党组织的,支部应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网络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党支部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形成个人、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大循环教育模式。

针对实习企业和实训基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党组织建设跟进方案。在有党组织的企业,将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纳入相应的企业党支部或党小组教育管理,聘请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实习生党建指导员,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等。在企业党组织的精心指导、培养下,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在党组织不健全的企业,积极协助企业成立党支部;党员不足三人的企业,将学生党员与企业党员组织在一起,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在劳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利用劳动闲余时间开展主题教育等。

5、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根据我校的惯例,毕业生党员从11月中旬开始在全国各地实习。针对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的现象,重庆市内应充分利用12371党建信息平台,定时上网过组织生活,网络发展对象公示、网络支部会议、交纳党费、及时提交思想汇报等;对更大范围,可建立学生党员“飞信群”、“QQ群”,以及时加强与党员的联系,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开设“支部书记博客”,可以网上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解答党员的困惑,帮助其度过思想、学习、就业的难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把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解决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在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党建工作进网络不仅仅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党建新领域、构建了党建新格局、发展了党建新载体,进而推进了学生党建工作在理论上的创新。

总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创先争先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在理念上不断升华,才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孔静,吴小唯《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6

[2]邓晓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3]曾令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孔凡成《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职工教育》2007,11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 会计专业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由于会计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这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年,通过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大量努力,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知道,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理工类专业领域运用的比较多,在会计专业教育方面很少涉足。在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经济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力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一、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会计专业教育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证

企业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基地,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岗位,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为专业师资培训和再教育计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校教师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前沿信息,能够大大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的指导能力。企业里会计行业的资源能够很好的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学校不足的教学资源。

(二)校企合作可以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企业人力资源的补充和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企业案例的解说和学生校内的实训,能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也认识到企业良好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另外,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科研团体与研发基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校企合作可以促使学校和企业服务意识的提高

会计专业教学校企合作这种合作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和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让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真正面对经济活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学校和企业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投入的资金不足,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不深入

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实习实训,会计学校加大了校内实训的建设,建立了会计专业实训室,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校对校外实训的建设所投入的资金不足,与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学校本身的收费有限,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发专门的经费,致使学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经费紧张。正是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流于形式,只看重该专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数量,不重视校企合作的质量。

(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的培训作用发挥不够

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担任学生指导老师的大都是企业的会计人员,这些会计人员都要在结束自己工作之后才有时间指导学生,缺乏教学经验的会计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把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教给学生。再者,会计人员还要对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本身任务的繁重,因此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也都流于形式。

(三)会计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运行

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学校要求教师既要上好课,还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再加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很困难。

三、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完善会计专业建设

会计专业教育不仅要广泛吸收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来参与专业建设,而且要针对职业素养、社会岗位及人才需求展开调查,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例如,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组织企业、公司等财务专家来进行论证,且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实施研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推动课程建设

会计专业课程是专业知识的载体,要重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聘任企业的财务专家直接肩负授课任务,并且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给予大力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课程建设的进程会异常艰难。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积累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引企入校,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

会计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实习的协议,并支付学生到企业顶岗的实习费用,通过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实习的指导,逐步熟悉专业流程与岗位职责。引企入校,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使学校和企业能够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会计学校可以积极建立校中厂,让实习基地里学生的专业课堂更近,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营造会计特色的文化氛围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宣传企业作为突破口,使企业文化很好的融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彰显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制定出以诚信文化、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基本内容的会计文化建设思路,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2]陈磊.论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J].消费导刊.2011,(21)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思考 篇4

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加强工学院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着力解决学校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 盐城工学院与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立项建设了“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践教育中心”, 形成了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平台。中心建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需求为导向, 密切了高校与企业合作, 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的运作模式,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建设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

盐城工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 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根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拔尖人才的卓越计划目标, 中心建设贴近地方机械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探索中心先进、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机械工程师, 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建设是“校企”共同发展的需要

环保装备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江苏省的建材机械产业、环保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均在全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 急需大量有环保装备行业背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践教育中心以盐城工学院多个校内平台为依托, 以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为支撑, 形成了盐工以建材机械和先进制造专业背景发展的特色。中心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 注重社会服务, 为环保装备等企业服务, 同时辐射江苏省其他以工学为主的院校。中心的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技术实践能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促进本校各工科学科的发展, 同时也可为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和大量的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型本科人才。

1.3 实现“校企”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合作, 在重视校外“基地”建设的同时, 加大对校内“中心”的教学和科研平台进行规模化及系统化建设, 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 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避免重复投资。建成后的“中心”将担当起向盐城市及周边地区高校示范与共享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的成果和理念。

2 建设内容

2.1“中心+基地”的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中心建设坚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3], 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与江淮动力、鹏飞集团开展“中心+基地”的共建项目, 在学校营造一种接近实际的工程环境, 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训练, 达到实际工程的训练要求。通过对各学院、系资源有机的整合, 中心形成了优质的机械工程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后的中心共包括: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先进制造、自动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创新创业、绿色环保装备、车辆工程和企业实践基地共10个实验教学分中心。

2.2 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中心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实验课程的选课信息、实验项目、主要仪器设备、实验课件等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加强实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使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实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已建成的网络信息平台主要功能如下:

(1) 拥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库。包括常用设计手册、标准件库、环保设备工艺流程库、模具三维结构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演示视频、电子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等, 同时, 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在一直不断地添加和更新。

(2) 平台集成了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涉及的CAD/CAM/CAE/CAPP等技术, 形成了现代化机械设计及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环境, 可以作为企业的现代化设计制造技术的推广中心, 作为学校老师的虚拟和现实技术结合开发的科研平台, 作为学生的体验中心。

(3) 平台参照企业组织模型构建了虚拟的企业设计及制造流程。平台根据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学生按照真实的角色进行协同工作, 实现具有企业氛围和规范标准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4) 平台具有实验项目全过程管理功能。例如, 学生通过登录实验平台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网上预约、实验预习、问题答疑和讨论、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文档下载、成绩查询和教学质量评价等。

2.3 形成验证→综合→创新的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结构建设遵循“整体性、模块化、开放式”的原则, 并在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 整体上围绕环保装备特色, 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其次, 以机械工程为主要背景, 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例如, 划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几个层次。最后, 中心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 突出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

2.4 全面提升实验教师教学、科研和技术能力

中心把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通过不断完善教授领衔实验室建设机制, 继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竞争与激励兼顾”的教师队伍建设原则[4], 进一步和谐用人环境, 通过各种激励举措, 鼓励教师结合科研成果、学生特点, 进行实验仪器的研发, 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 不断提升实验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技术能力。

3 问题思考

3.1 缺少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实验课教师

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需要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实验课教师, 目前这方面教师不足。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尤其注意加强和引进具有从事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背景的教师的引进。

3.2 实验项目的设计体现工程特色不强。

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提升实验教学中工程教育和科研比重, 使实验更贴近工程实际和科研情况, 使学生在校就养成面向工程的能力。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丰富

应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建设、视频监控管理硬件建设、网络化实验教学, 充实实验信息资源库、实验过程动画制作、实验课件制作、新实践教育教材等内容。

3.4 政策、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在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还有些学生有厌学情绪。中心计划重点针对此类问题, 研究对策, 激励这些同学树立信心, 建立起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另外, 通过更进一步研究和改革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 给出具有对学生能力正确评价特点的考核成绩, 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对实验建立起兴趣, 走进实验室, 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课外创新活动。

4 结语

盐城工学院通过校内“实践中心”与校外“基地”的建设, 确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进一步构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 自主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的, 实现软硬件条件为支撑的“基础+工程+创新”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制度化、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郁.高校实践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6) :103-105.

[2]朱新星.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 2007 (1) :164.

[3]吴劲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4) :183-185.

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篇5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当前环境下,技术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校如此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即使专业对口情况下,由于缺乏实践,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多都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

江苏淘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创新型企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积极与周边高校展开合作,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科技创新和实习等。同时,与高校相关专业展开对口支援工作,帮助相关系科开展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适应当前社会与市场的需要,3所高校与江苏淘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积极开展学校和公司之间的交流互动。公司与南师大电子商务系定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来到公司展开体验活动,亲身感受电子商务操作。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篇6

目前在全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支持,而在丹东地区主要以独资、民营的中小型企业为主,高职院校如何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背景与起步

在近几年,随着丹东经济的发展为该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目前丹东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企业缺乏合格技术工人。解决技工短缺问题已成为解燃眉之急。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抓住发展机遇,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怎樣与这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笔者就我院机制专业与丹东手表公司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过程

2010年我院与丹东手表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的协议,开办了“手表计时班”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个专门方向,对学生“量身打造”,根据公司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进行特色培养,与丹东手表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学生,从产学研合作开始切入,并逐步深入。

课程体系共定。由企业提供必要的课程与知识技能要求,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让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审定、开发,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

教学过程共管。学校在前两年提供生源、校舍、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三年由企业提供学生宿舍和教学环境,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讲专业课,同时,聘请退休老教师、企业的老专家,作为专职教学督导员,对联办专业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

“2+1”的培养模式。“2+1”模式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就针对某一企业,而是以机械制造业企业工作岗位性质相近的若干个职业集合为一个职群,分析该职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在教学的前两年进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企业会有专门的团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训体系等制定以及学生的实训教学与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具有机械制造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岗位群职业能力,第5学期在企业订单的基础上定向培养;建立“厂中校”模式,将学生的课程移植到企业完成,并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学习,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建立工学交替的“工作课堂”。第6学期,学生在订单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手表装配、机床操作与维护的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教师辅助管理,通过该模式运行,能很好的解决因企业订单数量过少而无法组班、学生入校时对企业了解不深造成的就业去向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增强了就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010年我院的“手表计时”班级学生毕业全部进入丹东手表厂,受到企业的好评。

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一个专业课程单元后,到生产车间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课堂上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到车间去解决,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能以专业理论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课渗透式教学能够强化高职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身临企业实境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做到教室与车间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作品与产品一体。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人才要求。

另外,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中,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学生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及时掌握企业当前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作作风、工作规范。

为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计划、有制度、有考核地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面向中小型企业,承担起推广新技术的,新工艺任务,从而锻炼科研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建立了校企双重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双重管理。学生以员工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企业为考核主体。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考试和淘汰,成绩记入毕业成绩。实习指导老师和部门领导或者领班在短期内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把阶段性考核作为实习期总考核的基础,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及时的负责,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也给校企双方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得到了全校和企业的好评。

三、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1、订单培养的主要问题

(1)“手表计时”班属于精密仪器制造方向,与机械制造专业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学生的专业面稍窄,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技术和技能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该合作模式的规模不会很大,因为单一企业不会全年从一个学校招大批学生。

2、校企合作的体会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其“产品”——学生是否受企业的欢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企业更快更好的培养所需人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工作现场环境把企业的实战经验、习惯和职业素质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也有利于学生就业,使得就业率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学改革,通过合作了解企业需求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才能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使学院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节奏合拍、与行业技术提升步伐一致、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融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出发,才能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共赢,才能拓宽运作思路,提高办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玲.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A).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 5(B).

[4]李让恒,陈全文.创新,成就品牌专业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篇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 它的特色应该体现在职业教育上,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技能, 应该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要求, 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我院自2007年成功转制为普通高职院校以来,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 使学院和企业成为教书育人的双主体, 不断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吸收人才和学生就业搭建优质的沟通桥梁,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以来, 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因此,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的缺失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 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和条例, 但这些只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体制和目标, 并没有阐明校企合作的细节, 没有确立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措施, 总体上还是处于自发状态和民间状态。这就造成了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合作双方随意加入和退出, 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状态。

2.2 企业参与合作热情度不高

在校企合作双方中, 学校迫切期望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毕业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完善学校的实训实践条件、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等, 显然学校是寻求合作伙伴热情度更高的一方。而作为企业一方, 要么将校企合作简单地看成“企业投入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参与学费分成”的盈利手段, 要么只作为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单位, 并不参与也不关心在校期间学生素质的培养。校企大多进行的是浅层次的合作及企业认识不到他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原因所在。

2.3 学校尚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求

一直以来, 毕业生能力无法达到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是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2], 高职院校正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愿望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目前多数学校只是借用了校企合作的壳, 而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师观念等方面本质上还是依照老一套, 缺乏针对性和和特色, 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依然相差甚远。

3 我院的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工学结合, 推进校企合作, 一直是我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3]。长期以来, 学院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探索, 采取了以下校企合作模式:

(1)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为了其更加科学合理, 我院每个系都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其成员包括专职教师、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等, 定期召开研讨会,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吻合。

(2) 加强企业和学生的交流。每年新生到校, 学院都会邀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技术专家参与新生培训, 向学生介绍先进的企业文化、行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 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 邀请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讲授专业骨干课程,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在顶岗实习之前,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就业指导顾问, 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 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加强企业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3) 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资金短缺、实训条件欠缺的问题, 我院也是如此, 因此我院积极争取企业的资金投入, 在校内或校外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其中, 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实现优势互补。学院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40多个,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多个。由重庆点至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建设的动漫实训室, 有中国金夫人集团出资建设的人物形象设计实训室等, 解决了我院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 企业还选派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课程, 既满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 又为企业节省了资金, 达到了互惠共赢的目的。

(4) 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订单培养模式。多个专业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 例如酒店管理专业与多家五星级酒店合作, 动漫专业与重庆点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成都维纳软件有限公司合作, 开展由企业与入校新生“双向选择”,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教育管理, 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交替进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 符合企业的要求, 毕业后由企业解决就业岗位, 这些学生工作后大多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b.工学交替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上半年在学院进行理论学习, 下半年到五星级酒店工作, 提高实践能力;c.“学工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成都维纳软件有限公司合作, 设立项目工作室, 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承揽对日软件外包项目,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企业项目,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升了专业品牌形象;d.“企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搬到了合作企业金夫人集团的工作现场, 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充当实训教师的角色, 为学生现场授课, 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更明确学习目标和岗位需求。

尽管校企合作目前仍不成熟, 但它仍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相信一定能够推动高职教育更深入的发展, 不断迈上新台阶。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突破是关键。本文总结了当前校企合作方面的难点和瓶颈, 并介绍了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

[2]刘希平.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发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2) .

[3]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从“做大”到“做强”[N].教育信息报, 2009, (2) .

校企合作教育实践 篇8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如果我国要加快现代化步伐, 那么就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然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与普通教育的快速增长相比, 最近几年的发展却没有显著进步,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 在机遇与挑战将并存的前提下, 大范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将成为未来发展必然的大趋势, 各个行业和产业, 以及教育业都将受到不小的影响, 当然, 积极面与消极面是共存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高职教育也将迎来不小的冲击, 其传统的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办学方针以及办学模式、学生的素质教育等都将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据报道, 我国目前劳动力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这一结果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这与我国当今教育体系中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力有着重要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机制, 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不够, 未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1.2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协调。

1.3除了经济社会因素外, 教育结构中对于学历过分的要求, 加之教育管理、以学历规范各类教育,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特色。

1.4经济合理化的大同趋势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体系要同时面对国际国内两个不同需求的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总之, 高职院校的现状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 这是机遇也是竞争的关键, 只有院校深入了解本院的办学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二、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与建议

综观全局,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办学方面这两方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也是促使其不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 推动政府部门出台政策,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政府部门制定行业企业参与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 完善以促进校企合作为重点的政策法规, 优化区域政策环境, 建立学院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二) 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学院

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共建学院,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产业规划、专业设置、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双主体”办学。

(三) 做好“五个对接”,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五个对接” (产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引领, 联合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 指导、组织、协调和评价校企合作, 完善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深化学院内部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 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开展技术研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四) 推动传统观念改变

积极推动舆论引导和宣传力度,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良性合作的良好氛围, 为深化校企合作创造宽松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现在, 我国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都办有与技术相关的高职院校, 在与这些企业所属的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对方安排实习学生的后勤管理和协助指导, 同时也为这些学校的教师进修、优秀学生的深造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种效果显著的方法就是成立股份制办学实体, 它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 同时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发展的要求。另外一种新兴形式, 那就是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 顾名思义, 必然和大学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由于双方之间不可或缺的密切关系, 高职院校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在诸多方面促成合作共进的措施, 比如建立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等, 这些有利的举措将使学生在大学科技园这种特殊园区环境的熏陶下和氛围中迅速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三、总结

总而言之,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与企业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 并建设合适的教学实习基地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更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毫无疑问, 校企合作的未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 我们要深入发展, 大胆创新并结合各地高职院校的实际, 必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院校鲜明发展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基于校企合作的现状, 探讨了校企合作实践的可能性和措施, 分析了双方的双赢机制, 并进一步地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牛宇星.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探析[J].学理论, 2010 (9) .

[2]孙红艳.建立职业校企一体会的合作机制[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6) :15-22.

多功能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篇9

探索与建设校企合作双赢的多功能实践教育基地, 形成可示可范的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创新校企合作项目的顶层设计, 建成既能满足学院学生实践训练、教师科研, 又能为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社会相关培训与技能竞赛等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平台, 实现校企共享实践教育基地的人员、设备、场地等实训资源。

2. 建设基础

目前,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已经形成长期的合作基础;学院是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质量监督管理局定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培训考核点、省交通运输管理局定点机动车维修从业资格证培训考核点、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定点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公共培训基地, 以及北京国通ISO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是安徽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专升本函授站、吉林大学校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自学考试助学中心等学历教育基地, 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机制建设搭建多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平台。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在满足学院与企业培训的基础上, 面向社会满足年1000人次的各类培训, 包括:企业管理人才培训 (内审员和外审员等) 、待岗在岗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退伍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职业资格鉴定等项目。

3. 建设内容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是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泰瑞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九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兴建, 其产品联合卡车作为中国新兴的高端重卡品牌,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已逐渐成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高端重卡和天然气重卡企业。我院与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开始合作, 已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厂中校建设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该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实训道场) 项目的论证与建设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

3.1 基地功能区建设

车辆工程实践培训基区:理论培训教室、整车装配实训室、喷涂实训室、焊接实训室、发动机和车桥拆装实训室等功能区建设, 如图1。

专业实训设备配备: (1) 整车实训室配备1台汽车整车; (2) 喷涂实训室配备若干常用喷涂设备; (3) 发动机和桥拆实训室配备3个桥架和2台柴油发动机; (4) 理论教室及资料配备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5) 焊接实训室配备5台CO2焊机、5套电阻点焊机和8套工装夹具等。

3.2 教学内容安排

3.2.1 学生实践训练:

集瑞公司及车间简介、安全理念、成本理念、工艺流程图、工艺作业指导书、设备工具及具体专业对应工种岗位技能实训。

3.2.2 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岗位基础理论知识、工艺流程图、制度管理、质量案例分析等 (图2、表1) 。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培训流程:公司级理论培训 (x天) →实训道场理论加实践培训 (2周) →车间班组级培训 (岗位达标) (一个月) →合格技工。

3.2.3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大纲规定完成特种作业岗位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技能培训, 并考核发证。

3.2.4 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按各工种、各等级职业资格鉴定要求, 安排实操和理论培训, 并考核发证。

3.2.5 学历提升培训:

根据各专业原有教学计划, 并与企业共同研究修订, 制定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可实施教学计划, 目前已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专科班, 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专业专升本的本科班。

3.2.6 开展深度科研合作:与企业建立各项横向课题若干项, 为学院提升研究创效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3.2.7 面向社会开展待岗、下岗、退伍士兵培训:

如我院为集瑞联合重卡完备五大工艺总介、车架车间加工工艺简介、焊装工艺简介和涂装工艺简介等一整套资料, 完成车辆工程工艺流程编制和专业教学资料建设。

3.3 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运作模式

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师培训、产学研合作、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

3.3.1 完善组织机构

构建基地主任、副主任、教学部、培训部、综合管理部等组成的校企共同参加的机构。

3.3.2 明确岗位职责

主任、副主任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和目标、负责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负责管理、培养与考核实训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基地日常管理等;教学部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并督促执行、督促教师做好学生教学管理、组织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和技术业务学习;培训部组织并开展各工种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和办理特种作业操作证、组织并开展各工种、各层次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组织并开展各类企业在岗职工培训, 组织并落实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施、学籍管理等各项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文件管理、基地内外来访人员的接待工作、负责各类会议及负责学院和公司之间的联络。

3.4 组织保障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校企合作处等行政机构, 同时学院拥有芜湖第一通用职业技能鉴定所、省安监局特种作业培训基地、市质监局职能特种作业培训基地和北京国通认证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高校ISO人才培训基地”等, 这些机构专门面向区域内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各类合作活动, 包括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特种作业培训、进修、职业资格鉴定、内审员和外审员培训等项目。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合作项目的开展, 已建立部门级、职能级、公司级三级培训体系, 在聘内部讲师90余人。

4. 结语

新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成解决了企业缺乏共建基地的内驱力问题, 探索与寻求了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方法, 使企业乐与合作, 主动合作, 解决了实践教育基地日常运作的管理难题, 健全了在实践教育基地日常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机制。在双方的共同协商下, 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利, 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实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的育人环境下,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促进学员在教育实践基地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多功能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能够起到示范与辐射带动的作用, 有效推动相关高校和企业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为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唐琴香, 汤小波, 杜绍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探讨[J].东方教育, 2004 (1) :60-61.

[2]王功, 姚东伟.民办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职业时空, 2012 (5) :11-13.

[3]崔志华.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电子实训室建设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105-108.

[4]刘莲花, 杨炎轩.基于培训视角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 2012 (22) :57-58.

[5]勾容.探索焊接课程教学中实习材料利用的最大化[J].职业, 2013 (36) :99-100.

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篇10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把握

随着校企合作的优势日益显露, 现今我国高职教育针对校企合作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态度。

1、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影响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真的做到了百利而无一害。校企合作事实上就是高职院校的一次穿壁引光, 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节省了高职院校本身实训设备、基地等教学资源, 大大的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在缓解了学校本身师资培训压力的同时, 提高了针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影响

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好处不言而喻, 同样对于企业发展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企合作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上的压力, 能够更方便、准确的锁定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进行专项的培养, 大大的提高了企业对于人才的掌控和把握。

3、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 埋头苦读, 一朝高考, 所为的无非就是能上一所好的大学。而之所以想要考上好的大学, 从根本上而言, 也不过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对于落榜学生而言, 高职给他们一个较低的门槛, 让他们拥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而校企合作则是给了他们一份保证, 在解决了他们就业顾虑的同时, 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心神投入到专业技能的训练上,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校企合作对于社会的影响

校企合作从根本上缓解了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忧虑, 减轻了学校对于实习、实训设备和师资投入上的压力, 扩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其真正的价值便是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从整体上改善了社会就业环境, 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大大的减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企业合作虽然拥有着极大的好处, 然而凡事都是相对的。在企业合作为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 也让大家沉浸在了表面的完美上, 不再进一步的去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利弊了。然而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们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1、校企合作的理念

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 高职院校逐渐的偏离了其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而在校企合作中着重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使得校企合作出现了严重的理念上的问题。这样一来, 学校只注重就业率, 从而忽视了学校对于本身学生的素质提高培养。然而这其中不乏一些高校领导认识到应该培养适应市场的技能型人才, 可是他们却并没有将其实施到行动上, 从而对于校企合作的质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2、校企合作的政策

针对校企合作,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 还为此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然而政府的重视力度还是不够, 为了能够对校企合作的利益有一个有效的保障, 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校企合作准则、校企合作奖励机制等制度, 对校企合作进行法制的监督和考核, 从而将校企合作向一个健康的方向推进。

3、校企合作的经济

校企合作可以从单位的性质来讲, 一个是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 一个是以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单位, 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很难调和的东西。作为以利益为主的企业, 在没有明确的利益驱使下, 很难与校方达成合作。这就大大的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行。而学校的资源有限, 能够培养的学生能力也有限, 在这样有限的基础上, 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则成为了影响校企合作的又一大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

企业合作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使得学校与企业达成了一种双赢的模式。而且实践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主要是将某些企业的生产线引进学校, 直接让企业在学校内部进行日常生产, 而学生便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进行顶岗实习, 在学校内便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样不但缓解了企业本身用地的压力, 也解决了学校缺乏实训设备的问题, 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

(1) 工读轮换制。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高职院校的模块式教学, 将某一专业的所有同年级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分为两半, 然后将其中的一半送入企业进行现场实际培训, 而另外一半则留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让这两方学生进行兑换, 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2) 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然而全日制劳动, 则是企业直接雇佣学生进行定岗作业, 利用一些工余实践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将学习和劳动结合在一起, 加深学生对于专业技巧的掌握。现今的大多数西方国家的高职院校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因此针对这种方式我国的一些院校也在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校企互动式模式。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学校教学的参与。这种模式在教学之处, 就会与企业协商, 将企业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由企业提供实习的基地、设备等相关硬件设施, 并指派企业中的专业人员进入学校,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

这种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实际中了解专业技能, 从而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了解到企业的整体生产工艺, 在根本上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一种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培养了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不仅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的互利, 更是一种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懿心, 倪天祥, 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D) .

上一篇:煤焦油处理下一篇:瓶颈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