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024-04-07

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共6篇)

篇1: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澧县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与现状

(一)规划的背景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有政策保障。1982年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国家、省、市相继召开了全国、全省、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别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保障。

2、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更加巩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7亿元,是2000年的1.6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68亿元,年均增长9.7%。农业生产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保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有坚实的人才支撑。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内,全县需要1500名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缺口更大。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越来越牢固。

3、各类教育开始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澧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教育基础较好。1997年在全省率先通过“两基”验收,1998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7年起全面普及初中教育。“十五”末期,全县初中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已达85%,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已接近1:1。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规划的现状

1、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县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重点学校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年招人数达4500人,在校生达12000人;有各类培训机构5个,年培训5000人;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2所,年培训农民43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全县各类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538人,学历合格率达82%,“双师型”教师达68%。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1500万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普职比连续三年接近1:1,中职生就业率达98%以上。

2、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等解决的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的存在。二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的资金短缺,一般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有较大缺口。三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基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全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统筹、适度超前、市场导向、开放合作的原则,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科学规划全县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相协调,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互协调,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1、构建科学的县域职教模式。紧紧围绕“工业立县、民营富民”的战略和建设“工业澧县、小康澧县、文化澧县、和谐澧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继续完善在省、市政府指导下,县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综合管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职教发展管理体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以骨干学校为龙头,以其它办学实体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继续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办学体制,构建初等、中等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结合,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县域职教体系。

2、确保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搞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到2010年,全县培养中职毕业生18000人。要努力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学校和机构,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到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4.5万人次,培训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1.2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转业人员1.8万人次。

3、强力推进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要加大对县职业中专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筹措2000万元,完成学校扩建及配套工程。把澧县职业中专建设成“定位准确、模式先进、条件配套、特色鲜明、就业优势明显”的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的要求,以县职业中专为依托,整合全县职教资源,办好县职教中心,将其建成“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要下大力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基地和服务实体,“十一五”期间,力争有3所以上建成“湖南省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4、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①加速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1600万元,重点加强县职业中专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全县职业学校的骨干实训基地。②加快校企合作和校办产业开发。要通过政府搭台,校企联合的方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县职业中专要办起与主体专业挂钩的校办工厂。③加强重点专业建设。要结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专业建设,把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办成“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专业”。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2至3门省级精品课程、2至3门市级精品课程。⑤加强专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以学生数定编编制数,按核定编制数拨付人员工资;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和职业学校校长任职办法,“十一五”期间,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师本科学历达100%,“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分别有3人和10人成为省级和市级专业带头人,所有职业学校校长经过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三、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富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全县劳动者素质,提升我县综合实力,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必然要求。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我县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2、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要把县职业中专建成全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大力培养县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把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地,并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科技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面向城乡各类人员的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促进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

3、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县职业中专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引进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要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建立与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化、集团化职教新模式。要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通过校企合作,扩大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比例,发挥实训基地的多功能作用,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努力探索“专业+公司+师生员工”式的办学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和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坚持开放办学,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国(境)外就业市场。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教育。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县职业中专要重点加大对先进加工制造业专业设备投入,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要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双证书”制度;要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科学评价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水平。

(二)保障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必须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县政府切实负责起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责任,确保在2009年前把县职业中专建成“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整合职教资源的力度,以县职业中专为龙头,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县职教中心,并确保2010年前,将县职教中心建设成“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各乡镇要切实负责起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责任,要强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部门要在政府统筹下,建立部门协作、资源共享的职业培训体系,实现部门项目与整体规划一体化,项目培训与资源建设一体化、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将根据生源变化情况,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采取过硬措施,合理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确保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2、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从以下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①县财政从2007年起按全县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以后每年视财力情况逐年增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骨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②从2007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全额用于职业教育;③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向所有企事业单位依法提取的教育经费的50%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建设,添置教学实验设备设施等,其余的50%由企业自主用于本单位职工和录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④在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⑤县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0万元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专项经费,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贫困学生资助。⑥在县教育局贫困学生救助中心设立职业学校贫困生救助专用帐户,经常性募集社会救助资金。⑦面向社会广泛募集筹措职业教育经费。⑧严禁向职业学校乱摊派、乱罚款。

3、完善监督机制,依法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要逐步强化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大就业准入执法力度,对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追究企业法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在完善监督机制,县政府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置于人大、政协的监督之下,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职业教育工作,接受检查、指导和监督。

4、加强领导,优化环境,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建立由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制度,统筹县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适时出台有关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责任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要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职业教育的典型和职业教育成果,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各企事业单位要支持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接纳和安排毕业生实习和就业。

篇2: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1、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关键,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

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与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水平的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一五”教育事业规划是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担负着重任,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2、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xx教育要保持协调、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

将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适度超前发展。

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按照点校带动、特色办学的思路,重点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办学水平高的品牌点校,以此引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⑶资源优化、均衡协调的原则

加快调整校点布局和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薄弱学校的改造相结合,分段分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⑷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原则

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⑸人才强教、质量兴教的原则

坚持教育发展以教师为关键,以校级队伍的建设为龙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过程督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奋斗目标

按照“一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十年争一流,把xx建设成为基础教育强区和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通过扩展小学优势,提升初中实力,突破高中瓶颈,强化女职特色,做大中职规模,基本建成一个以小、初、高协调发展为标志、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基础教育强区;一个以女子职业教育为重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高地。

——名师名校名校长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重点打造10所市级知名学校、10位名优骨干校长、10个“名师”的“三名计划”,加快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

——学前教育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和85%,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基本受到科学育儿的教育;4所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15所幼儿园达到一级标准,所有镇建成合格中心园并达到二级园标准;二级幼儿园的比例达30-35%,其余多数达到三级标准。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毕业率达99%以上,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年辍学率低于2%,毕业率达95%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性优质化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80%以上学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达到6: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上中段地区建设规模化优质化职业教育基地,在农村地区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机制灵活、层次多样、结构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建立区成人教育中心和电大分校,积极筹建社区成人学校。全面推进街、镇成人学校功能达标工作。初步构建起xx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二、“十一五”期间xx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努力,但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教育。“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yy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xx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xx教育要按照“名校带动,特色办学,质量兴教,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夯实基础、整体推进”为工作策略,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满足并能够更好地服务xx及yy都市发达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以名校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名校建设。通过加大争创市级以上示范校和引进名校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中小学、幼儿园,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以此引领xx教育新发展。“十一五”期间,按重点打造“一所职高、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和“一学院、一中心、一集团”的名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女职中创中华职教名校、yy18中创市级示范高中、yy字水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建新中学和观音桥中学加快发展、新村小学和华新小学扩大办学规模、区进修学校晋升教师进修学院、五里店职中建区职教中心、新村等幼儿园组建幼教集团等工作。同时进

一步巩固和深化鲤鱼池小学、玉带山小学等校的特色办学成果。力争到2010年,创国家级示范(重点)校1所,市级示范(重点)校5所,区级示范校10所。

各校(园)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结合社会需要,着力在办学理念、教育风格、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学校内在品质方面突出特色、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真正在全区形成“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格局。把教育办成因材施教、富于个性、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全面彰显各自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风采。各校(园)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以名师培养为重点,努力造就高素质育人队伍

着力加强校级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并重的校级干部管理体系。继续坚持校级干部任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稳步实施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轮岗制、交流制;积极探索任期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切实创新校级干部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采取“名校长”、“治校专家顾问组”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名优骨干校长培育计划。到2010年,着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理论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校级干部队伍,力争培养10名以上在全市有影响的名优校(园)长。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教师进修学校,以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对外学习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教育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顶岗学习。从2006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优秀成果的转化推广等工作。

大力实施名优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创造条件,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建功立业。重点建立和打造10个“名师”,积极推行“首席教师”制,充分发挥教育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和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来源渠道,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高中级拔尖人才。到2010年,全区培养30名在全市具有影响的教育名师,10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50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从2006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长的表彰奖励。

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分别发放工作补贴和生活补贴,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实行教职工个人医疗账户注入资金制度,确保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实行薄弱学校教师奖励福利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2006年起对在边远的鱼、复、五地区工作期间的在岗教职工按增加一级工资的标准给予边远地区工作补贴。进一步提高退休教师的活动费,切实做好离退休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关心贫困教师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强化教育规划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完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并加快推进步伐。按照“缩点、扩面、提质、上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点布局调整规划,并重点做好上段地区特别是滨江路内侧城市重点开发区域的校点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抓住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厂办校移交的契机,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加全区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占地面积,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段地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校点布局的调整方案要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实施;中段地区要对校点进行重新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提前实施部分学校建设;下段地区要抓紧制定新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和规划。在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证教育用地,凡上一定规模需要配套建设学校的,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提供教育用地,以实施学校建设,不得挤占教育资源。拆迁学校必须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校点布局调整平稳进行。在完成全区校点布局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落实年度实施计划。

4、以“双高普九”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市制订的《yy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yy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和《yy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办学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按标准配置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仪设备。在2005年完成25%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07年完成50%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2010年全区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从2006年开始,在保障学校生均办学经费的情况下,重点加大对薄弱和边远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以实施“班班通”工程为重点,努力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大校园信息技术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建成xx区教育城域网和xx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班班通”工程,再建一批市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信息资源的作用,学校网络设施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开放并提供服务。实现教育电子政务、管理、远程教育、图书资料资源及科技信息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功能。

6、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积极建设学习型城区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电大教育成果,力争在2006年成立电大分校,全面提高各类成人教育注册生人数。要继续办好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抓好农村成人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依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未就业、未升学”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互认制度。认真指导街道和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急需的教育培训活动。以社会单位和家庭为重点,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构建“全员、全面、全程”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

7、以落实“两免一补”为重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继续执行资助城镇低保户子女入学的政策。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学机制,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特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广泛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慈善助学、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中小学贫困生的教育救助。

8、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巩固“德育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改革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立体网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创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深化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

切实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建立政府办精品,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劳动力和市场就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办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大力开发新兴专业,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努力为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编制部门要按照编制标准调整充实学校编制。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准入制。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加大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改革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年龄、学科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认真做好落聘教师的校内转岗、校际交流、自谋职业等分流试点工作。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能、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督学”和“督政”职能。区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的管理。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和教代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教育布局要求,支持鼓励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举办各类成人职业培训,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督导评估,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民办教育激励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

三、“十一五”期间xx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的责任,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政府要坚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的战略思想,从抓教育就是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战略高度;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继续把各委办局和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市建设、配备教职工和改善待遇等方面,要把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党工委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加以强化,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教育工作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督工作。按市要求建立和落实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工作。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教育政策执行、职责履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每年超收部分(除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外),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包括政府对教育基建投入,以及教育收费、教育资源置换转让所得全额用于教育,统一作为对教育的投入。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企事业单位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经费,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府安排的扶贫培训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部分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政府统筹下,积极支持教育融资发展。积极发展勤工俭学,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04]27号文件关于教育发展、学校建设中税费、规费减免等政策。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学校收费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对教育系统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切实控制学校债务,逐步消化教育欠债。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有资产处置程序,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和教育资源处置的管理工作。

3、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与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修订《yy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做好《yy市实施(高等教育法)办法》、《yy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人《yy市学校安全工作条例》地方性法规和《学校收费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立法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加强教育统筹与协调;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管理职权,依靠法律手段实施有效监督,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制度,及时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案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行政、工会、教代会团队组织等积极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学生申诉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全国和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4、落实部门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教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编制、干部人事、教育经费、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等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区教育工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育系统党的工作的指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的全面贯彻落实。强化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教育战线的持续稳定。

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财政、发展与改革、规划、建设、国土、物价、公安、环保、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落实支教责任,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简化教育办事程序,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禁各部门对学校的多头检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检查评估和验收,一般都纳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范围,或由督导部门牵头组织,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过多、过滥的评估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在机关和教育系统营造“一心一意抓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

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危房当年消除,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区公安、消防、规划、建设、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维护学校的稳定,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篇3: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国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的院长或系主任(每所高校只调查一名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问卷是按照教育部(高教司194号)函件的要求,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设计形成问卷,经5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测评。最终的问卷包括13个闭合性问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十一五”规划教材基本内容、“十二五”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教材质量监管情况、对国家规划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四个维度。(表1)

2 结果

2.1 预防医学专业,“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基本情况

不同专业书籍的数目不同,同一专业相似内容的书籍出版社也不同。卫生政策管理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表2)

2.1.1 教材数量与比例

多数高校的专家(58.3%)认为目前预防医学规划教材的数量基本适当,有27.1%的专家认为目前规划教材偏多;而在规划教材与非规划教材的比例方面,有29.2%的专家认为规划教材所占比重过大。

2.1.2 教材编写质量与出版质量

有79.2%的专家对“十一五”期间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质量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表3)。对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91.7%的专家认为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质量存在差别,参差不齐。对规划教材的选用情况,表示满意的有20.8%,基本满意的有56.3%,表示一般的有22.9%。

2.1.3 教材评审推荐制度

有89.6%的专家认为可以采用教材评审推荐制度,从陆续出版的教材中分批推荐教材供各高校选用,推荐周期建议为2-3年(中位数)比较适宜。教材评审方式建议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成立专家评审库,采取在一定范围内的函审和会审结合的方式,参与评审的单位和学校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代表性,同时要适当考虑使用教材的基层教师及学生的意见。

2.1.4 预防医学专业教材的空白

有超过半数的专家(58.3%)认为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空白,而35.4%的专家认为不存在教材的缺少。虽然部分专家认为教材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卫生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但是大多数专家(77.1%)认为目前的教材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2.2 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应贯彻的基本原则

2.2.1“十二五”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的专家(97.9%)普遍认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中第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图1),质量是教材的根本,无论对于规划教材还是非规划教材,首先看重的都是教材质量。其次,多数专家(89.6%)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世界先进高校的教材接轨。目前,部分教材存在知识更新不够,课程体系框架与时代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同时,编制教材要重点突出,体现特色也是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专家(75%)认为高校教材的建设要遵循合理配套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教材应具备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3 关于教材质量与教材建设

2.3.1 教材质量

专家(83.3%)普遍认为(图2),教材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与实际相结合,教材内容应该紧贴科学发展形式,及时准确的补充新理念、新进展。教与学的过程最终是为了实践应用做准备,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脱离实际。目前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案例分析的内容,针对实际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建议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次是合理选题(72.9%)和加强监管(70.8%),大家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有侧重性,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体现该学科领域的精华,更多的内容可以在参考书目中出现,而不是在规划教材中涵盖全部。对于教材的质量监管问题,大家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包括成立教材质量管理专家组、建立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征求教材应用单位教师和学生意见、及时组织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同行专家匿名评议等。无论何种建议最终都是希望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材。

2.3.2教材建设

大家认为促进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手段是引入竞争机制(87.5%),这其中既有教材编写人员的竞争,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要打破垄断和僵化的局面,在竞争的前提下,主推精品教材(75%),把在竞争中体现出实力和水平的优秀教材向所有高校提供,同时注意统筹安排和避免重复(图3)。

2.4 关于教材规划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首先,某些方面的教材明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例如:反映各学科进展的教材、实验教学配套教材、实习指导教材相对匮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关教材明显不足;现有双语教材有限等等。其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材质量。如:教材建设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吸收地方高校的编委参加编写工作;从教材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使用、教材检查、教材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水平;建议成立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以及专业学术组织监管两个系统对教材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目前的教材更多地强调了理论和知识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3 讨论

教材建设是涉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教司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调研,各预防医学专业高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对预防医学专业“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各高校认为教材的数量基本适当,但是在规划教材与非规划教材的比例方面意见并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教材的选择原则不同所致。有近80%的高校对教材的质量满意或基本满意,同时有近50%的专家认为教材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的空白,这说明在不同的领域,教材的数量以及内容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材的选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于对以上因素考虑,对于新一轮的教材建设,有近90%的高校认为应该采用教材评审推荐制度,而且对于该制度要进行完善,以便学校可以使用到合理的教材。但是,教材评审推荐制度并不意味着统一教材。一方面,统一规划教材可能由于编写人员复杂,存在连贯性差、各章节衔接不顺畅、难以避免重复等问题。另一方面,统一规划教材不能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学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以明确知识点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前提,提倡教材建设的百花齐放,从中选取优秀的教材。

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根基,高质量的教材要做到与世界接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最重要的是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这点与涂白杰[3]、龙斌[4]等人的观点相同。国外的公共卫生一般不设置本科专业,只有研究生课程。本科的相关内容只有简单的公共选修课,比如:introduction to public health,contemporary issues of public health等。对公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通常会有一本最经典的指定教材,再辅以若干参考书籍以及大量的相关期刊文献。这是国外认识到教材信息的相对滞后性,权威期刊的文章才能够体现最新研究进展的结果。国外研究生教学重视大量的文献阅读,教材只是参考,只有从最新的文献中才能得到最新最准确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经典教材特别是理论而言,性教材一般情况下主要作者不多,主要是由业内权威专家编写而成,内容全面、深入、准确,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相对而言,国外应用型的教材作者可能比较多,注重不同教授的专长方向,而不是硬性分摊,而且整体连贯性很强,很好地保证了教材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48份,不能代表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部成员以及我国所有高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相关院长或系主任的意见,希望以后可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的研究。

总之,随着医学教育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人群健康意识和追求的提高,预防医学必将受到更密切的关注,提高预防工作者的能力就势必要提高预防医学教育的质量。而教材作为预防医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归纳的观点和措施能够为预防医学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勤.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93-96.

[2]邢晓媛.浅谈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71.

[3]涂白杰,刘达伟,李革.论我国预防医学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107-109.

篇4: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职教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走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路子。

由于职业教育成本显著高于普通教育,需要培训基地、实验设施设备以及大量的耗材,而且专业技术是动态的,教学设备设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单靠学校自身很难解决。政府应当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双赢。

同时,要切实加强对职教工作的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使县办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当地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保持相当。同时,加大对职业学校贫困生的扶助力度,使广大农村的孩子能进入到职业学校读书,从而实现劳动就业,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帮助家庭脱贫致富。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建立我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但是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利弊的成果还不多,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加强。

此外,要认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以更广的视野研究解决当前加快职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把职业教育纳入到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轨道上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便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贡献更多的技能人才。

篇5:澧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贯彻“十一五”规划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崔 琳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12期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阶段,是“十一五”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的关键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上有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许多工厂正在遭遇“技工荒”,如何破解教育与企业用工不接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职教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走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路子。由于职业教育成本显著高于普通教育,需要培训基地、实验设施设备以及大量的耗材,而且专业技术是动态的,教学设备设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单靠学校自身很难解决。政府应当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双赢。

同时,要切实加强对职教工作的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使县办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当地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保持相当。同时,加大对职业学校贫困生的扶助力度,使广大农村的孩子能进入到职业学校读书,从而实现劳动就业,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帮助家庭脱贫致富。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建立我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但是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利弊的成果还不多,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加强。

此外,要认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以更广的视野研究解决当前加快职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把职业教育纳入到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轨道上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便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贡献更多的技能人才。

篇6:“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30第3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颁布,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末形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大的进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

■针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张军凤 张武升

教育部最近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一周年之际,盘点“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厘清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目标的差距,探讨如何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末形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大的进展。

——学前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幼儿园2.6万所,尤其是在2010年一年之内就增加了1.22万所;幼儿园在园人数比“十五”末增加了797.64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数量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05年的83.61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30.5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较快,仅在2010年一年之内就提高了5.7个百分点。

——特殊教育保持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增加了113所,在校生增加了6.12万人,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随着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十一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减少了11.64万所,在校生减少了1858.9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5年的69.68%提高到了2010年的87.5%,提高了17.82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持续增大。“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在校生增长了646.39万人;毛入学率增长了29.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82.5%,已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的91.67%。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生源数量逐年增多。“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增加了638.75万人,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了51%,比2005年提高了38.24个百分点;高等职业院校增加了155所。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805万人,已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的87.46%;在校生总数增加了825.96万人,其中研究生增加了55.98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毛入学率达到了26.5%,比“十五”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

——继续教育实现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培养非学历教育学生5734万人次,共扫除文盲561.59万人。

——民办教育发展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民办教育学校数增加了3.28万所;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数达到了3392.96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1224.86万人。

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短缺,办园体制有待完善。学前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致使在全国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20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6%,距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还差13.4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有待完善,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较小,政府主导责任未能完全落实。201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0.23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8.02%,公办幼儿园仅占31.98%。

——特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覆盖各类和各年龄段残疾人的实施有针对性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仍待加强;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仍待扩大。2010年,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为60.99%,比2005年减少了2.14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中热点难点问题较为突出。当前,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等等。

——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有待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数逐年减少,但是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校均在校生数已由2005年的1278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636人。

——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结构亟待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资源减少与受教育需求逐步增长的矛盾。“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减少了594所,而在校生数却增加了638.45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比例仍不协调,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占中高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是8.24%,仅比2005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高等教育结构亟待优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在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优化。

——继续教育规模亟需扩大,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仍然较低,2010年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数仅比2005年增加了101.1万人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不足、质量不高,而且继续教育机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减少了6.92万所。

——民办教育结构仍不协调。民办教育虽然从整体来说实现了持续发展,但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发展并不协调,产生了明显的“中间凹陷”现象,即民办幼儿园发展较快,民办高等学校也有少量增加,但是,民办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迟缓,学校数量在逐年减少。

坚持“20字方针”实现教育事业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是新世纪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谋划。针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大力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发展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强调政府主导,突出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逐步提高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凡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按照标准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面向各类和各年龄段残疾人,满足其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特殊教育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适度减小学校规模,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充实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结构。要加大投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保持职业教育学校的适当规模,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比例逐步协调。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类型和层次结构。

——统筹继续教育全面发展。整合各类继续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适其所需的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对继续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规范和推进面向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继续做好扫除文盲的工作,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促进民办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形成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合理结构。

上一篇:谢辞毕业设计下一篇:康复科各种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