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2024-04-08

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精选15篇)

篇1: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饮酒诗和田园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

2、陶渊明的田园诗。

3、陶渊明的饮酒诗。

三、朗读、体会这首诗

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

1、教师出示美景图片,并进行示范朗诵。

2、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意。

4、师生共同概述诗意,品诗,朗诵。

四、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诗文详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五、小结(板书)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饮酒人、景、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篇2: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结庐在人境盖房子人世间而无车马喧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飞鸟相与还一起

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6、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八、古今合韵——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结伴归巢的

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菊花处樊篱旁飞鸟啊

然而我却悠然抬头恋着旧林

丝毫感觉不到满眼庐山色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锁住我

有人问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

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存者且会真

那是因为因着黄昏生活,

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阳光本就应该

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不思不量

九、我的收获

用一句话写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十、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

篇3:陶渊明《饮酒·五》意蕴探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一首倍受赞誉的田园诗, 这一时期的隐逸大诗人陶渊明, 可称是把酒与诗联系起来的第一人, 他不但以酒大量入诗, 以至于几乎篇篇有酒, 又把饮酒所得的境界用诗歌表达出来。本首诗自然, 如叙家常, 但平淡中却透着华彩, 简朴中又极含风韵。没有丝毫的雕饰, 却诗意盎然;实以平叙, 却意境深远, 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卓远的思想境界尽显其中。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 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 悠然自得的心境。

开篇即为奇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 建造房屋;“人境”, 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 车马的喧闹, 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 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 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 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 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 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 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 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 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 第一句看似平淡, 第二句突然转折, 造成悬念。第三句借势发问, 第四句给出答案, 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认为是陶诗的名句。可以想象诗人在醉酒之余来采撷菊花, 是怎样的一种悠闲, 而正此悠然间, 远处被山气缠绕的庐山与目光不期而遇, 庐山入目既非本意, 也非有意, 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 心远尘网, 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 景与意会, 这一“见”字, 足见自然之美与悠然之乐, 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也使这无意借了景却抒了情的妙句,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 诗人所见乃“菊”, 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 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展现出一幅恬淡, 淳朴的画面, 暗喻晚年归隐生活安宁, 此时心情如飞鸟返林, 池鱼归渊。人亦悠然, 山亦悠然, 故山气之佳, 飞鸟相还, 无不与心境合拍。诗人在此自然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远离世俗“羁绊”的轻松愉悦之情。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 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景, 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这是从自然运化的景中所领悟到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言已尽而意无穷, 意味隽永, 以议论的方式把隐逸乐趣推向了极点。这两句也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 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真意”, 真趣, 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 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 这两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 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 这两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心远”为全篇之骨, “真意”乃全篇之髓, 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 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 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 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 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 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 而语言清悠隽永, 有自然之味, 而又极为精当, 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 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 看似信手写出, 实则精当无比, 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功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 粗看通俗, 明白如话, 实则丰富浑厚。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 到物化忘我, 再到得意忘言, 层层推进, 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 “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 是抒情,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是写景, 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 情中见理, 余音绕梁, 回味悠长。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 本篇为第五篇, 当写于其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 据诗序说, 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 实际上是借以述怀, 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整首诗平淡自然, 明白如话, 没有奇特的物象和华丽的辞藻, 又韵味深远, 含蓄炙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田园情趣, 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

[3]冯华著《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情感;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饮酒诗篇,陶渊明是首位著作众多饮酒诗的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的本意不在于歌颂饮酒,而是以酒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1]。他的饮酒诗有20篇,这些作品是不同时期所作,它们之间无密切的关系,就是诗人诗意大发即兴创作,每首饮酒诗都具有个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喝酒既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又是诗人的兴趣爱好,喝酒能够减少诗人苦闷的心情。陶渊明向往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创造饮酒诗彰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在饮酒作品里面,还流露出了诗人喜好喝酒,喜好酒后发感,同时抒发了陶渊明对社会和自己的思索,他的高洁洒脱品质接着酒而彰显出来。本文要用以下几个方面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进行探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一、描绘陶渊明隐居后的田园生活

饮酒诗细致入微的描绘了质朴、美丽的田园景色,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世俗世界的不满与对质朴的田园乡村的赞美。陶渊明的饮酒诗将纯洁质朴的归隐生活同尔虞我诈的仕途生活进行对比,其内容让人津津乐道。陶渊明离开官场时,内心始终不得宁静,一直到他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才得以平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篇饮酒诗是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首,这个作品是陶渊明辞官(彭泽令)归隐以后创作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生活,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达到了心旷神怡的境界[2]。陶渊明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把自身的感情和兴致非常自然地释放而出,而且诗句也富有意蕴、耐人寻味。诗人在饮酒诗中经常反映出归隐生活的喜悦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后他一直归隐田园生活,拒绝了再度返回官场做官的机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和“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两句都表达了他决心归隐的坚定思想。诗人大彻大悟,将平常的田园生活折射的情感共鸣描绘在诗句里,令人对其田园生活由衷崇敬。

二、彰显陶渊明高洁正直的品质

诗人喝酒的目的是远离尘世,在喝酒的归生活中洋溢着其不被浑浊世俗沾染的高洁品质和洒脱精神。诗人隐居以后,虽然他进行了辛苦的劳作,经历了自给自足的艰苦,但是他在当时昏暗世俗世界能够保持崇高的思想,在饮酒诗篇中彰显了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句诗表达出那时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陶渊明不一样,高洁正直的品质让他厌烦了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黑白不分的情况。从这几句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品质看来,我们既了解陶渊明的淳朴热情,又可以凭借他对老人的坚定话语,抒发了陶渊明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信念,彰显了他开阔的心胸。此高洁正直的精神品质,是诗人超凡洒脱的表现,给后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表达陶渊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诗人的归隐是由于他本身看透了人世间的黑暗腐朽而自己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高洁正直品质不被污染的归宿。可是就从陶渊明的所有诗篇来看,他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还是超过怡然自得的喜悦。陶渊明把自己的豪情壮志压制在内心,因此总是记者现实,在诗篇中时时反映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悲伤。“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几句诗看似在称赞孤独飞翔的的鸟,更深层次上是借此表现出历经沧桑、波折却归隐田园的自己。诗句既表达了诗人的远离世俗,找到自己的归处,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陶渊明本身并不是乐意归隐田园的,他的志向永远压在心底,他一直关注着外界社会,但是他的诗字里行间反映着对浑浊显示的厌倦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内心。陶渊明喝酒作诗,就是在安慰自己,用词掩盖自己的悲愤之情。诗人想方设法陶醉在田园生活之中,借酒消愁,可是却不可以让他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摆脱出来。他的远大理想不能达到,归隐田园还不受其他人理解,这使他极度悲愤,通过饮酒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反映浑浊的现实社会

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影响力减弱,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思想被束缚,而这些人都想挣脱这种束缚,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3]。陶渊明处于这个时期,不仅对昏暗社会现状无可奈何,而且不想被世俗所污染,最终离开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下定决心归隐田园,饮酒作诗以乐其志。可诗人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劳苦,他看见官场黑暗、社会动乱时候,内心非常气愤;他看见百姓受苦时候,心里特别伤心。然而这种情况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他通过喝酒写诗表达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极度愤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这句饮酒诗陶渊明没有直接讽刺虚伪黑暗的社会氛围,却凭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他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世俗的强烈不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著作饮酒诗20首,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心情,用这些诗作间接地抒发出来。诗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角揭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同时将内心的悲伤和苦闷反映出来。陶渊明的饮酒诗隐含着诗人高洁正直的高大品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人在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时,一定要品味其意境,明白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篇5: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饮酒 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篇6: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饮酒 其四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篇7: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饮酒 十八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篇8:陶渊明《饮酒》诗刍议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性情

作者简介:黄金女(1970-),女,江西瑞昌人,江西省瑞昌市第五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极为自然高尚的人生方式。在后人看来,陶渊明堪称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大隐了,但他的隐居是为了服从自己的本心,无论入世与出世,都不违一个“真”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尽管他的仕途一直很寥落。陶渊明没有将仕途视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将饮酒置于第一位,可谓与其他隐士很不相同。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黍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1](2461)陶渊明在妻子一再抗议下,才分出五十亩种粇稻。由此可以看出,在陶渊明眼里,酒就是他的粮食。清高孤傲的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独独为酒而折服!

一、借酒修德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当然饮酒也要讲究适量、健康,即喝酒要讲究酒德。“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陶渊明喜酒,并不是一般的粗野匹夫的撒酒疯,也不是高阳酒徒般的嗜酒如命,而是其人生修炼过程中的一道风景。渊明生活于晋末乱世,充满智慧的他不能随意展示自身特有的才华。《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49)陶渊明借酒避世,但他不愿意如同俗人般张皇失措,而是借酒来增添自身的道德修为。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3](9)

无酒不成诗,诗词里的酒最香浓。屋内的诗人,披着粗布衣衫,隐几兀坐,酒杯已空,诗情也快要积满了,残灯下陶渊明翻动从前生涯一幕幕,诗句也一句句跃然纸上。写好的诗越积越厚,就这样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饮酒诗二十首》。这组诗并不单单是酒后遣兴之作,每首诗背后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普通人的饮酒,只是饮一份生活,而先生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萧统每读渊明诗文,感叹不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3](9)萧统此论,诚非虚言!

二、借酒抒情

陶渊明的一生,注定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诗酒人生,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饮酒》诗二十首中,属第五首流传最广,在这里就详细赏析下这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欣赏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值得慢慢品尝。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自然之情,或叙田园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诗篇虽然自然平淡,但有着醇香的意味。陶先生的饮酒诗,诗意健康明朗,质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又像醇香的陈年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萧统云:“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3](10)萧统确属渊明的真正知音。

三、借酒消愁

生活有甜亦有苦,有乐亦有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4](127)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疯,明哲保身。而陶渊明借酒又有另外一番情趣。他常常以酒会友,把酒言欢,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总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自然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已然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只是纯粹的友谊,还有纯粹的酒。不仅如此,陶渊明的朋友们知道他特别爱喝酒,每次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带上美酒佳酿和他一同通宵欢饮,把酒达旦,并乐在其中。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在酒中,陶渊明似乎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惆怅,陶醉于酒的情话中,与好友一起诗酒人生!陶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是真隐士。他的酒品、诗品、人品,一直为后世所敬仰。酒中诗,诗中酒,不管是酒成就了诗,还是诗影响了酒,这个爱喝酒的隐士,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抹写意。可以这样说:“先生不负酒,酒也不负先生!”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篇9: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饮酒 十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篇10:饮酒陶渊明教学实录

饮酒 十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篇11:饮酒陶渊明

陶渊明:(点头)田园生活能陶冶人的身心。虽然我住在嘈杂的道路旁,但我并不会被车来车往的喧闹所打扰。我喜欢南山的起伏和高度,田野的碧绿和广阔,更喜欢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时望着美丽田园画面的欣喜。

主持人:您住在人们聚居的繁华街道旁,怎么做到不为车马的喧闹所烦恼呢?

陶渊明:(微笑)心静自然凉。只要你的心灵不被凡尘俗世束缚,自然会有一片悠然自得的世界。当我站在东墙下采摘菊花的时候,我的心就在一片菊海里徜徉,体会着神奇的自然界带给我的幽静远邈,这时候如果抬头看看远处南山的连绵起伏,感觉更是妙不可言。我可以在这片自然界缔造的宁静天地里待上一整天,直到暮色慢慢降临,朦胧的夜雾萦绕在身旁,成对的小鸟从远山的怀抱中飞回来。

主持人:很佩服陶先生超凡洒脱的心境,作为一般人的我可能就难以有这些感受。陶先生放弃高管爵位,选择在乡村里隐居,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陶渊明:(反问)主持人,当你仰望这高高的山脉时,你会有何感想?

主持人:当然觉得很宏伟啊,难道陶先生有其他感想?

陶渊明:嗯,这是第一感觉,当我望着高高的山脉,体会它的宏伟时,我一方面惊叹她的伟大,另一方面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可以像高山般伟大那么我该怎么做呢?所谓的高官爵位并不能让我完成自己的理想,反而隐居在乡村能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所以,两者之间该做什么选择,我心里就很清楚了。

主持人:陶先生的选择真的很明智,否则,我们就读不到您的那些好诗了。再次感谢陶先生的到来。谢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篇1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却没有感觉到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 偏僻安静了)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

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记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本篇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篇13:陶渊明《饮酒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篇14:饮酒陶渊明主旨

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悠然自得的心境。“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笃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

篇15:陶渊明饮酒其一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一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一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一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阅读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心远”是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心远地自偏”与“而无车马喧”有何联系,你对这两句诗是如何理解的?

“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致。

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6.诗的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上一篇:暑假期间学生安全下一篇: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