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这种改革的方向是从“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性发展模式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途径进行着积极探索。本文主要围绕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1: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生源复杂,既有初中的学困生,也有社会上待业的青年和辍学在家的初中未毕业生等,有的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受不得委屈,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管教,有的父母离异缺少亲情关爱,有的家庭困难缺少朋友自卑懦弱。如何管理好这些问题学生,对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来说,只有因策施教、因人施教,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同时,这些学生又处在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在心理上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自尊心较强,但有时又有自卑感,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一些问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老师让他做的事,家长叫他干的事他都置之不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和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不合作。

二、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点和基点,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简单粗暴、糊里糊涂、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全靠老师; 有的家长的自身劣习颇多,经常在孩子面前讲歪理,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离异再婚,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得不够透彻。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不同,其思想认识也不一样。有的是来继续学习深造,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有的是因为家长管不了,送来混日子,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造成了这些思想基础差的学生带坏了那些好学生,出现了“一条鱼腥了一锅汤”局面。二是科任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部分科任教师甚至将本该自己处理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都推到班主任身上,这大大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三是对某些有问题学生的处理只是敷衍了事,处理不严,教育不到位。怕管严了,部分學生出现逆反心理做出出格的事,部分家长不理解支持反而来找老师的麻烦,怕被抓住话柄有口难辨,造成学生教育管理的恶性循环。

(三)社会教育的缺失。一是有些网络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下降,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道德行为增多。二是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不足。网络信息的跨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学生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三是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德育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还未提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

(四)教育资源的缺失。职教基础树小根弱,在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等的保障和支持下,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中职教育与其它类型(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相比,成为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更是中职学历教育的硬伤。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机制不灵活、培养的技术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于市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措施与建议

每个问题学生都有一定的梦想和目标,这种梦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问题的方向。只有与问题学生多交流沟通,亦师亦友,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帮助问题学生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路径。

(一)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职员工队伍素质要足够优秀,要让中职学校的所有教师意识到加强与问题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想法、做法、说法。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不仅需要学生自我的学习、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给学生做个良好的示范。

(二)努力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管理的主力军,科任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军。因此说,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工作态度、管理方法和教育艺术,对学生的管理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是问题学生心理问题能否得到改善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直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使教师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

(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思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那如何来加强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我们可以通过专题性学习、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知识竞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思想精神得到升华,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改变学生因来源不同造成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的状况。

(五)鼓励学生明确人生目标。除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的外因,提高问题学生自我思想认识这个内因同样重要,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思想教育活动来夯实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六)加大宣传力度正面引导。着力提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一是积极采取措施,逐步使职业教育成为主流教育之一。二是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并从制度上规范职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三是举行各行业劳动技能大赛,对获奖者给予荣誉和经济奖励。四是加大现代传媒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的宣传,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作者:朱玲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2: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这种改革的方向是从“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性发展模式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途径进行着积极探索。本文主要围绕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教育与管理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校企合作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本文主要是结合我院的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校企合作下学生教育与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是校企合作目前采取的主要形式。合作关系在不断明晰,合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但是,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異导致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一项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个别企业重效益,轻管理

有些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对实习学生重使用,轻教育管理。对学生管理不严格,对学校的工作配合不积极,对老师电话询问学生情况缺乏热情,经常敷衍搪塞,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难度大

一是个别学生不按规程操作,给学校、企业和自身造成一定的人身和财产上的损害。二是个别学生特别是一个人在企业实习,在离职或自行换岗时,经常出现不及时汇报,向老师和家长隐瞒真实情况的现象。三是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参与传销、盗窃等违法违纪事件。四是空间上的跨度较大,导致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直观效应减弱。学校不能到企业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和教育,给安全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学校植入的企业式软环境不够深入

由于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与企业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企业文化理念理解肤浅,感觉到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强烈的不适应感,经常实习后会出现擅自离岗、逃岗等现象。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和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单靠一己之力很难解决。经过摸索和实践,各部门配合联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管控网络,可以有效避免校外实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现脱节现象,保证了实习教学效果,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调,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1.把好“实习企业资质关”。学生不安心企业工作,与企业的规模等各种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把好实习企业的资质关尤其重要。首先,实习单位资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工种与学校开设的专业比较接近,能统一安排学生的食宿。其次,企业应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指定专人作为联系人,由校方向各相关人员公布联系方法,建立学校与企业、家长与企业、实习生与企业联系人制度,使学生在岗情况、住宿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再次,企业尽量为实习生提供“工伤保险”。实习单位应向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参与实习报酬的管理和监督。最后,企业应积极配合学校有效地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和考核。

2.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为解决企业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掌握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况,督促企业帮助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稳定学生的思想。二是积极配合企业工作,当企业的生产任务比较重、急需用人期间,学院可以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三是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派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四是争取大量的订单班。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技术和企业文化的要求,为企业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五是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的要求和发展。六是学校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争取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作的协议,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成为学院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

(二)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1.把好学生“离校关”。学生在毕业实习离校前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首先教育学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任务、意义,遵守职业道德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实习制度和厂纪厂规。开展专业思想、法制和安全防范的教育,介绍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实习岗位的操作规程和特殊要求。其次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强化对实习学生的管理,组建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组建一支业务熟悉、管理能力强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再次,学生离校实习前,要求严格签订好相关的“协议书”与“保证书”。

2.把好“学生上岗关”。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学生岗前培训的力度。通过企业的岗前培训和教育,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方式和管理规定。二是学校要及时跟踪,做好学生上岗之初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由于学校管理模式、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存在很大反差,到岗之初,不少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在企业的工作生活,经常会出现离岗和逃岗现象,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做好学生适应期的思想稳定工作。

3.抓好“继续教育关”。学生实习上岗后,要继续加大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服从学校和实习企业的统一安排,不脱岗、不跳槽。如果因故需要离岗,应征得学校和企业的同意。还可派教师驻厂,做到矛盾有人化解、问题有人处理,使学校在企业中树立良好声誉,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

4.把好“信息反馈和沟通关”。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必须有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博客、QQ群、电话、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与每个实习学生每周联系一次。对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实习单位,可以实行编组管理制度,即把在一个厂区的同学组成一个或几个小组,每组指派负责人,辅导员除了联系各位同学外,还可以经常与负责人联系,以便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在学生管理中的“空档”现象。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互通,使家长了解子女工作情况,实现学校与家长共同的有效管理。辅导员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可以与学生家长亲自通话联系,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哪里实习,并把与家长联系内容记录在案。这样,做到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各自责任、权利、义务明确,信息畅通,确保了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理念,抓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只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能以强烈的自信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通过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可以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对学习、对生活、对本岗工作积极要求进步的进取心。因此,学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中提前引入企业管理的模式,提倡教室是工厂、老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的理念,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协调起来,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管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一是加强多元化管理机制的形成。学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因此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评价方式、服务方式、管理理念等进行了变革,适当修改了传统的管理制度,提前植入企业的奖惩等管理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将企业的需求管理、进步管理、柔性管理渗入到学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形成企业对学生的多元化管理机制。

二是加强学校的企业式软环境建设。学校的企业软环境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融合的体现,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企业管理运行规律。这种持续的、成本低廉的学校企业软环境可以使每位学生轻易获得,并受益终身。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认可度大大加深,无形中也减轻了我们教育管理者的压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的管理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形成和提高。

实习工作对高职学生踏入社会、平稳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应针对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总结、改进、创新,很好地进行探索,把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做得更健全、更完美。

参考文献:

[1]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王利红,贾宇明.西部大开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

作者:张 俊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3:

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初探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偏离常态[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录取的生源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问题学生”的数量呈递增趋势。

1 “问题学生”的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尤为重要。“问题学生”在一个学校、一个院系或许不多,但他的存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良性发展而言,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对学校而言,“问题学生”的存在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导致学校学生的流失,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因“问题学生”的存在而大大增加管理难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平安和稳定,对平安校园的创建是不利因素。对学生个人而言,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学生”的存在无疑对减少犯罪是个不争的“羁绊”[2]。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编制。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蒋南翔校长)。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帮”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担任政治辅导员的现象大量出现,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1987年,虽然也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即第16号文件,文件的第七部分“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专题论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指出了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了全新的定位。

2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对“问题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高等院校的学生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以高分考入高校,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潜力都毋庸置疑,学习上如有掉队情况则是大学阶段的表现,而问题若在思想上则应是长期存在的。

“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家庭因素最为关键,只有家庭因素才带来学生个体的差异,即使是作为内因存在的学生个体思想认识的差异也是来源于家庭的早期教育,社会和学校对每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应是基本一致的。

2.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在“问题学生”产生的诸多情况中,比较突出呈现的家庭情况有如下几类:家庭经济条件的情况各异、家庭成员的个人素质各异、家庭教育的方式各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理能力与受挫能力相对较弱;家境困难的学生通常能够自立,但比较敏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工作认真主动的家长,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父母不积极进取,得过且过,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混学分、六十分万岁等不正确的思想。懂得赏识教育的父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心;而在长期奉行“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教育之下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远离父母的管教,更容易放松学习,成绩欠佳后与父母矛盾升级,从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2.2 社会因素

社会上目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怪现象以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使得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远大理想,寒窗苦读只为了上大学,因此进入大学后,人生目标不明,容易失去自我。高中时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上优势不再,对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若不能及时做自我调整,也会自暴自弃,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带来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上升让一部分学生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奉行享乐主义,抛弃艰苦奋斗的传统,学习的意志力不坚定,反而功利心重,自私自利,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2.3 学校因素

随着高招制度的改革,高校扩招导致了整体生源质量的下降,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而辅导员数量的不足也让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高校普遍重视科学研究,育人的环节相对薄弱,使得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了辅导员一个人的事情,得不到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充分配合,教育的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3 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无论“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如何,进入高校以后,其问题都会以不同形式在新环境中呈现出来。作为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将承担教育与管理“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做好此项工作,辅导员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不怕麻烦,认真分析每一个“问题学生”的特征与成因,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帮扶。

3.1 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教育

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对于学生个体的了解是很深入的,通过摸底、谈心等能较准确地掌握“问题学生”的情况,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3.1.1 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作为天之骄子,一心求上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全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在发掘个体优点,不能用“好生”、“差生”将学生群体简单分类。学生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从管理者角度,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归为“问题学生”,即便如此,学生也不愿意被标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所以,在工作中要给予学生尊重。林肯说:“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作为辅导员,应以诚待人,只有真心的付出,才能换回学生的认可与接纳,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3.1.2 分析成因,因材施教

“问题学生”的表现可能在学习上,可能在人际交往上,也可能在生活能力上,行为特征可能相似,但是原因一定各异,所以教育管理需要区别对待。与学生谈心前应充分准备,如果谈心能够深入,即使只有一次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要保持,家长与辅导员老师的配合很重要。此外,根据每一个学生情况的不同,适当选择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宿舍同学支持辅助辅导员的工作。

3.1.3 做好记录,便于工作的延续性

实际情况中,可能有多个辅导员要参与一个“问题学生”的管理,因此给“问题学生”建立档案是有效的。将“问题学生”各方面情况作详尽记录,进行问题剖析,一方面对于其直接接触的辅导员是有指导意义的资料,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之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进行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3.2 做好对学生所处环境的管理

“问题学生”的成因中,外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个体做好教育管理之外,还要对各类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和管理。

3.2.1 做好对学生群体的良好风气营造

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只做少数人的工作是不够的,而应统抓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若整个学生群体没有凝聚力,学生多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问题学生”数量会逐渐增多,从而增加教育管理的难度;而身处一个积极要求上进的集体,每一个学生都会渴望进步,同学情深厚,学生间相互扶助,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所以,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可以先抓整体教育,抓好学风和班风,学生个体的工作会更好做。

3.2.2 重视学生宿舍的环境影响

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交际圈逐渐“宿舍化”,宿舍是学生活动很重要的场所,宿舍里的学习氛围,舍友的人生观、生活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一部分“问题学生”人生目标不明,易受他人的影响,宿舍良好风气的营造就尤为重要。同时,辅导员也要重视宿舍的卫生情况,一个文明卫生的宿舍更易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更加积极,对“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2.3 做好与学生家长、老师等相关人群的沟通

在对“问题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鼓励可以让学生对自我转化充满自信;家长的责骂则会使得学生更加灰心。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有助于提醒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但过于刻意则显得不信任学生。因此,辅导员应与家长与任课教师积极沟通,针对学生个体的情况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

3.3 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辅导员埋头于工作的同时,更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工作、不断学习,为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3.3.1 端正工作态度,愿意真心付出

学生工作的特点是,付出与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但必须做到真心付出。从事学生工作不是考一张试卷或者做一个项目,成绩很容易显现出来,长期从事此份工作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学生是需要长期教育的,所以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工作倦怠感是每一个辅导员要首先做到的。“问题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人,更需要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帮助。

3.3.2 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很多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但并非科班出身,工作虽然有热情,但是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称职的辅导员应该掌握多种知识,熟悉专业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懂得心理辅导知识,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善于组织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所以,专业、心理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学习,不断充实,才能在教育和管理的时候更有底气。辅导员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一定是学生的好榜样。

3.3.3 关注时政要闻,关心学生思想动态

大学生有着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等特征,辅导员应关注时政要闻,以便掌握有可能影响学生判断力和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同时,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也因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某些特殊特征,辅导员要了解一届学生可能拥有的共性情况,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对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学生突发问题进行快速应对。

3.4 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

3.4.1 注意但不刻意

日常工作应密切注意“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表现,但是不能刻意为之。任何学生都不希望受到长期监督,刻意检查“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使得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受挫感会增强,不利于之后的帮扶工作。

3.4.2 关心但不多心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多关心“问题学生”,但是对于一些偶一为之的不规范表现,也不要多心。猜疑会让学生觉得不被信任,从而使得学生也不信任辅导员,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非常不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永芳,夏更寿,郑小卿.高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作者简介:付小鸥(198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曹奕,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作者:付小鸥 曹奕

上一篇:护理科研创新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