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

2024-04-22

《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2017年12月14日执教了认识分数这一课,在课前,我提前2个星期备好课,做好课件,期间又小范围改动了一些,花的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指导学生几分之一的概念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对于二分之一的认识,我设计了非常细致的环节,在给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之后,我先问学生“它指的是谁?”然后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接着把这句话藏起来,让同位互相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最后让几个孩子站起来说说,又集体说了一遍。之说以处理的这么细致,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叙述的是分数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孩子之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经过这个细致的环节,孩子在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就说的比较完整,也很顺利。

在教学几分之一的一般性的环节,我先设计的根据给出的三分之一选择图形,然后在选择能表示4分之一的图形,然后在这个环节给出了一个反例,强调了平均分,又对比了不同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让孩子发现几分之一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最后通过对比板书上几个分数,让学生讨论得出“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目标完成较好,但也有一些遗憾:

1、习题第二题,估计第三个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时,有的孩子比较困难,我在做课件的时候,应该先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图示,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孩子再估计;

2、最后一个环节,给出的多美滋广告的视频,有的孩子说出了9分之一,其实在视频中是没有出现9分之一的,我在预设的时候也有考虑,如果出现9分之一让孩子怎么解释,是假设一开始就平均分成9份,每份才是9分之一,但当时课上,由于时间很紧,我没有让孩子说一说;另外,小男孩分享给朋友的1小块,我问了是不是整个蛋糕的2分之一,但是没有继续追问,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孩子们整节课掌握很好,思维也比较活跃,这种跳跃型的问题,是可以出现在课堂上的,会成为一个亮点。

3、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有个学生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由于教师用书上指明,本节课不给出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所以这个孩子在这样回答的时候,我选择了回避。实际上,这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部分,我已经根据他的回答继续提问,“为什么分母大了,分数反而小呢?”这样把孩子的解释,继续引到分数的意义上来。

我在课上,太注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略孩子的课堂生成。实际上,课堂上的生成才是最真实的,最贴合学生的,是最能出现亮点的,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多关注孩子怎么想,怎么说,让孩子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培养他们之间的生生互动,不仅仅是能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能在公开课时展示他们自己的风采,是一举两得的事。

篇2:《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

纬五路第一小学 刘慧莹

“希望杯”比赛是金水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比赛,这一奖杯不但代表一个人的荣誉,也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所以,各个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教研组选拔出候选人、学校内评选出参赛选手、协作区内再选拔出决赛名单、最终在五一前圆满结束了这次比赛。

我们教研组三位老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及校外专家,和我一起度过了这段艰辛而难忘的时光。回忆一次次的教研、上课、反思、讨论、修改、再教研……,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大家陪我到深夜、多少次大家帮我借班试讲、多少次大家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动,迷茫和惊喜……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考虑和对自身特点的了解,我们教研组一致确定了这次教研和比赛的内容——《认识分数》。接下来,我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其教材的设计意图、并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认识分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此节课是学生在认识整数和小数后,初次接触分数概念,分数概念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分苹果”、“涂一涂”、“折一折”等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五年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用涂色、折纸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 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写、读、表示简单的分数。

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教研组精心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过程,并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改动。同时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共同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最后的教学效果是理想的。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教研组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平均分”的处理,让我们明白了学生的感受胜于教师的传授。

刚开始,我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这样的开头: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要求:当老师说完问题,立即抢答出结果,看谁答得又对又快!(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3)1 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整节课堂上,我努力引导、纠正和强调“平均分”,可是学生就是不说。我很无奈,也很疑惑,到底问题出在哪?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后,觉得刚开始就应该把“平均分”强调到位,让学生理解到位,为后面的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也许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表达会好一些吧。

于是,我们改动了一下,是这样处理的:(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你得1个,他得3个,行吗?为什么?(“平均分”什么意思?每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

虽然这样的发问让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刚开始学生说的还是非常生硬,不过越来越好,到后来学生已经可以自觉加上“平均分”了,表达的又准确又完整。由此可见,我们的思考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还需要再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正在迷茫中,教研室的刘老师说的一句话激起了梦中人,她说:“为什么学生不说,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说出来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提出来的,虽然让学生谈想法和理解,但是始终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又怎能自觉说出来呢?

我们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次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们立即展开讨论,最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分苹果”的活动,请听要求:4个苹果分给2个人,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板书“平均分”。)(1)4个苹果平均分(强调)给2个人,每人得2个苹果。(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3)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教学效果已经说明了问题,证实了一切。原来,老师强加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有用的。

二、关于“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环节的取舍,让我们深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已知经验不可忽视。刚开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我们基本上全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来制定的。如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在一张纸上。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愣着不动,好像不知道要干什么。于是我又解释了一遍,才有学生开始行动,但是花费的时间挺长的。展示的时候,我们很惊喜的发现,学生自己创造的表示方法很多,很有价值。当然也有我们需要的1/2,这时新知才出现。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这一环节提出了质疑,有人觉得太浪费时间了,用的时间过长才导入新课,不妥;有人认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只是形式上改动一下,加快一下速度就行。

于是我稍微改动了一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在纸上创造,也可以口头表达。

谁知,学生立即喊出1/2,没有办法我只有跨过“创造”这一环节,直接导入新知的学习中。课后大家对这一部分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学生知道1/2很正常,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导入新课节省时间,挺好;朱主任说我们应该首先读懂教材,这一部分课本上要求的是“讨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汇报就行。张主任觉得直接向“数”的方面引导,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1/2,为什么要绕一大圈子呢?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教材本身的设计自有它自己的意图所在:根据学生的已知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让学生经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最后,经过大家的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决定采取这样的方式:

“一半”可以怎么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在1号纸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展台展示,学生上台解释。① 0.5 ② 画图

③ 1/2 1/2什么意思? „„

引导学生说准确完整: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贴、画、写。)

从而得出:“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展示1/2写法)。同学们的方法大致有(归纳):0.5是小数,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一个新数1/2,比较一下,哪种方式表示“一半”比较好?为什么?(体会认识分数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到1/2的具体含义,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当然是不错的。

三、对于“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引导问题是否有效……,其实教学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为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15分钟,如何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也是老师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和平时的不严格要求,经常出现拖堂现象。在多次的试讲中只有1次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大家对于我“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也很苦恼,自己也很郁闷,始终找不出彻底的解决方法。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缩短环节、加快节奏的问题,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比如: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总喜欢深挖、把它复杂化,可见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学生已经圆满回答上来了,我总喜欢再追问几个人,可见对学生思维和认知特点了解不清;每个环节时间平均分配,没有主次详略之分,可见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最后比赛时,同样很遗憾我又超时了几分钟。教研组和领导评委都觉得很可惜,这一次我终于真正深刻体会到:教学时间不容忽视,应从平时抓起。

篇3:《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轻松有趣。师:同学们, 今天正式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森林里住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他们是松鼠淘淘、淘淘的孪生妹妹琪琪以及它们的爸爸妈妈。淘淘和琪琪生日那天, 它们得到了三个很大的松果, 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多分点, 两个懂事的孩子也希望爸爸妈妈也能分到, 因此最后决定淘淘和琪琪各一个松果, 剩下的一个松果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半。师:同学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生1:淘淘的爸爸妈妈分别得一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2: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师:这两个问题不错, 老师给你们记下来。大家都很不错, 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反思:新课开始,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学生很乐意听, 也容易被吸引。通过故事设疑,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另外,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也顺利完成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

二、借助素材, 揭示课题

1. 突出平均分。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松鼠爸爸和妈妈分别得一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二分之一。师:怎样想的?生:把一个松果分成两份, 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同学们想一想, 能随便分吗?那是怎样分?生:不能, 应该平均分。师:只有把一个松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才是这个松果的二分之一。 (板书1/2) , 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师:想一想, 如果把淘淘得的一个松果也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二分之一。师:很好, 但是同学们, 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我说的“平均”两个字?并不是把一个东西随意分成两份, 每份就是其中的二分之一, 而必须是平均分。比如说夏天吃西瓜, 你把一块西瓜切成两块, 一块大点、一块小点, 那每块西瓜是原来西瓜的二分之一吗?生:不是。师:可见, 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1/2来表示。反思:平均分是分数里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 给学生加深印象, 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之后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师:我们已经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也知道1/2的意思, 下面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53页, 看看“涂一涂”, 大家用彩色的笔涂出图形中的“1/2”, 涂完之后再相互交流, 看看都是怎么涂的?在学生涂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到学生中巡视, 并现场与几组学生交流。师:刚才老师观察了几位同学的涂法, 发现涂的不完全一样, 现在请几位同学带着书上来展示一下你都是怎么涂的。学生展示交流。师:同学们, 这几位同学的涂法对吗?生:对或不对。师:其实这几位同学涂的都是对的, 因此, 只要是平均分, 任何一部分都能表示出“1/2”。反思:通过及时动手涂画, 学生既有兴趣, 又可拓展思维, 更直观, 也更方便学生理解。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学习的是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份,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份呢?生:能或不能。师:老师现在有6个苹果, 如果只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那每个同学能得几个苹果?生:3个。师:那每个学生得的苹果数是总苹果数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的结果, 请这位同学说说。生:二分之一。师:对, 说说你的思路。生:把每个同学得的3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也就是一份, 那么6个苹果就是两份, 所以每一份就是其中的二分之一。师:很好, 同学们, 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反思:加深理解“1/2”的含义, 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再更深一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形成多思考的学习习惯。

2. 认识其他分数。

(1) 独立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师:我们知道淘淘和琪琪分别得一个松果, 松鼠一家一共得了三个松果, 同学们, 大家思考, 淘淘和琪琪得到总松果的比例应该用什么样的分数表示呢?如果把每个松果都平均分成两份, 那淘淘和琪琪得的松果又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同学们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2) 小组交流。师: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了解信息。)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师:这个小组吧。生:淘淘和琪琪各得一个松果, 总的有三个松果, 所以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到总松果的1/3;如果每个松果都分成两份, 那么总的就有六份了, 这样,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总松果的2/6。师:很好, 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样的结果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 老师再提一个问题, 爸爸妈妈共得了一个松果, 他们分别得这个松果的二分之一, 那么他们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呢?生:三个松果每个都平均分成两份, 这样就有六份了, 爸爸妈妈分别得了一份, 所以他们得的松果是全部松果的1/6。师板书相应的几个分数。师:说的很好, 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说到的分数都写在了黑板上, 同学们看看, 像“1/2, 1/3, 1/6, 2/6”这些都是分数。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发现了这么多分数, 是不是觉得很高兴啊?生:是!师:那好, 我们接下来再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反思:在同一个小故事里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的分数,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很顺理成章地引导出新课题, 既不生硬又很有趣。

3. 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刚才写的这些分数, 看看这些分数都有什么特点, 每个分数都有几部分组成?你知道每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吗?师单独再板书。师:同学们, 咱们以“1/6”这个分数学习分数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师:请同学们跟着我读一读这几个分数。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分数, 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我们再来练习练习。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 给大家提个建议啊, 如果用左手表示分子, 右手表示分母, 你能用手势表示图的意思吗?并大声说一说。生:总的有六个球, 把这六个球看作一个整体, 那么每个球是这些球的1/6。师:这一副图呢?生:每个蘑菇是这些蘑菇的1/5。反思:给学生出示直观的学具, 及时巩固所学的分数知识, 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分数各部分的数值, 这样对于分子、分母的概念的认识更形象。

三、巩固拓展, 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还有两幅图, 大家看看有几种分数表现形式。 (出示图片)

师:第一幅图中, 每份是这些苹果的?生:三分之一。师:第二个呢?生:二分之一。师:都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每份就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 每份就是它的1/3, 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就是它的1/2。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师:对, 很好。我们再多练习练习, 下面请大家再把书翻到第55页, 看看第2题, 拿出你最喜欢的颜色的彩笔, 按照题目要求涂一涂, 看看大家都有几种涂法。学生练习, 师在学生中巡视, 并参与到学生中进行指导。反思:如何把概念真正的理解, 必要的练习是不可少的,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做到用好教材, 对教材中练习题进行改编, 有利于突出重点, 引起学生的思考,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轻松结课, 留下悬念

师: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 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啊?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老师引导, 并将学生归纳的知识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知识要点。师:最后, 老师把我们故事中涉及到的几个分数再给写一写 (板书) , 同学们都知道, 淘淘的爸爸妈妈分别得松果的1/6,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松果的2/6, 那么他们谁得的松果多呢?另外,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松果的份数可以用2/6表示, 也可以用1/3表示, 这两个分数是不是相等呢?同学们回去之后再思考思考。课后反思:我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课内容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 突出了以下几点。

1. 趣味导入。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导课时尽量不感觉突兀, 因此在导课时我选择了一个童话故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顺利地提出了问题, 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灵活运用教具。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特意在课上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苹果作为教具, 这样学生比较直观, 也好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通过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全面提升。

在讲授每个知识点之后, 及时让学生做相关练习, 并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我突出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既有基础练, 又有变式练, 更有发展练。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通过比较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摘要:为奠定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师大版) 六年制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教学内容, 对认识分数教学实录进行反思。

篇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教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分食品活动”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时通过涂、折、画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践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2、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平均分,并逐步探索出分数1/2,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或通过自己折一折,发现了哪个分数。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折出并涂色你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时平均分成4份,因此都可以用1/4来表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做、用眼看、自主说、认真想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

3、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4、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估算和猜测的能力、习惯。

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次让学生估计的和猜想的环节。第一次是“想想做做”中第3题,让学生先通过观察,估一估下面两张纸条是原来的几分之;再让学生猜测一下,照这样分下去,还会出现几分之一?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找到规律以后,大胆地猜测后面可能出现1/12和1/24。在课尾总结了本课学习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以后,我又让学生猜猜下一节课可能会学习怎样的分数,很多学生都猜测出要学“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和善于猜想的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篇6:《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一关于情景的考虑。

从整堂课过程来看,首先是教学情景的素材,我是采用的4个桃子、2个苹果、1个大饼,在辩课的时候陈老师提到可以就用桃子一种素材,出示4个苹果,让同学看看把这四个苹果分给二人,没人分得多少?2个!淘气又把他自身的2个平果分给爸爸和妈妈,每人分得多少?1个!妈妈也没有舍得吃,她的1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2人,每人分的多少?从而引出分数?后面陈老师又提到在这完了之后,可以继续使用大饼这个情景来继续感知二分之一!这里我就在考虑,是否还需要这样,情景的目的是在于引出分数!在使用大饼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情景,而是体会二分之一。

二关于先有二分之一表示再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还是先体会二分之一含义在表示二分之一。

前面的两天试教我都是先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再来认识分数。今天上课却改了,先认识分数再来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就是需要把二分之一先写出来。今天尝试让同学写,同学好像基本上都已经接触过了,所以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只有个别是用图形表示的,所以就只是展示了一下,就马上出现。依照今天的辩课的结果,就可以先到这里为止了。接着就体会的含义,完了之后再来认识分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来学习分数的各局部的名称。并可以让同学说几个分数,对应的认识一下刚才说的分数的分数的分母是什么?分子是什么?这样下来可能会更顺。

三二分之一的解读。

昨天在冥思苦想中想到了“半个”就是“2份当中的1份”这样一句话。觉得利用这一句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二分之一。今天贾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考虑了更多。贾老师在读二分之一的时候采用了这样一种读法:“二分”、“之一”。这样就把分数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四分数的意义与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这样的含义,是否需要强调。

记得三年前自身在上溪小学进行新教是会教的时候,就是上的浙教版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那里也有分数的意义,而且同学说的不是特别的流畅。前面的两次试教中同学也没有着重的要求同学说一说,今天在辩课的时候有老师提到这句话需要说一说!那么在那说呢?我自身感觉可以放在第一次分完大饼的时候就让同学说一说: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2分,每一份是它的。这样一来,估计同学在后面的教学反馈中就会比较自然,能够较好的说一说这句话。至于后面提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说表示的含义,就可以出示了较多的分数之后,认识分数的各个局部的名称之后,在进行反馈的时候。陆续的提到、……考虑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结合前面接触到的几个分数进行再一次的体会是否正确?引而考虑分数的分子呢?

五练习的设计

刚开始的练习下面的图形时候可以用表示,从而体会分的时候要求平均分。这个练习是否与后面的练习有所重复。从同学的心理认知上来看,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也就是的时候,就让同学进行体会要求平均分。而后续的练习是为了更好的体会其他分数来进一步的体会的。还有一个就是昨天晚上才加上去的练习,虽然同学的精彩很多,但是题目的要求上需要进行修改,改成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以的把分数表示出来?

六练习的整体反馈

篇7:《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内容是认识分数,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单位”1”,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学生学习单位”1”时,对一的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好理解,对一个整体开始有点不理解,我通过画图、讲解、分析、抽象、归纳、比较等方法,学生理解了;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图形结合法让学生分清谁是单位“1”, 一边用手指着每个图形,一边解说,就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有的4份、有的8份、有的5份……这些用两个字表示就是“若干”,涂了颜色有的是3份、有的是5份、有的是1份;这些是表示的份数,归纳起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一解析学生就懂了;至于分数单位,就因势利导,这些分数中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添上巩固练习,这节课学生确实学的颇有兴趣,另外,P37第四题,学生开始有点无所适从,后来引导分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让学生思考,继续使分数这一概念,在学生的思考中内化,难点被突破了,整节课,结构合理、张弛有度,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篇8:“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反思

如果说一堂课的流畅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那么一堂课的精致则更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句话的精心思考。下面,就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探讨一下自己的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虽然他们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一半” 的概念,但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分数的初步含义,并能体验分数的由来是“平均分”的结果。本节课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达到多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指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情境———冲突。师: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在野餐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怎么样,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投影:4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4个苹果,谁先来?(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水呢?(每人分得1瓶水)同学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什么?(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1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能)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那这半个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教室里先是沉默,随后逐渐活跃起来,一个个争着发言)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不一会儿,黑板上画了很多的图形,如圆的一半、长方形的一半,原来几个不明白的同学恍然大悟)生:可以用数1的一半表示。生:1的一半是什么数呢?生:可以用算式1÷2表示,还可以用0.5表示。师:真不简单,没有学过的知识竟有如此的创造性,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其实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数大家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好吗?(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2:活动——建构。师: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瞧,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横着折、 竖着折……)师:同学们,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的这一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1/2呢?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片断3:游戏放松,应用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后,设计游戏(选取2男1女)。师:他们中的女生占他们3个人的几分之几?生:1/3。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一次寂静)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课堂算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存在着疑惑,学生才愿意聆听;由于出现了争议, 学生才有“要弄明白”的学习欲望。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善于琢磨和推敲,过滤掉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把他们不理解的、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设计的再神秘一些,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出现“一片寂静”的动人场面,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2)教学设计要突出多重效益。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不敢让学生充分地说,唯恐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交流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在一个个交流中解决了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几分之几的含义,也因为有了个别同学的发现,使多数还没有发现这个“新事物”的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求知欲,默默地倾听着“发现者” 的言论,深深地体会着,不断投去肯定而羡慕的眼光,使“发现者” 美美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时的课堂岂不是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要稍有难度,但也要让学生可以解决。在这之前,我们只是平均分1个蛋糕,平均分1张纸……对把若干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数量看成平均分的份数还未曾涉及到,所以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理解心情非常急切,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但仍然无法解决。因而,在有同学做解释时,他们表现的特别“想听”。再问下面的同学“男生占他们三个的几分之几” 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三分之二”,这就为处理下一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4)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无论多么精彩,学生不听讲,一切都等于零,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听讲。要让学生会听讲,我们就要研究学生究竟想听什么?把我们的课堂设计成学生想听的内容,时时抓住学生的心,牢牢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还怕学生不会听讲吗?只要学生听讲了,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将成为学生们所喜欢的老师。

四、结束语

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设,与文本对话,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进行全面了解,对课堂上将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是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若教师能再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语,课堂上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课堂则可以精致起来。 精致的课堂会如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素养在一堂堂精致课堂中提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反思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策略,让课堂教学逐步精致起来,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启迪与优化。

篇9:《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56页的内容——《分一分》。它是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本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设计理念】

目前,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成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動中,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与探索,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本篇教学活动设计力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辩一辩”等数学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受到“认识源于实践”“部分与整体”的思想启蒙。

【活动准备】苹果、水果刀、学生练习纸、彩色笔、多媒体课件一套、半个橘子的卡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拍手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T: 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是不是?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放课件)“分水果”,你们愿意吗?

T:那好,游戏规则是:我来问,你来答,不过,要求同学们不许动口,而是用拍手的形式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1、课件出示实物(4个草莓)问:老师这里有4个草莓,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拍手表示)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评:你们的答案又快又准确,继续)

2、课件出示实物(2个桃子)问: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拍手表示)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评:真不错,是不是很容易?还想不想再来?好,继续)

3、课件出示实物(1个橘子)问: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学生思索,可能会有学生说用“半个”)

T: 怎么不拍手?噢,一个橘子被分成相等的两半了,像这样(课件演示平分橘子)对吗?

T:每个人 分到的半个橘子已经不能用拍手的形式表示了,因为我们以前还没有学过用来表示一半的数字,那么一半该怎么表示呢?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表示橘子的一半吗?

T:下面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创造出表示一半的方法,好不好?

(先让学生自己创造,再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同时老师巡回指导,并请4名同学到前面去画或写表示一半的符号。)

T:刚才老师下去观察了一下,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愿意先来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表示一半的?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写、画或手势等多种形式,先让那4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让组织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一)认识分数1/2

T:大家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橘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你们想学吗?

T:首先请大家先来想一想(课件出示问题:我们把一个橘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答略(课件出示小结:我们把一个橘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整个橘子的二分之一)

T:那么当一个橘子被平均分成2份之后,这其中的一份(老师贴出两个半个的橘子卡片),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不能)

T: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家族的一位新朋友,名字叫“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它能帮我们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难题。

T:这半个橘子,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符号1|2这个分数来表示(在半个橘子的下方板书1|2)

讲解:1/2就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T:那么我们来看大屏幕(放课件:没被平均分的圆),这是二分之一吗?为什么?(不是,理由:没有平均分。)

T:大家知道,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分数的每一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给分数起名字,让学生明确知道分数是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三部分组成的,并用书空的方法掌握分数的写法)

(二)加深对1/2的认识

1、直观操作:分苹果

T: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1/2了,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我想得到一个1/2该怎么分呢?谁愿意帮老师分一分?(请一名学生前拉来分苹果)

师评:他分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平均的问题)

你要把苹果分给谁吃?(生答略)那妈妈吃的这一半,也就是这个苹果的多少?那老师吃的这一半呢?(明确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两份后,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它的1/2)

2、涂一涂

T:我们能从实际操作中得到1/2,那么如果给你一些图形,你能从图形中找出1/2吗?

打开课本56页,先找出每个图形的1/2,再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表示你们所找到的1/2

(涂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这些图形的1/2的,再说说通过涂色知道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橘子、半个苹果、还能表示……

3、折一折

T:我们大家不仅能够通过分实物得到1/2,还能从图形中找到1/2,纳闷如果让你创造一个1/2你会吗?

T: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折出你们喜欢的图形的1/2,并图上你喜欢的颜色,来表示1/2,好不好?

(先自己创造,再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到的)

T:我发现同学门讨论得可激烈了,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学生争先展示略)

(三)认识其他分数其实1/2还有好多朋友

T: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认识了1/2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其实1/2还有好多朋友,你觉得1/2还可能有那些分数的朋友?(生答:1/3、1/4、1/5、1/6、1/7、1/8等等)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T:那下面就请你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为1/2找到更多的朋友,再用涂色的形式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朋友(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

T:我发现同学们都认识了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为1/2找到了朋友,谁想到前边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把你所认识的分数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认识?

(介绍的同时老师或学生自己来板书所认识的分数,老师要学生明确这些数和1/2一样都叫分数)

T:你们能说出这些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T:通过折纸、涂色表示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T: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创造了这么多分数,还发现了分数的好多好多知识。

三、巩固练习(游戏:芝麻开门 闯难关)

第一关:判断题(课件出示文字判断题)

第二关:说一说图形阴影部分各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第三关:观察每一部分各占整体木版的几分之几。

(顺利地闯过三道难关后,课件出示阿里巴巴手举鲜花出门迎接向大家祝贺)

四、课堂小结

T:见到了阿里巴巴,你们高兴吗?那下面让我们向阿里巴巴汇报一下今天的收获吧,你这节课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 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让我们和阿里巴巴说说。(学生汇报略)

提示:(分数)怎样分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 就

篇10: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我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篇11:《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上课开始先出示了一些水果的图片(一个苹果、四个桔子、一串香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认识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接着,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进行对折,问每份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想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如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它的1/20。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让学生有效地复习和回顾上学期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授新课时,创设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是小猴最爱吃的水果,猜猜是什么?(桃子)把这袋桃也来分一分,应该怎么分?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呢?(四个桃,四只小猴)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请学生再说说。指出: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接着分四个桃给两个小猴,他们看到这盘桃子,马上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这里有4个桃子。而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时,他们又建立了“每份是两个”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每个小猴应占这4个桃的四分之二。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亲自上黑板分了分,再比较1/2和2/4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要用1/2?让学生讨论后从意义上自己进行了纠正,明确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二分之一。紧接着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有进行了改动:6个桃,分给两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果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桃的数量不断地变化,可为什么结果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趁机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学生明确了:不管具体有几个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要知道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关键要看平均分成几份。接着就进行了几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用虚线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练习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的总结时,提出: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上学期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再次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篇12: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单位:津美小学 姓名:程梅 电话:***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以熊大熊二寻找食物为主线展开教学,并借助“长方形”“圆形”和“正方形”折纸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熊大熊二分苹果,先从4个苹果平均分,然后是2个,这些都能用整数平均分,渗透平均分。然后1个苹果进行平均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通过平均分大饼、蛋糕,明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练习环节命名为熊大熊二闯关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做中学,提高学习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分蛋糕时由学生拿正方形折纸折一折、分一分、同时说一说四分之一。另外练习环节设计了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说一说,优生带动差生活动,帮助其理解分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

3、分层练习,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分别设计了折一折(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说一说(看图说分数)、找一找(寻找身边生活中的分数)。特别是看到法国国旗、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平均分。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1、课堂纪律性不够。

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折纸活动之后学生仍然拿折纸玩耍,将学具变成了玩具,课堂控制力还有待加强。导致课堂有些阶段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带动好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以免部分学生玩耍错过重点知识的学习。

2、小组活动不充分。

在合作学习时,学生会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后的决

篇13:《认识分数》优秀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在你们桌上有一叠图形, 是给你们同桌同学一起使用的, 请你们同桌互相合作,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

学生操作活动。

生:老师, 有问题, 正方形的纸片只有1 张, 不够分。

师:你们在分圆片、三角形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啊?

生:没有。我和同桌每人分得圆片2 张, 每人分得三角形3 张, 每人分得长方形1 张, 可正方形只有1 张, 怎么分啊?

师:是啊, 两人就只有1张正方形, 你们说怎么办啊?

生:把它剪开, 一人一半。

师:好, 就照你们的办法分吧。

学生操作活动。

师:像圆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图形平均分成2 份后还能得到几个, 而正方形只有一个, 平均分成2 分, 每份是它的多少呢?

生1:一半。

生2:1/2。

在课前, 我在每张课桌上准备了6 个三角形、2 个长方形、4 个圆形和1 个正方形, 一上课, 学生就对这些图形很感兴趣, 开始分配,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过了一会儿, 学生中就有人窃窃私语了, 并且拿着那1 张正方形纸互相看着, 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终于, 有学生提出正方形只有1 个, 不能分。他的话音刚落, 就有人叫了出来, 可以剪开一人一半。全班同学就这样操作了起来。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非常激动和兴奋, 体会到了分数产生的意义, 并为认识1/2打下了基础。

片段二:

师:刚刚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2这个分数, 你能创造出1/3、1/4、1/5这样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利用桌上你们感兴趣的材料来创造吧。

学生操作活动。

汇报:

生1: (上台展示) 我创造的是1/4, 把长方形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2:我认为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 每份才是它的1/4。

师:对了, 一定要注意“平均分”。

生3:我创造的是1/8。把圆纸片平均分成8分, 每份就是它的1/8。

生4:我创造的是1/3。我先量了一下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平均分成3份, 每份就是3厘米, 然后对折, 就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3份, 每份就是它的1/3。

师:非常好, 你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此时已经认识了1/2, 让他们用自己刚刚分好的材料来创造分数, 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在操作的过程中, 孩子们有的折、有的量、有的画, 非常专心和投入, 做完后还主动地和同桌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全班交流时, 发现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各种分数, 在汇报的过程中, 学生还及时纠正了没有把图形平均分的错误, 明确“平均分”的重要性。其中, 有一个学生还通过量的方法创造出了1/3。在这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动手、动脑, 积极投入, 到处可见智慧的火花, 思维的碰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强化动手操作活动, 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数学能力。

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片段一中, 学生在分图形时就非常感兴趣, 遇到困难时, 内心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想出用剪的办法平均分成2 份, 这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按这个方法分好, 不仅理解了分数来自于实际的需要, 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在片段一中, 让学生讨论只有1 个正方形怎么分?学生先猜测, 再动手折一折、分一分, 在这个操作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大胆探索发现, 1 个正方形要分给两个同学, 每人只能分得一半, 而且要平均分就得对折, 学生动眼、动耳, 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 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 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能启迪思维, 培养情感。

3.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之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 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片段二中, 学生在学了1/2后, 自己创造几分之一的分数时, 要先观察黑板上是如何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形成1/2的, 再分析折纸时为什么要平均分, 再比较自己创造出来的分数和黑板上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再猜测能不能创造出像1/2这样不能简单用折纸方法做出的分数, 最后验证, 用尺量的方法做出了1/3。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 人人动手、动脑在进行着有效的探索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4:“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三年级“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掌握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的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分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体悟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2根小棒,4个桃子图片,6个山梨图片,一盒水彩笔。

[课前游戏]

神奇的“1”——不管老师说多大的数量,学生都能用“1”来表示。比如:1个桃子可以用“1”来表示,2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00个桃子呢?

[评析:通过“小游戏”渗透整体“1”的概念,为课中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埋下了伏笔。]

[教学过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4刚才,我们看猴王分了这么多的山果,得到了这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拿得又对又快”,好吗?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把它堆成一堆,看作一个整体。先拿出这堆小棒的1/2,应该拿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请同位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拿的对不对?再拿出这堆小棒的1/3,这次应该拿几根呢?你拿的对吗?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刚才我们是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现在你能根据拿出小棒的几分之一和小棒的根数,来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3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5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3,是2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5,是6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10,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

[评析: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全部心理生活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知识最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交往形式,据此设计的课后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涂一涂、拿一拿、猜一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把新学的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

[评析:让学生把本课的学习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作一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外廷的掌握,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

五、深化理解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利用我们学习的内容,把你喜欢的分数用你喜欢的图画表示出来吗?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创作,老师将要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放音乐。学生创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小朋友,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真佩服你们。课后,可以把你们的作品再互相交流。

[评析:本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他们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总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建构教学方法时,着力为本课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以下基本内容的框架:学习的准备(基本训练):为学生能尽快掌握知识结构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最有效的序列。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倡导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掌握分数概念的内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原理,师生积极进行对话,教师努力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生理解状态的格式。显然,这样达到了如下的效果:(1)重视使学生自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和经验;(2)教学是结构化的,按螺旋形方式的组织教材原则。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收效良好;(3)教学设计有利于认识数学知识的外延,设法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

上一篇:白癜风的意思, 白癜风的解释下一篇:吉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