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01

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

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首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出示三盒铅笔)老师这里有3盒铅笔,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我先采访一下三位选手: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板书:

整体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5、小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二)活动二:说一说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出示课件: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

(三)活动三:画一画

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画一画: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五)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相继霞

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1、2,比大小,吃西瓜)这些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经过与同年段老师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清楚地认识到的。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再认识什么”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觉得“一头水雾”,甚至还相当迷茫,认为教材是在复习旧知,内容过于简单。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程序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安排了两个内容。

1、是说成语写分数,2是回顾分数的表示意义。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通过三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

1、拿铅笔

2、说一说

3、画一画,其中拿铅笔是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安排了填一填、涂一涂、想一想、辨一辨等练习。

(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

通过老师引导小结与学生自己谈收获,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感悟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

(五)在拓展与延伸中,我安排了“猜一猜”这一机动环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从部分到整体,即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时整体也不同。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实践法,辨析法和猜测验证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篇2: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 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

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请学生剪下附页3中图1的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预设 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预设 生:我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

师:剩下的这部分相当于纸条的几分之几呢? 预设 生: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明确整体“1”可以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画出来)

篇3: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片段一]新旧结合,让课堂孕育生机

(师生一起欣赏银幕上分数的发展史)

师: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了分数的组成部分及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回顾的知识完成下面两道题(见下图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一边汇报答案,一边说说分数的意义)

(板书:一个六边形、一个长方形、三个圆、十二个圆)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的特点是边回忆边练习,这与教材的呈现次序先新知后练习,似乎有“对着干”之意.其实不然,笔者曾听过十余节“分数的再认识”,按教材的程序教,总有思维由顶峰之处忽然滑到低谷之地的感觉.为什么呢?本节课的新知主要是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而练一练的三大题7道小题中,只有最后小题需用到新知来解决,其余6小题都可以用三年级的知识———在一个图形或多个相同的图形中根据所呈现的涂色部分表示出相应的分数,或者根据所给定的分数涂色表示对应图形来解决.于是,当学生欣赏分数的发展史和回忆了分数的初步知识后,教者选取练一练中的一部分题目作为复习引新,这不仅顺畅了教学流程,还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的课改理念.

[片段二]异材结合,让课堂焕发生机

(所谓“异材”是指不同版本的教材)

师:谁来说说下面每个的意义?

(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教师板书: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四根香蕉、八个面包)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用来表示分数的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可以统称为一个———

生1:一个物体(板书).

师:十二个圆、三个圆……可以统称为———

生2:一些物体(板书).

师: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作为表示分数的整体“1”

师:表示分数的整体“1”,你认为还可以是什么?

生3:教室内的16只日光灯可以作为整体“1”.

生4:全班46名同学可以作为整体“1”.

生5:全校24个班级可以作为整体“1”.

生6: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可以作为整体“1”.

……

师:请用上整体“1”三个字,说说什么叫分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也可以说成整体“1”)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构建整体“1”的概念和抽象概括分数的概念.关于整体“1”和分数的概念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没有呈现,而人教版、浙教版等版本的“分数的意义”(与北师大版“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进度相当)中,却呈现了应以哪种版本的教材为准呢?北师大版教材编排这节课的主要意图之一是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课堂出现“整体”等词汇时,学生会自然地产生疑问:“什么叫整体?”“整体可以是什么?”另外,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找准整体“1”(单位“1”)是关键.可见,没有相关的概念既不能自圆其说,也不利学生后续的学习.于是,执教者把人教版中相关的这些概念引用到“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中,从而顺畅了教学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理解.整体“1”和分数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如何渗透呢?关于这一点教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几种教材,把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了如下处理:一是用足感性材料.先让学生在感知8幅图中的整体“1”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身边的或教室外的整体“1”二是让学生经历逐步抽象概括的过程.如由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抽象概括为一个物体,由十二个圆、三个圆……抽象概括为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概括为整体“1”,再由整体“1”产生分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构建了概念,而且关注了学生概括性思维的培养.从学生小手林立、思维活跃,列举了许多整体“1”的情况分析,充分说明了课堂已焕发了生机.

[片段三]静动结合,让课堂永葆生机

师:投影中每个所对应的物体是什么?

(学生分别指出一条线段、一个三角形、一根香蕉和两个面包)

师:为什么每幅图都表示,对应的一份却不同呢?生:整体“1”不同.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得出的知识,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众生齐说:好!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信封,每个信封内都盛有铅笔,分别从每个信封中拿出所有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数一样多吗?

(有的学生说一样多,有的说不一样多)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

生1:试一试呗.

(教师让三名学生上台展示:一号、二号信封取出了2支,三号信封取出了3支)

师:为什么同样是所对应的数量一号和二号信封一样多,一号和三号信封不一样多呢?13

生2:一号和二号信封整体“1”的数量相同,一号和三号信封整体“1”的数量不相同.

教师板书:总体相同表示的数量相同,总体不同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

师:一号、二号、三号每个信封的铅笔总数分别是多少支?

生3:分别是6支、6支和9支.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4:整体“1”的数量相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相同;整体“1”的数量不相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相同.

师:下面我们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生5:不一样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6:亮亮看的书整体多,所以它的也多.

师(出示约200页的书):你们手中的数学书约100页,浩浩看的这本书每张纸的厚度比数学书薄,并且是50页的倍数.浩浩这本书整体“1”约是几页?它的大约是几页?

生7:整体“1”约是150页,它的是30页.15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8:150的就是把150平均分成5取其中的一份,也可以说成把150除以5,得数是30页.

生9:整体“1”约是200页,它的是40页.

生10:整体“1”约是250页,它的是50页.

师:究竟是多少页呢?请一名同学上来看一看,揭开谜底.

生11:约是200页.

估对的同学齐说:耶!

师(出示约是400页的书):亮亮看的这一本书,整体“1”是几页?它的是几页?

(大多数同学认为约是400页,它的是80页)

篇4:《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6~38页。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分数吗?(记得的请举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分数,好吗?(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师:说起分数,老师就想起了两件发生在我身上的趣事。想听吗?

师:上星期老师买了个蛋糕,吃了它的,感觉还不够饱,便把整个都吃完了;昨天有个朋友请老师吃蛋糕,我同样吃了,结果把肚子撑得好辛苦呀!同学们,为什么老师同样是吃蛋糕的,却会有不同的结果,到底怎么回事?谁知道?(学生最后猜出是一个大蛋糕和一个小蛋糕,同时在屏幕打出相应图片,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吃蛋糕的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出示题目:分别画出下面各图形的,并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的大小一样吗?(课本38页第3题)

提出要求,生动手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形来再一次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活动一:拿粉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三盒粉笔,你们能从每一盒粉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老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全部粉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篇5: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课前准备: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课时要求: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

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分的长度是个纸条长。)

3.教师小结:

从测量活动中,可以发现分数新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把纸条变短;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分析“分数墙”中的问题。1.观察理解:

认真观察“分数墙”,理解表格中每一步的意思。

2.分组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二。3.讨论交流:说一说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如: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就越小,如;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等。

4.认识分数单位: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练习:说一说,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指名学生口答)5.教师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 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整体“1”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教材66页练一练第1——4题。

第1题是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2题侧重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3题鼓励学生在直观图上,再次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的意义。第4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检查

独立完成三学一测的应用检测,教师巡视。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教师对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精讲、点拨。

四、拓展

如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有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的,是 B的。已知A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B的面积吗?

篇6: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铅笔22枝、数学书、草稿本、学习用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们还记得分数吗?是几年级时学的,你能说几个分数吗?

2、我们今天再来学一学分数,出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3、请同学们观察,(教师操作课件)你看到了什么?可以如何表示?1/2的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二、操作再认识。

1、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并说说怎么拿的。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有两位学生的结果一样多,第三位学生和他们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第三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3、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4、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数量就相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数量就不同。

三、说一说。

1、看幻灯说一说,淘气和小明一样多吗?说说理由。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数量就不同。

2、笑笑能吃下1/4的蛋糕吗?(不一定)

3、小结。

四、画一画。

1、一个图形的1/4是一个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2、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五、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数量就不同。

3、小组合作学习。第5题讨论完成,然后选几位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六、思考题。

篇7: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永城市第八小学

张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仅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也可以将一些物体当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并能正确平均分,从而理解单位“1”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能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说出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能够理解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知“分率”而得出“量”,从“整体”得知“部分”,由“部分”重现“整体”。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画表格)

一、分数的产生。(出示课件)看到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今天的内容与什么有关吗?(板书:分数)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继续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

二、揭示单位“1”。

视频中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说一说,拿出一张便贴纸试一试?(描述)除了苹果、便贴纸,观察一下教室周围,想想我们身边,哪里还能找出?(如果不能举出,就以教室物品为例。提示说出的含义)(预设1、当所有孩子举的都是一个物体时,将16张便贴纸为一份分给每个四人小组的组长,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其中的,现在每组组长和成员讨论:用这16张纸能表示出 吗?然后将这些纸的平均分给组长在内的每个成员。)(预设2、大部分孩子举的都是一个物体的例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举出多个物体的例子,提问:他举的还是一个物体吗?(不是),是一些物体,不过,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________?我们来亲自试试。将16张便贴纸为一份分给每个四人小组的组长,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其中的,现在每组组长和成员讨论:用这16张纸能表示出

吗?然后将这些纸的平均分给组长在内的每个成员。)引导说出:把16张纸看成一个整体。

“1”很奇妙,它不仅可以是一张纸、一个苹果,当一条线段有计量单位时,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叠纸、一排书架、一摞书......我们都可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在以后分数的学习中,通常会把一个整体称为单位“1”(板书)。

三、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

(出示课件)根据提示“谁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来描述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引出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填空并观察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呢?(表示这样的几份)。

同桌互说:一人举出一个分数,对方说出其意义。

四、操作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分数游戏。

活动一:每个人举出自己手里的4张纸,听老师说分数,快速取出相应的数量并举起来。

(分别为、、)每举一次问:数量都相同吗?为什么?(单位“1”相同)

活动二:(在上一环节正在进行期间随机多发给一些小组几张纸)现在,每个小组把所有人的纸都集中到组长那,一起数数一共多少张。(报结果)每组听老师说分数,派代表快速取出相应的数量并报数。(取出你们组中所有纸的)

每组取出的都是,为什么表示的数量却不同呢?(单位“1”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二)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将两张便贴纸贴到黑板上,已知“部分”求“整体”。

这是一个图形的,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应该注意横向两个为其中一份,出现画成纵向或分开的情况要及时纠正)。(随机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更深入的认识?

分数的学习有趣吗?生活中有很多分数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做一个善于发现的小学习家。(下课)(附课本图片、课件、教学反思各一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部分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一)。由于提前被告知的失误,一直按老版教材准备的,但临上课前才发现,但有幸的是,这节课我是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结合起来准备的,无论哪种版本,都脱离不了“单位„1‟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整体”、“部分”间的关系;分数单位”这些内容,所以并没有很慌乱。

这节课我的初衷是利用手中的“便贴纸”玩转整个学习过程,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但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拿出身边的“书”、指出教室中的物品对孩子们进行分数意义的解释,显得更加形象,孩子们也容易理解。在进行最后一个“部分”与“整体”教学过程中存在失误:开始准备的是一个整体的是一个,没有考虑横向纵向的问题,在发现版本不同后利用的是课本上的两个,在展台上展示孩子们作品时没能考虑周全,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这是以后课堂上必须要避免的。

篇8:对“分数定义”的再认识

2.分数是自然数的扩展。“商定义”是分数最本质的定义, 对学生来说是要认识一种“新”的数, 分数的认识要从自然数的认识中“生长”出来。从分数产生的本质特点看, 分数的真正来源, 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 如将1个蛋糕平均分给2人, 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 依据除法的意义, 应该是1÷2所得的商, 即1/2, 这种除数大于被除数的除法, 在学生当下的认知体系中是不可以“除”的, 因为它的商不足1。此时,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分数, 它是一个新数, 有了分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之间的除法就可以进行了。

3.借助数射线, 建构分数的意义。数射线是一个半抽象的模型, 这是数轴的雏形, 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向“除法定义”过渡的几何载体。它的单位是抽象的“1”, 虽然与圆形、三角形等相比较抽象, 但是仍然是几何直观, 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分数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 在数射线上的0和1之间, 我们标出1/2、1/3、3/4等等若干个分数, 通过操作可以看到“分数”是介于自然数之间的“新”数,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 在各个区间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分数, 任何一个分数都能在数射线上找到对应的点。

篇9:分数的再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解决问题 再认识 迁移 类推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页例3。

【教材分析】

分数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其实是分数认识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之后又要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六年级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也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从分数的定义来看,“分数的意义”一课,教材着重从“平均分”的角度阐释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材只是呈现关系并未引导联系“商定义”;本课侧重让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完善对分数两种含义的理解。一种含义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米、千克等;另一种含义表示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率,具有无量纲性。

教材上求“7只鹅是10只鸭的几分之几”,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获得的“鹅的只数是鸭的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结果,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求“7只鹅是10只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对此,笔者认为由十分之七这个结果推出列式为除法还是比较别扭的。

用张奠宙教授文章中的观点来看,“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回避这一定义,只是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是分子除以分母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蒙混过去”。“人教版教材在用黑体字写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马上给出分数的比定义,所用例题是: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弯子绕得很大,恐怕要多做些铺垫才好”。

其实张教授谈到的例题是实验稿时的编排,现在的修订版例题变为: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我们不难发现,修订教材已经试图通过对比,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例题所附除法由来还是与实验稿相同。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对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问题一:妈妈买了4个苹果,又买了( )个梨,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问题二:下面这个图形你看出了什么分数?

1.学生真的理解吗?

问题一说明部分学生在直面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只能从整数倍来理解,60%的学生已经知道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随后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填写了分数的学生,也并不真正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表示的意义。一位学生在课后找到笔者说:“老师,你算错了。”“为什么呀?”“11÷7=。”笔者愣了一下,恍然大悟。在学生的脑海中,分数就是要比1小的,比1大了,这是不可能的。

2.要出现假分数吗?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疑问,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本课时,回避了假分数,把假分数和真分数的认识放到了下一课时。而另外版本的教材,都是把假分数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放在一起的,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相比,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假分数。因此,本节课有必要出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经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方法。

(3)初步感知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唤醒对分数的原认知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妈妈买了4个苹果,已经吃了3个,已经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 )。

生(齐答):四分之三。

师:这里的四分之三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学生回答,师逐步完善上图,最终得到下图)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已经吃的个数表示这样的3份,所以用四分之三表示。

(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即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分数定义中“份数定义”的理解,为后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类比推理,实现对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边说边画在大黑板上:现在妈妈买了4个苹果,又买了12个梨,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梨:

苹果:

师:怎样列算式?(板书:12÷4=3)这里把谁看作了标准?

生:把4个苹果看作了标准。

师:从图中你看到3倍了吗?谁上来圈一圈?

师(擦去4个梨):如果妈妈买8个梨,算式又是怎样列的呢?(板书:8÷4=2)

师(再擦去4个梨):梨继续减少,如果买4个呢?(板书:4÷4=1)

师(再擦去1个梨):假如妈妈买3个梨,算式又该怎样列呢?一起说吧!(板书:3÷4=)

师:谁能说一说,这里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启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3个苹果是4个苹果的四分之三,现在可是3个梨呀,不一样的哦,3个梨怎么也是4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呢?这是什么道理?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其中的缘由。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生:这里比的是个数,即在个数上,3个梨相当于3个苹果。

师: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比个数,都是3个对3个,不是比什么重量、形状等等。

师:现在你对这里的有什么新的认识?(指名提问)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是它的,1个梨的个数相当于1个苹果,因此1个梨也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3个梨也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

师:谁听懂了?(指名复述)

师(再擦去1个梨):如果妈妈买2个梨,算式怎样列呢?(板书:2÷4=)

师(再擦去1个梨):假如买1个梨呢?(板书:1÷4=)

师小结:同学们,现在黑板上有6个算式,上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整数,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几分之几,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反思: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舍得花时、重点泼墨,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理解:即在个数上,3个梨相当于3个苹果,自然3个梨也是4个苹果这个整体的,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分数不仅仅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对分数的原认知,并顺利地实现了对分数的新认识。)

(三)夯实模型,巩固对分数的再认识

师: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信息,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独立提问解答,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说说你提的是哪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生答师板书:7÷20=)说说这里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请说说你写的算式,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解决的是哪一个数学问题。(生答师板书算式)

生答师板书每个算式相对应的问题。

师:黑板上哪个分数你有点看不太明白?

生:。

师:没关系,那我们先来看10÷7解决的是哪个问题。这里是把谁看作单位“1”?

生:把7个篮球看作单位“1”

师:想一想,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

比较:我们一起看这两个问题“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几分之几?()”和“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几分之几?()”,它们都在研究篮球和足球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生:因为它们的单位“1”不同)

总结:同学们,一开始的回顾,让我们回忆起了3个苹果是4个苹果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三,接着通过新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3个梨在个数上就相当于3个苹果,所以3个梨也是4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因为有了这种新变化,所以也就出现了像这样与众不同的分数。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然后再集体交流所提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通过丰富的、相类似的问题与算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假分数的出现变得不那么突然,不那么难以接受。)

(四)拓展延伸,深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1.从形到数,完善意义。

师:请一起看屏幕(见下图),从图中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答教师板书: ……

师:你能看懂哪个分数?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生:阴影部分三角形的个数是整体的。

生:空白三角形的个数是整体的。

生:红色三角形的个数是空白三角形的……

2.从数到形,延伸意义。

师:课件出示:五(2)班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齐读)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收集材料。

反馈交流:有位同学这样画,你看得懂吗?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男生

女生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图表示的,谁看懂了?

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男生

女生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生: ……

反馈: 你是怎么想的?, 又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看懂?(生:相差的一份是男生的)相差的一份在哪里?谁上来指一指?呢?(生:相差的一份是女生的)如果老师写一个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启发:都是相差的1份,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单位“1”不同。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分数的认识,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第三种定义,即比定义: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部分,把一部分当作新的整体。同时,还力图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比是一个有序概念,颠倒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比较顺序,就得到另一个比。)

(五)课堂小结,梳理对分数的再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分数不一定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生: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也有可能分子比分母大。

生:同一个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数。

(反思:通过课堂小结、梳理,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即分数不仅仅表示同一类数量之间的比,也可以表示不同类数量之间的比;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也有可能分子和分母一样大,甚至分子比分母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随着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比较顺序的颠倒而交换位置;等等。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大有裨益。)

【总体思考】

整节课,在厘清份数定义显示过程,商定义表示结果的基础上,旨在着力解决如何妥善实现由算式到结果这一教学难题,同时深入思考与之有相同本质的已有数学知识,并最终确认应该是“如修订版教材中所要体现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综观两个数(或数量)相比,既可比较相差多少即差比,又可比较两者的倍数关系即倍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其实质就是倍比,所以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先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入,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展开教学,最终由商定义得出商是整数时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自然地获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的思考方法。

另外,在细细解读张奠宙教授的观点“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之后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有缺乏用比和比例的眼光去审视分数的缺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讲比和比例的时候,应该补充‘分数的再认识,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很有好处”等之后,更加坚定了笔者对此例题的定位,那就是此例题既是“解决问题”,更是“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练习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定义的认知,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体会到部分与部分之比、部分与和之比、差与部分之比、差与和之比等等,有的问题即使不能当堂解决,但对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或百分数)解决问题时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又要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让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和谐共振,课堂才会更有张力、更有魅力、更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1).

[2]王永.从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认识分数的本质 [J].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8(4).

篇10: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同学们认识分数吗?你对分数都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谁 能给老师讲讲,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1/2和1/3哪个大?

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现在你觉得哪个分数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分数的奥秘还挺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探索分数的奥秘。 谈认识。

指名说。

自由说。

观察,思考,回答。

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 1、这里有三盒笔,你能从每一盒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指导拿笔。

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拿得对吗?

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2、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出示图片)

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3、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指名3人上前拿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指名说。

再请三名同学判断三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比较。

讨论,指名汇报。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三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口”,请你画出这个图形。

2、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巡视指导,引导说清思考过程。

3、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

4、分别画出各图形的1/2。

5、捐零花钱。 独立完成,展示不同答案,教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独立填后,交流。

按要求涂色。

画后交流: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组内交流,说清理由。 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课题 分饼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出示教材情境图,并配上故事。

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 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猪八戒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分饼”这个问题,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观察,倾听。

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既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二 1、请同学们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3张饼,帮八戒分一分。

讲清要求,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操作思考的过程?

显示教材的分法。

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两种方法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2、下午化缘的时候,猪八戒更卖力了,到了傍晚时分,猪八戒已化缘到9张饼,他高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 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你们教他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猪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的分法让大家分享一下。

2张又 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整数2,再写分数 ,分数紧挨着整数,分数线要对齐整数中间,合起来就是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先齐读两遍,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美观。

3、我们帮猪八戒解决了两个分饼的问题,得到了这些分数,观察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与1相比,哪个大?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小结: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和带分数? 以小组为单位。分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汇报时上台演示,边做边说

观察,记忆,理解。

动手操作。

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倾听,记忆。

读,写。

讨论,了解特点。

随便说。 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在活动中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用不同方法的演示,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为下一个实践操作活动作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举例,结合情境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活动三 1、找朋友

出示几个分数。

2、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3、以7为分母,写分数。

4、看图,填假分数和带分数。 判断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在书上完成,交流。

独立写,汇报。

完成在书上,同桌交流,再汇报。 练习结合情境,既注重基础,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假分数≥1

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分数 带分数>1

篇11:《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沈文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分数,这个分数怎么读?(两个学生读)21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表示什么?

2生: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取其中的一份叫做二分之一。师:1它有表示什么呢? 3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叫做三分之一。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11和谁大呢? 2311和的? 2311﹥,但是昨天笑笑做一道题的时23生:二分之一大(4个人回答)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却小。

师:掌声送给他。看来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分数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候却说11﹤,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231111生:因为那个那个三角形很大,所以它的就很大,而那个的三角形面积很小,所以它的就很小。

22331师:有道理吗?他说得非常好。这个,它是把谁作为一个整体?

2生:小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 师:而这个1是把 3111,这是大三角形的,那其实这道题表示的是小三角形的小于。223生:大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师:这是小三角形的生:大三角形的1 3师:看来分数和它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索分数,学习生:分数的再认识

师:现在老师这准备了三盒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彩笔的怎样拿出这盒彩笔的1(选三名学生),在拿之前老师想问,你准备21? 21。21。2生1:先把这盒彩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生2:我准备把这盒彩笔的总枝数数出来,再除以2,就是这盒彩笔的师:你赞成吗?

第 1 页 生3:赞成。

1。拿好之后转过身来。21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的是几枝?

21生1:我拿出这盒彩笔的是4枝。

21生2:我拿出这盒彩笔的是6枝。

21生3:我拿出这盒彩笔的是5枝。

2师:先在开始吧,拿出每盒彩笔的师:大家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同样是拿出每盒彩笔的1,为什么拿出的枝数不相同呢? 2师:大家有这样的疑问吗? 生:有

师:是不是数错了啊? 生:没数错

师:那就奇怪了,都是拿出每盒彩笔的下你的想法。师: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这些彩笔的总数不一样,所以它们每个的1,为什么拿出的枝数各不相同呢,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交流一21也就不相同。2师:和她的想法一样的请举手,看来同学们都是这么猜测的,认为三盒彩笔的总枝数不一样,那是否真的不一样呢,我们需要实际检验一下。三位同学把彩笔放回去,数一数总枝数是几枝?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这盒彩笔的总枝数是多少枝,你拿出的1是几枝。21是4枝。21生1:我这盒彩笔的总枝数是12枝,我拿出的是6枝。

21生1:我这盒彩笔的总枝数是10枝,我拿出的是5枝。

2生1:我这盒彩笔的总枝数是8枝,我拿出的师:看来确实是三盒彩笔的 生:总数不一样。

师:由于总数不一样,所以他们拿出的生:不一样

师:掌声送给三位同学。

1也 211是几枝? 8→→4 221

1如果有10枝彩笔拿出它的是几枝? 10→→5

2211 如果有12枝彩笔拿出它的是几枝? 12→→6

22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如果有8枝彩笔拿出它的第 2 页

11是几枝? 20→→10 2211 如果有100枝彩笔拿出它的是几枝? 100→→50 如果有20枝彩笔拿出它的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总枝数的1,是总枝数的一半。21,刚好占总枝数的一半。也就是说这些拿出的部分刚好2师:他的发现非常好,他说他发现了,总枝数的占这些整体的 生:一半

师:还有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它们的总枝数各不相同,它们的1也各不相同。2师:她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掌声送给他。还有谁想说说你的发现? 生:总枝数越多,它的1就越多。21就越少。21,由2师:反过来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总枝数越少,它的师:掌声送给他。看来我们班同学确实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我们来看,这些都是拿出于总枝数不一样,拿出的生:不一样。

师:那好,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看书的情境。(出示情景图),小明说:“我看了这本书的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1也 21”,小芳31”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3生:无法判断,因为我们不知道书的总页数。师:那要判断谁看得多,得需要知道什么? 生:要判断谁看得多,需要知道书的总页数。师:那有没有可能看得一样多?

生:在书的总页数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看得一样多。师:因为他们都是看这本书的1,由于我们不知道书的总页数,因此我们无法断定谁看得多,那现在你能3判断吗?(出示手中的书)谁看得多 生:小明看得多(3个学生回答)师:都是1,怎么现在又觉得是小明看得多了呢?谁来解释一下 31对应的总页数多,所以我们认为小明 311是多少呢? 300→→100 33生:因为小明书的总页数多,所以我觉得小明看得多。师:由于小明的生:看得多。

师:假设小明看的这本书如果是300页,那他看的第 3 页 生:100页

师:你答的这么快,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生:用总页数除以分母

师:除以分母也就是除以几? 生:3

师:得到其中的几份? 生:1份

师:那要是小芳看的书是页30页,他看的生:10页

师:可见当总页数多的时候,他看的11是多少页?

30→→10 331确实 3生:多

师:集合刚才我们粉彩笔和看书的这个情景,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当他们的总数不相同时,它们的1就各不相同 2师:他是结合粉彩笔的情境说出了,自己对分数的新的认识。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一个整体的11越大,它对应的整体就越大,一个整体的越小,它对应的整体就越小。33师:他的意思我明白了,对于同一个分数而言如果它的整体越大,它对应的部分就越大,反过来,如果这个的整体越小,它对应的部分就越小。

师:好了,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分数的新的认识,我们来看辩一辩。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师: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得多吗?

生1:小芳捐的钱不一定不小明捐得多,因为它们钱的总数不一定一样。生2:小芳捐的钱不一定比小明捐得多,因为他们的总钱数不一定一样多?

师:他们两个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而他们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不一定”我想请问这个不一定,可能是哪些情况?

生:可能一样多,可能不一样多 师:不一样可能是谁多?

生:不一样多可能是小明多,还有可能是小芳多。师:那也就是说,你们所说的不一定,包含几种情况? 生:3种

师:一种是小芳多。(写:小芳多:)一种是(写:小明多:)还有一种是(写:一样多:)师:但是老师还是有些不太明白,什么情况小芳多,小明多,一样多,是否存在这三种情况呢?你能不能像一个办法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生:可以设数字。

师:你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当小芳多时,可以设小芳有300元。师:300→2→120(把你算的过程说给大家)5生:用300去除以5再乘以2 师:小芳是300元可以假设小明是 生:小明50元 师:50→1→10这个时候谁捐得多? 5第 4 页 师:谁能举例说明小明捐得多? 生:假设小明有100元 师:100→1→20 5生:假设小芳有10元 师:10→2→4 5师:他通过设数字证明了,小明捐得多。师:那什么样的情况捐得一样多呢? 生:假设小芳有100元,她的12就是20元,假设小芳有50元他的也是20元 55师:写

这是小芳和小明捐款

生:一样多。

师:今天我们班同学除了找到了不确定的三种情况,而且还找到了一个好方法通过设数来验证这三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看来分数和它对应的整体确实存在着 生:密切的关系

师:老师发现今天我们班的同学表现都非常好,特别是这位同学,请你起立。现在老师就想用何俊博同学还做一个分数,何俊博占这个竖排的。。师:你们还能根据何俊博创造出那些分数? 221生:他占一和横排的

81生:他占我们班的

42生:他占北趟学生的师:老师告诉你们我们五年组有121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他占我们全年组的1 121师:我们全校有898人,那你能想到哪个分数? 生:他占全校的1 898师:看来我们可以根据何俊博表示出不同的分数,但是何俊博只有一个,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 生:因为它们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师:挨个说是把谁作为一个整体。

师:也就是说由于总人数不一样,那何俊博所对应的整体也不一样。所表示的分数就 生:不一样

师:所以我们在说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楚,这个分数占那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师:刚才同学们都善于创造分数,那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分数,你能根据这个分数创造出漂亮的分数吗? 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格子开始画

师:屏幕展示,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奇思妙想,想象力非常丰富,刚才他们画的图形正确吗?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形状各不相同,那你们判断这些图形正确的依据是什么? 生:因为这些小正方形,都占它的整体的4生:每个图形里面都包含了4个像这样大小的正方形

师:说的很好,虽然图形不一样,但是每个小正方形都占每个图形的 生:1 4第 5 页 师: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接下来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观察力。生:略

上一篇: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教案下一篇:快运物流年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