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2024-04-28

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通用9篇)

篇1: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

宗志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不容乐观的现状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日前,我们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小问题,而是整体的大问题。这方面,学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的记者调查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文章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在京山县坪坝镇对8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346人,占总数的40.8%;有严重违纪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83%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92%与父母每学期联系不到5次,69%对学习成绩无所谓,90%将来准备经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愿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文章还说,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

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了必修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篇2: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浅析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史重大,当今思政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把握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点,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教育途径,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 者:相琳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英文刊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621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措施

篇3:浅析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教育,问题

近几年, 一些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现象, 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而中职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 其心理教育问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广大中职教育者的关注。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 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制订出解决对策, 是保证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1. 中职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厌学心理。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讨厌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对中职学生来说, 这种消极心理状态则普遍存在。据有关数据显示, 中职学生群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不能专注于课堂, 有70%以上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而这些数据都远远高于同年龄段的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 中职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1]。

(2) 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的心理。在中职学校中, 常常会发现一些独来独往的学生。而相较于普通高中来说, 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冲突, 一些群体性的打架事件经常发生。这是因为, 很多中职学生都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 也不能正常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

(3) 自卑心理。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 多是因为中考失败或家庭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中职学生常常存在着自卑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时, 一些学生常常处于焦虑状态, 而在受到批评之后, 会越发消沉。而这些行为的产生, 都与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1) 家庭因素。一些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较为困难, 家长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外出挣钱上, 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会自我压抑, 从而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同时, 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 很多家长过分宠溺孩子, 使得孩子失去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而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 往往会放纵自己的行为。面对着不擅长的学业, 这些学生往往会顺从自己的心理欲望, 产生厌学的心理。

(2) 学校因素。学生心理问题长久存在的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学生, 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 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一些中职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打压, 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还有一些教师以侮辱学生为乐趣, 使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在缺乏心理教育的情况下, 这些学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2]。

(3) 社会因素。不可否认的是,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得一些负面社会信息得到了大肆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类似攀比心理的不良社会现象对中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人存在着歧视中职学生的心理, 也导致了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 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的展开

(1) 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了保证心理教育的开展效果, 学校应该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首先, 可以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 向家长宣传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并与家长讨论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而共同制订相应的对策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次, 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 不仅要指出学生不好的一面, 还要指出学生的优点, 从而使家长客观地进行教育管理。最后, 学校也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使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 从而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学生。

(2) 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 学校应该积极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首先,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统一培训, 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避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次, 学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学家, 在学校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督促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再次, 学校要组织更多的社团活动, 使中职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取得胜利, 从而使学生获得沟通和成功的机会。最后, 学校要展开对家境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3]。

(3) 加强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保证中职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生长环境, 社会应该肩负起为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责任。一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管制, 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积极的社会信息。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人们正确看待中职教育。

总而言之,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 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 想要做好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 就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力量, 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制订相应的对策, 引导中职学生形成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中职学生群体, 才能在踏入社会时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发挥自己的才能, 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徐艳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2.

篇4:浅析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由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引发的思考

1、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从高校学生的成长来看,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重智育,轻安全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实际社会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致不断出现财物被骗、被盗、被抢、人身遭受非法侵害等事件。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弥补其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安全教育的不足,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质。

2、缺乏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缺乏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薄是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侵害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有的知情不报或纵容、包庇有违法行为的人;另一方面,个别学生知法犯法,有的贪图私利,盗窃他人财物;有的意气用事,为琐事泄私愤而故意伤人甚至危及他人性命等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法纪观念,用法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律、明事理、懂荣耻、守纪律。

3、校园泛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管理方式日益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招生规模扩大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周边总体治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侵害高校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各个领域的有益信息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因其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公开性,以及其间充斥的煽动性、诱惑性、黄色、反动等有害信息,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亦日益突显。

因此,面对新形势下衍生出的这些问题,高校安全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诸多安全隐患各自的特点开展工作。

4、各种竞争及就业压力导致各类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显著提高,由于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长辈的溺爱等,造成部分学生吃苦精神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经受挫折和磨难的能力低。当面对就业、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与压力时,一些学生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其情绪色彩与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如不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

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卫能力和安全防范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我们今后的高校安全教育必须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开展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深入开展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的安全隐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是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对高校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手,如《宪法》、《刑法》、《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的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来推进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2、网络安全教育

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依法文明上网、严格自律、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不登录有害信息内容网站等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上的各种渗透活动。

3、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高校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其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规避因职业危害产生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救助能力。我们的近邻日本是一个多灾国家,他们高校的防地震、防火或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都有一次,相信当灾害来临时,他们有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灾害损失。因此,通过普及安全防范知识,使高校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应急方法,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有效保护自身安全。

4、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安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安全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挫折应对教育。这些内容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

开展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进行。

一是抓好重点人员的安全教育,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帮助、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积极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等等。

二是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如食堂、礼堂等,要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所适从。

三是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如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等等,强化安全教育实效,以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2、贴近实际,针对性教育

安全教育必须贴近高校学生实际,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各种典型的事件和案例加强安全教育,以形象生动的事实和惨痛的教训警示学生,同时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学生引以为戒,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效果。

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开设模拟法庭、旁听法院审判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真正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既有主渠道,又能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全天候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安全教育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育效果等。第二是理顺高校安全教育体制,把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整个教学计划。第三是建立和完善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配套制度。第四是明确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传授与该课程专业相关的公共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防险避灾能力。诸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结合本专业内容讲授安全知识,如在化学、物理等专业的实验课中,讲授相关防火、防爆安全知识;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讲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等。总之,应将安全教育的有关知识融合到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危险有时是如此之突然,生命有时是如此之脆弱。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有针对1生地加强安全教育,才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防患于未然,才能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培育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安全教育应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篇5: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作者:张立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体制模式、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手段、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89-0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积极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1 教育评价体制制约着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个教育评价体制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必然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育人观的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把高考能否上名牌、中考能否上重点作为目标,至于学生思想品德如何,价值取向怎样,他们并不关心。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也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在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第三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功利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重功利,重成绩而轻品质养成的现状。

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各种不同的畏难情绪,往往以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怕出安全事故,怕经费没有保障,怕领导不支持为借口,这实际上是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一节思想品德实践课,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布置实践内容,学生在课上只背诵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陶冶,意志得不到磨练。这种现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教材单一,只有统编教材,没有与本地方、本学校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没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只能按统编教材照本宣科的讲空洞的理论,学生不能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教育的实效性差。许多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要作用。而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时机,没有充分整合这些德育资源。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因此,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4 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初中阶段,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心理品质教育明显不足。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5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不重视培训进修,不及时更新知识,信息不明、业务素质不高。部分农村学校,由一些年龄偏大,非专业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讲一些空洞的理论,不能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不到熏陶,思想道德得不到升华。因此,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影响了该课程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而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修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还应该善于从教学中挖

龙源期刊网 http:// 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篇6:浅析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 建湖县第一中学

姓名

陆玲

学科

美术

美术教育学家尹少淳说“:美术是最具灵性和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中学美术教育,是学生美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育的任务不仅 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智力,是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是以 提高想象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实践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是才工作不到五年的年轻教师,虽然教龄很短,但正因为是鉴于学生和老师这样的和角色之间,所以对当前的我们学校美术教育问题的感触更加直观,现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认识淡薄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固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不可承认,应试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许多学校把美术课当做“灵敏课”,可上可不上,淡薄的课程认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员、学生均不注重,常常只能消磨时间,流于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当然被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

二、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在高考压力下,学校大力宣传美术高考,文化学习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被迫参与各类短期美术急训班,“病急乱投医”,不思索个人能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注重文化课学问的积聚,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美术带给孩子整整一个少年时期的只是痛苦,曾经不再是享用和快乐了。

三、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

由于美术课不作为考试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显得非常随意,多把简单、基础的美术史学即鉴赏课作为授课内容。而这样一来,对于一些已经有美术基础和有艺术开展意向的学生,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学习;对于缺乏美术根底的学生,时断时续的教育又让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时,教学局限在学科之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络,学问在构建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内化,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四、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

依据学习范畴或学科群的特征来研制和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这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向。但在理论中,不少教师没有觉得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开展的促进作用,反而觉得它扰乱了系统的学科学问教学。其缘由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于主题或概念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了解程度,有的可能是设计的相关学问整合得比拟牵强,缺乏内在的自然的联络,也有详细的教学操作的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该如何改良呢?我以为,要改动这种现状:

第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究新的学习内容和办法。新课改充沛表现了课程的时期性、根底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开展需求。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办法,以模块式的课程构造,实行学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开展的可能性。新课改理念改动了教员的教育观念之后,教员要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停止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溢活力。

第二,变革过去的评价方式。

要采用积极评价机制,培育创新肉体,促进学生开展,进步艺术表达才能。以往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过于单调呆板,结果是学生对评价提不起兴味。要树立以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首与学问并重,注重学生的个性专长开展的质量观,对学校停止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的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来界定学校的教育质量。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味。

兴味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感兴味的时分,他们的学习效率普通比拟高。美术学习更是如此,只要静下心来学习美术,将本人完整融入美术学习之中,才干真正领会美术的魅力和精华。

第四,增强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遭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以为美术是没有用的学科,未来也不能帮学生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这就需求教员不时努力,去与家长沟通。能够经常和学生说话,耐烦地个别辅导,让他们晓得本人喜好的开展出路、应如何争获得到家庭的支持等;经过家长会和电话的手腕亲密联络学生家长,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分享到学生胜利的喜悦,争取家长的支持,坚决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好学习的大环境。

第五,增强对美术师资的培育。

篇7:浅析淮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以濉溪职教中心为例

安徽濉溪职教中心徐峰【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生产、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并对推进我国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面对当前淮北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淮北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以濉溪县为主,濉溪县现有职业学校2所(含民办1所),在校学生4133人。现有在职教职工323人,其中专任教师269人,近几年濉溪县职业教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为加强职教品牌学校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将双堆职业高中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成立了濉溪县职教中心,并成功争创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10月,又顺利通过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0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但是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濉溪职教中心在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不足,基础较差

职业学校要发展,招生是关键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一到四月份就着手招生,先是去初中学校搞宣传和动员,过几天去摸底,然后对学生逐一做工作,到五月份再进校宣传一次,到六月份中考时在考点宣传,随后又继续进行中考后的招生宣传,暑假下乡走村窜户宣传,可以说整个招生工作要持续大半年时间。尽管这样学生人数还是不多,可见职业学校的招生确实是个大问题。

2.经费不足,发展困难

尽管近年来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但目前我校在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材料上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突出表现在实训设备配备率低,与现代职场要求差距很大。从几个主要专业的情况来看,汽修专业设

备严重不足,且与技能大赛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教学和大赛的需求。同时,学生培养成本也较大。如一名学生要达到电焊中级工水平,仅消耗的焊条、铁板及用电等费用就不少于1000元。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3.专业师资缺乏,水平偏低。

(1)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学校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深奥的理论和尖端科学问题,而是运用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去从事一线生产。所以,在总体教师的比例中,应当是文化课教师占较小的比例,而专业课教师占大头。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职业院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应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在我校专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只占到教师总量的40%,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教师较少,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尚不到10%,比例偏低,这就违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课教师力量太过薄弱,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那么学生遭遇就业难也是理所当然。

(2).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师总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师资队伍在职称上要高、中、低相结合,并有合理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师资队伍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带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目前我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呈现倒T型,高级职称相对偏少,只占占20.%左右,而初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了一半以上。

(3)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专业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使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任教课时数严重超标。一般来讲,为保证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教师适宜的周工作量一般为10-12课时,而我校专业课教师每周课时基本都在16节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每周20节以上。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已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学习提高,更不用说去搞教科研了。

(4)“双师型”教师紧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奇缺。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偏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

术人才。但现有的职业学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为50%以上。德国职业教师必须有五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职业教师。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必然影响到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高,有的教师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职业学校师生比和国家制定的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16:1标准相比差距巨大。这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适应。且学校待遇较低,优质师资也留不住。

4、职教与外部关系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和劳动就业关系的直接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涉及部门多、受制约的因素多等特点,远比普通教育复杂,它需要与社会之间,与各类教育之间,特别是与行业、企业之间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才能充分发挥效益,保持其健康发展。目前,淮北市职业教育协调外部关系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成立一个相关组织进行指导和协调,导致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不够深入。现在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所依靠的是以前建立起的良好用人关系和个别企业的热心,缺乏机制保障,难以在所有专业实施,更难以长期合作。

5.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校整体办学条件还教差,设备技术含量低,高质量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最突出的表现为:部分专业教学不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毕业生到企业后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再培训。如计算机专业,目前开设的多侧重于计算机应用,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对口就业很少。汽修专业由于学校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所设的课程明显与企业需求脱节,且实操性不高。

解决淮北农村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快职业教育立法。

从世界范围看,国外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没有离开其职业教育的立法,各国通过颁行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使其职业教育得以稳步快速的发展。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应逐渐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总法,以职业教育投入法、农业

职业教育法、企业培训法、就业与职业培训法等若干行政法规为主体,辅以大量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众多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

1、建立健全职教工作统筹制度。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整体和长远的效益,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畅通育人和用人渠道,及时研究并帮助解决职教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帮助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树立大职教观念,加大统筹力度,优化配置和整合职教资源,集中力量改善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和基地建设。实行部门联办,突破原有办学体制的束缚,组设成人文化校、培训基地等多牌同挂,资源共享,形成一张触角伸至乡村、社区各个角落的网络,并面向进城农民工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开展有关实用技术培训,使职教中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科教的不可替代的枢纽和载体。

3、加大投入。确保政府的法定投入、政策性投入落实到位。重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解决专业师资问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双师

型”教师队伍。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涉及到单位性质、编制、培训经费、与企业沟通等诸多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单靠教育部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政府应当出台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到企业实践、专兼职教师的聘任等做出相关的规定。

2、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教学模块设岗、以岗定酬,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对新增补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编制部门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对岗不对人,以便学校自主聘任“双师型”教师和聘请高级技工、技师、担任技能训练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与时俱进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3、加强城乡交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城市职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服务制度和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职校顶岗进修制度,同时城乡职校进行校长、教师互派,以提高农村职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4、充分利用联办建好实训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联办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四)坚持就业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强化质量上下功夫,加强管理机制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或岗位群的需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之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突破学历教育和封闭式办学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长短结合,推行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强化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式、工学结合式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全方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积极营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内部机制的创新要以外部环境的优化作为保障。目前,农村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政府投入不足,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严格实施,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等方面。要营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支持。除严格落实好投入、就业准入制度等政策外,政府还应

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如德国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有些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等等。

2、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促使观念转变。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及职业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的就业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技能竞赛、评比和展示等活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和重奖“蓝领精英”,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安徽濉溪职教中心徐峰235100安徽濉溪南环城路80号 联系电话:

篇8: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薄弱

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初中毕业生,中上游的初中毕业生都上了普通高中,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学习的大都在中下游水平,有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只有450分左右。这部分学生年龄小,独立能力差,不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进入高职学校后,由于环境变化,学习难度增大,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模糊。有些学生认为五年后才能拿到大专文凭,于是就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思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程设置和化学专业课内容复杂有难度,使得学生没有新鲜感,学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关注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主动去关注绿色化学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四,绝大部分学生不主动去了解绿色化学知识和产品,由于受到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平时也不重视绿色化学教学,学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绿色化学知识,缺少学习绿色化学的途径的影响,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知之甚少。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 传统化学教育价值定位不合理

我国传统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化学教育主要是授予学生以传统的化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种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第二,由于应试教育、质量意识的影响,教师把基础教育中的化学教育看作是培养化学家和化学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第三,化学知识的传授局限于学科中心,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虽然近几年化学教育观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有的主张科学教育价值的多元化,有的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共同特点是摒弃了单纯的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观念,主张科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和绿色化学的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依然缺乏对科学教育合理的价值定位,缺乏整体观。具体表现在:笼统地谈提高化学科学文化素质,缺乏目标层次上的分化,缺少环保、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社会和自然孤立起来,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讨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时,停留在形式的认识上,没有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造成绿色化学这一环境友好化学在化学教育中得不到重视,学生的绿色化学素养严重缺乏。

2. 绿色化学观念淡薄

我国绿色化学教育起步晚,目前向高职院校输送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系统的绿色化学课程,所以出现高职化学教师绿色化学素养严重缺失的局面。传统教育价值的错误取向已深深扎根于教师的思想深处,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职业行为。教师只强调化学知识的学习,或着重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缺乏对化学科学教育的整体认识,自然也不会涉猎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绿色化学知识。

3. 没有明确的绿色化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作为基础自然科学课程之一的初中化学教育发生了扭曲和异化。在整体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基础化学教育目标主要定位在升学教育上,基础化学教育成了只培养学生应对中考试题能力的教育,从而忽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比如化学的人文素养、环境素养。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把化学简化为工具,忽视化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化学脱离社会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基本单一,主要是课堂中心的接受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学生普遍缺乏探究绿色化学实验、研究环境问题的热情,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上:以化学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的科学素养评价。中考、高考的选拔机制对我国化学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传授应试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应考的基本技能几乎成了教育界上下一致的共识。教学大纲虽几经修订,但落实到具体人文教育、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仍然没有,还是重书本,轻化学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重视理论,轻实验操作与科技探索活动;重结论,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重应试解题,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方面的原因

篇9:浅 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李惠娟(1974-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吉林132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54-02

如何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5月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3%。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应该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巨大的市场和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蕴藏着无穷的机会,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把“创业”看做与“就业”和“出国”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出路。这条路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路,于国、于民、于己都十分有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从2000年到2009年,大学毕业生从211万增至611万。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一些企业竟然宣布取消校园招聘计划。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农民工离岗返乡增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使今年劳动力市场出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新失业人员“三峰叠加”的局面。大学生与工人、农民工,天之骄子与蓝领,在产业链的新一轮调整中均沦为弱势群体。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中,与会专家指出,预计20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到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明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登记失业率的两倍。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成为中国新的就业困难群体。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更多的大学生将选择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社会和高校对创业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就业补充策略;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高校很少,他们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对创业教育的片面理解,使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2.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低。日前出炉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77.6%表示会考虑自己创业,但最终能下定决心走上这条路的却不足2%。创业者中,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最多,比例达到34.63%;其次是制造业,占13.27%;之后为金融、保险业,占12.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2.94%。虽然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业不少,但其中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即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22.98%“经营状况良好,健康发展”;31.39%“收支基本平衡,平稳经营”;24.92%的创业者考虑改变经营项目或歇业;20.71%已经停止经营。将近半数的创业者对自己创办的企业状况感到不满意。

3.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多为缺乏创业经历的“学院派”,主要来自行政和教学岗位,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选取的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授课方式与平常的专业课教学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创业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4.尚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多流于形式。学校通常开设一些选修课,或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来实现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融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高校一般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全校的创业教育,这部分工作通常归属于高校的学团工作系统,如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创业教育基本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或者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补充形式。

5.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创业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缺乏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6.扶持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资助等诸多方面。各高校也在创业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但这些措施缺少衔接和系统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扶持体系。

四、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解决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基地、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在创业资金方面,政府可联合高校和企业出资设立创业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也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含量高、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中小企业直接投资,与大学生创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在大学期间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科建设、“两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时刻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适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自我分析,寻找进入社会的切入点。

3.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投入资金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优化创业教育内部环境。一方面,要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的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4.构建多层次创业社会化实践平台。第一,积极开展各种创业计划竞赛,锻炼大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进行热身。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多个创业教育实习基地,给予学生更大的创业实践空间。第三,鼓励大学生以专业为依托组建“创业工作小组”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第四,高校应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街,挑选有翔实创业计划并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学生进驻创业街。

5.积极创造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开展走进成功企业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扩展大学生创业平台。创业教育能够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为将来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奠定基础。

6.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高校应正确引导、支持鼓励、加强培训,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创业综合素质是除技术与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名片,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练就较高的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之一,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4).

上一篇:(十五)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下一篇:患排查及整改措施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