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理念

2024-05-23

启发式理念(精选九篇)

启发式理念 篇1

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一是“引而不发”和“自省自得”。“引而不发”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发展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 ,中道而立 ,能者从之。”[2]是说教师要像射手一样,满弓搭箭而不发,做跃跃欲试样,以此启发和诱导学生,让他们领会“习射”的关键。“引而不发”是一种不具体涉及学习内容,只指示目标、范围和方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愤悱启发”和“适度启发”。“愤悱启发”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以产生“愤悱”为逻辑起点,学生自求自省后仍无法解决疑难,由此产生“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开其意”、“达其辞”。 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又如,问政、问礼、问事君、问为邦等,均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近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对“愤则启,悱则发”都有过强调与阐释。蔡元培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

启发之后,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说明目的已达到;但学生在启发后仍不能得,这时教师“则不复也”,交由学生再学再思。“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

综上所述,孔子的启发形式教学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我们亦可从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启示: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愤悱”就是这种激情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征,让它传导至每个学生。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肩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国政党制度教学中,提到民主人士闻一多,我带头引唱《七子之歌》,声音哽咽了,眼睛红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学生哭泣,捶胸顿足,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 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提高, 课间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除了询问学科难题外,更多的是阐述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见解,聆听我的观点。由此可见,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是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现“愤悱”之后,适时启发,如果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就会给出更深一步的解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显然是在出难题, 而孔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和迷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博学的圣人,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时应对自如。

部分教师专业修养不足,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尚且无法解答,更不必说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这样一来影响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尊严,二来启发式理念更无从谈起。

在文化生活某课中,学生进行了德与才的辩论。有学生咨询我司马光的观点倾向于哪个,我回忆略带讲解《资治通鉴》的内容,列举晋国智瑶灭亡的例子,说明司马光更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文史类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衍伸性强,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多多了解诸如经济、社会、哲学、军事等各科常识。这样在学生需要启发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解读《论语》,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其实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往往却是最合乎逻辑的。阅读《论语》中的言论没有丝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孔子的启发式过程,实则存在两种逻辑特点:

第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 也就是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孔子直接给出结论性普遍定义。如交友问题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另一种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逻辑。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为君子 ,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应该有哪些具体言行标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

……

例如,教学《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时,根据政体的不同分类,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议会制和总统制。像德国是什么政体,什么特征? 这是教材上都没涉及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特征, 这就是知识的延伸。

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的论文 篇2

一、联结理论对幼儿学习目标的启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使某一刺激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1]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即幼儿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材料和条件等刺激物与幼儿对学习情境做出期望反应的联结,并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使建立的联结恒定化。由此可见,幼儿学习具有三重目标:幼儿对学习刺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境、学习材料等通过反复尝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是幼儿学习的初级目标;幼儿通过练习强化和结果强化熟练掌握学习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联结是幼儿学习的中级目标;幼儿将已经固定化了的联结应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实现顺利迁移是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二、联结理论对幼儿教学原则的启示

(一)教学要预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在饿猫实验中,桑代克为了观察和研究饿猫的学习行为,预先为其提供了一个能够不断尝试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谜箱就是饿猫形成S-R学习联结的特定环境。只有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情境,学习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试误获得学习。在幼儿教学中,也要强调教学情境预设的重要性。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给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并使幼儿在这种可能学习中逐步走向必然,完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学习的联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预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2]这个过程虽然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但是也需要相关因素的满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桑代克提出:学习过程是由动机、问题、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这六个阶段先后构成的。相应地,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先后次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为幼儿提供有障碍的问题情境。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才会自愿地进行不断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偶然做出成功的行为。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反复练习,来巩固幼儿学习的不稳定性,强化幼儿学习的结果,最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使幼儿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结果是可以通过幼儿的不断尝试得到的

在饿猫试验中,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是预设的。桑代克为饿猫提供了一个可能且必然的结果。因为在饿猫不断尝试中,它最终会试探出这个装置的功能,从而建立学习。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多次尝试中最终可以达到成功的反应和行为,即教学结果是幼儿通过努力试误可以最终实现的。良好结果的出现还可以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由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教学结果的必然实现性作为首要条件来分析,确保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幼儿的习得性无助。

三、联结理论对幼儿与教师角色的启示

(一)幼儿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学习过程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幼儿是用动机推动行动的好奇者。动机是促进一个人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在理想学习的最初阶段,幼儿扮演着好奇者的角色,用强烈的动机推动自己做出实际行动。只有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扮演“我想知道,我就做!”的实际行动者。幼儿作为好奇者为其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和开端。其次,幼儿是心存问题的不断尝试者。理想学习的中间阶段,幼儿从好奇者转变为具体行为者,通过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培育“我做了,失败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的不懈精神。不断尝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最后,幼儿是最终成功体验的获得者。正确答案的最终出现是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时刻。在理想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幼儿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做成功了!”的喜悦情感。此时,幼儿已经建立起了学习的联结,达到了预设的成功目标。理想结果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强化下一次的“联结”。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是有意学习环境的预设者。教师是“桑代克实验谜箱”的设计者、提供者和安排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的各种条件,有计划的设计学习情境,准备学习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次,教师是观察者和适当引导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你做的时候,我看,你总是做不好,我就提示和指导你。”这在教学中段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幼儿能更快的建立学习、达到目标。最后,教师是提供诱惑的促成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后阶段,幼儿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应有的“联结”。为了加强联结,此时教师的教学强化是促进幼儿不断继续学习行为、巩固学习结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我有好东西给你,但你要先做好”的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坚持性,以最终达到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四、联结理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预知法

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要有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准备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预知法,使幼儿在学习某具体知识和技能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学习动机准备。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所以,在教学伊始,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独特的特点: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并表现为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4]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应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引入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二)反复法

桑代克的练习律是指学习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巩固联结,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练习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反复法,使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后反复练习和复习,以帮助幼儿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反复法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重复同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分别利用儿歌诵读法、游戏法和绘画法等来组织“我们是好朋友”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在反复活动中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当然,反复的次数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过多或过长的反复练习可能会增加幼儿学习的负担,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中,教师也要做到明确学习结果,积极反馈和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因为“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5]

(三)奖惩法

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理念 篇3

目前,在体育专业的排球课教学中,全面地要求苦练,体能消耗过多、脑子用得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全面地影响了队员智力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排球课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教练应视队员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从队员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其开动脑筋,培养注意力、兴趣,并引起回忆、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他们能动地探索和揭示排球运动的内在规律。其次,队员不仅动手,而且还要动脑去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启发式教学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经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感情启发。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在促进队员积极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和影响,这种现象很有道理。当队员在愉快、喜爱、满意等情感体验中学习效果较好;一旦产生忧伤、厌恶、紧张等情感体验时,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便会受到抑制,教学效果则差。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队员能很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有的则很难学会。对于这样的队员,教练一定要用调动情感的手段,启发队员增强学习信心。教练要凭借语言的可感性,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使队员真正感到教练在关心他,爱护他,以唤起队员的学习热情,从而使队员在训练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第二,讲解启发。教练简明生动、富有逻辑性的讲解,不仅使队员获得有关知识,而且还能启迪队员的思维,使之更快地掌握教材内容。具体讲可以分三点进行:

一是了解性讲解。例如,初教正面双手传球动作时,教练应把身体姿势、判断球落点时的移动、发力顺序、出球方向、手指手腕技巧等基本要素讲解清楚,结合示范,使队员对该动作有个概括性的了解,为掌握该动作打开思路。此时,讲解不应照本宣科,完全用教练的话或主要用教练的话来复述。应当适当变换原文,这样教练讲得生动,队员听来亲切,更富于启发性。

二是理解性讲解。这是达到启发队员思维的重要一步。这时,教练应当对正面双手传球技术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反复细致地分析,并联系有关基础理论知识配合讲解,使队员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可采用口诀等有趣的形式,增强启发的效果。

三是巩固性讲解。经过练习,队员已初步掌握了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教练可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将动作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深化和提高,最后由教练作出画龙点睛的结论。

第三,质疑启发。在教学中鼓励队员大胆质疑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质疑启发一般分两步进行:一是质疑。教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在练习进行中提出疑难问题,使队员一开始就对所学教材发生兴趣。二是解释教学。问题提出后,教练应加以讲解,以便及时解释。教练在解疑时,须分出主次,突出重点,解决关键性的疑点。一般性的次要问题应留给队员自己去解决,以培养队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声音启发。排球技术动作有其固有的节奏性。这种节奏是指各个动作之间按特定的顺序和时间之隔的比例交替进行和完成的。例如:排球的进攻(扣球)技术是由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组成的特定节奏。假如破坏了这个节奏,就很难掌握扣球技术。因此,如何使队员掌握动作节奏是提高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第五,对比启发。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告诉我们: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事物同时或先后出现,通过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作用,可以提高人们感知事物的效果。排球教学中运用对比启发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对比,使队员在比较中得到启发。

教练在教学中掌握启发式教学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将会在各类项目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启发式理念 篇4

一、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概述

1. 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的中专教育毕业后进行就业的双选活动, 学生更加关注对就业技能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对学习数学知识无法提起兴趣,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的著名学者都对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进行过深刻的研究, 建国以来, 我国的教育行业针对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不断的突破性研究. 启发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积极主动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问题、掌握知识, 面对问题愿意自主的探索, 进行科学的分析. 在目前的中专数学教学中, 往往是通过教师的一味教授, 对课本知识照本宣科, 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在课后也没有计划的去进行复习和巩固, 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工科考试难关, 却无法真正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

2. 启发式教学理念的相关研究

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是基于人本主义建立起来的, 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探索. 启发就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所领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带给自己启发式的学习. 在对中专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分析授课对象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 对学生的经验和思维水平进行严格的分析,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消化, 学生不断的学会思考问题, 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能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需要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理念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的更新,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加入多媒体的使用, 积极主动的将课堂打造的更加生动活泼. 启发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 讲师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教师的授课对知识进行串讲, 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锻炼, 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的思维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知识一味的进行讲解, 在课前进行备课时也没有针对性.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对学生一味的进行提问, 如果教师进行过多的提问,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主动思考, 抱着应付的心态. 学生如果总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就会对教师形成依赖, 无法自主的探索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 要避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过分依赖, 例如过多的依赖幻灯片展示就会使教师对知识的推理产生惰性, 而数学又是一门需要不断推理验证的科目. 在一定程度上, 课堂上对黑板的合理利用可以更大限度的增强数学知识展示的直观性.

2. 进一步加深启发式教学里面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专学校中录取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学校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有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 因此, 中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困难. 教师如果没有合理地进行引导, 就无法弥补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 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 如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 就会产生自尊心的挫败感, 当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时, 学生不能准确的进行知识的理解, 就会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专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陌生的知识, 在自己的内心构建知识的体系和框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总结

从根本上来说, 教师要加强启发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灵活的进行备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备课安排. 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教学素养, 提高专业知识, 一方面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只有坚持将启发式教学理念应用到中专数学教学中,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近年来, 我国逐步开展有关素质教育的改革, 希望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指导脚步进行主动的探索活动.因此, 通过广泛的研究国内外成功的教育案例, 我国不断的将启发式教学理念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本文通过对启发式教学理念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提出中专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理念,中专数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程万辉.浅谈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4) :238-238.

[2]尚聪智.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09, (13) :186-186.

启发式理念 篇5

一、尝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差异, 以及学生个体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来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长期使用着一些过时的教学方式, 这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学生的脑袋当器皿, 教师照本宣科, 满堂灌。这种单纯把政治课当作说教课的教学方式, 往往会出现讲、考、背的都是死东西的现象;把政治课当成概念记忆课, 使用各种照着念的方式生搬硬套, 一律往下灌;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局限于高考, 即高考考什么, 我们就学什么, 这就导致了学习过程机械化, 学习的知识面狭窄。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焕发了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学习活动。由此可见,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是教与学有机的融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呢?

1. 启发式教学要从教材做起。

国家实行新课标以来, 对教材的改动量很大,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新教材能够适应教学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要对新教材有足够的了解, 要对新教材做深入的研究。此外, 教师还应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新教材进行分解和细化, 使教学过程满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意从教材的角度, 研究启发式教学, 使启发式教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满足新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研究新教材的过程中, 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实现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融合。通过这种研究, 启发式教学才有应用的基础和土壤。所以, 启发式教学需要从教材环节开始。

2. 启发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落实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就是以人为本, 这一概念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 把学生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所以,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个性做全面的了解, 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 将学生的需求列为教学的目标, 使启发式教学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在讲授“文化的力量”知识点时, 教师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群体可能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兴趣爱好后, 可以设计各种问题:你去哪些地方旅游过?当地的风土人情怎样?欣赏风景你心情如何?你有什么好地方和娱乐项目向老师推荐?你对文化的力量有没有切身感受?……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启发, 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在师生广泛、真实地互动交流信息的同时都深受启发, 切实体会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文化确实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并在时刻影响着我们。

3. 启发式教学必须要将新课改理论和教育观念与自己的教育方法相协调。

创新是21世纪的主要发展动力, 是一切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所以, 要想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 就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使之符合历史潮流。由此可以看出, 新课标下,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 大力发展创新式教育, 主要包含正确的学生观、发展的人才观、科学的教学观。只有在三观的指引下, 教师才能将新课标的精神完全体现出来。

4. 启发式教学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中, 教师要想实现启发式教学, 就要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并在课堂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都十分到位。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原本僵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变得活泼有趣, 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获得了大量的、有用的信息, 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合作式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合作式教学的特性分析。

合作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几个人作为学习伙伴, 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经验和探讨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模式是经过长期检验的, 具有一定优势, 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大有帮助。另外, 这种合作式教学也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学习的模式,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合作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合作式教学具体方法探讨。

进行合作式教学之前, 教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选准教学素材,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编制一些教学资料, 使合作式教学更贴合实际。例如: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概念的时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就要多准备一些直观的素材, 并提前要求学生做课前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收集各式各样的资料, 在学生搜索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之后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把学生准备的参考资料充实到备课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师生互动式教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在课堂上尝试着进行换位思考, 要让学生走上讲台, 体验互动式教学。实践证明, 师生互动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2) 师生利用合作的方式相互命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般都是教师设置命题, 由学生来回答。而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 就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新的具体措施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式, 二者变换教与学的地位, 由学生命题教师来回答。这种积极的学习方法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体验了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 培养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师生利用合作的方式相互命题, 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灵活性。

(3) 利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当前部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较强, 可以在理论联系实际中, 将理论与现实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 教师在解决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的时候, 可以利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比如:讲课内容涉及宗教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场“什么性质的宗教属于邪教”大讨论, 来更加深刻地了解宗教的性质。

(4) 用分组竞赛来增强合作兴趣与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小组间竞争促进小组内稳定合作的方法, 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法等, 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兴趣。由于竞争产生的压力, 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促使他们超水平发挥。这样教强化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提高了小组的内聚力, 也有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每学完一课, 抽时间进行一次分小组的知识竞赛, 分为必答、轮流回答、分组讨论回答、补充回答等形式, 并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这样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让学生寓学于乐, 进而激发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5) 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要想培养学生合作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角色体验活动,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或者体验生活。总之,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

三、启发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简单探讨

启发合作式教学模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创新,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对高中政治教育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将两种教学模式合二为一, 通过教师对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启发合作模式的核心在启发, 根本在合作。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运用自己的思维将教材进行结构重组, 进而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对政治课上的各个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 并让这思考所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筛选、过滤, 最终确定一个个想法的正误, 这样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并且深刻记忆各种抽象的概念。相比原来的“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的先进性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等融合到政治概念中,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成长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条件, 各人思维也会有很多迥异之处。教师合理运用这种迥异之处, 就可以使学生将“政治课无聊”的想法改变, 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政治课。

启发式理念 篇6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一个解释人类是如何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 联系新信息, 建构 (construct) 新经验与知识的理论。凡·葛拉瑟菲尔德 (Von Glasersfeld) 将建构主义称为“一个以哲学, 心理学及控制论为根源的理论”[1]。它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经历与对经验的思考, 自主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当我们遇到新事物、新信息的时候,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已有的观点和经验, 使新和旧协调一致。这样的结果可能是, 我们要改变旧的思维、观点、经验或信息, 就要放弃部分不相关的新旧信息, 等等。不论哪种情况, 我们都是自身认知体系的主动创造者。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可以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教学实践。一般来说, 它鼓励学生主动地运用积极方式、手段和技巧创造更多的知识, 然后思考和谈论他们这样做的过程, 发掘他们的认知与理解是如何变化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观念与认识, 引导学生参与这类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应对与解决问题, 并建构新观念、新认识。

建构主义影响下的课堂, 教师的职能就是推动这一系列的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他 (她) 会鼓励学生思考, 课堂活动是如何让自己获得知识与形成理解的;让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学到了什么?学习策略有问题吗?学习效果好不好?通过不断考虑这类问题, 反刍已有经验可以培养他们吸收与整合新信息的能力。最后, 他们会发现, 自己的观点与认知变得更复杂和更有深度。

2.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同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 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 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2]它强调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要求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化, 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担当“推进器”的角色, 帮助学生去开发知识, 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

下表大致对比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同。

3.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英语口语课堂的运用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 英语口语课堂首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以提问为指引, 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老师要利用包括教科书、练习册在内的其他多媒体工具组织课堂内容;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虚拟语气的口语结构:“If I were you, I would do it.”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直接解释相关语法知识与形式, 让学生反复记忆与练习, 最后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上英语口语教师可以按以下几步来进行课堂活动。

(1) 让学生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的课堂要求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虚拟语气?相对应是不是有“不虚拟语气”?汉语里有这样的语法结构吗?生活中为什么要出现“虚拟语气”类的口语表达?

(2) 展示学生的不同看法与答案

老师会让学生思考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里相关的认识与理解。当某些知识储备更充裕的学生提出比较接近的“答案”时, 比如涉及“主观愿望或假想”, 老师就可以抓住这点, 并带领其他同学沿着某个方向更深入地思考。

(3) 小组互动学习与应用这一句型结构

学生最初的知识体系可能只有:“If I am you, I would do it.”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计, 引入新知识点“If I were you”。以小组形式学习应用这个结构“If I were you, I would...”, 并开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 开始建构新的句型:“If I were him, I would...”“If she were a doctor, she would...”

(4) 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新表达

学生解释与总结如何了解这一表达句型, 掌握的情况如何, 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

4. 对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实际运用的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 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主,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建构新知识体系。课堂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1) 对学生基础问题的思考

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基础为出发点,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已知什么, 未知什么。[4]然而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某部分学生掌握的已有信息比另一部分学生掌握的信息多, 学生水平会出现差异。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就必须掌握这个特点, 否则会造成内容过于浅显或者难度过大。这个矛盾在学生人数过多、班型过大的班级里尤为突出, 甚至会出现教师无法充分考虑学生整体水平的情况。例如, 口语课堂里有部分学生对虚拟语气已经有相关了解,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就会比了解较少的同学要好。如果老师没有在课前把握好这一信息, 课堂活动的开展就会遇到困难。

(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只是学习动机之一。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要考虑教学内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实教学中, 个别学生会出现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出现倦怠的情况。教师必须提前掌握这一教学特点, 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集体参与性。应对上面情况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口语课堂讲解虚拟语气, 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好上课任务:调查 (research) 、报告 (report) 、演讲 (presentation) 。这样, 教师就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动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大量的影视作品中引用包括“虚拟语气”用法的对话与交谈, 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这一口语表达。

5. 结语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前提开展教学活动。对比“传统听课”模式, 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了解自己学习的困难与问题, 在探索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必须适当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设计教学内容与组织课堂活动。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 探讨建构主义理念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念,英语口语教学,启发

参考文献

[1]Von Glaserfeld, 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Oxford, England:Pergamon Press.http://eric.ed.gov/PDFS/ED444966.pdf, 1989:162.

[2]胡斌武, 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论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24.

[3]陈建翔, 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7.

启发式理念 篇7

一、我国普及性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 我国大部分针对舞蹈训练的教育都是以专业性的舞蹈教育方法和内容作为整体的教学基础, 完全忽略了普及性舞蹈教育的特点以及它与专业性舞蹈教育的区别, 将其以专业性舞蹈教育同等方法对待, 造成普及性舞蹈完全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

我国除开艺术学校以外,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大部分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 基本上是将舞蹈课程融入音乐课中, 舞蹈课只是作为兴趣小组的一部分出现在第二课堂上, 高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舞蹈课程, 但是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型都是以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型为依据, 课程内容上涉及到了传统的技术训练、剧目排练、风格性舞蹈等几项内容, 以传统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体形和技能, 但是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创造力、个性化等要求的标准。因此形式单一的课程形式并不能达到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

二、拉班“教育舞蹈”理念的优点

拉班的教育舞蹈理念与职业舞蹈教育或传统的舞蹈教育理想相比, 具有许多的优势和优点。

1. 促进人体解放天性

教育舞蹈是以人体运动科学为指导, 提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人体的天性解放。与传统舞蹈相比, 它不再以学习者获得舞蹈技能为最终学习目标, 而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将视角回归于生命本身, 将身体中的自然天性通过科学的动作原理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 最终获得较强的四肢协调能力和身体表现力。以教育舞蹈理念为学习理念, 通过科学合理的强化身体训练, 将身体本身所储存的能力量与内心强烈的情感相结合, 以自然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这种形式正是教育舞蹈追求的最高境界。

2. 更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舞蹈理念促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 将身体回归于自然本身, 对身体与生命进行重新审视, 对自我的学习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创造, 对舞蹈学习的整个过程更偏向于人文精神的学习。同时, 学习者在利用肢体舞蹈表现个人情绪、感情, 或在体会舞蹈动作内涵的过程中, 教育舞蹈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个人的性格发展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人的人格, 提升了个人的魅力, 更促进了教育者的身心协调的发展。

3. 表现力极强

教育舞蹈是以生活为原模板而创立的, 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创意性等。它主要是借助于生活中的某个动作场景或学习者的记忆表象, 将其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舞蹈动作相结合, 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方式。因此教育舞蹈相理念比较传统舞蹈理念更具有创意性, 在表现力度上也更胜一筹。

三、将“教育舞蹈”理念与普及性舞蹈相融合的建议

1. 改变教育模式

普及性舞蹈应与专业性舞蹈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目的上严格区分开来,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标, 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 坚持以教育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型作为教育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应该将学生的个性培养、情感态度体验为重要教育目标, 将身体意识知觉开发、爱与责任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相结合, 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塑造出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优秀人格。

2. 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普及性舞蹈一般只是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内容出现, 因此大部分学校并内有从根本上重视普及性舞蹈教育,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相匹配的舞蹈教材, 大部分的老师选用的是专业性舞蹈教材, 结果造成课程过难,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普及性舞蹈能更快、更好的被学生接受, 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学的对象或教学习惯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最好是简单易懂、易于模仿的知识或动作, 也可以是从其他教材中提取改编的。教学的内容也可以结合人体的认知、身体的体验等内容的运用, 还可以选择有利于创造性发展、人体运动学科学原理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3. 丰富普及性舞蹈教育的教学方式

学校并没有将普及性舞蹈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中, 只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课余生活而开设的, 与专业舞蹈在教学时间上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只是一味的抄袭专业性舞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仅仅使用舞蹈训练和排练两种方式而忽略教学模式的创新, 是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普及性舞蹈教育不仅仅重视的是学生的审美观和人格塑造, 在对学生的身体和情感教育、创造力培养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普及性舞蹈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中, 而是要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去拓宽学生的视野, 形成先进的学习理念, 在课堂中充分的发挥自我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利用游戏、模仿、情景表演等方式来训练身体的协调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

4.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以教师为教学主导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 当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普及性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以尊重学生个性的态度来开展教学, 同时针对个别特殊学生应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 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淡化评价体系中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改变传统的以技术熟练程度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情感表达、小组交流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综合评价, 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目标, 采用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将评价方式多元化, 力求实现学生评价体系的改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 服务于大众的普及性舞蹈教育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改革创新, 在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以现代舞蹈教育理念实现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实践活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参考文献

[1]罗静.拉班“教育舞蹈”理念对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启发[J].大众文艺, 2015 (13) .

[2]王品.拉班教育舞蹈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启发式理念 篇8

1. 采用ESP教学理念指导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普通学习者而言, 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意义集中体现在工作实践和专业研究的需求。然而, 我国高校传统英语教育的重点仍然在于普通英语技能的提高, 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严重。ESP教学作为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 其教学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较多共性。

1.1 ESP教学的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即特定目的英语, 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 John (1998) 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 其中Strevens (1988) 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 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 (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包括:

(1) 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

(2) 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

(3) 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4) 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

变量特点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包括:

(1) 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

(2) 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 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 “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 (外语课除外) ”。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 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 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

现阶段, 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

(1) 浸泡式教学法, 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 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

(2) 采用原版外文教材, 以英文教学为主, 中文教学为辅;

(3) 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 以中文教学为主, 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 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 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ESP教学的特点, 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 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 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 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 均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 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 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 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 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 (Harding, 2007) 。在ESP教学中, 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 , 当前情景分析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A) , 以及学习情景分析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LSA) (Dudley-Evans&St.John, 1998) 。目标情景分析 (TSA) 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 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 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

(1) 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

(2) 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

(3) 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

(4) 语言的使用者是谁;

(5) 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

当前情景分析 (PSA) 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 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 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

(1) 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

(2) 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

(3) 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

(4) 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 (LSA) 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 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 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 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

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 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 即TSA维度:

(1) 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 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

其次, 当前情景分析方面, 即PSA维度:

(1) 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 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 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 英语水平比较参差, 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

(2) 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

最后, 对学习效果的期待, 即LSA维度:

(1) 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 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2) 问卷答案中, 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 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 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 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 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 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 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 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 跟课程大纲一致;

(2) 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

(3) 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

(4) 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

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 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 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 理论论述相对严谨, 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 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 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 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 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 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 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 (learner-centered) 的教学环境 (Tudor, 1996) 。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 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 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 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 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 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 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

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 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 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 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 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 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 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 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 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 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

首先, 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 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 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 “教产研”三位一体, 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 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 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 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 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 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 我国国际贸易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而课程设计是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双语课程的教学者应该树立课程设计意识, 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研究并实践科学的教学法。采用ESP的教学理念指导双语教学活动可以为教学者提供新的思路, 但其可行性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 &St John, M.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Harding, K.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In M.Tickoo (Ed.) , ESP:State of the Art[A].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 1988 (pp.1-13) .

[4]Tudor, I.Learner-centeredness as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蔡中华, 赵宝元.“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S1) :102-103.

启发式理念 篇9

1 和谐理念内涵

和谐理念融和谐文化观、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内涵为一体, 集合了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以及社会形态在内的多种理论元素。

1.1 和谐文化观

和谐文化观是集价值取向、文化品格和思维方式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整合的精神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观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 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 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 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1]。

1.2 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 是国家长足发展的软实力。它包含了“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思辨内涵,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自古就有“和而不同, 周而不比”的传统说法。《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无论是不随便附和, 还是不勾结做坏事, 都以“和”为前提, 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行为品格, 这种矛盾统一的辨证思想对于处理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必要借鉴意义。历史的发展,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资源, 只有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才能够避免思想的腐朽、停滞与单调, 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成长与发展。以和谐文化为引导, 创造和谐政治与和谐经济, 从而创建更高层次的和谐。

1.3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在解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 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的和谐社会状态。2005年以来, 国家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 “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思路继承了孔子的人文和社会思想, 即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要素, 可以说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代信仰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需要去粗取精, 汲取那些有助于当代社会发展, 有助于人民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 将其中的糟粕除去, 从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谐大家庭。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 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的和谐, 能够促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2 裕固族劳动歌中体现的和谐理念

裕固族俗话说:“当我忘记故乡时, 故乡的话我不会忘, 当我忘记故乡的话时, 故乡的歌我不会忘。[2]”可见, 歌与裕固人的灵魂浑然一体。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 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牛羊, 并随时会听到婉转的歌声。在众多的裕固族民歌中, 劳动歌与裕固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草原上的畜牧业生产是他们生活、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 主要从事放牧、剪羊毛、擀毡、搬帐篷等生产劳动。伴随这些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各种民间歌曲, 以其本真的和谐理念影响并塑造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裕固族儿女。

2.1 仁慈善良的生命意识

奶幼畜歌是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唱给母畜听的歌。据牧民们说, 每当接羔育羊的时候, 总是有些母畜不认幼崽, 不让幼崽吃奶, 为了不使幼畜饿死, 就将幼畜偎在母畜乳下, 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 一边唱奶幼畜歌催其下奶。奶幼畜歌根据所奶的幼畜不同, 又分为奶羊羔歌、奶牛犊歌、奶驼羔歌、奶马驹歌等几种, 歌词有时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用于不同畜种的奶幼畜歌虚词不同, 曲调各异。歌词也不稳定, 牧民们演唱时常即兴发挥, 有即兴创作的成分。如《奶羊羔歌》:

“为啥你连看也不看, 难道你没长眼?

为啥你睬也不睬, 难道你的良心坏?

亲生的小羊羔你不认, 难道还有这样的母亲?

不给小羊羔喂奶, 难道你想把它饿坏?

若是好好地奶羊羔, 等会儿给你吃好草。

若是把羊羔喂喂好, 你就是我的好母羊。”

在这首《奶羊羔歌》里, 一开始就接连以4个反问句埋怨母畜不理会小羊羔, 致使小羊羔挨饿受冻。拟人化地将母羊比作“没长眼”“良心坏”的恶母亲, 使母羊反思其冷漠无视的行为。而后又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口吻规劝母羊“若是好好地奶羊羔, 等会儿给你吃好草”, 并且以“好母羊”的美好荣誉奖励会给羊羔喂奶的母羊。歌曲以流畅的曲调、规整的节奏以及深情凄切的韵律, 加之配合了一定的有律动性的抚摸母羊的动作, 使得母羊听后即由躁动转为安静, 很快温顺地哺乳羊羔。

“关爱”“仁慈”“善良”是贯穿整首歌中小羊羔与母羊的情感纽带。运用反问即是在于说明母羊并非熟视无睹的坏心眼母亲。在母羊不认羊羔、不给羊羔喂奶的情形下, 牧民并没有强行驱打, 而是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抚慰之后, 使母羊和羊羔收获了久违的亲情与温暖。《奶羊羔歌》是人与动物灵魂深处的美好愿景显现,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呈现。

2.2 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

牧歌, 西部裕固族称“玛尔至耶尔”, 是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歌。西部牧歌主要流行于明花乡, 该区地势平坦, 民族单一, 保留了许多裕固族古老的曲调[2]。牧歌分牧羊歌、牧马歌、牧驼歌等多种。牧歌多为触景生情, 即兴创编, 边放牧边歌唱的。如《草原牧歌》:

“嘘, 嘘, 口哨响, 裕固族姑娘去牧羊, 颗颗珍珠撒碧毯, 牧歌响彻祁连山。

咩, 咩, 咩啊啊, 初生羔羊喊妈妈, 今年百母产百羔, 牧羊姑娘乐陶陶。

啕, 啕, 啕———, 姑娘忙着奶羊羔, 喂得羊羔肥又壮, 活奔乱跳丰年兆。

嚓, 嚓, 卡嚓嚓, 银浪翻在电剪下, 高山细毛羊遍山涯, 祖国牧业添新花。

嗨唷!捆, 嗨唷!捆, 改良羊毛打成捆, 牛驮车拉交国家, 丰收果实献四化。”

歌曲开始以“珍珠”比喻洁白的羊群, 以“碧毯”比喻青青的草地, 以“响彻”喻示歌声的嘹亮, 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原画卷。“嘘、咩、啕、嚓、捆”5个拟声词的出现皆来自于现实的牧羊生产劳动。其中“嘘”为裕固族放牧员口哨声, 咩羊羔叫声, “啕”为裕固族放牧员奶羊羔歌声, “嚓”为电动剪毛机剪羊毛声, 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我国畜牧业育成了新的优质羊种。“捆”为捆羊时的号子声[3]。”歌曲模仿这些原生态的声音正是一种对自然的友好回归。羊羔、牧羊女、羊毛与青山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音符。

再如《山歌越唱羊越多》:

“千里草原掀绿波, 哗哗流水中间过;伴着清泉唱山歌, 歌声起处群山乐。

改良羊群似云朵, 滚滚云浪绕山坡;站在云端唱山歌, 山歌越唱羊越多。”

“草原”“流水”“山歌”“羊群”“云朵”以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人与自然间美丽和谐的画面。碧波万里的草原, 清澈的溪水, 云朵般的羊群, 伴着悠扬的歌声, 让人能够完全想象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情境。“山歌越唱羊越多”看似不可理解, 实则是在表达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人的心情好了, 万事万物自然是美好的、丰富的。山歌让牧羊人的情感宣泄, 也让草原、溪水与羊群有了生气。因为自然, 使得人生存;因为人, 使得自然灵动。由此, “天人合一, 共存共荣”的生态观念得以充分体现。

2.3 相亲相助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乎社会生活的各项事业。人际交往的融洽与否往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前途、集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乃至民族的稳定。在当代中国社会, 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交往活动离不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 但伴随个人成长的传统文化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割草歌》《剁草歌》《擀毡歌》就以各自不同的曲调、方式, 展示着劳作者们相亲相助、集体至上的人际关系。

2.3.1 身随心动, 团结协作。

割芨芨草是平原地区裕固族牧民夏天进行的一项重要劳动。由此, 围绕这项劳动产生了不少民歌, 有割草歌、垛草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可以在炎炎烈日中调剂单调的劳动情绪, 而且可在集体协作中统一动作, 提高劳作效率。《割草歌》歌词如下:

“哎咳哟, 哎咳哟, 青青草儿多丰茂, 羊儿吃了长满膘, 快来割草, 快来割草。

哎咳哟, 哎咳哟, 镰刀飞快像风飘, 一年储下两年草, 快来割草, 快来割草。

哎咳哟, 哎咳哟, 青草堆的比山高, 金山银山比不了, 快来割草, 快来割草。”

《割草歌》以明快的节奏感带动割草者的劳动热情, 让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受到精神的鼓舞, 从而能够提高效率, 比较迅速地完成割草劳动。“羊儿吃了长满膘”“一年储下两年草”是牧民割草劳作的朴素愿望。在这种愿望的牵引之下, 唱着即兴的歌儿, 打着割草的节拍, 众人一心, 集体前进, 团队协作精神在整首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2 朴素真挚, 悠扬自如。

垛草歌是裕固族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 产生的缘由与割草歌相似。歌词如下:

“草儿青青多丰茂, 我们大伙来割草, 快来快来来割草, 快来快来来割草。

草儿割好捆成捆, 大家动手捆成捆, 大家动手捆成捆。

快把捆儿往回驮, 快驮快驮往回驮, 快驮快驮往回驮。

快把捆子堆成垛, 快垛快垛堆成垛, 快垛快垛堆成垛。

草垛子垛得高, 好呀好呀垛得高, 好呀好呀垛得高。”

《垛草歌》以类似的形式为劳动者鼓劲加油, 感情真挚而又洋溢着奔放的热情, 节奏较为自由。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一般都较为简单, 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 (奶幼畜、割芨芨草等) 密切结合。无论是割草歌还是垛草歌都运用了鲜明的节奏感来调动劳动热情。高亢悠扬的歌声是情感与形体、个人与集体的完美协奏。

2.3.3 苦乐相伴, 共创美好。

擀毡歌是裕固族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是2个人以上的集体劳动, 劳动时用歌声统一动作, 调剂情绪。歌词如下:

“大伙来擀毡呀, 擀哟布尔, 擀哟什格, 擀哟欧什, 擀哟吊尔得, 擀哟贝斯,

……”

领:“选中好的年份、好月份, 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

我们用那洁白的羊毛, 擀成漂亮的软毡。”

众:噢呀!

……

领:“擀下的新毡叠成八层, 谁若能铺上这毛毡,

定能活到八十八岁, 定能长寿, 永远健康。”

众:“永远健康。”

歌曲中“布尔、什格、欧什、吊尔得、贝斯”在裕固语中即“1、2、3、4、5”的意思。以数字为词, 一方面是加强节奏感, 另一方面也是计算擀的次数。《擀毡歌》由1人领唱, 夹杂众人和唱, 使得劳动者情绪高涨, 将整个擀毡过程渲染的热闹非凡。歌词中“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洁白的羊毛”“定能长寿, 永远健康”让整首歌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在这种光环之下表达了牧民们的美好祝愿, 不仅祝福他们赖以生活的畜牧业长足发展, 也祝福这里的子民能健康长寿。

劳动给牧民们带来的不是疲倦困乏, 而是酣畅淋漓的愉快。《擀毡歌》将劳动者的情绪与动作整合划一, 把个人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并且集体的每一份子都能吸收歌曲里的甘露, 从而激发无限的能量。正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集体的和谐促成了整个劳动过程“苦中作乐”的意外效果。

3 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 与生产生活实践直接联系的文化习俗就以口传手授的方式授传给下一代, 从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 特别是其中的民歌。裕固族劳动歌虽然歌唱了不同的劳动情景, 却共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美好。这些淳朴的和谐理念, 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4,5,6]。

其中, 《奶羊羔歌》运用动情的反问歌唱了“关爱”“善良”的母子情。《草原牧歌》用原生态的模仿、形象的比喻, 描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景。《割草歌》和《垛草歌》以明快的节奏带动了万众一心的集体协作。《擀毡歌》则以圣洁的词句, 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这些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文化内涵, 直接影响和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生态理念, 保护村落生态环境;唤醒荣辱观念, 促使家庭成员和谐;激发集体意识, 促进人民团结友爱;塑造阳光心态, 促进自我身心和谐;鼓励兼容并包, 追求乡村民主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 经济生活的发展, 而且是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乡村。在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即传承乡土道德规范, 保护乡土自然环境, 保存乡土历史记忆。因此, 剖析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理念, 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发挥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7,8,9]。

上一篇:高校三维资助体系下一篇: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