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翻译

2024-04-10

陶渊明《饮酒》翻译(精选10篇)

篇1:陶渊明《饮酒》翻译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篇2:陶渊明《饮酒》翻译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篇3:陶渊明《饮酒·五》意蕴探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一首倍受赞誉的田园诗, 这一时期的隐逸大诗人陶渊明, 可称是把酒与诗联系起来的第一人, 他不但以酒大量入诗, 以至于几乎篇篇有酒, 又把饮酒所得的境界用诗歌表达出来。本首诗自然, 如叙家常, 但平淡中却透着华彩, 简朴中又极含风韵。没有丝毫的雕饰, 却诗意盎然;实以平叙, 却意境深远, 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卓远的思想境界尽显其中。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 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 悠然自得的心境。

开篇即为奇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 建造房屋;“人境”, 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 车马的喧闹, 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 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 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 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 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 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 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 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 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 第一句看似平淡, 第二句突然转折, 造成悬念。第三句借势发问, 第四句给出答案, 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认为是陶诗的名句。可以想象诗人在醉酒之余来采撷菊花, 是怎样的一种悠闲, 而正此悠然间, 远处被山气缠绕的庐山与目光不期而遇, 庐山入目既非本意, 也非有意, 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 心远尘网, 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 景与意会, 这一“见”字, 足见自然之美与悠然之乐, 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也使这无意借了景却抒了情的妙句,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 诗人所见乃“菊”, 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 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展现出一幅恬淡, 淳朴的画面, 暗喻晚年归隐生活安宁, 此时心情如飞鸟返林, 池鱼归渊。人亦悠然, 山亦悠然, 故山气之佳, 飞鸟相还, 无不与心境合拍。诗人在此自然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远离世俗“羁绊”的轻松愉悦之情。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 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景, 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这是从自然运化的景中所领悟到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言已尽而意无穷, 意味隽永, 以议论的方式把隐逸乐趣推向了极点。这两句也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 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真意”, 真趣, 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 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 这两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 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 这两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心远”为全篇之骨, “真意”乃全篇之髓, 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 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 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 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 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 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 而语言清悠隽永, 有自然之味, 而又极为精当, 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 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 看似信手写出, 实则精当无比, 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功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 粗看通俗, 明白如话, 实则丰富浑厚。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 到物化忘我, 再到得意忘言, 层层推进, 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 “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 是抒情,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是写景, 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 情中见理, 余音绕梁, 回味悠长。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 本篇为第五篇, 当写于其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 据诗序说, 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 实际上是借以述怀, 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整首诗平淡自然, 明白如话, 没有奇特的物象和华丽的辞藻, 又韵味深远, 含蓄炙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田园情趣, 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

[3]冯华著《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情感;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饮酒诗篇,陶渊明是首位著作众多饮酒诗的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的本意不在于歌颂饮酒,而是以酒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1]。他的饮酒诗有20篇,这些作品是不同时期所作,它们之间无密切的关系,就是诗人诗意大发即兴创作,每首饮酒诗都具有个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喝酒既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又是诗人的兴趣爱好,喝酒能够减少诗人苦闷的心情。陶渊明向往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创造饮酒诗彰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在饮酒作品里面,还流露出了诗人喜好喝酒,喜好酒后发感,同时抒发了陶渊明对社会和自己的思索,他的高洁洒脱品质接着酒而彰显出来。本文要用以下几个方面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进行探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一、描绘陶渊明隐居后的田园生活

饮酒诗细致入微的描绘了质朴、美丽的田园景色,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世俗世界的不满与对质朴的田园乡村的赞美。陶渊明的饮酒诗将纯洁质朴的归隐生活同尔虞我诈的仕途生活进行对比,其内容让人津津乐道。陶渊明离开官场时,内心始终不得宁静,一直到他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才得以平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篇饮酒诗是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首,这个作品是陶渊明辞官(彭泽令)归隐以后创作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生活,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达到了心旷神怡的境界[2]。陶渊明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把自身的感情和兴致非常自然地释放而出,而且诗句也富有意蕴、耐人寻味。诗人在饮酒诗中经常反映出归隐生活的喜悦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后他一直归隐田园生活,拒绝了再度返回官场做官的机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和“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两句都表达了他决心归隐的坚定思想。诗人大彻大悟,将平常的田园生活折射的情感共鸣描绘在诗句里,令人对其田园生活由衷崇敬。

二、彰显陶渊明高洁正直的品质

诗人喝酒的目的是远离尘世,在喝酒的归生活中洋溢着其不被浑浊世俗沾染的高洁品质和洒脱精神。诗人隐居以后,虽然他进行了辛苦的劳作,经历了自给自足的艰苦,但是他在当时昏暗世俗世界能够保持崇高的思想,在饮酒诗篇中彰显了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句诗表达出那时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陶渊明不一样,高洁正直的品质让他厌烦了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黑白不分的情况。从这几句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品质看来,我们既了解陶渊明的淳朴热情,又可以凭借他对老人的坚定话语,抒发了陶渊明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信念,彰显了他开阔的心胸。此高洁正直的精神品质,是诗人超凡洒脱的表现,给后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表达陶渊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诗人的归隐是由于他本身看透了人世间的黑暗腐朽而自己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高洁正直品质不被污染的归宿。可是就从陶渊明的所有诗篇来看,他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还是超过怡然自得的喜悦。陶渊明把自己的豪情壮志压制在内心,因此总是记者现实,在诗篇中时时反映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悲伤。“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几句诗看似在称赞孤独飞翔的的鸟,更深层次上是借此表现出历经沧桑、波折却归隐田园的自己。诗句既表达了诗人的远离世俗,找到自己的归处,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陶渊明本身并不是乐意归隐田园的,他的志向永远压在心底,他一直关注着外界社会,但是他的诗字里行间反映着对浑浊显示的厌倦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内心。陶渊明喝酒作诗,就是在安慰自己,用词掩盖自己的悲愤之情。诗人想方设法陶醉在田园生活之中,借酒消愁,可是却不可以让他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摆脱出来。他的远大理想不能达到,归隐田园还不受其他人理解,这使他极度悲愤,通过饮酒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反映浑浊的现实社会

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影响力减弱,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思想被束缚,而这些人都想挣脱这种束缚,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3]。陶渊明处于这个时期,不仅对昏暗社会现状无可奈何,而且不想被世俗所污染,最终离开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下定决心归隐田园,饮酒作诗以乐其志。可诗人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劳苦,他看见官场黑暗、社会动乱时候,内心非常气愤;他看见百姓受苦时候,心里特别伤心。然而这种情况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他通过喝酒写诗表达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极度愤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这句饮酒诗陶渊明没有直接讽刺虚伪黑暗的社会氛围,却凭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他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世俗的强烈不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著作饮酒诗20首,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心情,用这些诗作间接地抒发出来。诗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角揭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同时将内心的悲伤和苦闷反映出来。陶渊明的饮酒诗隐含着诗人高洁正直的高大品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人在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时,一定要品味其意境,明白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篇5:饮酒陶渊明其一翻译

饮酒

原文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

其一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组诗《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这是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是在极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写《饮酒》诗的。“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可见这中间有个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出来的。

篇6: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篇7:《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译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

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注释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篇8:解读陶渊明两首《饮酒》诗

点睛与精练

1.解释下列词语。

结庐 () 尔 () 日夕 ()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

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___, ___。

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

___

探讨与思考

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

___

饮酒二十首⊙⊙并序

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 兼比夜已长,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饮酒 (其一)

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5.解释下列字词, 并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比 () 顾 () 诠4 () 次 () 尔 () 邵生 () 东陵时 ()

代谢 () 每 () 达人 () 其会 () 逝 () 忽 () 与 ()

6.按要求填空。

这首诗先写万物枯荣不定, 后抒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表现诗人对待这一切态度的句子是___, ___, ___, ___。

7.请用白话文把序翻译过来。

________

语文掌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 “郡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誓不出仕

晚年, 陶渊明生活窘迫, 江州刺史檀道济前来劝他出仕。“道济谓曰:‘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 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

比较分析

读《山海经》 (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 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干, 即盾。戚, 即大斧。同物:对异物 (死亡的人) 而言, 指女娃生前。化去:化为异物, 即变成鸟。徒设:空有。在昔心:即昔日的雄心。讵:岂。

8.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也还有‘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试将此诗与《饮酒》 (其五) 相比较, 看看有何不同。

《解读陶渊明两首诗》参考答案:

篇9:陶渊明《饮酒》诗刍议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性情

作者简介:黄金女(1970-),女,江西瑞昌人,江西省瑞昌市第五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极为自然高尚的人生方式。在后人看来,陶渊明堪称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大隐了,但他的隐居是为了服从自己的本心,无论入世与出世,都不违一个“真”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尽管他的仕途一直很寥落。陶渊明没有将仕途视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将饮酒置于第一位,可谓与其他隐士很不相同。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黍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1](2461)陶渊明在妻子一再抗议下,才分出五十亩种粇稻。由此可以看出,在陶渊明眼里,酒就是他的粮食。清高孤傲的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独独为酒而折服!

一、借酒修德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当然饮酒也要讲究适量、健康,即喝酒要讲究酒德。“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陶渊明喜酒,并不是一般的粗野匹夫的撒酒疯,也不是高阳酒徒般的嗜酒如命,而是其人生修炼过程中的一道风景。渊明生活于晋末乱世,充满智慧的他不能随意展示自身特有的才华。《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49)陶渊明借酒避世,但他不愿意如同俗人般张皇失措,而是借酒来增添自身的道德修为。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3](9)

无酒不成诗,诗词里的酒最香浓。屋内的诗人,披着粗布衣衫,隐几兀坐,酒杯已空,诗情也快要积满了,残灯下陶渊明翻动从前生涯一幕幕,诗句也一句句跃然纸上。写好的诗越积越厚,就这样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饮酒诗二十首》。这组诗并不单单是酒后遣兴之作,每首诗背后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普通人的饮酒,只是饮一份生活,而先生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萧统每读渊明诗文,感叹不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3](9)萧统此论,诚非虚言!

二、借酒抒情

陶渊明的一生,注定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诗酒人生,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饮酒》诗二十首中,属第五首流传最广,在这里就详细赏析下这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欣赏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值得慢慢品尝。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自然之情,或叙田园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诗篇虽然自然平淡,但有着醇香的意味。陶先生的饮酒诗,诗意健康明朗,质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又像醇香的陈年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萧统云:“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3](10)萧统确属渊明的真正知音。

三、借酒消愁

生活有甜亦有苦,有乐亦有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4](127)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疯,明哲保身。而陶渊明借酒又有另外一番情趣。他常常以酒会友,把酒言欢,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总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自然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已然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只是纯粹的友谊,还有纯粹的酒。不仅如此,陶渊明的朋友们知道他特别爱喝酒,每次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带上美酒佳酿和他一同通宵欢饮,把酒达旦,并乐在其中。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在酒中,陶渊明似乎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惆怅,陶醉于酒的情话中,与好友一起诗酒人生!陶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是真隐士。他的酒品、诗品、人品,一直为后世所敬仰。酒中诗,诗中酒,不管是酒成就了诗,还是诗影响了酒,这个爱喝酒的隐士,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抹写意。可以这样说:“先生不负酒,酒也不负先生!”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篇10:陶渊明《饮酒》翻译

作品简介《饮酒·青松在东园》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八首。此诗作于诗人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作品原文

饮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作品注释

①青松: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东园:陶渊明居所东边的园圃,亦泛指园圃。

②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③凝霜:凝结成霜。殄(tiǎn):灭尽。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④卓然:特立的样子。

⑤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⑥独树:一株、独棵。奇:一本作知。

⑦提壶:壶:指酒壶。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此谓提来酒壶。寒柯:树枝,指冬天树木或树干。

⑧远望时复为: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

⑨梦幻:梦中幻境,多比喻空妄。唐黄滔《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⑩何事:为什么。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羁:束缚,拘束。

作品译文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掩没了它的奇姿。

冬天到严霜降百草凋零,只吧那松枝兀然挺立。

松树连成林倒不为人所留意,唯独一株孤松众人方才称奇。

把酒壶挂在那寒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

人生短暂如同梦幻,何必受羁于世俗尘网!

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相国刘裕位高权重,具有称帝的野心。那一年秋天,诗人总是闷闷不乐。因为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诗人想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于是诗人只要弄到酒,就一定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诗人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八首。

作品鉴赏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姿态挺秀而美丽。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诗人借青松比喻自己,空有才干,却被普通人所遮掩,使当朝统治者没能发现自己。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冬天,严霜降临,众草凋零。这时候,青松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就卓然出现于世人眼前。尽管在春夏和暖的时候,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随着草势增长,甚至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到底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最终还是凋零了。表明在恶劣的政治下,像诗人这样的人格高尚之人,依然能够做到不屈服,而普通人则像众草一般,早已凋零了。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正是由于像诗人这样的青松不多,诗人才会令人刮目相看。如果像诗人一样的人太多,那诗人也会泯然众人,无法令人感到惊奇。

以上六句,单纯运用比兴手法,构成全诗的大半篇幅。青松象征诗人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都很容易领会。至于“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就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若园中皆是青松,这一株自然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实,正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品格高雅的人也不能因此与众不同。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

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这句诗说得是,诗人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诗人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尘羁即尘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这首诗上半幅只运用比兴手法,赞美青松的高雅姿态。下半幅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抒发诗人对青松的赞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的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际上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以说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尤其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如果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值得珍视。只因诗人坚贞高洁的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的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诗人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人生就如旅行作文下一篇:通信工程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