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2024-05-01

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共12篇)

篇1: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启发式是现代教学法的总特征,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心理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使认识不断深入。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 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新大纲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北京的.李明新老师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知道什么去领会他们不知道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课堂教学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 3.讲解要有启发性。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我尝终日而思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袁微子先生试教《在仙台》,既有提问,又有不少讲解,甚至大段的讲解。如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长达600多字,有关物以希贵取喻的讲解,也有500多字。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 帮助学生

[1][2]

篇2: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 为了提高认识,寻求新的训练理念

我是搞中长跑出身,对于100米的专项训练没有亲身体验,开始只能靠自己的直觉或叫简单的认识来指导训练,成绩自然不好。如何提高100米成绩,训练出的好成绩,作为农村教练出身的我感到很困惑。为了有所突破,决定改变训练方法,提高认识,寻求新的训练理念。从此我开始看书学习,如美国的《田径训练指南》,国际田联教学指南《跑,跳,投》,日本编辑的《短跑》,民主德国编辑的《田径运动》,前苏联主编的《田径教练员教科书》,我国出版的《短跑》及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等等。

然而最让我受益的是,2005年《田径》第五,六期,孙海平教练的文章,发现他的许多训练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比如:多因素训练法,髋是发动机,速度不只是在跑道上练出来的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是跨栏的专项训练方法,但我发现很多训练方法也适合100米的专项训练,如大力量后中途撤片,再进行小力量的快速训练,将力量与动作速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等等。

二 孙海平教练训练理念的运用

例如孙海平教练在文章中提出:速度训练方法的选择要从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考虑入手的,神经系统除了支配肌肉工作,还要感知来自肌肉的信息,然后进行修正和调整。在练习时,运动员完成不同的重量时神经发放的冲动肯定是不一样的,完成大重量时神经动员的程度要比轻重量高的多,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就是利用这种兴奋的后作用,来进行速度训练,这个时候训练的效果最好,而且运动员的肌肉在得到一定刺激后完成动作的力度会更大。。。

多次阅读与思考以后,我得到了启示,大力量之后,应该利用神经的兴奋作用马上进行速度训练,而影响速度的是步频与步幅。因此得出了将力量—速度—跑的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训练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开始部分:慢跑2000米,压腿,然后是跑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高抬腿,跨步跳,车轮跑,60米加速跑)×3 2 基本部分

a 100米×1,计时,2人一组

b(大力量提踵20次左右,然后100米快速后踢小腿跑)×3——踝、膝关节的力量及膝关节处折叠的动作速度训练

c(中等力量半蹲10次,然后100米高抬腿跑)×3——髋关节的力量及髋关节处大腿的前摆的动作速度训练

d(小力量原地向前一步弓步,每腿10次,然后50米跨步跳或者后蹬跑)×3 —— 步幅训练

e(肩负杠铃杠或者加小杠铃片原地快速高抬腿15秒×3,10秒×2,计次)×1——步频训练——髋是发动机,这是提高100米成绩的核心部分。结束部分:慢跑2000米,压腿,按摩放松。

此方法符合孙海平教练提出的神经肌肉协调用力和髋是发动机等训练理念,队员跑起来表现在:步频快,脚着地时间短,摆动腿前摆有力度,重心平稳,更适合

在塑胶跑道上测试和比赛。通过一年的实践,效果明显,代志宝冬训前11秒95,高考前测试11秒21,高考加试电子计时11秒48,何

山冬训前12秒2

高考前测试11秒30,高考加试电子计时11秒50,杨莹

冬训前12秒5

高考前测试11秒37,高考加试电子计时11秒51。。。三训练心得体会

1针对100米跑的速度训练,不用再单独安排其它段落的加速跑.这样训练强度刺激已经很深,每周训练一次足矣,如果安排两次感觉过密,队员的腰、膝关节都会受不了。另外还应加强躯干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

2如今我感觉到我以前的力量训练是对肌肉系统的刺激,力量就是力量,练得学生大腿很粗,但跑得不快。现在我认为力量训练应该刺激到神经系统,将力量训练

效果以速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训练追求的最终目的。3 我在一堂训练课上,有100米的速度跑;大力量后,练习跑的分解动作,提高跑的动作速度;在速度练习中还应该规范跑的技术动作,例如:摆臂的规范性;脚落地要正,脚跟要提起等,可以说训练时间较长,内容大,是别人一堂训练内容的三倍。

4孙海平教练还有很多的训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将他的理念进一步运用到我们的短跑的训练实践中去,来提高我们的100米训练水平。

篇3: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1.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 我会怎样学习, 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 需要教师启发、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 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 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心理状态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 使认识不断深入。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 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 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 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 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

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 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 正如"新大纲"所强调的, 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 关键在于备课, 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 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 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 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 又有思维训练价值, 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白杨》一文, 思想感情含蓄, 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北京的李明新老师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知道什么去领会他们不知道什么, 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 爸爸的心意是什么, 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 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课堂教学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 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 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 要能引发思维欲望, 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 分析归纳, 激发情感, 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 也还需要以问导评, 以问导读, 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有问要有答, 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 学生想得如何, 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 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 导思、导读、导辨。导思, 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 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 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 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 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

3. 讲解要有启发性。

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 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 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我尝终日而思焉,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 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 或是缺乏背景知识, 或是缺乏生活体验, 或是不得学习要领, 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袁微子先生试教《在仙台》, 既有提问, 又有不少讲解, 甚至大段的讲解。如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长达600多字, 有关"物以希贵"取喻的讲解, 也有500多字。假如没有这些讲解, 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

帮助学生整理、强化思维成果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 如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丰富再造性想象, 把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主体化, 或把课文简约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化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对课文内容的绘声绘色的讲解, 能使学生神思飞扬, 想象力勃发。

4. 作业要启发性。

作业要有启发性, 就是要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 主动完成作业, 充分发挥作业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要注意作业的启发性, 防止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课后练习题中, 有不少是启发式的题目,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对启发性因素较少的题目, 要稍加改造, 增强启发性因素, 如增加提示, 指点答题途径、方法, 对概括性的题目, 可要求写出概括的依据等。

课堂作业, 特别是讲读过程中的作业, 对新知识的学习经常起到小结、铺垫或启示学习思路的作用, 应更具启发性。启发性因素越鲜明, 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浙江的虞大明老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 在讲读"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 他设计了这么一道课堂练习题:仔细研究第5段, 找出依据, 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的头上砸去"的句式写一段话。这个题目, 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又进行仿句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道启发式的好题。我们应多设计这类练习题。

篇4: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教学      启发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过分。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练。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话,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

语言简练,就是指教学语言“少而精”,要言不烦,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而是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讲述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学生容易疲劳。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讲课的语言节奏,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速应该放慢,语气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从而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然而,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师包揽。

4.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把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不仅压抑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调动和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3.课堂提问或是有疑而问,或是让学生思维引向深入,防止“无病呻吟”,无故发问。多个别发问,少集体作答。多给学生思考,不草草收兵。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提问,要重视提问的作用,切忌问题提得过深、过全、过多。

4.教师应自觉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启发式教学未按原定方向进行时,教师应沉着、冷静,做到顺水推舟,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另一种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篇5: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感训练和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教育学生感知语言,能够领会语言的美妙之处。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语言训练要注重模仿和实践创新。语言训练不应靠大量琐碎机械的答题取胜,而应靠科学设计的言语实践来求得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感训练 语言训练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学语文学科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的思想情感、语文知识、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围绕和渗透在这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吕叔湘先生指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1]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2]阅读、写作、听话、说话都是技能,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是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必由之路。体现语文学科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中心,全面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将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符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时代要求的。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而就更关系学生如何学习语言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在语言感受过程中去领悟文章主旨,而绝不能让学生在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中去研究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阅读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注重培养语感,加强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应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4]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5]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在语感上,高层次、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而高层次、高品位的语感,尤其是书面语感的形成,则主要靠课堂的语文教育,主要靠教师理性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语感训练。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教育学生感知语言,能够领会语言的美妙之处。要多读书,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化学生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良好地语感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要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而尤其要着重训练。然而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阅读为机械的做题所替代,阅读不顾语言的感受与品味,多是直奔主题的功利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真正的语言训练的,是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特色和个性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面对修订的语文大纲提出面向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尤有必要对语言训练加以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看它能够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怎样训练有利,怎样训练有弊,从而合乎修订大纲“科学地训练技能”的要求。“训练”即强调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练习,绝不是仅指练习、作业、测试而已。就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言,从比较低级的以模仿和重复为特征的单项技能,到比较高级的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都需要而且能够进行系统有序的扎实的训练。语文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实际训练,要使学生养成可以正确、贴切地表达思想的思维。掌握语法,丰富词汇,仍 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言学习中,诸如仿写句子、诗歌理解都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才能获得语感。先模仿后创新是学习的一般规律,而牢固的基础靠扎实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来夯实,尤其在入门之初更为重要。训练得当,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又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肥沃土壤。我们现在强调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注重语言训练对思维训练的特殊价值,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学会独立自觉地进行质疑、探究、解疑,学会能动地大胆真实地表现自我,学会在交际中灵活得体地交流应对。这些都是掌握语文工具的要求。训练并非为了完成孤立的单项的字词句练习,而主要应该是着眼于形成实用的读写听说综合能力。语言训练不应靠大量琐碎机械的答题取胜,而应靠科学设计的言语实践来求得实效。这不是为应试而进行的标准化题型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有科学的眼光和精神。这种科学的语言训练与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但不是对立的,反而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感受揣摩语言、品味感染语言、积累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等手段,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循序渐进,层层进行,扎扎实实的搞好语言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注释:

篇6: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豆格草

摘要: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语言文字训练较薄弱现象的问题;再加至农村小学生与城里小学相比而言,农村小学生要比城里小学生实际训练语言文字迟三年左右;因此,我认为要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训练中的语言文字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主张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其

一、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容量;其

二、要有较强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② 训练时间 ③ 训练容量 ④有力度 ⑤层次性 ⑥基本功 ⑦训练到位 ⑧积累 ⑨运用等。前言 : 当前农村小学就连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少一部分同学不敢张口说话,或说不通一些日常用语;也更写不通话,丢三拉四.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娄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之外,我认为是农村的大语文环境所至的。比如,农村小学生在六岁(学前班)前其本上是没有示么正统语言文字训练和影响的,而城里的孩子在六岁前或多或少受到过正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影响的。为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来弥补这一缺憾。具体做法是: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容量作为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力度。

当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环节极为薄弱。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在训练的时间上得不到保障。第二.在训练的力度上不够。当然,如果只追述时间和容量,结果是泛而不深,浮光掠影,甚至徒有形式。训练要到位,要扎实,形成一定的力度。一旦教学目标得以确定,就要把这目标视作“靶子”,各种语文训练犹如一把把箭,用力向靶子射去,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力度,达到有效的训练。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有以下四个层次:①识记生字词,懂得课文中的有关知识;②理解课文内容;③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懂得写作方法;④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保证教学重心,就得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和时间,尽量压缩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尤其是长课文的教学,对教材要作“集约化”处理,使教材内容形成“板块结构”,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教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不可面面俱到,长篇泛论,不如择要评点。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有典范意义的,表现力强的,又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段,作为学习的范例,作为言语的直观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或咬文嚼字,或品评鉴赏,或反复吟诵,将这些语例深深地印在学生脑子里。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引导学生揭示语言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要在讲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些抽象的结论,诸如生动形象、叙述清楚,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范文,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当然,学生仅仅对语例产生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些感受与实际的语言交际建立联系,让学生多作模仿练习,或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或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遣词造句的练习,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例如:仿照《西沙群岛》总分结构的组句成段的方法写一段话;仿《小鹿的减法》的过渡段来表述小鹿和獐子对做事态度的不同;仿《刘胡兰》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学写人物语言。这种练习显示了较强的思维力度,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练习。传统的语言练习一般以静态的、单项的形式出现,强调知识性。例如:抄写、组词、按原文填空、选择词语等,而模仿迁移的练习是指导学生以具体的语段作范例,在掌握范例的表达方法之后,通过思索联想、想象,将概括所得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态过程。这种安排也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语言训练的凭借和材料。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选择典型的语例只是为了“缩短战线”,增加力度,但并不是抓住一点或几点而不及其余,对于未被选到的段落可以读代讲,扼要指点,或一读带过,只要精心处理,绝对不会有什么影响。

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到位

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要注意效益,不能虚晃一枪,一瞬即逝。既然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扎扎实实。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句又是语言的基础材料,一定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中的解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例如: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时,当学生理解了“疾步”、“冲着”、“惊异”、“坚定”等词语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去联想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师:“坚定”这个词在课文中具体意思是什么?生:中国解放了华罗庚要回自己的祖国去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祖国。师:华罗庚是怎样态度坚定的要回自己的祖国去?请同学们选择用“疾步”、“冲着”、“惊异”、“坚定”这几个词连接起来说几句话。这一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提取出来,而且懂得作者是如何选用词语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的。这种“立体化”的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增大,不仅加深了对词语和句子本身的理解,而且把书本上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的词句多作动态分析,是有助于增大训练力度的。如对抽象概括的词句加以具体的演绎,对具体描述的进行抽象概括,对不同句式的鉴赏、比较,对语言的空白处加以填补,等等。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运用最多的手段。对于提问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用得过滥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实施提问,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去构建不同的提问方式。要提及的一点是,要重视提问后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满足于内容是否正确,要更多地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去审视,看答题的思路是否清楚,表达的语序是否顺当,句子是否通顺,要把问答的过程视作培养思维能力、发展语言的过程,要充分显示语文课课堂提问的个性特征,多从语言的角度去指导、评价。此外,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多作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学会”。

三、落脚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

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辨似》)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读书正是听说写各项基本功训练的一条纽带,通过读书将各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完成由理解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必须予以重视。

篇7: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泸县特殊教育学校

郑林英

646100

一、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

(一)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集体教学分为:主题教育(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每一单元有一个教学主题)、综合技能教育(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教学活动,包括语言、认知、操作与音乐的教学)。集体教学多使用游戏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游戏活动中,鲍鲍可以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的学习和游戏,并学会了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在示范教学中,鲍鲍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行为,老师又通过适当行为给予强化,对不好的行为给予惩罚。通过以上不同的集体教学模式,鲍鲍与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语言发展相当突出。

(二)个别化的训练

听力障碍幼儿与健听幼儿相比,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每个听障幼儿除了与健听幼儿一样,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之外,还存在着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发生的时间、接受教育康复的时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导致了每个听障幼儿的语言和言语发展水平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个别化教学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老师对聋儿听觉功能,言语技能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结合其在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中的有关问题,制订相应的听觉、言语康复计划,对其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鲍鲍的语言清晰度不是很高,我们就针对鲍鲍这一问题,为鲍鲍专门制定训练语言清晰度的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通过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鲍鲍发音的清晰度有明显的提高。

(三)组别教学

组别教学是指教师将听觉、言语发展水平接近的幼儿组合起来(一般为2人),一起进行教学。

(四)家庭康复教学

家庭康复教学是指家长在老师指定的康复教学基础上,配合老师每天的康复教学,在家里对幼儿当天接受的教学知识进行复现、巩固和扩充的教学。

二、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

鲍鲍的教学康复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3个月。在这4个阶段中,老师按照指定的康复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并且随时监控幼儿的康复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根据鲍鲍的具体情况对教育康复内容进行调试,让教育康复的内容更适合鲍鲍的发展。教学主要从听觉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和发音康复训练三方面来进行。

(一)第一阶段的康复内容

1、听觉康复内容

进行听觉察知训练:主要察知声音的有无(在有意注意状态下的察知何无意注意状态下的察知训练),包括在人耳听阈范围内的各种频率段的声音的察知训练。老师突然敲出巨大的声响,鲍鲍主动告诉别人,或叫其他小朋友一起听。老师给鲍鲍一些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让鲍鲍自己故意弄出声音听或是让其他小朋友听。

听觉分辨训练:主要分辨交通工具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环境的声音。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各样的声音传入鲍鲍的耳中。为了让鲍鲍知道什么动物发出什么声音,老师就利用电视播放动物世界等影片,这样不仅让鲍鲍知道了很多动物的名称,更让鲍鲍了解了每一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培养了鲍鲍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听觉识别训练:识别音节数量不同的词语。难度从2项一组增加到3项一组。结合听觉理解训练,老师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训练鲍鲍听自己的名字,并作出反应,目的是要鲍鲍听到叫他时能够答应,能辨别是喊他的名字还是其他小朋友的名字。在班级中有7个孩子,老师就利用每一个孩子的全名和小名在上课之前练习听力识别。逐渐的鲍鲍就能够理解自己的名字,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自己的名字与他小朋友的名字。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这一里可以加点最简单的联系内容吗?)

发音训练:六元音的发音训练,学习并模仿发出不少于6个双元音韵母,如:ai、ei、ui、ao音等。

(二)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

1、听觉训练 听觉分辨训练:进行闭合水平音节数量相同差异较大语音辨听。听觉识别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韵母识别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声母识别训练)。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指令训练,如:开门、搬椅子等。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

学习并模仿发出声母[h]、[m]、[b]、[d]、[n]、[g]、[q]。学习并模仿发出连续音节(如:[hai-hai-hai][ma-da-ma]等)。学习并模仿发出多声调(如:[mā-dǎ-dà]等。

(三)第三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

1、听觉训练

听觉分辨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韵尾相同单音节词辨听(-n;-ng);同声母、同韵尾但不同元音的词;辨别单元音、复元音+鼻音韵尾)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生活指令的听觉理解训练,如:请给我XX。请把XX放在XX地方。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

3、语言训练

指认或说出初级词(常见物品或玩具名称)如:认识常见水果,老师结合鲍鲍喜欢游戏的兴趣,在情景教学中让鲍鲍充当卖水果的老板,其他的同学充当顾客,在游戏中小朋友就学会了各种水果的名称了。

认识常见人物,表述其名称。老师准备很多不同工作岗位人员或家人的照片或卡片,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反复让鲍鲍在图片中寻找“警察叔叔”的图片,并且还让鲍鲍区分“警察叔叔”和“爸爸”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同样的道理老师让鲍鲍区别其他人物。

认识常见衣物,表述其名称。每天老师都会问:“鲍鲍今天你穿了几件衣服啊,有什么什么颜色的,自己最喜欢哪一件等问题。这样在普通的生活中就教会了孩子说说衣服名称的教育任务。

在课堂内外老师都喜欢指着某一物体问鲍鲍:“这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不仅让鲍鲍学会思考,还让鲍鲍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在家里鲍鲍遇见什么不知道名词的东西都会问:“这是什么啊?”遇见不懂的道理就会问:“这是为什么啊?”等一些问题。

(四)第四阶段的康复训练的内容

1、听觉训练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单条件、双条件、三条件的理解训练。如: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件黄色的衣服,两件红色的衣服;小猫在河里吃鱼,小狗在河边钓鱼等。通过讲故事,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然后老师围绕故事进行提问,让幼儿指认或回答。老师也提倡家长在家里多给鲍鲍讲故事,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这一练习的目的是让鲍鲍说话更清楚,吐字更明白。老师在个别训练时,就让鲍鲍跟着念绕口令,如“山上有块破布,山下有条破裤,破布补破裤,破裤变成破布”等。鲍鲍不仅很喜欢这样的联系方式,并且学会之后还教其他小朋友联系。

3、语言训练

篇8: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形象类比式的启发式语言

在发声训练中, 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 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以及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 而采用“类比”的启发式语言, 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我在给学生讲发声器官时, 会把人体的发声器官比作一种乐器。例如:作为乐器大家族中的弦乐器要想发出漂亮的声音, 它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振动体 (即琴弦) , 2、放大体 (即响板) , 3、共鸣体 (即音箱) , 4、动力 (即演奏员的手或由手控制的弓) 。科学的发声, 同样是要运用乐器的这几个要素:1、振动体 (声带) 2、放大体 (即软腭) 3、共鸣体 (即所有声带和软腭附近的腔体) 4、动力 (气息) 。它们的发声原理是:气息作用在声带上发出基音, 这个声音同样不好听, 我们也听不到。当它传播到软腭上, 声带的线振动转化为软腭的面振动, 形成声带和软腭上的声波产生共鸣, 这两部分声音结合起来就是立体声。如:小号的振动体是唇部, 动力是人呼出的气息和唇的张力, 共鸣腔的是号筒。又如:簧片管乐器, 声带就好比簧片, 而从气管到喉、咽、口、鼻部不就是一条管道吗?诸如此类的类比有很多, 就不一一举例了。

所以, 声乐教学是可以运用乐器教学的语言来进行启发式教育的, 但同时声乐产生的意境又高于乐器产生的意境, 因为乐器是固定、可见的, 而声乐是抽象、意念的, 不可预见的想象空间要更广阔, 所以, 声乐可以说是最美妙、最高级, 最完美的“乐器”。声乐教学通过借鉴乐器教学来进行形象类比式的启发, 能使学生们清楚的知道自身器官是如何配合发声的, 这对于初学者发声打好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二、“感觉教学法”的启发式语言

所谓“感觉教学法”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 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 达到训练的效果。感觉教学法又分为“比喻式的”和“非比喻式的”。针对一些学生错误的歌唱状态, 我们经常要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例如:有些学生在吸气时会有胸部紧张、不能放松的现象。在这时, 我用了一个“花瓶与水”的比喻, 即把呼吸的通道比喻成花瓶, 吸进去的气息比喻成灌进去的水。那么, 往瓶子里灌水时, 水是首先要到瓶子底部, 然后才能渐渐灌满。经过这样的形容, 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吸气时肩部和胸部要放松, 气息才能吸得很深, 从而掌握了深呼吸的要领。又例如:一些学生在演唱作品时, 经常有气不够用, 唱得很吃力的现象。这时, 我们就会先教他学会“存气”, 把存气比喻成“存钱”。存气就好像是生活中的存款, 不管是零存整取, 还是零存零取, 口袋里要总有余钱。但不要浪费, 要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这些风趣的语言中, 学生就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演唱中保存气息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比喻式的语言如:“感觉一个人演唱时就要像一棵大树, 你的声音就像树冠, 气息就像树根, 它们是成正比关系的”, “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 气就象伞的把”, “感觉声音像风筝在天空中飞舞一般, 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拽”等等。“非比喻式”的例如支点提法的启发式语言, 前中支点位于中山装的第二纽扣处, 要求所有的字要回吸到这一点上完成。大支点可以教学生想象感觉此支点有碗口大, 小支点可以教学生想象有圆珠笔尖大小, 所产生的音量虽然没有大支点的音量大, 但音色较集中且具有穿透力。这些大小支点所产生声音的不同效果, 都要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还有“让声音坐在气上送上去”, “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再抛向前方”, “收小腹要收到一个点上, 而不是整个小腹”等等。

这些准确形象的启发式语言, 通过学生正确地感觉, 就像原本一个很虚渺的东西现在有了一个实物标准, 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矛盾的辩证统一”启发式语言

在发声过程中, “矛盾”无处不在, 那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 就要靠教师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求声乐教师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 听觉是客观的, 分析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发声训练中, 当强调身体状态要积极时, 又要强调整体肌肉的放松, 否则, 将导致在积极的吸气状态中, 会出现肌肉紧张以致吸气较浅的状况等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在强调支点提法的同时, 又要强调整体歌唱的重要性, 否则会出现整体不协调, 过分注意支点效应的状态;在强调要获得丰富的共鸣时, 又要强调声音的集中, 否则就会出现声音音量很大, 但缺乏穿透力。还比如:众所周知的笑肌软腭的“向上积极”与下巴的“向下放松”;既要强调声音的“高位置”, 又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真”声位置假唱, “假”声位置真唱等等。以上这些发声训练的状态看似很“矛盾”, 但仔细分析之后, 便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观点、语言无不存在着辩证的统一性。运用这样的启发式语言, 即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又能激发学生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中积极主动的探索声乐学习中发声技巧的奥秘。

四、运用载体的启发式语言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教师的示范和语言的描述, 教师也可以很好的运用一些声乐载体来启发学生学习。 (如:优秀歌唱家的原唱音响资料, 现场演唱会的观看等视频资料) 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欣赏、比较、分析、理解。直到发现问题, 并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以前在给一位男同学上课时, 他总是伸着脖子晃来晃去的,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晃他的身体就会僵, 他也很困惑。我就让他看原唱的视频资料, 启发他看歌唱家歌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 并提醒他歌唱家唱歌的姿势都是身体挺拔、立如青松, 他看了也觉得非常感慨, 思想上感悟很深, 然后引导他分析身体僵硬带的后果是什么, 布置了相应的作业, 让他下课后去体会。这个学生也非常的努力, 一周后回课时, 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摇晃的毛病也改了, 身体比以前也挺拔了, 他自己也深有体会的感觉到了歌唱姿势的重要性。又如:我在讲声音的位置时, 曾拿一个空心的笔杆和一个圆形的粉笔球来做实验, 粉笔球之所以能够悬浮在空中掉不下来, 都是因为我们用嘴一直平稳用吹笔杆的缘故, 也就是一个气息不断支撑的过程, 通过运用这种直观的实物教学使学生很容易就能领会, 气息的支持对高位置的发音技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运用载体的启发式语言还有很多, 通过运用这种方式, 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篇9:浅谈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那么,如何使训练到位呢?笔者体会如下:

一、切合实际,把握训练的目标

训练目标具有把训练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训练过程进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对训练结果有检测作用。训练目标是训练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训练目标把握是否准确,对训练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关系到训练的成败。那么如何确定目标呢?

首先,考虑五大要素。训练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安排特点及要求,单元训练重点,课时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习题,这些都是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的主要依据。其次,树立五种意识:中心目标意识,即单元主要训练项目,教学时必须紧扣不放。重点目标意识,即课的习题,教学时必须落实。一般目标意识,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称之为语文教学的一般训练目标,在教学时必须顾及到。常规目标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等的培养,称之为教学的常规目标,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能力目标意识,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养。

二、围绕目标确定好训练点

训练点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标”对该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因此,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又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点。在小学阶段,字、词、句、段的训练是重点,词句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这篇课文时,可确定该课语言文字训练点在字词方面有12个生字和生字

组成的词语。关联词“一……就……”在句子方面主要是句子意思比较。

在段落方面确定第四自然段为重点段,理解老牛的话的含义。这些是重点训练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教者可以采取看图说话、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式。

三、根据训练点,设计训练的程序

安排训练程序,即研究训练如何一步一步展开,安排训练步骤是为了达到训练要求服务的,找准训练点,它只是训练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训练是否真正到位,学生的语言行为是否真正向前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围绕训练点如何对学生进行训练,笔者认为系统连续的教学环节,使训练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训练能到点到位。

一篇课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由词、句、段组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词句段单项训练和整体的综合训练都离不开学法的指导。例如,《日月潭》一课的训练重点应该是第二、四自然段。在默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两个比喻句,并说说是以什么比喻什么的。

就这样通过以上读、说、思、划、议、感受,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划分课文中其他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进行叙述顺序的初步训练,指导学生运用。

四、加强训练,扎实积累和运用

“记诵者,为问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坚实的基础。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课堂中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

1.将文本语言变成肢体语言

如在执教《小河与青草》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这两个词对一年级的小孩来说比较难理解。黄老师别出心裁:“下面,我读课文,你们站起来做表演,好吗?”当黄老师读到“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们个个笑眯眯的,有的举起了双臂,有的紧握双拳,有的把双臂伸向前方。当读到“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好像谁在下达一个无声的命令,瞬间,孩子们变得有气无力,纷纷倒了下去。“儿童是用肢体来思维的。”孩子们的动作我们解读得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写在了脸上,写在了四肢上,写在了心灵上。

2.将文本语言进行拓展

如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话学生自己没有这种经历,怎能理解阿炳心灵深处的痛苦

呢?教师创设情景,边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边语言描述,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十多年阿炳的不幸遭遇,再让学生想象阿炳双目失明后会遇到哪些坎坷,进行写话训练,将文本语言中隐藏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选准训练点,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根据课文的思路特点对学生加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在积累和运用上,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加以优化、合理化,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王玲.改进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6).

篇10: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张丽丽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白官屯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为以后的语文能力素养打下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受到考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关注。考试内容偏重于阅读分析理解,大量的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削减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时间,其实,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很重要,它们是相互促进的。

篇11: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达自由,激发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类,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让他们在这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有趣可爱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热情。

2.从书本到实际,灵活运用

按照一些专业的研究探索和设置规定,教学活动出于整体的目的考虑,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将语言表达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从书本到实际,让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实际生活中拥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勇气。比如《植物妈妈有方法》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植物长大的时候,植物妈妈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小植物离开她们,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象。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学生自己策划主持一些活动,类似一些新闻研讨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快乐,能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长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方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思维创新,围绕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新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够被激发,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以一篇小学课文为例来说明,《风筝》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作者童年自己做风筝,跟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快乐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回想自己放风筝时的快乐,鼓励他们勇敢表达。

4.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于情感交融处渗透语言表达

情感交融对于语文教学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情感交融在于通过阅读来创造语境,提供氛围,从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激发起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心里认同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的情感越深,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音乐,更能衬托意境,循序渐进,慢慢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情感逐渐融入,升华课堂情感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作者的不同情感,或悲愤慷慨,或欢快活泼。对于一些省略号或者作者的留白,鼓励他们勇敢想象猜测,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揣测心情,通过情感上的交融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

【结语】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相互贯通,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阅读机会,积极渗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融入文章,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增强他们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窟,在园读教学中落实语盲文赏表达训继[J] 新课程(小学》, (09)

[2]桂界里,试论小学语皮闻读教学中语言表达利练的方法[J] 语麦天地,20 15 (27)

篇12: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

【摘要】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语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上可见,虽然小语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偏向和误区。如:①把语文课上成情节内容分析课,一个是重在情节分析,另一个是重在内容分析;②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讲授课或常识介绍课。因此,往往把语文课上成自然或思想品德等科目,而没有涉及至语言文字的训练。

那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根据我个人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谈谈如下几点:

1.要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这样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如:二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课文《丑小鸭》,有位老师上这一篇课文一味地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这样就不适合低年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那么,这篇课文应该先从关键的字、词去理解课文,再让学生通过读来训练,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字、词,还通过分角色进行读的训练,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一位特级教师上《阿德的梦》这篇课文,在讲解课题时先让学生理解“梦”字的意思,学生根据题目理解为“做梦”,再让学生根据这个“梦”的意思引出一连串的词语:梦想、梦话„„,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能丰富和积累词汇。

2.要正确运用训练的方法

2.1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有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2.1.1在默读中理清思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要求默读时对每一篇课文都要先弄清这是什么类型,板书时点明:人、事、活动、景物。比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在弄清是写事的文章之后,深入反问:写谁?谁怎么样?与教科书有什么关系?然后串成课文内容: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英勇地牺牲了,接着继续在默读中弄清写作的顺序,列出几种顺序,教给几种分段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珍贵的教科书》是写事的,肯定按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分段,先分三大段,再把事件的经过分两段:取书、护书。至于写景的文章如《颐和园》,可以在默读的基础上先找出头尾两个自然段来说说是写什么?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理清了总、分、总关系再学习游览部分,幷向学生说明既是游记,肯定是按方位顺序写。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分段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1.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2.1.3通过背诵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幷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①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②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抽查性的抽背,巩固性的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的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2.2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的有效投笔手段。

2.3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斯霞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动作,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又如在一年级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重点的词语有:“非常”一词,“他非常高兴。”

师:“非常”什么意思?

生:就是“特别”的意思。

师:那“他非常高兴。”一句中,“非常”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句子的意思不改变呢?

生:他特别高兴。

生:他很高兴。

生:他可高兴。

师:如果在高兴后面加一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生:他高兴极了。

这样的发散教学,使学生自然地明白同一意思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近义词的教学,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其它思想、科学意识等教育,才能较好地完成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XX年XX银行科技工作总结下一篇:没带书的检讨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