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发

2024-05-08

钓鱼的启发(精选8篇)

篇1:钓鱼的启发

钓鱼的启发

今天,我到奶奶家去玩,缠着奶奶给我买了个钓鱼杆。

回到家后,我就把哥哥喊来一起钓鱼比赛,于是,我们就开始钓了。我先钓,我先把蚯蚓挂在钩子上,把钓鱼杆甩到了水里头,说起来也真怪,我一把钓杆甩到水里后鱼就咬钩了,一下子我就钓到了3条,我钓到第四条的时候,觉的这是一条大鱼,我想,嘻嘻,简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下哥哥一定输了,于是,我使劲拉终于把那个鱼拉了上来我回头一看,啊!竟然是一支破鞋,太气人了。叮叮叮,时间到了,轮到哥哥钓了。只见哥哥一丝不苟的做在那,一钓就是一条,好历害。我想,还是悄悄的把哥哥钓的鱼放了好,这样我就一定会赢,于是,我就把哥哥的鱼放了,哥哥最后也钓了三条,就这样打成了平局,我觉的心很不安,我想,我不应该把他的鱼放的,最后,我把真相告诉了哥哥,哥哥说:没关系,知错就改就行了。钓了这次鱼后,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做弊,小朋友,你们做的到吗?

篇2:钓鱼的启发

人生像一个电视机,时时刻刻都在播放着令我难忘的事。然而,有一件事却使我终身难忘。

那是去年的国庆,我和爸爸去深圳荔枝公园钓鱼。我是个钓鱼新手,尽管每次都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一条鱼也钓不上,但我还是喜欢去钓鱼。每次我总想钓上一条大鱼,到爸爸那里去炫耀一下。

这次也是一样,我的心总是很高兴。还想;每次我都钓不上鱼,原因在哪?

湖面很平静,我选择了一个地方,把一小块面包撒下水,水面上冒出来几个泡泡。我安上了鱼饵,便开始钓起鱼来。我虽然是钓鱼新手,经验对我来说不是很丰富,但也不陌生。我垂着线,静观浮子。然而,它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5分钟过去了,15分钟过去了,始终不见鱼儿上钩。我的心由忍耐变得焦急,不停地提鱼竿,就是没鱼!我不耐烦了,快不想钓鱼了,而这时,一只苍蝇在我背上爬来爬去,好痒!我一见,大喊:“臭苍蝇,敢在我背上爬!”于是放下鱼竿追苍蝇去了。可是苍蝇太小,追不上。又只好回去了。

我回来时,旁边的人已经钓上了一条鱼,我提起鱼竿,诱饵早不翼而飞了。这时,我仿佛听见了鱼儿们在嘲笑我:“没耐心,钓不着我的!哈哈哈......”这时,爸爸也提醒了我一句:“告诉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水面上冒出了泡泡,我忽然感觉到,有鱼进入了我的范围内了,刚刚吃了诱饵,还会停留。看来这条鱼是会钓到的。这一回,我目不转睛,身子纹丝不动,生怕惊跑了河里的鱼儿。过了不久,我惊喜地发现浮子在动,可是,一会儿又不动了。我又开始烦躁起来。可是,一想到爸爸的忠告和上次的教训,又开始耐心等下来。

鱼果然在范围内,浮子又动了。开始时颤抖了几下,接着猛地沉下去。我急忙提起鱼竿,好沉,一条活蹦乱跳的披着金黄色鳞片的锦鲤上钩了。

我异常兴奋,因为我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鱼。这个可喜的收获也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能有头无尾,今后要牢记着用“耐心”和“坚持”去做一切事。

评论 | 5 2

篇3:钓鱼的启示

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分享了虚拟课堂中的部分学习成果, 交流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收获、疑问和碰撞,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成了生生互动、活泼高效学习的效果。

在“虚拟课堂”中,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并上传读课文的录音, 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自己在读文中的疑问, 互相交流。同学们互动热烈, 在朗读互评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加大地改善了以往课堂上参与人数有限的问题。课前, 同学们对读文时的疑问进行了交流, 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及时得到了解决, 有的问题正是文本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还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课外补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形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学为主”的束缚, 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起点,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案例亮点

亮点1:课前学生自读问题梳理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读书的问题和互相解答情况, 既是对课前预习情况的总结, 学生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不放到课堂上, 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把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对学生读书提问进行指导,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亮点2:课堂读书批注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交流,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堂上, 学生的自主读书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阅读、思考、感悟的时间。如何把学生的个人思考共享, “平板教学”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学生把自己的批注用照片的形式上传到平台上, 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课后仍然可以继续评价、交流, 使语文课堂得到了延伸。

亮点3:写法梳理指导

本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值得学生积累。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的起点来源于学生的课前提问, 教师抓住学生的课前质疑, 用学生互相评价解疑引发学生思考, 并在平台上推送课文的补充阅读材料, 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对“以景衬情”的写法有更多感悟, 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养成读思写结合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在互动平台发布论题, 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互动平台回帖、讨论, pad

【教学过程】

(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 课前同学们在互动讨论中进行了预习, 读了课文, 对吗? (出示录音提交截屏)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把你在预习中发现容易读错的地方找出来, 提醒提醒大家。看谁找得快, 找得有价值。

学生自由读文, 涟漪、筋疲力尽、翕动、划着了一根火柴、尽管、沮丧 (学生拿笔标音)

(三) 课文我们读通了, 我们还要读懂才行。在课前, 很多同学对文章提出了问题, 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问题提交截屏) 梳理已经解决的问题。

1.高子尧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是什么?

刘舒文:就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对我们没益处的。

王新宇:鱼, 也许是面临的道德难题, 在别人眼中是奖励, 但在作者眼里就是道德的抉择。

侯金池:比如:作者是建筑设计师, 买地砖、地板等一些楼房材料, 有的材料店打广告价钱很便宜, 但质量不好, 这个厂家就是那条"鱼"。

白千汇: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

闫绮航:当时自己的利益。

顾睿:靠做不光彩的事件来获得的利益。

颜莛潓:鱼就是道德。

徐赫遥:指的是一些人用金钱等你想拥有的东西去诱惑你做一些违背你道德的事。

张一瑶:是指你在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田沛鑫:与那条鲈鱼相似的"鱼"是金钱, 名利和地位。甚至是一些可以带来一点点好处, 一点点方便的事。

2.王新宇: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自己才11岁?

刘舒文:因为要为下文作者长大后这件事给他的启示作铺垫。

侯金池:衬托自己的不懂事, 而且和我们差不多大!提得好!

白千汇:11岁是用来铺垫第八段的, 是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抵抗诱惑很不容易。

3.康梓歆:为什么要把鲈鱼返回湖里?

顾睿:因为当时才十点, 没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

张一瑶:因为这就是个道德抉择啊, 作者的父亲为了教育儿子。

4.回帖人:盛月《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用“启示”两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 钓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怎么会有启示呢?

评论人:田沛鑫建议你先读完文章再提问题, 文章中有明确的道理。

5.本文究竟给作者什么启示?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理解“是”、“非”。

6.回帖人:白千汇“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指导朗读:

(1) 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此时, 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是啊, 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 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3) 过了好长时间, 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 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 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 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 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 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从你的朗读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 看来, 为钓到这条鱼, 作者是等了很久, 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 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4)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 而且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 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 无人知道, 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 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时, 作者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看来, 这真是一条极有诱惑力的鱼呀!

7.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 还诱惑着你们, 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1)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 回帖人:戴子皓父亲放鱼前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评论人:顾睿因为父亲看儿子钓了这么大的鱼很不容易, 害怕让儿子放鱼, 儿子失落。

评论人:盛月父亲认为应当按照规定执行来捕捞鲈鱼, 但是又认为把它放了很可惜, 左右为难。

(3) 太好了!你们读到父亲的内心里去了,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是父亲在深思熟虑, 说明父亲也在经历着实践道德的考验, 所以说: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放, 还是不放呢?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 父亲做出了决定, 他把目光转向了我说———出示:“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读出坚决的语气。

(4) 出示:“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我此时是什么心情?是啊, 我是这样的难过, 这样的沮丧, 这也说明――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5)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 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生接读: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得把它放回湖里。

(6) 回帖人:张雨鸿为什么我和父亲不让鲈鱼在水里游两小时再将它钓上来?

(四) 同学们, 钓鱼的故事结束了, 它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留下了许多人生启示,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请试着写一写你的感悟。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题目, 学生写完感受提交。)

(五) 回帖人:刘舒文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月光呢?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江水, 在浪漫诗人李白看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杜甫眼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老师推送的关于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片段。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仿写。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 学生课下自主阅读。)

板书设计: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 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 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 当时“我”很不理解, 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 “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 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 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 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 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 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 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 理解父亲的话。

本课教学课前我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向学生推送了两道题目: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文, 并提交录音。2、请同学们把读文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共同讨论交流。第一项任务, 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8组, 要求每组同学至少评价组内、组外各1名同学的朗读, 这种形式使班级每位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朗读课文, 并至少听读两遍课文。尤其是针对课堂上并不太爱表现的孩子, 为他们搭建了展示平台, 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有了课前的充分读文, 既节省了课上的时间, 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 这一环节很有实效。第二项任务, 学生共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经整理分为:课前交流就能解决的、需要课上重点讨论交流的、课后继续延伸讨论的。这一环节,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参与非常积极, 最多的评论达到十几条, 激发了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课堂上我以学生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贯穿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疑, 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 学生读文更细致, 更会问“为什么”了。

课堂上,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下发了课堂作业, 学生提交对本文的阅读感受, 与以往的不同是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并可以评论、提建议,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变以往的师生对话, 为现在的生生对话, 更有实效性。学生在交流后可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不重合修改, 还能保存学生的学习过程, 便于反思和提高。

课后,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推送了本课的相关阅读材料, 把课本内容更加深化,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整体看这节课, 课前学生在互动平台上的交流, 对整节课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它与以往的个人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丰富, 更有实效性。所以, 尽管对于pad的使用我们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们已经在实践的路上尝到了甜头,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还要更多地尝试, 真正做到“家校联通、生生联通、人文联通”。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摘要: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篇4:教学启发后再启发的思考

然而学生是灵动的个体,学生是不可被预设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总是不乏遗憾。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在教师的启发之后,学生的认识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思考不全面或者不深刻,甚至于有些学生出现思路中断、思路混杂等现象。

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能将原因完全归咎于教师准备不充分,也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智力低下。因为人的思维能力是逐渐递增的。具体地说,人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日渐发展的,因而学生在教学启发过程中思维受阻是在所难免的。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如果你觉得成功没有门,那么你就造一扇门。”我将这句话简单的变化了一下送给学生说:“当你觉得思考的难度高不可攀的时候,你就给自己的思维造一把梯子,让自己一步步爬上高峰。”

所以,在教学启发失败之后,为了再次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给他们的断点思维架上一把渐进的阶梯,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启发。

这里说的再次启发,不是简单的将问题进行重复,也不是一个问题的拆分,而应该是更有针对性地分解和有条理地提炼。我针对首次启发之后的再启发,总结了以下的心得:

一、梯度递减

面对教学启发,造成学生的困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难度是造成学生困惑的主要原因。形成难度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因为基础不扎实,有的因为智力水平较低,在常态下,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

教学启发就应该启发学生去突破难点,当学生畏难遇阻的时候,教师应以系统的减坡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突破难点。

梯度递减,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这个“梯度和方法”的体现,让学生在教师每次的方法指导和难度递减之后找到可循的规律。

例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时候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安排“乡人”这一角色的用意时,因为所教学生程度较差,一时间都只是泛泛而谈,未涉及本质,这时我针对学生的程度将问题的难度进行梯层分解。我说:“要理解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辨析,辨析课文有无‘乡人’在文意上的区别。”于是学生比较得出,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乡人”的质疑,使读者清楚地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的爱国之情就跃然纸上。接着,我又进一步挖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曹刿是一个爱国志士,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让我们去体会呢?”学生再次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区别,自然就会感受到“乡人”作为次要人物对于主要人物起到的衬托作用。

二、繁简互动

造成学生思维困惑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有时教师的首次启发专业术语比较多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对问题不能完全理解,那么教师的再次启发就应该着手于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时因为问题中思考的要素过于繁杂,使学生失去理解的方向,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将问题进行整理,改为简单明了的形式,便于学生能够“拨开迷雾”有序地思考。化繁就简,教师的启发,如果问题本身繁杂无比,那就极易引发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顾此失彼,造成“启而乱发”的结局。比如:在学习了课文《最先与最后》以后,我选取了鲁迅《“友邦惊诧”论》中的片段,作为此课的延伸练习。阅读文章时学生对题目就很不理解,有的说这是关于“友邦惊诧”的议论文,有的说这是在议论“友邦为什么惊诧”的文章,一时间众说纷纭。见此情景,我再次给学生明确思维导向:“如果我们走进了思考的森林,繁多的树木遮挡了你的视线,怎么办?”学生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梳理和化简”。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条理的化简。

其实,在首次的发问中含有四个需要学生思考的因素,那就是:友邦的含义,惊诧的含义,引号的作用,论的含义。起初学生只会做笼统的思考,因而打不开思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四个因素分解后,他们的认识就能到位了。

聚焦思索。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见了纸的表面,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后。”而缺乏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学生对教师的首次启发思考会有所缺漏,不能达到全面的认识。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缩小思考的范围,使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那些缺漏之处。

学生对于小说环境的理解常常是有欠缺的,经常只看到了表面的客观环境容易忽略无形的人文环境。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学生对于小说环境的理解总是只看到表层的客观环境:夏天,气候恶劣;老北京城。这时我就启发学生说:“课文在末尾处用了一个形容词说客人象‘死’在车上,祥子哆嗦得象一片树叶,这两处对人的描写能使你对当时的环境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这样的启发就达到了为学生理解小说的环境剥除己知的部分的作用,缩小了思考的范围。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就能想到环境:除了客观的环境外,更有人和人之间的冷漠。人的思想、社会的观念组成一个无形的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对小说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简为详。有时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个名词、术语、关键词语有所忽视或是理解有误,因而不能正确思考。此时,教师只要把该名词、术语解释一下,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入题了。比如,在教学《鞋》这篇微型小说的时候,我问学生:“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印象中对于“主人公”的理解一直是出现最多的那个人物,所以都认为鞋匠是文章的主人公,那么当我给学生解释说,主人公就是作者集中力量刻画的,在文中起主导性作用的中心人物时,同学们就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位残疾了的军人。

当然,不管是由繁而简还是由简而详,都是为了适应学生思考的需要,并在这样的教学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三、旁征博引

课堂,永远充满了机遇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可以引申开去,在更广泛的指导下去观照问题,获得“茅塞顿开”之感。

读题。思维定势是最常见的思维干扰,易使学生想当然地去思考问题。这时教师语气鲜明地把关键要素再重读一遍,就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到位。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故事内容,可当时学生的兴趣正集中在愚蠢的老大臣和皇帝身上,对于教师的启发没有正确地理解,马上反映说“愚蠢、荒唐”。那么这时我就再读一遍尤其强调“故事内容”四个字,学生马上“幡然醒悟”,把思维集中到“欺骗”这一故事情节上来。

插问。在教师启发之后,学生的思维不到位,也许是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困难。这时,也可以将学生遇到的困难暂时先搁置一下,插进另一个有关的题目请学生思考,待这个相关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水到渠成,首次的启发就可迎刃而解了。

这类再次启发,往往可以用在整理文章思路上,学生划分层次常常很盲目,只抓局部不抓整体。那么当他们的思路混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原先的问题暂时搁置,先让学生回到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内容,逐节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假设。教师启发之后,若学生的思考完全错误,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的思路做假设并据此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另辟蹊径,全面思考,以利于解决首次启发性问题。

假设的提问方式源于我对于理科常用的“归谬法”的一种变式思考。学生的思考即便是错误的那也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晶,教师可以不急于否定,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症结,从自己的思维出发,逆向探讨,“假如你是对的,那么已知条件中会有哪些错误呢?”例如,在讨论《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时,有很多同学认为鲁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愚蠢的君王。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鲁庄公是民主平等的好君王。这时我并不急于说哪一方是正确的,让学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寻找答案——如果,你认为“鲁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愚蠢的君王”,那么请你想一想“鄙”的君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特点,和鲁庄公是否符合?认为“鲁庄公是民主平等的好君王”也请你思考,好君王应该有哪些特征,鲁庄公有吗?

当几次罗列和比较以后,学生发现,虽然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诚然鲁庄公的确不会指挥作战,但是,鲁庄公善于听取他人(一个平民)的意见,不懂的地方会虚心求教,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等其他表现也能说明他是一个尊重人才、民主平等的君王。

“阳光总在风雨后”,再启发正是教学启发之后一个必要的补充修正手段,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是极为正常的现象,问题的症结不只在学生的智力认知水平上,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可能是原因所在。教学重要的是互动,是生成。

篇5:钓鱼的启发

钓鱼诗

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篇6:钓鱼的启发

贻钓鱼李处士

作者:谭用之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罢吟鹦鹉草芊芊,又泛鸳鸯水上天。一棹冷涵杨柳雨,

片帆香挂芰荷烟。绿摇江澹萍离岸,红点云疏橘满川。

篇7:跟钓鱼有关的作文:钓鱼真快乐

爸爸开车带我去河边,我飞快地找了两个位置,一个给爸爸一个给我,我拿起鱼竿。爸爸就说:“我们来比赛吧。”我 说:“比就比,谁怕谁。”我把鱼竿放进水里,耐心地等待鱼上钩,不知不觉,我钓到了一条大鱼。我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我钓到了一条鱼,等回家了做鱼汤喝”。妈妈说:“好。”我把电话挂了,耐心地钓鱼,不一会儿,我钓了许多的鱼,而爸爸一条也没有钓到。我高兴地说:“我这次赢定了。”突然,我感觉背后有人,我猛得转身,发现爸爸正要偷我的鱼呢,我说:“爸爸你怎么不讲道理呢?”爸爸满脸通红,手摸着头,不好意思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太阳下山了,我高兴地喊:“我胜利了。”我看见爸爸的水桶里一条鱼都没有。爸爸说:“我们回家吧。”我高兴地收拾东西回家了。

我在回家的路上,仿佛闻到了妈妈做汤的味道。那天,我玩得太高兴了。

篇8:钓鱼的启发

前言

一、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三、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非法无效

四、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

五、中国为维护钓鱼岛主权进行坚决斗争

结束语

前言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 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 钓鱼岛回归中国。无论日本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 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长期以来,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时制造事端。2012年9月10日, 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附属的南小岛、北小岛, 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 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 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毫不动摇。

一、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 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分布在东经123°20′-124°40′, 北纬25°40′-26°00′之间的海域, 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飞屿等岛礁组成, 总面积约5.69平方千米。钓鱼岛位于该海域的最西端, 面积约3.91平方千米, 是该海域面积最大的岛屿, 主峰海拔362米。黄尾屿位于钓鱼岛东北约27千米, 面积约0.91平方千米, 是该海域的第二大岛, 最高海拔117米。赤尾屿位于钓鱼岛东北约110千米, 是该海域最东端的岛屿, 面积约0.065平方千米, 最高海拔75米。

(一) 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

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 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 是成书于1403年 (明永乐元年) 的《顺风相送》。这表明,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1372年 (明洪武五年) , 琉球国王向明朝朝贡, 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至1866年 (清同治五年) 近500年间, 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 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 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 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 (1534年) 明确记载“过钓鱼屿, 过黄毛屿, 过赤屿, ⋯⋯见古米山, 乃属琉球者”。明朝册封使郭汝霖所著《使琉球录》 (1562年) 记载, “赤屿者, 界琉球地方山也”。清朝册封副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 (1719年) 明确记载, 从福建到琉球, 经花瓶屿、彭佳屿、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 “取姑米山 (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 、马齿岛, 入琉球那霸港”。

1650年, 琉球国相向象贤监修的琉球国第一部正史《中山世鉴》记载, 古米山 (亦称姑米山, 今久米岛) 是琉球的领土, 而赤屿 (今赤尾屿) 及其以西则非琉球领土。1708年, 琉球学者、紫金大夫程顺则所著《指南广义》记载, 姑米山为“琉球西南界上之镇山”。

以上史料清楚记载着钓鱼岛、赤尾屿属于中国, 久米岛属于琉球, 分界线在赤尾屿和久米岛之间的黑水沟 (今冲绳海槽) 。明朝册封副使谢杰所著《琉球录撮要补遗》 (1579年) 记载, “去由沧水入黑水, 归由黑水入沧水”。明朝册封使夏子阳所著《使琉球录》 (1606年) 记载, “水离黑入沧, 必是中国之界”。清朝册封使汪辑所著《使琉球杂录》 (1683年) 记载, 赤屿之外的“黑水沟”即是“中外之界”。清朝册封副使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 (1756年) 记载, 琉球“海面西距黑水沟, 与闽海界”。

钓鱼岛海域是中国的传统渔场, 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钓鱼岛作为航海标志, 在历史上被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广泛利用。

(二) 中国对钓鱼岛实行了长期管辖

早在明朝初期, 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 中国就将钓鱼岛列入防区。1561年 (明嘉靖四十年) , 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 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 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1605年 (明万历三十三年) 徐必达等人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及1621年 (明天启元年) 茅元仪绘制的中国海防图《武备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图》, 也将钓鱼岛等岛屿划入中国海疆之内。

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 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 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代《台海使槎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71年 (清同治十年) 刊印的陈寿祺等编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将钓鱼岛列入海防冲要, 隶属台湾府噶玛兰厅 (今台湾省宜兰县) 管辖。

(三) 中外地图标绘钓鱼岛属于中国

1579年 (明万历七年) 明朝册封使萧崇业所著《使琉球录》中的“琉球过海图”、1629年 (明崇祯二年) 茅瑞徵撰写的《皇明象胥录》、1767年 (清乾隆三十二年) 绘制的《坤舆全图》、1863年 (清同治二年) 刊行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 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为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 该图将钓鱼岛列在琉球三十六岛之外, 并与中国大陆绘成同色, 意指钓鱼岛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等绘《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 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颜色。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 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二、日本窃取钓鱼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 日本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此后不久, 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 并于甲午战争末期将钓鱼岛秘密“编入”版图。随后, 日本又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

(一) 日本密谋窃取钓鱼岛

1884年, 有日本人声称首次登上钓鱼岛, 发现该岛为“无人岛”。日本政府随即对钓鱼岛开展秘密调查, 并试图侵占。日本上述图谋引起中国的警觉。1885年9月6日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申报》登载消息:“台湾东北边之海岛, 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上, 大有占据之势。”由于顾忌中国的反应, 日本政府未敢轻举妄动。

1885年9月22日冲绳县令在对钓鱼岛进行秘密调查后向内务卿山县有朋密报称, 这些无人岛“与《中山传信录》记载的钓鱼台、黄尾屿和赤尾屿应属同一岛屿”, 已为清朝册封使船所详悉, 并赋以名称, 作为赴琉球的航海标识, 因此对是否应建立国家标桩心存疑虑, 请求给予指示。同年10月9日, 内务卿山县有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征求意见。10月21日, 井上馨复函山县有朋认为, “此刻若有公然建立国标等举措, 必遭清国疑忌, 故当前宜仅限于实地调查及详细报告其港湾形状、有无可待日后开发之土地物产等, 而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 可待他日见机而作”。井上馨还特意强调, “此次调查之事恐均不刊载官报及报纸为宜”。因此, 日本政府没有同意冲绳县建立国家标桩的请求。

1890年1月13日, 冲绳县知事又请示内务大臣, 称钓鱼岛等岛屿“为无人岛, 迄今尚未确定其管辖”, “请求将其划归本县管辖之八重山官署所辖”。1893年11月2日, 冲绳县知事再次申请建立国标以划入版图。日本政府仍未答复。甲午战争前两个月, 即1894年5月12日, 冲绳县秘密调查钓鱼岛的最终结论是:“自明治十八年 (1885年) 派县警察对该岛进行勘察以来, 未再开展进一步调查, 故难提供更确切报告。⋯⋯此外, 没有关于该岛之旧时记录文书以及显示属我国领有的文字或口头传说的证据。”

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明确记载了日本企图窃取钓鱼岛的经过, 相关文件清楚地显示, 当时日本政府虽然觊觎钓鱼岛, 但完全清楚这些岛屿属于中国, 不敢轻举妄动。

1894年7月,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同年11月底, 日本军队占领中国旅顺口, 清朝败局已定。在此背景下, 12月27日, 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致函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认为“今昔形势已殊”, 要求将在钓鱼岛建立国标、纳入版图事提交内阁会议决定。1895年1月11日, 陆奥宗光回函表示支持。同年1月14日, 日本内阁秘密通过决议, 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县管辖。

日本官方文件显示, 日本从1885年开始调查钓鱼岛到1895年正式窃占, 始终是秘密进行的, 从未公开宣示, 因此进一步证明其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不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效力。

(二) 钓鱼岛随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

1895年4月17日,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00年, 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

三、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非法无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钓鱼岛回归中国。但20世纪50年代, 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 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是非法的、无效的, 没有也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一) “二战”后钓鱼岛归还中国

1941年12月, 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文规定,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 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 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 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1945年9月2日, 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接受《波茨坦公告》, 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1946年1月29日, 《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施政权所包括的范围是“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 (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 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1945年10月25日, 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 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1972年9月29日, 日本政府在《中日联合声明》中郑重承诺, 充分理解和尊重中方关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立场, 并坚持《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上述事实表明,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 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

(二) 美国非法将钓鱼岛纳入托管范围

1951年9月8日, 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排除中国的情况下, 与日本缔结了“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 (简称“旧金山和约”) , 规定北纬29度以南的西南诸岛等交由联合国托管, 而美国为唯一施政当局。需要指出的是, 该条约所确定的交由美国托管的西南诸岛并不包括钓鱼岛。

1952年2月29日、1953年12月25日, 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先后发布第68号令 (即《琉球政府章典》) 和第27号令 (即关于“琉球列岛的地理界限”布告) , 擅自扩大托管范围, 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划入其中。此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中国坚决反对。

(三) 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施政权”

1971年6月17日, 美日签署《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 (简称“归还冲绳协定”) , 将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海内外中国人对此同声谴责。同年12月30日, 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指出:“美、日两国政府在‘归还’冲绳协定中, 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 完全是非法的, 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台湾当局对此也表示坚决反对。

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 美国不得不公开澄清其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1971年10月, 美国政府表示, “把原从日本取得的对这些岛屿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 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美国既不能给日本增加在他们将这些岛屿施政权移交给我们之前所拥有的法律权利, 也不能因为归还给日本施政权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权利。⋯⋯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同年11月, 美国参议院批准“归还冲绳协定”时, 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 尽管美国将该群岛的施政权交还日本, 但是在中日双方对群岛对抗性的领土主张中, 美国将采取中立立场, 不偏向于争端中的任何一方。

四、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

1972年3月8日, 日本外务省发表《关于尖阁列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 阐述日本政府对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张:一是钓鱼岛为“无主地”, 不包含在《马关条约》规定的由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范围之内。二是钓鱼岛不包含在“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的日本所放弃的领土之内, 而是包含在该条约第三条规定的作为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 并根据“归还冲绳协定”将施政权“归还”日本的区域内。三是中国没有将钓鱼岛视为台湾的一部分, 对“旧金山和约”第三条规定将钓鱼岛置于美国施政区域内从未提出过任何异议。

日本的上述主张严重违背事实, 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钓鱼岛属于中国, 根本不是“无主地”。在日本人“发现”钓鱼岛之前, 中国已经对钓鱼岛实施了长达数百年有效管辖, 是钓鱼岛无可争辩的主人。如前所述, 日本大量官方文件证明, 日本完全清楚钓鱼岛早已归属中国, 绝非国际法上的无主地。日本所谓依据“先占”原则将钓鱼岛作为“无主地”“编入”其版图, 是侵占中国领土的非法行为, 不具有国际法效力。

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中国历史管辖实践看, 钓鱼岛一直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迫使清朝割让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规定, 日本必须无条件归还其窃取的中国领土。上述文件还对日本领土范围作了明确界定, 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日本试图侵占钓鱼岛, 实质是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所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 严重违背了日本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

美国等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所规定的托管范围不涵盖钓鱼岛。美国擅自扩大托管范围, 非法将中国领土钓鱼岛纳入其中, 后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 都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在国际法上没有任何效力。对于美日上述非法行径, 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是明确反对的。

五、中国为维护钓鱼岛主权进行坚决斗争

长期以来, 中国为维护钓鱼岛的主权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通过外交途径强烈抗议和谴责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1951年8月15日, 旧金山会议召开前, 中国政府声明:“对日和约的准备、拟制和签订, 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 无论其内容和结果如何, 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认为是非法的, 因而也是无效的。”1951年9月18日, 中国政府再次声明, 强调“旧金山和约”是非法无效的, 绝对不能承认。1971年, 针对美、日两国国会先后批准“归还冲绳协定”的行为, 中国外交部严正声明, 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针对日本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的非法行径, 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力措施, 通过发表外交声明、对日严正交涉和向联合国提交反对照会等举措表示抗议, 郑重宣示中国的一贯主张和原则立场, 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切实维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中国通过国内立法明确规定钓鱼岛属于中国。1958年, 中国政府发表领海声明, 宣布台湾及其周围各岛属于中国。针对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钓鱼岛所采取的种种侵权行为, 中国于199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时, 明确规定“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属于中国领土。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确立了海岛保护开发和管理制度, 对海岛名称的确定和发布作了规定, 据此, 中国于2012年3月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2012年9月10日,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9月13日, 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的坐标表和海图。

中国始终在钓鱼岛海域保持经常性的存在, 并进行管辖。中国海监执法船在钓鱼岛海域坚持巡航执法, 渔政执法船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执法巡航和护渔, 维护该海域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中国还通过发布天气和海洋观测预报等, 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管理。

一直以来, 钓鱼岛问题受到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关注。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立场。中华民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有着坚定的决心。两岸同胞在民族大义面前, 在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方面, 是一致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广大华侨华人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 强烈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正义立场, 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

结束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0世纪70年代, 中日在实现邦交正常化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 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两国关系大局, 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 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但近年来, 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 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背离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谅解和共识。这不但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 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和挑战。

上一篇:小学生全脑潜能开发下一篇:秋日里的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