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有感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读陶渊明有感范文

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第二篇:论文陶渊明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恬淡,不加雕饰,却又匠心独运,意境悠远,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同时还做到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意境

艺术特色

情景理

陶渊明(365—427)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诗人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功不可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自然恬淡,回味无穷。

陶渊明笔下的大多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摒弃雕饰,朴实无华,极尽语言之美,其主要原因是由诗人平和散淡的心境决定的。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大多数人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终为“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自端。孰是都不营,而已求自安。”这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他躬耕垄亩,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闲暇则饮酒赋诗,登山临水,自由自在。虽有困厄,但他都处之泰然,安贫乐道,真正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正是陶渊明这种处世态度,其诗令人觉得亲切平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与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其次,陶渊明诗中选用的意象多为田园风光的景物,描绘的多是隐逸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诗句清新自然,这与玄言诗泛滥的晋宋诗坛形成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表面的形似,看似随意点染,却有无尽的神韵。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

最后,陶渊明诗语言恬淡的原因在于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诗人躬耕垄亩自身嫁穑,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的日用之景之物,语言平淡无奇,多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的田园风光,作者好像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等。看似农家的田家语,没有惊人的想象,没有大胆的夸张,读来毫不费力,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其实,这是陶诗外部的特征。事实上,陶渊明诗句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却有如此的魅力,全在于他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我认为真诚的感情流露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这也是诗人言出必行,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理念的结果,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这与太康诗人潘岳形成鲜明的对照,潘岳有一篇《闲居赋》,貌似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言行不一,追求功名利禄,逢迎权贵贾谧,竟到望尘而拜的地步,虽然他在诗坛有一定的名气,但其诗始终未达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诗语言的自然恬淡,质朴无华,如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这句话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曰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基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加雕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德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景的传神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可见其诗的自然恬淡。再如陶渊明写风景的诗篇,《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厅、枯木茂秀”之感,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遐想,让人回味无穷。如《饮酒》之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东的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的无限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二、意境深远

陶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他的诗是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一个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大诗人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要、杜诸人,毕莫及也”。“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瘐,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这就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境深远。如“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来照 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淡笑的生活气氛。“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诗人具体描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洒脱。再如“凄凄发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日洁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也从弟敬远》)诗人的笔触似乎是毫不经意的,却写出人们在冬雪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是和谐,人与自然泯合为一,其中最能体现陶诗意境的一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一),“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指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细细读来,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方宅、草屋、桃李、炊烟、狗吠等景物的背后,似乎又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在此,我们应该能看到陶渊明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的描摹田园生活,而着重强调和表现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亲切,又让人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译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己,只识其奇趣。”“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对于陶诗的意境,李建中在《魏亚文学与魏亚人格》一书中,可谓精辟“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三、情景理浑融,充分体现了对田园风光和生活的挚爱 情景理的浑融使陶渊时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诗重在写心,写真诚,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写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缘乎性,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浑融是至关重要的。离开情的景是没有生气的,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与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顶替燥的感觉。如《归鸟》诗中,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飞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日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惑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解。景中生情,情中寓理,情、景、理浑融天成。如诗人《饮酒》其王。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匹地自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本诗写景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却神韵十足,如“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直抒胸臆。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阐明了自己隐居的情与境。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心情欢快。也体现了诗人躬耕的情趣。让读者很难区分是咏怀诗还是哲理诗,因为情景理浑融,互相渗透和衬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的情趣,享受无尽的美。

陶渊明的诗几乎都是情景理融合的佳作,《拟挽歌辞》其三是情景理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己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它。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己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在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清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作者从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其中也不乏包含了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瘐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陶诗大量描写农村风景事物,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是打心底里的,真诚的,试想一个对农村、土地热爱的人,能不热爱生活吗?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带动是诗人自然的生活方式,自躬自耕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述的对象,亦是司空见惯的树舍、鸡犬、桑麻、豆苗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句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水”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可以说,陶渊明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全部倾注在田园诗的创作上,同时,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是他将田园诗推向了巅峰,更以其平淡自然的风格在亚宋等坛独树一帜,其诗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贪图诗人所描述的田园生活。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

陶渊明田园诗平和散淡的心境、朴实无华的语言、情景理浑融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化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篇:陶渊明与鸟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渊明思想之转变实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

一、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渊明为寒门了。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踌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因此,对于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3]可见,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形诸诗文。研读陶诗,会发现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前期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或用“鸟”意象来传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停云》诗最后一章写“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未始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然而,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5]因此,兴冲冲步入仕途的渊明不免碰壁,产生了矛盾与麻烦,在矛盾无法协调时,渊明开始了痛苦的转换。渊明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以后,终于辞官归田了,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的藉口是“程氏妹丧于武昌”,后人则以为是耻于束带见督邮,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来流为佳话。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其《与子俨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感士不遇赋》中渊明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封建社会特别是有晋一代,政治混乱,官场腐败,“政失准的,士无特操”。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

二、鸟与渊明的诗意回归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那么渊明何以独对鸟如此情衷,为何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呢?此中有深刻的哲学、文化底蕴,逯钦立先生已然有所阐发:“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时。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奇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9]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因此它最易成为多情敏感的诗人笔下的宁馨儿。逯钦立先生所言极是,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

鸟之与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之联系,不可不辨。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这是多么达观的人生态度!另外,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然鸟之于利果腹便足,如“鼹鼠饮河,期在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决不纵欲逐利,此点与渊明之义利观如出一理。对于物质利益,渊明向来是持灵活态度。他不讳言利,且躬耕田园以求利。但是,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衣食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可见,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只有渊明之“翼翼归鸟”最具深度及人格力量,只有陶渊明的探寻成功了,他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先生称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也以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渊明走完了全程。基于此,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将建安文学以来的人格生成模式依次概托为:“邺下——竹林——金谷——兰亭——南山”,与之相表里的分别为“孕育——徘徊——焦虑——消释——重铸”之心理流变,同样视渊明为魏晋人格之终结。他更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渊明达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10]“翼翼归鸟”,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陶渊明的人生转换及生存方式,从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从其精神实质上看,它的潜在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注释:

[1]《晋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158。 [2]《晋书·陶侃传》,出处同上,页1768。

[3]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4]宋·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六,《四部丛刊》本。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页283。 [6]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页150——151。 [7]同上,页151。

[8]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三联书店1998年版,页293。 [9]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236。 [10]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133。

第四篇:陶渊明古诗复习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

第36讲

解析:

本讲复习四首古诗,两个课时完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事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这组《行路难》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气,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诗人既描绘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又反映了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同时抒发了征人的离愁别恨之情。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离京时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进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味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心情。 3.能熟练背诵,默写名句。 学习重点:

1.熟练掌握诗歌内容,准确体会诗人所抒发情感。

2.分析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味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心情。 学习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境,多角度赏析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著有《陶渊明集》。曾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诗意理解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

1 害。 主旨:

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重点词语:

车马喧: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心远:心离的很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了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自然美景,含蓄表达了要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的心情。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

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诗意理解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 内容理解

前四句写朋友的盛情与自己的郁闷之情,对比鲜明。 “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 “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皆蹶的情况,贴切而明透。诗的表面意是欲渡黄河而坚冰塞川,将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诗人的真正用意,却是借山川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

正是这种希望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意理解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写作背景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写作特色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主旨: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诗人旷达豪迈的情怀和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 名句赏析: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是过渡句,把视线转向外景。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百丈寒冰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友人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 表现了雪中送友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

《己亥杂诗》共315首,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浙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诗意理解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内容理解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诗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练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5

3、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看”好不好?为什么?

《行路难》(其一)李白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中动词的使用很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2、“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什么?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人的典故?有何作用?

4、“行路难”作者实际上慨叹的是什么?

5、联系全诗,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你还能再写出两联借“垂钓”书法思想感情的古诗句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以“互文”手法写边地奇寒的诗句是“ , 。”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请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画面,并说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诗中用“ ”写“离愁”,用“ ”烘托“离愁”,又用“ ”对“离愁”加以映衬,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这首诗写了作者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 ,更有 。

3、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饮酒》其五

6

1、隐居(田园) 人生的真谛(自然纯真的情趣)

2、心灵超脱世俗 是全诗的“诗眼”

3、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4、“悠然” 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望”和“看”都不好,“见”是无意看见,突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望”、“看”是有意而看,就难以突出诗人与自然的融洽。

《行路难》

1、“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2、人生道路的艰难,仕途的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吕尚、伊尹 表达了作者坚信会被朝廷重用的决心。

4、人生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5、总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6、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吹来了暖暖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忽”字不仅显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4、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己亥杂诗》

1、浩荡 白日斜 天涯

2、 离别的忧伤 回归的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3、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具有深刻的哲理。

第五篇: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非常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佳句。因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饮酒》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陶渊明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04-12

读有感范文05-15

读力量有感范文05-19

读雷夫有感范文05-19

读教育有感范文05-19

读大学有感范文05-19

读读者有感范文05-19

读干法有感范文05-19

读边城有感范文05-19

读看见有感范文05-19

上一篇:大事记的编纂范文下一篇:动物防疫体系范文