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有感

2024-05-22

读陶渊明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陶渊明有感

读《陶渊明集》有感

读陶渊明的诗作,都会为其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和所体现的自然情趣陶醉,陶渊明在他的诗作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自然的世界,在这个纯自然的世界里,远离一切黑暗和污浊,只剩纯真和本性。

在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官场生涯,陶渊明终于决定归隐了,在农村,在乡下,他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切的环境描写在陶渊明的笔下都显得如此清新、自然,如随手拈来。陶渊明是以山水诗闻名,在他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好像有了生命,与世俗绝尘。因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因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他远离了官场,走进了农村,从此与山水为伴,与酒菊为友。他所描写农村不仅是天然存在的农村,是他的避难所,还是一个让他与世隔绝,纵情山水的世外桃源。在他的《桃花源记并诗》更是直接的写出了这个天外之界。

读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会为之向往,就像处于封建社会会向往资本主义,处于资本主义会向往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会向往共产主义,当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社会,对社会有抱怨的时候就会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意义不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逃避战争、苛税、徭役的自由世界,更是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希望,即使身处最黑暗的社会,也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人们寻找,为了找寻这样一个梦想,许多人都为之努力,即使它不存在,也会有人去创造这样一个桃源,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天外飞仙,明知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后人还是为了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前赴后继,只想把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吸引着后人为之努力,可见,梦想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纯自然的梦外桃源,同时融入其所创造的境界中,与自然合为一体,即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王国维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自陶渊明归隐之后,他过着自立自生的生活,即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或是“晨希理荒废,带月荷锄归”,他也怡然自乐。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把理想融入其中,他是带着一个纯朴的心在过日子,也因此,他笔下的景物皆着他之色彩,让人看不出“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读陶渊明的作品,得到的不仅是自然感受,还有生活享受。

被囚于官场十三年,终于回归田园,其中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明的,他在田园中所感受到的一

切都是清新自然的,与他之前所处的污浊的官场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是他之所以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原因。在乱世中,功名利禄已不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保住性命也不见得是首要的,在陶渊明的心中,重回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日升日沉、花开花落,生命的节奏、轮回就像生与死一样自然。在汲汲于功名的背后,一切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妻妾成群?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只不过所有的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陶渊明的一生也在追求,一开始他跟普通士大夫一样,渴望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但他不肯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自尊,于是他三仕三隐,当他最后扔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他就彻底与那个黑暗的官场切断,投奔大自然的怀抱了。

在他决心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重返,一心一意的过他的农村生活,在他自己构筑的小世界里,了却尘缘,与自然为伍。他的作品,一方面能够真实的写出自然景物,表现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理想感情融入其中,阐明自己的志趣,升华诗歌的主题。

陶渊明在他所构筑的世外桃源里,与酒为伴,面对南山,悠然赏菊。

篇2:读陶渊明有感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饮酒诗————陶渊明

篇3:读陶渊明有感

反抗因素既然是陶渊明归隐原因的主要方面, 那么他能写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是很自然的。同时又因为他政治上的反抗性, 是通过带有消极因素的归隐来表现, 并从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反映到作品上, “金刚怒目”的东西就不会更多;那为数不多的“金刚怒目”, 也难以孤立地予以更多的评价。同样理由, 对“静穆”一类的作品, 既要从“静穆”中理解“金刚怒目”部分所受到的消极因素的局限, 也要从“金刚怒目”中来理解“静穆”部分中所含有的反抗因素。

从这样的角度来考究陶渊明“静穆”部分的作品, 实在是不够“静穆”。以《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诗并记》以及《饮酒 • 结庐在人境》三篇具有“静穆”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论证, 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归去来兮辞》当为陶渊明在思想斗争胜利后谢绝仕途生活的宣言。那么就可以这样理解:其中乡村景物的优美, 闲适心情的酣畅之所以写得十分突出, 一方面是因为他刚刚脱离仕途, 乡村的朴素生活对他来说, 是何等自由!这是两种不同境遇比较下所得到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反抗因素的作用, 自觉不自觉地极尽抒发对自由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而更加印证了他对仕途黑暗的厌恶程度。爱憎之情溢于言表, 非“静穆”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陶渊明对虽有父子但无君臣那样一种没有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社会的憧憬, 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其中对桃花源中人物生活之所以表现出如醉如痴的向往, 同时也是有《归去来兮辞》的作用。这是对当时政治态度和社会理解最为人文化的表白, 当然也不是“静穆”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饮酒 • 结庐在人境》似乎成了“问题”, 这里不妨将原作抄录如下: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古今学者解此诗, 无论肯定或批判, 似乎都没有着重就全诗作具体分析, 因而也就不容易使论点符合原作的宗要。其实这首诗的意思也没有什么更玄虚的地方:开头四句是说隐居的心情, “心远地自偏”虽然说得委婉, 但是那种无视官场名利的态度仍然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中反抗的因素与归隐本身并无二致。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感情基础上, 通过采菊见南山的线索, 进一步写出活泼、自由的自然景象, 并从中体现出具有道家意味的纯自然哲理, 将自由解放的心情融于其中, 创造性地显示出景、理、情三者高度融合的特色。究竟哪是景、哪是理、哪是情, 已经难以区别, 于是生发出“忘言”之乐的境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饮酒 • 结庐在人境》中确有反抗的积极因素, 决不是“静穆”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通过上述三篇代表作的论析, 可见陶集中“静穆”只是他的外表。即便是外表“静穆”, 又有什么不可以赞美的呢!因为他不是为“静穆”而静穆, 而是以“怒目”为体, 着“静穆”之衣。如果非要直白其义, 干脆写篇议论文了事。

因此, 只有对陶集“静穆”部分的作品有了真正的理解, 才能较深体会“金刚怒目”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 同时了解他很难孤立落实的原因及其所受到的局限。这种局限有外界的, 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怨而不怒为立身准则。身为一介书生, 没有像绝大多数的文人那样无奈地苟且偷生, 而是归隐仙野, 为自由解放而“静穆”放歌, 其精神何其可贵!

陶渊明所描绘的社会理想, 构建了不可替代的人文丰碑, 润泽了千百年来探索者和奋斗者的心田, 是中华民族巨大精神江河的渊源之一。深入挖掘中华先贤的智慧宝藏, 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 陶渊明创造的意境美和环境美, 以及反璞归真的美学意义, 融其社会理想于田园牧歌之中, 其深层的人文精神宛如丰碑, 永远屹立。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建融, 编著.中国美术史标准教程[M].上海:上海书画社, 1992.

篇4:浅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内容摘要:《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园之初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园之后心灵得到安顿的愉悦之情。

关键词:陶渊明 《读山海经》 “乐”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

陶渊明青年时代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几经摇摆,陶渊明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令挂冠而去,即便晚年冻馁也不再出仕,论者以为陶渊明找到了真正的“乐”,所以能够脱出现实政治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甘于过着与世隔绝般的躬耕于田园的生活,这种乐的内涵,可以借《读山海经·其一》试加分析。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归园初期的作品。这首诗从万物繁茂的孟夏写起。草木、树、吾庐、鸟,这些意象都是田园中最平常不过的,诗人却用“长”“绕”“托”三个口语化却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词语为我们点化出草木生机勃勃、树木绕屋生长、众鸟树间飞落的美好图景,并在接下来一句“吾亦爱吾庐”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自然,田园生活有它的不便之处,“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这种隔是普通人所不喜,诗人却怡然自得,“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在田园和诗书中隔绝了污浊的官场和纷扰的人世,看似孤独,却和自然联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钱穆说中国诗人“咏孤正是咏群”,陶渊明的诗正是这样的代表。陶渊明在丰足田园中感受着风雨,品尝着时蔬,畅饮着代表充盈成熟的春酒,“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之乐当然首先是读书之乐。知识分子好读书,古代读书的例子里,以苏秦最为出名。苏秦是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这在古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苏秦代表着中国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求取功名。陶渊明则是一个异类。陶渊明当然不是为功名而读,他读书不以追求知识为主要目的,颜延之说他“学非称师”,他读书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读得轻松地,读得愉快,“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如果说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话,那么,陶渊明的读书也有欧阳修的一点醉意吧!如陶渊明式的弹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放飞灵魂,忘怀得失是陶渊明读书之乐的根本所在。这种读,当然快乐,有益身心。

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但是陶渊明的境界要更高。陶渊明回归自然,“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在自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意,忘记了名利,看淡了生死,和万物一样自由倘佯于天地之间,这是人生至乐。

陶渊明之乐还有他的文化渊源。孔子曾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也曾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贤德啊,颜回,你的生活如此清苦,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陶渊明继承了真正儒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参加劳动,亲近农人也是这种乐的根源之一。正因为有丰富的内蕴陶渊明的乐才显得兴味悠长。

参考文献

1.刘泰然,屋宇:一个敞开的空间——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船山学刊2007(4)

2.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

篇5:读陶渊明有感

读《山海经》 其八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篇6:读陶渊明有感

读《山海经》 其七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o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篇7:读陶渊明有感

读《山海经》 其十三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篇8:读陶渊明有感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文化,意象

陶渊明发展了中国的田园诗, 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因平淡自然、含蓄隽永、意境深邃而被后人称道, 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系列的核心意象。这些意象使他的独特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常借用意象来抒情言志。正如《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是故夫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这就是说, 诗歌创作中常借助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并把意义蕴含其中, 用来更好地表达某种感情。此时, 物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了。所以意象作为一个审美概念, 主要指存在于创作主体艺术作品中的形象, 包含着创作主体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隐逸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常见的处世方式, 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 可以保持他们的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同时“入世”和“出世”, 是古代文人必须面对的话题, 他们始终纠缠在“仕与隐”之间。所以, 种种原因及传统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独特的隐逸文化。隐士文化其精髓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珍视自我、向往自由的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隐居林泉山水, 漫游之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古代隐士们的生活常态。而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阅读他的名篇佳作, 我们不仅可徜徉于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 还可被其中的隐士情怀和文化所感染。因为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只有皈依自然才能摆脱束缚人性自由的污浊官场, 所以其诗文中包含着象征隐逸意蕴的核心意象。陶渊明正是凭借这些重要载体, 将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外化, 也使得我们能一窥古代文人在儒道传统下仕与隐的纠结和矛盾。而历代文人也极推崇这些蕴含隐逸文化内涵和哲理的核心意象。之后的文人每当遭遇人生低谷时, 常用漫游于青山绿水间来稀释怀才不遇的苦闷, 用陶醉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来抒发隐逸之志。所以, 陶诗的探索无疑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隐逸文化的角度来观察, 剖析陶渊明诗文核心意象所表现的隐逸文化和情结, 这些核心意象不仅使陶诗呈现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而且也透视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自我完善的决心。

“在中国文人们看来, 求取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是一种文化选择, 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中国尤其中晚唐至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生活……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 乃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 进行诗意的处理从而营造出的诗情画意和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 成为对后代文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 是饱经风霜的古代文人们找寻的精神家园。陶诗往往以自然平实的语言来描绘美好的田园山水, 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流露出亲近自然的渴望。其中一些具有特殊生命含义且符合隐士审美情趣的核心意象, 千百年来备受推崇, 堪称经典。如, 鸟意象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诗经》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鸟是爱情的象征。《古诗十九首》中, “越鸟巢南枝”, 鸟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 上述作品中, 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 而陶渊明将之联接起来成为意象。《杂诗》其五中, “骞翮”象征“远逸”的人生志向, 用高飞的鸟比喻宏大的抱负, 平淡之中似见雄奇豪放, 表达了作者对“飞鸟、高鸟”的向往。彻底归隐后, 鸟意象发生了变化, “倦鸟、羁鸟、归鸟”取代“高鸟、飞鸟”出现。《饮酒》中诗人借助“羁鸟”的恋和“池鱼”的思构成了意象的寓意美。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羁鸟的同情, 更是流露了自己辞官回归自然的心迹。语气虽平淡, 但平静中见波澜。这正是“距离化”的语言营造出意象的含蓄美。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厌倦官场且疲惫不已的诗人的影子。《归鸟》这首诗通过对中心意象“归鸟”的生动描写, 使“归鸟”的生动形象与内蕴情志交织在一起, 表露了返归园林后的怡然自得及欣喜满足的心态。随着天灾人祸的降临, 归隐后期的生活日益潦倒, 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这时期的鸟意象变成了“孤鸟”。如《咏贫士七首》其一中, “孤鸟”将众鸟之群飞与孤鸟之独飞作比, 表达了困顿之中仍坚守精神自由的追求。

建功立业、匡时救世是大多数古代文人心中的政治情结。然而宦海沉浮, 少时的政治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带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及仕途受挫的失意, 这些士大夫们转而用隐逸作为慰藉痛苦的心灵的良药。于是, 他们便有了归隐山水田园的念想, 隐逸方式成了无数愤懑且失落的文人永远的情结。这一点在陶诗的核心意象中也表现明显。如归隐初期的“门”和“窗”意象, 就象征着诗人用淡泊与超脱来慰藉政治理想破碎之后的无奈之情, 成为诗人渴求心灵净土的最好慰藉。在《归园田居》其二中, 诗人用“掩荆扉”来表达面对浊世, 想用闭门来彻底告别官场之意。诗人通过关门, 表达着对喧嚣世俗的厌恶, 抗拒着污浊尘世对自身的影响, 保全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借“倚南窗”表达了有窗的小屋也住得的意思。因为只要我们推开“窗”, 就连接了自然与人, 使人即便独坐屋中仍可拥有春天。所以, 陶渊明关“门”开“窗”之间, 就卸去了尘世的纷繁, 将疲惫痛苦的心灵融入到自然的美好中了。同时, “田园”意象也可看做诗人在精神自由观念的影响下, 寄托人生理想的地方。后期, “田园”被超凡脱俗的“桃花源”所取代。透过《桃花源记》, 我们仿佛在其中看到了理想的隐士生活的图景了。只有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 作者才能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远离官场, 保持精神自由顺应志趣,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所以, “桃花源”意象既有诗人之前所描绘的“园田”的影子, 同时诗人将自身对上古社会的追慕之情融入到了“桃花源”的世界中。除此之外, 诗人的创作也与“酒”意象密切地联系着。之前提及不多, 随着生活的日益潦倒, 作为慰藉作者痛苦心灵的良药, “酒”经常出现在后期的诗文中, 真正成为陶诗中的核心意象。如在《杂诗八首》其一中, “酒”象征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心境。可见, 当超凡脱俗的思想不能给痛苦中的诗人带来安慰时, 诗人便借助饮酒来减轻精神上的负累, 进而获得短暂的精神自由。

因为隐士韬光养晦的智慧, 古代的统治者对于隐士的感情是颇为敬畏的, 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很受尊敬。同时文化背景也暗示着, 归隐不仅体现德行的修为, 而且满足文人们完善理想人格的需要。所以, “归隐”是许多文人内心最向往的事。在《饮酒》、《述酒》等诗中, 陶渊明正是用归隐的方式来解决建功立业和完善理想人格的抉择问题的。从中也可看出, 即便隐居林泉, 仍免不了对国家时局的关注。尤其在后期, 当人生负累加剧、内心矛盾复杂, 诗人更是通过诗文不断地坚定自我信念, 借以达到舒展身心、调适矛盾的目的。如“松”、“菊”意象在陶渊明之前就已经是人们所喜爱歌咏的对象。诗人曾用诗句“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来表达他对松菊的喜爱。在《归去来兮辞》中, “松、菊”象征了诗人高洁的人格操守。而且纵观他的其他诗文, 可以发现“松”相较于“菊”的精神意蕴更深一些。“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中, 诗人以“孤松”自喻, 象征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和傲然坚贞的气节。《饮酒二十首》其四, 诗人以“松”为托身之所, 表露了不违己志终得归所的决心。除松菊之外, 诗人也常用“霜柏”自况, 寓意清高贞洁的高尚人格。诗人汲取松菊柏的精神养分, 表达了自己虽贫困不堪, 却守节到底的意念, 进而来完善自身理想人格的修为。

综上所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隐逸文化, 代表着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既可以了解隐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可以体会蕴含其中的物我两谐、荣辱皆忘的隐逸追求。所以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文化的典型意义也主要体现于此。

参考文献

[1]宿岿岚.周易概要[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201-185[1]宿岿岚.周易概要[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201-185

[2]董朝刚.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9) :11[2]董朝刚.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9) :11

[3]丁国强.家园与乡愁的双重构建[J].名作欣赏, 2007, (5) :84-88[3]丁国强.家园与乡愁的双重构建[J].名作欣赏, 2007, (5) :84-88

篇9: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10:读陶渊明有感

如果说唐人还是以无意学陶为主,那么自宋苏轼以来,则掀起了一股“和陶”的热潮。苏轼为一代文坛领袖,他的口味嗜好自然会影响一大批文人。从历史上来讲,陶渊明有两大“粉丝”:第一是萧统,第二是苏轼。粉丝之间还有倾轧,苏轼因萧统非议陶渊明的《闲情赋》,则说萧统是“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他连萧统的《文选》也看不上眼,说:“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东坡题跋·题文选》)不过咱们要客观的讲,《文选》对中国文学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他身体不舒服时,就找陶渊明的诗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很少,他怕读完了,以后就没有用来排忧遣闷的了。当然,苏轼肯定没少读陶诗,他以前也肯定通读过。但好的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动,当你对文辞烂熟之后,就容易消失。我也有过这种感觉,我非常喜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真是感动得掉眼泪。但我既不背,也不常读。因为我很珍视这种感动,往往是隔了好久,才再拿出来读一遍。后来课本里选了这篇文章,没有办法,但我除了教学生时读此文,平时还是只字不看。当然,我不是对待所有的好作品都这样,这是很特殊的情况。所以我也能理解苏轼舍不得读陶诗的心理,怕失去那份感动。

对于陶诗,苏轼有很多赞美,也都说得到点上。比如他评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他因为也干农活,所以能体会到渊明此语的妙处。这正是一种别有会心的共鸣,与王维的“羡闲逸”有天壤之别了。另外,他说陶渊明的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这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评语。他在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一首诗后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他不但读出了陶诗的寄托,也更为陶坚守节操而叹服。王维讥讽陶渊明《乞食》,而苏轼则说: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

总之,他对于渊明,真是没有一句微词,没有一点批评,除了仰慕还是仰慕。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我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轼《与苏辙书》)

苏轼说他和陶渊明的诗,和了一百零九篇,还说自己并不是只好陶诗,更是仰慕陶的为人。所以宋代方回在《病后夏初杂书近况十首》中说:“折腰彭泽不归去,未必东坡肯和陶。”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苏轼和了那么多陶诗,后世还有很多人说他和的不像。比如朱熹认为苏轼和陶不够自然:“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论陶》)而刘克庄则认为天下只有苏轼一人配和陶诗:“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后村诗话》)苏轼和陶到底如何?姑选两首看看:

和陶读《山海经》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和陶读《山海经》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其实要说,苏轼和陶还真不是很像。陶渊明是个不卖弄聪明的人,而苏轼时时还卖弄一下自己聪明。比如他说自己和陶渊明比起来“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就是说我虽然不如陶公悟道早,但是我写诗也不比他差啊。检渊明全集,没有一首有这样的语气。而另一首上来就说自己是“畸人”是“散材”,看似自贬,实则自矜。还说要和陶渊明携手做朋友,这个想法很可爱,也很真实。但渊明提到敬仰的古人,从不是这种语气与态度。可见东坡与陶,性格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对于这种区别,有人认同,有人批评。认同者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至坡老和陶,好在不学状貌。”批评的则如吴觐文:“坡公才情飘逸豪放,晚年率归平淡,乃悉取渊明集中诗追和之,此是其好陶之至,不自知其言之病也。”(《陶渊明集批语》)

不过与其从苏轼和陶中寻找他与陶的相似之处,倒不如从他非刻意和陶拟陶的诗中寻找一点神似的风味: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之遗意耳。(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

苏轼的一生,贬谪占据了大半。他南迁时,还和过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还把《归去来兮辞》檃栝到词里。因为他觉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得非常好,但在当时不能唱。于是他就把《归去来兮辞》的语句拆散了,填到一首当时有音乐的词牌名为《哨遍》的词中去。没事就让人唱来听听:

哨遍并序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櫽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对于东坡的这种作法,后人有些不以为然。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酷爱《归去来辞》,既次其韵,又衍为长短句,又裂为集字诗,破碎甚矣。陶文信美,亦何必尔,是亦未免近俗也。”然而王若虚对于苏轼和陶诗,看法倒是很通达,他说:

篇11:读陶渊明有感

作品简介《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是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所著作的五言诗。《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诗是第一首。《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作品原文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②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⑥,流观山海图⑦。

俯仰终宇宙⑧,不乐复何如!

作品注释

①、《读山海经》为组词,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②、孟夏:初夏

③、扶疏:枝叶繁茂貌

④、“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⑤、穷巷:陋巷。隔:隔绝。深辙:大车所扎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⑥、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⑦、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⑧、“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作品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作品鉴赏

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

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故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古诗出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陶渊明有感】相关文章:

读陶渊明有感范文05-25

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04-12

陶渊明饮酒05-23

停云 陶渊明04-24

陶渊明作文05-15

陶渊明《饮酒》翻译04-10

对陶渊明感悟04-15

论陶渊明作文04-17

“陶渊明”的一切04-25

荣木陶渊明诗词05-04

上一篇:学校高效课堂策划方案下一篇: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