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2024-04-27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通用8篇)

篇1: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然后叫三个学生到讲台前拿铅笔。从拿出的铅笔数结果,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三人拿出来的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接下来是利用对分数的新认识,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笑笑一次能吃完一块蛋糕的1/4吗?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篇2: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一步学习、应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教学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起点。

1、师谈话,猜谜“有一种数,分上下两部分,中间有一条短横线隔着”,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分数)。师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2、请学生拿出课前完成的题卡(教材35页“练一练”的1、2题),集体订正,并抽一两个分数说说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再现并巩固三年级所学的分数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1、拿一拿。师准备三盒糖果(不告诉学生糖果的总数),请三位学生帮忙拿出各盒糖果的1/2,并问帮忙的学生:“你准备怎么拿呢?”同时请其他的学生猜一猜:你觉得拿糖果会有怎样的结果?学生都说完后就观察拿糖果的过程,看结果。然后思考:都是拿出全部的1/2,为什么拿出的糖果数量却不一样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再请三位学生上台分,验证之前的结果,并揭示谜底:由于糖果数量不一样多,所以各盒拿出的1/2的糖果数量也不一样多。师引导学生边回答边小结并板书。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结论。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科书情境图(一本书厚,一本书薄)。提问: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让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汇报时一定要说明理由。

(2)师述:昨天,笑笑告诉我,说她一次能吃1/4块蛋糕,你觉着她能做到吗?学生先思考,说理由,再课件出示情境图;一个蛋糕小,一个蛋糕大,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由于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3)课件出示问题:明明喝了一瓶水的2/5,欢欢也喝了一瓶水的2/5。明明说:“我俩喝得一样多。”欢欢说:“我喝得比你多。”他们俩谁说得对呢?此问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找准整体,阐明观点,得出此问不能确定,无法判断。

3、画一画。第一步先完成题卡(教材35页第3题)分别画出各图形的1/2,它们的大小一样吗?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再课件出示:一个图形的1/4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师先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呢?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师巡视。最后有目的的选择学生作品进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不仅能从整体到部份,也能从部份到整体,既能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又能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三、在练习中进一步体验。

(1)师接着刚才画一画的话题请学生完成教材36页第5题,师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要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的思维有更清晰和表象。(2)课件出示教材35页第4题,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此题目是一道难题,两个分数不一样,整体也不知道,但它的目的跟前面一样,都在让学生体会由于整体不确定,无法判断对错。(3)课外拓展练习

有AB两个正方形,B正方形面积的1/2大于A正方形面积的1/4,对吗?

小明喝了一瓶果汁的1/2,弟弟喝了剩下果汁的1/2。他俩喝得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反思提高

篇3:对“分数定义”的再认识

2.分数是自然数的扩展。“商定义”是分数最本质的定义, 对学生来说是要认识一种“新”的数, 分数的认识要从自然数的认识中“生长”出来。从分数产生的本质特点看, 分数的真正来源, 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 如将1个蛋糕平均分给2人, 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 依据除法的意义, 应该是1÷2所得的商, 即1/2, 这种除数大于被除数的除法, 在学生当下的认知体系中是不可以“除”的, 因为它的商不足1。此时,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分数, 它是一个新数, 有了分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之间的除法就可以进行了。

3.借助数射线, 建构分数的意义。数射线是一个半抽象的模型, 这是数轴的雏形, 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向“除法定义”过渡的几何载体。它的单位是抽象的“1”, 虽然与圆形、三角形等相比较抽象, 但是仍然是几何直观, 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分数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 在数射线上的0和1之间, 我们标出1/2、1/3、3/4等等若干个分数, 通过操作可以看到“分数”是介于自然数之间的“新”数,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 在各个区间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分数, 任何一个分数都能在数射线上找到对应的点。

篇4:《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6~38页。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分数吗?(记得的请举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分数,好吗?(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师:说起分数,老师就想起了两件发生在我身上的趣事。想听吗?

师:上星期老师买了个蛋糕,吃了它的,感觉还不够饱,便把整个都吃完了;昨天有个朋友请老师吃蛋糕,我同样吃了,结果把肚子撑得好辛苦呀!同学们,为什么老师同样是吃蛋糕的,却会有不同的结果,到底怎么回事?谁知道?(学生最后猜出是一个大蛋糕和一个小蛋糕,同时在屏幕打出相应图片,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吃蛋糕的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出示题目:分别画出下面各图形的,并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的大小一样吗?(课本38页第3题)

提出要求,生动手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形来再一次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活动一:拿粉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三盒粉笔,你们能从每一盒粉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老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全部粉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篇5: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篇6: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姓名:孙怀英 座位号:15 单位:午井镇第二小学

10月28日上午,我在扶风县第三小学听取两位“送教下乡”老师的数学公开课。贾宝明老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就这节课浅谈我个人看法,本课呈现五大特色:

一、引课自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自然数、小数、分数,让学生找最简单的数“1’,从而隐蔽性地点出本节课的主题“整体”。在对“1”含义处理时,教师以苹果、羊、人为实物,让学生自由描述,学生给出了“一个苹果”、“一些苹果”“一堆苹果”、“一盘苹果”等许多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

善于设置问题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例如,当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形1/4两个连体正方形找到许多原图形时,教师适时抛出了“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都是由4个相同两个连体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又如在游戏环节,教师要求讲台上四名学生从四个不同的袋子里取出彩笔的1/2,让下边的学生猜每个袋子原来有的彩笔数,当彩笔数水落石出后教师又发问了“四个袋子都取出了1/2,为什么取出的数量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表格从而知道“部份量与整体有关”。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师展示图形1/4两个连体正方形,要求学生画出整个图形”的教学过程,教师没有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动手去把完整的图形拼出来,而学生们也没辜负教师的良苦用心,竟然拼出了接近10种图形。

四、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讨论交流“把一个圆对折两次,每一份是总圆的1/4”判断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几乎所有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教师便拿起一个圆随意折了两下,学生的观点动摇了倾向于这句话是错误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点拨“对折”是要完全重合的,并总结到:分数讲究平均分,不要找“平均”两字。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五、教态自然,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整堂课,教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教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课堂上,教师发现自己站那边,那边举手发言的学生就越多,教师就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学生“举手发言人多的地方是热带,人少的是寒带,现在他要给处于寒带的同学带来温暖”,说着教师就走了过去,瞬间好多学生被激励了纷纷举起了手抢着回答问题。

篇7:说课稿_认识分数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1)、教材以“郊游”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蛋糕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几分之

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和矿泉水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在一次愉快的秋游活动中,小红和小军也去了。我们看一看他们在郊游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图:

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 质疑:碰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板书:认识分数

二、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继续讨论怎样分蛋糕。

把1个蛋糕平均分2份,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蛋糕分一分)提出要求:把1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并说明: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设计意图:通过“分蛋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二分之一的初步认识。追问:这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没有涂色的部分呢?

介绍1/2的写法和读法(出示趣味数学故事:二分之一自述 我是二分之一,小朋友,你还不认识我吧!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分数,是分数家族中的一员,我们分数家族大约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我那时的样子还不是这样的,只有分子和分母,没有中间的分数线。我表示把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半”吧!),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数学故事”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提问1/2的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强调:现在你知道小红和小军各分得多少蛋糕了吗? 质疑:这样分(演示不平均分),每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强调平均分)2.教学“试一试”:长方形的1/2

师: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涂色作品,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折法?这些长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张纸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铺垫。

三、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选择。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第99页例题。

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你准备好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估一估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的“估一估”可以指导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小组内交流。

4、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1、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篇8:《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背景分析

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传授, 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 学生获取的知识越多, 课堂教学效益就高。而现代智能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人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 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 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 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 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鉴于以上思考,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研究方案简介

1.研究主题: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研究载体:小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3.主要思路:采用归纳法概括出理论模式——课例研究实践验证——获取经验和教训——再次验证和修改理论模式——形成基本 (通用) 模式——实现创新运用, 超越模式。具体说来, 就是以课例为载体, 研究“‘三疑’导学”课堂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流程是:由一个教师对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的班级执教, 学科全组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或观课, 参与课后的集中研究。这样循环往复, 实现研究能力与研究效果的“螺旋式”上升。

4.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阅等途径, 查阅有关资料, 为研究活动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依据。

(2) 课例研究法:包含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等。整个过程中坚持三个关注——关注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学习, 关注已有的教学行为、关注实施新的教学行为后学生的变化;坚持两个反思——反思自己和先进的差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坚持三个追问——如何体现“三疑”、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如何提升学生学力。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方法, 及时总结经验, 调整、完善方案。

(3) 行动研究:本课题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解决红花学校带普遍性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而提出, 并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 与专家合作进行系统研究, 故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

(4) 归纳与演绎:通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分析概括教育现象,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演绎 (课例研究) 、修正, 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需要“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进而“应用”—“变革”—“创新”—“推广”。此外融合观察、调查、测验等多样化研究方法。

(5) 经验总结:在研究中, 及时进行总结, 撰写研修心得、案例、故事、经验总结……。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

5.研究的程序:

(1) 准备阶段 (课前) :以数学组为单位召开会议, 明确分工, 根据研究目的或研究主题, 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观课表的设计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 观察指标要全面揭示观察的内容;做到简洁, 便于记录, 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组:龙天贵、陈洁 (执教) 、熊维洁。旨在“物化”教学设计, 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观察组:张志英、段玉婷、赖文杰。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教师实施“三疑”课堂模式教学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

学生行为观察组:任敏、李敏、储金坡。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学生在“三疑”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信息。 (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课堂文化观察组:黄继蓉、姚岚、何琳钰。旨在关注学生思考状况、课堂民主氛围、关爱学生等以及总体把握问题如何驱动课堂。

(2) 实施阶段 (课中、课后) :

(1) 陈洁老师上课:《分数的再认识》。本节课是执教老师基本凭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所设计的常态课。其他组的老师根据观课点, 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课表, 近距离观察课堂情况, 收集相关信息, 作好详细记录。包括: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课堂现象、听到的师生交流和发言, 为研究做准备。授课结束, 教学设计组陈洁老师进行反思, 所有小组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对课堂现象进行诊断, 写出观课报告, 与教学设计组一道, 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意见。在这一环节中, 执教老师要不断寻找个人经验与教育思想、先进教学经验、团队智慧的差距。教学设计组根据建议和意见修改教学设计, 准备进行第二轮上课。观课者根据情况修订观课表。

(2) 执教老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及教学实际, 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进行第二次上课;观课老师带着新修订的观课表再次观课, 并如实详尽记录相关情况。观课老师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 进行归纳汇总, 并作出诊断与分析进行第二次研讨。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完善, 力求教学理念内化与教学效果的统一。观课组再次修改观课表。

(3) 执教老师根据第三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观课老师根据多次修改的观课表再次观课。观课老师围绕观课点对观课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判断, 对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的揭示;教学设计组进行深刻的反思。

(4) 全体数学组老师从不同角度, 对本次课例研究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组内每位老师写出总结、反思、感悟。教研组整理汇总所有资料。

三、教学改进过程

第一次教学片段描述

请三个学生分别拿出铅笔的二分之一。

出示三个盒子, 分别装有10枝12枝8枝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 请三位同学分别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组织学生拿铅笔, 结果三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5枝、6枝、4枝。)

师:请大家观察

生: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不一样多呢?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了。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 大家一起数一下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枝数到底是多少枝?

学生数铅笔的总数, 并数出总数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 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可取之处:力图通过拿铅笔这个活动中的材料与数据来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相对性, 而且采用这个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的分数——二分之一。借助这个游戏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本质内涵, 突出在不同的整体下, 相同的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不同的。

问题发现:

1.指名汇报时探究结果时, 其它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对他人的发言没有评价, 没有发表见解。

2.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的分工不明确, 教师监控也不到位。

3.从这个片段中看出,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 紧紧地追问学生, 学生是被动地学, 思维空间受到限制, 没有自由度, 个性发展受到束缚, 形成了一种教师在前面走, 学生在后面跟, 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改进意见:

1.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 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 增强取胜的信心,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针对问题3, 可以这样设计: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也相同;“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

第二次教学片段描述

出示四个盒子, 分别装有8、6、8、10个糖。

师:这里有四盒糖, 请你拿出一盒糖的二分之一?请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抽四人参加活动)

师:请你猜一猜, 他们拿出的糖果数量会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生3:可能一样, 也无可能不一样。

师:究竟一不一样呢?请四名学生试一试。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糖平均分成2份, 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糖的总支数除以2, 看看得几就拿出几个。

现场组织活动: (请四位同学分别从一盒糖中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结果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个, 另两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3个和5个) 。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个数有的一样多, 有的不一样多, 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糖的二分之一, 可是拿出来的糖却有两个同学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四盒有的糖总数其中两盒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生3:是不是哪一位同学把糖的二分之一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 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其中两盒糖的总个数一样, 其余不一样, 也就是有两个整体一样, 两个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四位同学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 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糖果的总数到底是多少?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6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3个。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也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4: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是10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5个。

学生总结交流:哦——原来是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有两盒相同, 其余两盒不同造成的!一盒糖果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糖果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不同) ,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相同)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师:喔, 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 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可取之处:

1.体现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思想, 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个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

2.开放性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 照顾到了全体学生。比如:画图表示3/4, 在这个问题中, 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有灵活多样的表示, 能力差的学生或许就只有单一的一种表示, 教师的适时指导, 这样,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缩短差距。在解决已知一个图形的1/4是, 求这个图形时。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 反馈时, 我们看到了较好的效果, 答案丰富多样, 充分展示出了一题多解。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 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也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 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问题发现:

1.小组合作探疑前, 教师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2.探疑阶段, 教师方法指导不够具体。

原因诊断:

1.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 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 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另外, 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 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 学生围桌而坐, 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 这是客观原因。

2.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无意之间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不是合作者;同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或多或少存在, 从而缺失方法的指导。

改进意见: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才有成效。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于不敢展示, 不敢点评的同学要多给予鼓励, 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只要敢与参与, 哪怕是讲错了, 但凭借积极参与学习的勇敢精神, 也照样获得掌声, 照样受到鼓励, 同学们照样给其喝彩, 为其加分。

3.教师针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有意识加以培训, 多给学生讲一些合作重要性的知识。

(1) 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 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 都需要合作, 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4)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5) 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6)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指导。 (包括各类人员培训)

四、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虽然很累, 但对我们自己仍然收获甚多, 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想法, 也有很多疑惑。

1.在实施“‘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 尽管教师将教学环节变为活动。对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方式、设计、程序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教师在设计时不一定能完全预见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式上的所有需求, 因而可能出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难以融合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耗时较长, 面对心智、能力发展不同的学生, 怎样控制教学节奏, 怎样协调“亲身实践、感知与体验”所用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怎样创造出属于学生学习的精彩呢?

2.本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叙述:结合具体情境, 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理解“整体”所包括的三种情况, 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体会”一词很难把握, 究竟体会到什么程度?到哪一层、哪一步就算“体会”了?老师怎么评价?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 拿糖果的环节进行得很顺畅, 只要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数不同, 它们的二分之一当然不同, 总数相同, 他们的二分之一当然相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3.通过一次拿铅笔和一次拿糖果, 特别是拿糖果, 确实已经将分数的相对性三个角度的意义都罗列出来了, 可教学效果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和发现, 参与展示, 这让我们非常困惑, 难道是我们把意图理解错了吗?

回想这两次活动 (拿铅笔和糖果) , 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 可学生像是旁观者。我们在想:可能由于学习材料的限制, 只能让几名同学来操作, 更多的同学则是在那儿看, 虽然可能有想法, 但由于操作的次数太多, 学生的头脑中并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老师让他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拿铅笔和糖果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 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感悟太杂, 也不深刻, 有点面面俱到, 却一面也不到。到底该怎么办呢?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 需要不断反思的行为, 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以上只是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的比较研究, 虽难登大雅, 却也是切身实践所得。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参考文献

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室《课例研究年鉴》2012.第三册

上一篇:平凡的母亲优秀作文下一篇:年兽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