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2024-05-01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精选8篇)

篇1: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1.说情境,唤醒生活经验

单元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秋游”情境,重点说一说与小伙伴分享物品的经验,如分糖果、矿泉水、蛋糕等。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体会分享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2.分实物,激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方式时,可以进一步让他们直观感受平均分。例如:在信封中装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同桌分一分,要求两人每种图形分得的纸片张数同样多,实地感受“平均分”,当剩下一张纸片时,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体会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得到整数个,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的探究,充分感受分数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二)借助动手操作,丰富认知表象 1.通过“折一折”,认识几分之一

教材先从实物模型(月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块月饼的“一半”就是它 的,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借助面积模型(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注

意怎样折表示平均分,看看平均分成几份,指出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在初步建立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弄清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2.通过“涂一涂”,理解几分之几

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即通过折纸活动进行平均分,确定将纸片平均分几份,表示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给对折好的纸片涂色,涂两份、3份等,说说可以用分数多少表示,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与几分之一建立联系,例如:四分之几里有几个四分之一组成,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等。

(三)运用几何直观,体会算理、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数学思考”中首次提出“初步形成几何直观”的目标。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时,要充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从分数的含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时,在同一张纸上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两个分数表示的部分,直观展示两个分数相加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分数减法时,通过动态的演示,体会去掉几个几分之一就能得到结果。同时可以根据图示让学生说说1里面有几个,几个等,为教学“1减几分之几”做好铺垫。

(四)通过多元表征,感悟分数的应用

修订后的教材在实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变换表征形式,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由多个同一物体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时,要充分让学生涂一涂、摆一摆、说一说,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动作的过程和结果,将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2.交流解决的方法,加深分数的应用

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要重视操作后的交流。例如:在“分析解答”时,提出“怎样求女(男)生人数,结合图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方法吗”让学生在图形、语言与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过程中,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篇2: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标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 1 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 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本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 第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能根据身边的数字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88页的插图,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单价,学生填写每种货物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依据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小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些购物经历和经验,所以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88页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通过89页例1,检测目标3和教学难点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三)、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着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大家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四)、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7)、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05, 1.25, 0.7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 的点叫小数点。 1分米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可以写成0.1米 1厘米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可以写成0.18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有效地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个自己十分熟悉的.情景氛围中开展学习。 第2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90页的例2,教材给出了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跳高的经历,因此都会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 依据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90页例2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和本页“做一做”,检测目标1、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创设情景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1.2>1.15>0.9>0.88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鼓励和引导学生采

篇3: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一、导入新课,简单有效

本节课显示出了教师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尤其是导入部分的设计更加精彩。教师前卫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高超的设计艺术,使听课者钦佩不已,真可谓是“不简单”。

[片段一]

师:课前同桌两人共准备了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2支水彩笔和1张圆纸片。请你们把这三样东西都平均分给同桌2人,并用一个数表示每人分得的结果。

生:(操作后,汇报交流前两次平均分的结果。)

把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4张。

把2支水彩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1枝。

师:你们又是如何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的呢?

生:对折剪开。

师: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半个圆。

师:对。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思考后到黑板上写出这个数。答案如下:

2.1;0.5;(一分之二);(二分之一)。

师:具体说说这个数的意义。

生对自己创作的数进行解释。(略)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圆。我们通常用来表示。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种数———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

[片段解读]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探究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让课堂中的探究走入了误区,成了注重形式的一种摆设。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习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如何让探究与有效不矛盾?课堂上究竟什么时候该告诉,什么时候该探究?这些是很多老师都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半个圆怎样表示?”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适度的探究空间。“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既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又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用一个数来表示”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暗示,也为直接导入要学习的课题“分数”打开了通道。如此设计实为本课的一大亮点,可谓是适度而有效。如改问成:“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半个圆吗?”则会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加人为设置的障碍,使学生的探究容易偏离方向,课堂会变得复杂、尴尬且低效。

二、活动设计,全面有序

“分数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围绕“分数的认识”先后组织学生开展“造分数、读分数、写分数、折分数、辨分数、认分数、比分数、悟分数”等学习活动。这些全面而有序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了分数,并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说活动的有序开展体现了教师不简单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那么在各项活动中部分学生的突出表现则又显现出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不简单的训练功底。

在本节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两次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通过“折分数”的学习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

[片段二]

当学生知道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后,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折出。通过动手操作来亲身经历这个分数的产生过程,从而体会它的实际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激活,折出了不同的来。

师:这么多折法,阴影部分形状都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呢?

生:这些阴影部分虽然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同,同样都是一张纸的。

[片段三]

在学生学习了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照样子说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接着又安排了动手操作,在长方形纸上折出自己想到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取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把其中的1份打上阴影,并用分数表示。

生1:四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生3:六分之一。

……

师: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

[片段解读]

第一次动手操作,通过简单地一“折”一“问”,让学生明白了“只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张纸的”。第二次动手操作,仍是简单地一“折”一“问”,帮助学生建立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模型,完成了由最简单的分数向稍复杂的“几分之一”拓展学习,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简简单单的两次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师“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的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觉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折分数”,并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悟分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价值提炼。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得到综合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深化,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巧妙地设置问题,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不断并适度地提升着思维含量,使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思维训练。

[片段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辨别题:

师:仔细观察,下图的红色部分是不是表示二分之一?

生1:印尼国旗中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是把印尼国旗平均分成2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2:缅甸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成2份。)。

师:对了,要把国旗“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没有平均分,就不能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

生3:智利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图中把国旗分成了3份,而且没有平均分。

生4:我认为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看上去没有平均分,其实红色部分正好占了国旗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

师:说得很好。有时看似没有“平均分”的图中却隐藏着“平均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生5:最后的法国国旗中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虽然是平均分了,但没有平均分成2份,而是平均分成了3份。

师:(追问)那么你认为这幅图中的红色部分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

生5:我认为应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师:非常好,这又是一个新的分数,那么你们现在知道这个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6: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对了。例如:把法国国旗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蓝色、红色和白色部分各占国旗的三分之一。

……

[片段解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精心设计安排练习十分重要。有效的练习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形成技能的过程而练习;2.练习设计是要关注学生练习中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3.通过练习要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效果。

首先,该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一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思想。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练习题材,精心挑选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国旗来设计练习,这一教学行为充分展现了教师先进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在众多国家中精选出这样四面国旗,教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第一面印尼国旗,既“平均分”,又“分成了2份”,所以红色部分正好是;第二面缅甸国旗,虽然“分成了2份”,但是没有“平均分”,所以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一定要“平均分”;第三面智利国旗,看似不“平均分”,其实隐藏着“平均分”,强调了要仔细观察;第四面法国国旗,虽然有“平均分”,但是“分成了3份”,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在理解分数时既要注意有没有“平均分”,又要注意“平均分的份数”。这四面国旗层层递进的编排顺序,又体现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其次,本题的设计与安排有多重功能。第一重功能是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刚学分数掌握的情况;第二重功能是实施巩固,加深学生对这个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第三重功能是拓展过渡,使学生在“能否用来表示”的辨析过程中自觉理解表示的意义,从而导入到下面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环节。如此精妙的练习设计真是不简单,仅仅一小题,尽显大作用,充分发挥了练习设计的价值。

最后,通过本题的练习,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迁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辨别“能否用来表示”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进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第四面国旗中也出现了“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此时,学生很容易达成知识迁移,想到要用来表示,从而明确的意义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长方形的”。

篇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经过五次试教,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以下学案。

一、引入

1.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装在信封里,现在倒出来看看,有哪些学具?

2.请同桌把这些学具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到几个?

3.分一分。(有学生认为多了一个圆形就放在中间,有学生把一个圆也平均分成2份)

4.汇报分的情况。

5.师:分时遇到了什么问题?(1个圆形不能平均分成2份)有人分了吗?怎么分的?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2。

(1)每人分到2个,用2表示;每人分到1个,用1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该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请大家想想办法,想好后可以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2)你用哪个数来表示?(0.5、1/2、2/1)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呢?你在哪里见过?

(3)大家很有办法,用自己创造的数来表示半个。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方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半个,也就是说每人分到这个圆的1/2。跟谁的方法一样?

(4)谁听见老师是怎么读这个数的吗?又是怎么写的呢?

(5)1/2也是一个数,说得更具体些,它是一个分数。

(6)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同时比一比,看谁跟分数最先交上朋友。

2.探究1/2。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同桌再分一分、说一说。

(2)再次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3)你怎么看出平均分成2份的?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2份看得更清楚?(把折痕画出来)

(4)(指名)你分到多少?在哪里?为了跟你同桌区分,把你的作个记号,划上斜线。(指同桌)你呢?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这份是这个圆的1/2,那份也是这个圆的1/2。也就是说,任意一份都是这个圆的1/2,或每份都是这个圆的1/2。

师:还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即每份是它的1/2。

(6)读一读,你觉得哪些字词比较重要?为什么?

(7)观察图:有几个1/2?2个1/2合起来是多少呢?划斜线的这份是圆的1/2,那么整个圆是划斜线的多少呢?空白部分呢?

(8)刚才找到了圆的1/2,再任选一个学具,折一折、画一画,并划上斜线,表示出它的1/2。

(9)展示:上面图形中,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吗?为什么?(指名说说怎样得到的1/2)

结合图,说说1/2中的2、/、1分别表示什么?

(10)看着图,有问题提吗?或有什么话要说?

3.创造1/()。

(1)刚才把图形对折1次,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图形的1/2。

还能继续对折下去吗?(能)那么,其中的1份是这个图形的1/()呢?请大家用刚才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颜色的方法创造1/()。

(2)创造1/()。

(3)展示、汇报。

如1/4:你是怎么折的?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从图中还能找到这样的1/4吗?共有几个这样的1/4?4个1/4合起来就是——1。

(4)猜一猜、想一想。

看着图与分数,如1/8,它是怎么折的?1/8表示什么?看到1/8,还想到什么?

(5)1/4、1/8与1/2一样,都是分数。从图中,可以看出1/2、1/4、1/8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创造()/()。

(1)刚才把图形对折1次、2次、3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只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得到1/2、1/4、1/8。那么,能不能涂2份、3份,甚至更多呢?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分数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继续创造分数。

(2)先思考准备涂几份,再创造分数。

(3)汇报:你创造的分数表示什么?

如2/4,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2份涂色,涂色部分是它的2/4。联想:看到2/4,还想到哪个分数?(2/4、4/4等)各表示什么?

(4)2/4、3/4、4/4也是分数,与前面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5)你认为分数还有吗?写一个,并读一读。

如7/8,其中的8、7各表示什么?7/8呢?看到7/8,还想到哪些分数?

(6)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如7/8,8是分母,/是分数线,7是分子。

三、练一练

1.观察主题图,用分数说一说图意。

2.看图写分数。

3.出示一条彩带。

(1)猜一猜:平均分成几份?这一份是多少?

(2)补充:1分米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然后看图填空。

(3)汇报:你是怎样想的?除了这三个分数,还想到哪些分数?

(4)出示第二条彩带。想一想:哪条长?为什么?

四、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你脑中的分数是怎样的?

2.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认识分数的?(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等)

课后反思:

1.在磨课中,学会课前研究。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钻研教材,通俗地说就是读教材、理解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本单元是第一次接触分数,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本节课中,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以“平均分”为基础,与倍数也相通,同时又是后继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基础。

钻研教材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对教材作出恰当的处理。本教材是将“认识几分之一及几分之一比大小”作为一课时。笔者将“认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整合为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分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将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在磨课中,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生成。

课前预设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中,教师最希望学生能按预设的程序进行,害怕出现生成不会处理。其实,课堂上可能会因为生成而精彩。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折出圆形的1/2时,学生说这条折痕就是圆形的对称轴,其他学生检查自己的图形后表示赞同,此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在创造几分之一时,学生介绍1/4的折法时,说:“把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把对称轴的折痕画出来,平均分成了4份,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这1份就是长方形的1/4……”不等该学生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表示有意见。他们认为:这2条折痕中只有1条是对称轴,不能说把对称轴的折痕画下来,确切地说是把平均分的折痕画出来。创造1/2时,折痕是对称轴,辨析的理由不充足,所以暂时放一放;创造1/4时,争辩时机到了,折痕中有对称轴,也有不是对称轴,所以给时间让学生辨析,达成共识,再次加深学生对图形对称轴的理解。因此,一旦课堂上出现生成,教师不要手忙脚乱,而要思考:要不要处理?何时处理?怎么处理?

3.在磨课中,学会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潜能外化的规律,所呈现的教材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理想状态是:认识1/2后,学生能创造几分之一,接着会创造几分之几。其实这样想、这样做的教师把学生估高了,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其他学生都很茫然,学习气氛沉闷,原因就是把要求拔得太高。“从整数的认识到分数的认识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有道理的,1/2还没认识到位,学生怎么会去创造其他的分数呢?所以在教学时,应这样设计:(1)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引出1/2;(2)重点认识1/2,理解1/2的意义,并折出图形的1/2;(3)创造几分之一;(4)创造几分之几。这样设计,从集体学到自主学,学生具备了学的条件。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更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在课改中磨课,给我的启示很多。要设计好一节课,应从目标的定位、学习材料的选择、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认知起点与认知规律等多方面考虑,让学生先学扎实,再学创新,逐步提高要求,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篇5:课标解读教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河南省新郑市轩辕小学

贾秋红

【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P 88-89 页内容。

【课程标准】: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些小数。【教材分析】: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小数的学习是数域的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首先呈现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旨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识小数,尝试读写小数;接着出示测量长度的实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米、分米、厘米”和“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已有知识基础,感知一位、两位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今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首次学习小数,但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于小数并非一无所知。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单元时,学生对用小数表示物价就已有了初步地感知与认读,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小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分别用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较好地感知它们的联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突破这一难点,目前能看到与借鉴的资料很少,因而对此的任何探索都显得积极而有意义,值得关注。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能解释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设计】

1、采用观察、列举、体会等方法完成目标1。

2、采用实际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回报、类比练习等方法完成目标2。

3、采用评价的方法完成目标3。【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引出新课

1、同学们,刚才大家热情的向老师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现在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一些我们新郑市特产,请看:(课件)

2、新郑市的特产有哪些?这些特产的价格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

3、在商店,一般都是用这样的数来表示物品的单价(师指小数),仔细看看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小数有关的知识。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4、谁能试着读读这些小数?(生读)

师小结:小数点的左边,我们以前怎样读,现在一样怎样读;而右边,就像报电话号码一样,要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5、除了刚才这些,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汇报,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数)

6、写小数。

(二)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1、学习例1的第一部分 ① 动手测量,引出问题。师:生活中在测量时也经常会用到小数。老师这儿有一把米尺,谁愿意用这把米尺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指导量出长1米的事物)课桌的宽又是多少米呢?(学生量出40厘米或4分米并汇报)

师:你们刚才用到的单位是厘米和分米!(引出问题:不足1米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

② 引导探究,建立1分米、米、0.1米的联系。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学期还学过哪些数?我们能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吗?(多媒体出示米尺图,学生先交流讨论再说思维过程)

师: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4分米就是这10份中的——4份。所以4分米就是十分之四米。

师:1分米又是几分之几米呢?

师: 1分米用小数怎样表示?猜一猜?(生回答)

师:对不对呢?打开书,P89,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看书验证,齐读)师:0.1米有多长呢?在尺上比划出0.1米的长度。(生动手比化体会1分米、米、0.1米表示同样的长度,教师板书1分米=

米=0.1米)

③ 类比练习:

师:(多媒体出示不同长度)现在你能用小数表示这些长度吗?(学生练习)

④ 观察、体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对比观察每一组里面的分数和小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汇报)

(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位数,小数点的左边是零,以及分子与小数右边数字相同等)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么多秘密,那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一些吗?(学生举例)

2、学习例1的第二部分 ① 引出问题: 师:(出示图钉)你们知道图钉的长大约是多少?(1厘米)1厘米又是多少米呢?板书:1厘米

② 自主探究:

师: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说,有困难,打开锦囊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自主探究,汇报)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这100份中的——1份,所以写成分数就是百分之一米,写成小数是0.01米。(板书:1厘米=百分之一米=0.01米)

③ 类比练习:

师:(多媒体出示不同长度)这些长度又怎样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呢?(学生回答)

④ 观察比较:

师:这里的分数分母都是几?写成小数时小数点的右边有几位?(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分母是100的分数,小数点右边有两位数。)

像这样的例子你也能举一些吗?

3、学习例1的第三部分

师:你们个个都很聪明,老师现在有一道更难的题目,敢迎接挑战吗?老师身高1米60厘米是多少米呢?(学生汇报说思维过程)

师:为什么前面不写0了呢?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三)练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齐心协力,自主探究出了好多和小数有关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小数乐园去看一看、玩一玩,有兴趣吗?(课件)

1、风车转转转。(题略)

2、修改马小跳数学日记。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今天我们学校进行了体检。我的身高是13.5米,体重358千克,体温是368OC,医生说我的身体很健康,我一高兴就花500元买了一个手抓饼。这就是我——健康而快乐的马小跳。

3、你猜我猜大家猜。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想要吗?(略)

4、小数影音厅:《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篇6: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3.学情分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性认知过程、映象性认知过程和符号性认知过程,三年级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课的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比较发现、推理归纳、互相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建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同时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虽然对整数已经相当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的分数,而且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根据我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深入的分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的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等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求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新课标第一网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注意力不稳定,受兴趣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猜一猜、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纸是同桌两个人的,后面我们就要用,现在请你们两人把这张纸分开,每个人得到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想法折出来,让大家看看公平吗?然后我们再分。

2、学生动手折,展示折法。(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的过程)

3、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提问: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能用一个数表示你拿到的这一份吗?

4、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分一张饼,分一个苹果,分蛋糕……这时的一份我们无法用整数表示,这时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情景的创设,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数,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让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情感,回忆平均分的含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直观认识,探索新知

1、明确:我们每人得到是这张纸的12(板书,贴图),通过折你对这个“12”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找3、4个学生说,从折中感悟分数12的产生过程)具体感知分数,从而认识分数。xkb1.com

师:明确分数的意义:2代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1份就是12。(师边写边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感悟12的产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2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让生动手撕成二份)

2、认识14。

①现在请大家拿出刚刚得到的这张纸,你能折出这张纸的14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a.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纸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找生上台展示)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再折出一些几分之一。

b.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自主探索,从折中体会分数的形成,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操作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题:加深认识,拓展参与,自主类推,拓展提高]

①出示书93页“做一做”第1题

②出示书96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③出示书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④生活中的分数

⑤智力闯关

妈妈买了一根甘蔗,掰了一半给爸爸,剩下的妈妈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我吃,另一份她和奶奶各吃了一半,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各吃了这根甘蔗的几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例1,例2的教学,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自写分数的能力,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主题图的出示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彰显学生的个性。]

4、全课总结

师:通过折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你对他有一个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分数的形成过程,明确分数的意义。]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分数

1214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本节课我采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篇7: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单位:龙安区烧盆窑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龙安区烧盆窑小学侯俊玲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阶段学习,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承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12、13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数却没法数,怎样表示对学生都是新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即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课始,我先设计了让学生打手势的比赛。(1)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

此时学生的手势肯定会乱,这时学生会用语言告诉我。学生可能会说出:半个或一半,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用12表示。如果有人说出12,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如果没有,我会问学生: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德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和鼓舞。”我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这一环节。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分为4个小环节:操作性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知识迁移。

1、操作性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孩子们,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我让学生动手自学,并出示以下自学提示:

(1)用圆来表示这块月饼,请找出这个圆的一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

(3)同桌互相交流,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2、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要求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平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学生还会知道它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书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1/2。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2)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平均分。”

(3)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xkb1.com

进一步强化平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是谁的12。

3、建立模型

孩子们,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平均分什么能够得到12?

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它的12时,并涂上颜色,我让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主要是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2?

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4、知识迁移

学习二分之一安排了详细的过程,而其他的几分之一,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能过交流汇报来完成。此时我会说:“孩子们,我们只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你想通过分什么得到几分之一?”(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介绍自己得到的分数。并小结:像1/6、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这样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二分之一学生需要在心理上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用刚刚建立的二分之一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这样安排不仅使课堂简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来,同桌互练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个反思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学习几分之一的?

(3)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2、拓展延伸。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

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热爱数学,也是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得祖国。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分之一12

13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篇8:“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 能通过动手操作和结合具体图形,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 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 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

3.情感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 感悟分数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方法,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学情分析】

1.学生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的概念, 如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这是学生学习分数初步知识的实践基础。

2.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分数的概念具有一定难度, 从整数到分数, 这是一次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跨越, 对于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 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 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存在有很大差异。

【教学内容】

1.认识“二分之一”, 会读写“二分之一”,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 自主探究“几分之一”的分数及其意义。

3.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题卡等。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及彩笔。

2.媒体和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师:老师今天请来了两位大家喜欢的动物朋友, 认识他们吗?

生:熊大和熊二。

师:他们准备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成功。

生:有。

师:现在来看大屏幕, 看一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问题。

(课件显示:有一天, 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 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熊大说, 我要吃3个;熊二说, 不行, 我们应该一样多。他们应该怎么分)

师:大家可以互动交流。

(课件显示:又一天, 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 它们走了很久, 才找到了1个大苹果, 他们应该怎么分)

师:大家再互动交流。

师 (板书) :每只熊分半个苹果, 想知道一半在数学中用什么数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表示方法, 有没有信心?

生:有信心。

2.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 认识几分之一。

(课件放映: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师 (提问)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除了用一半表示以外, 还能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汇报,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在数学里把这种分法用分数表示。

(板书:二分之一)

师:怎么写1/2?先写短短的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 平均分成了两份, 在这条横线下面写上2, 表示这样的一份就在横线上写1。

(学生边写边读)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 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它们的二分之一, 自主探究学习四分之一的表示方法。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探究四分之一表示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 相互讨论交流分法, 指名汇报, 要求学生说出具体分法和写读方法, 并指名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平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师 (总结) :像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这样的数, 都是分数。

(2) 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 (出示课件) :熊大和熊二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 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来分西瓜, 熊大想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熊二想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它们谁吃的多?为什么?

(生猜想:哪只熊吃得多一些)

师:小组讨论, 交流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结)

师 (小结)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 分得的每一份就越多, 这个分数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分得的每一份就越少, 这个分数就越小。

3.综合实践, 拓展运用。

基础练习: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能用分数表示, 并说出能与不能的理由。

知识运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答题卡后集体订正, 指名汇报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展延伸,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堂小结, 即时评价。

师:说一说这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表现,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 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运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节课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动画情境,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 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对于数学教学,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 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学中重点突出实践活动内容,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习得的过程,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 学生智慧的火花被激发点燃, 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所以,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学形式要有分有合, 方法多样, 学生的参与程度才会提高, 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所以是否运用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教师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 用不同的标尺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每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简洁及时, 不滥用、不随意、不夸张, 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上一篇:诺丁汉大学入学要求及奖学金申请攻略下一篇:经济管理学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