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024-04-14

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共8篇)

篇1: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农机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人才需求,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积极开展了以农机驾驶、维修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农机化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培训,重点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机械化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茶叶机械化加工、果蔬等优势农产品产后处理、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省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成效

2006年以来,结合中央购机补贴惠农政策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各地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四年共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88733人次,占各类农机人员数量的12.86%;其中农机管理人员3144人次、农机技术人员 7143人次,农机监理人员1577人次。培训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全省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结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项目的实施,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壮大了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化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全省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起垄机、培土机、茶叶修剪采摘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水果清洗分级打蜡等机械迅速增加,其中: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数量分别从2005年的1260台、50台增加到2009年的3907台、1053台。机收面积和机插秧面积分别从2005年的96万亩、4000亩增加到2009年的283.3万亩、14.3万亩。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的14.52%提高到2009年的25.24%。三是通过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省拖拉机手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趋好。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农机化培训工作,每年都下达了培训任务,并将其纳入农机化考核指标。2006年以来,每年都制订下发了《农业新机具示范推广方案》,在方案中都进一步细化与明确了具体培训任务。今年,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大行动2010年工作方案》制订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保证了农机培训任务的落实。

2.整合资源,促进培训

整合资源是做好培训的关建。目前,我省农机培训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资金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发挥各方面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培训服务。“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农机部门在充分发挥本系统培训力量作用的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院校教师、厂家工程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农机操作手和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的作用,并借助农机推广重点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开展了各项技术培训。

3.创新形式、灵活培训

各种农机装备有不同的操作形式和使用季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时分门别类进行培训。一是推行拖拉机驾驶培训社会化。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采取规范化、程式化培训,农机部门实施监管。2009年全省56家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取得培训资格,每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万人左右。二采取现场演示加参与式培训。做法依托厂家和经销商,组织有机户或有购买意向的农户,参加演示观摩并参与操作。农民在观看机具演示和技术讲解后,可以直接上机操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演示加现场操作的培训方式很受欢迎,拉近了农户与新型农机具的距离,消除了“神秘感”。三是实行送教下乡、上门培训,全程跟踪服务。如插秧机培训,多数实行育秧技术、操作技术和维护保养技术 “打包” 培训,并采取手把手教的“保姆式”培训服务。四是对新购机户,实行“召回”式培训,即农机管理部门会同经销商、厂家联合对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新购机户再召回进行提高式培训。如:经销久保田新产品的泉州锂城农机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在粮食产区的三明、龙岩两市组织了购置久保田收割机和插秧机的用户进行维修保养技术的培训,免费吃住,让购机户不但购到好的农机具,还能更好地使用和保养所购机具,提高机具经营效益。

4.考训结合,提高质量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多数地方农机部门将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阳光工程”培训结合,既提高了学员的重视程度,又保障了培训学时,有效提高了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存在问题

1.农机培训机构不健全。

2.培训队伍人才流失,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有关建议

农机教育培训是公益事业,没有经费保障是无法实施的。建议农业部设立农机化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2010

年7月8日

篇2: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江西省农机局以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努力适应“三农”新形势的变化,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走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扶持力度,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推动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师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机技术人才。现将农机培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2009年江西省农机部门加强了现有农机化培训学校和拖拉机培训驾校的建设,目前,经省农业厅行政许可的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62所,经审核通过具有农机阳光工程培训资质的机构85所。全省完成培训9.7万人次,其中农机阳光工程培训2900人,农机管理人员培训3200人次,农机技术人员培训3000人次,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9万人次。各类农机职业技能等级技术人员培训4200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9548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培训学校审批程序

通过贯彻《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在农机化学校建设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检查评估认真的指出学校和驾驶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来,并限期进行整改,同时努力为农机学校争取安排农机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促进了农机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全省62所农机培训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到要求。

(二)扎实开展农机阳光工程培训

根据农业部等6部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江西省2009年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方案,编印了有关农机阳光工程培训教材,并与阳光工程办共同抓好督导检查,确保培训人员、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落实,全年共培训2900人次。

(三)围绕江西省农机化主推技术开展培训农机技术人员 一是大力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江西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和难点技术,除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机具到位外,技术培训是保证水稻机插能否成功的关键,2009年全省共举办水稻机插培训班75期,召开水稻机插现场会演示105次,培训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骨干450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并选择20个县(场)为省级示范点,在全省大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机插对早稻前期低温多雨天气中突出展现了优势,为促进秧苗生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开展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油菜是江西省油料主要作物,全省有800万亩播种面积,为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制定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规范》等技术体系,引导带动32个播种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75%的油菜主产县发展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我省在安义、湖口、彭泽等县建立了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重点进行免耕直播油菜及机械化开沟收获技术培训,2009年共培训技术骨干1200人,召开示范现场会6场,印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全省油菜耕整和开沟机械化水平达60%,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4万亩。

三是开展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为进一步优化柑桔优势产业 布局,调整柑桔产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进赣州脐橙、南丰密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重点抓好果园机械、贮藏保鲜、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江西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山区丘陵区经济得到促进。

(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不断完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工作。针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需要,有效地提升我省基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我省对从事农机生产维修服务的农民工和技术员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培训教材内是实用农机维修、经营等知识和技术,参加鉴定的人数逐年提高,2009年举办培训班20期,发证4100份。

(五)强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在农村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经常因为“黑车非驾”,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超速超载等容易酿成各种农机事故,给农民以及他人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我省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严格要求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取得法定证件,提高机手驾驶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水平。2009年新购拖拉和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都取证上岗,农机安全事故比2008年下降79.82%,为我省农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六)加大科普宣力度

2009年,我省农机部门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为主题,及时动员和快速组织广大农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发挥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作用,农机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实用机具图片展览,赠 送了购机补贴、春耕生产、安全监理等技术、《江西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江西省农机实用技术》、《农机实用技术汇编》、《南方农机》、《农机科技推广》等资料6万多份。充分利用电台、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在江西省农机化信息网上发布宣传稿1938篇,各市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宣传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作用。

三、农机教育培训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处境艰难。随着机构改革和农机培训社会化,原有的农机学校被挤占、挪用、拍卖,农机培训教学力量不足、高技术人员贫乏,办学场地受限、教学设施陈旧,教育培训经费紧张等教学培训工作呈现萎缩现象,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生源不足。一是有的机手由于经济困难,有要求参加培训的愿望,但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钱参加培训;有的机手怕参加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二是少数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思想认识低下,有一部分农民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大部分时间闲臵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原意参加技术培训和办理驾驶执照。有的甚至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人货混载,无牌行驶,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臵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长此以往,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培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创收,轻教学”的现象,给培训工作 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教学条件较差。由于近年来农机校因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师知识老化,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材内容落伍,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进展。

(四)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因循守旧,仅仅靠行政手段招生,没有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办学。资金投入不够,办学条件未能进一步改善。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

四、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新的形势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化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化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化教育培训必须在内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明确认识农机化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靠技术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盼望有人教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作为农机化教育培训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既是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农机化教育培训部门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村里 的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农机化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社会培养造就人才,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拓宽培训途径,努力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创业的培训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和扩展规模,是今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立足农机,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增强活力,开拓创新,这是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方向。

一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启动,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物质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非农产业和农民创业开展工作,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向连接企业和农民的信息中介方向发展。农机化学校有其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同时又与农机专业户及广大农机用户有着密切联系。农机化技术学校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农 机化技术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动力去完成一件既服务企业和农民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三赢”之事。

(三)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需要

农机化教育培训担负着发展机械化的重要使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农机成人教育意见》两个文件精神,加以规范和管理,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要深化改革,拓宽视野,面向市场,树立新时期农机化教育培训新内容和新形象。

一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总体与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从培养目标出发,组织教师编写有关的实用教材、增强应用性,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具体形象的电化教学、模拟教学是最受欢迎、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实物、模型示教板演示或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既能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环节,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将实习穿插于整个教学中,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同时防止权益受到侵犯。

二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机以及工业机械新技术也将得到充分推广和利用。在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集理论教育和技能 教育为一体,在教学中打破理论试验实习的界限,把其合为一体,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教学人才。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多年来,由于经费不足,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的重视,主动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总之,农机化教育培训要抓住发展机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农机化培训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篇3: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目前, 我省农村共有农机校 (拖拉机驾校) 87所, 其中农垦总局9所, 森工总局3所, 地方75所, 地方社会化办学16所。农机校负责农机行业产品生产、销售、维修、技术推广、质量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农机化技术和行业政策培训普及工作。拖拉机驾校主要负责农机安全驾驶和使用培训工作。全省共有教职员工575人, 其中教师422名, 平均年龄37岁,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55人, 占教师比例的28%, 大专以上251人, 占44.3%, 高中专200人, 占37.4%。农机专业211人, 占40%。全省农机校现有房舍建筑面积61 085 m2。教学教室面积16 738 m2。有电教设备480台套, 教具527件。固定资产9 677万元。年培训能力225 000人。

全省县级农机校, 均是由当地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有着固定的办公场所, 大多数归口农机局管理, 有部分归口当地职教中心管理。

二、“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成效

1.“一把手”培训工程取得成效。

几年来, 我省实施“一把手”培训工程, 把地市县农机局长培养成行业带头人。每年都举办市 (地) 县农机局一把手培训班, 通过高新农机技术装备学习和政策学习, 使大家认清形势和农机化面临的机遇, 增强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 把握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 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 提高了领导能力, 2009年8月在五常市举办全省农机局局长培训班, 共有83个市县农机局局长和省局机关120人参加培训。2010年1月我局在黑龙江省党校举办各县市农机局局长、业务局长培训班, 共有380人参加培训。请中国农业工程院院长朱明同志作现代农业装备报告, 请农业部经合站站长赵铁桥作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报告, 请三江农管局姜云涛作水旱田全程机械化技术报告, 培训效果非常显著。

2.农机化重点技术培训作用显著。

我省把先进实用的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种子等离子体处理、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作为培训工作重点, 使培训工作深入农机化中心工作中。在每年冬检冬训活动中广大教师深入农村农户讲解农机化增产技术。5年共举办科技大集910次, 下发科技书籍40万册, 发放科技资料11万份, 开展科技咨询55万人次, 科技人员下乡12万人次。

3.坚持以农机实用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办学方向, 创新办学形式和方法。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农机培训机构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共培训各类人员1 125 000人, 其中培训农机驾驶员755 570人;农机管理人员20 000人;农机推广技术人员21 500人;购机补贴农民60 000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 430人;农机销售员71 000人;农机修理工91 000人;农机大户98 000人;合作社管理人员4 500人。几年来, 全省各县级农机校克服困难, 知难而进, 为全省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农机、农技实用人才, 为全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起到了农村科技知识培训排头兵的作用。

4. 把行业技术工人培训纳入农机培训的环节, 提高行业的技术服务质量。

全省各地农机校加强对农机销售、维修网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进行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 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5.以政策和技术普及为手段提高农民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

几年来, 各农机校针对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机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使用方面培训, 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

6.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 使农机校教学领域拓宽。

我省已累计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近3万人, 其中, 2009年全省农机阳光培训4 600人, 超额完成部里任务 (2 300人) 。

7.牢牢把住农机安全第一关, 加强拖拉机驾驶操作培训。

通过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使全省拖拉机驾驶员的遵法守法意识、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影响农机培训质量的几个因素

1.农机化培训学校的职能弱化。

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培训学校是当地培训农机人才的服务机构, 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 实行政府扶持, 多方投资, 统筹规划, 按需施教, 确保农机培训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机培训经费不足, 使农机培训难度加大。

农机校承载着农机培训的社会职能, 负责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每年需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农村进行科普宣传,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没有农机培训专项资金投入, 致使农机校整体能力减弱。

3.校舍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因多年没有基建和维修投资, 大多数农机校的校舍陈旧。农机校教学设备多是一些老式、过时的机具、设备, 缺乏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设施和良好教学环境, 影响培训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缺乏后劲。

目前学校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 缺少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大多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 知识老化问题突出, 缺少专业性的进修, 对各种新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知识知之甚少, 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5.农机驾校收取的培训费用偏低, 使农机培训质量受到影响。

2010年我省对绥化市北林区、肇东市、安达市、阿城市、哈尔滨市呼兰区5个县市区进行农机驾驶员培训收费成本调研, 按农业部下发新的教学大纲《大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新学时标准要求, 核实农机驾驶员培训成本, 大中型拖拉机学员平均培训成本为489元, 小型拖拉机学员平均培训成本为341元, 均高于现行380元和160元的标准。

四、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1.出台相关文件, 进一步强化农机校的教育培训职能, 稳定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阵地。培养师资人才, 在省里建立数据库备案, 实现资源共享。

2.要加大对农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 (市) 县级农机驾校硬件、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发展与竞争的活力。给县级农机培训机构拨专项资金完善充实和更新与农机教育培训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仪器, 完善和配齐四机一仪 (录放机、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投影仪) 、教练车、解剖车, 购置和自制各种模型、示教板、演示台、教学软片 (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及各种挂图) , 建设好电化教室、机具解剖室、图书室, 使教学能广泛利用投影、幻灯、电影、声响、录像等多媒体的电化教学, 各类电教片逐步做到系列化、标准化。实现教学的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 保证教学质量。

3.要进一步提高农机培训机构教师的综合素质, 确保农机教育培训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培训质量的关键。首先加强农机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更新和拓宽了教师知识, 培养一批思想作风过硬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保证教师队伍适应农机教育培训的需要。其次开展教学演讲和岗位练兵, 做到一专多能。改进教学方法, 善于启发式教学、现场直观教学和案例教学, 课堂能讲解, 现场能操作。鼓励教师结合实际编写教案的同时, 进行教学设备的研制, 自制教具、软片等, 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篇4: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1.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

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 ~ 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2.主要成效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1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通过示范县创建,项目区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实施县示范产品相关产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县从未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2品牌建設成效明显增强 通过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大发展,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如:柳河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兰市以华丰米业公司生产的“平安牌’大米为先导,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有效整合,带动发展了“米贼”、“御鼎贡米”和“舒禾牌’’等新兴品牌,“丰珠牌’’舒兰贡米2000 ~ 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名牌产品;前郭县“德佶牌”、“二马泡牌”大米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敦化、珲春、和龙等市的“三品”规模及数量得到不断扩大和增加。各标准化创建县建设的核心示范区示范品种均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

2.3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中,27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标准化示范县三年的创建期内,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比创建前平均增长3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县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生产基地实现了种子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4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在项目实施期间,各项目创建县加大了农产品监控力度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并采取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区域农产品加大抽检数量,扩大抽检范围,适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开展拉网式排查高毒、高残农药的销售使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将投入品检查信息采取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杜绝了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主要做法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3.1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示范创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充分调动了市、乡、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3.2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依托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项目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如:柳河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了5个文件,完善了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示范县创建工作给足了政府扶持。

3.3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各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手册和利用农业信息的网络体系,做好项目示范区建设中的标准化技术指导、质量标准、产品市场状况等信息服务工作,为核心示范基地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强化法制管理,加强技术标准、产品检测检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产品质量的监控。联合工商、农业执法、质检等部门,切实抓好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测检验工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把科研、培训与生产结合起来,把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起来,把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各项目县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实现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4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肥料,杜绝为追求产量而过量用肥现象;实行种植技术标准化,推广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4.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一是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要前提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二是示范带动作用有一定局限性,标准化项目很受基层农业部门欢迎,是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但每年数量太少,难以平衡;三是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品种过于窄,从种植业来说,应统筹考虑食用农产品,而不应局限于蔬菜、水果;四是要加大对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省一级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县级农业部门项目实施人员,急需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今后,我们将在农业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将我省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用农业标准化引领吉林农业再创辉煌。

篇5: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山东省农机办

近年来,我们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把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十一五”以来,全省农机系统年均培训各类人员都保持在40万人以上,其中年均培训拖拉机驾驶员8万人,汽车驾驶员1万人,农村劳动力农机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以农机化学校为主体的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已逐步成为农机驾驶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机实用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规范管理,努力夯实教育培训基础

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农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教学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配备和教学管理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在现实工作中,注重严格按照标准,加强检查评估,将农机化学校划分为3个等次,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一是符合基本要求的确定为规范化学校,二是基础设施好、教学能力强、培训规模大的确定为示范学校,三是各方面工作都比较突出、能在全省起带头作用的确定为重点学校。对在教学场所、教练用车、师资配备、教材使用、教 1 学大纲、培训记录、培训合格证发放等9个方面达不到要求的学校,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降级或取消命名。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农机化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各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明显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明显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改善,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农机办学资金1640多万元,翻新学校25所,扩建教学场所53个,新增农机教练车122台。全省128所农机化学校固定资产达到1.8亿元,专职教师134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43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学人员比例由 “十五”末的47.8%提高到现在的70%。全省有66所农机化学校被确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5所学校开展了汽车驾驶培训,还有7所学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了成人教育。今年我们又组织力量对全省农机化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检查评估,共有112所学校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其中重点学校5所,示范学校35所,规范化学校72所。此外,我们还坚持举办农机教学观摩竞赛活动,每两年一届,每次侧重一个主题,先由各市进行初赛选拔,省里统一组织决赛,对获胜人员除颁发奖励证书外,还授予优秀农机教师称号,并将其教学课件在全省推广。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农机化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农机特色,扎扎实实的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以来,我们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培训。

一是围绕促进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 2 化技术培训。在全省深入开展了 “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层层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让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为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4.02万台,免耕播种机14.57万台,玉米机收率达53%,小麦免耕播种面积突破600万亩。

二是围绕解决“短板”,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训。针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逐步把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花生、薯类等大宗经济作物机具的操作使用知识“进教材、进教程、进课堂”,着力让农民机手了解机具原理,掌握操作要领,熟练进行应用。

三是围绕提高农机“三率”,积极开展农机驾驶技术培训。农机驾驶员持证率不高是农机管理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和农机驾驶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多形式举办培训班,多渠道实施送教下乡。2009年全省新培训农机驾驶员12.38万名,培训和考核发证数量是2008年的1.4倍,全省农机驾驶员的持证率较上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四是围绕促进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农机就业技能培训。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突破口,全力进行推动。“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万多人。同时,加强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全系统设立技能鉴定工作 3 站16个,每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数都保持在3万人左右。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月工资与未培训的相比一般都高出100-150元。

五是围绕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积极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补贴的范围越来越广,补贴的机具种类越来越多,受益的农户数量大幅度增加。购机农民当中,48%以上的农户是第一次购买农业机械。为了让农民群众真正做到“买得起、用得住、有效益”,我们针对购机农民的不同特点,把农机化学校的教师和农机生产、维修企业的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联合开展培训。2009年全省共培训新购机农民3.8万人,基本实现了新购机补贴农户的全覆盖。经过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绝大多数新购机农民做到了当年享受补贴、当年投入使用,当年受益。

三、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机培训服务水平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注重引导各地在培训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些贴近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模式。

一是“组合式”培训。积极争取财政、农业、劳动等部门的支持,将农机驾驶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训三证”,即农民经过一次培训,就能学习掌握多项技能,在自愿的前提下,经过考试、考核可同时获得农机驾驶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和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证。2009年全省承担了1.28万人的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省里每人又追加补贴210元。参训农民在取得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证的同时,申 4 领了农机驾驶证的占76%,申领了中初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的占14%。

二是“订单式”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组织农机化学校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机械加工、电气焊、电工、金属喷涂等10多个工种的岗前培训,并按照“培训、考核、鉴定、输出”一体化的流程进行管理,达到企业用工要求后再输出上岗。2009年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通过订单培训,为360多家企业定向输送各类专门人才1.7万人。

三是“对接式”培训。结合实施强县带动和对口扶持战略,组织东西部地区、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机化学校进行资源组合,本着平等自愿、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西输东接”、“强弱对接”,将西部的劳动力输送给东部,将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送到发达地区,生源由输出地组织,输入地进行培训安置。近几年,全省通过“对接式”培训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

篇6: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牧业生产积极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向农牧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牧机械化新技术,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牧业生产各个领域,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收、农牧民节本增收。

一、基本情况

全省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培训机构30个,有教学人员和教练员165人。“十一五”全省培训各类农机人员611956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961人次,农机技术人员32691人次,农机监理人员1463人次,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576841人次。全省除互助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有机构和人员编制、教室、学员宿舍、教练用车、实习车间、固定的驾驶实习和考试场地外,按照考培分离的办学要求,其他学校均为社会化办学。使用的教室、考场、教具、教练用车等大多数是租赁县农机管理站、农牧(业)局或其他部门的。而且多数农机化学校,是在原拖拉机驾驶培训班基础上重新申请,经省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初审和现场评审后,符合办学条件才予以许可。教学及教练人员由省局进行集中培训后,通过理论、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分别颁发青海省拖拉机驾驶培训 1

教学人员和教练员资格证书。并由省上统一建立了培训学校和教学人员档案。各培训学校采取聘请取得教学和教练员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

二、工作情况

1、加强培训领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培训者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实施培训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管局领导任组长,学校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培训教师和技术人员等为成员,负责组织培训。主管局与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学校与培训教师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与培训质量相挂钩。在培训工作中对授课教师从严要求,培训人员都要有完备的教案,并通过领导听课,抽查教案等措施,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2、确保培训质量

为保证培训质量,一是严格按培训管理办法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学员的学风和作风;二是培训中心继续下沉,阵地进一步前移,以集中办班培训方式和进村入户、田间地头相结合;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在培训中坚持做到一个“广”字(培训范围广、内容广、结构广)、做到一个“实”字(实际、实用、实效)、达到一个“会”字(会懂、会用、会操作)、收到一个“好”(效果好、反映好、评价好)。

3、完善培训资料

建立档案,详细记载培训的有关内容。在培训办班期间建立学员报名册、点名册。按时将培训合格证发放到学员手中,还建立了合格证发放登记册,从而保证随时与学员沟通联系。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档案(档案包括学员花名册、考勤表、教材发放表、笔记、图片信息、驾驶证复印件、考卷、教师资格证、学员身份证复印件、结业证、教学大纲,并撰写培训总结,做到填写认真、内容齐全、资料完善、上报及时、存放整洁。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教学设备

制定相关的学员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办班实行班主任制,由班主任点名。点名册和报名册指定专人负责。培训期间要求学员无故不准请假,上课记好笔记,不准大声喧哗和抽烟,保证课堂纪律,考试如有不及格者,给学员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者取消考试资格,使学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次培训,确保学员的到校率和培训合格率,从而保证了培训班的办学质量。组织骨干人员编写通俗易懂,适用的农机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讲课时选用典型案例和法规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电教设施,电视、VCD、挂图、幻灯片录象带、教练实习车等,教师现场指导和传授维修技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法规讲解以案例和各类规章

制度为重,注重解释说明,达到通俗易懂。学员从授课当中体会到无证驾驶和操作的后果严重性。从而增强其安全意识,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5、每年年初将主要培训任务、农机化作业项目量化指标下达各州(地、市),各州(地、市)进行分解后下达各县,年终作为农机化工作考评主要内容。

6、提高农机人员素质

针对全省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这一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职业技能、牧草收获、农机产品质量调查等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采取现场观摩、长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机大户和维修人员的培训,为全省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要围绕以下工作开展培训

1、保护性耕作技术

我省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鼓励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连续几年执行保护性耕作机具省级财政资金与中央资金叠加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比例达到60%,配套动力补贴比例达到50%的优惠政策,每年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达300余台(套)。为保护性

耕作技术在我省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2、杂交油菜机械化技术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虽然在种植方面有所突破,但杂交油菜收获一直没有突破。通过推广对原有的收割机加装侧立刀和引进专用收割机收割,据统计,改进后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杂交油菜损失率≤5%,亩均增收30元。

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

研制推广与手扶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收获机具,通过改进适应性增强。改进后马铃薯种植机每小时可完成0.5亩,节省15个劳动力,亩节约薯种20千克,增收节支30元;马铃薯收获机可节省30个劳动力,明薯率提高3%以上,亩均增收节支40元。

4、农机节油技术

以提高油料的利用率为中心,实现节约油料、促进生产为目的,大力推广以柴油机节能改造、优化调整、机具使用过程中的节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节油技术的推广。推广优化调整节油技术、安装限油器、滤芯改装、陶瓷修复剂、柴油添加剂、金属清洗剂、举办节油技术培训班,通过节油技术的推广,每台柴油机油耗平均下降5—8%。

四、存在问题

1、农民培训的需求大,如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共补贴

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2414台,而培训驾驶员不足5500名,机员比逐年下降。

2、农机驾驶人员法律和安全意识淡薄,目前的培训主要依靠“阳光工程”从事农机驾驶和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主动前来参加培训的少。而农机监理部门仅限于田间、场院检查,因此对无证驾驶纠正难度大,加之农牧民又不愿自己出钱参加培训,所以,一方面是缺驾驶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无生源。

3、我省属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条件落后、办公场所简陋、设备陈旧落后、硬件建设薄弱,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相对较少。

4、农机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机械化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3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专业教师缺,知识有待更新。

五、工作建议

1、加大农机培训的资金和农机培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对教学人员的再教育安排一定资金。选送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篇7: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工作情况汇报

天津市农业机械局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市农机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农机化司和部属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按照我市“十一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农机化工作发展的新动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需求,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农民素质提升等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以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不断提高农机化服务的的深度和广度;以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依托,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农民的素质和水平,为农机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一批新兴农民。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天津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成绩

(一)农村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农机局结合全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农业部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各区县农机化学校等教育资源,培 训各类农民22100人次。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有了较快发展,培训鉴定人数大幅增加。5年中,全市共各类工种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人员达到9937人次,其中农机修理工418人次,收割机驾驶员544人次,拖拉机驾驶员3224人次,农机操作工人2667人次,其他3084人次。另外,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还利用召开现场会、组织培训班、拖拉机安全检审以及平安农机创建等时机,培训农民18900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农机化科技项目培训情况

农机化科技工作发展促进了培训工作开展。天津市农机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了旱作节水机械化技术、物理农业机械化技术、激光平地机械化技术、葡萄生产机械化技术、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小麦玉米兼收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精细生产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等14项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培训工作。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11个区县共建立科技示范点204个,科技示范户1450个,举办技术培训班及现场演示会共906次,培训农民54471人次,累计推广面积325.37万亩,新增各类新设备新机具20842台套,新增经济效益6.5亿元。这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提升了农机化 发展水平,同时为农机化培养了技术人才,锻炼带动了队伍,为农机化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让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由技能型培训向全方位培训、多元化发展的有效转变。

二、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传统农机化教育培训形式,老一套的招生方式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时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需求,农机化学校更是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阵地正在缩小,但是农民对于农机化的技能培训和技术需求却是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寻找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增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与吸引力,要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汇报与宣传,争取更多的支持与投入,促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农机化学校自身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了业务范围。例如部分农机化学校与农村成人教育相结合,与农村技能培训相结合,与镇村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相结合,为农村人才发展提供支持,也为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是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各类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例如天津市的“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等。宝坻区农机化 学校,在机构认证方面不放过每个机遇期,先后被认定为天津市“351”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机构、天津市“三个一”工程培训机构、天津市新型农民实训实践基地、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经济人提升培训机构、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非农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涉农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先后完成7000余人次的各类培训。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农机化学校的业务领域,同时扩大了农机化学校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农机化学校的竞争实力,还为农机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实现对农民的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主要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开展科技推广的能力;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和应用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形式宣传普及农机化新技术。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实现了农机化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农机化科技人员素质和一般农民的素质,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群众基础。

(二)建立健全教学培养机制,增强教育培训实力 我市各区县农机化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内部挖潜,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培养机制,在现有情况下最大发挥农机化学校的教育培训作用。首先各单位建立健全培养网络与招 生培训计划,把责任落实到人,逐步完善实施。其次是建立培养激励和科学评价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予以奖励,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三是积极争取支持,尽最大可能改善和提高教学环境与质量,让学员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四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把一些教育培训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群众更直观地学习到操作与使用技术。五是加强学员质量管理,建立目标考核与跟踪服务档案,让受过教育与培训的学员在技能与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同时这些学员也是今后其他学员学习的宣传与引导者。六是注重农机安全意识建设,在传授农民操作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对农机安全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进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建设,为农村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培训的联系面与影响力 各区县农机化学校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开展交流与合作,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同时增强了农机化学校的影响力。首先是横向交流,各农机化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之路,在关键时刻,各单位可以形成一个声音,共同表达发展诉求,在不断努力中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对于农机化学校的整体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其次是纵向、上下交流合作,把自己能干的一定抓住抓好,把自己不能干的,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互补共赢,不断增强农机化学校在农民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同时扩大了联系面,扩大了招生面,增强了农机化学 校的实力。比如宝坻区农机化学校就与各镇的成人学校建立了招生网络,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了成校在招生组织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农机化学校在培训教育方面的效果,是一种协同合作,共赢发展的典范。

(四)做好购机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充分体现农机化教育培训服务于农机化的作用

随着购机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如何充分发挥补贴机具的效能,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增强机具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安全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区县农机化学校积极适应形势变化,积极开展购机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不但发挥了农机化学校的职能作用,而且扩大了农机化学校的影响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各农机化学校改变了以往的培训方式,把购机农民的培训延伸到购机的各个环节:在供货之前,联合厂家技术人员对机具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等技术问题进行现场讲解,使农民心里有底;在购机的过程中,对机手和购机农民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让农民买着舒心,用着放心,并建立购机农民培训咨询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农民在购机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这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与认可;在农机具使用过程中,部分农机化学校还针对当地情况,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并在一些地方建立起一批农机化技术及机具使用示范村、安全村、明星村以及展示教育培训基 地,这些工作开展为购机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使购机农民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些工作开展的同时,有些农机化学校还注重把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增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三、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机化培训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资金不足,农机化培训工作的主体农机化学校目前普遍处于刚好维持生计的状态,造成了在办公条件、教学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的局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机化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生源问题、师资问题、教学手段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发展。如果各级政府再不加以重视与支持,农机化学校这一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将会彻底丢失,这将是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大损失。

(二)政策支持与政府重视不够制约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纵深发展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和自由发展阶段,所以目前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和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农业机械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与重视仍现薄弱。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们购买农机具以 后不愿花更多的钱去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而是父亲带儿子、儿子带孙子,会用就行,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不当,没有更好的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农业机械化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它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越现重要。但是目前作为农机化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农机化学校前景堪忧:首先农机化学校缺少经费支持,没有可供他们开展公益教育培训的经费,农机推广部门还有一定的科技项目,围绕科技项目勉强可以开展一定的培训与技术指导,而农机化学校在新技术教育培训方面基本处于空白。二是缺少业务指导与统领。三是缺少政策与制度保障,农机化学校的人员、设施、工资福利,开展工作时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依据的政策法规都处在一个不确定状态,政府工作没有把农机化教育培训纳入发展规划,这让农机化学校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学历教育已经失去吸引力、技能教育缺乏资质与手段、公益培训缺乏经费与支持,这些都限制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向纵深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成为目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较为棘手的部分。

(三)农机化学校自身活力不够也成为阻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外部因素的不利造成了农机化学校发展的尴尬局面,但是农机化学校自身活力不够也是阻碍农机化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农机化学校都是 等着学员主动来参加教育与培训,或是因为取证强制培训,或是上级给予教学任务开展培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现代管理与营销理念,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手段,更缺乏激励奖惩的相关政策,加之人员知识水平老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造成了农机化学校缺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能力;缺乏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更缺乏驾御农机化教育培训市场的能力。这是一个体制与机制形成的重要内因,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指导,不能盲目推向市场,也不能大包大揽,得加强引导与扶持,逐步理顺关系,不能让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这块主阵地让市场经济大潮冲刷的无影无踪,因为他还有更多的公益性与社会发展需求性在其中。

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

农机化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要充分发挥农机化培训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在改善教学环境、购买教学仪器、建设现代教学网络、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都需要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农业部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可以在项目安排、技术培训、科技入户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可以结合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争取一部分经费用于购机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让购机农民有保障,同时也促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阳光工程”应该把天津纳入其中,天津农机化教育培训体 系是完善的、健全的,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机手,同时农机化学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技能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阳光工程”不应该把我们排除在外,应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机化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政府和农机化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支持与发展农机化教育事业的重任,把农机化教育培训这一优良体系领导好、发展好,使其形成上下统一的一个整体,并及时开展指导与帮助,让其更好的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服务。

(三)农机化学校也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农机化培训服务能力

首先要上下联动,共谋发展对策。农机化的教育培训工作仅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下联动,形成强有力的联合,共谋发展对策。

其次是要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农机部门应该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多做汇报,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反映。

三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农机化发展的水平和方向,适时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农机培训一定要拓宽办学思路,充分拓展教育门路,开辟新生源,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办学,牢记发展的方略,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机化技术学校建设成 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是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强化教学水平。五是不断提高农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农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学术水平高、知识面丰富的年轻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未来农机化教育培训事业的中流砥柱。

篇8: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 广西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2010年, 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95.2亿元, 比2005年的124.1亿元增加了71.1亿元, 增长57.3%, 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60亿元增加35.2亿元, 增加比例22%;农业机械总动力2755万kw, 比2005年的1910万kw增加了845万kw, 增长44.2%, 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380万kw增加375万kw, 增加比例15.8%;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15万台, 比2005年的62.3万台增加52.7万台, 增长84.6%, 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的70万台增加45万台, 增加比例64.3%;其他农业动力机械190万台, 比2005年的130.3万台增加59.7万台, 增长45.8%。

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 广西主要农作物水稻、甘蔗机械化收获水平大幅提高, 水稻机械化种植起步、迅速发展, 农业耕种收机械化作业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2010年, 全区机耕面积4250万亩, 比2005年的1557.8万亩增加2692万亩, 增长17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机耕作业面积2411.9万亩,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7.1%;水稻机插从2006年发展, 2009年机插面积94.6万亩, 预计2010年165.9万亩,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3%;水稻机收面积1261.5万亩,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0.3%, 比2005年的95.3万亩增加1166.2万亩, 增长1223.7%;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44.5%, 比2005年的18.5%提高2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机耕作业面积639万亩, 占当年甘蔗新植面积的84%, 比2005年甘蔗机耕作业面积418.2万亩增加220.8万亩, 增长52.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7.3%, 比2005年的13.6%提高了13.7个百分点, 超过2005年全国中等水平目标。

三、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 各地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扎实开展农业机械科技进村入户、农机科技致富示范村建设工作, 加大甘蔗、水稻、桑蚕和木薯等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抓好水稻联合收割机、机动插秧机、甘蔗中耕培土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的推广。预计2010年, 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分别达到1.1万和1.7万台;2008年甘蔗联合收割起步发展, 2009年联合收割机数量为16台, 2010年达到36台;甘蔗割铺机、剥叶机、装载机将分别达到13000台、3000台和6000台。农机教育培训取得新突破, 预计2010年, 招收普通中专新生9569人, 培训农机 (机电) 技术人员135008人 (其中阳光工程农机培训57039人) , 培训农机管理人员4845人。

四、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 广西农机作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加快。预计2010年, 全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656个/38200人;农机户181万户/238万人, 比2005年的129万户/142万人增加52万户/96万人, 增长40.3%/67.6%;农机总作业值230亿元, 比2005年的141亿元增加89亿元, 增长63.1%。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广西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 2008年, 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为209个/3311人, 2009年达到993个/11195人, 预计2010年达到1300个/14600人,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拓宽了农机作业服务领域, 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了农机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提高了农机作业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农业机械化法制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十一五”期间, 国家《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相继颁布,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更为完善;自治区及时修订《广西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先后制定 (修订) 了《广西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广西拖拉机驾驶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办法》等规章, 发布了一系列业务规范,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通知, 下达3年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工作计划规划, 进而确保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和投入的持续性, 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依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事业成效显著

上一篇:案情介绍及法律分析下一篇:炎刘中学禁毒基本知识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